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何谓“乐”?
  
  自然就是音乐了
  有庆贺燕飨之乐则必有五音宫商角征羽伴奏,
  古代政府设立掌管音乐的官吏,
  并负责负责宫中庆贺燕飨之乐。
  
  历史记载孔子主要有三位老师
  “ 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师襄, 春秋时期鲁国著名乐官,
  孔子的老师之一,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
  《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
  会写写诗作作画,还不能算才子
  至少还得懂音乐,能演奏
  
  六乐就是:
  “云门”、“大咸”、“大韶”、
  “大夏”、 “大濩”、 “大武”
  都是古乐名
  
  最古早的音乐教育
  其实是一种贵族的必修课
  从周朝开始有地位的男子
  从十三岁开始,就要系统的学习各种音乐和舞蹈
  担任音乐教育的,
  就是宫廷音乐机构的总管“大司乐和乐师”
  主要科目为四种
  乐德,乐语,乐舞,小舞
  
  上面提到的六乐,
  其实是从黄帝时期开始流传下来的六种乐舞
  黄帝时期的“云门”
  尧时期的“大咸”、
  舜时期的“大韶”、
  大禹时期的“大夏”、
  商汤时期的 “大濩”、
  周朝之初的“大武”
  
  这些古乐原来的作用就是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
  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大都要表现庄严肃穆的感觉
  当然这都是贵族的一套东东了
  民间则完全不同
  
  帅哥宋玉和楚王聊天时就说过了
  有人唱《下里》《巴人》,几千人能大合唱
  唱到《阳阿》就只有数百人了
  等到《阳春》《白雪》就只有几十人会了合了
  古人的世界里,一样有流行歌曲
  民间传唱的永远比殿堂音乐有生命力
  这好像是定律了
  
  后世的文人,也继承学习音乐的传统
  虽然都学习,却是天分有高低
  所以有朱权那样的制琴王爷也不出奇
  本来他们的教育,就很全面
  
  
  
  
  

世间可还有《广陵散》?

  何谓“礼”
  
  礼者,礼节,礼仪
  不学“礼”无以立,
  《管子.牧民》中说到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古人大到国家祭祀,小到各人荣辱
  都和礼仪息息相关,
  正为如此我们才会被称为“礼仪之邦”
  
  在国家宗庙祭祀方面,
  古代官方常设太常寺、祠祭署等礼仪衙曹,
  设立读祝官、赞礼郎、祀丞等礼仪官。
  如唐代设立有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六个部门,
  明代则设置太常司,太常司设卿,少卿,丞,典簿、协律郎、博士,赞礼郎。
  
  而普通百姓的婚丧嫁娶、入学、拜师、祭祀
  自古都有礼乐之官
  (演变到今天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司仪,主持人了),
  孔子上代屡为司礼之官,孔子少即习礼,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礼有五礼
  分别是
  “吉”礼,用于祭祀;
  “凶"礼,用于丧葬;
  “军”礼,用于田猎和军事;
  “宾”礼,用于朝见或诸侯之间的往来;
  “嘉”礼, 用于宴会和庆贺。
  
  
  

  看到绿茶的点心了
  肚子饿了,很想吃掉“书”
  看起来很像红豆沙的
  其次是“礼”
  看起来很像绿豆沙
  最不想吃的是“御”
  虽然喜欢蓝色,但不喜欢蓝色作食物
  ----
  tenacy 
  
  都看,看原文,也看不同版本的译本
  (不过有的书没有译本。。汗)
  其实看国外的小说也是如此
  有的翻译就很难看,也有的很精彩
  古文其实差不多也是如此
  
  看得进去古文有两种人
  一种小时候底子好
  一种后天热爱,用心学习
  不然比较困难
  
  读得太累就失去阅读的乐趣了
  有乐趣才能手不释卷
  ---
  
  要睡了,晚安了,筒子们
  想起来了
  晚上别吃礼乐射御书数了
  看起来就甜
  会长龋齿的,留着当早点吧
  (*^__^*)
  
  预报下
  明天白天说说明朝老百姓平常过节玩什么
  晚上尽量更一篇人物故事
  就这样了。。。安
  
  
  报到个
  古人的节日游戏
  
  
  古人游乐之一
   ---踏青
  
  踏青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春游
  早在西周时期,每当立春之时,
  大地万物复苏绿草如茵,百花初绽
  当时的天子就会带着文武百官们去郊外举行迎春仪式
  祈祷上苍保佑,鼓励农事生产
  后来,
  就逐渐演变成带有礼制特点的娱乐活动
  流传下来,越来越多游戏加入其中
  并且扩展为全民活动
  
  春秋时期,孔子就喜欢这个
  在风和日丽的晚春,穿着新做的衣服
  带着学生们去城外游玩
  到绿树成荫的祭坛上沐风
  在花前弹琴高歌
  彻底的融入大自然的美景中
  归来在作诗作画记录情景
  
  汉代的踏青,礼制上延续了西周
  汉朝的皇帝们,刘彻,刘秀,刘庄,刘炟。。。。
  都会在春季出游踏青
  郡县官吏们也鼓励百姓们参加春游活动
  每当百姓们踏青郊游之时
  朝廷官员还会派人向郊游者采集诗歌献给乐府
  从西周到汉朝
  踏青,
  从最早的西周帝王贵族,到春秋的文人,
  终于走到汉朝的平民百姓之中
  
  时间到了唐朝
  那就是风靡一时,盛况空前了
  首都长安,踏青活动热闹非凡
  史书记载
  在踏青季节的园林中
  游人如织,年少的长安青年们
  轻车骏马出游,豪饮长歌
  玩得更野的,直接在郊外支起帐篷,开篝火晚会
  
  而长安女子也是巾帼不让须眉
  轻车小轿或者步行,出门踏青
  或者在草木清新处赏花问柳
  或者在草坪中席地而坐,载歌载舞做游戏
  当然也会带了很多自制或者购买的各式点心聚餐
  当时的盛况,采用古书中的原话
  那是“园林,树木无闲地。”
  当真是花开堪折直须折,不曾辜负好春光
  
  踏青到了宋朝,
  这活动就更加丰富,形式更五花八门
  时间就不是最早的晚春时节了
  直接向前推进到正月初八
  并且有了出现了专门为踏青设定的节日
  名字就叫踏青节
  
  而宋代的学校也很配合这个节日
  直接给学生们放春游假
  太学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
  由于宋朝实在是繁荣
  出现了大量的民间艺人
  因此游玩的项目,又多了一项节目
  就是看表演,魔术杂技,应有尽有
  每年正月梅花开时
  二月桃花开时期
  三月牡丹绽放时
  人们就选花开最盛的时间和地方
  开宋朝的“嘉年华会”
  艺人们进行表演
  男男女女们带着酒菜点心,出得城来
  一边饮酒唱歌,一边赏花看杂技
  白天看景,夜晚看花灯
  当真是一派盛世风光
  
  明朝延续了宋朝踏青的大部分节目
  不过,因为宵禁制度
  并不能如宋朝一般玩得那么尽兴
  等到缠足之风大盛
  女子们出游的机会也大大降低了
  清朝就不用说了
  时间控制更严格
  直到民国终于取消宵禁
  踏青又依稀重现昔日的风光
  ----
  ----
  时代越发展,
  人们似乎和大自然的接触反而越少了
  在大自然里长歌起舞,
  变成了在小房间里唱K,迪吧里狂欢
  
  各位楼里的筒子们
  还有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踏青么?
  
  送上古人踏青游春诗词
  从原汁原味的文字里
  感受下当时的情景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  
  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钱唐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春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郑国)踏青

  展子虔的《游春图》
  长卷,绢本,设色,纵43厘米,横8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踏青的情景。
  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
  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
  湖光山色,水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问。
  笔法细劲流利。
  在设色和用笔上,古意盎然,
  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
  以浓烈色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是现存我国著名画家作品中最古的一幅,
  也是卷轴山水画最早的杰作。
  
  
  

  《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
  原作是张萱。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宋徽宗赵佶所临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画中人全部都是女子
  唐朝女子男装也是时尚

  明代仇英的《春游晚归图》
  本幅畫夜幕低垂中,主僕四人春遊歸來。
  邊角式的布局雖源於南宋院畫,
  但取意則與明初戴進的「春遊晚歸」相近。
  惟仇作烘染細膩,人物情態生動,
  較戴進描寫更加細緻詳實。
  

  弦断的回帖让我想起这首《望海潮》了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古人游戏之秋千
  
  《古今艺术图》上说:
  “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
  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
  与齐国,燕国接壤。
  
  山戎人大都勇猛彪悍,善于攀登
  荡秋千原来就是他们训练飞跃溪流的活动
  后来山戎人和燕国发生战事
  齐桓公伐山戎救燕国,
  一直驱逐山戎出燕境才作罢
  在北伐过程之中,
  齐桓公觉得荡秋千很有趣
  便把这种玩法带回了宫中
  此后,历代宫廷民间,
  便都有了秋千之戏
  
  有了游戏的方法,却还没有秋千这个名字
  传说中这个名字始于汉朝
  有一年,汉武帝过生日
  宫女们乘绳游荡,以助武帝千秋之喜
  千秋是祝寿之词,翻转过来,
  就成了这种荡绳游戏的名字
  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说的“秋千”
  
  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
  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
  “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
  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不仅宫中喜好
  秋千之戏也盛行民间
  唐代最常见为人们喜爱的游戏
  男子蹴鞠,女子秋千
  因此两者常常相提并论
  杜甫就在诗中写到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
  
  再到宋朝,这秋千之戏也玩出了新花样,新水平
  不但有我们一般看到的秋千,
  还进而发展出“水秋千”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
  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
  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
  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
  
  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
  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
  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
  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
  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
  
  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
  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
  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
  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
  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
  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
  因表演者姿势各异,
  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
  “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
  也综合了杂技在内
  要说游乐,古代到了宋朝
  一切都发展到了极致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到了明朝,秋千之戏仍在继续
  大内各宫廷都安放一秋千架
  每到春天,还有荡秋千的比赛
  妃嫔们固然可以玩,太监们也但戏无妨
  民间的秋千戏,也是一片红红火火
  
  最后送上一首李清照的点绛唇
  看看女词人写的女孩子荡完秋千的模样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袜刬(chǎn)的意思就是指来不及穿鞋子,仅仅穿着袜子走路
  
  
  
  

五代的秋千图

  苦茶是广东人?
  踏青偷青好像是那边的风俗
  --
  
  
  秋千可坐可站啊
  站着可以自己荡很高
  坐着就要人推才荡得高了
  。。。
  
  现在都很少看到那种可以荡很高的秋千架了
  最多见的就是简单的秋千椅

  晚饭先
  
  
  古人游戏之拔河
  
  拔河的起源和军事有关
  相传在二千四百年前春秋时期的楚国。
  由于楚国地处大江南北,水道纵横,
  所以除陆军外,还有一支强大的水军舟师,
  并曾发明一种称之为“钩拒”的兵器,专门用于水上作战。
  当敌人败退时,军士以钩拒将敌船钩住,
  使劲往后拉,使之逃脱不了。
  后来钩拒从军中流传至民间,演变为拔河比赛。
  而秋千的传播正好相反
  拔河是由南向北,
  拔河到了北方就演变成节日必有的娱乐活动
  人们用拔河来祈祷丰年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唐人封在笔记中写到。
  “大麻全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
  可见古代参加拔河的人数比现在的多得多。
  大绳正中插一根大旗,
  旗的两边划两条竖线,称为河界线。
  比赛时,以河界线为胜负标志,
  所以改称“钩拒之戏”为“拔河”。
  一声令下,河界两边选手紧挽绳索,
  “使相牵引”,围观者“震鼓叫噪,为之鼓劲”。
  
  《新唐书》中记载
  李显曾经要他的文武百官一起搞拔河比赛
  也是个大麻绳,两头还有十几个小绳头
  每根绳子九个人拉,规定失败六次就为输
  宰相驸马一组在东边
  其余臣子等人在西边
  (中书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
  文武三品以上并请学土等)
  一声鼓响,两边开拉
  开始还能僵持平衡,臣子上了年纪的人多
  很快就支撑不住了,绳子一下被拖过去三四尺
  仆射和少师也摔倒了
  半天不愿起身
  皇帝和其他人都笑得不行。。。。
  不但男子们玩这个,大唐女子也好这口
  李显曾经组织宫女拔河队在玄武门进行比赛
  自己和大臣们在一旁加油助威
  比赛完毕后,放宫女们出去游玩
  结果,有过百人乘机跑回家了
  。。。算是做了件好事
  
  到了李隆基这时候,规模就更大了
  参加者达到上千人,观众更加众多,外加不少胡人外交官观看
  一时喊声震天,没见过这阵仗的人要惊吓得够呛
  拔河也成了展示国威的方式
  进士薛胜就记录下了这次拔河的经过,描写得绘声绘色
  
  唐代以后,拔河主要就在民间进行了
  好像唐朝这样大规模的官方竞赛
  就难得一见了
  只是民间组织的节日娱乐游戏
  
  
  
  

大家一起来拔河

  先上来一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