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善水心 2016-05-12 10:23:59
  楼主楼主,我滴茶具收到啦。你滴手表收到木有?大家的奖品都有收到吗?
  -----------------------------
  真的啊...
  我都以为涯叔还没发呢...
  @蜜若可 2016-05-12 10:08:04
  话说,作者真的成了说书的了, 每回末了都要留个悬念,扔点酸枣。。。
  -----------------------------
  话说扔酸枣是什么意思...
  @善水心 2016-05-12 10:23:59
  楼主楼主,我滴茶具收到啦。你滴手表收到木有?大家的奖品都有收到吗?
  -----------------------------
  @o弘毅o 2016-05-12 10:35:02
  真的啊...
  我都以为涯叔还没发呢...
  -----------------------------
  @善水心 2016-05-12 10:39:02
  呵呵,千真万确。我的是从杭州发的,我在南京离的近。O(∩_∩)O。不知道大家是在哪呢?
  -----------------------------
  哈哈 小姑娘上个图我瞅瞅啥样呗
  话说我好像也中过这玩意
  @善水心

  http://bbs.tianya.cn/post-free-5395747-1.shtml

  小姑娘方便的话到这个贴留个言,表示东西已经收到
  心情好的话可以贴个奖品图,顺便赞美下涯叔什么的

  申明:
  这是官方工作人员让我说的,不代表个人立场......
  @善水心 2016-05-12 20:52:44
  怎么还不更咧?
  -----------------------------
  哈 小姑娘别着急 才洗完澡呢
  这段时间各种忽悠炒股的怎么这么多
  政府杀猪还嫌杀得少么......
  先更再水 好习惯要继续保持
  417 箕之战
  417 箕之战

  作为有史以来我们看到的第一场『伏击战』,崤之战在先轸的指挥之下彻底颠覆了过往先约战再车战对垒的交战形势,先轸领先时代的战争不可谓不成功,但是因为孟明等人被晋襄公轻易的释放也为此战蒙上一层阴影。
  至少在晋国这边来看,为了遏制秦国的进一步扩张而痛下杀手,秦晋之间矛盾公开化,关系也随之彻底决裂。
  同时,在晋文公的末期晋国与楚国之间虽然签署和平协议,但我们都知道这样的协议随时会因为两国实力上变化而打破平衡,再加上北狄最近些年逐渐活跃,也就是说晋国虽然是中原诸侯国之翘楚,但南方的楚人、西方的秦人以及北方的狄人让晋国面临着三面受敌的威胁。

  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先轸军事上的强硬自然有其可取之处,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消灭于萌芽总比待到对手强大之时再做最后的决战来得实惠。
  但是,一来强硬的态度需要绝对实力的支持,二来树大招风,过于强硬难免会树敌众多。
  换句话说,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马后炮的话,崤之战后如果晋国一如既往顺风顺水,秦国受到重创之后萎靡不振,那么喊好的大有人在,反之如果晋国因为眼下的胜利而沾沾自喜,秦国却知耻后勇复仇成功,那么唱衰的人同样不少……

  至于崤之战之后局势究竟会怎样发展?
  我们说过,不剧透是好习惯……
  我们要说的是,因为崤之战,因为晋襄公放走三位秦军首领,先轸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严重到先轸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气而当着晋襄公口吐唾沫。

  这事有多严重呢?
  其实晋襄公并没有太介意先轸这样失礼的行为。
  不但如此,晋襄公还派人赶紧去追孟明等人……

  后来孟明等人渡过黄河之后回到秦国,秦穆公穿着素服在郊外接见孟明、西乞、白乙,他非但没有一丝责怪几位首领的意思,反倒是对着孟明等人大哭。
  秦穆公表示秦军大败完全是因为自己没能听蹇叔的话,这才导致了秦军的溃败以及几位首领受到侮辱。
  一句话,秦穆公把这次失利的责任全部摊到了自己的头上,对比起楚国的败军之将动不动就得自杀的局面来,秦穆公无疑显得高明了很多,孟明等非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下定了三年内『拜谢晋国恩惠』的决心,是为后话。

  另外一个细节,就在崤之战后晋文公葬礼的期间,狄人对齐国发起进攻,晋国因为丧事而没能来得及派兵支援齐国。
  到了几个月之后,公元前627年的秋天,狄人再次骚扰中原,晋国这次有精力派兵了,不过没有人需要支援,因为狄人要打的正是晋国。
  晋襄公:……

  狄军攻打晋国的地方叫做『箕地』『今山西榆社县一带』,因此后来这场狄人入侵晋国的战争也被称作『箕之战』。
  此战仍由先轸领军,晋军在箕地毫无悬念的打败了狄军,大夫『郤缺』更是因为俘虏狄人首领而立功。
  但是,偏偏就是这样一场捍卫国家尊严并且取得大胜的战争,在几十年之后却被列入到了春秋时期的『晋国三耻』之一……

  所谓三耻,指的是公元前645年的韩原之战、公元前627年的箕之战以及后来公元597年的『邲之战』『音同必』。
  韩原之战我们好理解,晋惠公本身背信弃义且被秦穆公俘虏,邲之战后面我们也会介绍,晋楚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这场终极对话直接奠定了楚国霸主的地位。
  问题是箕之战怎么看跟这两场战场性质和结果都完全不一样,怎么就被归为了『晋国三耻』之一?

  对于这个疑问,我们还是得从先轸说起。
  @片汤2016 2016-05-12 17:56:07
  顶了不少.木有中奖.看见大家茶具.手表.围巾表示有吃酸枣的切身感受.还让不让一起愉快的玩了
  -----------------------------
  哎 下次再来呗 话说活动一开始的时候就抢机会好像大一些
  @拂晓看星2012 2016-05-12 15:02:01
  做个记号,楼主写的好棒
  -----------------------------
  恩 谢谢支持
  一到周末果然很萧条啊
  @善水心 2016-05-13 21:04:34
  来给你增加人气了(^_^)
  -----------------------------
  呵呵 小姑娘周末好
  开更呗
  418 先轸之死
  418 先轸之死

  『昔韩之役,惠公不复舍;邲之役,三军不振旅;箕之役,先轸不复命:晋国固有大耻三。』
  把箕之战列入到晋国三耻的人叫做『栾书』,几十年之后栾书将登上历史舞台,与先轸一样栾书高居中军之将。
  至于三耻的具体原因栾书也说了,惠公被俘而不能回国,邲之战中三军溃败而不成军,箕之战中先轸不复命。

  所以问题就来了,『不复命』指的是什么?
  生命只有一次,人死而不能复生,栾书的意思是因为箕之战,先轸不能生还而复命。
  也就是说,先轸战死于箕之战……

  作为晋国三军统帅,战死于一场大胜的战役之中,这远本就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而我们在知道了先轸战死的具体原因之后,更是会为这位超级军事家感到遗憾。
  原来,当着晋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虽然晋献公并没有追究,先轸自己心理倒是有了一个解不开的结。
  到了箕之战,先轸是这样说的:作为一个普通人在国君面前放肆,虽然没有受到惩罚,但哪里又敢不自己惩罚自己?

  先轸惩罚自己的方式是脱下头盔冲入狄军当中,只为寻求一死。
  箕之战后,狄人送回先轸的人头,其面色看起来仿佛还像活着一样……
  城濮之战以及崤之战,先轸作为中军主将指挥并导演了两场经典战役,战胜的是同样强大的楚国与秦国,其军事上的谋略与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却因阿喀琉斯之踵选择以死明志,留给后人的是无限唏嘘。

  先轸去世之后,晋襄公提升郤缺为卿,同时任命先轸之子『先且居』继续为中军将,跟随先轸在城濮之战中有功的先且居得以延续先氏一族在晋国的政治地位。
  与此同时,中原一带有另外几件事情值得我们关注。
  一是公元前627年冬,先轸去世后不久鲁僖公到齐国对狄人攻齐表示慰问,回国后没多久便去世。
  鲁僖公在位33年,随后其子『姬兴』继位,史称『鲁文公』。

  二是晋国随后又联合陈国与郑国进攻许国,理由是许国与楚国走得太近。
  我们看到哪怕晋国与楚国已经同楚国讲和,晋国还是会找许国的麻烦,连理由都不换一下……
  面对晋国的发难,楚国这边也有应对,新任令伊『子上』随后攻打陈国和蔡国来牵制晋国,迫于压力陈、蔡只得与楚国求和,于是子上又接着发兵攻打郑国,并且准备把『公子瑕』送回郑国顶替郑穆公的位置。
  郑穆公:……

  这里我们说几点,公元前623年城濮之战成得臣自杀之后,楚成王立『蒍吕臣』为令伊,不过蒍吕臣只过一年便去世,城濮之战中出任楚右军统帅的子上随后接任令伊一职,这是其一;
  作为郑文公之子,郑穆公兄弟,公子瑕因不受郑文公喜爱甚至是厌恶,郑穆公从晋国被接回立为太子后不久便逃亡到了楚国,这是其二;
  此番楚国领兵攻到郑国桔秩之门时,公子瑕的战车出了点小状况,直接翻到池塘去了,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打捞以及安葬的问题,所以对于楚国,对于公子瑕,想要取代郑穆公的计划完全就是打了个水漂……

  晋襄公上任的第一年,我们看到晋国已经接连与秦、楚之间有所摩擦,并且,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
  @蜜若可 2016-05-13 15:53:54
  对于这个疑问,我们还是得从先轸说起。>>>>>>>>>>>>>>>>>>>>>>>>>>>>>>>>>>>>>>>>>>>>>>>>>>>>>>>>>>>>>>>>>>>>>>>>>>>>>>>>>>>>>>>>>>>>>>>>>>>>>>>>>>>>>>>
  楼主! !!为什么。。。。就这样了。。。。。没说起。。。。。。。
  -----------------------------
  会说的...
  @LXL760109 2016-05-12 23:39:58
  D
  -----------------------------
  呵呵 又看到你了
  @辺两道 2016-05-14 07:15:03
  追了半年,赶上进度,开始二刷,在此马克
  -----------------------------
  呵呵 以前没注意到你
  大家周末晚上好
  不一一打招呼了
  今天我们提前更新
  419 悲催的子上
  419 悲催的子上

  公元前627年,冬。
  晋、楚双方你来我往、明争暗斗,闹得不可开交,楚国降服陈、蔡并进攻郑国之后,接下来又轮到了晋国,晋国派了阳处父领兵,目标则是蔡国。
  于是乎晋国进攻,楚国就得前去救援,令伊子上带兵在『泜水』『音同支』遭遇晋军,两军形成对峙之势。

  因为救援,因为河水,两军形成对峙,这个剧情我们并不陌生,公元前638年泓水之战时,宋伐郑,楚攻宋牵制宋,于是宋襄公领兵回宋在泓水就是类似的一个情况。
  泓水之战的结果我们知道,宋襄公在泓水一边讲仁义摆造型静等楚令伊成得臣放马过河,最终被准备充分的楚军大败而闹了笑话,宋襄公还在战中负伤不久去世。
  所以我们说这样隔河交战是门技术活,绝对不能像宋襄公这样光考虑发型乱不乱的问题,时机的掌握才是关键所在。

  对于时机,阳处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派了人前去跟子上讨论交战的具体细节。
  看见没,打架归打架,该有的套路还是要有的……
  阳处父的意思是这样的:俗话说的好,文不犯顺,武不违敌。楚军如果真想打,那么我就后退三十里,等楚军渡河再摆开阵势,早打晚打悉听尊便。

  阳处父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使楚国顺服,晋国就不会进犯,如果楚国要与晋国为敌,那么晋国也不会害怕。
  不仅是不害怕,晋国还如宋襄公一样表现出自己的风度,主动后退三十里地等楚军渡河。
  晋国就是晋国,霸气不霸气?

  既然晋国以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子上二话不说便要渡河一战。
  不过这时楚国大夫『大孙伯』就说了:晋国人狡猾狡猾的,万一他们不讲信用乘我们渡河到一半时袭击,那样会吃大亏。
  大孙伯说的其实很有道理,如果晋国不按套路来,的确对楚军很不利,从另外一个层面大孙伯的话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春秋战争守则已经在逐渐失去市场……

  好吧,既然担心晋军有诈,子上该怎么办?
  子上是这样说的,要不咱楚军后退三十里,让晋军过河摆好造型了再开战。
  子上也是这样做的,他果真令楚军后退三十里,然后坐等晋军前来应战。

  自己挖的坑,到头来看来还是得阳处父自己来填,所以阳处父又该如何接招?
  阳处父表示这事简直不要太简单,直接就撤兵回国去了……
  子上:……

  阳处父这是认怂了?
  阳处父:认什么怂,明明是楚军不敢应战逃走了好不好……
  我们看到子上一后退,阳处父立即宣告楚军已经逃走,他也不打算穷追猛打,于是就只能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国了。

  晋国狡猾不狡猾?
  这个问题好像我们不用回答了吧……
  就这样,子上其实啥也没干,说好退兵三十里地等晋军前来交战,莫名其妙就成了败军之将。

  请务必注意,这里不是秦国,在秦国孟明等人就算全军覆没秦穆公都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
  这里是楚国,打了败仗那是要出大事的,大到当年楚武王亲自出征打完败仗都进不了城门并最终病死在外,大到城濮之战后身为令伊的成得臣也只能选择自杀。
  果然,子上才一回国就被楚成王给杀了……

  真有这么严重?
  原来,子上一回国,太子『商臣』就表示子上一定是接受了晋国的贿赂才故意躲避他们,这分明就是楚国的耻辱,简直是比打了败仗的罪过还要大。
  我们都知道,子上完完全全就是被冤枉的,并且这口黑锅比打了败仗还要难背。早知如此,子上还真不如过河一战……
  今天继续更新...
  420 楚立太子
  420 楚立太子

  成得臣之后,子上再一次告诉我们对于楚国的将领而言,打了败仗将会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哪怕是楚国的令伊都很难面对一场战争失败所带来的压力。
  当然,子上也告诉我们与其莫名其妙就背上这样一口黑锅,比起来还真不如战场上输得心服口服来得痛快……
  到这里我们就得考虑一个问题,身为太子的商臣为什么非得小题大做借机置子上于死地?

  说起来,其实根源在于商臣与子上之间有过矛盾,而且这个矛盾恰好就出在楚成王确定太子人选这件事情上。
  我们知道,周朝以来对于接班人的问题有着明确的规定,嫡长子是唯一合法有效的继承人,这是周朝宗法制最根本的一条硬性要求。
  当然天子或者诸侯国国君很有可能会出现因嫡妻没有生育嫡长子这一情况,这个时候就只能从庶子中选取。

  如果从庶子中选取人选作为太子,这时标准又有了变化,『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也就是说立嫡只能是嫡长子,户口本成为唯一标准,如果是庶子,那么年龄就不再是问题,庶子母亲的身份地位成为关键所在。
  总体来看,宗法制之下的这套接班人选制度从规则上来看还是清晰且易于操作的,正常情况之下谁具有太子资格压根就不需要讨论。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太子人选的问题上子上又会和楚成王有不同的看法?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作为『蛮夷之地』的楚国从一开始就没有采用中原所流行的嫡长子继任制……

  楚国是怎样的一个套路呢?
  通常情况下对于太子的问题楚国会进行一定的筛选,这个筛选的过程就不如嫡长子继任来得客观。
  我们看到,大多数情况之下楚国在选立太子时往往年纪越小的机会倒越大,这也就成了楚成王与子上意见不统一的问题所在。

  对于商臣来说,坏的消息是嫡长子在楚国前景并不看好,好的消息则是楚成王仍然倾向于确立商臣的太子身份;
  对于子上来说,一是商臣的品行口碑不太好,二是楚成王这会年纪也不算大,生儿育女的机会有的是,万一哪天楚成王想起来了要废掉太子只会给楚国造成动乱。
  对于楚成王来说,令伊顶多算楚国老二,他才是楚国的老大,所以这事最终还是这么定了下来,商臣成为楚国太子。

  因为立太子一事,子上还是与商臣结下了梁子;
  因为退兵三十里,子上还是被商臣找到了借口;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如此奇怪的一幕:
  城濮之战后晋、楚原本会重燃战火,结果阳处父单方面宣布楚军逃走晋军获胜,子上单方面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捞到就被太子单方面宣布勾结晋国给楚国带来了莫大的耻辱,然后楚成王单方面就杀死了子上……

  对于子上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能再糟糕的结局,出于对楚国长远安全的考虑而建议楚成王在立太子之事上无比慎重原本是好意,结果却因为与商臣结仇在一次无厘头的失败之后被诬告致死。
  对于楚成王来说,这其实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仅仅因为商臣的一面之词就把令伊子上给处死未免显得草率了一些。
  当然,楚成王肯定不会想到的是,他会因为不听子上的建议付出同样惨痛的代价……
  @善水心 2016-05-14 21:24:09
  哇哇哇,什么情况?!大周六的居然更的这么早,还二更了!楼主,今天肿么啦?
  -----------------------------
  天天都在的好吧
  小姑娘仔细检查下看我哪天不在......
  @善水心 2016-05-14 21:48:05
  @善水心 2016-05-14 21:24:09
  哇哇哇,什么情况?!大周六的居然更的这么早,还二更了!楼主,今天肿么啦?
  —————————————————
  @o弘毅o 11160楼 2016-05-14 21:27:00
  天天都在的好吧
  小姑娘仔细检查下看我哪天不在......
  —————————————————
  楼主仔细阅读一下我的留言。你周末很少这么早更的好吗?
  -----------------------------
  哈哈 我错鸟 阅题不认真啊
  @片汤2016 2016-05-15 15:11:12
  顶,今天还二更否
  -----------------------------
  哈 最近略懒 天天二更有点吃不消的嫌疑啊
  话说涯叔果然抽了...
  421 商臣逼宫
  421 商臣逼宫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对于子上曾经关于楚国立太子的建议,楚成王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坚持自己的意见立商臣为太子,这就导致了太子商臣与令伊子上之间拉下仇恨;
  二是等到子上才被商臣诬陷致死,楚成王立马又有了废掉太子而改立『王子职』的想法……

  这里我们就得不断反复提醒春秋各位大佬了,保密工作的确是相当相当重要的事情。
  当然,即便提醒其实也已经太晚,压根就不会有什么用……
  楚成王的想法尚未付诸实施,商臣这边很快便得到了消息,不过商臣也有自己的疑惑,他所疑惑的是对自己即将被废这事的真实性还不完全确定,所以商臣赶紧找来自己的师傅『潘崇』来商量。

  商臣:怎样才能确定楚国要换太子这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潘崇:不妨设宴招待『江芈』并且故意对其不尊敬,激怒江芈看看她会怎么说。

  这位江芈是谁?
  我们知道楚国是芈姓,江芈自然是位女性称呼。
  事实上,江芈是楚文王的女儿,楚成王的妹妹,跟楚成王的关系很不错,所以这事江芈说不定是知道些内幕的。

  很快,商臣便按照师父的建议设宴招待了自己的姑姑江芈,并且故意对江芈表现出很不尊重的样子,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江芈对于商臣的态度很不满,直接就骂到:你个『役夫』,难怪楚成王会打算杀掉你而立王子职做太子。
  换我们现在的话说,役夫就是贱人的意思,被骂成贱人的商臣完成第一步,他确定了楚成王要换太子一事的真实性……

  接下来便到了下一步,商臣得和师傅商讨对策。
  潘崇:你能事奉公子职吗?
  商臣:不能。
  潘崇:你能跑路吗?
  商臣:不能。
  潘崇:你能干大事吗?
  商臣:这个必须能。
  判断题做完,于是商臣又完成了第二步,结合师傅的分析商臣确定了自己只有搞个大事情出来才能完成自救。

  干什么大事情?
  我们看看商臣接下来的第三步。
  公元前626年,十月,商臣率兵包围楚王宫,目标只有一个:逼楚成王自杀并让位于自己。
  楚成王:……

  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不过我们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楚成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既然要『犯人』那就最好抓紧麻溜的把这事给办了,否则搞得不好最后被犯的很可能是自己。

  面对包围,面对自己儿子的要求,楚成王也有自己的条件,这个条件看起来有那么点匪夷所思:能不能让我吃个熊掌后再死?
  商臣:不能。
  楚成王:……

  十月十八日,无奈的楚成王最终只能选择自缢来结束自己的一生,这是他在位的四十六年。
  楚成王去世之后商臣自立为君,史称『楚穆王』,其师傅潘崇也因献计有功也被封为太师。
  自缢而亡,这是春秋以来诸侯国君给我们表演的又一种死法……
  @片汤2016 2016-05-15 23:20:40
  顶吧,虽然只更一次,也得顶
  -----------------------------
  呵呵 顶的很勉强的样子啊
  @善水心 2016-05-16 13:49:44
  息夫人的两个儿子结局都这么惨啊。。。
  -----------------------------
  都挺惨的 尤其是楚成王 辛辛苦苦几十年 就这样嗝屁了
  @愀兮如风凄兮如雨 2016-05-16 18:27:25
  追了俩月终于赶上了~~~
  -----------------------------
  哈 谢谢陪了我俩月
  @Cassie向阳花 2016-05-16 20:49:39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善水心 2016-05-16 21:03:46
  楼主来啦?别水啦,更文啦。
  -----------------------------
  呵呵 马上更呢
  @善水心 2016-05-16 21:05:01
  对了,楼主,可否先剧透一下,接下来的主角是谁啊?
  -----------------------------
  我们马上对楚成王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接下来会从秦国的角度分析晋、秦、楚三国之间的态势
  然后对秦穆公做一个小结

  再接下来 晋国与楚国之间的恩怨会成为重点
  来吧 我们今天对更新的主题是楚成王
  其实楚成王在这个时期是位蛮重要的角色 能力和影响也不错
  但是因为先后有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存在稍显迅速
  考虑之后,我们并没有花2节的篇幅,也就是大长篇的形式来探讨楚成王
  422 熊掌难熟
  422 熊掌难熟

  熊掌,亦名熊蹯『音同凡』,自古便是稀有高档美食之一,比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孟子想告诉我们面对取舍之时应该学会抉择,有舍有得,是为舍得。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楚成王在生命行将走到尽头之时念念不忘的仍是熊掌,看来他打算要用舌尖上的美味来掩盖肉体的疼痛,用满脸的苦笑来中和心底的酸楚……

  自缢之前想的是满足舌尖之欲,楚成王这是有多贪吃?
  其实不然,所谓『熊掌难熟』,这其实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皮糙肉厚、味还挺重的熊掌想要变成一道美味,古人们往往要先用泡使其软,再用烫去其毛,再用蒸去其骨,最后才配上酒、醋和各种作料炖烂,总之,这是一道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才能做好的上等佳肴。

  楚成王一方面想吃熊掌,另一方面意图通过做熊掌的工夫来拖延一些时间,从而试图争取扭转局面,这恐怕才是他想要来一份熊掌的真实目的所在。
  不过这个要求最终还是被楚穆王、也就是他想要废掉的太子商臣给无情的拒绝。
  最终我们看到,楚成王以一种极其遗憾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比起齐桓公来也会显得更加残酷,因为他是在自己亲生儿子的逼迫之下了断余生。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
  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
  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楚成王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楚国,这是『熊大熊二』曾经年幼之时楚成王杀死楚堵敖而夺权的楚国,这是楚成王被儿子逼得最终只能自杀的楚国。

  楚成王自杀之后,楚穆王一开始给其谥号为『灵』。
  通常而言灵并不是一个寓意很好的谥号,楚成王尸体一度眼睛不肯闭上,直到谥号改作『成』,楚成王最后才闭上眼睛。
  当然,热爱科学的我们认为已经身死的楚成王肯不肯闭眼睛与其得到什么样的谥号之间不会有必然的联系,我们更多能够与楚成王联系到一起的恐怕还是那只他想吃但是吃不到的熊掌。

  公元前672年,楚文王去世后楚堵敖的第三年,在随国人的支持下楚堵敖被杀,楚成王即位,从息妫事件中我们知道此时的楚成王年龄不过十岁上下,因此哪怕后来楚成王在位长达四十六年,但是他在去世之时其实年龄也并不算很大。
  楚成王即位不久楚国对内布施仁德恩惠,对外与诸侯修好结盟,甚至主动派人向此时的天子惠王进贡,惠王为此也专门向楚成王赐胙肉并表示希望楚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随后我们看到在楚成王的带领之下楚国延续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持续进攻郑国作为逐鹿中原的敲门砖。

  再之后到了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中原霸主齐桓公退军召陵与楚国结下召陵之盟。
  齐桓公去世之后,楚成王迎来大好时机,公元前638年,楚成王三十四年,泓水之战爆发,高举仁义大旗的宋襄公兵败于楚国,宋国短暂的称霸梦想无情破灭,楚成王离站在金字塔的顶端更近了一步。
  可惜的是到了公元前636年,上山下乡流亡十九年的晋文公却『插队』,晋国迅速崛起的同时楚成王遇到了齐桓公之后又一个强劲的对手。
  公元前632年,这仅仅只是晋文公的第四年,但又是楚成王在位的第四十个年头,城濮之战晋国成为了最大的赢家,君臣不齐心的楚国黯然成为背景。

  回国楚成王的一生,楚国先后灭亡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号称『灭国十二,扩地千里』,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便是沿着楚武王以及楚文王走过的路继续扩大楚国的影响直至称霸于中原。
  奈何的是这一梦想终究如鱼与熊掌般很难兼得,召陵之盟楚成王能够赢得尊重但赢不来齐桓公的地位,城濮之战楚成王能赢得退避三舍的承诺但赢不回胜利的局面。
  对于楚成王。
  对于楚成王几十年间的楚国,称霸于中原始终如他所期望的熊掌一般,差的也许仅仅只是那么一点时间与火候,以及机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