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Cassie向阳花 2016-08-19 11:06:35
  哈哈,把楼上的小广告举报后,我就坐上这一页的沙发啦
  -----------------------------
  话说我怎么上来看到满屏的小广告...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8-19 15:16:45
  周五打卡~今天哪哪都是小广告啊。。。
  -----------------------------
  国际小广告日...
  @momolulu555 2016-08-19 14:49:02
  楼主写得真不错,加油
  -----------------------------
  谢谢夸奖,这简直就是众多小广告中的一股清流啊
  @善水心 2016-08-19 08:36:24
  对楚庄王路转粉了。
  -----------------------------
  呵呵 看来忽悠起作用了
  @善水心 2016-08-18 20:44:39
  半仙这周居然木有一天早更的记录
  -----------------------------
  今天我们终结这个记录吧
  今天这小广告简直了...
  更贴之前我们继续聊聊楚庄王
  算是话题之外的话题
  关于楚庄王墓葬

  -----------------------------------
  以下内容为转载
  熊家冢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离楚国故都纪南城遗址约26公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

  2006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荆州市启动熊家冢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程。

  据介绍,整个熊家冢墓地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由主冢、附冢、车马坑、殉葬墓、祭祀坑等组成。

  按照现行文保政策,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寝,因此,主冢、附冢迄今尘封未动。从现有车马坑、殉葬墓的发掘成果来看,其奢华程度令人感叹。
  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围绕主冢、附冢周围,殉葬墓就有130余个。据荆州市文物局副局长杨平介绍,每个殉葬墓里埋有一人,有棺椁埋葬。这意味着,墓主有130余人殉葬。殉葬墓每排4列,16排之前墓葬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玉器、水晶、玛瑙、陶埙之类,说明埋葬的是妾侍、歌姬、舞女等;16排之后挖掘出的文物主要是铜匕首、带钩、削刀等兵器,说明埋葬的是侍卫之类。
  《墨子·节葬下》记载,“天子杀殉,重则数百,寡则数十”。由此可见,熊家冢墓地殉葬的人数达到“天子”的级别。这种以活人殉葬的做法十分残酷。

  值得一提的是,楚国以善制玉器闻名,名满天下的和氏璧便是楚玉的代表。熊家冢的墓地目前出土了3000多件套玉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材质优异,工艺高超。

  据发掘专家介绍,这些玉器涵盖了春秋以来楚国所有的玉器品种,一些玉器类别此前没发现过。这批殉葬墓出土的玉器大多是青玉,比以往出土的楚墓玉器材质要好,玉器种类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同时期的最高。
  时光倒流至2000多年前,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创霸业。然而,从熊家冢墓地不难窥探出楚国君臣“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因为热衷享乐奢华,渐渐失去了独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着实令人感叹、省思。

  站在熊家冢墓地的车马阵前,依稀可以窥探当年“车辚辚、马萧萧”的场景。一号车马阵,长130多米,是目前春秋、战国考古中发现的最大车马坑。此外,还有呈“一”字形排列的39个小型车马坑。

  据介绍,仅熊家冢一号车马坑,埋葬43乘车,有164匹马,车辆可分为礼仪车、战车、辎重车、配件备用车四种,保存状况完好。从马的骨骼来看,选用的是上等良驹。参与发掘的专家认为,这些马是先用毒酒赐死,然后再殉葬,因此排列出的状态更整齐、生动,富有画面感。
  除车马遗存外,车马坑里还发掘出大量的玉片串饰甲胄等,十分罕见。

  逸礼《王度记》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说明乘车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熊家冢墓地一号车马阵发掘出的“天子驾六”级别的马车有3乘,说明当时礼崩乐坏,墓主“违规配车”。

  有意思的是,湖北一些地区有俗语“不服周”,来源就是楚王不服周天子,引申为“不服气”的意思。
  重点来了
  ----------------------------------
  熊家冢墓主到底是谁?黄土之下,埋葬的是否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学界存有争议。但业内基本达成共识:熊家冢主墓埋葬的是应该是一位楚王,而非普通贵族。

  据《江陵地名志》记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而熊姓是楚国王室的姓。据勘探,主冢墓室长70米、宽67米,此座古墓规模非同一般。

  从殉葬墓来看,出土了一批未加工完毕的玉器,说明当时下葬之前曾赶制过一批玉器。这些充分说明了当时葬礼的隆重和紧凑的安排。

  专家认为,熊家冢楚墓作为楚国后期的高级别墓葬,这次发掘或许能够为研究者展现楚国后期的统治者当初是如何的奢华,并最终使有统一中原实力的王朝走向灭亡。

  主冢里究竟还有怎样的文物宝藏?已挖掘出的楚墓显示,帛画、壁画、彩漆画、彩粉画、楚绣、楚玉、楚乐,至今仍熠熠生辉。
  熊家冢墓主到底是谁?黄土之下,埋葬的是否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学界存有争议。但业内基本达成共识:熊家冢主墓埋葬的是应该是一位楚王,而非普通贵族。

  据《江陵地名志》记述:“熊家冢,因埋葬熊姓祖先而得名”。而熊姓是楚国王室的姓。据勘探,主冢墓室长70米、宽67米,此座古墓规模非同一般。

  从殉葬墓来看,出土了一批未加工完毕的玉器,说明当时下葬之前曾赶制过一批玉器。这些充分说明了当时葬礼的隆重和紧凑的安排。

  专家认为,熊家冢楚墓作为楚国后期的高级别墓葬,这次发掘或许能够为研究者展现楚国后期的统治者当初是如何的奢华,并最终使有统一中原实力的王朝走向灭亡。

  主冢里究竟还有怎样的文物宝藏?已挖掘出的楚墓显示,帛画、壁画、彩漆画、彩粉画、楚绣、楚玉、楚乐,至今仍熠熠生辉。
  著名的曾侯乙墓挖掘出了天籁之美的编钟,而熊家冢的椁室面积与曾侯乙墓的椁室面积相比,大了许多。如果墓主人是楚王,不难引人猜测,他的墓藏应该比他的附属国曾国曾侯乙的墓藏要多。这让人们对尘封未动的熊家冢主冢、附冢更好奇。

  目前,熊家冢只是揭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更多历史疑团留待人们探寻。
  贴几张图吧

  

  

  
  说一下,前面我们开贴介绍过15年比较轰动的海昏侯墓葬

  这个位于湖北荆州的墓葬新闻貌似出现很晚,目前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是楚庄王墓葬的可能性应该不小,但具体究竟是或者不是,估计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毕竟比如海昏侯墓葬也是前期铺垫工作做了好几年才最终面向社会公布的

  蛮期待这一天的。
  提一点,湖北作为春秋战国时楚国的主要活动范围,影响力比起中原一带相对小一些,但是也不是没有出土过这个时期的重要文物。

  典型比如曾侯乙墓葬,那简直是惊为天人的存在;
  比如勾践宝剑,那也是亮瞎眼的水平。
  等等等等,后面有机会我们再介绍这些。
  524 初税亩
  524 初税亩

  楚庄王已经远去,『止戈为武』终究还不是时候,晋国中军将郤克于齐国受辱后与齐顷公算是结下梁子,晋、卫联合伐齐不成,我们看到鲁宣公又准备再度伐齐。
  楚庄王去世,鲁国联合楚国攻打齐国的计划只得作罢,不过鲁宣公还有别的办法,比如随即向晋国寻求支持,这是公元前公元前591年的秋季。
  齐顷公:……

  因为侮辱包括郤克在内的晋、卫、鲁等来使,齐国引来轮番报复,一个恶意的玩笑引发出如此复杂的连锁时间,估计这是谁都不会预料到的事情。
  不过就在鲁国联合晋国进攻齐国后不久,鲁宣公去世,在位共计18年,其子『黑肱』继位,史称『鲁成公』。
  黑肩、黑臀之后,又来了位叫黑肱的,这一系列名字取得简直是从头黑到尾,从上黑到下……

  对于鲁宣公,我们简单说几点:
  作为庶子,鲁宣公原本其实是没有继位资格的,这是其一;
  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鲁宣公母亲的敬嬴请求东门襄仲改立公子馁,也就是鲁宣公,随后东门襄仲杀死哀姜之子太子恶以及公子视,几家欢喜几家愁,敬嬴达成心愿的背后则是悲戚的哀姜哭市。

  公元前600年,东门襄仲去世后其子公孙归父接班,一度被其压制的孟孙氏、叔孙氏以及季孙氏代表的三桓势力逐渐活跃,这是其二;
  因为东门襄仲立了鲁宣公这层关系,公孙归父颇受鲁宣公宠信,因此在鲁宣公去世之前公孙归父一度与鲁宣公密谋对三桓势力进行打压。
  公孙归父甚至亲自到晋国想求助晋景公的力量来消灭三桓,结果公孙归父尚在路上鲁宣公便去世,于是反倒引来三桓的报复。

  三桓此时各自的代表人物比如孟孙氏有庆父之孙,公孙敖之子孟惠叔;叔孙氏有叔牙之孙叔孙得臣;季孙氏则有季友之孙季孙行父,也就是季文子,这是其三。
  公孙归父想要打压三桓的计划因鲁宣公的去世而夭折,趁着公孙归父还未回国三桓紧接着开始反击:
  比如季文子在朝中表示:当年杀死嫡子而立庶子的便是东门襄仲,这一行动导致鲁国失去了强大的援助。
  比如大夫『臧宣叔』表示说干咱就干,于是把东门襄仲一族东门氏全部驱逐出国,公孙归父除外,以为他此刻本来就不在鲁国……

  兵没有请到,结果国内家族势力反被清空,公孙归父又该何去何从?
  自感大势已去的公孙归父无可奈何,只得投奔齐国而去,至此随着东门襄仲及他所拥立的鲁宣公相继离去,鲁国逐渐进入到三桓时代。

  对于鲁宣公,还有一点值得我们介绍的是鲁宣公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开创性的推行『初税亩』这样的田亩征税制度。
  比起周朝一贯以来的井田制,初税亩最为显著的区别便是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化的合法性,好处是鲁国政府税收大量的增加:
  此前的井田制,田亩被分割为井字形的九块田地,公田只占其中一块,也就是九分之一;
  到了初税亩,公田之外其余的田地还要征收十分之一的税,如此一来同等产出的情况下鲁国政府征收的粮食将会翻倍。

  从井田制到鲁国的初税亩,一方面因为铁器、牛耕的逐渐推广使得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增加,伴随的便是私田逐渐增多;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周王室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因此就连一贯礼法坚持良好的鲁国为了创收都揽起了『私活』。
  对于周王室而言,鲁国其实是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当初税亩逐渐蔓延至各诸侯国,乃至后来秦国在变法之时彻底『废井田、开阡陌』,诸侯国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周朝天子却是最遭殃……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8-19 16:31:01
  偷偷来垫块砖,遁走…
  -----------------------------
  这是被小广告的架势吓住了吧,哈哈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8-20 20:53:59
  会不会还有黑颜、黑足、黑掌、黑腹之类……
  -----------------------------
  其实还真有,比如说叫黑卵都行...
  525 两大阵营
  525 两大阵营

  随着楚共王和鲁成公的继位,我们来看看局面有那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是鲁国,鲁国找楚国借兵不成后还是联合晋国对齐国讨伐了一番,如此一来齐、鲁之间算是感情破裂。
  鲁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590年,为防备齐国的入侵,鲁国推行『丘甲』这一制度。

  什么叫丘?
  所谓『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也就是说丘是一个计量单位,一丘共计144户;
  又有『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丘甲制度推行之前,鲁国军赋征收的标准是每甸、即576户要征收车1乘、马4匹、牛12头、甲士3人、徒兵72人。

  那么丘甲制度推行后又该如何征收军赋?
  这不以前是按一甸也就是四丘征收的么,现在咱鲁国改按丘来收,换句话说以前的军赋是四个人凑份子,如今时代变了,大家也别凑了,每个人都交这么多,等于是百姓的军赋任务直接成了原来的四倍。
  论争霸的实力,鲁国自然是大大落后于齐、晋、楚等国的;但是论征税的水平,鲁国那是大大领先于时代的……

  提一点,关于税赋,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之于政称『税』,用之于军为『赋』,因此如果我们细分的话,初税亩更偏向于税,而丘甲则更偏向于赋。
  当然,春秋时期这个概念尚在摸索阶段中。
  鲁国接连提高税赋,自然意在提升兵力,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被鲁国所针对的齐国。

  齐国接连被晋、鲁、卫讨伐,齐顷公压力顿时大了起来,这不鲁宣公之前想联合楚国攻打齐国不成么,齐顷公赶紧趁了这个空档找楚国结盟,准备联合对鲁国发起进攻。
  齐顷公这步棋走得还算不错,否则晋国一个阵营、楚国再一个阵营,万一齐国被孤立起来麻烦那就大了去了。
  鲁成公刚刚即位便面临如此情况又该如何应对?

  其实很简单,小国打架,大腿抱牢是关键,既然楚国这条大腿已经被齐国先抱上,那就赶紧跟晋国结盟。
  齐顷公:齐国可不是什么小国……
  好了,齐鲁大地各自站在了不同的阵营,大夫臧宣叔整顿军赋、修治城郭,积极搞好防御设施,随时防备齐国的进攻。
  齐顷公:既然鲁国都做好准备了,那我就不客气了。
  鲁成公:……

  公元前589年,春,鲁成公的第二年,齐国果然对鲁国发起进攻并包围了鲁国北部边界的『龙邑』『今山东泰安市一带』。
  鲁国果然准备充分,只见齐国大夫『卢蒲就魁』领兵攻打城门,结果城门没有攻破,人却被鲁国给俘虏了。
  齐顷公:刀下留人……

  由于卢蒲就魁平日受宠,齐顷公表示只要人留下,齐国愿意与鲁国盟誓和好,不再进入鲁国境内。
  龙邑人认为齐顷公这是赤裸裸认怂了,那还等啥,咔嚓。
  齐顷公:……

  咔嚓还不过瘾,龙邑人表示还得玩点更狠的,于是把被杀的卢蒲就魁暴尸于城墙上以羞辱齐军。
  子曰:士可杀不可辱。
  当然,我们知道也不是真的不可辱,而是辱完一般是会出事,而且是出大事……
  @善水心 2016-08-20 22:01:06
  这两集好科普啊。又涨姿势了。半仙晚安。周末愉快(^_^)
  -----------------------------
  小姑娘周末愉快
  羽毛球男单金牌了
  可惜林丹的时代也结束了
  @catslover 2016-08-20 00:38:48
  有个问题:春秋后期人殉的情况还普遍吗?除了秦穆公要子车氏三良殉葬,中原地区情况如何?《黄鸟》虽然谴责人殉,但我觉得似乎是因为这三兄弟是贤良大夫的缘故,那时对普通人殉葬的态度怎么样呢?
  -----------------------------
  这个问题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所以只能根据自己的印象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人殉这个问题我们前面提到过,商朝时期是十分盛行的,并且有大量的甲骨文等同期历史资料佐证。

  周朝以后人殉这一制度有所放缓,所谓的放缓我们可以理解成规模没有这么大,并且天子和国君们并不热衷。

  换句话说,春秋时代的人殉虽然大大减少,但也只是相对商朝,这一现象在中原各诸侯国体现的比较好一些,至少正史中提到他们的时候这方面提到的不多,但是像秦国这样的受中原文化影响不深的多多少少就要频繁一些,甚至是到了后来秦始皇以及秦二世都改不掉这样的毛病。

  中原有没有呢?
  其实也有,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魏颗结草这个典故中魏颗的老爹就想把自己的爱妾拿来殉葬,一方面说明即便是国君乃至士大夫的妾地位都还比较低,说殉葬就殉葬,另一方面说明中原各诸侯国人殉的思想还是存在的。

  墨子后来专门提到: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

  也说明人殉在春秋乃至战国时期仍然是存在的,只是规模相对有所收敛,风气也不如商朝之盛行。

  至于普通人,就如同魏颗的爱妾一样,他们怎么看其实不重要,因为他们往往都是被选择者。


  说个题外话,社会文明这个东西其实终究还是在发展的,我们提到的往往都是那个年代洒脱奔放的一面,但终究在那个年代百姓还是过得很苦的,至少远不如现在。

  @catslover 2016-08-20 00:26:19
  这小广告怎么这么疯狂呀
  -----------------------------
  貌似这一页被删了几十楼的样子...
  @善水心 2016-08-21 20:41:17
  又一周过去了。时间过的好快。半仙跑完步了吗?
  -----------------------------
  呵呵 才回

  @catslover 2016-08-21 08:39:53
  这个问题我一直感觉模模糊糊的,魏颗的事情我觉得从两方面理解都有道理:可以说那时候人殉确实还存在,所以魏犨要爱妾陪葬;也可以说人殉已经不是主流,所以魏颗不听老爹的话。不过总之,应该越来越少了吧。主要是我看你前面贴那个熊家冢陪葬墓有130之多,觉得有些意外。
  -----------------------------
  恩,春秋的时候应该还是存在,从出土的一些墓葬来看也能证明这点。
  不过当时的史书记载并不算多,一方面说明的确不是什么主流,官方都懒得记载;
  另一方面毕竟规模小了很多,所以各方也都能够接受。

  像秦穆公搞的那套之所以口碑很差,主要还是因为车氏三兄弟这样治国的人才都被拉去殉葬了。
  周末果然安静很多啊

  不过今天的女排看得那是相当提气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