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先来报到
  
  楚怡雨 
  
  你的回复需要更正一下
  明朝的饮食出自《闲情偶寄》,
  之前和绿茶还是苦茶?已经说过了。大家都看得到。
  不过,你要说我这是一字不易,那就不对了
  如果只是直接复制古书,这个帖就不会存在这么久了
  就是因为担心大家看得累,会嫌麻烦掠过
  我还声明了把它换成简要白话来
  请不要误导大家把我写的当李渔的原文了,那就不好了
  
  附上原文饮食篇的部分,正下视听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俎者强为致词?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以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先就粗者言之。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无是事。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如医人用药,水一钟或钟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精液也。精液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故善主中馈者,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其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味儿微儿 
  还有之前的小慌,和其他对朱祁镇意犹未尽的同学
  今天先把朱祁钰的部分,弄好发上来
  之后再来补充说说朱祁镇了
  
  
  应运而生的皇帝
   ---朱祁钰的人生
  以常情而论,朱祁钰和皇位没关系
  他既不是长,也不是嫡,
  甚至还不是住在宫里的嫔妃所出
  朱祁钰的出生来自一个男人的艳遇
  
  要说朱瞻基和孙皇后的青梅竹马,直到废后再立
  本来算得上是一对神仙眷侣,可就是这样一对有情人
  朱瞻基也还是“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要放在现代,那可真就是悲剧了,
  不过,时代背景是古代,故事主人翁是皇帝
  似乎也就可以换个标准了。
  
  说起来,朱祁钰还要感谢下朱高煦
  如果不是朱高煦谋反
  估计这世界上,就没有朱祁钰这号人了
  因为朱祁钰的母亲,其实是汉王朱高煦的侍女。
  朱瞻基御驾亲征生擒了朱高煦父子,
  汉王宫的女眷都充入后宫为奴
  
  在回京城的路上,朱瞻基对汉王的侍女吴氏,一见倾心
  吴氏本人很是美貌,机灵,和朱瞻基相处甚合
  于是一路作伴回了京城
  
  回到京城之后,事情就没那么容易了
  由于吴氏的身份特殊,是不能封为妃嫔的
  于是朱瞻基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
  并且时不时的找机会去看她(皇帝这二奶包得也辛苦哪)
  后来吴氏也怀了孩子,生下了朱祁钰
  却仍然只能住在宫外
  
  直到后来朱瞻基病重,
  这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来
  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
  皇后孙皇后好好对待朱祁钰母子
  办完了这些事儿,朱瞻基就去世了
  
  不论是太后,还是孙皇后,
  谁也没有为难吴氏和朱祁钰
  孙皇后还安排了封朱祁钰为郕王,
  并且修建了王府,让他们母子安心过日子
  比起以前要殉的妃嫔,吴氏可算是非常的幸运
  和儿子在一起,锦衣玉食,
  过年过节去拜见下太后,皇后
  日子不知道多惬意
  如果不是土木堡之变的发生
  等待朱祁钰的,就是平静的藩王生活。
  
  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郕王朱祁钰奉命监国
  后来朱祁镇被俘,长子朱见深不过两岁
  自然而然,年已二十二岁的朱祁钰成了做代理皇帝的最佳人选
  孙皇后也同意了另立朱祁钰,
  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立朱见深为太子
  (不要小看了这个同意,按照嫡长子制度,
  接下来的继承人应该是朱见深而不是朱祁钰
  正如当时的张太皇太后,立年幼的朱祁镇,
  而不是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朱瞻墡一样,
  何况,朱祁钰还不是孙后亲生的)
  
  但当时的情况,
  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来消弭祸乱的
  因而郕王才被推上前台,
  最初知道这个决定的朱祁钰,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干
  那是非常坚定的不干,一辞再辞,
  最后甚至逃回王府躲起来表示自己不干,
  
  一则,情势实在危急,蒙古铁骑兵临城下。
  二则,以自己的身份出身,哥哥也没死,侄儿也会长大
  他是真怕真不想干了。
  是于谦打破了他的顾忌,
  说出了那句“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社稷为重君为轻。”
  我们都应该为国家着想,而不是个人
  这番话起了作用,触动了朱祁钰的内心
  
  朱祁钰终于下定决心不再逃避,
  决定做个承担责任,安定民心
  于是在群臣的拥护下即位登基,年号景泰。
  
  于谦为什么就能说服朱祁钰呢?
  因为他们志同道合
  早在朱祁钰还没登基只是监国身份的时候
  看到敌人要来了,就一堆臣子在讨论要“南迁”
  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
  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
  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站了出来说:“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请大家也注意,在于谦振耳发聩的呼喊中
  背后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的支持,
  而这个人就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
  
  于谦如果得不到他的支持,
  也无法以一人之力对抗群臣
  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和魄力
  于谦也看到了这个王爷的当机立断
  两人之间可谓一拍即合,彼此倾慕,信任。
  紧接着,发生在“朝堂之上的血案”
  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感情
  年轻的朱祁钰看到群臣失控,害怕想逃了
  还是他最信任的于谦拉住了他,安抚了他,
  并且做出了正确的处理决定。
  
  而正是这样的彼此信任和支持,
  才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不要小看了信任,有时候,这就是制胜的法宝。
  做一个领导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朝堂之上说什么的都有,
  在战守的策略上就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见
  各人说各人的,有人就要固守,有人就要出击
  成山侯王通就建议挖城濠以拒蒙古骑兵;
  总兵官、武清伯石亨主张固守不出;
  于谦则认为坚守不出会示弱于人。
  
  当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
  其实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
  朱祁镇就错了,而且一错再错,因为他只听王振的
  朱祁钰却不是,他仔细分析了之后,采取了于谦的策略
  那时候去信任于谦,
  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
  因为比于谦有资格的将领,还有几个
  在危急时刻,做正确的选择,其实不容易
  因为结果是什么,当时谁也不知道。
  
  所以当志在天下的也先挟朱祁镇直抵北京城下后才惊异地发现,
  眼前的明军与在土木堡被自己轻易击溃的明军迥然不同。
  他原本以为不堪一击的明军,朝夕可下的北京城,
  根本固若金汤,军纪严明。
  
  北京保卫战与其说是北京保卫战,不如说是国家保卫战
  其实是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
  以宣府,大同,居庸关为屏障的整体防御体系
  不但抵御了蒙古军队的侵扰,
  粉碎了也先逐鹿中原的美梦
  更使此后的蒙古再也难以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
  所以大明才可以堂堂正正的说一句,天子守城门,君王死社稷。
  
  历史写到这一页,朱祁钰实在是个很不错的皇帝
  在危难之际,知人善用,力挽狂澜,
  保证了中土不至沦为蒙古人放马之地
  可人总是人,人是有缺点的,朱祁钰也不例外。
  
  朱祁钰的心结和朱棣一样,总感觉自己的皇位来路不正。
  以对国家的贡献来说,朱祁钰绝对比朱祁镇有资格做皇帝
  可是按照传统呢,
  可怕的传统,这皇位就坐不踏实了。
  尤其是当时孙太后还在,朱祁镇可是她亲儿子
  
  于是,不要哥哥回来,人为设置障碍,什么招儿都出了
  直到最后于谦发话了,
  朱祁钰才像个小孩子似的答应下来(从汝,从汝)
  可真回来了,还是不安心,于是轻慢的接待,软禁的生活
  
  本来在朱祁钰的治理下,算得上国泰民安
  可朱祁钰自己心里的阴影,把自己的折腾的不轻
  除了自己做皇帝,他还想让自己的儿子能继承皇位
  因为当时的法定继承人,还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这也是他即位时就和孙太后说好的事情
  
  于是,他做了一件看起来很搞笑的事
  行贿。向下属行贿
  若是恨死贪官的老朱看到自己的子孙如此
  不知作何感想,反正,朱祁钰他是就这么干了。
  他派自己的太监们给朝廷的大臣们发银子
  当时的内阁成员有六个人,
  陈循,高毂、商辂、江渊、王一宁、萧鎡
  
  朱祁钰就召集他们开会,
  会后,兴安就给他们发会务费
  当然,朱祁钰本身的私房钱也不多,
  也就首辅,次辅一百两,其他成员每人五十两
  兴安搞定这六位大人,继续在群臣中活动,
  当然也就是上十两银子的数目
  直到钱发到吏部尚书王直这儿(此人是于谦好友)
  他捶胸顿足的大喊“天哪,竟有这种事,没脸见人了。。。”
  
  没脸有脸总要见人的,
  花了钱的朱祁钰办成了他想办的事儿
  景泰三年,朱见深被废,
  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继任太子
  这下,朱祁钰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可不幸的事情,转眼就来,
  第二年,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死了
  死了再立一个吧,可朱祁钰就这么一个儿子
  (当然,那时朱祁钰还年轻,二十几岁,还可以再生)
  可大臣们等不及了,
  又开始嚷嚷重新立朱见深为太子
  
  至于明朝的言官,
  大家都知道多么能说,能气死人的本事了
  有人甚至讽刺他,
  “说了不是你的天下吧,你就要立你的儿子,
  这些可好,你儿子死了吧,也是天意啊”
  换谁听这话,不想揍人啊
  
  朱祁钰火了,给我打,廷杖
  真是打到一人,出来一批
  一时间,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复力
  连远在地方上的外放官员也来凑热闹
  似乎不说这个就体现不出自己爱国之心了
  雪花一样的奏章飞到了朱祁钰的案前
  愤怒的朱祁钰一通板子乱飞,一个一个的打下去
  成全了不少人的一身“傲骨”。
  
  臣子们可以打,最令朱祁钰伤心的事儿
  就是他自己的皇后汪氏竟然也不支持他
  汪氏原来是出身武官家庭,
  祖父父亲都是兵马指挥使
  她本人很知情识礼,
  正统十年的时候嫁给十八岁的朱祁钰
  孙太后和她的关系非常好,两者往来频密
  
  严格说来她是个帮理不帮亲的人
  她和朱祁钰生了两个女儿,
  虽然朱见济不是她生的
  可是不管是谁的儿子做皇帝,
  只要是朱祁钰的子嗣
  她就稳稳当当的做太后
  可她认死理,就要反对老公大人
  朱祁钰要气死了,朝中反对,老婆反对
  于是废后
  
  原本朱祁钰和汪皇后感情很好
  即位之初作为皇后的汪氏,
  深深理解朱祁钰初登皇位的难处,
  她尽自己所能,在内主掌中官大权,处理皇宫内事,
  在外协助朱祁钰树立自己的新形象
  
  当瓦刺军战败撤离北京后,
  血战之后的北京城郊,
  来不及掩埋的许多牺牲士兵的尸首及遇害百姓,
  仍暴骨原野,情景十分凄惨。
  汪皇后不忍,
  亲下懿旨,令官校将其埋葬。
  
  这一举动深得人心,
  当时黎民百姓深慰社稷振兴有望,
  因为有了能定朝安邦的国君和仁慈贤德的皇后。
  经过两年的整治,明朝江山真的渐见平靖,
  朱祁钰和汪皇后总算松了一口气,
  结果转眼就为立储君这件事翻了脸
  
  汪皇后的想法其实很周到,并不是纯粹的迂腐
  从传统上来说,郕王由监国而皇帝,
  已经是超越祖训的紧急应时之策了,现在又“易储”,
  未免贪心太大,她也明白宫廷权力斗争是你死我活,残酷无情的,
  劝朱祁钰不要冒险,为自己的亲人留点后路。
  
  另一方面汪皇后和朱见深感情也很好。
  所以,朱祁钰要“易储”,汪皇后认为于公于已皆不可。
  而朱祁钰则认为“父有天下,必传位于子”是天经地义之事,
  主意已定,就非要立自己的儿子当皇太子不可。
  但当时时机不成熟,说说就算了,后来通过行贿了成功了
  
  朱祁钰心想这回皇后没话说了吧
  可汪氏还真是个个性十足的人,反对,就是反对
  这才是彻底惹火了朱祁钰,废后。
  
  公平地说,
  朱祁钰当皇帝可比朱祁镇称职得多
  政治清明,任用贤臣,经济得以恢复
  和于谦君臣相得
  可就这么件事,
  这点私心,让小伙子脾气暴躁起来
  打板子,废皇后,关起哥哥
  看起来要变成暴君的样子
  事实却是,
  做景泰年间的百姓,
  比朱祁镇正统年间的百姓
  那是要幸福多了去了
  而且,
  一心想保住皇位延续皇位的朱祁钰做得也不是那么绝
  他对自己的兄弟朱祁镇和侄子朱见深始终没有杀意。
  景泰六年七月,
  刑科给事中徐正上疏请求将沂王朱见深迁到他受封的地方,
  以绝人望,同时还要加强对太上皇英宗的看管。
  
  朱祁钰非常惊愕,将他贬为云南临安卫经历,
  后来又以小事将其谪铁岭卫充军。
  只要竞争者在世一天,危险就存在一天,这是天理;
  不忍心残杀兄弟,这是人情。
  
  朱祁钰还是想兼顾天理与人情,
  然而这两者对于皇族来说,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很难兼顾。
  (朱允炆当年不是不想杀朱棣么,结果。。。)
  
  而事情的发展正如徐正所预料的那样,
  朱祁镇人望不绝,找到机会复辟,
  而朱祁钰的下场就比较惨了。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
  于是种种言论又重新冒头
  有一天内廷传出朱祁钰身体好转的消息
  群臣,
  这次包括于谦都打算提出立朱见深为太子的奏章
  如果这一天朱祁钰真的上朝
  那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了
  
  可惜第二天大病初愈的朱祁钰,起床后又睡着了
  (前面说过了,大家该知道上朝是多么的早)
  大臣们没有等到朱祁钰打算第二天再说
  可当天夜里,就发生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而当朱祁钰听说朱祁镇复辟的消息后,
  只是说了几个“好”字,便不再说话。
  
  但据当时给朱祁钰治病而日夜陪在皇帝身边的太医董速说,
  景帝曾自叹是“无天之人”。
  从中可见景帝深深的失望之情。
  二月初一日,景帝被废为郕王,
  一个月后心灰意冷的朱祁钰病逝
  以亲王之礼葬于北京西山
  之后深得朱祁钰信任的于谦,王文被杀
  朱祁钰的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关于朱祁钰之死
  除了病死之说,其实还有另一种说法
  《病逸漫记》中记载
  “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
  朱祁镇复辟后,
  朱祁钰虽然失去了帝位,但身体却逐渐康复。
  朱祁镇对7年来被幽居南宫,耿耿于怀,怨气难消,
  多次指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
  秽德彰闻,神人共愤”。
  而且,
  他担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复辟事情也发生在朱祁钰身上,
  于是命蒋安将身体逐渐恢复的朱祁钰活活勒死,
  并毁掉朱祁钰生前在昌平天寿山修建好的寿陵,
  将其安葬在西山。
  同时令朱祁钰的唐妃等众嫔妃一律自尽,
  去世的杭皇后去皇后号,毁其陵,
  只有被景帝废掉的汪皇后得以幸免。
  汪皇后和景帝身后事
  
  要说这个被废的汪皇后,也是个个性十足的人
  再介绍下她后来的故事
  
  关于汪皇后,
  其实最初拟定的殉葬名单也包括汪氏,
  侍郎李贤冒死劝朱祁镇:
  “汪妃虽然曾被立为皇后,
  但不久就幽闭,况且她还有幼女,
  无依无靠,望皇上留她一条生路。”
  皇太子朱见深也和汪氏感情深厚,心里一直感激,
  也向皇上求情,汪氏这才得免不死。
  
  朱见深进而请求朱祁镇让汪氏出宫安居旧邸,
  以度晚年,得朱祁镇允许。
  在朱见深的帮助下,
  汪氏带走了宫内一些侍从和所有私蓄。
  同时,汪氏的祖父汪泉也仍居金吾旧职,
  父亲汪瑛还任锦衣卫旧职,
  又命任锦衣指挥佥事,并允许子孙世袭。
  
  汪氏出居王府后,生活安逸,朱见深对她十分尊敬,
  加上汪氏与朱见深的生母周贵妃脾气相投,
  朱见深经常陪伴母亲周氏前去看望,
  并邀请汪氏进宫叙谈家常,感情一如当初。
  总算是有个好结果,可是汪氏可是个刚烈的人
  很快又和朱祁镇对着干了。
  (要说这汪氏还真牛,
  管你老公大伯子的账全部不买,那真叫个性十足的女人)
  
  有一天,朱祁镇闲着没事想起一件东西来,
  也就是以前用过的宫中一件珍品——玉玲珑系腰,
  便问管事的太监刘桓:“玉玲珑系腰现在何处?”
  刘桓答道:“此物曾被景泰帝使用过,现在当在汪妃处。”
  英宗马上派人往返再三找汪妃索要。
  汪氏得知后,
  把玉玲珑系腰投入井中答复英宗的使者说:
  “此物我这里没有”。
  
  使者走后,汪氏对人说:
  “景泰帝不管怎样也当了七年的天子,功劳不论,
  还有苦劳,难道连这么几片玉也不能消用吗?”
  使者吃了闭门羹,
  又有人添油加醋把这女人的行为向朱祁镇讲述,
  朱祁镇开始不爽这个人了
  
  后来,朱祁镇不知打哪儿听说汪氏出宫时携走财物甚多,
  又便派官差前去检取,
  汪氏在官差到来之前把银两财物散发给众人
  反正不留一两银子,看你还敢饿死我?
  
  朱祁镇后来也没有继续为难汪氏(那也太无聊了吧)
  倒是太子朱见深和他母亲周氏不忘当年恩德,
  常常给银子,送东西,往来走动。
  过年过节仍然请她来宫中聚会。
  汪氏身体很好,精神也好,一直活到正德年间才去世
  有八十多岁了,可谓长寿。
  
  回头说朱祁钰身后事
  他死后,朱祁镇废其帝号,
  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
  这是个恶谥,表示景帝终生为恶,死不改悔。
  
  后来朱祁镇也去世了,
  到了朱见深管事的成化年间,
  大臣们开始为景帝鸣不平,
  他们认为景帝受命于危乱之事,削平祸乱,
  才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功劳很大,
  却谥以“戾”,很不公平。
  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
  外敌如何得退,朱祁镇又如何回来?
  
  要说朱见深这人其实很厚道
  他虽然曾被叔叔废去太子地位,
  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
  
  成化十一年宪宗朱见深下诏
  为被父皇冤杀的于谦昭雪,谕祭其墓。
  宣布叔父朱祁钰“勘乱保邦、奠安宗社”有功,
  改谥号“郕戾王”为“景皇帝”,
  恢复了他的皇帝身份,
  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
  
  但是,景帝的遗骨并没有因此迁到昌平的明陵,
  只将原郕王墓扩建为皇陵。
  这样,明朝16帝中除朱元障建陵于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外,
  明代宗朱祁钰是唯一没有进天寿山祖茔的皇帝。
  
  就算如此,这对还活得好好的汪氏,也是很大的安慰。
  直到正德元年,汪氏去世、朱厚照让大臣们商议祭葬礼仪,
  大学士王鏊奏曰:
  “葬礼按妃礼进行,祭祀时以皇后礼待。”
  朱厚照也同意了,遂与景帝合葬金山。
  第二年武宗朱厚照给汪氏的谥号是:“贞惠安和景皇后”。
  
  
  
  
  
  景泰陵因为原来是王陵,规模很小,
  陵碑比十三陵任何一个陵(包括思陵)的碑小得多。
  碑亭后约20米的隆恩门还算大,但是灰瓦顶。
  门内的隆恩殿早已不存,
  现在院落内花草布置得错落有序,
  宝顶也变成了老干部打门球的一块平坦之地。
  既然是皇陵,它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借军队干休所的光,这里被保护得不错。
  
  (这里乾隆也没忘记插一杠子,
  景泰帝生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尚可理解,
  其死后一两百年时又受到一次折腾。
  清朝乾隆皇帝,以他熟知汉文化,
  多次到景泰陵进行察看,他以此地风水绝佳,
  有明王朝复辟可能为由,用砖石围绕景泰陵区筑起了八个墩子,
  把陵区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破坏了此地的风水,
  使景泰陵永远处于禁锢之中。
  还真是够无聊的,有材料的偷材料
  无材料的搞破坏,我真佩服他的精力旺盛。。。)
  

朱祁钰像

  到了今天
  景泰帝朱祁钰的名字还是不如他的年号名头响
  没办法,谁让那个时期出了最美的景泰蓝呢
  
  朱祁钰在位时间不足7年,
  却已改制了不少前代遗存的珐琅重器,
  从而获得“景泰御前作坊之珐琅”的美誉,
  可与永乐之漆、宣德之炉、成化之瓷相媲美。
  
  上几件景泰款的“景泰蓝”
  感受下景泰皇帝朱祁钰的审美
  ---
  
  

花插

  moscy 
  
  汗,这句话也是古人说的
  原话是畏威怀德(《国语》里面的)
  我改了一下,貌似这么改的人很多
  一般都拿来说日本人了
  别指望他们感恩
  怕你就够了
  
  
  再上几件别致的景泰蓝
  
  看看是否和眼缘
  
  
  
  
  
  
  景泰款掐丝珐琅蟠龙瓶

  掐丝珐琅凫式炉

  景泰款掐丝珐琅花卉梅瓶

  景泰款掐丝珐琅葡萄纹尊

  拉布拉多的梦想 
  
  才看到你说要加音乐
  好啊,只是我不会
  你要可以的话,帮我来吧
  
  
  江亚桐 
  
  不要看得这么辛苦了
  慢慢来吧
  我也不是一天完成的
  ---
  爱惜眼睛,注意健康
  楼主和楼里的筒子们共勉!
  
  
  猫咪没人疼 
  
  就慢慢看好了
  看得快忘得也快
  看一下,感受一点,体会一下
  看到的就都是自己的了
  (汗,这是我的阅读习惯了
  基本上看得慢的,一年之后能记得十之八九
  看的快的,就只记得开头和结局了)
  
  
  纵然花月还相似 
  
  关于参观古墓,别紧张
  如果只剩下害怕,也不如不去了呢
  
  先闭上眼,把这个人墓主人的故事在心里滚一遍
  然后再来看,看古人是用怎样的智慧来建造这个
  这个这样活了一辈子的人,最后就住在这里
  最后,因为有死,更知有生之幸
  要每天都活得开开心心才是
  ------
  花月年年都相似
  人却是,岁岁年年都不同
  把握当下最要紧。
  sjh369 
  
  朱厚照不远了呢
  你看,被废了的往后不是活过了几朝到了朱厚照时期么?
  
  至于木叶天目盏
  我第一次看到就好喜欢
  吉州窑只是民窑
  这巧妙的构思也来自真正人民的智慧
  田野里的桑叶,柚叶,或乌桕子树叶,
  被工匠们随手采来一片两片,
  有时甚至是半片带卷的叶子,还有虫眼呢,
  都被随意地放在已施黑釉的斗笠碗坯中。
  高温烧制后,金黄或紫褐的树叶,
  恰似被一阵轻风吹过,飘落盏中,
  浑然天成,看上去与离开枝头时一样新鲜。
  
  本来黑釉只是一种便宜的不的了的黑釉,
  不像乳白釉那般名贵,树叶就更不值钱,
  满山遍野都是,木叶盏就如民谣一样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
  它是窑工审美与创造的结晶。
  后来人们为这种木叶盏取了个十分名贵的名称:木叶天目盏。
  
  金黄色的树叶就像是当空的明月,
  那是窑神在夜空中的眼,那是天目啊!
  所以这种黑釉盏就有了木叶天目盏的名字
  
  要说古代的窑工,那也是相当的有品味
  不然这么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
  可惜这样木叶纹烧制技艺已经失传
  国内甚至没有传世的木叶天目盏
  反倒是日本人宋朝带走的四件木叶天目盏
  至今还好好的呆在那里。
  
  

  冰皮大月饼
  
  人物介绍是自己写的呢
  也不能算油菜花了
  
  如果你从小到大看过很多很多故事
  那么,你再把这些讲给大家听
  就只是一件很寻常的分享了
  (*^__^*)
  
  我的专业之前说过几次了
  再说显得我很不务正业了
  原谅我不说了。。。。。
  
  写历史最忌讳的就是主观
  不能把自己的喜好带进文字里
  我总是尽自己努力客观再客观点
  朱祁镇有朱祁镇的道理
  朱祁钰也是情有可原
  不同的地位决定了立场
  很难一句话概括他是好人他是坏人
  
  在朱祁镇心里,弟弟忘恩负义,刻薄他,是恶,
  这也是实情,朱祁钰确实过分
  可在百姓眼中,百官眼里
  朱祁钰比哥哥强了太多
  
  朱祁镇之前是负了天下,
  朱祁钰是只负了哥哥一人
  孰优孰劣,怎么评价
  就真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我倒是比较欣赏被朱祁钰废了的皇后
  丈夫是皇帝,不对就不听
  大伯子皇帝想要的东西
  不给就不给,扔到井里也不给
  也难得朱见深讲情义
  一直善待于她
  历史有时候残酷
  偶尔又有几分温情
  让人看到人性的希望
  
  
  
  
  洛翦寒 
  
  等你的美图了。
  (*^__^*)
  现在来看,陆续有人在为朱祁镇平反
  说他的情义,说他的个人魅力
  这些的确也是客观存在的
  
  可我倒是想为朱祁钰平反
  长时间以来都说他心胸狭窄,刻薄朱祁镇
  再就是说他是宫外女人生的,没多少教养
  一旦进了紫禁城做了皇帝
  就贪图享受,贪恋权力
  (甚至还有人考证,不然怎么会有景泰蓝呢?作为他骄奢的旁证)
  
  苍天可鉴,真是冤枉
  如果说皇帝也算是一门职业的话
  朱祁钰还真是个有职业道德的皇帝
  京城保卫战中对于谦的信任支持就不再说了
  
  只说后来,天下太平之后
  景泰三年,他编了一本书
  就知道他多么有诚意做一个好皇帝了
  这本书叫《历代君鉴》
  《历代君鉴》篇幅浩大,共五十卷。
  每卷又有历朝历代皇帝若干,
  将一个一个皇帝代表性的职业事迹讲下来。
  哪个皇帝要学习,哪个皇帝要引以为戒
  这些都是里面的主要内容
  主编这书的是宣德年间的探花林文
  成书以后朱祁钰还升了他的官
  ---
  他真的想做个好皇帝
  也真的做到了
  可惜却不长久
  
  
  
  

朱祁钰的《历代君鉴》

  说于谦的时候,没上于谦的书法
  现在补上
  
  《题公中塔图赞》,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冬天,
  
  月圆闲的时候就码字去了,一般倒回不了帖子
  回帖子,发图片,其实都是一心两用的时候干的事
  (*^__^*)
  
  月圆曰,这个搞笑
  其实我也有态度在里面了
  只是不特别倾向就是了
  朱祁镇其实也够搞的
  还找人家要一条玉带
  汪氏更高
  老娘扔了也不给
  -----
  插播大英博物馆的东东了
  
  可以一边。。一边。。。
  爱红姐姐 
  
  我之前也八过这个水下考古
  很生气
  所以不算歪楼。。。。
  
  我还是插针给大家看看大英博物馆的东东吧
  这个还不太能见着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
  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不到十分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
  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等。
  
   这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十分之九
  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
  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
  
  
  
  
  关于文物回归,民族复兴什么的
  其实我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强烈预感
  感觉那就是迟早的事情
  为什么会有中国威胁论
  为什么要说中国是睡狮,最好让它继续沉睡下去?
  就是因为他们感到了一种文明的力量
  这是一种他们无法想象,估量的力量
  和我们的国家体制无关
  我们曾经真正称雄这个世界
  而且必将回归他该在的位置
  虽然我们有生之年未必能够看到
  ------
  我有个外国朋友
  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感觉很有意思
  他说,中国未来一定很强大
  原因很简单,在国外中国人其实最不爱领救济
  中国人最不依赖什么政策
  中国人几乎不会穷过三代
  中国人不论贫富都会让小孩子读书
  。。。。
  其实还聊了很多很多
  概括起来有上面那些
  不是吗?
  很是
  不强吗,一定强!
  
  
  
  
  试试图片能不能用
  
  从远古的开始
  
  

  没有详尽的说明文字
  大家和我一起看看
  我怎么觉得中间的图案是。。。?
  好像一个起舞的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