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回个看看能不能上来
  
  大明主流读书人
   ----叶盛的故事
  
  有杜琼那样自在民间逍遥的职业画家
  却还不是读书人的主流选择
  大部分的读书人还是希望建功立业
  叶盛就是这么一位读书人
  
  他没有于谦那样了不起的成就
  也没有连中三元
  也不是内阁大员
  就算在当时,叶盛也只是个高级官员
  之所以写到他,原因有二
  其一,他写了一本笔记
  其二,他是个藏书家
  两者都是我所喜欢的,所以打算说说他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
  生于永乐十八年
  正统十年,
  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四年之后土木堡之变
  叶盛从侥幸逃脱回来的将士里选将练兵
  准备迎战。
  
  后来朱祁钰即位,按例赏赐叶盛
  叶盛认为朱祁镇还在也先部,拒绝了封赏
  接下来也先兵临城下,
  叶盛协助于谦调集重兵,安置内外事宜
  在城外击退瓦剌军,升都给事中
  
  在景泰一朝,叶盛进言奏事
  朱祁钰从谏如流,多加采纳
  叶盛和于谦各有侧重
  叶盛负责后勤军备,粮饷问题,安置流民
  他督宣府钱粮并协赞军务,
  兴利除弊,大力修饬武备,
  并让军士开垦耕稼,
  兴办社学,改变边地军弱民贫的局面
  而且此人比较耿直
  每每上朝议事,叶盛总会先来发言
  其他的大臣们不爽,取笑他“你是少保吗?”
  并且给他去外号“叶少保”
  说笑归说笑
  但是他的本事大家还是都比较认同的
  
  后来朱祁镇夺门成功复辟
  叶盛那时父亲去世,于是回家丁忧
  天顺二年,朱祁镇重新启用叶盛
  任命叶盛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
  
  要说这也是个苦差事
  当时的瑶人起事,为什么呢
  盗贼蜂起,破城杀将
  朝廷的兵将竟然不敢应战,杀死平民冒充领功
  这下可好,民亦为贼了,不做不行
  叶盛就作为救火队员奔赴前线了
  
  叶盛虽然是个读书人
  可打仗做事还是很有两把刷子
  他和总兵颜彪一起捣毁贼窝七百多个
  总算平定了叛乱
  不过,颜彪有点滥杀,后来有点牵连叶盛
  
  武力解决部分问题之后
  叶盛深知要彻底解决问题,这样是不行的
  于是整治当地的土官,
  进行盐政改革和推行均瑶之法
  这样才算让两广之地安宁下来
  土官们也都安分遵守朝纲
  百姓终于过上了安身日子
  
  到了成化年间,叶盛回京议事
  给事中张宁想推荐叶盛入阁
  最终却没成事,大家可能还记得
  当时的内阁首辅是为于谦报仇的李贤
  李贤理论上该招贤纳士,怎么会不用叶盛呢?
  原因说穿了很简单,
  叶盛和一个叫丘濬的翰林院编修不对付
  丘濬跑去和李贤说,这叶盛嗜杀。。。怎样怎样的
  这事儿也就没成
  
  当然叶盛也没有为自己辩解
  总不能这时把和自己一起平叛的颜彪可卖了吧
  叶盛一句话解释也没有
  不过才能是埋没不了的
  稍后叶盛还是升迁了
  做了左佥都御史,代李秉巡抚宣府
  
  叶盛对于治理边境
  那是真有一套
  首先他请求减低边境地域的盐米价格
  鼓励商人去经商
  其次开垦军田四千余顷
  并且改革马政,驯养战马千八百匹
  修了大小城堡七百余个,边塞才慢慢安宁繁荣起来
  
  成化三年秋天,叶盛做了礼部右侍郎
  带着给事毛弘按事南京,后来要改管吏部
  遇到饥荒,他就要出马赈灾
  由于之前长期戍边,叶盛对军备非常关注
  分养民间种马,广置粮仓,积谷防饥备荒
  为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做好了打算
  
  关于兵事,叶盛也很有见地
  当时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
  于是兵部尚书白圭就打算以十万大军驱逐他们
  沿河筑城直到东胜,
  然后迁内地的百姓过去耕田守地
  朱见深觉得这个计划好,于是就采纳了
  
  不过朱见深比较谨慎
  成化八年春天,
  朱见深让叶盛总督王越,巡抚马文升、余子俊、徐廷璋详议
  一开始的时候,叶盛也比较高兴打算平边
  结果往来去了几回,他发现边疆并无良将,
  而且那几处的军备也不足。
  如果从军备足的地方转运,那又所需费时费力,
  因此上奏皇帝,要以守边为主,不可轻言进攻
  
  “如必决战,亦宜坚壁清野,
  伺其惰归击之,令一大创,庶可遏再来。
  又或乘彼入掠,遣精卒进捣其巢,
  令彼反顾,内外夹击,
  足以有功。然必守固,而后战可议也。”
  
  朱见深也认为叶盛说得很对
  但是兵部尚书白圭比较热血,
  一定坚持要出兵收复河套
  还是班师而出,可惜无功而返
  回过头来,
  大家又感叹还是叶盛说的对
  两年之后,叶盛病故
  只有五十五岁
  比起自在文人来,操劳政务比较难以长寿
  
  叶盛其人好学好读书,平时非常勤俭
  做了大官,出出进进还是靠自己走路
  既不骑马,也不坐轿
  他生平的偶像是范仲淹
  家里客厅,卧室到处都是范老的头像
  他也确实做到了重天下而轻自身
  
  不过,他也不是没爱好
  叶盛好书,他做两广巡抚回京
  人家是带金银财宝
  他带了满满三大箱子碑刻回来
  堪称一绝
  
  叶盛常年做救火队员,大部分时候在边镇
  这样的读书条件就很是有限了
  别说搜集书本了,就是读书都不便
  可叶盛很执著,没条件要创造条件
  
  虽然没钱,可下属还是有的,
  于是就随身带几个仆人,专门抄书
  这几个人几乎跟了他一辈子
  每抄成一本书,他就认真的校阅
  并且钤上他的官印为记,
  原铁琴铜剑楼藏叶盛旧物《论语》上
  即有"镇抚燕云关防"、"巡抚宣府关防"印记。
  
  做了几十年的官,
  他竟然没有一天放下过书
  不论是忙于政务,还是平乱作战
  这样到了晚年,
  叶盛的藏书达到了四千六百余册
  一共二万二千七百多卷,
  当时的江南藏书没有比他多的
  
  叶盛打算建楼专门庋藏这些图书,
  并取《卫风·淇奥》"学问自修"之义,名其楼曰"菉竹",
  不过最后因为没钱而没能完成心愿
  叶盛虽然没有建成藏书楼
  可他的子孙很好的继承了他的遗志
  
  到了他孙子叶恭焕那辈
  终于建成了菉竹堂
  书楼落成后,叶恭焕把祖上遗书移存堂内,
  又把以前亲友们从祖父处借走的书收归菉竹堂。
  据说直至叶盛死后一百多年,
  菉竹堂尚能"扃錀未疏"。后代子孙亦不乏藏书家。
  
  叶盛写的《书橱铭》也有很有趣
  "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
  子孙了,惟学斆,借非其人亦不孝。"
  最可爱的就是最后一句了
  借给不爱书的人书,
  那真是最大的错误,结果是非常的惨烈
  楼主深有体会。。。。。
  
  除了藏书之外,叶盛还喜欢写书
  由于成书于淞水之东,
  因此他的书名叫《水东日记》
  
  这书很有意思,
  说的有典章制度,也说了军政事务
  赋役官制﹑边陲地理﹑
  道路远近﹑置备设防。。。娓娓道来,意趣盎然
  还说了一些逸闻趣事,
  宋人的故事,元人的故事以及碑志
  有名人也有没多少名气的人。。。诗文奏议,五花八门
  虽然只是个人作品,叶盛却很严谨
  所有记载,考证甚为详尽,
  固然可以当笔记看,亦可以作史料用了
  
  叶盛是个读书人,却也懂兵法,通战事
  在我们古代,就是有那么多文武兼备的才子
  读书读成呆子,这不是我们的传统
  一会来说说成为才子的条件
  叶盛的故事就先到这里了
  

叶盛的《水东日记》

  和大家说个《水东日记》里的小故事吧
  短小有趣的一篇
  
  明初有个画家名叫王绂,字孟端
  是个才气十足又个性十足的读书人
  也参与过编撰《永乐大典》
  尤其擅长画墨竹,他的墨竹时人认为是明朝第一
  
  这样一位才子自然是比较清高了。
  有一次,他旅居在在京城客栈里,
  夜凉风好月明,正诗兴起之际
  忽闻有箫声绕梁,
  清亮可人,百转千回,意境悠远
  王绂倚床而听,发现是隔壁房间传出来的
  闭幕听来不觉神思飘逸,继而起身徘徊。
  
  当天晚上,乘兴泼墨,写竹石一幅。
  第二天一清早,携画至邻家叩门,以赠吹箫人。
  万万没有想到,吹箫人竟然是个富商。
  商人见画,大喜过望。
  
  一天后,商人回访王绂,
  奉赠一对鹿茸,请求王绂再做一配幅。
  王绂再看此人,顿觉俗不可耐
  当下懊恼不已,索性向商人要回原幅,当即给撕了个粉碎。
  
  每每想起这个故事
  就忍不住发笑
  若以箫声论,此人必不是俗人
  不过,想起此人拎着鹿茸的样子
  。。。。
  还不如再赠一曲箫声
  或许还可再得一画
  -----
  相见不如相闻
  

王绂 《墨竹图》

  苦茶说的对,的确没有更多的展开了
  那样可以一人一本小说了
  基本都是按比较得到认同的正史故事了
  --
  
  另外,叶盛和于谦关系就很好呢
  叶盛就写了于谦的“八卦”故事
  两袖清风的来历,就是出自叶盛的笔下
  就是于谦入京不给王振送礼的那事儿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于谦本人的文集没有收录
  倒是叶盛给他录了下来
  
  
  状元商辂也是于谦一伙的
  还同是浙江老乡
  当时的人才济济啊
  只是大家可能不熟悉,说了也未必觉得有意思
  总要了解一些之后再展开说才好玩
  不然一次性浮出一大把陌生的名字
  很难让人看得下去
  先要去除枝节,再找机会说更多
  这样比较适合更多人阅读
  
  感兴趣野史故事的童鞋,
  要不以后再开一帖
  专说这个好了
  估计说到我死都说不完
  太多了
  -----
  
  
  
  
  
  贴一首于谦的诗作
  
  遇旱诣晋祠祷雨
  晓行数里未天明,路绕汾河听水声。
  斜月带星横远汉,清风传漏振残更。
  中心但愿灵祗格,远道何须父老迎。
  好挽银潢作甘雨,博沾万物润苍生。
  
  
  
  
  再来插针说个趣事
  也是叶盛的笔记故事
  
  明朝朱八八最恨官员贪腐
  所以设置了很多密探
  随时监控臣子们的行为
  这些“特工”可以是任何人
  
  既可以是文武官员,也可以是锦衣卫检校
  特工们的影子无处不在,
  无论是青楼酒馆,还是私宅公园
  哪儿哪儿都有皇帝大人的眼线
  
  街头巷尾的奇闻趣事,
  官吏嫖妓玩牌、吟诗作画、请客送礼,
  乃至两口子争执,妻妾纠纷,
  晚上发生的事,一大早皇帝便了如指掌。
  就这个工作效率
  怕是连前苏联的“克格勃”,美国的“中情局”,
  也未必能望其项背。
  
  叶盛的笔记里,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当年钱宰授皇命编写《孟子节文》一书,
  夜间在家中想起明日还要早起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早朝有多么早了)
  
  于是心生抱怨,吟诗一首
  “四鼓咚咚起着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翌日上朝后,朱元璋就斥责他:
  “钱宰昨夜吟的好诗啊,
  不过朕并未‘嫌’啊,改为‘忧’字如何?”
  钱宰听后吓得冷汗涔涔,手忙脚乱地叩头认罪。
  可怜做官做的这么大了
  连睡个懒觉也求不得
  自己在家抱怨吧
  也被皇上发现了
  真是日子不好过哪
  
  当然也不是谁的日子都难过
  比如宋濂就还好,
  宋濂是朱元璋太子朱标的老师
  有一天宋濂与几个朋友饮酒叙旧。
  第二天,
  朱元璋就作不经意状问宋濂昨天有没出去吃酒?
  客人是谁,上得些什么好菜?
  宋濂就一五一十的回答了。
  朱元璋笑着说:“诚实啊,卿不欺骗朕。”
  
  朱元璋有时问宋濂大臣们的好坏
  宋濂是个老实人,
  为人厚道,但也忠直,不说谎
  因此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
  
  朱元璋就问他,怎么都是好人呢?
  宋濂回答道:
  “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
  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
  看看,老实人也有老实人的策略啊
  
  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
  不知怎的惹恼了老朱,
  于是询问朝中的臣子。
  有人落井下石,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
  “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
  老朱问宋濂,
  宋濂回答说:
  “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
  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
  
  后来朱元璋细看茹太素的奏章,
  觉得有值得采纳的内容。
  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
  “没有景濂,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在明初当官
  那还真不易
  
  
  
  来继续
  
  
  古代知识分子的教育课程
  
  
  中国古代的教育
  也不是读死书的应试教育
  文章诗书固然要学
  其他科目也必不可少
  来简单介绍下古来读书人的教育课程
  按照儒家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
  礼、乐、射、御、书、数。
  
  按照学生年龄大小和程度深浅来说
  又分小艺和大艺
  先学小艺,再艺
  
  何谓小艺呢,书和数,就是小艺
  是入门初级课程
  何谓大艺呢,礼、乐、射、御
  学成小艺再艺
  
  先说小艺,何谓“书”?
  书,“书”望文思义,书写,识字,书法
  更具体的说,连绘画也包含在其中
  书法诗作绘画,在古代是可以三位一体的
  基本不是独一的一门技艺
  而是一门综合的学问
  不但是交流心得,沟通思想,寄托愿望的工具
  还是修心养性的法宝
  古代的文官,或多或少都会寄情书画
  是典型的游于艺了
  
  何谓数呢
  从字面上看“数”,就是数学的数了,
  我国古代数学很早就已经很发达,
  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以汉代《九章算术》的出现为重要标志。
  古代数学家把数学的起源归于《周易》以及“河图洛书”,
  如宋朝时期著名大数学家秦九韶说:
  “周教六艺,数实成之。学士大夫,所从来尚矣。
  ……爰自河图、洛书闿发秘奥,八卦、九畴错综精微,
  极而至于大衍、皇极之用,而人事之变无不该,
  鬼神之情莫能隐矣。”
  
  西方的数学,重点在证定理;
  而中国的古代数学,重点在解方程。
  为什么解方程呢?
  因为我们中国古代的数学,
  着重在解决各式各样的实践当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一个具体问题当然会给你数据,
  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要求的数据求出来。
  在给你的数据和要求的数据之间当然有某种关系,
  这个关系是什么?
  用现代的话就是一种方程的关系。
  
  已知的和未知的用一个方程联系起来,
  这个最简单,可是又是最重要的,
  最根本的方程,是多项式方程。
  所以,中国的古代数学,
  它不考虑定理,不考虑怎么定义公理,
  不考虑定理怎么证明,
  着重考虑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导致解方程,
  特别是解多项式方程。因此解多项式方程,
  就变成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主线。
  
  更清楚的说
  欧几里得几何怎么推理的呢?
  它从公理、定义出发,得出定理来。
  我们中国古代的数学就不是这样的。
  我们是从经验出发,从实际出发,
  建立一些一般原理和一般公式,
  然后在这一般的原理、公式得到更广应用的基础上,
  回过来再考虑更复杂的问题。
  建立原理公式,更广地应用,这是中国的方式。
  
  
  
  

  说完小艺,再来说大艺
  最重要的最后登场
  那么首先就要说“御”了
  
  何谓“御”?
  御,“御”的范围就是驾驶,
  这个驾驶既有他的具体意思,也囊括了他的引申含义
  既包括了驾驭车马之术
  又包括了政治生活中,领导管理学科里面的“驾驭”
  
  具体的“御”必须做到下面几个要求
  “鸣和鸾”、 “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鸾、 鸣指的是车上的铃铛,
  车走动时,挂在车上的铃铛要响得谐调。
  不但能驾车,还要有点节奏感,韵律感,不是吭哧吭哧向前就完事了
  逐水曲就是驾车经过曲折的水道不致坠入水中。
  这说的是应变能力
  
  过君表就是驾车要能通过竖立的标竿中间的空隙而不碰倒标竿。
  
  舞交衢即驾车在交道上旋转时,
  要合乎节拍,有如舞蹈。
  
  逐禽左即在田猎追逐野兽时,
  要把猎物驱向左边,以便坐在车左边的主人射击。
  
  要求是具体的,却也是意味深长的
  对读书人的要求,显然不是要做个技术精湛的马车夫
  而是要学习技术
  并从这个技术中领悟道理
  比如“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朝”和“田忌赛马”,
  这说明,驾驭之术不仅仅是一种斗勇,
  更是一种斗智,一种智与力的结合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田忌赛马,赛的不止是马

  小令,你说的对了一半吧
  古人对未知的东西也有很厉害的了解啊
  更准确的说
  中国人比较实际
  会从更实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人不会为了发现公式和定理去做实验
  而会去为了证实一些事情,解决一些事情去做实验
  天文地理数学化学,古代科技几乎都是如此
  都是为了“用”而做一些考证
  不会为了研究而研究
  通俗地说,就是这样吧
  
  
  
  何谓“射”?
  
  射,“射”也可以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弓弩技术
  《论语》中就有提到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
  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射艺”包含两个主要运动:
  射箭和弹弓,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
  它又比弓先进了一步。
  其一是比弓射的远,二是命中率比弓高。
  到了战国时期弩已增加到四种。
  在《吴越春秋》中,详解了关于弩射之法,
  当时对弩射研究的深入程度反映了它的重要地位。
  
  而射箭的历史则更加久远
  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
  出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
  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
  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度,
  在武举制度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
  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
  
  而射箭的技术也很有讲究,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所谓“白矢”就是箭穿过鹄的,要用力适当,
  正好目标,并且刚刚露出白色箭头。
  
  所谓“参连”就是先发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
  矢矢中的,看上去像是一根箭。
  
  所谓“剡注”就是箭射出,
  箭尾高箭头低,徐徐行进的样子。
  考教的是对力量的控制
  
  而“襄尺”(这里襄字读音为rang四声),
  就是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应退让一尺。
  
  “井仪”就是连中四矢,射在鹄的上的位置,
  要上下左右排列像个井字。
  
  再多说个小典故,很早以前在说文解字中看到的了
  我们今天的人将“矮”(ai)和“射”(she)搞反了。
  
  大家不信把两个字的读音和意思互换,正好具有会意的意思。
  从会意的角度来讲,
  “射”字拆开来看,就是身有寸高,
  那么推测其意思必然是形容此身很“ai”。
  这个是很容易联想的,寸高的身子,怎么会高呢?
  必是同“ai(矮)”了,古人造字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矮”(ai)其实应该为“she”,
  并且还具有“she”的意思。
  再根据会意的角度来分析,
  把字体拆开为“矢”、“禾”、“女”,
  而“矢”本身就是弓箭的意思。
  “禾”乃制作工具的材料,“女”可以看做是人。
  也就是说,人持着弓箭要发出。
  
  如果把“禾”与“女”拼其一字,是“委”。
  “委”本身具有弯曲、聚集的意思。
  这样看来,可以解析为弯曲、聚集的弓箭,
  蓄势待发,必然是要“she(射)”了。
  
  我们的文字源远流长,错久了习惯了
  也便很难改正了
  大家不妨琢磨看看
  矮和射字,是不是反了呢?
  

敦煌壁画中的武士射箭图

  tenacy 
  
  别紧张,疑邻盗斧的改良版了
  心里觉得有,越想越觉得像呢
  真要是有鬼有灵异
  该去收拾盗墓贼和见死不救,捞尸体要钱的人了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