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小令,笑话我,找的很累呢
  基本上不怎么喜欢
  印象里卖弄雍正朝还有些不错的东西
  怎么找起图片就找不到了
  天涯相册又不能用
  头疼
  
  
  关于小可问到的宋瓷开片
  这个我本来想留着说宋朝的时候再说
  既然问了,简单说两句吧
  
  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
  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
  纹片有疏有密,
  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
  所谓"冰裂纹"者,
  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
  多角形的开片,
  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
  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
  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
  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
  使釉面发生裂纹,
  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
  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
  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
  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
  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
  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
  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
  
  哥窑特征与官窑很像。
  要区别的话就是官窑的开片较大,哥窑的开片较小
  
  你仔细看看下面的几张图,感受一下吧
  

  小令
  
  就一个不对
  第四个也是薰衣服的
  其余都对了
  
  
  清朝的仿古铜彩牺耳尊
   高21.8、口径13.2、足径11.7厘米。
  
  
  仿古青铜器式样,侈口丰肩,
  安牺耳一对,腹部圆鼓,圈足,
  足内双方栏内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颈部、足上各绘变形蟠螭一周,
  腹部绘菱形云雷纹及下垂变形蝉纹一周,
  造型古朴,釉彩仿铜器错金嵌银工艺,
  并装饰锈斑,效果逼真,
  充分体现了景德镇瓷工对于
  金属氧化物发色规律的熟练掌握和仿制技艺的高超。
  
  这个还算别致
  

  这个玻璃瓶还不错
  白地套红玻璃云龙纹瓶
   高29.5、口径9.5厘米。
  
  
  撇口,细颈,鼓腹,圈足,平底。
  以白色玻璃为胎,外套紫红色玻璃。
  颈部饰蕉叶纹,蔓草纹,
  腹部饰两条龙在云际戏嬉带有火焰的圆珠,腹下部饰莲办纹一周。
  
  

  象牙编织锦地兰菊团扇
   通长49.5、扇长32.8、宽29.9厘米。 清乾隆
  
  亦称“拔丝宫扇”,是广州工匠以象牙为料,
  通过筚丝、磨光、编织等技法专为皇家御用陈设而特制的。
  海棠花形,扇边包镶玳瑁框,
  嵌骨珠及藕荷色彩绘花蝶纹画珐琅柄把,系明黄色丝穗。
  
  扇面中心有棕竹柄梁,嵌有各种蜜蜡纹饰。
  在编织成蒲纹锦地的扇面上,
  装嵌有染牙浅浮雕兰花、秋菊、蜻蜓等图案,
  扇面牙丝薄如细篾,宽不足一毫米,纹饰精致细密,孔缝均匀,
  经纬片拼合得天衣无缝。富丽华贵,
  是一件雅逸清新、技术高超的稀有之作。
  
  这是博物馆的介绍了,我看了觉得好可惜,可惜了这工艺
  想不通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把手?色彩。。。不舒服
  

  发个豪华的,金子天球仪
  
  用黄金作球体,用珍珠镶嵌成星星。
  共享珍珠1330粒,组成368个星座。
  球体内设有机械装置,可带动球体运行。
  是皇宫中一件珍贵的陈设品。
  

  牙雕寒夜探梅,这个我真喜欢了
  

  小令的图片怎么只有一张出来了
  
  
  多刷新一次就出来了
  看来还是这色彩舒服啊
  拍的也好,真通透,舒服
  ---
  
  
  Lu啦啦 
  
  也是爱瓷之人啊
  第一个答出混在宋瓷里的清瓷的,如我记性尚可的话
  应该是你,(*^__^*)
  
  
  又自沙了一回,
  可惜写的东西今天是完成不了了
  楼主困了
  发一张卖出最高价的元青花
  2.3亿元的“鬼谷下山”
  祝大家晚安!
  
  

  天上朝霞 
  
  欢迎欢迎
  熬夜的同学还真多
  。。。。
  还是早点睡吧
  明天才能早起
  
  来了
  昨天有手机看帖的同学希望多看写故事,少图
  (*^__^*)
  楼主会以说故事为主,有时候上图片比较多
  是因为楼主的时间紧张,又不想搁置帖子
  所以发些文物图片,保持更新
  希望各位楼里的同学谅解,
  ---
  
  今天先来说说明朝的官员等级和年薪问题
  顺便看看明朝的百姓一个月要多少钱才能过日子
  
  
  明朝的官员分为九品十八级,俸禄也据此分为十八等。
  我们来逐级看一下,
  了解下官员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不贪就不能过日子了
  
  
  先来看看明朝都有些什么官,职务什么名
  先说说中央的
  
  首先是
  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
  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然后是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
  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吏部:
  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相当于今天的人事部组织部了)
  
  户部:
  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民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
  劳动社会保障部门。。。还有税务审计等)
  
  礼部:
  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教育部+外交部)
  
  兵部:
  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类似今天国防部)
  
  刑部:
  管理天下刑名。
  (公安部,最高法院等)
  
  
  工部:
  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相当于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
  连带发改委,。)
  
    
  第三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
  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
  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
  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
  十三道监察御史与
  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相当于现在的检察院,反贪局,香港的廉政公署)
    
  
  
  第四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
  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
  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
  如果有拖拖拉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
  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
  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
  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
  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第五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
  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
  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第六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
  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第七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
  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
  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第八翰林院:
  
  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
  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
  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
  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相当于现在社科院,重点大学什么的综合)
    
  
  
  
  
  
  
  
  明朝地方官
  省、府(直隶州)、县(州)三级制。
  
  明初曾沿袭蒙元的行省制,但后来深感不便,于是进行改革。
  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但习惯上仍称“省”。
  1370年于各省设置一都卫,
  1375年改为都指挥使司。
  1428年弃安南后,
  明朝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
  包括京师(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
  南京(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
  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
  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
  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
  十万以下为下府,
  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9府。
  
  府的长官称府尹,(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
  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州,最早出现在西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
  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
  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
  
  
  县:
  助手有县丞、主簿。
  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
  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爱红姐姐,绿茶
  
  不是打字问题,是偷懒没认真
  文物介绍都是直接copy博物馆,或者网站现成的介绍
  发图的活儿,一般是写字的剩余时间干的
  不严谨,检讨下
  (也生气,博物馆怎么能也和我一样呢,,,我去留言提意见)
  谢谢指正,免得不知道的同学误会
  
  
  
  
  薪水标准
  明朝以石为计量单位,一石米大约相当于现在150斤米左右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 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 盐运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
  
  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 中书舍人 行人司副 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典簿 国子监博士
  
  光禄彔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 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
  
  司务 学彔 典籍 鸣赞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 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
  
  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未入流(月俸三石)
  
  绿茶冤枉我啊,一直都有和你讨论啊
  哪有不理的时候啊
  
  
  上面发这些官衔和薪水级别
  有点冗长
  主要是方便给大家想了解的时候对号入座
  我不会一个一个职务换算成购买力什么的
  我只能举例说明
  但是,有了上面的官阶说明
  有兴趣的同学就可以为自己感兴趣的官员算算收入了
  (*^__^*)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最恨官员贪污
  但是庞大的帝国总是需要管理者,所以还得用官员
  那朱元璋在制定工资标准的时候,
  就是打定主意让他的手下都吃不饱,穿不暖?
  这显然不合情理,也不太可能。
  从朱元璋说的话来看他认为自己给官员的工资
  那是足够他们养家糊口的,甚至可以算是优厚的。
  那真相到底为何
  一边是喊工资低叫穷的官员;
  而另一边朱元璋则说工资已经够高了,
  你们若再贪污,剥皮实草。。。
  
  那我们就来看看朱元璋自己怎么说,他怎么定的这个标准
  明代正一品官员的俸禄是每月支米87石,一年1044石。
  明代的一石米大约是现在的150市斤左右,
  按现在一斤米2元钱算,年薪大概是30万元。
  在明代,正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副总理一级,
  一个大国总理,年薪30万元不能算高。
  
  但是为了说明这个薪水的来之不易
  朱元璋详细的列举了这份工资需要花费多少农民的血汗。
  米来自稻谷,加工1044石米需要2620石稻谷。
  而要生产2620石的稻谷,则需要用田873亩。
  种田需要耕牛,按一头牛耕地50亩计算,需用牛17头。
  田间劳作方面的人力花费,按一个人种田15亩计算,
  需要57个人耕种。
  收割之后,农夫挑一担未脱粒的稻禾只能出4斗稻谷,
  所以1044石米需要6550挑。
  如果从田里把稻禾挑到打谷场是一里路,
  再回去挑也要走一里路,来回就是2里,
  这样算下来为了挑担就得走13100里。
  因此,正一品官员俸禄每月87石米看起来似乎不多,
  但为了这份俸禄,老百姓却不知要花费多少劳力和辛苦。
  光是挑担就是一个万里长征的路程,
  怎么算这份工资都不能算少了
  
  于是老朱说到“如此筋骨劳苦,方得许多粮米。”
  “为官者既受朝廷重禄,尚无餍足,不肯为民造福,
  专一贪赃坏法,亡家果可怨乎?”
  可谓说得是义正严辞,老朱是真知民间疾苦啊!
  
  说到这里,应该有同学在想了
  这是当朝一品
  那么小官呢,好,
  那我们来接着看看一个七品官的收入情况
  七品县令的月薪是7.5石大米,年薪只有90石,
  按照老朱的算法,也需要70多亩地、5个农民专门为之生产,
  光是挑那些稻禾就需要走1000多里地,
  所以,也很难说这个工资标准低得让人无法接受。
  
  耗民力多不等于够生活,
  我们不妨再用现代的经济学的评价方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
  来算算官老爷们的生活水平,
  一般情况下,系数≤20者为极度富裕、系数20—40的为富裕。
  照明清时代的通常说法,
  一个人吃饭每天需米一升,每月需米三斗。
  中国古代的家庭人口数据则显示,
  每户平均是4—5人。
  县令月薪7.5石米,
  假如这一家子是5口人,
  那么吃饭每月需米不过1.5石,仅占月薪的20%。
  米是主食,假定其他食物花费与米的价值相同或稍低,
  那么,按恩格尔系数计算,
  工资可以使县令一家处在系数≤40的水准,
  因此他虽然算不上极度富裕,至少也应该处在富裕水平。
  
  县令属于小官了,按照这样的水平
  明朝又谈不上什么低薪了
  那为什么官员们还哭穷呢
  我们一起接着往下看吧。
  
  
  
  
  :anranss 
  
  还没完,楼主还在继续呢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朱元璋时期贪污六十两就要砍头,剥皮实草
  有人算过那时的六十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十万块
  回顾我们建国之初
  被枪毙的贪官刘青山,张子善,
  按照通行的居民消费指数折算,
  1951年的1元大体相当于2000年的约7元人民币,
  则按今天的标准,这俩大贪官也是每人贪污了10多万元。
  
  反贪决心真的很大啊,哪朝哪代都难以解决的问题
  想来想去,感觉只有香港做得好点
  伏明霞的老公梁锦松
  不过在加税前买车,马上就被。。。
  相对来说,算是贪腐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了
  虽然官员俸禄不多
  但是民间可谓经济繁荣发达
  后人所熟知的康熙老师陈廷敬家
  本身就是明朝的富豪
  
  目前山西的皇城相府,就是他的老家
  需要说明的是,这片建筑却不是清朝修建的
  陈廷敬的祖父辈就开始富裕
  他的伯父修建了今天皇城相府的内城
  那时是崇祯五年
  建了八大院落
  因为做了皇帝的老师
  后来又有扩建
  而且保存完好
  
  有去山西的同学
  千万不要错过了这个地方
  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
  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
  
  

河山楼

  院落欣赏

  绿茶这个问题问得好
  正好来说明一下
  
  明朝县衙的正式编制
  官吏加起来也就二十来人
  你说的县官自己花银子雇人,那倒也不至于
  因为前面说朱瞻基的时候其实也提到了一点点
  明朝还有徭役制度
  所谓徭役制度就是老百姓要无偿的参加一些劳动,
  这些是不需要付银子的,甚至要自带干粮
  
  衙门中的杂役繁多,主要的有衙前站堂的皂隶,
  监狱的禁子,看门(衙门,县学等)的门子。
  县学膳食的膳夫,厨役,抬轿子的轿夫,
  撑伞的伞夫,急递铺的铺兵,驿馆的驿夫,
  运粮的粮长,解户。
  捕盗守卫的弓兵,快手(马快,步快),民壮。
  仓库的斗级,仓老,库子等等。
  
  对于有些役,是有定额的,比如公使皂隶来说,
  正统年间定,县衙门值堂皂隶八名,把门两名,典史厅两名。
  对于仪从皂隶(官员跟班)洪武年间定七品是两人,
  八品九品是一人。
  但到了正统年间,因为知县是亲民正官,所以改成了四名。
  
  役里负担的轻重悬殊,
  其中更以其中以库子,斗级,粮长,解夫,馆夫等最为重,
  <高淳县志>上称重役有五
  “一曰库子,一曰长收,一曰解户,
  一曰公务(粮长),一曰收仓”。
  这些重役的特点在于除了担负本身差役外,
  还有负担出现的亏空和索赔,
  如,斗级库子要填补仓库亏空,
  粮长何解户则要负担运费和损耗。
  《仪真县志》上说:
  “耳房库子,两名,差为极重……
  岁费银七八千两……往往破家损躯,
  犹不免觉察罪祸,灭门者多矣。”《
  嘉善县》更说:“诸仓斗级,当着无不破家。”
  
  
  这样一看便知,正经的老百姓,是不愿意充当“衙役”的
  但这仅仅是针对奉公守法的百姓来说
  对于奸猾之辈来说,
  这些原本要自贴银子的重差,甚至愿意钻营冒领。
  
  很多明人笔记中写到,这些
  “自费衙役当差时,即可勾结吏员透支水脚银,
  又可以勒索交兑小民,每石加四加五甚至双倍收取。
  这些是“正经人家 ”不敢干的、
  
  其实这和现在的城管队伍挺像的
  很多不在编,但是有事做,就法子生财
  
  
  
  
  
  
  
  县衙其实也没什么衙役
  所以除了在编人员以外,还要靠乡绅组织“民兵”
  山西阳城县北留镇,现在还有当年乡绅们自发修建的城池
  
  明崇祯十一年,乡绅们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
  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峻工。
  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
  
  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
  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
  
  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
  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
  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
  城内居民多为明末建筑,
  城中心建有七层豫楼一座,十分醒目。
  
  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
  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
  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
  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
  
  建国以来,村民建房,村里搞公共建筑,
  拆用城窑城墙砖石,郭峪城也被破坏够呛。
  1994年,村里投资30万元,
  对城东门右侧一段城墙及城上的奎星阁、菩萨阁进行了维修。
  
  明朝虽亡于流寇,却并非因为税负太重
  真正税负最重的江南中原,都还富庶安逸
  问题是西北的天灾。。。可怕
  若是真的民心向李闯,又何必修建这样的城池
  ------
  

古老的郭峪城东城墙

  既然说到了阳城郭峪,
  就不得不再说说阳城县城东13公里处的砥洎城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
  其南接村镇,北临沁河,三面环水,呈半岛状。
  远望其城,坚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该城创始年代不详,
  但从明崇祯十一年“山城一览”碑碣得知,
  其创始年代应在明末以前。
  
  城呈椭圆形,砖砌,占地面积约六万平方米。
  南有正门,起于地面的城墙,高约十米。
  临河城墙从河边筑起,高约20余米,上设城垛、炮台等,
  是用来防备外来之敌的,现已毁坏不存。
  
  正门额书“砥洎城”,为城内居民出人之通道;
  城北沿城墙设石梯,沿梯而下可通水门乘舟而行。
  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
  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
  
  遥想当年兵荒马乱,城门一关,
  自成一体,攻不可破。
  
  砥洎城,虽系砖石木建结构,
  但从形体规格、建筑用料到实用价值等方面却十分讲究。
  民居共分十大街坊,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别,
  巷道形成许多丁字街口,且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
  
  住宅之间每自巷顶架设过街楼相通,人行方便。
  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
  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
  
  院中房屋多为双层,大部分设有楼道。
  正房亦有三层者,但屋身偏低,不设门和楼道,呈阁楼式。
  民居门额皆为“XX居”字样,很有点文雅之派头。
  
  明代一家商人在寨上建了一座紧四合院,
  门上即书“有恒居”,木石建筑工艺精细,
  四梁八柱,四门八窗,极具民俗特色。
  
  明南京吏部尚书、祖籍润城屯城人张慎言,
  于崇祯十三年曾对家乡民宅题诗云:
  
    但索有窗皆映竹,须教无槛不临花。
    日均空翠来湘箔,篆袅青烟出绛妙。
  
  不难看出这里的民宅建筑不仅是
  当今保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之代表,且又具浓烈的江南水乡之特色。
  
  城中遗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阁台基上尚存“山城一览”碑刻,
  为砥洎城建筑规划平面图,
  是明崇祯十一年杨载简记。
  石碑高54厘米,长86厘米。
  图中详细标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
  每宅占地面积以及巷道和设施。
  
  这种明代小城镇建筑规划图,
  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贵资料。
  
  去郭峪城的同学,千万别拉下砥洎城
   这个比郭峪城保存更完好
  

明代古城砥洎城远景

  阳城县煤铁资源丰富,
  冶炼业自古以来就极为发达,
  并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富商巨贾。
  明代修建砥洎城时,
  城墙上大量采用炼铁后废弃的钳锅做为建筑材料,
  不仅坚固耐久,而且节约了城砖,
  在与砥洎城隔河相望的刘善村,
  至今仍保存着许多以钳锅为建筑材料的明代民居建筑。
  
  

砥洎城钳锅城墙

  砥洎城中的民居共分为十大街坊,
  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别,
  院落之间每自巷顶架设过街楼相通,人行方便,
  而且具备有军事防御功能。
  下图过街楼上有“世泽坊”牌额,
  这是目前砥洎城十大街坊中唯一保留下来的的牌额。
  
   
  

砥洎城世泽坊过街楼

  砥洎城除了沿城墙内侧的环城路外,
  城内小巷纵横交错,皆呈丁字形或袋状,
  主要巷口设有巷门,大的建筑中建有望楼,
  街坊之间架设过街楼相通。
  在第一张图这下坡的小巷中,
  短短数十米之同连续出现了三座过街楼。
  
  

  砥洎城庇护着城中居民的安全,
  也曾经一城三进士

  这是一个砥洎城中典型的二进院落,
  院落内同时有小道与其它院落相连,
  突破了四合院单一独立的特点,
  体现着和平生活与战争状态相结合的建设思想。
  
  鸿胪第
  不知说的是鸿胪寺还是鸿胪科
  总之,应该是出过一个外交官了
  
  
  

  砥洎城中民居门额皆为“XX居”字样,
  如“素履居”、“笃庄居”等等,
  也有的民居门额上为横幅,如“耕心种德”等等,
  很有点文雅之派头,
  许多木质门额上的文字经过几百的风吹雨打,
  已经字迹已经难以辨认,使之更具沧桑感。
  据记载,明代一家商人在城内建了一座紧四合院,
  门上即书“有恒居”。
  
  下面便是了

有恒居

  这是砥洎城中一个极为清静的小院落,
  通往其它院落的小道已被封闭,
  小院正面为一所祠庙,庙已残破。

  关于这个小城就介绍到这里了
  很遗憾的是我自己还没有机会去过
  倒是身边的朋友去了不少,分享了不少美图
  可惜未能亲往,总是憾事
  
  最有趣的往事,也来自这座小城
  中学时代,有个很聪明但是马虎的女生坐我前座
  有一次聊到山西的古城
  她就说她最向往砥泪城,想想就觉得浪漫得不得了
  这名字取得
  我想了半天,才明白,她说的是砥洎城
  被一干人等取笑了N年
  现在再看这个名字,又想起她来
  恍惚已是多少年的岁月了
  我竟然还没有去成,太遗憾了
  。。。
  应苦茶要求
  
  换个摄影作品来看古城
  再不行我找找看朋友以前发的图片去哪儿了

  不是江南的那种感觉
  但是这张摄影倒是不错
  
  

  挪威同学
  
  这也是个大话题了
  我手上有几本研究这个的书呢
  看着挺有意思的
  不过话太多,就不写长篇大论了
  
  来个我觉得最简单直接的总结
  当然,这只是个大概
  不能十分准确
  但便于大家理解和记忆
  
  1两黄金 = 人民币5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3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3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古时候的一两不是50g哦,大约只有31g左右,
  十六两一斤嘛,所以才有成语半斤八两这种说法
  最近,黄金价格涨得好厉害
  已经300一克了
  难怪从古到今的人们都喜欢金子
  还是这玩意保值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