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戈尔巴乔父 
  
  抱歉,汗
  今天有点事
  
  刚才停电两小时,
  晚上加油了
  明天关电话,专心更新个
  --------
  汗,正题明朝的故事,还不够时间写
  先闲话下吧,我手里的活儿做完了才能来。。。。
  
  大家有什么想闲话的么?
  比较短的插播下
  ----
  补丁到底想说名妓呢,还是青铜器
  青铜器我的印象中已知最早的,
  是伊朗南部的那个,当时属于埃及第18王朝的领土。
  看有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了
  
  不过,你激发了我的灵感
  我要八八古代有趣的酒器
  很有意思的东西--
  
  南冥之鸿 
  这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办的书店
  专业考古书尽有,这儿要是也没
  那就只有上旧书店找了
  http://www.bjkgsd.com.cn/default.asp
  
  古代的酒器
  之一
  铜冰鉴,最早的冰箱
  
  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发明了食物防腐保鲜的方法。
  《诗经》中就有奴隶们冬日凿冰储藏,
  供贵族们夏季饮用的记载。
  《周礼》中也有记载“祭祀共冰鉴”。
  
  所谓“鉴”,其实就是个盒子,
  里头放冰,再将食物放在冰的中间,
  起到对食物防腐保鲜的作用。
  由此可见,鉴是我国的冰箱之祖了。
  
  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楚墓就出土了一件“铜冰鉴”。
  它是一件双层器,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夏季,鉴、壶壁之间可以装冰,壶内装酒,冰可使酒凉。
  (其实严格的说,还不仅仅是个冰箱,
  因为也可以在鉴腹内加入温水,
  使缶内的美酒迅速增温,成为冬天时饮用的温酒。算是双制的了)
  
  铜冰鉴的四足是四只动感很强,稳健有力的龙首兽身的怪兽。
  四个龙头向外伸张,兽身则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状。
  整个兽形看起来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撑铜冰鉴的全部重量。
  鉴身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个龙耳,作拱曲攀伏状。
  这些龙的尾部都有小龙缠绕,还有两朵五瓣的小花点缀其上。
  
  还有一个巧妙机关是极少数专业人员才能看到的:
  那就是在鉴底内层和壶底相接的部位,
  有呈品字形的三个弯钩,其中一个弯钩带有可以活动的倒钩。
  而方壶壶身外侧近壶底部分有三个长方形榫眼,
  当方壶放入鉴中即将触及底部时,
  便会同时触动活动弯钩,一待方壶落到铜鉴底部,
  那三个长方形榫眼恰好与铜鉴的三个弯钩相套合,
  其中的活动弯钩也自动倒下,从而使壶身稳定不移。
  若要从铜鉴中取出方壶,则需将活动弯钩搬起。
  很科学的设计
  
  该鉴出土时带有长柄的铜勺,是舀酒的用具。
  
  

“冰箱”加铜勺

  小脚跑的快 
  
  欢迎府同学,(*^__^*)
  
  我很喜欢《萍踪侠影》这个故事
  梁羽生把史实和故事结合得很好
  是他最好看的小说了
  也许他该写张丹枫姓府?
  。。
  
  四羊方尊
  方尊高58.6厘米,重近34.5公斤。
  造型简洁优美,采用线雕、浮雕手法,
  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
  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
  以脚踏实地的有力形象承担着尊体的重量,
  使得边长(52.4cm)几乎与器高相等的器具显得挺拔、刚劲,
  丝毫没有头重脚轻之感。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四羊方尊的发现之旅
  1938年4月,湖南宁乡农民姜景舒和两兄弟在地里挖土种红薯时,
  锄头碰到一块硬物,他们想清除这块硬物,
  猛一锄头下去,"哐"的一声,从土里溅出一块锈铜片,
  随即发现了四羊方尊。
  "挖出来的时候是黑色,里面装满了黑色的泥土,
  很沉,父亲用老式的杆称称了重量,大约是64斤
  (注:四羊方尊重约34.5公斤)。
  
  "附近地区很快传遍了,说我父亲挖出了一个宝贝。"
  虽然并不清楚到底有何价值,
  但方尊不凡的外形和如黑漆般的色泽,
  让姜景舒以为挖到了"乌金"。
  很快,源源不断的人来参观、抚摸,
  为了避免四羊方尊被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损坏,
  姜景舒不得不请当地乡绅出面维持秩序。"
  还是防不胜防,方尊的一个羊头的细小的角尖还是掉了,
  再也没找回来。"
  
    卖尊的钱得了248块光洋
  
  1938年5月,
  黄材镇的一名古董商张万利以400光洋购得四羊方尊。
  但这400块光洋实际上到了姜景舒手里的只有248块--
  中间经过了当地保长、甲长和乡绅的层层盘剥。
  
  当年,姜景舒还只有17岁,生活在一个有10多口人的大家庭里,
  "家庭靠爷爷做豆腐,父亲做短工的微薄收入度日。"
  姜运枚回忆,这248块光洋让他们家的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当时,父亲拿钱买了9担稻谷、两块地、一处山,
  贫穷的生活稍微殷实了一些。"
  不过姜景舒也许无法意识到,四羊方尊带给他的,远不止是这些。
  
  姜景舒意识到自己因为四羊方尊出名,
  已经到了上世纪80年代,
  姜景舒的孙子上了初中,惊讶地发现,
  历史课本上提到四羊方尊的发现者,竟然是爷爷。
  姜运枚赶紧告诉父亲:"姓名进了历史书",父亲很高兴。
  
  姜景舒在卖尊给古董商后,
  有意识地留下锄掉的那块碎片作纪念。
  1976年,他最终还是将残片交给了国家。
  姜运枚今天还珍藏着宁乡县文管所负责人周佑其
  1977年写下的一张收条,上面清晰地写着:
  今收到月山公社龙泉大队茶园生产队姜景舒同志古铜
  (即四羊方尊之部分)……
  当时县里还发给姜家一支钢笔和一个口杯,
  奖励了10元钱,以示表彰。
  
  "父亲发现四羊方尊,可以说是为国家作了贡献。"
  姜运枚颇为自豪地说,从上世纪90年起,
  随着媒体的披露,姜家逐渐成为当地的"名人"。
  
  四羊方尊被黄材镇的古董商张万利买进后,
  很快转手到了长沙,但随即被当时的政府没收,
  交由湖南省银行收藏保管。
  1938年下半年,湖南省银行为避战乱,
  西迁到了湖南西部的沅陵县。
  但不久,四羊方尊就在日军的空袭中,碎成了20多块。
  也正是如此,四羊方尊才没有去了台北故宫
  
  1952年,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蔡季襄
  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仓库中,
  找到了四羊方尊的碎片。由谁来修复这件国宝?
  重任落在了张欣如身上。
  
  张欣如上世纪30年代
  便在河南省开封市的"倾古斋"学习古玩修复,
  1954年4月,张欣如调至湖南省文管会,
  当年5月,便接到任务--修复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拿过来的时候已经过初步修复,
  不过很粗糙,和原物有很大差距。"张欣如回忆说,
  看到如此精美的青铜器,他有了让其重现真身的冲动。
  他放下了手头所有的工作,将一栋简陋的砖房当做临时工作室,
  专心修补四羊方尊。
  
  为了尽量复原方尊表面的花纹,
  张欣如每次都要十分小心地清洗碎片,
  然后用烙铁进行焊接。
  "方尊有30多公斤,很重,我有时要把方尊放在腿上,
  一手扶着,一手焊接,花纹很细,一点都疏忽不得。
  方尊的底盘碎得厉害,费了不少功夫。"
  两个多月后,四羊方尊终于恢复了其瑰丽的身影。
  张欣如一共经手修复了2000多件青铜器,
  其中不乏国宝,但"最好的还是要属四羊方尊。"
  
  张欣如回忆,
  四羊方尊修复后,便一直放在库房,
  没有拿出来展览过,
  直到1959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的前身)调至北京,
  自己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四羊方尊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去北京出差,特意去了国家博物馆,
  想看看四羊方尊,但遗憾的是四羊方尊当时并没有展出来,
  今天是我50多年来第一次看见它。"张老感慨地说。
  
  。。。。
  
  
  
  小令
  
  铜冰鉴还是在湖北省博物馆的
  不过,
  奥运会之前全国一次性挑了全国55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进京
  湖北省的宝贝就去了62件,不过之后又回来啦
  ---
  奥运其间,在北京没去参观的同学就太可惜了
  难得的齐聚一堂啊
  很难想象再集结这么多国宝欢聚一堂
  ---
  
  天觚
  天觚是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200-前1100年)饮酒器,
  高26 cm,口径15cm,1977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敞口,束颈,厚方唇,腹部不显,高圈足。
  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
  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
  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
  上饰人形几何纹。此觚纹饰奇丽,
  同类器形较为少见,属国家一级文物。
  
  介绍下觚
  觚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饮酒器。
  整个觚体分为三段,
  上部器口与细颈为容体,
  中间的腹部为实心,
  考古学上称之为“假”腹,下面为圈足。
  
  这样的造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
  使重心降低,增强了器物的稳定性,
  显得精巧别致而又不失沉稳庄重。
  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也有与斝成组合的。
  其形制为圆柱形,器体较高且细,
  多为喇叭形,通体呈X形。
  
  商周时觚可不是一般人可以用的酒器
  有一句成语为"不能操觚自为",
  即指觚的多寡与饮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关,
  只有身份相当厉害的人才能使用
  

天觚,这名字我喜欢

  小令
  
  关于铜冰鉴的讨论实在是太有价值了
  我本人去过多次湖北省博物馆,从来没听说过铜冰鉴是仿的
  因为有仿制的话也可以说明,本来也有被国家博物馆征集走的文物
  铜冰鉴却说明是原件,奥运进京的时候
  又特别说明了这个也要进京
  我就奇怪,要是仿制的,原品在北京,仿制的还去干嘛
  结果终于被我查出来了,汗
  (我竟然一直不知道真相,还离我这么近。。。)
  
  铜冰鉴竟然是一对。。。。如今分隔两地了
  这是我查到当年考古报告写的了,不会错了
  。。。。
  太好了,又知道了一件事实
  要说讨论就是好
  不然都不知道是一对呢!
  
  
  对罍
  (罍字上面三个田下面一个缶)(读音lei)是大型的盛酒器,
  又可盛水,在青铜礼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经.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语,
  《周礼.春官》载:“凡祭祀…...用大罍。”
  函皇父簋铭亦云“两罍两壶”,
  说明罍和壶是容量不同的一组容酒器。
  罍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
  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
  圆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对罍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
  原器通高46厘米、口径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
  1973年陕西省凤翔县劝读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凤翔县文化馆。
  
   平折沿,方唇,颈部内敛,
  肩上有一对兽首衔环耳,弧腹斜收,圈足较高。
  颈饰一周夔龙纹,龙昂首,上唇特长,
  卷曲下垂,歧尾内卷上扬。
  肩部六枚大圆涡纹与变体夔纹相间排列。
  腹饰下垂的蕉叶纹,
  每片蕉叶均以两条相向的立式夔龙组成。圈足饰两周弦纹。
  
  对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
  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
  从器型上来看,
  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
  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
  使全器达到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
  在纹饰方面,浮雕都较低,
  没有商器上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
  虽然全器多处以夔龙为饰,但变形得非常厉害,
  除目纹外其它的细节都在蜕化,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
  显然狰狞的夔龙在周人的信仰世界中已经淡出了。
  
  
  

这个图片质量不怎么好,审美开始脱离繁琐了,走向素雅端庄

  又和小令一起找到了,不过我废话多点。。。呵呵
  不过,纠正认识的不足总是很开心的
  我竟然没想过是一对
  我只知道省煿对曾侯乙墓的东西看得很紧很紧
  当然最紧张的还是编钟。。。
  去省煿时间合适的话,还能听编钟演奏
  不过,演奏用的是仿制品啦
  
  鸟纹爵
  
  这个是西周中期的饮酒器,
  原器通高22厘米,口径17.4厘米?.5厘米,重0.88公斤,
  1946年入藏故宫博物院。
  宽流,帽形长柱,圆鋬,中腰微收,
  下承三宽形刀状足。
  流、腹均饰凤纹,高冠长尾,造型舒展不拘。
  以鸟纹作为装饰的爵遗存较少。
  
  这个想看到要过海去台湾了
  我很喜欢者这种造型的酒器
  

  晨肇宁角
  
  这个名字够雅致
  
  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
  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
  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
  《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
  "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
  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
  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
  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
  而象晨肇宁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
  
  现在所说的角,
  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
  其容量与爵相若。
  晨肇宁角是西周早期的饮酒器,
  
  V字形口,深腹圜底,三棱锥足,兽首鋬,两翼有扉棱。
  盖顶有半环钮和扉棱。
  盖、腹饰雷纹衬底的兽面纹,
  鋬饰兽面纹,足外饰蕉叶蝉纹。
  该角构思巧妙,美观庄重,
  无论在造型上或是纹饰上,
  与同时期同类器物相比,都堪称佼佼者。
  

  方枪枪
  
  这个可不是中国特色
  我没去过国外所有的博物馆
  可是也去过不少了
  文中说的卢浮宫我就去过
  有的场馆是没怎么管
  但是有的地方管的还挺严的
  (看场子的都是高大的黑人
  到处抓不守规矩的游客呢)
  
  不过开放更多展品,做好清洁
  还是很应该的
  乱拍照肯定不行
  
  绹索龙纹壶
  
  壶为古代盛酒或盛水器,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
  壶的形制在商代多为圆形、扁形、瓠形三类,
  周代以后又增加了方形、椭圆形等。
  战国以后,大腹的圆壶自名为钟,
  汉代时方壶自名钫,扁壶在战国时自名为钾。
  
   绹索龙纹壶是春秋晚期的盛酒器,
  原器通高44.6厘米,宽26.6厘米,
  传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高体束颈鼓腹,颈部置一对兽形耳,
  口沿下饰内填一对夔龙的垂叶纹带。
  颈腹部有带状饰五道,均以绹索纹带为界纹。
  
  第一、三道纹饰为夔龙纹,
  第二道纹饰为夔凤纹,第四道纹饰为鸟兽纹,
  第五道纹饰为内填夔龙的垂叶纹。
  圈足饰垂叶纹带和变形龙纹带。
  全器通体纹饰,极为精美。
  

  凤柱斝
  
  斝(读音jia)是青铜礼器的一种,
  盛行于商周时期,一般为盛酒行裸礼
  (古代酌酒灌地的祭礼)之器,兼可温酒。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
  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
  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同墓葬出土青铜器共35件,凤柱斝是其中最为精美的。
  该斝侈口,口沿立双柱,三个三棱锥足,器底略向外鼓,
  两柱项端各置一圆雕高冠的凤鸟。
  
  鸟作站立状,冠耸立,圆目鼓睛,正在举目远眺,
  那娇美健壮的身躯和姿态,寓意着生命的活力,
  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
  
  腹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均为云雷纹组成的饕餮纹。
  这种分段式的斝,足的断面呈丁字形,
  与殷墟第二期同类器物相似,惟纹饰略有变化。
  
   凤是鸟中之王,向来被人们当作祥瑞幸福的象征和爱情的比喻,
  早在三千多年前,已被人们理想化,并赋予种种神秘的色彩。
  凤鸟作为青铜器纹饰很多,这些纹饰变化多样,神态各异,
  显示出凤鸟不凡的风姿。
  但这些纹饰多为线雕,而凤柱斝双柱上的凤鸟则是圆雕,
  在这类酒器中颇为罕见,
  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商代青铜造型艺术的高深造诣。
  
  

  龙纹觥】
  
  觥(读音gong)是一种盛酒或饮酒器,
  《诗经》屡见其名,如《七月》:"称彼兕觥"。
  
  觥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
  西周后期逐渐消失。
  其形制有盖,有流,有鋬(pan),下有方座或四足。
  觥的纹饰多极精美,大多有生动的动物花纹,
  在当时应是最贵重的器物。
  
  龙纹觥是商后期盛酒器。
  原器通高19厘米,长44厘米,
  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桃花庄,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龙纹觥体似兽角,前端龙首昂起,
  后端宽阔平齐。龙首双目凸起,
  两角上指,张口露齿,形象狰狞。
  
  龙首后的脊部有盖,盖正中有菌状钮,
  龙的躯体置于器盖上,左右蜿蜒,
  尾部卷曲,与器浑然一体。
  下设长方形矮圈足,纵向两侧各一缺口。
  腹两侧镂雕爬行的鼍和举首、吐舌、扬尾的龙,
  其间点缀鱼状动物和虺。
  
  此器造型奇异,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例,
  (个人觉得长得有点点像扬子鳄的,尤其是花纹)
  也蛮可喜的,一般还看不出来是酒器

  三羊尊
   高52、口径41.3、腹宽61、
  底径35.5厘米,重51.2千克。
  商代后期
  
  
  大口广肩,唇外折,颈上有三条凸弦纹。
  肩部等距离装饰三只浮雕卷角羊头,
  间以回纹为地的目形纹饰。
  腹部纹饰华丽,在回纹地上有三组兽面纹,
  眼睛突出,增加了肃穆庄重的气氛。
  
  圈足较高,上部饰两条凸弦纹,
  中间有三个等距离的圆孔。
  下部在回纹地上饰六组兽而纹,
  并有三条扉棱与器肩三羊首错置。
  
  分两次铸造而成。
  先铸尊体,再在肩部铸制单头。
  羊首边缘,不规则地掩盖着肩上的纹饰,
  尊内还有从孔道中溢出的连接羊头的铜块。
  三羊尊是一件传世品,为青铜器中的瑰宝。
  
  这个在台北故宫,要去台湾旅游
  这个地方的吸引力对我来说最大了
  
  

  小令
  
  想想是挺难受的,还有更多看不见的更气人
  可是也不能去抢了
  指望爱国义士去“盗回来”?
  
  要说在外面的文物
  只有鬼子那里的放心点
  是个好保管
  
  
  发点台北故宫的东东吧
  这些不去台湾难得一见
  东西还是自家人保护的好
  
  酗亚方尊
   高45.5、口径33.5、足径22、
  腹深33.6厘米,重21.5千克。
  商代后期
  
  
  侈口,通身饰兽面纹和夔纹,肩部四角饰四象首,
  额上以二夔龙为角,长鼻高举,口边伸出二个大象牙,
  四面正中饰四个额上伸出二枝杈形冠的兽头,似为鹿首。
  
  器身饰八条扉棱,上端伸出口沿外。
  尊口内有铭文二行九字“酗亚者垢以大子蹲彝。”
  可知是酗亚为祭祀历代先王和太子而铸造的。
  酗亚是一个氏族的名称,
  目前发现这一氏族的铜器多达五、六十件,
  可见酗亚当为商代一个大族。
  
  从出土情况看,其活动中心应在今山东益都地区。
  

  立鹤方壶
   高118、径30.5厘米,重64.28千克。
  春秋时期
  
  
  青铜壶主要用以盛酒,
  古人饮酒多用勺从盛酒器中挹取,再倒入饮酒器中。
  
  立鹤方壶形体巨大,可谓“壶中之王”。
  其整体呈椭方形,有盖。
  
  壶体四面饰相互纠结的夔龙纹,布局均衡对称。
  两侧腹饰一对昂首、垂尾的鸟。
  
  器颈饰镂空有华冠的大龙以为耳。
  器四角铸以立体有翼飞龙。
  
  圆足下有两只作咋舌状的伏虎支撑壶体。
  壶盖铸镂孔莲花瓣两层,中间一块铜板,
  上铸一只婷婷玉立的仙鹤,作展翅欲飞状,
  增加了壶的动态和旋律感。
  
  春秋时期是大变革时期,
  方壶新的艺术构思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革新精神。
  

  楼主幻想翻页了
  自沙?
  
  玉鸟纹樽
   通高12.3、口径6.9、足径6.8厘米。
   西汉
  
  
   玉质润亮,通身浅褐色浸斑。
  有盖,盖面雕勾连云纹,
  中心镂雕二办花形纽,周凸雕三鸟。
  
  周身浅浮雕方折勾莲夔凤纹,并满饰勾连云纹及隐起的谷纹。
  口缘及底边各雕涡纹一周。近足处有三组兽面纹。
  三蹄足。器中部一侧凸雕环形板,上饰兽面纹。
  做工精湛,为汉代玉器中最为珍贵的一件。
  

玉器的感觉和青铜的完全不一样

  忍不住想发另外一些非酒器的珍宝了
  见谅,见谅
  
  都是台北故宫的珍藏
  一心两用的时候,干点力气活儿最合适
  ----
  青玉云纹灯
   高12.8、盘径10.2、足径5.9厘米。
  
   战国
  
  
  玉质莹润,通身黄褐色浸斑。
  由灯盘、立柱、底座三部分组成。
  
  灯盘为直沿,盘心凸雕五办花一朵,
  花蕊琢涡纹,外侧琢勾连云纹。
  立柱上部凸雕三叶,下部琢勾连云纹。
  底座圆形,饰平凸五办花。
  纹饰细密繁复,虽反转起伏,却又回曲自然。   
  
  战国时期,铜灯比较普遍,
  全部川玉琢成的玉灯,
  目前全国仅此一件,堪称珍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