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古代游戏之斗赛篇
  
  之一斗牛
  一听到斗牛,恐怕大家马上会想到西班牙斗牛
  或者流星花园里提到的篮球比赛
  却不知中国的斗牛传统
  才是真正由来已久
  追溯起来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
  我们的先民就开始牛的驯化和饲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牛耕,农民们对牛就更加重视了
  为了选择最健壮的公牛繁衍后代
  便采取斗牛这种方式来选中优秀的公牛
  周代以前民间交配牛马之时为春秋两季
  当时的斗牛比赛应在冬末春初,和夏季至初秋
  这也正是我国后来斗牛活动盛行的时间
  
  古老的先民是为了选择健壮的公牛繁衍
  后来的发展就演变成为一种斗赛游戏
  古代的斗牛分为二种类别
  一种是人与牛斗
  一种是牛与牛斗
  两种斗牛都可以从出土文物中得到验证
  
  在汉代画像石中,人与牛斗是很常见的题材
  现在南阳汉画馆藏的一块画像石上
  就有这么一副人牛相斗图
  画中一人赤裸上身
  头戴假面,作下蹲状,左手执物力斗一牛
  牛惊恐回视,狂奔待逃
  出土在云南普宁的一件双人斗牛鎏金扣饰
  反应的就是双人斗牛景象
  
  另一种则是牛与牛斗
  云南博物馆有一副明代绘画《斗牛图》
  就详细形象的描绘了这一情景
  图中描绘男女老幼六十多人
  在平坦的山坡上举行斗牛歌舞活动的盛况
  人们载歌载舞,两牛正在角力难解难分
  围观的人们呐喊助威
  这种斗牛游戏在古代一直延续着
  
  斗牛之风在浙江金华尤盛
  明人笔记中有这样的记录
  斗牛一般选择在四五亩地大小的开阔场地
  场地的四周打上木桩,用绳索加以围栏
  场地四周搭有看台
  放着板凳,招待四乡八里的乡亲
  同时做买卖的小贩也都赶来做生意
  杂耍和戏班子,也赶来演出
  斗牛场外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每次开斗,少则四五十对,多则百余对
  斗牛多选黄牯牛,性子凶猛,体健壮
  平日有专人饲养,不担任耕田的工作,饲料也比耕牛吃得好
  而开始角斗之前,牛主人甚至赏以陈年老酒以激发牛劲
  
  斗牛游艺开始之时,火铳铜锣齐鸣
  各村参赛的斗牛头戴金簪花,身披红绸和白绫
  由四个身穿彩衣,腰系彩带的壮汉拥呼入场
  四个壮汉手中都执有写着斗牛名字的彩旗
  什么“下山虎?”“乌龙”“老黄忠”等等
  和现在的赛马一样
  斗牛到齐了之后,开始抓阄定次序
  在震耳的鞭炮声中,先赛的斗牛出场
  两牛开始相斗,则壮汉退出
  四角相交,来回冲撞,斗到三四个回合
  分开它们,休息一会再斗
  此时,串场表演就开始了,做小生意的开始忙活
  之后,继续开斗
  牛斗得狠,人叫得欢
  勇者横冲直撞,所向无敌
  弱者节节败退,开始躲藏
  此时胜负已分
  参赛的斗牛被各自的主人领回
  获胜的一方设宴庆祝,狂欢一天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斗牛,并不是以杀死斗牛为目的
  如果遇到两牛斗得纠缠不可开交的情况
  人们会用大绳索套住牛后脚
  把两牛分开
  胜者欢喜,败者等待卷土重来
  斗牛就这样,在中华大地上盛行了很多年
  
  

汉代斗牛画像石

  斗赛篇之斗虎
  
  从前的中国是个多老虎的国家
  《山海经》中就有多处关于老虎的记载
  很多典籍中记载了老虎与人打交道的情形
  其中,
  最明确写出人把虎圈养起来并且加以调教的
  就是庄子写的故事了
  
  他在书中这样写到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
  不敢以生物与之,
  为其杀之之怒也;
  不敢以全物与之,
  为其决之之怒也;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
  故其杀者,逆也。”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他说,你不知道那些养老虎的人吗
  他们从来不敢把活生生的动物给老虎吃
  因为他们懂得老虎扑杀动物时候产生的兽性
  养虎的人总是细心观察老虎的饥饱,
  引导虎的习性
  
  虎与人不是同类,却驯服于养育它的人
  原因是养虎的人顺应老虎的天性来调教老虎
  虎之所以伤人,
  那是因为人做了触犯它天性的事情
  从庄子的这段话看来,
  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驯养老虎
  并且还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汉朝时期的上林苑,
  其实也就是皇家动物园外加斗兽场
  
  当然只有文字记载还少了点说服力
  我们还是直接看文物说话更真切
  斗虎,也分两种,
  一种人斗虎,一种虎斗虎
  这些景象,
  在四川,山东,河南都有画像石体现
  
  汉代有一种非常出名的百戏,叫做《东海黄公》
  内容说的是一个叫黄公的人同老虎相斗的故事
  这是虎戏在舞台上的折射
  
  《水经注》中记载
  魏明帝“使力士袒锡”与虎相搏
  “虎乘间薄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扑。”
  可以想象当时的惊险,激烈
  
  历史上很多以伏虎闻名的英雄
  比如李广射虎,武松打虎。。
  而曹操的儿子曹彰更是可以徒手伏虎的狠角色
  关于他的伏虎,
  不同文献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而且他的与虎格斗,其实是一种斗虎
  
  当时朝鲜进贡了一只花纹如锦斑的老虎
  威风凛凛,众人皆畏
  曹彰上前,一把拽住虎尾绕在手臂上
  一手伏虎,虎竟然不敢再出声
  众人“莫不服其神勇。”
  
  斗虎到了明代,还在延续
  明朝有个叫王稚的人还写了本书,
  书名叫《虎苑》
  专门记载关于老虎的逸闻趣事,
  其中也有提到斗虎游戏
  
  当时的越南也有向大明敬献老虎
  不过,此时都是用笼子装好的了,
  没曹彰那样的汉子敢去搏虎
  宣德年间,
  朱瞻基还干了这么件有点搞笑的事
  当时的尚书是程云南
  一天他正打算进宫见朱瞻基
  结果朱瞻基传令让他在哪儿哪儿等着
  等他一到那儿,
  朱瞻基立刻开门,放老虎
  吓得程云南三魂不见了七魄
  朱瞻基可笑死了
  原来他捉弄臣子玩呢
  因为这老虎是去了尖牙的
  不能伤人
  可知正德皇帝朱厚照的调皮
  是他爷爷的爷爷调皮点的放大
  斗虎这种游戏
  一直都在大内,并没普及民间
  这和老虎的来之不易,饲养所费不少有关
  
  
  
  
  

汉画像拓片斗虎图

  先上来回个
  
  想扎耳眼的筒子
  
  正因为有些浮躁了才更要练练书法修身养性啊
  学书法还长寿呢,,呵呵
  其实,人要保持好情绪好心态,静得下来
  就不会动肝火,以中医的角度来说
  是非常有利养生的
  我也是开这个帖子了才重新开始练字了
  感觉还不错
  
  
  刚才又上不来,晕
  再来试试看
  
  斗赛篇之斗狗
  
  与其说是斗狗不如说是逗狗,
  因为这一项有更多的趣味性在里面
  狗从古早开始就是人类的忠实的朋友
  不但是朋友,还要帮人看家护院,打猎,外带破案
  现在说的,是狗中的艺狗,从事表演艺术的狗狗
  
  晋人唐人笔记中都有狗说人话的故事
  当然真实性值得商榷
  而下面这则故事则更加真实有趣
  清朝有个叫做沈起凤的人他记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说他小时候,
  曾经养了一只小狗,
  他很喜欢这只小狗后
  并且给这只小狗取了个名字,叫进宝
  后来到私塾念书,
  总是偷偷带着狗狗一起
  沈起凤读书,
  他的狗狗进宝,也看着书凝神不动
  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他看得懂
  于是沈起凤很惊叹于狗狗进宝的神情
  就想了个办法测试狗狗进宝
  
  他写了一张字条贴在书桌侧面
  上面写了六个大字“进宝不许入塾 。”
  进宝审视良久,垂头丧气的出去了
  三五天都不再跟进私塾来。
  这进宝自从识字以后,
  吃东西就一定要在它自己的食盘里吃
  睡觉也只在主人给它弄好的窝里睡
  偶尔带它出去玩
  进宝对其他狗,
  全然一副不屑一顾的表情
  有人给她残羹剩饭,它怒目而视转身就走
  后来乡里有个孝廉感到这狗狗实在有意思
  就送了只母狗给他们家
  结果,进宝既不与其同食,更不与其同宿
  当真是传奇故事了
  
  类似的故事还有徐珂在《清裨类钞》中记录的
  狗狗念书表演,养活主人的故事
  要说狗狗能读书,其实是没听见很难以置信
  但是有些事情,却显然是真实的
  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写道
  有一家姓孙的人家被困在围城中
  家中养的狗狗就从水道中出入,从城外负米入城
  城被困数月,而孙家几十口人就靠着狗狗来回运米活命
  为了纪念这聪明的狗狗
  一家人在狗狗死后,给它起墓树碑,称为“灵犬志”
  
  当然宫廷中的斗狗,就比较暴力了
  就是狗狗对咬
  宋朝的朝廷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养狗的官员,
  而这些官员往往都是七品的官衔。
  或许这就是中国“狗官”一词的来历?
  
  另外的狗狗,就是现在常见的狗表演了
  一般来说是哈巴狗
  会站起来作揖,会呜呜唱歌样数数,会跳圈圈
  斗狗其实不是斗狗
  因为并不是让两只狗打架
  更多的,是表演为主
  
  
  
  小狗作揖还是打架?到底什么更具观赏性?
  
  
  
  
  
  
  
  
  
  
  

狗狗打架

  网络故障,折腾半天上不来
  先上来喘口气
  --
  
  
  斗赛篇之斗鸡
  
  斗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
  古代中国斗鸡游戏是上至皇帝老子,下至贩夫走卒
  普及性最强的一种游戏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斗鸡活动
  《列子》就记载了纪沽子为齐宣王训练斗鸡的故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斗鸡开始风靡
  《战国策》记载,齐国的都城临淄人
  “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说明到了这个时期,
  斗鸡已经成为民间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到了汉代,汉高祖刘邦的老爹犹好此道、
  他老人家当上了太上。。皇,从乡间迁往长安
  抑郁寡欢,十分怀念乡间斗鸡蹴鞠为乐的日子
  刘邦为了博老爷子一乐
  便把乡民连带娱乐种种一并移入宫中
  有了这样的爷爷,
  下一代自然也会后继有人
  汉王室好这口的实在是不乏其人
  
  除了文献记载以外,
  河南郑州曾经出土一块汉代《斗鸡》画像砖
  画像中间有两只雄鸡在交颈相斗
  完全一片难解难分的景象
  两边各有一个头戴高冠,着长服的人
  在指挥各自的雄鸡向对方进攻
  在故宫博物馆也有收藏一件汉代肖形印
  上面正是一对公鸡相斗的纹面
  
  到了唐代,斗鸡之风越演越盛
  唐玄宗,唐穆宗,唐文宗都酷爱斗鸡之戏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
  天子如此,贵族如此,平民百姓也跟风而上
  有钱的买斗鸡,无钱的玩木鸡自娱
  
  唐玄宗甚至下令建造专门饲养斗鸡的“鸡坊”
  搜集长安城中雄鸡千余只,
  专门挑选六军小儿五百人驯养
  于是,一些以斗鸡为业,
  并因此走红的人也应运而生
  
  唐代疯狂的斗鸡之戏,
  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霓虹遣唐使
  于是斗鸡这项高雅的游戏,
  从此漂洋过海来到东瀛
  成为了平安朝的时尚之一
  同样的先宫廷而后民间
  至今流传的浮世绘中,仍然可以看到当年的盛景
  
  斗鸡之风长盛不衰,汉唐,而宋
  到得明朝,
  斗鸡俨然又游戏摇身而变形成一项真正的产业
  明人笔记中明确记载,
  有以博鸡为业者,不事生产
  专门伺候鸡,等待斗鸡赚钱
  发展的过程是惊人的
  到晚明,已然形成了行业组织
  斗鸡社成立了
  到了清朝仍然延续了这一行业的繁荣
  直到清亡,斗鸡才算退出了历史舞台
  
  再来具体说说斗鸡的技术性问题
  如果大家以为斗鸡只是要选择良种鸡
  并且培养它的斗志,精神
  那就大大的错误了
  
  事实上,斗鸡还有更专业的东东,哈
  其一,斗鸡要配上专门的鸡爪手套
  这个可是金属做的鸡爪
  其二,还会将芥末子的粉粉洒在鸡翅膀上
  斗鸡一挥舞翅膀,辛辣的芥末粉就扑向敌鸡
  对方一睁不开眼,己方就胜利了
  其三,将狐狸膏涂在鸡头上
  因为鸡最怕狐狸,
  所以涂狐狸膏的鸡可以藉此打败敌鸡
  关于此上种种,有诗为证
  后周有人写了这么一首《斗鸡诗》
  “狸膏熏外敌,芥粉漫春场。”
  
  斗鸡也有两种
  其一,群殴,多只鸡淘汰赛
  其二,单挑,两只互K
  群斗多是宫廷
  一般民间都是单挑
  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而今这项活动,已然不复昔日的风光
  
  

河南省郑州市出土。该图纵7.8厘米,横9.7厘米,画像中间,有二只雄鸡在交颈相斗,似正处难分难解之际。两边各有一戴高冠、着长服之人,在指挥各自的雄鸡向对方进攻。

  斗赛篇之斗鸭
  斗鸡大家其实比较熟悉
  那么大家听过斗鸭么
  在古早的游戏中,
  斗鸭也是其中一种
  
  斗鸭也是没有斗鸡那么悠久的历史
  相传斗鸭始于汉代,
  也是富贵人家干的事情
  
  晋朝的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就提到
  说西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就好斗鸭
  当然他也好斗鸡,嫌斗鸡不尽兴
  因而又多研究了个项目,斗鸭
  
  后来三国时期的吴国的孙虑也好这口
  还在自家屋前修建了斗鸭栏
  非常精致小巧
  不过吴国大将陆逊可看不惯这个
  正颜厉色的训斥孙虑,没事多读点书
  不要鼓捣这些无聊的玩意
  孙虑只是个小人物
  于是只好老老实实的把他的斗鸭栏拆了
  
  知道斗鸭,可是对斗鸭的方法
  却是记载不详
  只知道是秋天开始
  鸭子感到了肃杀之气,因而好斗?
  关于斗鸭的具体情形
  我们可以一起来读读唐朝的《斗鸭赋》
  那一只只羽毛斑斓的斗鸭在水中或者迂回前行
  或者合纵连横,
  在水面上演出一场群殴的好戏
  此赋极尽铺排之能事,
  描写得绘声绘色,令人目不暇接
  
  传说中的斗鸭是江苏习俗
  那里的鸭子善斗,别的地方的鸭子比不了
  因此,三国时期的曹丕想见识斗鸭的时候
  还特地派人到东吴去求斗鸭
  唐朝的陆龟蒙,
  也在家里设置了斗鸭栏
  后来斗鸭还流传到了高丽
  不过元明之后,斗鸭就不再流行了
  斗鸭从此退出斗赛的游戏舞台
  
  
  

北宋童子斗鸭纹枕

  附上斗鸭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作者:李邕 唐
  本作品收录于:《全唐文/卷0261》
  
  
  东吴王孙,啸傲阊门,鱼横玉剑,蚁沸金樽,
  宾僚雾进,游侠星奔,桂舟兮锦缆,碧涧兮花源。
  尔迺辍轻棹,登水阁,丝管递进,献酬交错,
  云欲起而中留,尘将飞而遂落。
  既而酣歌徙坐,取物为娱,
  征羽毛之好鸟,得渤澥之仙凫。
  出笼而振少步而趋,唼喋争食,
  褵褷带雏,随绿波而澹淡,向红藻而敖愉。
  凫之为物也,说类殊种,迁延迟重,
  其聚则同而不和,其斗则仁而有勇。
  参差聱 ,飒遝缤纷,其浮蔽水,其旋如云:
  共沿波而弄吭,各求匹而为群,
  绕菰蒲而相逐,隔洲渚而相闻。
  于是乎会合纷泊,崩奔鼓作,
  集如异国之同盟,散若诸侯之背约。
  迭为擒纵,更为触搏,或离披以折冲,
  或奋振以前却,始戮力兮决胜,
  终追飞兮袭弱。
  耸谓惊鸿,回疑返鹊,逼仄兮掣曳,
  联翩兮踊跃,忽惊迸以差池,倏浮沈而闪烁。
  号噪兮沸乱,倾耳为之无闻;
  超腾兮往来,澄潭为之濆。
  排锦石,蹴琼沙,披羽翰,簸烟霞,
  避参差之荇菜,随菡萏之荷花
  ,驻江妃之往棹,留海客之归槎。
  尔迺拥津塞浦,旁观如堵,
  空里鄽,訇厉天,蛙黾兮失穴,
  龟鱼兮透泉,专场之难沮气,倾市之鹤惭妍。
  其为状也不一,其为态也且千,岂笔精之所拟?
  非意匠之能传,良戒之于在斗,俾闻义而忘筌。
  
  
  土豆田小胖 
  
  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温暖的小故事
  也有不少趣事
  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后世的人也关注不来
  毕竟人们总是对知名人士比较感兴趣啊
  说些大家不知道的人
  会有多少人爱听呢?
  
  。。。
  
  绿茶
  
  现在有这个了呀
  我还孤陋寡闻
  博彩风盛自然不是好事
  这样的话,
  应该对此行业课以重税
  来补贴教育
  有钱人的银子,爱烧让他烧去
  好赌的人,总是找得到机会赌的
  。。
  
  
  
  斗赛篇之斗鹌鹑
  
  斗鹌鹑的历史就比斗鸭更浅了
  唐朝时期才开始纳入人们的视野
  唐朝的斗鹌鹑风从何而来的呢
  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斗鹌鹑之戏,始于唐
  西凉厩者进鹑于玄宗,
  能随鼓节奏争斗
  宫中人咸养之’
  有了这样绝妙的有乐感的鹌鹑斗
  怎么能不风行呢
  于是,斗赛家族了又增加了一员
  斗鹌鹑一族
  
  宋朝斗鹌鹑和斗鸡一样慢慢走向产业化的道路
  斗鹌鹑不仅仅是一门游艺,
  更成了一批人的谋生手段
  要说宋人雅致,那还真是雅
  就连都鹌鹑这样的事情
  当时的词曲作家,也为他们填词作曲
  一如我们今天的网游音乐
  因此我们今天才有了这样一个曲牌《斗鹌鹑》
  
  明朝也爱斗鹌鹑,从中叶斗到晚明
  直到吴三桂手上,继续发扬光大
  不仅好这口,还把自己的光荣业绩
  用绘画的形式留存下来,打算万世流芳
  香臭不知道,反正这画儿,是真真留下来了
  此画一直为清宫内库收藏
  
  清代时都鹌鹑发扬光大的时期
  王公大臣,商贾农夫,小商小贩,甚至小孩子们
  都爱这玩意,清人笔记中的记载
  玩到倾家荡产者不乏其人
  似乎就有玩物尚志的嫌疑了
  
  鹌鹑虽然好斗,可胆子却小
  因此都鹌鹑的规矩很多
  鹌鹑胆小,斗鹌鹑最忌讳旁边有人有物光影摇动
  鹌鹑会怀疑是鹰隼,惊惧害怕,干脆躲起来
  不光是这一场会输掉,而且此后都有心理阴影
  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再能重振鸟胆、
  所以都鹌鹑,最大的禁忌,是到处走动
  古人对斗鹌鹑的训练方面总结的非常详尽
  因而,直到今天
  公园里,依稀还有退休的老爷爷们
  在那里斗鹌鹑呢
  
  
  

朱瞻基也玩斗鹌鹑

  八大山人的鹌鹑诗作不对,更正如下
  
  六月鹌鹑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
  一金且作十金事,传道来春斗蔡花。
  
  
  
  
  再上一张,李苦禅《鹌鹑》
  

  斗赛篇之斗蛐蛐
  斗蛐蛐有个文雅的名字,叫做促织
  说到朱瞻基的时候我们曾经提到过这个游戏
  其实这个游戏由来也早,而且受众很多
  
  要说最早出现的蟋蟀之名,
  恐怕要上溯到《诗经》时代
  不过真正在民间大行其道,还是唐朝
  
  为什么很多游乐盛于唐宋
  这还是与经济水平有关
  如果连饭都没得吃
  谁还有心思斗蛐蛐?
  终是闲得发慌的产物
  
  蟋蟀之风也盛极于玄宗开元年间
  唐人笔记中记载,每到秋天
  宫中就会有妃妾们用小金笼子捉养蟋蟀
  放在枕头旁边,晚上听着蛐蛐叫声安眠
  平民也一样跟着流行风
  好斗蛐蛐之乐
  
  宋朝的时候,有银子的大爷们
  开始用镂刻的象牙做蛐蛐笼子
  动不动一掷万金,面不改色
  有钱人有有钱人的玩法
  穷人有穷人的乐子
  太平时节如此,本也无可厚非
  不过,南宋贾似道时期
  元军大军压境,还在与妻妾们斗蛐蛐为乐
  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又不是一般大户
  人家在写忧国忧民的诗篇
  贾似道先生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
  关于蟋蟀的甄选,决斗和饲养的专著《促织经》来
  落得千古骂名,也算实至名归了
  
  不过好这玩意的,还真不止君上,大臣
  民间也一样
  一些善斗的蟋蟀,在它们死后
  主人会用装蟋蟀的用具随葬
  在江苏就出土多处蟋蟀罐
  
  明清两朝,斗蟋蟀之风也是长盛不衰
  有钱人玩蟋蟀,性质是博彩
  穷人斗蟋蟀,其实就是图了乐子
  明人笔记记载
  “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
  瓦盆泥罐,遍布市井皆是
  不论男女老幼,皆引斗以为乐”
  到了清朝末年,
  还出现了蟋蟀会,并且很有规模
  民国以后战乱,就越来越势微了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们,
  恐怕见到活的蟋蟀都不多吧?)
  
  额,找图片才发现我又out了
  原来崇明岛在建蟋蟀基地了
  
  ------
  -----
  
  
  

出土宣德年间的蟋蟀罐

  绿茶,斗动物到此结束了啦
  就再说个你说的斗茶吧
  回头要回正题了
  难得今天空
  。。。
  
  斗茶
  听起来就很风雅
  它是古时有钱有闲文化的一种“高雅游戏”。
  
   何谓斗茶?
  斗茶,即比赛茶的好坏之意,
  是惠州传统民间风俗之一。
  
  斗茶始于唐代,始创于的广东惠州,
  又一说为以贡茶闻名于世福建建州茶乡。
  斗茶是每年春季新茶制成后,
  茶农、茶人们比新茶优劣的一项茶事活动。
  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一场球赛的胜败,
  为众多茶农、茶人所关注。
  唐代叫做“茗战”,宋代改名“斗茶”,
  名异而实同,都具有强烈的赛事色彩。
  
  斗茶艺包括以下三项
  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两人或者多人不等
  自带佳茗,先斗茶色:
  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
  
  后斗茶汤,根据茶的品种,
  选用最适当的水煎
  茶煎完了,比赛茶汤的颜色,味道
  谁的茶汤在碗边先沾上茶痕,谁输了
  
  既斗茶本身的优劣
  又斗用水的功夫
  可不能小看了水的重要
  有时候茶质输了,
  还可以在水质上下功夫赢回来
  《嘉佑杂记》中写道
  “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
  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
  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
  
  其次是茶令,
  饮茶行令,用以助兴
  王十朋写道
  他和朋友们行茶令,
  每说到一茶就必须说个故事
  故事必须和茶有关,
  答错者输,输者就只能看不能喝了
  李清照就常常和老公玩这个,
  结果赵明诚输了个十之七八
  
  最后就是宋人口中的茶百戏
  其实就是分茶,简简单单的分茶,
  也可以让盏面变换无穷
  以至于诗人也要写诗来感叹下
  
  分茶何似煎茶好,
  煎茶不似分茶巧。
  蒸水老禅弄泉手,
  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
  怪怪奇奇着善幻。
  纷如劈絮行太空,
  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
  注汤作字势嫖姚。
  
  分茶到底有多么奇妙
  用现今的大白话说
  宋代的茶是碾成茶末后注入水
  分茶的人可以通过自己注茶的技术
  让水将茶叶末冲出不同的形态来
  可以是花鸟虫鱼
  可以如山云水雾
  甚至可以是一副精美的山水图
  因此也曾被称为"水丹青。”
  可以想象这样震撼的的表演
  会让围观者多么趋之若鹜,叹为观止
  。。。
  遗憾的是,这项绝妙的技艺
  到今天已然失传
  我们终究还是无法一睹当年的分茶如画奇景
  
  到了元明清,斗茶还在继续
  只是分茶,渐行渐远
  。。。。
  
  
  

阎立本的《斗茶图》

  落花说得很是,
  所以也有人与人相斗的游戏
  就是角抵,相扑和摔跤了
  
  角抵由来已久,
  始自上古时代的黄帝大战蚩尤
  蚩尤民族耳鬓旁插着剑戟,头上长角?
  (原文说是长角,我猜想可能是插上去的什么东东吧)
  他们在与黄帝打仗时,
  就以头上之角抵人,敌方对此很难防御。
  这种所谓的"以角抵人",是为角抵
  也就是一种类似现在摔跤、拳斗一类的角力活动。
  
  到了秦汉时期,角抵活动非常盛行,
  但是当时的角抵已然不再是一种争斗相搏的手段,
  而是变成为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游戏活动。
  据古籍记载:
  "秦并天下,罢讲武礼,为角抵。"
  由于秦始皇不希望民众尚武造反
  不允许民众私藏武器
  于是徒手搏斗被推上前台
  角抵也就变成了一种游戏表演节目。
  湖北江陵就曾经出土秦代漆绘木蓖
  背后就是角抵的场面
  从画面描绘的情况看
  这显然只是一场表演,而不是性命相搏
  
  汉代,民间出现了“蚩尤戏”
  就是两人在公众场合表演摔跤
  《汉书·武帝本纪》中也有关于角抵戏的记载,
  据载当时的角抵戏规模宏大,轰动京城,
  老百姓们甚至宁愿跑几百里的路去观看助威,
  可见当时人们对于角抵游戏的喜爱。
  关于出土物证,也有
  山东临沂就出土了这样一幅汉代的帛画
  并且此时的角抵已经有了裁判
  
  到了晋朝,角抵有了个新的名字
  它的新名字叫做“相扑”
  《晋书》中记载
  襄城太守责功曹刘子笃曰
  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
  刘子笃曰:
  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
  到了唐代,角抵,相扑两个名字就一起存在了
  
  而在唐代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允恭天皇去世,大唐派遣特使出使东瀛
  并且在天皇的葬礼上表演相扑致意,
  着被认为是中国相扑首次传入日本
  此后的相扑的地位在那边越来越高
  最终成为日本的国技
  由于古代相扑人只能在御前为天皇将相表演,
  当时的“相扑节会”是宫中重要仪式之一,
  相扑人有幸上场视为毕生荣誉,人们亦视若英雄。
  积习下来,到了武士当权的幕府时代甚至时至今日,
  在人们心中,仍然十分尊重他们。
  
  回头来说相扑在国内的发展情况、
  相扑在宋朝也是发展得红红火火
  民间宫中,都很盛行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式必须决出胜负的比赛
  这个有裁判,有具体严格的规定,注意事项
  另一类则是纯粹表演性质,不必分出胜负
  热闹精彩好看即可、
  一般就在民间瓦舍举行
  那也是一时盛况空前。围观者众
  
  而当时的相扑打扮,
  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日本相扑的造型
  不过必须说明一点、
  宋朝的相扑和日本相扑最大的区别、
  就是我们不像他们那么强调肥胖的体型
  还是以四两拨千斤为上
  这个区别还是蛮大的
  
  到了明清,就逐渐演变成了摔跤
  清朝还有专门管饭的官方摔跤手
  为朝廷摔跤的叫做“官跤”
  摔跤手叫做“布库”
  (老百姓说他们是扑户,扑到地上的。。。)
  管理布库及其一切相关事宜的,名为“善扑营”
  布库们还按照技术分等级,领钱粮
  这也算职业化了
  当然民间也有摔跤了
  不过,真正纯粹是玩了
  大家图个热闹
  (话说我们国家的人,还真爱围观。。)
  
  
  
  
  
  
  
  
  
  

临沂汉墓帛画角抵图,中间是裁判

  无杈之树 
  
  谢谢你看得这么仔细
  不过,我也说了他是好臣子,爱国
  却也确实做过了诋毁人家的事情
  可以理解,却未必会认同
  正如方孝孺干的事、
  也是一样
  可以理解,也未必认同
  。。
  以自己的是非观看
  至少,写史,最要紧真实
  可以避过这段,从略
  不可捏造事实
  所说的可以不是事情的全部
  却还该是全部的事实
  不知这样说,你会不会更能理解到我的想法
  不会因为这样一件事而否定杨士奇这个人
  却也不会因为人不错,而忘了这件事
  两者并不矛盾
  正是如此,才是最真实鲜活的历史
  
  ---
  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肯定很正常,批评也很正常
  是这样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