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鲁迅 狂人日记 摘选

  五


  这几天是退一步想:假使那老头子不是刽子手扮的,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人。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⑷上,明明写着人肉可以煎吃;他还能说自己不吃人么?

  至于我家大哥,也毫不冤枉他。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可以“易子而食”⑸;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⑹。我那时年纪还小,心跳了好半天。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他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可见心思是同从前一样狠。既然可以“易子而食”,便什么都易得,什么人都吃得。我从前单听他讲道理,也胡涂过去;现在晓得他讲道理的时候,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狂人日记 提到的“易子而食” 其实就是出自这里
  狂人日记 提到的“易子而食” 其实就是出自这里
  当然 这些东西我们只能当做一个延伸,不太可能放到正文当中来
  食肉寝皮 这个典故其实也是出自左传 比起来要稍微晚一点点
  好吧 继续更新
  517 易子而食

  公元前594年,五月。
  楚国还在围,宋国还在守。
  晋国嘛,还在观望……

  时间拖得越久,宋国因为粮食短缺的问题就变得愈发艰难,此时的宋国都城内是什么样子呢?
  华元表示已经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炊』的地步。
  什么叫易子而食呢?
  说白了就是实在没东西吃了,只能吃人,但是人总归是有感情的,吃自己的儿女多少会下不了口,所以大家只能相互交换了来吃……

  什么又叫析骸以炊呢?
  其实还是吃人肉……
  也就是说,被围困半年之久的宋国几乎已经濒临绝境,好在楚庄王也不知道宋国内部的情况,耗了这么久之后人困马乏也有了退兵的意思。

  只是楚庄王虽然想退兵,单还是有人站了出来坚决不让走,这个人便是申犀,也就是申舟的儿子。
  申犀表示:当初不是答应老爹只要宋国敢杀,楚国就敢打宋国的么。
  楚庄王:这个嘛……

  人家晋国的解扬都知道义无二信,所以面对这个问题楚庄王实在是无法回答,还好申叔时为他解了围,申叔时表示就地盖房子,顺便把地也种上,跟宋国就这么耗下去,宋国肯定会投降。
  这边宋国内部眼看弹尽粮绝开始吃人肉了,那边楚军却在外面种起了地,此情此景,试问哪个宋国人能够不崩溃。
  子曰:楚军不退,迟早崩溃……

  崩溃归崩溃,问题总得解决,申舟谁杀的?
  华元呗。
  那就华元来背这个锅吧。

  还好,华元可不想像卫国的孔达那样当个伟大的背锅侠,他得想办法来化解眼前的危机,想着想着华元就溜进了楚国的军营,溜着溜着就来到了子反的床边。
  此情此景,我们想起了谁?
  对,当初秦晋围困郑国,烛之武退秦师,就是这么一路逛的菜地……

  子反是谁呢,前面我们说过,他是楚庄王的弟弟,华元对他表示:你看吧,即便敝邑到了易子而食,析骸以炊的地步,但是就算国家灭亡也不能无条件投降,所以楚军还是先退兵三十里稍作让步,接下来楚国说什么都行。
  子反:好说好说。
  好吧,既然人家子反答应得这么爽快,华元也就把刀放下了……

  华元威逼之下,子反来不及跟楚庄王汇报,只得与华元私订盟誓,表示楚国愿意与宋国讲和,楚军退兵三十里,条件是华元得作为人质扣留。
  对了,盟誓的内容是『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意思是我不骗你,但是你也不能耍赖。
  我们熟知的『尔虞我诈』当然出自这里,不过因为少了两个无,所以就变成了你骗我来我坑你……

  当然了,我们知道春秋时代的老祖宗们还是蛮讲套路的,说好不耍赖那就必须不耍赖,虽然楚庄王一开始并不知情,但是他在知道华元说的『易子而食,析骸以炊』情况后表示对华元的诚实还是相当认可的,所以愿意与宋国就此结合结盟。
  你看看,楚庄王大气不大气,晋国的解扬在接受贿赂后公然忽悠他,楚庄王还是因为欣赏而放了他;
  华元威逼子反私签盟誓,楚庄王反而认为华元很诚实。

  对了,其实楚庄王之所以欣然与宋国讲和还有另外一个隐情,这事我们得小声点说,楚军其实也没什么粮食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华元这次主动申请成为人质竟然彻底影响了接下来的国际形势,他在楚国与子重成为朋友,再加上华元与晋国的栾书关系不错,十多年之后,在华元的安排下,晋、楚走到一起签订和平共发展协议,史称『弭兵会盟』。
  糟糕,严重剧透了……
  @善水心 2016-08-14 20:47:25
  试试运气,今晚能不能催到文O(∩_∩)O
  -----------------------------
  呵呵 来晚了
  我们多更一节吧
  先更
  518 晋灭潞国
  518 晋灭潞国

  楚围宋,晋不救,历经大半年之后,宋、楚在各自粮食告急的情况下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楚国主动退兵,宋国归服楚庄王,楚国阵营再添一个重要诸侯国。
  对于晋景公而言,宋国与楚国结盟自然是件头疼的事情,不过这会他还有件更头疼的事情,他的一位姐姐被赤狄人给杀了。
  看来晋国一心想要麻痹赤狄,赤狄也还真是配合,一步一步越来越猖狂,不过不要误会,晋景公这位也被称作『伯姬』的姐姐早年嫁给了赤狄部族一个叫做『潞国』的国君『潞子婴儿』,伯姬被杀,其实是因为潞国内部君臣关系出现了问题。

  原来,狄人作为一个统称实际上包括不少部族,其中包括赤狄、白狄、长狄等等,而每个部族又分散着大大小小不同的族群,比如赤狄又分为了潞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等。这其中当年晋文公流亡之时所娶的季隗以及赵盾之母叔隗,季隗就来自廧咎如。
  因为地理位置关系,晋国与戎狄难免要打不少交道,但也不是说所有的戎狄与晋国关系都很差,典型比如公元前627年晋国偷袭秦国的崤之战就有姜戎前来助阵。
  事实上,正是因为赤狄这个部族太过强横,近几十年来他们不仅跑到中原打晋国、打齐国,而且对其他的狄人部族也并不友好,于是公元前598年楚庄王以讨伐夏徵舒为由进攻陈国之时晋国派了当时的中军将郤缺向赤狄外的其他部族示好,到了此时除了赤狄之外的其他狄人部族已经基本顺服晋国。

  那么这个潞国以及晋景公的姐姐伯姬又是怎么回事呢?
  正是因为赤狄不好对付,晋成公除了采取缓兵之计暂且不与赤狄正面对抗之外,还想了其他的办法,比如说把自己的女儿,也就是晋景公的姐姐嫁给了赤狄部族中比较强势的潞国。
  如此一来,晋成公就成了潞子婴儿的爹,有了这层关系潞子婴儿多少会抹不开面子打自己的老丈人……

  事实上呢?
  事实上即便晋成公去世了,潞子婴儿对晋景公也还算客气,不过潞国有位叫做『酆舒』『音同丰』的权臣就不那么客气了。
  酆舒为了专权先杀伯姬,再弄伤潞子婴儿的眼睛,等于自己就成了潞国的第一代言人。

  姐姐被杀,姐夫被弄瞎,原本对赤狄一忍再忍的晋景公顿时怒不可遏,立即就要发兵攻打潞国。
  对于晋景公的计划,一众大夫是这样说的:这个酆舒据说很厉害,不如观察观察先。
  大家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别打……
  反正晋国都忍这么久了,反正死的又不是我姐姐……

  不过就在大家一致认为不该攻打潞国的时候,劝谏晋景公不要救宋国的伯宗又发话了:一个字,打。
  为什么要打?
  伯宗前前后后列了五条理由:其一,酆舒不祭祀祖先;其二,酆舒嗜酒;其三,酆舒强占黎侯国土;其四,酆舒杀我伯姬;其五,酆舒弄上潞君眼睛。
  其实对于晋景公而言压根用不着列这么多,仅仅只需第四条就已经足够,因为死的那真是他的姐姐……

  还是公元前594年,六月,宋、楚结盟之后,晋景公暂时也没有心思去找宋国的麻烦,他派了中军将荀林父领军进攻潞国。
  此战表现来看,接连不顺后荀林父带兵水平果然有了提升,晋军在『曲梁』『今陕西潞城市一带』大败潞军,鄷舒逃亡到卫国,随后卫国人遣送其至晋国后被处死。
  至于潞国么,晋景公表示反正姐夫你眼睛也不好使了,干脆就由晋国代管吧,潞国就此灭亡。
  潞子婴儿:不带这样的,哪有这样给姐姐报仇的……
  @u_105348338 2016-08-14 05:03:59
  用手机注册后就自动给这类型的号。
  ......
  -----------------------------
  恩 后来我总算是发现真相了...
  想想以前真是傻得可以,还以为天涯有什么神秘的组织,大家代号都差不多...
  @catslover 2016-08-13 23:35:13
  楚庄王虽然大气,不过故意让申舟去送死也不厚道。
  -----------------------------
  这个地方我个人的看法楚庄王倒并不是故意让申舟去送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还是因为出国太强势,楚庄王认为宋国不敢动他的人,有托大的嫌疑。

  宋国当时的确怕他,甚至是怕到华元认为只要楚国动手宋国肯定会灭亡的地步,结果来了个破罐子破摔...
  这几天更新略晚,实在不好意思
  今天接着更新作为补偿吧
  519 辅氏之战
  519 辅氏之战

  关于晋灭潞国,我们补充几个细节:
  鄷舒大败后逃到卫国,此时的卫国国君已经换做卫成公之子『卫穆公』,卫成公于公元前600年就已经去世,这是一位很特别的国君:
  公元前634年卫文公去世之后卫成公继任,但是卫成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对曾经不肯借路与他的卫国发起进攻,卫成公把国内的一摊子事情交给弟弟叔武以及大夫元咺后逃到陈国。

  避过风头后卫成公听信谗言回国之时杀死叔武,随之元咺告状,晋文公借机审判并关了卫成公两年,期间卫成公甚至是差点被毒死,此时卫中废公也就是公子瑕成为国君。
  结果不久襄王为卫成公求情得以释放,卫成公回去之后又杀死卫中废公重新当上国君,一直到了公元前600年。
  卫国换了国君,久不露面的秦国也早已更换国君,前面提到的秦共公于公元前604年去世,其子『秦桓公』接班。

  秦桓公上任后有关秦国的消息较少,唯一相关的是公元前601年晋国曾经抓到过秦国的一名间谍,这名间谍本来已经被处死,结果江湖谣传六天之后竟然离奇复活,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实在无法走进科学。
  就在晋灭潞国后不久,公元前594年,七月,秦军沉寂多年后终于有所行动,秦桓公领兵对晋国发起进攻,秦军驻扎于晋国的『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一带』。
  适逢潞国被灭,晋景公这会领兵正在清算收编潞国的领土,顺便还恢复了被酆舒所灭的『黎国』『今山西黎城一带』,随后才赶回来对付秦军。

  这次秦、晋在辅氏进行的战役被称为『辅氏之战』,虽然楚国才胜晋国,但事实证明也不是谁都能够随随便便拿下晋国,主场作战的晋军在魏犨之子『魏颗』率领下击败秦军,顺便还俘获了当时秦国著名的大力士『杜回』。
  说起来,这场辅氏之战影响力并不算大,顶多算是上任不久的秦桓公在邲之战后对晋国的一次试探,而其中杜回被俘的神奇过程倒是值得我们聊上一聊。
  据说,这位响当当的大力士是被一位老人给放倒的……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魏颗老爹魏犨生病,于是分咐魏颗在他去世后把自己的一个爱妾改嫁,结果倒了魏犨病重感觉不行的时候又改口表示得让这位爱妾殉葬。
  结果呢?
  结果魏犨就死了呗……

  不过魏颗并没有按照老爹的遗愿将这位爱妾殉葬,而是改嫁他人,魏颗的理由是后面魏犨病重到神志不清,而前面第一次吩咐的时候人是清醒的,非要二选一的话,自然是应该选择老爹清醒时候的话。
  好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从人性的角度来讲,魏颗算是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得为此大大点赞。
  不过即便人品攒得太多,眼下秦、晋交战该拼命的还是得拼命,所以我们看到魏颗在拼,人家大力士杜回也在拼。

  拼着拼着突然不知道从哪冒出来个老头,魏颗看到他把草结成绳子,趁着杜 退不注意时绊了他个结结实实,魏颗见此机会赶紧就把他给俘获了……
  这个典故后来叫做『魏颗结草』,为什么会叫魏颗结草,魏颗表示很不解,因为结草的明明是那位混进战场的老头;
  对于这位神奇出现的老头,魏颗表示更不解,问题是人家老头做完好事后又神奇的消失了,深藏功与名……

  为什么秦桓公继任以来以提到秦国尽是这些不科学的事情……
  这还不算完,我们费解,魏颗也纳闷,他就这样一直想一直想,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梦里,老头对魏颗说,我就是那位爱妾的父亲,你干了件好事,所以我特此来报答你。
  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走了太阳来了月亮,魏颗这事你到底怎么想……
  魏颗这时我个人感觉是蛮荒诞的,但是偏偏还算比较有名,正史中也是说得一本正经的,
  所以接下来又到了大家脑洞大开的时候...
  @o弘毅o 2016-08-14 22:47:26
  魏颗这时我个人感觉是蛮荒诞的,但是偏偏还算比较有名,正史中也是说得一本正经的,
  所以接下来又到了大家脑洞大开的时候...
  -----------------------------
  @善水心 2016-08-15 12:55:33
  哈哈,小姑娘觉得这没啥荒诞的。小事小事~
  -----------------------------
  这还小啊,那小姑娘给我解释解释...
  @时刻未到 2016-08-15 16:09:53
  周一摸鱼
  -----------------------------
  摸鱼时间到
  @Cassie向阳花 2016-08-15 10:29:02
  打卡
  -----------------------------
  向阳花好
  @catslover 2016-08-13 23:35:13
  楚庄王虽然大气,不过故意让申舟去送死也不厚道。
  -----------------------------
  @o弘毅o 2016-08-14 22:40:33
  这个地方我个人的看法楚庄王倒并不是故意让申舟去送死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还是因为出国太强势,楚庄王认为宋国不敢动他的人,有托大的嫌疑。
  宋国当时的确怕他,甚至是怕到华元认为只要楚国动手宋国肯定会灭亡的地步,结果来了个破罐子破摔...
  -----------------------------
  @catslover 2016-08-15 02:01:13
  宋国是怕楚国,所以才派了个跟宋国有仇的申舟去,换了别人就达不到效果了……否则楚国搞这种把戏有什么用呢?申舟知道自己要死,所以临走把儿子都托付给楚庄王了。
  八一三事变前,小日本驾车强闯中国虹桥军用机场,这个套路不是一样的么。
  -----------------------------
  求同存异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样才更有意思
  瞅了一眼 满版面都是宝强
  春秋时候绿帽子满天飞,动静都没闹这么大,现在P大点事情全国上下围观,各种姿势洗地,简直是无语
  不扯了,接着更新
  520 赤狄被灭
  不扯了,接着更新
  520 赤狄被灭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对于秦桓公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鬼魂』问题,我们还是遵从孔子的建议,先把活着时候的事情先搞清楚吧。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趁着灭掉潞国的余威,对赤狄隐忍已久的晋国终于开始发力,公元前593年,春,士会领军对潞国之外的其他赤狄势力发起总攻。

  在士会的带领之下,晋军灭亡赤狄的甲氏、留吁和铎辰,赤狄元气大伤,仅存廧咎如这一分支。
  几年之后,郤克和卫国大夫『孙良夫』联合讨伐赤狄的残余势力廧咎如,廧咎如的溃败宣告着骚扰中原几代人的赤狄就此灭亡。
  在尊王这一口号喊得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晋国坚决攘夷也算是对中原各国带来相对更加稳定的环境。

  对于赤狄,我们最后再提一点,赤狄之所以被称作赤狄是因为这个部族崇尚红色,喜欢身着红色衣服,如同我们曾经提到东夷的分支蓝夷喜欢穿蓝色衣服是一个道理。
  对了,对于赤狄,我们还得提一点……
  赤狄被灭,晋国领土继续扩大,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为了庆祝这次重大的胜利,晋景公也没有亏待各位功臣:
  比如作为中军将的荀林父得到赤狄百姓一千户,比如士贞子因劝谏晋景公不要以死罪处理荀林父也得到『瓜衍县』『今山西汾阳一带』。
  晋景公是这样说的:要不是士贞子,荀林父恐怕早已被处死,因此能得到狄人的土地,他的功劳也是大大的。
  当然,我们看到接连灭掉甲氏、留吁和铎辰的士会才是功劳最大的一个……

  晋景公该如何打赏士会呢?
  这就得从荀林父说起,赤狄被灭让荀林父总算是走出邲之战的影响,加上活跃晋国政坛多年荀林父年事已高,于是他决定宣布回家养老。
  如此一来,加上前面先縠的自动退出,晋国中军将以及中军佐就得重新换人,士会因从邲之战到灭赤狄接连表现突出成为焦点所在,公元前593年,三月,晋景公任命士会为晋国新人中军将,昔日一度逃到秦国的士会用他的才能一步一步证明自己并站在了晋国权力的最顶峰。

  顺便我们提一下,邲之战时的六卿是这样的:中军将荀林父,中军佐先縠;上军将士会、上军佐郤克;下军将赵朔、下军佐栾书。
  士会高升,荀林父淡出之后六卿进行一定调整,新版六卿名单如下:中军将士会,中军佐郤克;上军将荀首、上军佐郤克;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荀庚』。
  这其中两位新人荀首是荀林父之弟,他在邲之战退兵之时因儿子荀罃被俘又领兵返回战场射杀楚军连尹襄老并俘获公子榖臣,算是为惨败的晋军挽回一丝颜面;荀庚是荀林父之子,老爹退休,虽然他有接班,但是也只得位列下军佐从基层一步步干起……

  除此之外,因为攘夷,晋景公倒也顺便想起了尊王,他前后两次派人前往周王室进献俘虏的狄人,这是定王在位的第十五年,比起定王五年时的黄河改道,定王这次出差的存在感总算是要强上了很多。
  好了,赤狄终究被灭,士会也成为晋国中军将,同时担任太傅一职,可谓治国打仗一把抓,对于这样的局面大夫『羊舌职』是这样说的:所谓禹称善人,不善人远。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
  羊舌职的意思是当年大禹提拔好人,不好的人因此而远离,有好的人在上面管理国家,国家自然也就没有心存侥幸的百姓,看来他很是看好晋国此番人世调整。

  事实上呢?
  在士会的治理下晋国果然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不不少盗贼看到生存环境愈发『恶劣』都组团逃到秦国再就业去了。
  秦桓公:……
  @o弘毅o 2016-08-15 22:25:23
  瞅了一眼 满版面都是宝强
  春秋时候绿帽子满天飞,动静都没闹这么大,现在P大点事情全国上下围观,各种姿势洗地,简直是无语
  -----------------------------
  @catslover 2016-08-15 22:41:57
  要不怎么是八卦版呢,说明大家都有窥探别人隐私的欲望——起码八卦版的网友是这样的……
  -----------------------------
  现在这个社会感觉蛮恐怖的,消失传播得太快,真相往往又堙没于各种流言之中。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8-16 10:21:22
  周二打卡~~~
  -----------------------------
  抓个活的
  晚上好 我又来了
  521 郤克受辱
  521 郤克受辱

  晋灭赤狄,国力有所提升,不过由于楚国与宋国结盟,加之邲之战的失利,晋景公想要恢复昔日中原霸主的威风还得继续努力。
  话说楚国为什么要攻打宋国直至与其结盟?
  还是因为楚庄王当时派了大夫申舟想与齐国交好,结果申舟被杀,楚庄王一气之下把围了宋国大半年,一直围到宋国易子而食、楚军余粮不多才善罢甘休。

  楚庄王会拉拢齐国,在位来到第八年的晋景公业务也逐渐熟练起来,公元前592年,春,晋景公派了新任上军佐郤克出使齐国,一方面表达晋国的友好,另一方面则邀请齐顷公参加盟会。
  继郑国之后,晋、楚新一轮的争夺目标看来落在了齐国之上。
  不过齐国可不是郑国,虽然齐桓公去世多年,好歹齐国家大业大,最近些年发展也还算不错,究竟跟不跟晋国保持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这还得看齐顷公的心情。

  郤克到来,齐顷公心情好不好呢?
  齐顷公表示心情还算不错。
  不过齐顷公心情不错的背后是郤克心情相当之差……

  原来,郤克此番出使齐国,一同前往的还有鲁国、卫国来使,巧的是鲁国代表腿脚不太方便,卫国代表眼睛有一只不太好使,郤克的身体也有点小毛病,他的背有点驼。
  感情这是一个残疾人组合……
  只见以郤克为首的晋、鲁、卫的来使朝见齐顷公之时,齐顷公的母亲躲在楼上看到这样喜感的组合后大声笑了出来。

  母亲一发笑,齐顷公也动了坏心思,他在安排仆人引导郤克几位时不怀好意的选择了几位残疾人,比如给鲁国来使安排的是一个瘸子,给卫国来使安排的同样瞎了一只眼睛,给郤克安排的我们自然就知道了,也是一个驼背……
  毕竟也是晋国中军佐,郤克哪能受得了如此奇耻大辱,当下他就暗暗发誓:不报此仇,绝不渡过黄河。
  接下来邀请齐顷公召开盟会什么的郤克也没了心思,他把手下『栾京庐』留在齐国等候命令后火速赶回晋国,第一件事情便是向晋景公申请发兵攻打齐国。

  晋景公会如何回应?
  很简单,晋景公:不批。
  郤克:……

  眼见晋景公不同意,郤克表示不要晋国出兵,改为申请带着自己的族人去与齐国一决高下。
  由公费改为了自掏腰包,结果还是很简单,晋景公:不批。
  郤克:……

  郤克这是怒火中烧,完全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奈何晋景公认为郤克纯粹是因为私人的怨气才坚持想要攻打齐国,因此强行给压了下来。
  这事士会怎么看?
  成为中军将一年之后,晋国上下有了明显改观,不过同荀林父一样的是士会年纪渐长也有了告老还乡的想法。

  面对如此情况,他对自己的儿子『士燮』『音同谢』交代到:君子的喜怒应该是用来阻止祸乱的,否则就会增加祸乱。郤克想在齐国搞事,如果能够让他心满意足,祸乱或许还能解除。我打算告老还乡,你得跟随几位大夫,恭敬从事。
  随后,短暂成为中军将的士会请辞高老,郤克一跃成为晋军中军将。
  按照士会的意思,他倒是希望在齐国受辱的郤克能够更加合理的释放怨气与怒火,以免为晋国带来祸乱。

  由于人事变动,新的六卿名单如下:中军将郤克、中军佐荀首;上军将荀庚、上军佐士燮;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赵同。
  提一点,赵盾之子赵朔因去世已经缺席此名单,反倒是赵盾之弟赵同悄然成为六卿之一。
  士会之后,成为中军将的郤克又会如何出招,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说明一下,关于郤克残疾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版本,有的说他是瘸子,有的说他是瞎子,还有的说他是驼背。

  左传中对此没有明确的介绍,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史记中的版本。

  @善水心 2016-08-16 21:58:35
  士会这么快就下来了?额,世界变化的也太快了。没有他,晋国行不行啊?好担忧~
  -----------------------------
  士会确实没呆几天...
  士会与刘邦之间的关系我们前面简单提过

  大致与士会曾经逃亡到秦国并在哪里留下刘姓后人有关

  后面就不多做介绍了
  @善水心 2016-08-17 20:37:44
  半仙,今晚不适合跑步,赶紧回来更文吧O(∩_∩)O
  -----------------------------
  还是跑了
  然后看了会奥运会...
  @u_100102799 2016-08-17 11:32:05
  @o弘毅o :本土豪赏(5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这是哪位朋友,一言不合就打赏这么多...
  更

  晚上居然为林丹小紧张了一下,太不应该了
  522 断道之盟
  522 断道之盟

  士会告老、郤克高升,继父亲郤缺之后他也成为晋国中军将,遥想当年其爷爷郤芮同大夫吕省一度密谋烧掉晋文公寝宫以杀死晋文公,这一家人后来仕途居然仍能蒸蒸日上,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更值得一提的是,郤克不受身体残疾的影响而稳步升迁,简直就是身残志坚的典范。
  郤克:能不能别提残疾这二个字了……

  很显然的是,齐国之辱给郤克带来的阴影面积实在太大,即便晋景公连续拒绝郤克攻打齐国的提议,但郤克的高升还是给原本想拉拢齐国的晋景公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
  到底有多不确定?
  我们还是来看看士会告老之前,郤克申请攻打齐国失败之后的一件事情。

  这不就在郤克回国后不久,齐顷公还是派了大夫『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等人参加在『断道』『今河南济源市』举行的会盟,这次盟会的主题仍是『讨贰』。
  同前面一样,所谓的讨贰也就是讨伐有二心的国家,俗称骑墙派。
  不过这个『贰』还没有讨,晋国就对齐国先采取了行动,只见晋国不仅是拒绝齐国人参加盟会,而且还把来参加盟会的四位大夫给抓了三位,唯一没有被抓的是高固。

  高固为什么能幸免呢?
  原来,齐顷公担心晋国不讲信用所以没有亲自前往,而是派了这四位大夫来参加盟会,于是就有齐顷公的左右随从断言这样以来必定会惹恼晋国,几位大夫恐怕会有危险。
  高固想想也是,所以半路之时就直接开溜了……

  另外三位大夫吧,其实也不是不知道此次代表齐国参加盟会形势凶险,但是他们坚持认为君命难违。
  况且如果因为大家都不去参加盟会而导致齐晋交恶,还不如被处死得了,所以高固之外的几位大夫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结果倒好,这老虎还没开始咬人,组织盟会的工作人员就先把他们给抓了……

  如此一来,有位叫『苗贲皇』的大夫看不过去了,他便去找晋景公就此事理论。
  这位苗贲皇其实是楚国人,准确点说他是斗越椒之子,当年斗越椒导演的若敖氏之乱失败后苗贲皇逃到了晋国并改头换面成为了晋国大夫。
  苗贲皇是这样说的:晏弱、蔡朝、南郭偃三位明知道有危险还来参加盟会,晋国理应友好迎接他们才对,可是偏偏又逮捕了他们,这只能证明先前齐国的判断是对的,这样做恐怕只会让晋国失信、诸侯们害怕。

  晋景公想想也是很有道理,再说了郤克受辱也被他定性为私人恩怨,不能因为这点小事伤害到齐、晋两国关系,于是晋景公故意让看管的兵士放松警惕。
  结果呢,自然是这三位大夫趁机溜走了。
  郤克:……

  好了,我们都说了这事发生在士会告老还乡之前,眼下局面不一样了,郤克这边气还没消,地位和权力又因士会主动退位而水涨船高,因此这事绝对不能这样就算完。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91年,春,晋伐齐,一同前往的还有『太子臧』领兵的卫国。
  感情郤克还是要闹点动静出来。

  齐顷公一看这阵势也好办,赶紧主动申请与晋景公结盟,并派了『公子彊』到晋国做人质。
  晋景公当然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结盟要紧,伐齐之事再次不了了之。
  郤克:……

  郤克这是屡屡求战而不得,满腔怒气无处发,不过意外的是到了夏季,一向与齐国交好的鲁国这次也准备攻打齐国。
  保险起见,鲁宣公还派人到楚国请求出兵联合伐齐,这一下子被齐顷公侮辱的晋、卫、鲁都找上门来,看来对残疾人心怀尊重还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齐顷公:……
  @时刻未到 2016-08-17 15:36:18
  周三摸鱼
  -----------------------------
  摸鱼大侠晚上好
  @catslover 2016-08-17 22:37:02
  这次更得这么早,猝不及防啊
  -----------------------------
  哈哈 我还以为更晚了呢
  @善水心 2016-08-18 10:08:26
  郤克这胸怀真是醉了,学学人家华元啊。他们大国之间打仗结盟都好随意啊。
  -----------------------------
  郤克这事看来是伤到他的痛处了
  @善水心 2016-08-18 20:44:39
  半仙这周居然木有一天早更的记录
  -----------------------------
  哈哈
  跑跑步
  看看奥运会
  然后就早更不了啦
  大家晚上好
  今年的羽毛球果然...
  523 大长篇之楚庄王
  不经意间就到了为楚庄王做小结的时候

  这里我们故意没有做铺垫
  在我个人看来历史就是这样,给大家的时间都是一样的
  楚庄王的后期相对要平淡了一些,所以我们把焦点放在了中原的晋国、齐国乃至鲁国

  等到我们再去关注楚庄王时 他已经离我们而去
  523 大长篇之楚庄王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在位共计二十三年,随后其子『熊审』继位,史称『楚共王』。
  所谓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是当之无愧的前两霸。
  因为标准的不同,宋襄公以及秦穆公也有当选,加上楚庄王,这便是典型的春秋五霸版本之一。

  考虑到其它因素,比如春秋后期吴、越的存在,包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也在不同版本中出现。
  即便如此,楚庄王仍是不同版本五霸中的常客之一,足见齐桓晋文之后楚庄王的影响力之大。
  楚庄王突然离去,加之楚共王年幼,楚国无心助鲁伐齐,此时此刻,我们不妨把战争扔一边,对这位一度问鼎中原又击溃晋国的春秋霸主之一进行简要的回顾。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去世,楚庄王走到台前,继位之初楚庄王便遇到严峻挑战。
  公元前613年秋爆发斗克之乱,当时自感遭遇冷落的斗克与公子燮趁着成嘉和潘崇领兵进攻群舒之时发动内乱,楚庄王一度被挟持外逃,幸亏途径庐地时被大夫戢梁解救才得以脱险。

  接下来楚庄王是怎样表现的呢?
  喝酒,还有把妹……
  受到惊吓的楚庄王随后日夜寻欢作乐,即位三年来从未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对了,楚庄王也不是完全没做工作,比如他就专门发了道诏令:谁敢谏言就杀谁……

  这不大夫『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管你楚庄王杀还是不杀,反正就是要谏言。
  这天,伍举来到宫中看到楚庄王左搂右抱,伍举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方式,而是故意问了楚庄王一个问题:说有一只鸟落在高山上,三年不飞也不鸣,请问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他倒没有真的对谏言的伍举动手,而是回应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提一点,这位伍举是前面邲之战时楚庄王的宠臣伍参之子,他后来有个孙子叫做『伍子胥』。
  对于伍举的谏言,楚庄王表示自己并非『不蜚不鸣』,而是很快就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话说得那是相当霸气,也成为经典,不过接下来楚庄王该喝酒喝酒,该把妹把妹……

  大夫『苏从』一看没效果,于是也去进谏,这下楚庄王不高兴了,对苏从重申『谁敢谏言就杀谁』。
  苏从也不害怕,而是表示只要能让楚庄王变得贤明,他在所不惜,哪怕是被杀。
  连续的劝谏之下,楚庄王终于幡然醒悟,此后他励精图治、积极投身治国大业,接连灭亡庸国、收服郑国、讨伐宋国,直至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于洛邑,楚国大有问鼎中原之势。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王孙满一席话直接说明当时形势所在:周朝衰败不假,毕竟分封制以及礼乐制根基尚未崩塌,作为『外来户』的楚国持续走强,但象征天子王权的九鼎也没有沦落到随便就触手可及的地步。
  楚庄王是如何回应的呢?
  我们看到楚庄王并没有『恃强凌弱』,尤其是王孙满关于治国『在德不在鼎』的观点得到楚庄王的认可,因此楚军就此撤兵退过。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鼎中原一事,我们既看到楚庄王年少轻狂而又志得意满的一面,其『不合时宜』并公然挑战天子的权威因春秋时代的大背景以及楚国『蛮夷之地』的形象而遭到部分人的指责;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楚庄王善于接纳各方谏言的特点所在,无论是本国臣子、又或者他国大夫,无论是友邻诸侯、甚至是竞争对手,只要有理有据,楚庄王均能欣然接受,如此这般,难怪子也会曰『贤哉楚庄王』。

  用人之上,我们仅仅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楚庄王的过人之处,这件事情如同一鸣惊人一样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叫做『绝缨之宴』。
  平定若敖氏之乱后,楚庄王大宴功臣,并且还派了自己的几位美人来助兴,简直就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喝了一杯又一杯……
  眼看从天亮喝到天黑,众人觥筹交错至酒酣耳熟,突然一阵风将灯吹灭,这时也不知是哪位大夫对某位美女突然施展『咸猪手』,导致美女使劲挣脱并扯下其帽子上的缨带。

  美女当然不干了,于是拿着证据向楚庄王讨要公道。
  楚庄王知道情况后非但没有大发雷霆,反倒是让众人把缨带全部去掉后才点灯继续喝酒。
  今朝有酒今朝醉,反正咱楚庄王老婆多,绿绿又何妨……

  我们不要笑话,楚庄王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自有其深意,楚庄王对此事是这样看的:酒后失态本乃人之常情,加以责罚不但大刹风景,反倒导致君臣失和,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如放过这位神秘的绝缨之人。
  事实证明,楚庄王的宽宏大度得到回报,这位神秘人日后于战场奋死赴敌,为的就是回馈『绝缨之宴』上楚庄王没有让其遭遇羞辱。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孔子表示贤如楚庄王才能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当时的背景是赵盾去世、晋国面临赤狄威胁,楚庄王灭亡舒国、蓼国后与吴国、越国结盟,随后趁着陈国内乱以讨伐夏徵舒为由吞并陈国。
  对于此事大夫申叔时是这样说的: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

  楚庄王虚心接受申叔时的劝谏,陈国从县又升级成诸侯国,体现的是楚庄王从善如流的一面,而这份善在接下来又不断重现:
  邲之战前夕,楚庄王围攻郑国数月并最终攻破其都城,郑襄公坦胸谢罪,比起灭亡陈国来,此时的楚国想要灭亡郑国同样不费吹灰之力,楚庄王选择的却是退兵三十里并与郑国结盟;
  由伐郑并结盟最终引发晋楚之间上演邲之战,过程来看晋军矛盾重重,楚庄王用极小的代价换来了对晋国的大胜,在晋楚争霸的舞台之上楚庄王上演的是惊艳的演出,但是这场大戏落幕之时楚庄王提出的却是『止戈为武』。

  战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比起问鼎之时,邲之战后的楚庄王显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所以接下来我们看到因为申舟被杀一事即便楚庄王大怒并围攻宋国大半年之久,宋国窘迫到易子而食的地步,晋国也高挂免战牌,楚庄王一方面欣赏并释放忽悠他的晋国大夫解扬,另一方面最终仍选择的是退兵三十里与宋国结盟。

  子曰:楚庄王之霸,其有方矣!制节守职,反身不贰,其霸不亦宜乎。
  子还曰:楚庄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
  在孔子看来,楚庄王制节守职、上下同心,因此在他的带领下楚国称霸也就是水到渠成而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于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留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绝缨之宴、止戈为武等等诸多典故的楚庄王?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楚庄王曾经不务正业,曾经对周朝基业图谋不轨,曾经因一时贪念吞并陈国等等等等,但是所有的这些其实又都不重要,一路走来,一路完善自我,当楚庄王个人内在的修养逐步散发出来,霸业已然在脚下。
  世事往往如此,也许并没有那般完美,但是贵在真实。
  关于楚庄王 个人大致构思了几天 决定以从一鸣惊人到止戈为武等一系列与楚庄王有关的成语典故来进行串联。

  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楚庄王的,感觉他从年少轻狂一步一步成为王者之师,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渐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有像一鸣惊人这样的浪子回头(见于史记,真实性其实我个人觉得有一定的商榷余地);
  有问鼎中原这样的飞扬跋扈;
  再到绝缨之宴这样对臣子的宽宏大度以及后来的强而不残暴,甚至对于战争、对于治国都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从楚庄王的身上我们能真切看到一位春秋霸主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当然,水平有限,很多东西个人不一定表达的很清楚,希望大家会喜欢楚庄王这样的一位人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