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也掉线啊
我这几天也是经常上不来
很烦呢
再来试试,趁着能用来发帖
共患难之后
---袁彬的结局
袁彬,字文质,
江西新昌人。
袁彬的家庭是侍卫世家
他的父亲袁忠,
建文四年开始做锦衣卫校尉
后来朱棣靖难之后,
袁忠很得锦衣卫头头纪纲的赏识做了内侍
做了内侍,
可是官衔还是很低,
这一干,就是四十年
正统四年,
已经年迈的袁忠要退休了
于是向上级报告,
说我老了,儿子接着干吧
已经三十多的袁彬,就做了父亲的接班人
袁彬本人很聪明,
读过书,有些才识
不过,这些对于他的职务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他的命运转折,来自那个颠覆大明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中,
他和朱祁镇如何相濡以沫就不再重复描叙了
以免有同人文的嫌疑
只说说回到大明之后的故事
论理来说,
一直守护朱祁镇的袁彬居功至伟
可是,在朱祁钰眼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他实在是很厌恶袁彬
象征性的给了他一个锦衣卫百户之职
然后将他和朱祁镇彻底隔离开
再不理会袁彬
此后的七年时间,
袁彬和朱祁镇再也没有机会相见
袁彬一直默默无闻,静静的过自己的日子
时时惦念软禁在南宫里的朱祁镇
直到夺门之变的发生
朱祁镇又重新出来做了皇帝,
袁彬也算熬出了头,快有好日子过了
朱祁镇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
马上将袁彬越级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和同知,并很快升为指挥使。
看透人情冷暖的朱祁镇知道,
谁是真心待他的人
他时时召唤袁彬进宫,
赐宴把酒赏花,闲话种种
或许只有对着袁彬,
朱祁镇才能真正的放松下来。
从蜗居一隅的宫廷侍卫到权倾天下的锦衣卫指挥使,
再加上皇帝的非常礼遇,
袁彬的人生发生了惊天的逆转
于是打他主意的人
也纷沓至来。
首先出现的这个人叫季福
此人只是个锦衣卫百户,职位较低,
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
朱祁镇奶妈的老公
季福看到逯杲派往外地的锦衣校尉,
离京前两手空空,回京后车载斗量,
于是很是心动,
也想讨个外放的差事离开北京发点小财。
季福是个脑筋活络的人,
他七弯八拐找到了一个叫夏时的太监
夏时是袁彬的好朋友,
于是拜托袁彬说个人情让他外放去江西"侦查"百官,
又是交情又是礼物,老实人袁彬就同意了,
同意归同意,
但也不敢一个人自作主张,
就找到了另一个指挥使王喜一起,
没向朱祁镇汇报就派季福出京了。
前面说到过一个很有眼力劲的锦衣卫逯杲
这人是个超级密探,
很快知道季福出京城的事情
这等好事也没分他一杯羹,
逯杲马上把此事向朱祁镇汇报
朱祁镇还是比较重视这件事,
很快就把季福追回来了
询问之下发现是袁彬和王喜同意他出京的。
本来铁面无私的朱祁镇一听说这事儿扯上袁彬
马上态度大变,他反过来质问逯杲
说:"只凭袁彬和王喜肯定不敢私自派人出京,
事情一定还有主使的人。"
于是又把太监夏时给揪出来了,
逯杲一发现夏时是所谓的主使,
感觉事情棘手了,于是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夏时一点事儿都没有,袁彬和王喜交了点罚款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一口怨气堵在胸口的逯杲
心想我动不了袁彬,动不了夏时,我还收拾不了你王喜?
找个私放囚犯的罪名,就把王喜给免了职(还真冤哪)
逯杲这才算气顺了。
要说袁彬的麻烦,
还真没有一件是自己的事儿
很快,他不找事,事儿又来找他
当时的锦衣卫总是借助侦查的名义敛财
一般官员都不敢管,可有一个人不信邪
这人是刑部侍郎何乔新
他执法很严,谁出了事儿都一样法办
正好有一个袁彬的旧相识,就落到了何乔新手里
那家人眼泪吧吧的找上了袁彬,请袁彬帮忙通融下
袁彬也是重感情的人
还真就跑去找何乔新求情
何乔新毫不买账,没给袁彬这个面子
换了任何一个有权有势的皇上面前的红人
一定找机会整死何乔新
何乔新口口声声说是《大明律例》
袁彬只好作罢。
末了,自己拿出钱来照顾那家人后来的生活。
经过几次这样类似的事情
袁彬感到很郁闷,
他毕竟是个忠厚实在的人
这找他的人多了,
帮不了人也很烦恼
于是他跑进宫里和朱祁镇诉苦
他觉得自己怎么就办不好,办不了这些事情呢?
已经成长的朱祁镇很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和道理
不过这种事情,他也没法帮助袁彬
他知道袁彬人好,爱帮人
于是多给他赏赐(要不俸禄都不够帮人的)
又继续提拔他做了都指挥佥事
却不再要他负责锦衣卫的实际事务
免得乱七八糟的人都来求他
让这个老实人头疼
所以在朱祁镇后来的天顺朝最威风的锦衣卫并不是袁彬
而是另一个叫门达的人
门达也是个夺门之变中发家的人
之前不过百户之后升为指挥同知,并很快升为了指挥使,
专门受理刑狱,在逯杲因公殉职之后,
门达就是朱祁镇最得力的锦衣卫干将
要说天顺朝初年,
门达确实还做的“不错”,朝臣都"称达贤"。
他之所以得到大臣们的好评,
是因为上任之后就纠正了许多以前锦衣卫办的冤假错案,
释放了不少被关押多年却没定罪的犯人。
从来都是虎口的锦衣卫狱,
在门达掌权时竟有犯人盼望进去,
为的就是听说门达不会为了兴起大狱而严刑逼供。
再和逯杲的不法行为一对比,
朝野上下不禁要感叹,
锦衣卫中竟然还有门达这样贤明了不得的人物。
不过事实上,门达是名不符实的
逯杲办案,固然冤假错案不少,可是门达翻案
却不是为了公义
他是为了立威,证实自己的英明,于是“平反冤案”
锦衣卫里关的一般都是些个有名望的文官,
他们的案子平反之后自然要为恩公说好话,
于是乎,朝野相传,
门达贤良的名声,那是一时到了鼎盛。
不过门达可不是袁彬,
他心里非常明白,要想过好日子,
靠的不是文臣们说的那几句好话,
而是皇帝朱祁镇的金口玉言。
在夺门各大“功臣互相斗法”的时候,
逯杲仗势跋扈,将门达压得不敢抬头,
等逯杲一死,门达立刻耀武扬威起来,
行事方法全学逯杲那一套--他认为,
这一套,朱祁镇是喜欢的。
他开始广派校尉四出侦查,
而且还效法朱八八的那套----鼓励乡民百姓向官府告密。
河南裕州有百姓报告锦衣卫,说知州秦永昌贪暴。
门达立刻派校尉把秦永昌抓到京城,
严刑拷打之后,秦永昌承认了罪名,
门达将其抄家之后上奏朱祁镇。
朱祁镇觉得门达果然有能力,大笔一挥--斩立决,
而秦永昌的上级主管和负责河南地区的巡查御史等也都以办事不利等罪名一起下狱。
这一下朝臣们认清了门达的真面目,
他的好名声如一阵风,来得快去的更快。
很快,门达的骄横跋扈比之逯杲就有过之而无不及,
史书上说他当了指挥使之后,"势倾朝野",
锦衣卫制造的冤假错案比起他当初平反的只多不少,
"冤号道路者不可胜记。"
不仅超过逯杲,他简直直追当年的纪纲,
并且总结出了锦衣卫抓人的套路。
纪纲当时是将某官指定为犯人后敲诈勒索,
待其家钱财被勒索一空后再行杀人,
这一套传到门达之时,又有了新进展。
门达的改良版是:
"武官们没事别招惹,看把曹钦逼急了又如何?
他一横心干脆杀了逯杲。所以咱们主要还是要对付文官,
他们撑死了就一张嘴,再狠也不能拿咱们怎么样。"-
-文人们可算是遭了殃。在门达的“铁血政策下”,
锦衣卫历经数朝的监狱都不够用了
还在京城建了新的监狱以容纳越来越多的犯人。
(当然被抓的,也不是全都是冤枉)
不过说门达权倾朝野,也不全对,因为还有李贤在
李贤在天顺朝一直是内阁首辅,
他就看不惯门达,
经常在朱祁镇面前点出锦衣卫的种种不法之事
朱祁镇既没有处罚锦衣卫也没有说李贤不对
已经深谙平衡之道的朱祁镇,
要用王道霸道合一治理天下
他需要官员有敬畏之心,克己守法保持廉洁
锦衣卫是必不可少的棋子
但也要有能臣治理国家,
这也需要李贤以及和他一样的人
朱祁镇在生活的磨练下,终于成长成一个合格的皇帝
不再由任何人推手,自己就可以处理得宜
李贤不买门达的账,门达忍了
好歹人家是内阁首辅
可锦衣卫内部也有人不买门达的账
这就气到门达了
这人就是袁彬
袁彬是个不找事的人
可偏偏皇帝给他的地位很高
这也为他招来了事儿
门达决定找机会整死袁彬
门达暗中指使人向朱祁镇告发袁彬的种种“不法行为”:
用公家的木材盖自己的豪宅,
向督工的宦官索取砖瓦,
抢夺人家女子做妾等等乱七八糟罪名不等的破事儿
朱祁镇心里完全知道袁彬根本不是这种人,也做不出这些事,
但告发的人拿出大把的证据,
朱祁镇就叫门达,你去查吧。
当时有个叫杨埙的军匠,很为袁彬鸣不平,
于是写了20条罪状,反过来状告门达的不法行为,
朱祁镇同样交给了门达。朱祁镇很了解门达的手段,
只对他说:"你怎么处理都行,记着不要动袁彬。"
门达原来想着借别人的手,用这件事整死袁彬,
没想到朱祁镇看透他的心思,干脆就把案子交给他办,
还摆明了说不许动袁彬,
此刻的门达才明白,
原来袁彬和朱祁镇根本是一条心。
见鬼了,那还办什么案哪
知道自己再也奈何不了袁彬,转念一想又想去整李贤
他传讯杨埙,诸多审问诱供,
杨埙很快知道了门达想听什么,
于是马上随了他的心愿,
招供说:
"我一个小小的军匠哪里能知道这许多秘密之事,
都是李贤李学士教我这么说的。"
门达一听,那叫一个心花怒放啊,
马上派人上报朱祁镇,要求会同三法司共同审理此案。
朱祁镇那一刻还真是烦了门达了,
怎么又打李贤主意了
不过这一次他就没有向对袁彬那样吩咐门达了,
而是派了个心腹太监裴当去监审。
会审之时,本来还是先审杨埙嘛
门达马上要派人要抓李贤来一起审问,
裴当阻止说:"大臣不可侮辱。"
门达只好把杨埙带上来,想着让他说出李贤是主使,
再怎么不可侮辱也可以抓来扔进大牢了。
没想到当着内宫太监和三法司面前,
杨埙突然改了口,说:
"李学士是内阁首辅,
我一个小小的军匠怎么会和他认识呢。
这都是门锦衣教我这么说的。"
好,威风凛凛的锦衣卫门达被军匠摆了一道。
门达傻了眼,
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袁彬倒是站出来数落门达的罪行
完了,这一案眼看就是满盘皆输
袁彬没整着,
李贤连人影也没见着,自己还被拖下了水
。。。这下不知道怎么收场
这件事的发展诡异的莫名其妙
三法司的官员们惧怕门达,
欺负袁彬是个老实人,也没耍过威风
也不知道皇帝对袁彬的感情
最后竟然宣判,袁彬绞刑,杨埙斩刑
连门达都懵了
这群人疯了呀,
他们可干了连门达都不敢想的事儿
朱祁镇看到这等狗屁判决,气得火冒三丈,
因为太监裴当早将当日情形如实相告,
看到手下人竟敢如此胆大妄为
朱祁镇心里算是彻底明白了这些官员的真面目
不管怎么说,案子已经审了判了
皇帝也不好直接干预,也只好曲线救人
给钱袁彬让他拿钱赎命
朱祁镇知道京城是非多,
于是安排袁彬先去南京修养一阵子
同时,朱祁镇开始有了清理门达的打算,此人决不可留。
门达也知道朱祁镇的心思,这回事搞大了
此时的朱祁镇身体开始不好
门达于是开始找门路,想巴结太子朱见深
策略不错,人选却错了
他的中间人是太监王纶
还没等朱见深登基,王纶就犯了事
门达也被王纶牵连,被贬往贵州带薪挂职。
正月,朱祁镇病逝
门达前脚刚出京城,
御史们就开始和朱见深一起算锦衣卫的账。
初初登基的朱见深记得父亲的话
也很能听取李贤和大臣们的意见
在朱祁镇死后不到一个月,
就将门达从路上追回来下狱--三法司的狱,
先是论了斩首之罪,
后来因为皇帝丧期不宜见血,改为流放广西。
而父亲始终挂念的袁彬,
也被朱见深从南京召回来,执掌锦衣卫卫事。
门达流放之时,
袁彬念在同事一场还赶去郊外为他践行
并且给了他一些财物银两
要说袁彬就是这么个忠直厚道的人
你显赫时我不巴结,
你落难时我不踩上一脚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品
忠厚有爱的袁彬,
得到了朱祁镇一辈子的信任和爱护
朱见深也继承了父亲对袁彬的感情
在整个自己统治的成化年间,都对袁彬呵护有加
而袁彬非常高寿,活了八十七岁
直到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即位那年才去世
他去世时的官爵为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
算得上国家超一品的大员,连母亲和妻子都是一品诰命,
他的墓地,明朝御制碑第一的多,可谓享尽殊荣
他可算是明朝锦衣卫中最温暖的一位
没有杀戮,没有流血
却地位最高
他用事实说话。原来好人真有好报。
袁彬墓
袁彬逝世后归葬故里,
与父母及妻王氏葬一处,形成袁彬家族墓群。
墓群座落在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袁家之斫罴塘。
在墓南3公里处清水桥头立有一巨碑(约为明正统至嘉靖年间立),
下乘龟跌座,为袁氏墓之神道碑,
上刻“诰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袁公讳彬
诰封一品夫人袁母王氏太夫人神道”。
墓群前,置放石牲之地约占三亩之广,
依山丘缓坡自下而上安置石狮一对;
石仲翁2具,系顶盔披甲武士;
石马2具,无鞍鞯,辔头与真马高度相当;
石狲2具,伏地锩卧;石羊一对,作跪伏状。
石牲之后为御碑,碑作两列分立,共6块,
每列各3块,均为汉白玉。
各碑碑顶浮雕双龙珠与“圣谕”、“谕祭文”等篆额。
左第二碑分三段,上段刻“奉天诰命”,
中段刻英宗天顺六年所制旌表袁彬的诰封,
下段刻袁彬自撰《恭纪恩荣铭》。
袁彬墓御碑之多,尚属少见。
1983年9月列为宜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没看到墓碑片片,只找到墓葬群所在宜丰县的一些图片
青草之下埋骨之所

再试试,不行就只好明天了
东晋 上虞帖卷 王羲之
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虽是唐代摹本,它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精神.卷子前后盖有南唐和北宋皇室的收藏印章及历代收藏印记,同时保留着北宋内府的装裱格式,是一件难得的艺苑瑰宝。

唐 郎官石柱记序帖册 张旭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与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郎官石柱记序]是张旭的楷书作品,这部传世宋拓本,展示了张旭严谨深厚的楷书功力,这正是他狂草的根基所在。

唐 千字文卷 释高闲
释高闲,是晚唐时期专精草书的高手。此件作品点画纯熟,笔划粗中有细,心手双畅,可谓意境深远,情性毕露。传世高闲作品少见,这是仅见的孤本。

才看到味儿的问题
那就贴书法网站上的教学文吧,说的挺好的
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欣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
首先,要较深入的欣赏书法,
得有两把刷子──「历史的刷子」与「书法的刷子」。
历史的刷子包含了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
书法的刷子则包含了文字学知识、
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
知晓古今之书法演变──书法史:
想想,书法演变是有前因后果的。
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在所看到的文字,
五千年的岁月展露无疑。
欣赏时如果不清书法史,
而将隶书与草书、楷书相比──比哪一种好看──
就有如一部历史电影中张飞与岳飞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
大煞风景!
知晓古今之书法家背景──历史:
你可曾知道,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兰亭序」是在略有酒意时写下的,
事后多次尝试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
如果不知道,那也就无法深入的欣赏「兰亭序」,
因为你无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笔意也无法捉摸。
有文字学知识:
书法家最爱在文字上做文章了,
有时为了变化,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
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划。
如果这时,一个对中文只略知一二的外国人,
误把「山」、「宗」当为一字,念为「崇」,
书法中所注重的「整体感」便消失殆尽,没有了字距、大小之美。
相同的,一个不知哪种是隶书,
哪种是狂草,而将其混为一谈,后果可想而知……
有鉴别碑帖之能力:
欣赏书法必具备鉴别碑帖之能力,
避免欣赏到伪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将不堪设想。
书写技巧,非有不可:
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
不懂书写技巧则无法真正体会书法之美。
用笔用墨之妙乃为书法欣赏的重点,
不知书写方法,不亲身体验,如何体会笔墨之妙?
这也就是大部分名鉴赏家也为不错的书法家之因。
有艺术涵养:
其实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要有如「置身其中」一般投入,
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
欣赏书法才有意义。
最好,现在开始练毛笔字吧
一天一个小时就够了!
唐 苦笋帖卷 怀素
这件"苦笋帖"是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传世亲笔墨迹之一.
文字不多,总共才l4字,
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那娴熟的笔法
和行云施雨、走蛇舞龙般的线条之美,
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