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之前介绍锦衣卫
  接下来的话题,却不是介绍锦衣卫精英
  而是锦衣卫里很特别的一些人
  他们都很有艺术修养
  他们是----画家
  
  画家,锦衣卫
  看起来是不是比较不搭呢
  事实上明朝就是这么奇妙的设置了
  
  下面就来介绍几个此团队的人物
  
  刘俊
  锦衣都指挥,擅长作山水、人物。
  传世之作《雪夜访普图》
  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这是一幅历史故事画,
  描绘的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夜访重臣赵普,询问计谋的史实。
  画家刘俊几乎完全是按照《宋史》的叙述,将其变为图画的。
  
  画幅层次分明:
  下部为赵普家的大门及院墙,门半启半闭,
  门外站着赵匡胤的随从数人;
  进入门内,有一段空地,然后便是全图的中心。
  赵匡胤和赵普二人盘腿而坐,
  身边置炭盆,既可取暖,又为烤肉。
  
  他们身后是一座大屏风,
  赵普的妻子露出半个身子,双手捧酒壶。
  君臣二人交谈正酣。
  画家运用线条十分纯熟,表现力真的很强。
  
  (我一直很佩服画传统工笔画的画家
  学过国画的同学都知道,多费时间耗精神的画种
  小孩子学,真是画到想哭了,着色,分染。。。
  一幅画画上十几二十天都是稀松平常事,,,,)
  

  接着出场的人物,以前就出场过
  画了《宣宗行乐图》的商喜
  
  他的职务是锦衣卫指挥
  比起《宣宗行乐图》我更喜欢他的《关羽擒将图》
  色彩非常的鲜亮饱满,像壁画似的
  红红绿绿,却不俗反雅
  (看顺眼了怎么看,都好了)
  
  《关羽擒将图》也在故宫博物院收着呢
  画的是《三国志》中关公水淹七军、生擒庞德的故事。
  
  画中有六个人,主角是关羽和庞德。
  庞德上身裸露,赤脚,双目怒睁,咬牙切齿,毫不畏惧;
  两裨将在敲桩、绳缚、揿身、压抑被审者的咆哮;
  关平拔剑威慑,周仓从旁吆喝——
  把整个审讯场面激化到了绷弦欲断的程度。
  
  而关羽蓝巾、绿袍,全身披挂,
  丹脸凤眼,长髯飘拂,凝神危坐,
  似于也折服于庞德的“威武不能屈”,
  其神态威严,气宇轩昂,具大将风度。
  
  画面人物间互有呼应,特别是庞德掉头不理,
  一裨将似欲扭转他的头颅逼他听审,
  这一描绘增强了戏剧性的冲突。
  
  这幅画线条刚劲流畅,顿挫有力。
  色彩红绿金粉,鲜艳夺目。
  
  (唯一的遗憾,就是人物的远近关系
  关羽貌似太高大了些,周仓的身材。。。。)
  

  singledimple  嗯,不过我已经准备了的东东要先上来哦
  
  
  chenzhuan0211  没本事者没脾气,诚如是也
  锦衣卫千户---王谔,字廷直
  
  他的画有点宋朝的感觉
  
  
  江阁远眺图
  
  
  
  

  朱瞻基比较欣赏的倪端
  
  倪端的画,存世不多
  分隔两岸
  
  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各藏一副
  不知何时能够重聚
  
  上图为《聘庞图》
  图画的是三国时荆州刺史刘表聘请隐士庞德公的历史故事。
  画面层峦叠嶂,高耸入云。山坳草舍一间,树竹掩映。
  四围松柏挺立,流泉潺浸,环境幽美僻静,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这幅在北京

  下面这位是个人奋斗的楷模
  
  朱端,字克正,号一樵,
  海盐(今属浙江)人,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以砍柴打鱼为生
  他自己倒是很求上进,读书绘画都很在行
  弘治年间中了进士,也没什么发展
  后来一次机会,他把自己的画送给了正德皇帝朱厚照
  别看朱厚照比较贪玩,艺术欣赏水平那还是有的
  马上让他做了锦衣卫指挥,
  钦赐“一樵图书”,于是朱端从此就号,一樵了
  
  他的画传世佳作不少,可惜四散在世界各地
  想开个个人画展也凑不齐了
  
  

《烟江晚眺图》在故宫博物院

  朱端《寒江独钓图》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吴伟
  
  江夏人
  和朱端一样,少年家贫
  不过,他更惨
  自己流落他乡,到了海虞(今江苏常熟),
  被一个叫钱昕的人收养,让他陪公子读书
  结果他偷偷的画山水人物
  钱昕见他笔出不凡,买来纸笔送给他
  从此对他更好
  
  年纪长些之后,就在金陵画名很大了
  有很多机缘巧合成就
  吴伟在成化,弘治年间屡屡被诏进宫
  他曾经醉醺醺的打翻墨汁,直接信手作画
  朱见深谓之“真仙笔也。”
  后来朱佑樘时期,
  又授他锦衣卫百户
  赐印章曰“画状元”
  
  画人物如吴道子,
  纵笔不甚经意,而奇逸潇洒动人,
  山水树石俱作斧劈皴。白描尤佳。
  
  有一次在杏花村喝醉了,路上找一老太太讨茶喝
  第二年,再路经此地,老太太已经死了
  于是吴伟信笔作画,惟妙惟肖
  老太太儿子见了不禁泪下,向他要来画作收藏
  
  
  《江山渔乐图》
  画中湖边高树坡石,中远景山湾盘曲蜿蜒,
  峰峦层叠,云气迷蒙,水天相接。
  
  江边停有许多渔艇。渔民有的在备炊,有的在闲谈。
  江中还有不少渔民或在下网,或在收船。
  渔民均粗衣短衫,满面风霜,形象纯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幅画现存台北故宫

  《琵琶美人图》。
  现存美国印地安那波里斯美术馆。
  
  
  
  

  《树下高士图》
  
  现存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灞桥风雪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睡觉去了。。。困

  出发前捞下帖子
  
  
  
  singledimple 想点播古代饮食,皇家的饭菜标准什么的
  
  现在就来开始介绍
  不过因为我们此刻说到明朝
  那就说明朝
  
  让我们来看看做皇帝皇后妃子到底怎么吃,吃什么
  以及用餐时间等等细节
  
  由于要考证相关书籍
  可能更新不会快
  要见谅了
  
  基本上,我希望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而不是传说中的各色故事
  那些东西打开网页到处都是了
  ---
  
  
  锦衣卫编制:
  
  锦衣卫的CEO是指挥使,一人,正三品,
  (一般不是皇亲国戚,就是战功显赫的人)
  
  二把手副职为同知二人,从三品,
  
  指挥佥事二人,四品,
  
  南北镇抚二人,五品,
  
  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
  “千户管辖下还有副千户(从五品)、
  百户(正六品)、试百户(从六品)、
  总旗(正七品)、小旗(从七品)等。”
  
  普通军士部属有力士与校尉等职。
  其中北镇抚司任务是“专理诏狱”,
  之后于明宪宗成化元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
  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需通过指挥使转达,
  而锦衣卫官员中不掌诏狱者亦不得干预其事。
  
  锦衣卫所处理的案件中,“三法司”,
  即刑部、都察院与大理寺是无权干涉的。
  另外,若果有锦衣卫逝世,该位锦衣卫的亲属,
  如儿子或是亲兄弟可成为其替补,
  无儿或兄弟则会于市上选择合条件的人作为代替,
  故锦衣卫中不会出现职位有空缺的情况。
  
  
  
  宝贝蕾 
  
  苦笑,孙贵妃的名字并没有留下来
  整个《明史》里留下名字的女人只有三个
  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
  朱瞻基无辜被废的皇后胡善祥,
  和无辜殉葬的妃嫔郭爱
  -----
  
  
  xiang123123 
  
  你记混淆了
  锦衣卫不是东厂,不由太监指挥
  虽然都是特务机构,性质类似
  但是一则外臣,一则内臣
  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
  区别还是有的
  
  总之,都是为反腐设置的机构
  独立的监督机构还是有必要的
  只是后果与初衷能否相符
  就。。。。。
  
  
  
  
  在介绍皇帝们的美餐之前
  还要先大略介绍下我国古代的时间
  
  按照中国传统的计时法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为什么现在叫小时呢,因为西洋24小时计时传入之初
  还是两种计时法并用,我们的时辰是大时
  西人的计时是小时,久而久之,小的还在,大的消失了。。。)
  
  十二时辰则是把一天划分为
  子、丑、寅、卯、辰、已、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小段
  
  更细的计时法,就是刻
  "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
  这样算起来一刻就是14.4分钟左右
  
  白天和晚上也有各自不同的计时法
  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
  又有“晨钟暮鼓”之说,
  
  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
  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
  所以白天说“几点钟”;
  
  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
  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
  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
  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
  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特地说明下这个
  便于看看明朝皇帝们的作息时间
  
  
  下图是郭守敬发明的七宝灯漏
  
  七宝灯漏高一丈六尺,用水流推动机件自动运转。
  机件中有云珠和珠梁,梁的两端有龙头,
  可以用来调整水流的缓急。
  七宝灯漏里有12个抱着时辰牌子的木偶,
  轮流走出来报时,
  还有4个木头分别去撞钟、敲鼓、击钲、打铙,报告时间。
  七宝灯漏后来被人们称做“大明殿灯漏”,
  是一种独立的机械性计时仪器,
  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自鸣报时钟。
  
  

  图片搞错了,怎么把这个贴上来了
  
  更正,更正
  
  
  这个才是大明殿灯漏
  
  灯漏分四层
  第一层,日月星辰,每天左转一周,象征太阳东升西落
  第二层,龙、虎、鸟、龟四象,
   通过机内杠杆拨动能使四象依刻跳跃,如同后世的报刻时钟;
  第三层,周分百刻,将圆樽一圈分成100刻,即古之一昼夜时间,
   樽上圆盘分立12木神人,每换一人代表子、丑、寅等时辰。
  另外,四门内立一木人用手指刻,有如分针。
  第四层内藏四个木人。每人门前藏一钟、鼓、钲、铙四种乐器,
  让人们可以通过不同乐器声来判断所指时间。
  上述所有功能全部依靠水为动力,

  飘散的补丁 
  
  辛苦了,找这么段回复出来
  但不知道您想表达什么?
  飘散的补丁 
  
  楼主是活的,经常到处转转
  (*^__^*)
  皇帝的早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
  即使到一个满是珍馐美味的地位
  如果规矩太多,太讲究
  纯粹美食的乐趣就会少了大半
  在这一点上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同感
  我们不妨来看看明代皇室吃饭的规矩
  
  要说皇帝这活儿,其实也是很累的
  史料记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三十多年皇帝
  从来没有在太阳出来之后上朝
  “未尝见日而临百官”
  那是非常非常的勤奋
  之后即位的朱棣,那也是精力非凡的神人
  每天是四更即起,换好衣冠静坐着等候群臣
  (四更是几点呢,晚上1点到3点,就算最晚的,那也才三点)
  起来之后干嘛呢,除了早朝召见群臣以外
  遇到节日,祭日,因事祭告,皇帝要亲自祝天,拜庙
  
  后来的朱高炽,朱瞻基都是勤快皇帝,
  虽然未必如朱棣那么早,可也不会晚
  被人说晚了的那个,是英宗朱祁镇
  他每天五更才起床,(五更,3点到5点)
  起床之后,穿戴整齐,先去阅读奏章
  处置完了,去奉先殿行礼
  行礼完了,可以早朝了
  
  退朝之后,向母后请安
  再读奏章,之后用早膳
  
  其实就算是饱受人诟病的“大懒虫”万历
  也只是不上早朝而已,该管的事都得管
  他起床的时间,还是卯时正
  也就是现在六七点钟
  (放在现在那也算正常时间了
  皇帝也别想睡觉睡到自然醒哪。。。)
  
  接下来就要说开饭过程了
  
  
  
  皇帝的梳洗
  
  皇帝每日早晨一起来,
  宫女们就端着四个紫金盆前来让他盥洗。
  直径二尺的金盆用于初盥手,直径一尺则是漱口用,
  洗脸用的是直径四尺的金盆;最后再洗一下手,
  用的乃是直径一尺五寸者。
  在盥洗完了之后,接着是栉发。
  (栉,就是梳子和篦的总称)
  在宫中,为皇帝栉发的宫女地位最尊,俗称管家婆。
  头发理好了,穿戴整齐,可以上朝了
  
  

皇帝用的大小金盆

  怎么回复不了,难道又分?
  用餐的礼节
  
  皇帝上朝完毕换过便服之后,
  就可以开始用早膳了
  一般皇帝在用正餐之前会先喝点茶、吃些小点心。
  吃过之后,执役人等在中殿陈设早膳。
  
  开始用膳,要先奏乐
  然后皇帝才入殿,面南而坐。
  当然所奏音乐,不会是当时流行歌曲了
  而是正规的古乐府管弦。
  
  早膳时,御案上陈设各种菜色,
  明初简单,越往后越加奢华。
  皇帝若与皇后共食,
  则设桌案两张,否则只设一桌。
  
  在御桌旁边,又设置桌案数张,宫人依次进餐。
  皇上用膳完毕之后,照惯例会赐膳,
  凡是平日侍候恭谨的宫人,
  或别院妃嫔曾经侍寝的,
  常会撤她们喜欢吃的膳馐数品赏赐,按例不用亲自跪谢;
  有时也会撤赐当日在外殿值日的一二位宦官,
  膳馐用金盒装着,令见习的小内侍传送,
  这些受赐的宦官则必须在皇帝出来时叩谢。
  
  明代御膳所用的器皿,都是高级的材质,
  除了牙盘之外,也用金、银、铜、锡之类。
  而在皇帝或皇后等御膳之时,
  宦官们传膳上菜,均有一定的规矩。
  
  有时“每进一馐,以金丝笼罩盘面,内侍口兜绛纱袋,
  侧其面,防口鼻息出入触其馐也。”
  这种规矩,自然也存在于皇帝用膳时。
  
  皇上用膳情况时,也是太监
  “每进一味,有黄绢一端罩之”;
  传膳时,“盒葢上用小曲柄黄伞一把、
  金铃数十,太监顶之而进,摇曳有声”,以防鸟雀污及御膳。
  
  膳馐送至御驾前跪进,
  必须马上用领巾将口鼻遮住,以免呼出的气影响到御膳。
  
  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在用膳时,
  喜欢在胸前佩带着天蓝色的绢帕。
  吃过之后,金盆洗手,随即传口谕:
  “到某殿、某阁”,该处的宦官与宫女,
  便得以分享皇帝未吃完的东西。
  
  又据记载,御膳早、中、晚三膳,
  其内容及娱兴节目有所不同。
  每日三膳,早膳、午膳按例皆不进酒,晚膳则必须准备。
  
  晚宴进行中,殿乐停止后,
  内宫承应歌舞的女优数十人上来歌舞或演剧。
  这时,皇上才宣布当夕侍寝的女眷名单,
  其人选有时为妃子,有时或贵人、夫人、才人等。
  这些女眷在接到宣召后,乘坐步辇入宫,免行大礼,
  止四叩头,其后赐坐,“再谢免”,遂在旁侍宴。
  
  饮酒过程中,若所演戏剧能得皇上欢心,
  即宣诏赐予锦帛、金钱、八宝、银豆等物各有差等。
  至喝完酒,细乐停止之后,则例设纱罩灯笼,
  绵延直达寝宫,皇上与所召女眷乘步辇入寝宫。
  
  从这一记载可以了解,
  晚膳除了吃饭、饮酒、赏乐、观舞、看戏之外,
  还有一个重点,即钦点夜里侍寝的宫眷。
  此一制度,可能即清代所谓的「膳牌」制度,
  但在制度上稍有不同。
  
  明代是用膳前点膳牌,
  点了侍寝的妃嫔之后,
  即将被点者召来一同用膳,
  一起吃饭看戏之后同入寝宫。
  而在清代,
  则是皇帝用完膳才点膳牌,随即返回寝宫,
  待其上床之后,宦官们才将女眷衣服脱光,
  用毯子裹着,背来皇帝床头。
  然后再从皇帝的脚这一头爬进去
  。。。。。。
  
  虽然清代说他们的规矩是沿袭明代而来,
  但实质上还是做了修改
  说是小小改动,
  当事人心理感受恐怕相差甚远
  最后
  明朝登记皇帝临幸妃嫔的就是宫中女官
  而清朝是敬事房太监

晚膳才会出现的金酒具

  错字也出来了,晕
  上图是晚餐才会出现的酒具
  不是彩绘,,,,

试试重贴金盆

  各种皇家家当
  

金盆,金壶

  金碗,金箸

  还是餐具

花丝镂空金玉钵

  一次只能一张?闷

吃完的家伙,金饭碗

  一堆银器
  好处是可以检验有无毒。。。
  
  

  最后上几件玉器
  餐具就到这里了
  
  

羊脂玉碗,薄如纸,声如罄,非常精美

  鎏金地双耳玉杯

  楼主稍候更新皇帝餐桌上的菜色
  
  各位回见
  (*^__^*)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