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 黄河
说起河流,我们比较熟知的比如“四大河流”,指的是黄河、长江、黑龙江以及珠江。
从历史地位而言,黄河与长江毫无疑问是前两位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尤其是黄河,中华文明便是在这里孕育而生。
当然,现在也有其它的一些资料表明,比起中原地带的黄河流域,偏向东方的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比如上古时期我们也说到比如蚩尤,这里我们不详细展开。
仅仅从历史来看,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西安、洛阳以及后来的开封等,在中古的古都历史上都是占有非常大比重的,一直到了宋朝以后,中华政治中心才逐渐往南方迁徙。
我们这里主要是随便聊聊春秋时期与黄河有关的内容:
从前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春秋时期对秦国影响是最大的,秦国在春秋时并没有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一方面受限于本身的国力以及晋国等的牵制,另一方面像黄河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这是其一;
黄河这样的称呼其实在春秋时尚未出现,“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我们介绍过,以前的河特指的就是黄河,黄河在今陕西一带又有两条支流古时很有名,也就是所谓的渭河和泾河,在当时叫渭水和泾水,经常也会出现,这是其二;
不要操心春秋时期渡河的问题,我们在西周前期昭王伐楚的时候其实就看到,当时来说造船已经不是什么大事,接下来不久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水战,这是其三。
我们再上一张地图作为对比
春秋初期诸侯国地图
这个地图主要列出的是几个知名的诸侯国 方便大致了解相互的位置关系

这个图其实蛮有意思的
从西周以及进入到东周的春秋时代来看,以当时的眼光,诸如郑、宋、卫等洛邑周围的诸侯国位于中原的中心地段,地理条件那都是相当好的。
但是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这些占据CBD核心商圈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没办法进一步扩张。
反倒是我们看看周边的秦、楚、齐、燕以及最终中晋国分裂出来的韩、赵、魏,他们在进入到战国时代以后反倒成为七雄。
这个图其实蛮有意思的
从西周以及进入到东周的春秋时代来看,以当时的眼光,诸如郑、宋、卫等洛邑周围的诸侯国位于中原的中心地段,地理条件那都是相当好的。
但是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这些占据CBD核心商圈的国家都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没办法进一步扩张。
反倒是我们看看周边的秦、楚、齐、燕以及最终中晋国分裂出来的韩、赵、魏,他们在进入到战国时代以后反倒成为七雄。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4-06 14:58:00
哇~今天有图看~
-----------------------------
潜水姐说上图咱就必须上图啊
@tqzrd 2016-04-06 19:29:35
还是安安静静写贴看帖实在,让比赛见鬼去吧!
-----------------------------
呵呵 看来T姐被坑爹的涯叔伤到了
@Cassie向阳花 2016-04-06 20:31:51
楼主今天真勤快,赞一个
-----------------------------
向阳花好
@善水心 2016-04-06 21:18:50
还没更?睡觉去了
-----------------------------
马上...
378 卫国灭邢
古语有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对于秦、晋、楚等大国而言,既然有争霸称雄的决心,那么就得时刻紧跟形势的发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比如齐国的例子就近在眼前,仅仅几年的功夫,中原霸主迅速跌落,齐桓公所留下的是齐孝公等兄弟之间的内乱。
对于中小诸侯国而言,同样也得随时关注局势的变化,外交关系处理不当随时都有被兼并的风险,实力稍微退步也随时会被盯上。
比如卫国惨痛的教训就摆在面前,卫懿公好鹤而失国,流民加起来不过几千人,留给卫文公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
既然提及卫文公,我们不妨对卫国最近二十余年的复国工作进行一个简要的盘点。
首先,公元前660年,赤狄攻打卫国,卫懿公战亡灭国后卫国在宋国和齐国等帮助之下复国成功,卫戴公短暂即位,去世之后卫文公又即位。
从身份上来看,卫懿公、卫戴公以及卫文公都是卫宣公之孙,但是因为宣姜的存在关系就变得乱起来……
卫懿公是卫惠公之子,卫戴公和卫文公是公子顽之子,卫惠公和公子顽是异母的兄弟,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毛病。
但是,卫惠公的母亲是宣姜,卫戴公和卫文公的母亲也是宣姜,这层关系实在是太乱以至于我们见一次都要八卦一次……
其次,卫文公之所以能够幸运的躲过亡国这样的灾难,还是因为卫宣公之后卫国局势就已经十分动荡,于是卫文公索性早早到了齐国避难,等到卫戴公去世之后才从齐国回国当上国君。
因为齐国的这段经历,我们看到卫文公即位之后坚定的站在了齐桓公这边,无论是针对楚国的召陵之盟,还是拥立襄王的首止之盟,以及后来的葵丘之盟,齐国鼎盛时期的一系列会盟,我们都能看到卫国的身影。
甚至是在齐桓公去世之后,竖刁、易牙等人作乱,齐国一度陷入到混乱当中,此时卫文公仍然坚决支持齐国,卫国与宋国等诸侯联合发兵进攻齐国,为齐孝公回国出任国君奠定了基础。
外交关系上,卫文公在复国重建的背景之下无疑做了最为正确的选择。
齐桓公对于诸侯小弟有困难向来都是慷慨伸出援助之手,这为卫国的复兴打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比起来,郑庄公小霸时期,卫国动不动就跟宋国联合起来找郑国的麻烦,实在是不太应该。
当然,百密难免也有一疏,卫文公虽然认准形势抱紧齐桓公的大腿,但是对于流亡期间的晋文公采取无视的态度,算得上是卫文公对今后局势预见性不够,为接下来晋国不待见卫国埋下了阴影,是为后话。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齐桓公的去世对于中原的秩序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大国为了成为新的霸主开始各自发力,小国之间为了利益也开始互相攻击,卫国同样陷入到这样的麻烦之中,找卫国麻烦的正是齐桓公『存邢救卫』时期我们提到的邢国。
公元前640,邢国联合狄人攻打卫国,包围了卫国的『菟圃』,不仅如此,齐国在随后也与邢国及狄人结盟,目的就是针对卫国。
卫文公:……
天下果然是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永久的不过是利益,而真正能够决定利益走向的往往又是实力。公元前635年,卫文公派兵攻打邢国,邢国就此灭亡,卫国似乎在复苏的道理上稳步前进。
@片汤2016 2016-04-06 23:44:38
顶,说到地理想起一个帖子‘地缘看世界’’,楼主的 历史 梳理和地缘的分析能结合起来就太完美了
-----------------------------
恩 其实我在写的过程中也在有意识的加入比较简单的地理知识
我们一贯强调的是看历史不能脱离地理 冷兵器的年代地理形势对宏观的战术策略等是有决定性因素的
有一本叫布局天下的书就是专门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分析古代中国趋势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其实就很不错,开篇先介绍中国的地理概况,然后才切入具体的年代和事件。
我个人其实也一直在跟大家强调地理形势对各国布局的影响,随着剧情的推进会有计划加入适当内容的。
@tqzrd 2016-04-07 08:47:54
伤不到我,只是搅得我几天没好好帖子,后悔来的!我自己作死,还怂恿你!太不厚道了!好在你清醒!
-----------------------------
哈哈 我其实也不是清醒而是有自知之明
我一向不太喜欢号召别人去做什么事情 包括帖子的宣传什么我其实也很懒
总觉得我能做的就是尽量把帖子写好
当然现在的社会风气来看炒作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一个部分
@善水心 2016-04-07 21:44:38
还没更?看来楼主今天很忙。明天再来看
-----------------------------
呵呵 有点小忙 才上线
379 鲁卫结盟
是秃子总会发光,不是秃子有天也总会掉光……
时间就是这样的一把刀,紫得了葡萄,软得了香蕉,但是它从来不会停下来等哪怕任何的一个人。
公元前635年,卫文公去世,在位二十五年。
卫文公在位期间穿着粗布做成的衣服,戴着粗帛帽子,带领百姓努力生产,教导农耕,便利商贩,凡事亲力亲为,卫国的战车也从他即位之初的区区三十辆增加到了后来的三百余辆之多。
总体来看,卫国的复兴工作做得相当不错,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继续发展个几十年,卫国说不定也会在大破大立之后涅槃重生。
按照这个套路,卫国接下来必定要走下坡路咯……
卫文公去世之后,其子『姬郑』即位,史称『卫成公』。
襄王:居然敢跟我同名……
卫成公上任后我们看到的第一件事情与鲁国有关,此时鲁国与莒国关系不太好,卫成公要做的则是调解关系。
莒国位于鲁国以东,齐国以南,当年公子小白事情的齐桓公正是先来到这里,后来与跑到鲁国的公子纠争夺齐国国君位置。
鲁国此时的国君鲁僖公在位已经二十多年,庆父被处死后鲁僖公即位,之后出场并不多,不过这倒也算是好事一件,毕竟在他前面的鲁庄公以及更前面的鲁桓公都被来自齐国的公主给坑得不要不要。
再往前,鲁桓公的兄弟鲁隐公在位之时十分低调,但是最后也落得个被弑君的下场,所以对于鲁僖公来说能不出场就不出场倒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坏事,因为一旦出场指不定就果然有什么坏事……
还在卫文公之时,卫国与鲁国关系便保持得不错,卫成公上任后有意延续这样的外交关系,一来二去就把鲁国和莒国拉倒了谈判桌上,三方达成和平协议并由此而结盟,卫成公的工作势头看起来也还算不错。
但是,卫成公管得了卫国不出事,倒也管不了鲁国不出事,就算他管得了鲁国,但是又管不了齐国……
怎么回事呢?
原来齐、鲁两家闹别扭了。
鲁桓公和鲁庄公的几十年,鲁国被齐国压制得太紧,不管是齐襄公时期还是齐桓公时期,鲁国的实力又都明显不如齐国,如此一来鲁国唯有委曲求全、和平为先,鲁国对齐国的不满慢慢积压了下来。
等到齐孝公上任之时齐国陷入到内乱当中,自己的家事让齐孝公就已经很头疼,齐国这一衰落鲁僖公便有了想法。
鲁僖公: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没有了齐国的压力,鲁僖公总算是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并于公元前639年发兵教训了下临近的邾国,因为邾国一个不小心把鲁僖公母亲成风所在的须句国给灭了。
紧接着,卫国和刑国之间摩擦升级,卫国一个不小心又把刑国给灭了,而原本这两家都曾经是齐国帮扶的小弟。
随后,卫成公又与鲁僖公结盟,齐孝公更加有了被孤立的感觉,这样一来,齐孝公就有了教训一下鲁国的想法。
自齐桓公初年的曹刿论战等几次战争之后,齐鲁大地即将重燃战火。
对于卫成公来说,支持齐国,又或者站在鲁国这边,这还真是个问题。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4-07 22:14:31
还有吗
-----------------------------
据说连续回复10次就有了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4-07 22:14:31
还有吗
-----------------------------
最近更新的略慢 主要是忙了一些
这段时间的所以内容都是在为奠定晋文公历史地位的城濮之战做准备
想到时候我们可以更的快一点点
@暴宝蓝 2016-04-08 10:52:49
我是来顶楼主的
-----------------------------
暴宝蓝好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04-08 10:06:43
还可以投票,每人每天最多二十票。举手之劳,大家多点几下吧。
-----------------------------
真好 还有人帮着拉票 哈哈
@Cassie向阳花 2016-04-08 21:08:31
顶
-----------------------------
呵呵 周末好
@依洋1980 2016-04-08 19:47:08
lz你真的是太棒了 两个帖子轮流看
-----------------------------
呵呵 谢谢
380 智退齐国
公元前634年,卫成公元年,齐孝公9年,鲁僖公26年。
鲁国先后两次结盟卫国,齐孝公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齐国军队向鲁国发起进攻。出于对盟友的支持,卫成公则派兵攻打齐国。
齐孝公:大悲大喜看自己,大起大落还得看朋友啊……
好吧,齐孝公一开始选的进攻地点不太好,卫国容易掺和进来,反正齐鲁挨得也近,这次咱换个地方再打。
鲁僖公:朋友一生一起走,卫文公来一起走走呗。
卫文公:上次走累了,不来。
鲁僖公:……
俗话说的好,这破船还有三千钉,从齐桓公到齐孝公,短短十年的时间里齐国缺失的是威望,底子至少还是在的。
论实力,鲁国自然还是一如既往的底气不足,所以对于齐国的再次进攻,鲁僖公其实是拒绝的。
鲁僖公该如何化解齐孝公对他的不满?
鲁僖公是这样做的,等到齐国大军压境,他派了个叫『展喜』的大夫前去慰问犒劳齐军。
齐孝公:别整这些没用的,咱们还是战场上见吧。
展喜:别急啊,这不鲁僖公听说您亲自出马光临鲁国指导工作,所以特地派我来慰劳您的左右随从。
齐孝公很高兴:说的还挺好听的,其实就是认怂了呗……
展喜倒是很从容:小人害怕,但是君子不怕。
齐孝公:所以到底怕还是不怕?
好了,展喜一步步的套齐孝公的话,到这里的时候终于要放大招了,他这次过来其实早有准备。
展喜是这样说的:想当年周公和太公共同辅佐周王朝,成王赐给他们盟约让齐鲁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不要互相侵犯,这份盟约现在都还由鲁国的太史掌管着。
齐孝公:拿老祖宗来压我……
这还不算完,展喜还有后手:齐桓公还在的时候,齐国都是联合各诸侯,商讨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弥补他们的过失,救援他们的灾难,等到您这即位后,各诸侯也都期盼着您继续齐桓公的功业。
齐孝公有点心动了,他为什么要打鲁国?
还不是因为齐国的大国地位受到了动摇,鲁国在齐国的眼皮子底下搞起了小动作,让霸主接班人的齐襄公很是窝火。展喜一番话下来,齐孝公心里自然是舒服了很多。
展喜接着补刀:既然您都问了我们鲁国害怕不害怕,那咱就明确的说不害怕。为什么呢?因为您这即位也已经九年了,肯定不会干背弃王命、废弃职责的事情,肯定不会干对不起先君的事情。
齐孝公:这……
展喜扯渊源、话家常,夸齐桓公也吹齐孝公,既给了齐孝公根杆子让他往上爬高点找存在感,又挖了个大坑让齐孝公往里面跳。
再说了,话既然都说到这份上了,齐孝公他能不跳么,所以齐孝公想想也是,既然鲁国这么给面子,大老远的跑过来打鲁国不就是为了这玩意么,那还打啥,洗洗收工回家吧。
从齐鲁的这次对抗上我们再次看到,所谓的齐鲁交战史实际上是齐国的实力与鲁国的智力之间的对话,齐国强在兵力,鲁国却一次次的利用计谋巧取。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鲁僖公这次居然还留了后手……
@蜜若可 2016-04-09 21:59:09
搂主,我来了
-----------------------------
呵呵 周末好啊
@你嫩 2016-04-09 19:42:17
为啥叫炎黄子孙,为什么把炎帝放前面,不是黄帝一统华夏?因为黄炎?
-----------------------------
炎黄的确指的就是炎帝和黄帝
当然从影响力来看黄帝是比炎帝要高的 所以其实也有黄炎这样的说法
只是近代以后 炎黄的称呼影响更大 更被我们熟知
381 鲁楚联手
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有梦想是好的,但是不能不切实际;有追求也是好的,不过也不能太急于求成。
宋襄公的例子就在眼前,霸业未成,终究只是一场空。
宋国难成霸业,国力不济是根本。
齐桓公之后,齐孝公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齐孝公在即位的第九个年头意欲进攻鲁国,表明了齐孝公也有重振齐国威风的想法。
仗虽然最终没有打成,但是展喜的一番话倒也哄得齐孝公相当开心。
霸主要的是什么?
无非就是各路诸侯的臣服,鲁国都把姿态放低了,齐孝公的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于是高高兴兴班师回朝。
只是,齐孝公没有想到的是,这边他才退兵,那边鲁僖公却连忙搬救兵去了,臣服是假,缓兵才是真……
鲁僖公到哪里搬救兵去了?
晋国,又或者秦国?
其实是楚国。
泓水之战,宋襄公虽然赢得了仁义的噱头,但是眼下真正得到实惠的却是楚成王,楚成王的威望那是日渐水涨船高。
不过即便如此,齐、宋两家倒也仍然不买楚国的仗,夹在齐、宋之间的鲁国便想到了借楚国的力量来对抗齐国。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打不过的敌人就争取成为朋友……
在这样的思路之下,鲁国大夫『东门襄仲』、『臧文仲』来到楚国,目的只有一个,请求组团打齐国。
当然,只要楚国愿意,楚军单挑齐国也行……
鲁国想报复齐国,楚国又想收拾齐、宋两国,双方很快一拍即合,令伊成得臣带队,鲁僖公则亲自指挥楚军攻打齐国。
鲁僖公:以前都是齐国打鲁国,这会咱也要洋气一把。
齐孝公:……
还是在公元前634年这一年,鲁国和楚国联合进攻齐国并占领了齐国的『谷地』。
随后,一面是齐国的不稳定,另一面是楚成王的诱惑,齐桓公多达七个儿子竟然去到楚国做了大夫,召陵之盟后二十余年,这是我们完全想象不到的局面。
更可怕的是,齐孝公的异母兄弟『公子雍』思想工作也被做通,他倒没有去楚国做大夫,而是留在了谷地作为鲁国的后援。
值此一战,齐孝公不仅是连争权的弟兄尚未彻底摆平,其他几位没有卷入其中的兄弟也站到了鲁国和楚国这边。
公元前633年,齐孝公去世,在位10年。
随后齐孝公其子被杀,公子潘夺位成功,史称『齐昭公』,公子无亏以及齐孝公之后,后齐桓公时代的齐国将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对于齐孝公的匆匆落幕我们简单说几点:
虽然齐桓公去世也就十年的时间,但是齐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强大的齐国,内患不除、外忧迭起,躯壳虽在,但是难免衰败;
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鲁国从实力上来讲仍不如齐国,但鲁国又总能在劣势之下另辟蹊径,这次鲁僖公更是借助楚国的力量极大的削弱了齐国的实力。
当然了,除了联合楚国,鲁僖公派展喜仅凭一番话语就轻松劝退齐襄公同样表现得异常精彩。
我们不妨透露一个八卦消息,在展喜这番表现的背后,其实有着另外一位高人相助。
好吧,这次王子带闹的动静不算大,惠王也并没有赶尽杀绝,王子带随后逃到了齐国,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
--------------------------------------------------
@暴宝蓝 2016-04-09 16:55:26
“襄王”没有赶尽杀绝吧
-----------------------------
恩 貌似前面有提出来过 我弄错了 但是又不能编辑
@Cassie向阳花 2016-04-09 17:04:58
顶贴,楼主周末好
-----------------------------
向阳花好
@片汤2016 2016-04-09 00:18:12
顶,为了看楼猪我定闹钟半夜起床,哪怕用火柴棍支着眼皮也得等到楼主
-----------------------------
看来我还不能偷懒了啊,要不罪过大了去了
382 坐怀不乱
以犒劳齐军的名义劝退齐孝公一事,鲁僖公为什么派出的人选定为了展喜?展喜又是如何想出如此绝妙的外交辞令?
原来,鲁僖公在安排展喜出使齐军之时有交代,让展喜先到一个叫『展禽』的大夫那里讨教讨教,然后才有了如此精彩的说辞。
结果齐孝公意气风发的来,高高兴兴的回,满天欢喜换来的是被鲁楚进攻,七个兄弟被楚国招降,还有一个成了鲁国的卧底……
好了,我们的问题是这位隐藏大BOSS究竟是谁?
身份上来看其实很简单,展喜是弟弟,展禽是哥哥。
但是这个角度我们还是很陌生,所以我们换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角度,展禽是谁呢,展禽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个『坐怀不乱』的第一人。
传说中坐怀不乱的好像是叫一个叫『柳下惠』的啊,是不是搞错了?
展禽:没错,在下就是传说中的正人君子柳下惠……
展禽,西周末期『鲁孝公』的后人,自然就是姬姓了,展氏,名获,字子禽,食邑在鲁国的『柳下』,后来谥号为『惠』,后来我们没有记住他的本名,柳下惠这样的称呼倒是流传千古。
话说当年有一次柳下惠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好一个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到了后半夜女子冷得不行便想坐到柳下惠的怀中。
柳下惠:好尴尬……
女子就说了,大家都知道您品德高尚,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什么关系呢。
禽兽,还是禽兽不如,这个选择题还真难……
不过人家柳下惠乃圣贤,所以最终柳下惠怀抱女子相互取暖,丝纹不动度过一夜。
柳下惠:那真是难以忘记的一夜,实在是太漫长了……
正是这段典故映衬出了柳下惠高尚的品格,也使得他正人君子的形象被千古传诵,唯一的问题是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好像不太确定,所以我们还是绕过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来说说展禽。
鲁僖公为什么会让弟弟展喜先向哥哥展禽学习然后去忽悠齐孝公,而不是直接一步到位安排展禽去呢?
因为此时展禽年事已高,不太方便到处走动。
展禽主要事迹见于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以及随后的『鲁文公』四朝,时间之长、跨度之大实属不易,不过作为鲁国的大夫,展禽实际上又并没有太多骄傲的成绩……
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展禽的道德品行以及学识在当时广为人知,坐怀不乱这样的典故是最好的印证,但是另一方面展禽又十分讲原则,不轻易迎合权贵,适逢展禽所处的年代鲁国比较萎靡,几位国君也都没有太大的作为。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不降低自己的志向,又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说的是商周之际的伯夷与叔齐。
子又曰: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像柳下惠、『少连』这样虽然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贤人也不过如此。
当然了,我们知道孟子一向都是很直接的,对于展禽孟子是这样曰的: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无论是孔子口中『被遗落的圣人』,或者孟子推崇的『和圣』,这点我们知道干大事虽然很容易让后人所记住,哪怕好或者不好,但是一个圣贤的心任何时候也都不会被历史所堙没。
因为低调,我们很难看到柳下惠更多的事迹,但是因为鲁国智退齐国一事,我们从侧面与这位圣人间接打了一个招呼,倒也算是一件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