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时间到了汉代,
  有段时间简直是女权社会
  这么说当然有些夸张,可是确实地位比较高
  这一切都自吕雉而始,就算是在汉代
  人们把一段时间的吕后执政也当作是君王一样
  
  除了参与政治,母亲的姓氏甚至用来称呼皇族子弟
  这也是后来朝代所没有的。
  汉文帝的女儿馆陶公主,
  因其生母窦太后的缘故,被称为“窦太主”;
  
  汉景帝长子刘荣随母亲栗姬被称为“栗太子”;
  汉武帝立刘据为太子,
  则随因其生母为卫皇后卫子夫被称为“卫太子”。
  
  刘据的儿子刘进随其生母史良娣又称作“史皇孙”;
  
  平阳公主随母姓称“孙公主”。
  汉灵帝的儿子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因为由董太后亲自抚养,称“董侯”;
  。。。。。
  还有一些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至于改嫁更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汉文帝,汉武帝的老妈都是嫁了又嫁
  汉武帝的老妈之前还是离异有子
  汉代丞相陈平的老婆
  嫁给陈平之前已然嫁过五次了
  (当然这个是死了老公)
  陈平还是开开心心的娶她为妻
  换了现在,有几个男子能坦然娶之呢
  会觉得“克夫”吧。。。。
  
  离婚的夫妇还可以作朋友
  这在《汉书》中也有记载
  朱买臣家贫,卖柴为生,常担柴道中,诵书歌讴,
  “妻羞之,求去”,“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后来前妻与后夫家一同上坟,见朱买臣依然饥寒,
  还曾经“呼饭炊之”。
  如此的处之泰然
  可谓好聚好散的典范了
  
  汉代,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
  男人志在天下
  不会过分关注女子所谓“贞洁”
  女人,勇于争取自己的幸福
  
  
  
  
  味儿微儿 
  
  没有挨层爬楼吧,之前不仅说过祛痘
  还说过美容,整形呢,等会我把这些写完了给你找找吧
  -----
  味儿微儿 
  
  也有写的
  土瓜根粉敷面
  
  祛痘而且淡斑
  所以如花红楼也在问这个
  现在假土瓜根多过真的
  到了魏晋南北朝
  女权运动更是来势汹涌
  
  最重要的一点妇女享有学习的机会,
  尽管只是接受家族内的文化教育,
  可这也是了不起的一步
  才有了谢道韫这样胜过男子的才女出现
  
  在这个时代之前,
  女子还多是以男子的妻子角色出现
  或者因为美貌而留名
  只有到了此时,政坛,文坛的女性开始以个体的姿态留名
  在史册、书信,或是墓志铭中,
  都清楚地记载了她们的名,甚至字。
  而不是张氏马氏刘氏这样的轻慢带过
  蔡文姬、钟琰、李络秀、荀灌、谢道韫、卫铄、鲍令晖
  庾文君、郗徽、尉迟繁炽、柳敬言、江简珪、谢梵境等。
  
  ……
  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她们的名字
  
  而在此后历史长河里
  女性的名字越来越少
  《新唐书》只留下5个女性的名字:
  徐惠、武则天、上官婉儿、杨玉环、王珠。
  167年的北宋没有记录。
  149年的南宋只有2个:李凤娘、谢道清。
  200多年的明朝有3个:马秀英、胡善祥、郭爱。
  (当然名妓没算在内了)
  
  名字的尊重只是一个缩影
  对于各种女性权力的争取也是自上而下的觉醒
  第一个争取性权利的女子
  就是南朝宋国乳名为楚玉的山阴公主。
  
  山阴公主的父亲是南朝宋国孝武帝刘骏,
  16岁时,她的弟弟刘子业继承了皇位。
  她自己嫁给了一个叫何戢的美男子,但是她却并不满足。
  山阴公主的平等意识,来自和刘子业在性权力上的对比。
  “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
  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
  
  她质问皇帝刘子业,为什么你拥有嫔妃万人,
  而我却只有一个丈夫,世界上竟有如此不平等的事情!
  当世世代代的中国女性都在恪守妇德妇行时,
  山阴公主的质问无疑像是划破黑色天空的一道闪电,
  虽然只是稍纵即逝,却实在惊天动地。
  
  千百年来,皇帝有后宫成千上万,
  但从一而终却一直是女人的戒律。
  性权力的不平等,无疑是男女不平等的重要体现之一。
  山阴公主首先对性权力的不平等提出了抗议。
  
  刘子业听了山阴公主这番话后,
  竟破天荒地颔首称是,
  立马精选了30位英俊少年,送给了她,
  而刘楚玉则爽快地笑纳了。
  
  不过后来刘楚玉又看上南朝宋的头号帅哥褚渊,
  要说这位,那是英俊得非比寻常
  不仅女人为之痴狂,男人也看傻了眼
  据说,每次退朝之时,
  满朝文武百官都痴痴地目送着他离去,
  直到他风度翩翩的背影消失在大家的视线里。
  
  这位帅哥也是宋国的驸马,算起来是山阴公主的姑父。
  山阴公主看上褚渊后,皇帝下令他去陪伴山阴公主。
  “渊侍公主十日,备见逼迫,以死自誓,乃得免”
  这位大帅哥还是很有风骨的,死活不答应,
  即使山阴公主使尽浑身解数,
  百般勾引,软硬兼施,他也不为之所动。
  十日之后,毫无办法的山阴公主只好放他走。
  
  有这样的公主,
  民间的女子,也是热情奔放
  (再把时间倒回去一些)
  和现在的追星族,粉丝们别无二致
  魏晋时期的审美观是
  身材修长,皮肤白皙
  宽袍大袖,衣袂飘飘
  
  很多男子出门前都会静心整理妆容
  被女孩子们围观致死的卫玠就不说了
  名气最大的潘安
  坐着马车出门
  女孩子们扔给他的水果
  每次都是满满一车
  韩子高, 周小史,慕容冲,独孤信,兰陵王
  还有那个会弹琴的嵇康
  真是美男辈出的时代啊
  也是古代粉丝最活跃的时代
  
  历史终于第一次走到了男色时代
  一个独具一格的时代
  女子命名有书卷之雅
  男子之容有女性之娇
  这是一个彰显自我的时代
  
  
  
  
  
  
  
  
  
  
  
  
  
  
  

写出《洛神赋》的曹植,可是这般模样?

  唐朝的好时光
  
  唐代的女子地位还比较高,
  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的。
  从婚恋问题上来看,重点就是贞节观念淡漠,
  唐代的婚姻和汉朝一样开放
  
  首先是自由恋爱,订婚自由
  《唐律·户婚》规定:
  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
  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
  (当然了,就是现在不到结婚年龄也婚姻无效)
  这条规定,
  从法律上为张生和莺莺们的自由择配开了绿灯。
  
  其次是女子改嫁问题,
  这是对妇女的一种片面要求。
  唐代延续了之前的离婚自由,再嫁自由
  
  在唐代,离婚极为常见,再嫁不以为非,
  并且制定成法律条文
   先看离婚的法律条文。
  《唐律·户婚》对离婚有三种规定。
  一、协议离婚。
  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
  “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二、促裁离婚。
  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
  《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
  不顾父母、无子、淫、妒、恶疾、哆言、窃盗。
  《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
  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
  不必经官判断,只要作成文书,
  由以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
  
  但与此同时,《
  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妇女“三不去”的定则,
  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去,
  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
  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妻。
  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
  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
  
  唐代的婚姻法律虽然是以男性权威为主导,
  但是对女性的利益也做了相应的保护,
  不仅要求男方不得无故休妻,
  而且对于为男方做出了贡献的妻子也通过法律保护他们的权益,
  从而杜绝了忘恩负义,抛弃糟糠的现象。
  
  三、强制离婚。
  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
  “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
  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
  并处罚不肯离异者。
  对于“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强制离婚。
  
  《唐律》对妻无“七出”和“义绝”之状,
  或虽钝“七出”而属“三不去”者,
  不准其夫擅自提出离婚,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
  这无疑对夫权是一个限制,对妇女利益是一种保护。
  
  另外,对妇女离婚后改嫁和夫死再嫁,
  法律也没有约束和限制,
  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制造了一定的条件。
  
  从史实来看,唐代离婚再嫁是较为容易的。
  离婚由夫方提出离异者固然多。
  然而由妻方提出离异者也不少。
  有因夫坐罪而求离婚者,
  有因本家有故而求离婚者,
  有因夫患病而离异者。
  
  还有民间女子因对婚姻不满意而离婚的事。
  这表明,唐代离婚较为自由;不仅为法律允许,
  而且不受社会舆论非议。
  另外,再嫁也不为失节。
  这从唐代妇女不以屡嫁为耻中看得很明显。
  唐代公主再嫁、三嫁者甚多。
  仅以肃宗以前诸帝公主计,再嫁者23人,三嫁者4人。
  离婚再嫁的难易和贞节观念的强弱,
  是衡量婚姻关系自由开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实际上,
  唐代妇女较高的社会地位不仅仅表现在婚姻与家庭领域,
  在社会活动中她们同样享有较高的行动自由,
  我们以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政治领域为例,
  自汉武帝以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反对女性参与政治,
  认为女性对政治的影响是为乱政。
  但是在唐代,对于女性投身政治活动这种行为,
  社会是相当宽容的。
  早在初唐时期,
  太宗的诸位公主以及他们的驸马就是政坛中一股十分活跃的力量;而在之后的时期里作为女性的武则天有长期掌握了政权,
  我们看到虽然她日后的公然称帝和对历史家族的打击
  使她备受舆论的诟病,
  但是对于她早期二圣临朝,
  或是作为太后把持朝政甚至废立皇帝等行为
  社会大众并没有太大的反对。
  。。。。。。
  这是最后一个自由奔放的时代的
  或者说自晚唐而始
  中国女性的生活
  开始一步一步走向黑暗
  
  
  唐朝女子不仅衣着开放
  而且胡服,男装,样样敢于尝试
  

  鱼霸霸1968 
  
  看球呢
  我也边看边写呢,打错好多字,汗。。。
  而且有的地方明显不流畅,哈哈
  
  英格兰输给乌克兰,舍瓦点球不进
  感觉还真过瘾
  可惜三点四十五那场,不知看不看
  熬着等肯定不行
  睡着了怕醒不了
  ---纠结啊纠结
  
  葡萄牙和匈牙利这场比赛应该也会精彩吧
  可惜匈牙利已经不是萨罗西时代的匈牙利
  重现辉煌的可能性很小
  
  
  
  
  起来了
  
  
  路过的草 
  
  不用熬通宵吧
  慢慢看就好了
  (好在星期天休息)
  
  味儿微儿
  
  关于山阴公主,借柏杨的话来回你
  他说得很精彩
  “山阴公主真是了不起的人物,
  她不但有超时代的见解,
  也有男女不平等的自觉,
  而且她不把丈夫杀掉,实在是厚道之至。
  圣崽们对她百般嘲笑,
  但对皇帝们的乱搞,却不敢多置一词。
  盖抨击一个女人最安全不过,
  如涉及到有权的大爷,便有杀头灭门之祸,
  圣崽们乃最怕权势的动物也。”
  
  如果只为淫乱,只管养小白脸就是了
  又何须理直气壮去向哥哥声讨呢
  之前汉代就有公主蓄养男宠,但是还说不出这番话来
  可见山阴公主还真有男女平等意识的
  
  
  
  汉云飞羽 
  盗洞,盗墓贼挖的,以他自己能用为原则
  盗墓贼也是按自己体型挖洞
  眼睛有点不舒服
  去点眼药水,休息一会再来
  ----
  
  重新回到明朝部分了
  
  
  简单的说说宋元明清的女性地位
  
  先说宋朝
  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宋明理学是迫害妇女的始祖。
  继而认为宋朝女人地位极其卑微低下,
  什么“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为妻纲”,
  还有“男女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贞洁牌坊、裹脚布。。。。”
  等等词汇都送给了宋朝
  其实这样的说法显然只是自己的臆想
  事实上的宋朝不是这样的
  
  首先朱熹也好,程颐也好
  他们的学说,在当时
  那是朝廷不理,民间不睬
  程颐连自己家的人都管不了
  侄儿媳妇直接改嫁
  朱熹的一生那是郁闷到底,没当过几天官
  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只好讲学度日。
  
  他在“白鹿洞书院”一个讲学的学者,
  那里可不是今天的百家讲坛,传播的范围及其有限
  就算人家都知道了,没人支持还是白搭
  严格的说他连在野党派都不是哪来那么多人支持
  
  朱熹根本没本事影响到宋朝女人们的命运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学者大力宣扬提倡什么,
  那这个时代的现实情况正好和宣扬的相反。
  如果我们说要严打拐卖妇女儿童
  正好说明这种现象很严重和常见。
  
  那宋朝的女人地位到底如何呢?
  其实宋朝的女人也是相当有地位的。
  宋代的未婚女子可以继承财产
  这在后来的几百年里是不可想象的
  宋朝的女子离婚再婚现象也是很常见的
  这在元明清,基本很难再见
  
  从宋朝的文学作品和诗歌里
  也可以一定程度看出宋朝女子的地位。
  不然“河东狮吼”的故事为什么在宋代
  胭脂虎的名头怎么也出现在那时
  打丈夫,像红太狼收拾灰太狼似的
  这样的景象,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再现江湖了
  
  《梦梁录》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五间楼前大街坐瓦铺瓦前,
  有带三花点茶婆婆,敲响盏灯掇头儿拍板,
  大街游人看了无不哂笑。”
  “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郎三髻丫。”
  这表明宋朝老太太的开放、爱美、还敢秀,不惧世俗眼光
  老太太便如此厉害,可想而知年轻女子的强势。
  
  宋明礼教并没有束缚住女人的天性,
  宋朝女人思想并不保守。
  “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
  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
  宋朝农村妇女有了孩子后也戴花爱美,也和男人们吃喝玩乐。
  哪有那么多的礼教束缚?
  
  “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宋朝的年青女人们出门游玩,一样笑语盈盈。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宋朝女人也大胆约会,勇于追求爱情。
  朱淑真不是写了吗
  “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两情未许谁最先?”
  哪知道这男女之情是谁先动的心。
  男女的爱情是平等的。
  
  宋朝才出了李清照,朱淑真这样的才女
  也有梁红玉这样的巾帼英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样情深意切的爱情诗
  到了明清就难得一见了
  想来想去
  似乎只剩下一个纳兰容若
  可惜,还情深不寿
  -----
  自元代而始
  女子们的好日子,差不多到了头
  
  星与雪 
  
  理论上还是不能用闪光灯的
  至于。。。。。不知道说什么了
  
  最初的秦俑是彩绘的
  非常生动的色彩,不过之后的几分钟到三天的时间
  全部变成了现在的灰头土脸。实在可惜
  
  

  这种色彩的感觉,才是栩栩如生
  一晃眼还觉得是几个活人扮的躺在那里
  ---

  今天的最新新闻
  大家有望看到秦始皇的模样了
  
  复制过来给大家看看
  
  秦始皇帝陵园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陵园内,除了地宫外,还有大量的陪葬坑。
  那里到底存在着多少秘密,又有着多少故事?
  
  自上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开始对陵园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
  半个多世纪来,发现了大型地面建筑遗址十多处,
  大型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等600余座,
  出土重要文物5万余件。
  从昨日开始,116件(组)秦始皇帝陵园精品文物开始对外展出,
  部分文物为首次展出,
  记者邀请秦兵马俑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芸揭开这些“精品”背后一个个神秘故事。
  
    【王子“惨遭”铜镞射杀】
  
  在116件展品中,唯一一件插铜镞的颅骨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这一颅骨的主人是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王芸说,该颅骨出土于陵园外城的上焦村。
  在上焦村考古人员共发现了17座陪葬墓。
  这些墓主人都是秦朝惨遭杀害的王子和公主,
  他们去世时大多仅有一二十岁。
  
  王芸解释说,此次展出的颅骨则可能为一王子在玩耍时,惨遭射杀。
  因为该颅骨的下颌骨向前凸出,表现出十分痛苦和惊恐的模样。
  根据目前的科技水平,人们可根据颅骨来模拟王子生前的模样,
  而王子与秦始皇必定有相似的地方,也可模拟出秦始皇的模样。
  
  王芸说,秦二世胡亥称帝登基后,
  将秦始皇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们一一捕杀,
  有的被斩首示众,有的被射杀。
  17座墓葬的发现,也为人们证明了2000多年前的那些血案。
  目前,少部分墓葬已被发掘,出土了不少文物精品,
  其中一件张口鼓目的银蟾蜍,极其珍贵;
  还有一枚“荣禄”的印章,
  王芸推测可能当时有王子名叫“荣禄”。
  
    【文官俑“改名”袖手俑】
  
  在陵园发掘中,曾在K0006号坑中出土了8尊头戴长冠,
  颔首低眉,腰挂削及砥石(磨刀石)的立姿陶俑。
  在古代“削”就是小刀,用以刮掉竹简上的字,
  专家推测,这些陶俑的作用是皇上如果有什么旨意,
  他们马上就会拿出竹简,记载下来,
  如果写错则立即会用“削”刮掉重写。
  
  这些陶俑的发现一改以往兵马俑皆“武”的模样,
  被人称为“袖手文官俑”。
  然而,这次在展出时却隐去“文官”字样。
  这是为何?王芸解释说,在K0006号坑中,除了袖手俑外,
  还有御手俑,还有马、车、铜钺。
  文官俑的叫法引起了很大争议,也有人将其认为是司法人员,
  但都没有确定。这些陶俑不是武将,是不是文官难以确定,
  在此次展出中,因其双手均笼于袖中,故称其为袖手俑。
  
    【14面“骰子”不知咋玩】
  
  在众多文物中有一件小玩意——石博茕(qióng),
  与今天的骰子十分类似,却有14面,它出土于何处,
  是干什么的呢?
  
  秦始皇将其陵园修有内城、外城,殿寝有正殿、偏殿。
  殿内青石铺地,十分讲究。
  正殿为秦始皇灵魂的主要居所,
  而偏殿则为其灵魂的休闲娱乐场所。
  石博茕出土于偏殿,为秦始皇玩耍之物。
  这枚骰子有14面,每面都刻有一个字,
  其中一面刻有“骄”,一面刻有“ ”,
  而另外12面则依次刻有数字1到12。
  
  专家推测,石博茕可能为骰子的雏形,
  但14面的骰子到底如何来玩呢,又如何演变成今天的6面?
  目前还不得而知。
  
    【秦陵第一鼎藏身百戏俑】
  
  “鼎”在古代属于礼仪器物。
  在这116件(组)文物中,
  号称秦陵第一大鼎竟和杂耍陶俑一起组合展出,让人疑惑。
  
  该大鼎号称秦陵第一大鼎,
  也是目前秦陵出土的唯一一个青铜大鼎,重约200多公斤。
  王芸解释说,大鼎出土于百戏俑坑内。
  百戏俑坑目前出土了10余件陶俑,
  陶俑举止神态各异,个个滑稽可笑。
  
  在衣着上,全部赤裸上身,有的还有“啤酒肚”,
  腰间系着小裙子,为当时杂耍打扮。
  缘何将有礼仪象征的大鼎埋于百戏俑坑?
  王芸推测说,秦始皇统一后,十分贬低原来国家的礼仪,
  将鼎置于百戏俑坑。
  
  
  
  

被射杀的小王子

  回来了
  看到小令和宫勿猿火花四溅的讨论了
  
  对于朱祁镇这个人
  个人感觉,他是个有心人了,也算有情郎
  只是做皇帝,差了些本事
  
  不要设想他是帝王之身
  只当是寻常百姓家
  共得贫贱不共富贵的男子
  实在是太多了
  不要说古代
  就是眼下当今,也是常常听闻的
  至于靠女人过活的日子
  大家都知道的大导演吴宇森,影帝梁家辉
  不也过过那种指望夫人开火的日子?
  
  也不是说所有人都懂得感恩
  没良心的人,那也是可以用车皮拖的那么多
  到了哪朝哪代
  都是“难得有情郎”。
  朱祁镇不是好皇帝,但是个好人。
  至于周贵妃之后的所作所为
  已经不是他能管的了的了
  他原本就不是有本事,有杀伐决断的君王
  少了些“血性”多了点“人性”
  如何评价
  看每个人的价值倾向了
  
  
  
  
  小令,你在孔夫子上买书,是支付宝么?
  还是去邮局汇款?
  那里我常逛逛,就是没下手
  旧书还是相熟的老板那里淘的
  ---
  不知道老板有没有淘宝店
  我实在是不喜欢去邮局
  永远是人多还要站着排队
  很折腾人,也费时间
  
  从太子妃到太皇太后---一个女子的二十年
  
  张麒,永城人。
  不是那个先随张士诚后从朱元璋的那个张麒
  说到这个人,
  因为他生了一个影响国家前途的女儿
  
  洪武二十八年,他的女儿成为燕太子妃
  于是这个父亲也被授兵马副指挥,昭勇将军,并升任都督同知,
  因功封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死后还被加封彭城侯。
  
  太子妃有两个兄弟,
  一个叫张昶,一个叫张升
  张昶随燕王起兵靖难,
  因取大宁、战郑村坝时立功授义勇中卫指挥同知,
  历官锦衣卫指挥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袭彭城侯,封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伯
  
  张升,因功历官府军卫指挥金事、
  后府都督同知、羽林前卫指挥、左都督,袭惠安伯。
  
  说了半天娘家,
  终于轮到娘娘本人出场了
  在成为燕太子妃之后的第九年,
  张氏被封为皇太子妃。
  张氏是个非常传统孝顺的女子
  服侍朱棣徐皇后非常周到
  公公婆婆都很喜爱,信任她
  
  有一次,朱棣夫妇在王宫内苑举行宴会
  张氏亲自下厨做好吃的,很合朱棣徐皇后的口味
  朱棣非常高兴的和徐皇后说
  “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
  聪明能干的张氏很得公公的喜欢
  一个好老婆,一个好儿子
  朱高炽才真算是坐稳了储君的位子
  
  做储君的日子长,风雨飘摇
  做皇帝的日子却短,不过一年的时光
  升格为皇后的张氏,很快升级为太后
  熬成婆婆的张氏开始有更多自己的作为
  
  虽然是多年媳妇熬成婆
  张氏却没有心态不好折磨媳妇
  相反她和媳妇们关系都很融洽
  孙贵妃是她本人带大的,自不用说
  无故被废掉的胡皇后,张太后也对她疼爱加倍
  希望能让这个媳妇日子过得好点
  
  要说朱瞻基,除了废后一事没听张太后的话
  平时对母亲,那是非常的孝敬
  “入奉起居,出奉游宴”;
  不仅亲自侍奉张太后的起居饮食出外游宴,
  还会惦记把四方贡献的物品先行送给太后
  哪怕不是奇珍异宝,只是果蔬野味,也会让太后先品尝
  
  军国大事,也会经常禀报太后,商量决议。
  宣德三年,张太后过生日
  文武百官入宫朝贺
  朱瞻基更是亲自陪着太后游西苑
  胡皇后,孙贵妃也在旁作陪
  登上万寿山,朱瞻基举杯贺母寿
  太后很高兴的与儿子共饮
  并说了下面这样一段话
  “方今天下无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乐。
  你作为君王,
  要保证百姓也能安居乐业,不受饥寒之苦
  我们母子才能长享天伦之乐。”
  一个好皇帝的出现
  和他的父母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
  
  宣德四年,
  张太后拜谒成祖及仁宗的陵墓,
  朱瞻基骑马前导,过桥时下马扶辇。
  太后见民众夹道拜迎,回头对儿子说:
  “百姓拥戴君王,
  不过是能让他们安居乐业罢了,皇帝应牢牢记住。”
  
  在回宫途中,
  太后召农家老妇问生计,赐钱币。
  有献蔬食酒浆者,太后接过来赐给儿子,
  说“这是农家味啊!”
  太后对娘家人甚严,常召张昶、张升,
  告诫他们,不许干预朝政。
  
  这样母慈子孝,天下太平的好日子
  很可惜,只过了十年
  各方面都很优秀出众的朱瞻基竟然病死了
  于是宫中朝中流言四起
  说太子朱祁镇不过九岁,
  太后要传位给仁宗六子襄王朱瞻墡
  (因为朱瞻墡也是张太后所生,对于张太后来说
  这个选择,怕是比遵照传统立幼子更有利)
  
  太后用行动制止了流言蜚语
  她召集大臣们到乾清宫,
  手指太子哭着说;“这就是新天子。”
  群臣齐呼万岁,浮言停息。
  英宗朱祁镇即位,
  她被尊为太皇太后,
  被大臣们要求垂帘听政,
  她的回复是:
  “祖宗已有成法,我等岂能坏此法度?”
  只是时常勉励督促英宗努力学习,
  并委任五位大臣,辅佐幼帝决定军国大事
  对于自己的两个兄弟,更是严加管束
  每月只能于朔、望日兩次入朝。
  
  如果只是把这个太后看成心慈手软的女流之辈
  那也失之偏颇,该出手的时候,
  她比老好人丈夫朱高炽还要厉害
  
  当时的宦官王振,已经出现在历史舞台
  早在朱高炽时代,这个太监就随左右
  朱瞻基登基后,更是成了陪太子读书的先生
  于是朱祁镇对他很是信任依赖
  对于这个苗头,张太皇太后非常关注
  而且不打算置之不理,要狠狠管束
  
  英宗元年,
  张太皇太后交代完辅佐的五位大臣之后
  马上传召了王振
  王振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本来和几位大臣孙子和颜悦色说话的太皇太后
  马上脸色发青,凶神恶煞起来
  “你服侍皇帝起居饮食,
  不过宦官,竟敢干预朝政
  今天我要杀了你!”
  
  左右侍卫明晃晃的刀架上了王振的脖子
  训斥完马上动手,
  这架势吓得王振三魂不见了七魄
  在场诸位没人见过这样的太皇太后
  朱祁镇也没见过这样的奶奶
  
  被吓坏的人们一起采取了一个举动
  (要是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估计都会后悔此时)
  一起下跪求情
  其实当时的王振也还没干什么坏事
  就是有些迹象而已,
  所以太皇太后也就是敲打敲打
  并没真的打算杀了他
  (总不能因意图犯罪当已然犯罪处罚吧)
  
  
  于是,就放过了王振
  说是放过,其实也没放过
  这位政治警觉度非常高的太皇太后
  隔三差五的,还是要把王振叫过去收拾教训一顿
  来来去去的让他知道厉害
  时光荏苒,就这样被骂足七年
  以至于野心不小的王振,
  不得不老老实实的夹起尾巴做人
  不敢有任何异动
  
  可惜,敌不过时间
  时间站在了王振这边
  太皇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终点。
  
  最后的时光里,张太皇太后还在惦记着几件国事
  第一,建文帝虽然不在了,
  不要削去他的年号,修撰建文帝实录
  第二,朱棣曾经下诏,
  凡事收藏建文旧臣方孝孺等人作品的,死罪。此例,取消
  
  她终于彻底完成了老好人朱高炽的全部心愿
  给不幸冤死的人,不该有的罪以公道
  虽然正义来得比较晚
  可是好过不到
  历史上没有留下这位太皇太后的名字
  她的行为却着着实实影响了历史
  
  

历经五朝的张皇后

  两只大猪小珠  谢谢大猪小珠认真阅读了
  
  ----
  
  
  小令,我真out了
  每次看见店铺声明上写着去邮局汇款
  就打消了购买的念头
  哈哈,还好你今天来做这个小广告
  不然我还不知道,继续out呢
  收获,收获
  。。。。
  
  
  接下来介绍几位宣德时期的“有才之士”
  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
  可是也挺有意思的
  发来和大家分享下
  
  
  先来说说锦衣卫
  
  锦衣卫也是个被妖魔化了的团队
  他们某种意义上很像现在的国安局,
  调查局或者香港的廉政公署
  
  他们直接听命于皇上,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
  而皇帝要逮的人,
  也可以借锦衣卫之力,去抓拿犯人,
  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卫最大的特征是身穿金黄色的官服,
  有意权力高高在上之意,称为飞鱼服,并佩带绣春刀
  
  由于锦衣卫是由皇帝直接管辖,
  朝中的其他官员根本无法对他们干扰,
  因而使得锦衣卫可以处理一些牵扯朝廷官员的大案,
  并直接呈送皇帝。所以,朝中官员多畏惧锦衣卫。
  但是,锦衣卫的刑讯范围只针对官员士大夫,
  所以一般不会审讯以及捉拿普通百姓。
  普通的百姓刑、民事案件只通过正常的法司进行处理。
  
  不过由于锦衣卫的权力来源于皇帝,
  因而在一些时候容易造成锦衣卫滥用职权的现象产生。
  不过,总体来说,锦衣卫作为一个监察机构,
  对普通官员有着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监察作用。
  
  锦衣卫的咖啡,并不是为百姓所准备
  作为一种监察机构,我倒觉得很有必要
  至于权力滥用,那就靠权力制约了
  目前香港的廉政公署就做得很好
  
  
  
  
  
  

锦衣卫的身份证,象牙质地的腰牌

  江夏乱舞 
  
  关于缠足没有定论啊
  还有说是妲己,杨玉环的
  很夸张。。。。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是李后主的窅娘
  按照当时的说法
  感觉还有点芭蕾舞的影子
  不过后来就越来越变样了
  ----
  
  苦茶
  
  汗,是的我的不严谨给她升级了
  朱高炽带着老婆做太子太久了
  我也写太子妃写成了习惯
  正确的说法,那时应该是世子妃
  ---
  
  纠正,纠正
  
  
  落花 尺寸画边有写啊
  
  不过衣服靠人撑起
  要真是焦恩俊同学穿,要难看也难
  要是郭德纲先生穿,要玉树临风也难
  这样的穿戴
  好看的穿了更好看
  不行的穿了只能给人一个感受
  深刻体会到“穿上龙袍不像太子”这句话的深意
  --------
  遗失的岁月 
  
  谢谢冒泡
  我很喜欢冒泡这个词,非常生动形象
  潜水不语,出头冒泡,很有生命力的感觉
  也不知道谁发明的
  真可爱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