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地下的世界,说说关于盗墓的杂七杂八

  shmily_728  李清照还要很久才能说到呢。。。。(*^__^*)
  
  
  绿茶 我也不知道分茶是怎样的,想象中该是很奇妙吧
   可惜失传了,看不到
  ---
  
  
  nimaoxiangaipa
  
  明朝才接近中叶
  中间还有个元朝,虽然只有八十来年
  可事儿还不少,,,到宋朝,貌似还需时日
  以前还写过一些关于宋朝的东东
  不过,现在贴出来就乱了
  (尽管我也插播了不少东东,和这个还不一样。。。) 
  
  让我想想下,开个博客,还是再开另一个帖子?
  整理一下,写的好玩的东西还不少呢
  。。。。。。
  
  
  这个帖子我还是不再插花了
  专心说故事和墓葬吧
  
  
  phnll2000 
  
  乐,不是更该对正德感兴趣么?
  那也是个故事多的人
  
  
  
  
  明朝最可爱的大画家
   -------沈周的故事
  
  写这个标题的时候,脑子转了好一会
  想来想去,
  竟然不知怎么评价才是恰如其分
  如果要给沈周得平生事做一个概括的话
  我觉得他就是大明最可爱的画家
  没错,是最,没有之一
  
  沈周,字启南,
  长洲人,(今天的苏州)
  生于宣德二年
  和很多苦出身的孩子不同
  沈周出生就是世家
  很多代都隐居在苏州
  
  沈周的曾祖父,和王蒙是非常好的朋友
  王蒙是谁呢,
  元四家之一(另外三个是黄公望、吴镇、倪瓒)
  如果还是不熟悉的话,那就只好搬出他的外公了
  王蒙的外公是赵孟頫,
  (那一家子,什么表弟,舅舅全是画家)
  
  沈周的祖父沈澄,
  永乐年间被举为贤良,不接受。找地方隐居起来
  沈周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继承他爷爷的传统
  也做隐居的高人,盖了竹屋子,
  兄弟两个在那里读书作诗画画。
  搞得连家里的仆人也文绉绉的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可想而知沈周的成长环境了
  没出息,那才是意外,有本事,是很正常的
  
  沈周十一岁的时候,游学南都
  做了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
  崔恭看完了大感惊讶,不相信是个小孩做的
  于是命令沈周当场作《凤凰台赋》
  沈周不费吹灰之力,提笔就写,很快就完成了
  崔恭十分赞赏沈周的才华,认为他前途无可限量
  
  这样的沈周长大了之后,
  几乎就没有他没看过的书
  做文章方面,沈周师法左丘明
  写诗歌,沈周喜欢平实的白居易,豪放的苏轼,
  而书法,则喜欢模仿黄庭坚
  尤其了得的是他的绘画
  看过的人都认为他是整个明朝第一人
  
  这样的才子会有怎样的人生呢?怀才不遇吗
  不是的,
  沈周和他的祖父,师傅杜琼,父亲伯父一样
  是真正看透世事的人
  
  书画本身就是他最大的爱好和乐趣了
  功名科举,沈周是完全没有兴趣
  他的一生都没考过科举
  当时的郡守要举荐沈周
  沈周反而跑到城郊隐居
  
  他找了个有山有水风景优美的地方盖了个别墅
  家里到处堆满了书籍,诗画
  各地的名人文人雅士常常找到他家来造访
  他也乐于接待,他虽然不热衷仕途
  却也不刻意回避和官员来往,
  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
  
  他这样一个风雅之士读书人,
  按说很可能会清高,瞧不起劳动人民商人
  沈周就不是这样
  你是什么人都好,他是上门就是客
  为人非常平和亲切
  
  无论是街市的小商小贩,还是牧牛的放马的
  或者什么也不是的平民
  只要来求画,他就一定不拒绝
  也正因为这个脾气,
  在他身上还发生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卖画为生的穷人,
  家里实在太穷了,又要为母亲治病,
  无奈之下临摹了一张沈周的画作,冒充正版
  就这样拿去卖也就罢了
  这人还怕卖不出去,又知道沈周好说话
  于是前来要求他题上几个字并落款
  (这个要求够惊悚吧)
  
  沈周了解了情况之后,
  很同情他,也喜欢他有孝心
  竟然欣然应允下来,
  将画稍作修改之后题款盖章。
  如此豁达个性,不为虚名所累,
  并不是一般读书人可以达到的境界
  沈周实在是个超级可爱的画家
  
  可惜就算是这样的人,也有人不待见
  或许是沈周名气太大,声名太响了,招人妒忌
  有一年郡守征召画工去绘画房屋的墙壁
  那个仇恨沈周的人可算逮着机会了
  立马把他的名字写进画工的名单
  
  于是沈周收到了要去画墙壁的通知
  有朋友知道这件事,就对沈周说,
  你去拜访下平日来访你的权贵嘛
  沈周很豁达,回答
  “去服役,义务,拜访人家干什么呢,
  那不是多受一次辱吧么?“
  于是就这样去了
  老老实实干活
  
  后来,这个郡守进京朝见皇帝
  当然也要拜见一些朝中的官员了
  主管人事的官员就问他
  “沈先生好吗?”
  郡守一头雾水,随口应承“很好,很好”
  接着拜见内阁
  李东阳也来问他
  “沈先生有书信吗?”
  郡守感到很惊讶,只好又随口应承
  “有的,只是还没有到。”
  
  郡守一出来,就跑去找侍郎吴宽
  吴宽就是我们前面提到和杜琼有往来的两元状元了
  也是同乡了,到了吴宽这里,郡守才敢发问
  这个沈先生到底是什么人?
  吴宽详细的向他描述了沈周的情况
  结果,这时左右的人才告诉他
  就是那个曾经画壁的人
  这下可把郡守吓到了
  
  回到苏州,马上登门求见
  叩拜一次,沈周说没事,他自己倒不安心
  没多久又来叩拜第二次,继续说自己的不是
  并且在沈周家里一直磨蹭
  直到沈周管了他一顿饭
  这位才安心走了
  
  要说沈周,还真是淡泊名利,无意仕途
  总有人推荐要他做官
  但都被他拒绝了
  他也很为人家着想,给人家留面子
  他不会批评做官怎么怎么样
  他只说父母在世,他不能远游
  
  后来沈周父亲死了,
  人家说这回你可以出来了吧
  沈周说,老母还在呢
  一般来说,沈周还是喜欢清静
  但又不喜欢闭门不见客
  于是经常躲到城外的别墅里
  什么巡抚,各色官员邀请他去府中小住
  他统统以他老妈为理由闪了
  
  也偏偏很凑巧
  沈周母亲非常高寿,活了九十九岁
  于是这个挡箭牌,一直为沈周留着
  
  沈周一生不求入仕
  家境殷实,生活悠游自在
  读书写字画画,纵情山间林下泉畔
  喜欢交朋结友,权贵不避忌
  贫寒不嫌弃,什么样的人他都可以往来
  文徵明说他是飘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诚如是也
  
  沈周在绘画,书法和诗歌方面虽说是都很杰出
  不过要说最厉害的,还是他的绘画
  嘉靖年间苏州名士王登在《吴郡丹青志》中称
  “先生石田绘事为当代第一”
  
  石田固然画得好,
  花鸟人物山水也毫不逊色
  沈周早期绘画以山水为主,
  宗法元四家,远取董源、巨然,
  中年宗元四家笔墨,尤其推崇黄公望,
  而晚年醉心吴镇,
  与自家修为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风格,
  结构谨严,用笔苍劲沉着,墨色浓厚,气韵雄逸,
  在明中期画坛是引领潮流的人
  
  以他为发端,
  其门人文徵明接班,合唐寅、仇英为一局,
  树起吴门画派旗帜,
  广学“唐宋名流及胜国贤胜,上下千载,纵横百辈”
  皆“兼综条贯,莫不揽其精微”(语出《画史会要》),
  成就之巨,在明朝中叶画坛骤立巨峰,
  影响所及,数百年不变,
  其画艺彪炳画史,成就卓然。
  
  同时,沈周作为一代画坛宗匠,
  其於诗文、书法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其诗意清新,
  “面试《凤凰台赋》,援笔而就,咸以为不减王子安”
  其书法师黄山谷而不染他体,
  去山谷行书之捍,多灵便秀逸。
  
  当时的人认为他是诗、书、画为三绝。
  金庸有昆仑三圣何足道
  吴门也有诗书画三绝沈周
  
  逍遥快活的沈周活了八十三岁才寿终正寝
  看来还是心无挂碍的人活得长久
  
  
  
  

沈周:《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山水册》(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藏)
  

  辛夷墨菜图卷
  

  岸波图卷
  上下两张图片,其实是一幅画
  沈家别墅也。。。
  很诗意的环境
  很梦幻的人生
  
  

  最后上一幅沈周被成为明朝第一的“石田”
  
  报德英华图卷

  ttbbtt 
  
  (*^__^*)
  
  很晚了,都该睡觉去了
  闲情偶寄的确有啊
  
  你也够厉害了
  在跳跃着看么?
  明天再继续看吧
  。。
  回见
  
  沈周墓园
  
  一生逍遥自在的沈周,
  身后也比人家幸运,环境鸟语花香
  也没有盗墓贼的光顾,甚至逃脱了文革的浩劫
  看来rp不是一般的好
  
  沈周的墓地比较大,约5亩多地,
  四周有小河环绕,并筑青石罗城,封土高约3米。
  墓前有墓坊遗迹青石柱二根。
  沈周后裔沈彦良于1928年重建敬山顶碑亭一座,
  内有明王繁书《沈隐士石田先生墓志铭》、
  明张宣撰《故沈良琢妻徐氏墓志铭》、
  1928年施兆麟撰《沈氏碑刻亭记》,
  1921年清末遗老吴荫培题《明处士沈石田先生墓》碑等,
  现均保存在墓亭内。
  
  现在更是已经扩建成了公园
  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
  占地总面积增加到70亩。北端是沈周墓区,南面为景区。
  
  整个墓区显示出了明代坟墓风格,
  那青石阴屋就是明代文人墓葬的风格特色,
  墓的四周松柏、银杏、香樟等树木掩映点缀,更显得苍凉野趣。 
  
  到吴县旅游的童鞋,可别忘了来访问下可爱的沈老先生
  -----

沈周墓园

  再来两张沈周墓园
  环境还真是不错
  四周小湖环绕、林竹深掩,更有接步小桥、歇息草亭,
  正如沈周的画作一般
  诗情画意哪。。。。
  
  
  

  一只靴 
  
  好啊(*^__^*)
  实在是很爱沈周
  再贴一些他的书画过来
  。。。
  他的人生真是幸福
  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没有恃才傲物,没有愤世嫉俗
  有文人的才华,却没有那种酸气
  不迂腐,又豁达
  (想到他给别人的A货题字,
  给官员画壁就觉得这人够通透)
  正是这样的个性和胸襟
  才有这样的写意人生
  
  从他身上,才看到了什么是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涉足官场,参与政治与人斗去了
  我们恐怕就看不到有这么多精彩作品的沈周了
  估计他也活不到七老八十。。。
  
  这是《山水妙品跋》
  沈周的书法师从黄庭坚,用笔挺健而姿态开张,非常精神。

  古人出游也没有照相机
  所以呢,
  作为画家诗人最大的好处
  就是能够用手中的笔,
  写诗记录心情
  作画记录当时的景象
  
  
  下面这幅画,是沈周的《卧游册之一》
  大家注意看这山坡上的三棵树
  每个画法不同,
  一个枯树,一个夹叶,还有一个点叶
  山坡后面又出来一树,斜穿画面,
  使画面看起来很均衡,舒服
  树枝用笔老道,有飞白,落点苍劲了得
  一高士持卷坐于台边,仰首若有所思状。
  坡石以赭染,叶作绿及赭黄,
  让人感觉到秋天的意思。
  
  上面的题诗
  高木西风落叶时,
  一襟箫爽坐迟迟,
  闲披秋水未终卷,
  心与天游谁得知。
  
  皮埃斯:
  本人不懂画,只是写自己的感受
  欢迎专业人士指正。
  
  
  
  
  
     

  沈周笔下的动物
  
  以前的中国农村
  喜欢过年送春牛图
  不知道沈周这幅春牛图最初是不是哪位农夫来求的画?

春牛图

  这是沈周七十岁的时候作的《自寿图》
  绢本,山峰树石,学赵伯驹青绿,人物类赵孟頫
  
  堂前有乔松高树,屋内几列鼎彝诸玩器。
  并有自寿诗三首。此图同为弘治丙辰所作
  
  有高士扶几而坐,拈须望天,
  喟感光阴似白驹过隙,不可复回。
  前一童奉酒立,下端有山岩数块,
  后作芭蕉一丛,蕉叶或正或反,错落有致。
  
  自得其乐
  

  整理硬盘看到不少以前收集的苏州老照片
  本来只是想发沈周墓的
  不过其他也很有意思
  稍后发上来给大家看看
  
  一起重温现在旅行苏州再也看不到的那个历史上的苏州
  绿茶说的太受用了
  我确实很想做沈周这样的人哪
  对人家好,自己也好
  人生如此,没有什么遗憾了
  
  
  丹青不老 
  
  不用这么紧张吧
  楼里的筒子们也不会随便拍人的
  只是个别人会有这样待遇
  但我可以保证,你不会被pai
  (*^__^*)
  既然说到吴门画派,说到苏州
  接下来就来发一些苏州的老照片
  
  
  
  
  
  
  这是从东吴大学操场眺望葑门城楼。照片拍摄于1926年
  

  这是从北寺塔上俯瞰苏州古城
  城内建筑粉墙黛瓦,鳞次栉比。
  三清殿、钟楼、双塔和因果巷消防警钟楼依稀可见,
  构成了苏州古城优美的空间风景轮廓线。
  
  这张照片摄于30年代。
  
  

  阊门钓桥 俗称吊桥,
  建于元泰定年间,
  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过一次,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3年。
  
  不知道现在怎样了
  
  

  大马路 阊门鸭蛋桥附近,
  很是繁华的街市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0年
  
  1937年这里被日本飞机轰炸,成为一片废墟。
  
  

  渡僧桥
  
  三国东吴始建,
  宋咸淳年间重建,
  照片摄于20年代。
  
  

  观前街
  
  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
  
  北宋时期它叫天庆观前,
  元朝时它叫玄妙观前,
  明代由于观内桃花灿若云锦,别称碎锦街,
  清代始名观前街。
  
  这张照片摄于20年代初。
  
  
  

  广济桥东水巷
  
  照片拍摄于30年代
  
  

  姑苏城外寒山寺
  
  这是三十年代的寒山寺
  
  

  横塘普福桥 俗称亭子桥,
  明万历年间修造,
  走过了四百年的沧桑依然完好
  其间还历经几次战火的洗礼
  
  不过很可惜
  此桥在1969年拆除,
  照片摄于30年代。
  

  虎丘 又称海涌山,
  
  相传远古为海中小岛。
  旧志载吴王阖闾墓深藏山腹,
  千年古塔耸立山巅,斜而不坠。
  
  照片为晚清时的虎丘前山。
  1900年左右
  
  
  

  虎丘东山老庙,
  
  其庙址在现在的万景山庄内。
  照片摄于40年代。
  
  
  

  王府基
  
  这里是元末张士诚王府遗址,
  现在是体育场吧
  
  照片摄于20年代。
  
  
  
  

  谁的墓呢
  一看就知道了
  
  只是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灵岩山寺
  
  始建于梁天监年间,
  为佛教著名净土道场,
  
  照片摄于40年代。
  (大家看左边这位僧人,,,够时尚吧)

  弥罗宝阁
  
  在三清殿后,供奉玉皇大帝。
  明正统年间建。
  
  1912年8月毁于大火。
  
  

  南园先家坛
  
  在现在工人文化宫东侧,
  照片摄于1900年左右。
  
  

  盘门位于城西南。
  初名蟠门,
  门上曾置木刻蟠龙,以示镇压越国。
  后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故称盘心。
  
  现存盘门是元代重建,
  清初修建门楼,题以“龙蟠水陆”额。
  门楼毁于抗战时期
  
  1986年重建。
  照片摄于二十年代
  
  

  绿茶,你蝉联了沙发
  (*^__^*)
  
  
  山塘河普济桥西景色
  
  照片摄于1905年左右
  
  
  

  世忠墓神道碑
  
  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
  墓在灵岩山西南麓,
  碑额镌宋孝宗书“中兴佐命定国元勋之碑”。
  
  
  

  双塔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建,
  照片摄于1905年左右。

  苏州府城隍庙牌楼
  
  在景德路。
  明洪武三年建。
  
  照片上是30年代仪门、牌楼。
  
  
  

  天池山
  
  位于藏书和枫桥之间。
  因山中有清池,故名。
  
  山腰寂鉴寺,元至正十七年创建,
  寺内石屋与石佛皆元代物。
  天池山背面即华山,一山有两名,
  乃此山特点,
  照片摄于1936年。
  
  

  伍子胥庙与衣冠冢 在胥口,
  这是明代修建的。
  照片50年代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