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楼主辛苦的爬上来了
  惨,又停了三个小时的电
  终于搞明白是邻居装修房子搭错线
  结果导致的,,,问题
  停了两次了,希望没有第三次
  (怎么晚上还开工呢,再这样我要去投诉了。。。)
  
  
  原来翻页吞了我的回复
  很多同学都答对了呢
  就是第三个了
  
  
  
  补丁
  
  龙涎香,是汉代开始渔民从海里捕捞的一种材料制出的香料
  顾名思义是海洋中的龙流出来的口水变成的香料
  
  其实是抹香鲸肠道分泌物。龙诞香有很重要的医药价值,
  它可以活血益精髓,助肠道,通利血脉等作用。
  龙诞香风干后,芳香扑鼻,香味持久,是上等的香料。
  因为它有活血的功用,所以古人用来调情的
  ----
  现在的香水也有这种香型的
  好像就叫“望”吧,是龙涎香加麝香
  
  
  
  南宋 修内司官窑粉青葵瓣口洗
  高4.3cm 口12cm 足7.8cm
  
  
  
  
  
  
  
  这个色泽的感觉真好。

  补丁贴的
  
  第三个入眼
  其次第二个
  剩下两个让我想起美羊羊
  尤其是最后一个
  耳边想起美羊羊软绵绵。。。。
  
  
  补丁说的很是
  麝香确实有这个效果
  至于香水中的比例
  我就不知道了
  ------
  医院就有这样的实例
  从西藏淘宝弄颗麝香回家摆着
  结果导致几年不孕
  。。
  
  明茧 
  
  你说的两种都有
  既有香粉也有盘香
  
  来看看古代的熏香工具吧
  西西
  
  
  汉代用香熏烤衣被是宫中的定制,
  并且有专门用来用香熏烤衣被的曝衣楼,
  有古宫词写到
  "西风太液月如钩,
  不住添香摺翠裘。
  烧尽两行红蜡烛,
  一宵人在曝衣楼"。
  当时熏香的器具很多,
  主要有熏炉和熏笼。
  
  满城汉墓中就出土了这样的熏炉和熏笼
  下面的各种熏香炉具,大家不妨猜猜分别用在哪里吧

  补丁,也很有可能的
  不过只可能是后宫之间的迫害?
  因为太医知道麝香的功用
  不会让皇帝接触到的
  倒是后宫宫廷斗争有可能
  
  
  singledimple 
  
  嗯,晚安
  刚才停电,我睡了两钟头
  现在可精神呢
  
  
  送这个玩意给补丁同学
  补丁一定年纪小
  一般来说,还会喜欢粉粉颜色的,
  是很有童心的小女生情结
  
  奉上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两件鎏金蜂花纹银香囊。
  这种薰球的外壳是个圆球,
  球壳上布满镂空花纹,以便香气散出。
  内部的装置则巧妙地利用了重力原理,
  在球体内装置两个可以转动的同心圆环,
  环内再装置一个以轴承与圆环相连的小圆钵。
  在小圆钵中盛放上燃炭和香丸以后,无论香球怎样滚动,
  小圆钵在重力作用下,都会带动机环与它一起转动调整,
  始终保持水平方向的平衡,不会倾翻。
  
  或许是说做人的道理,不论外界如何变化
  也要保持一份真诚和火热的赤子之心吧

  同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五足朵带银熏炉,炉台
  
  此器由熏炉及炉台上下叠置而成,
  银板锤打成型,附件浇铸,纹饰鎏金。
  熏炉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
  平底,由盖、身两部分组成。
  
  盖面高隆,呈覆碗状,宽平折沿,与炉身相扣合。
  盖纽呈莲花形,纽顶端有花蔓相互缠绕的五朵莲花,
  每朵莲花上各卧一龟,龟首反顾,口衔瑞草,纽底镂刻,
  周饰莲瓣纹,瓣尖上翘开孔,
  便于香气溢出腹壁饰灵芝状流云纹,
  并相间等距铆接五只兽足和五朵绶带足为浇铸成形,
  上部为睁目而视的独角兽首,
  下部为虎爪状绶带则以鞘钉套接花结。
  
  炉底錾铭四十余字:
  “咸通十年(869年)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熏炉一具,
  并盘及朵环子共重三百八十两(今15378克)。
  匠官陈景夫,判官高品,臣吴弘悫(que,音确,诚实),使臣能顺。”
  炉台台面饰双凤衔瑞草纹,
  口沿呈四瓣花形,
  底部铆接的五只兽足与五朵绶带与熏炉样式稍有变化。
  
  这套熏香器器型高大,雍容华贵,
  采用了錾刻、钣金、鎏金、铆接等工艺方法,
  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出土时,该炉盖顶积有厚厚的一层烟灰,
  想必是在封闭时就存有燃香。
  
  该套熏香器为目前唐代同类金银器中最宏大的一组,
  熏炉、炉台成组配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
  

  :Lu啦啦 
  
  这个观点我认同
  我比较待见雍正的品味
  无论是书法水平还是艺术鉴赏力
  
  发两张粉彩给大家看看
  哪个是雍正的粉彩
  哪个是乾隆的粉彩
  
  我的天哪,没想到找个水平相差不是那么远的那么难
  好不容易找到,估计同学们还是很快就能够认出来
  
  

  图片没上去啊
  郁闷,找了半天的
  
  重来
  
  康雍乾三朝的东西
  大家看看吧
  分不分得出
  我感觉比那个分宋瓷的还简单
  
  

  怪叔叔才去南京啊
  
  
  作者:无饼呻吟 回复日期:2009-10-18 00:30:32 
    清代有些瓷器的审美反倒接近欧洲,跟宋瓷是不一样的路子
    
  
  我能理解这种感受
  不过,世俗的那种美感,也不是容易达到的境界
  有的可以,有的就不行
  比如说下面这个,坦白说是我最不待见的这种
  这个大瓶号称集结了全部的技术大成
  
  纹饰十五组,各种纹饰采用高低温多种色彩,
  有红釉、青釉、窑变,钓釉及仿官,仿哥,仿汝釉
  和釉下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等
  。。。什么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主题
  我想大家最不能忍受的是这种
  
  好像大观园里采花戴,不由分说了整个满满一脑袋
  不是单个花不美,搁在一堆没法看
  。。
  色彩感强,颜色浓烈确实是一种美
  但是左边素淡,右边浓烈就不美了

  也来发点清朝的好东西
  至少看着还不错
  吃惯了清粥小菜,来一顿大鱼大肉也成
  
  
  雍正时期的黄玻璃菊瓣式渣斗
   高9.9、口径9.7厘米。
  
  
  撇口,收肩,鼓腹,圈足。
  通体以黄色玻璃制成,
  器体以十六瓣菊花簇拥而成,
  似一朵硕大的秋菊。
  制作规整,造型雅致,色彩均匀而娇丽。
  器底刻有“雍正年制”楷书款
  
  

  小可有问问题吗?
  难道是梅瓶?
  那你就挨批评了
  因为这个问题小令问过一次
  我专门做了个比较详细的回复
  读贴不认真。。。。
  罚小抄-
  
  
  
  雍正的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瓶
   高26.7、口径8.9、底径1l厘米。
  
  
  江西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宫廷陈设品。
  
  直口,短颈,丰肩,圈足,
  足内书青花双圈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
  瓶身正面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
  釉里红绘枝干,梅花。
  
  竹叶以“竹有擎天势,苍枯耐岁寒,
  梅花魁万卉。二友四时欢”五言诗组成,
  画里有诗,构图新巧。
  抆饰清晰流畅,青花釉里红发色纯正,
  色彩光润柔和,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给小可把答案贴过来,关于梅瓶
  
   关于那个梅瓶在平时用就是盛酒和观赏品
    用来陪葬就是灵魂安息的地方
    古音里梅字同寐音
    寓意死者离去安祥,无须牵挂,可以长寐了
    。。。
    关于这个是有关学者研究了很多墓葬和文献后得出来的结论
    所以在明墓里,每一个死者包括殉葬的宫女
    棺椁旁边都会放个梅瓶,让她灵魂得到安息
    
    大意就是这个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