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绿茶
这个就是说的现在能换多少(汗)
古时候的兑换,要按很多不同系数算
也得说上万字还不知道说不说得完
至于明朝的物价水平,和百姓生活需要多少银钱
值钱说官员薪水的时候,说过了呢
古代的金银价差和现在价差不同的问题
因为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
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
所以用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
现在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要上千了就能看出,
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多少两银子,
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
而黄金的产量稳定,
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
所以,如果说投资
最安全的是买金子。千百年的论证就是如此
绿茶
虽然恩格尔系数并非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唯一标准
但是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反应实际情况的
简单的看一下一个家庭的支出分配
就能知道个大概了
比如一家子能赚到的钱大部分用在吃上面
那么自然生活水平就低了
如果吃在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证明有更多银子可以自由支配
自然经济状况比较好
-----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
吃得再差住的再差,也要穿得好的人也是存在的
那算少数了,不放在一起讨论
明朝百姓的收入
首先说秀才
一直有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因为在古代读书人是很有地位的
一旦读书考中了秀才
就可以朝廷管饭了
“廪膳米人日一升,
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
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
还给鱼肉油盐
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
可以生活但不会生活得多好
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
更没办法养妻活儿
所以有穷秀才这种说法。
编制内的初级公务员
衙门虽然有不拿钱的编外人员
也有定额的编内人员
这些编内人员的收入情况呢
也给大家说说
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
马夫,年收入四十两
(毕竟人家是技术活,所以比上面的多银子)
可能有同学会感到惊诧
前面不是说海瑞当县官才四十两左右的年薪么?
没错,,的确如此
和现在一样
账面上的工资,也不是最后的收入
看看大学教授的工资单,
和编制内的司机也不会天渊之别
区别在其他补贴上面
新官上任,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
还有不同季节的官服补贴
还有笔墨费
杂七杂八
和马车夫就拉开差距了
衙门有些费用是可以报户部核销的
这个嘛,也可以有文章可做
不过清官不会
所以基本上清廉的官员
比马车夫强不了多少
---
绿茶 还好啦
回复完才看见你们的对话呢
估计看见了也会和你们聊天去了
我只是担心大家是不是对这个话题有兴趣
大家都不想知道我也没动力写了呢
晚饭去了
回头再来继续
会尽量说到不同行业的收入
如果感兴趣的同学多
再来说说明朝的房价
----
按照老朱的政策全国人民被分为三大类:
民籍、军籍、匠籍,清查得十分严格。
把人口数目调查清楚后,就登记造册。
这叫做“黄册”,作为税收和服劳役的依据。
人口普查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当然不是计划生育了
是为了防止豪强大户隐瞒奴仆户口,偷税漏税。
同时老朱开始清查土地
土地查清后,就绘制“鱼鳞图册”(地图),
作为收缴田赋的依据,这是为了防止大户人家隐瞒土地而漏税。
大户人家的税目查清了,
普通百姓的赋税负担也就可以相应减轻,
两者之间是最简单的因果关系。
下面就要说到另一人群的收入了
商人
明朝的开国政策,虽然是以保护农民为主
但是也没有对商人课以重税
明朝的商业税为三十取一,也就是3.3%的税率。
这不用多说,轻税就是为了鼓励经商。
明初的政策虽然宽松
但后来也难免慢慢走形
农业,手工业,商业却还是慢慢走向了繁荣发达
尤其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之后
所谓一条鞭法,简单地说,
就是将部分劳役摊入田亩,田地多的人家要多服劳役,
这就避免了富人往往不服劳役的弊病。
而劳役和赋税都可以折成银两,
富人可以“出钱代役”,
也就是交钱给政府,
由政府雇人服劳役,不必自己去干活。
这样做有两大好处:
一是几乎解脱了所有人的劳役负担,
让人们有充足时间打理自己的事;
二是折银上缴役赋以后,
民间对银子的需求量猛增,
因而大大刺激了商品流通和市场经济。
到明朝中期,商人的能量已经很不得了,
开始出现了大型的商业资本集团。
这就是咱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徽商。
徽商中的富豪人家,
家藏白银有至百万两的,
其余家有二三十万两的,
不过是中等商人。
徽商经营的项目,首推盐业,
其次是布匹,还有茶叶、木材和粮食。
他们也热衷于开典当铺,
徽商的典当铺那时遍布全国,尤以江浙最为密集。
与徽商并肩而立的,是晋商,
也就是上面贴图的那些山西古城
长江以北,基本是山西商人的天下
山西商人中,最牛的当属盐商。
因为明朝要加强西北边防,
需要储备粮食,
所以规定谁给政府粮食,政府就给谁盐。
盐,历来是国家专营的,
弄到了盐,就等于发了大财。
山西盐商就这样抓住了机会,
背靠政府贩运食盐,一飞冲天,成了北方的商业霸主。
晋商不仅富甲天下,
且讲诚信也是远近闻名的。
他们经常合伙经商,参与者都叫“伙计”,
由其中一人出资,众人共同经营,按贡献分红。
彼此虽没有誓书协议,但无一人藏有私心。
如此,拿不起本钱经商的人,生计也就有了保障。
而富者也不当守财奴,所获钱财都平分给众伙计。
信用,成了他们的“第二资本”。
其他的江南商人、闽商、粤商、吴商、陕商,也都各显其能。
这些地域商业集团,还在各地开设了本省的“会馆”,
也就是商业联络站,组织起各色各样的商帮。
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北京和南京。
要发大财,就要到这两个地方发展。
其他如杭州、汉口、广州、济南等,也都是商业大都会。
那时外贸港口有广州、福州、宁波;
长江及运河商埠有武昌、汉阳、荆州、天津、淮安等,
水陆商路四通八达。
江南一带因为手工业发达(丝绸、瓷器、棉纺、造纸),
所以富甲天下,甚至那儿的人至今都还活得很滋润。
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就这样蓬勃生长出来了
就算我们今时今日的商业都市布局、
城市规模和市民生活模式,
都渗透了盛世明朝的痕迹。
前面说的大商人
一点也不具备代表性
因为更多的人,只是平民
那我们就来看看小商小贩的收入如何
明朝中后期,市井小说纷纷出现
我们也可以从这些小说里面
了解到一些明朝生活的实际情况
现在要引用的这本书,是冯梦龙的三言中的一个故事
卖油郎独占花魁
秦重只是个道地的城市平民
每天走街串巷的卖油
本钱不过三两白银
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之后,还能剩余16两白银
按照最基本的生活费来算
卖油郎一年的收入是二十两银子
基本上可以相当于国家编制内初级公务员的水平。
还算不错了。
天哪,终于打开了
试试能不能回帖
真够累人的
---
最后来说农民
明朝的农业政策是老朱定下来的
“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
当然了,当时的农民没有现在这样先进能够亩产千斤稻
朱元璋教育贪官的那段话给了我们计算农业亩产的线索
他说2620石稻谷,需要873亩耕地
那么每亩的产量有此可算是3石左右
但这只是3石只是稻谷,如果换算成米来便只得1.2石
一石米就是150斤,那么一亩地的产出就是180斤
明朝的田亩税是每亩一斗,一斗大约19斤左右
也就是说一亩地的实际收入是161斤粮食
人均耕种15亩地,也就是收入是2415斤
换算成石就是16.1石
一石米一两银子也就是说年收入是16.1两银子
当然这个收入不高
还有两亩菜地,至少可以自给自足
当然这不代表全国的水平
这是北方的情况
因为南方可以收两季稻米
所以南方的农民收入要高过北方一倍
一年能有32.2两银子
当然这都是在一般情况而不是灾荒年份
应该说农民始终是最辛苦的阶层
因为要靠天
尤其是北方,只有一季收粮食
再要是遇到荒年
的确是很成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不论阶层都重视读书的道理
因为在我们的传统里
读书中秀才,就等于永远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古代论地位,喜欢说士农工商
其实农民在什么时候都是最苦的
士人不用说了,朝廷管饭
商人不用说了,人家有钱
就算是工匠,还有这样一句俗语说着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所以农民最苦
朱元璋就深知这一点
所以非常重视农业,关心农民
(篇幅所限,讲得并不具体和详尽
基本就是说个大概了,江南和北方的税率其实有差
但不能一个一个地区说了,就是取个平均值了
简单的说,南方人民税负重,但是收成好的时候多
北方税负较轻,但是明末天灾可怕。。。。)
singledimple 说到名妓
那就来说说妓女和丫环的身价和收入
先说一句,那时的妓女叫姑娘,和现在的小姐一样
都用了个本来很正常的称呼
明朝真正的小姐知道了后世妓女变成了小姐
恐怕要活活气死了。。。
明朝的妓女分为官妓和私妓
所谓官妓并不是指仅仅为官方服务的妓女
而是为官方创收的妓女
朱元璋时期曾经明文规定
严禁官吏宿娼,违者重罚,
于是,妓院就只对商贾和一般市民开放了
官员可以妻妾尽有,却不可随便嫖妓
当然这只是规定了
很难令行禁止
所以设立妓院,只是为了两个字,税收
官府要收娼妓税,号称“脂粉钱”
关于妓女的收入
确实是有天渊之别
比如说小说里的杜十娘,赎身价格从三百两到了一千两
明末的冒辟疆为董小宛赎身,花了三千两银子
前面说了明朝也有很多巨商,家里都是几十万两的银子
这批人尽可以挥霍
好像董小宛,柳如是,李香君这样的名妓
收入更是天文数字了
但是名妓是怎样炼成的
从小的各种培训样样不可少
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轻歌曼舞全部得来
混到了这个级别,那就不是被人挑而是挑客人了
与其说她们是妓,不如说她们是那时的明星
和现在的明星一样有饭局价
高兴了,陪你吃顿饭
不高兴,闭门不见。。。
有高级的,自然也有底层的
明朝一般的小丫头不过只卖四两银子
稍微好一些的也不到十两
如果是有一技之长或者针线活儿特别好的
可以卖到二十四两银子
(另外男主人和婢女有首尾,是很常见的事情
这种事情一直延续到清代,直到红楼梦里,
主子和婢女的关系还是比较暧昧。。。)
任何一个时代,人的生活都是有天渊之别
正如今日的老农,与明星们的饭局价
不是一样让人感叹唏嘘。。。
关于房价,时间晚了
明天再说了,周一不能晏起。。。
关于房价,要从当时小说里挖线索了
感谢明朝出版了那么多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