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还挺好看的
  虽然是小朋友们
  ----
  落花,,,美洲不是非洲诶
  不那么黑的,外国人显老
  基本可以加上十岁看
  
  其实我也困了
  留点精神明天干活吧
  
  晚安了
  
  回来报到,有些晚了。。。。汗
  
  
  关于当时的火器
  
  其实理论上以这种武器装备是不会输掉的
  但是那只是理论而已
  最近的例子
  当年的国共之战,又是谁的武器精良呢?
  战争的决胜关键
  还是人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
  
  当时带的文臣武将也不是废物
  奈何都没有指挥权
  也算是见鬼了
  。。。。
  
  作者:现实的镜子 回复日期:2009-10-14 11:45:08 
    作者:kingcokam 回复日期:2009-09-22 19:06:49 
  
  楼主竟然没有看到上面那位姓府的同学回帖
  汗。。。。不知道府同学还在看帖子没
  抱歉,,,
  飘散的补丁 
  
  之前八鲁荒王墓的时候
  有很多非常精致的文房四宝呢
  不知留意没
  
  我再发一些吧
  稍候
  
  
  幽冥鬼冢 
  
  汗,这名头真大,真响,大家都会害怕吧。。。呵呵
  来说说笔墨纸砚
  
  关于笔
  笔大概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彩陶上的图纹、符号可能就是用笔描画的。
  专家考证,甲骨文是先用笔书写后,再行雕刻的。
  
  春秋战国时代,毛笔已很盛行,
  简牍、帛书,无不使用毛笔书写。
  现存最早的笔,是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
  其造型结构已十分接近于现代毛笔。
  
  墨的历史可能与笔相同,
  目前普遍认为商代陶片和兽骨上书写的文字就是用墨来写的,
  墨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当时的墨主要取用于一些天然色料。
  汉代起,才用松烟制墨。
  
  纸张在被发明出来之前
  我们从甲骨到竹简帛书记载了历史
  
  
  

云梦睡虎竹简

  同一墓葬出土的毛笔和笔套

  再上一张云梦睡虎地竹简
  有心的同学可以认认字
  看看能认出几个来
  。。还蛮有意思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自有文字
  自始皇帝,统一文字
  (也许是这个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试想南北语言不通,如果文字也不同
  谁还与谁是一国?)

大家一起来认认,看看认出几个来

  秦书有八体,
  一曰大篆,二曰小篆,
  三曰刻符,四曰虫书,
  五曰摹印,六曰署书,
  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那时字体的面貌。
  秦代的六处经功刻石,
  现存绎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
  

琅琊石刻

  本来没想八到那么古早前
  只是响应补丁的要求上出土的笔墨纸砚
  找到出土的竹简,就贴上来了
  顺便给大家认着玩
  
  帛书 
  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记事书写材料是帛书,
  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
  所以帛书也名缯书。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楚墓中
  曾有人盗掘出一件帛书,
  年代约为战国中晚期,是中国目前最早的帛书。

  最早的文具盒(西汉)
  
  这是一套具代表性的文具。
  石板砚本身包括了砚石、研石、砚盒三部分,
  而共同出土的还有带笔筒的毛笔及木牍,
  并且明显具有使用过的痕迹,
  因此是墓主生前使用并珍爱的文具无疑。
  
  这方石板砚为长方形,长16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
  石质属于沉积岩类经变质的板岩。
  它正面平整光滑,残留墨迹。
  这种石板砚也见于其他同时代墓葬,
  
  上面除墨迹外,有些还残留着朱砂、白粉等物,
  据推测是妇人画眉妆饰之用,称作“黛砚”,
  所以说,其用途可能是多样的。
  
  那一小方研石被粘在一块方木上,放在砚盒的凹槽里,
  它的磨面因为长期使用而变得很光滑。
  出土时,在砚盒底部见有残留着的芝麻粒大小的墨丸。
  可见当时尚未出现墨锭,而是将墨丸放在砚面上,
  加水后用研石来研磨。
  
  这三件套文具中最精彩的是髹漆并彩绘云兽纹的砚盒。
  盒盖与盒底均有大致相似的虎熊格斗图,
  旁衬以小兽四只,又有两道云气穿插其间。虎作红色;
  正从容地迈步向黑熊迎来;熊则立身扬臂,与虎面面相觑,
  大有一触即发的架势。
  更妙的是,作者又绘四小兽去烘托气氛。
  虎背后是两头幼鹿,正惊恐奔逃,
  其中的一只还回首窥视;熊的背后,
  右上角的无名兽亦作惊恐状,
  右下角的红色小兽则面露好奇神色,
  似乎庆幸自己脱险之余还要探个究竟:
  到底鹿死谁手。整个画面充满动感与紧张气氛。
  
  汉代绘画色彩鲜艳、线条简洁等特色非常突出。
  画像石、帛画、壁画、漆画中都能体现这些特色。
  这件砚盒漆画虽小,却完全可以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棺漆画相媲美。
  此砚于1978年在山东临沂金雀山十一号墓出土,
  现藏临沂市博物馆。
  

  尹湾汉墓出土毛笔和笔套

  回复呢?
  苦茶 补丁
  
  不知怎么回事,关于专家介绍那份楚帛的文字发不上来
  我再试试看,,,,其实我也觉得是那个
  不过,学者都没有那样说
  这幅楚帛目前也在美国的博物馆
  ---郁闷
  楚帛书上下高38.5厘米,左右宽46.2厘米,
  中心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
  一段13行,一段8行,可分为甲、乙编。
  
  四周是作旋转状排列的12段边文,
  其中每三段居于一方,
  四方交角用青、赤、白、黑四木相隔,
  每段各附有一种神怪图形。
  另外帛书抄写者还用一种朱色填实的方框作为划分章次的标记。
  
  全篇共有900多字,
  考释论著甚多,但各家注释则有差异。
  甲篇文字最多,作者特别强调“敬天顺时”,
  上天的神帝被描绘成具有施德降罚本领的命运主宰。
  所谓“惟天作福,神则格之;惟天作妖,神则惠之。”
  这种思想显然是战国以来的“五行刑德”思想之所本。
  
  乙篇主要是讲神话,但并不是孤立地讲神话,
  而是与甲篇互为表里,作为甲篇所述神秘思想的背景来讲的。
  丙编是边文12章,每章代表一个月份,略述该月宜忌,
  如某月可不可以嫁娶,某月可不可以行师用兵,
  某月可不可以营筑屋宅等等。
  各月都附有一种神怪图形。
  
  丙篇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阴阳家的“术数”之学,
  专讲占星、堪舆、卜筮等迷信活动。
  
  
  
  发了个删节版,好在基本也说清楚了
  题外话,关于这幅楚帛书的
  
  蔡季襄,古董收藏家,大家都知道吧
  这幅帛书就是从他手上被骗走的
  1942年,
  蔡季襄获悉有人盗掘古墓后,匆匆赶到现场,
  只见其中器物多被盗走,正欲离去,
  忽见坑沿有一团东西,拾起一看是揉皱的丝织品,
  便用手帕包好带回家中,展示却是晚周的缯,
  以漆写字和绘画,整幅已变成深赭色,上面字画很难辨认。
  
  关于帛书的摹本,蔡于1944年首次刊行(石印本),
  书名为《晚周缯书考证》,此书一出,引起轰动,
  同时也引来时任湘雅医院医师的美国人柯克思的关注。
  据郭学仁回忆,柯克思马上找到蔡季襄,
  并提出由他带原件回美国,用紫外线摄影后制版,
  连同蔡著《晚周缯书考证》由柯克思翻译在美国出版,
  随后预付稿酬1000美元,还答应出书后再寄9000美元。
  
  “但是,柯克思回到美国后,不仅赖掉了9000美元,
  而且将蔡季襄的著作署上自己的名字出版,
  并以此得到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这部珍贵的战国缯书现藏于美国华盛顿亚洲美术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