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532 不辱使命
  齐顷公吃了败仗,齐国目前处境堪忧,不过这时有位齐国大夫干了件漂亮事情
  532 不辱使命

  齐顷公寻求逢丑父无果,当然此时他也不知道郤克会以不吉利的理由放弃杀死逢丑父,要不也不会命都不要似的三进三出于晋军。
  义或者不义,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对于齐顷公来说最为现实的问题是齐军吃了败仗,而且败得还很严重,严重到晋军取胜之后并没有退兵回朝,而是继续追赶齐军。
  齐顷公:……

  只见齐顷公回到都城临淄后不久,郤克领兵也来到齐国的『丘舆』『临淄附近,今山东淄博一带』,并准备对同样靠近都城的『马陉』发起进攻。
  眼见鞍之战大败,齐顷公锐气全无,只得派了一位叫『国佐』的大夫带着财礼去同联军讲和。
  齐顷公看来还真是有点泄气,临了还专门补充:如果他们实在是不同意讲和,那就按他们的意思来吧。

  果然,国佐礼到人到,郤克表示并不同意讲和。
  齐顷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啊……
  好了,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叫国佐的大夫,毕竟齐顷公能派他去同联军谈判说明他至少是有几把刷子的。

  到底有几把呢?
  国佐:还是说重点……
  重点一:国佐姓姜,国氏,他的老爹『国归父』在齐桓公时候也是齐国有头有脸的人物,国佐特长便是外交,因此齐顷公这次派他去讲和也算是专业对口;
  重点二:国佐带去的礼物有『纪甗』『音同演,』、『玉磬』『音同庆』这样青铜器及玉器类的宝物,也有部分之前抢的比如鲁国、卫国等的地皮,总体来说齐顷公还算是诚意很足;
  当然,地皮自然没有一并带在身上……
  重点三:郤克也不是真的不同意讲和,而是国佐带来的财礼他看不上,所以如果讲和,条件得改一下。

  郤克想要的条件是什么?
  其一,『萧同叔子』到晋国去作人质;
  其二,齐国境内的田陇全部由朝南而改为东向。

  第一个条件很是尴尬,因为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正是齐顷公的母亲,也就是嘲笑郤克的那个人,感情郤克这会气还没消……
  对于这个棘手的问题,国佐是这样回答的:作为齐国国君的母亲,论地位相当于晋景公的母亲,在诸侯中发布如此重大的命令却要拿国君的母亲作人质,就等于是以不孝来命令诸侯,既然用不孝来号令诸侯,恐怕是不道德的吧。
  你看看,搞外交的人就是不一样,分分钟就把事情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来了……

  第二个条件呢,其实也很尴尬,郤克这俨然就是拆迁办主任,纯粹就是为了拉动GDP,关键是既劳民伤财耽误收成,而且还不拨经费。
  我们都知道的,拆迁那都是为了以各种名目达到敛财的目的,要不谁会这么热衷于此事……
  这个尴尬的问题,国佐又是这样说的:当年周天子对天下的土地定疆界、分地理,都是因地制宜、有所考虑的,现在您倒好,什么『田垄全部东向』完全不顾地势是否适宜,只管自己兵车进出有利,恐怕违背了先王的遗命吧,既然违背先王的遗命就是不合道义,又怎么能做中原的盟主?
  你看看,这次更狠,直接从道德的层面升华到道义的高度来了……

  国佐表示还没完,接下来还有大招:如果能够讲和,那是您郤克给予齐国的福分,齐、晋两国也能继续友好下去,如果实在不能讲和,那就只能请求让齐国收集残兵败将以进行最后的决战。
  国佐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连鲁、卫两国都感动了过来给郤克做工作,为什么呢?
  因为不讲和的话齐国必然会怨恨鲁、卫,拉仇恨总是不好的,尤其是与比自己厉害的拉仇恨;讲和的话好处自然是大大的,两国既能得到失地,也能缓和一下关系。
  所以讲和还是不讲和,这就由不得郤克了……
  @善水心 2016-08-27 20:43:07
  这么冷清,小姑娘路过,留个脚印。
  -----------------------------
  降温效果果然很明显
  @销号觅取 2016-08-26 17:10:54
  57,200
  -----------------------------
  追的好快 马上一半了
  @司马蛋 2016-08-27 09:24:30
  1
  -----------------------------
  2
  @o弘毅o 2016-08-25 19:46:19
  连续两天都提前更新
  这是要上天的节奏啊
  -----------------------------
  @catslover 2016-08-26 10:02:40
  这是要表扬的节奏?
  -----------------------------
  @o弘毅o 2016-08-26 11:34:39
  这是回来了的节奏啊
  -----------------------------
  @catslover 2016-08-26 17:20:13
  回来了楼主就提前更了?给个好评吧。
  -----------------------------
  呵呵 动作很快啊
  @善水心 2016-08-27 20:43:07
  这么冷清,小姑娘路过,留个脚印。
  -----------------------------
  估计这是史上最惨淡的一天 哈哈
  533 晋景公送礼
  533 晋景公送礼

  因为国佐的精彩发挥,这场发生于公元前589年6月的齐、晋大战之后包括晋、齐以及鲁、卫等国终于是达成一致,到了7月,晋军代表郤克与齐国代表国佐结盟。
  鞍之战的结果来看,晋国显然是最大的赢家,既为频受齐国欺负的小弟鲁、卫出了气,也在前中原霸主齐国面前证明了晋国才是中原的老大。
  当然我们也得说一句,因为楚庄王的存在,晋文公、晋襄公两代辉煌之后,晋国其实腰杆也没那么硬……

  晋军得胜归来,晋景公自然很是高兴,对各位功臣也是赞赏有加。
  郤克求见,晋景公曰:大胜齐国,这功劳是你的。
  郤克表示:国君领导有方,诸位将帅卖力,臣下真没什么功劳。

  士燮求见,晋景公曰:大胜齐国,这功劳是你的。
  士燮表示:还是因为荀庚的命令和郤克的发挥,臣下真没什么功劳。
  荀庚好像都没去啊,能有什么功劳?
  因为最新的六卿里面士燮是上军佐,上军将则是荀庚,士燮代表上军参战,同时也代表自己的上级领导参战,所以领导的功劳那是大大的有……

  好了,中军、上军都见过了,下军将栾书也得意思意思。
  晋景公曰:大胜齐国,这功劳是你的。
  栾书: 我这全都是按照士燮的指示办事的,士兵服从命令,小臣栾书也没什么功劳。

  三军将领,均不贪功,倒也和谐。
  还有另外一个细节同样可以说明一点,晋军回国之时士燮拖在最后面回来,这可把他那告老的老爹士会给急坏了,毕竟国人们高高兴兴迎接他们回来,士会这是左等看不到,右等也看不到,还以为自己的宝贝儿子战死疆场了。
  为什么要拖在最后?
  士燮是这么解释的:出兵有功劳,走到前面容易受人关注,也容易抢了领导的风头,这样不好。
  士会:咱儿子一看就有前途……

  既打了胜仗,大家又都这么谦虚,晋景公心情大好,于是又派了大夫『巩朔』来到洛邑,目的是向定王进献对齐国一战的战利品,尊王的同时也小小的秀一下晋国的实力。
  定王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且有人来送礼,心情自然应该大好。
  其实不然,定王非但心情不好,甚至是压根就不想接见巩朔……

  定王在位第十五年时,晋景公先后两次前往周王室进献俘虏的狄人,定王都是高兴笑纳,才过了小三年,晋景公再次进献战利品,定王怎么就态度大转变了呢?
  原来,所谓进献战利品的礼仪其实源于蛮夷戎狄:
  这些周朝以外的部落不仅不听天子的命令,而且还经常与天子对着干,所以周朝建立之初天子命令各诸侯讨伐他们,诸侯们随后进献战利品,天子再对诸侯进行奖励慰问,这样一来就显得天子与各诸侯国之间上下级关系显得很和谐的样子。

  可是这次晋景公送的战利品来自哪里呢?
  很明显,不是蛮夷戎狄,而是齐国,晋国的兄弟国齐国,天子理论上的小弟齐国。
  按照规定,如果天子命令诸侯国攻打不听话的诸侯国,打完汇报一下战况就行,一般是不需要进献俘虏战利品什么的。

  我们知道了,不是定王不喜欢巩朔,也不是定王不喜欢战利品,而是晋景公的行为触犯到了他脆弱的自尊,毕竟齐国和晋国都是中原的小弟,打了就打了,不该带战利品来邀功;
  带战利品就算了,实在又不该派个巩朔这样没什么影响力的代表来。
  所以定王说了,不是他不喜欢巩伯,也不是他不喜欢财礼,但接待这事得降低规格,按诸侯战胜敌人派大夫告捷的礼节来接待巩朔,自己就不出面了,但是安排几个大夫招待一下还是必须的,毕竟能够有人送战利品来也是很难得的事情……

  对了,定王私下还是接待巩伯并回馈了财礼的,不过专门强调这事也是不合于礼的,就不要记在史册上了……
  继续更新吧
  534 蜀地之盟
  534 蜀地之盟

  公元前589年,鲁成公二年,鞍之战成为当年的焦点事件。
  除此之外,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诸侯国的近况。
  齐、晋结盟之后,到了八月,宋国宋文公去世,这位拒绝给自己『奶奶』、也就是宋襄公夫人王姬私通的春秋大帅哥在位22年,其子『子瑕』即位,史称『宋共公』。

  宋文公在位的二十余年里宋国大致还算稳定,由于他的继位得益于王姬杀死宋昭公,因此从手续来讲宋文公颇有点不太『合法』,因此即位之初一度遭受晋国讨伐,好在此时晋国晋灵公当政,最终中原各国还是承认了宋文公的合法地位。
  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宋国站在晋国一边,因此屡遭楚国打压,具有代表性的比如公元前606年,宋文公四年在楚国的授意下郑国与宋国交战,大棘之战宋军大败,华元被俘;
  比如从公元前596年,宋文公十六年华元杀申舟起楚庄王包围宋国长达九个月的时间,最终以宋国与楚国结盟而告终。

  到了九月,卫穆公也去世,在位共计11年,随后其子『姬臧』即位,史称『卫定公』。
  卫穆公不是什么大帅哥,所以我们简单播报一下这个情况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要说的是楚国,由于楚庄王和鲁宣公于同一年去世,因此这也是楚共王在位的第二年。
  齐晋结盟,对于楚国自然也是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原因有很多:
  比方说孙叔敖担任令尹的时间并不长,随后接任的是楚庄王之弟子重,加之楚共王即位之初年幼,楚国政坛处于磨合阶段;
  比如鲁宣公去世之前原本想依靠楚国来伐齐,奈何楚庄王去世导致楚国无暇顾及,鲁国转而投靠晋国;
  比如鲁国投靠晋国之后齐国本与楚国结盟,不过晋国带领鲁、卫伐齐之时楚国并没有派兵相救,于是齐国也与晋国结盟。

  楚国为什么不去救齐国,这点我们简答说一下。
  本来,令尹子重得知联军伐齐之后已经准备发兵支援齐国,但是分析完形势后子重还是放弃了这个计划,一来楚共王年幼,二来联军人数不少,救援齐国代价不小,三来楚庄王生前交代暂且休养生息、多多体恤百姓。
  简单点说,楚庄王时期楚国风头一度盖过晋国,但风云突变眼前接连不少诸侯国又转与晋国交好还是对楚国的大国地位形成很大的威胁,所以接下来楚国得有点动作了。

  到了冬季,楚军先是攻打卫国,随后准备攻打鲁国,结果还没开打鲁成公就赶紧派人表示求和……
  楚国此次发兵本意也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所以到了十一月,子重索性代表楚国邀请了包括鲁成公、蔡景侯、许灵公、宋国华元、陈国公孙宁、卫国孙良夫、郑国子良以及秦国右大夫『说』和齐国大夫共同在『蜀地』举行盟会。

  对于此次蜀地之盟我们简单说几点:
  此次盟会集结了包括楚、齐、鲁、郑、宋、秦、卫、蔡、许等国,参与国的数量来看这是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可见虽然楚庄王已去,但楚国实力仍对各国有很大的威慑,尤其是才与晋国结盟的齐、鲁、卫均有到场说明他们也不愿意得罪楚国;
  秦国自与晋国交恶之后便与楚国关系不错,因此秦国的到场我们不会太过意外;
  这个『蜀地』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川渝一带,而是今山东泰安附近的一处古地。

  总体来看,后楚庄王时代的楚国与晋国算是处于对峙阶段:
  晋国能通过战争的胜利证明自己的强大,楚国也能通过规模庞大的盟会现实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孰强孰弱,需要看各自接下来有怎样的表现。
  不过此时此刻,我们还是来一起聊聊被遗忘已久的大美女,也就是夏姬。
  @善水心 2016-08-28 09:29:58
  哈哈。最近半仙天天送福利啊~好评好评O(∩_∩)O~
  -----------------------------
  态度够端正吧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8-28 22:02:39
  催更
  -----------------------------
  得令
  话说刚才瞟了几眼八卦首页
  终于是各种话题都有了
  楼上给大家先推荐各帖子
  关于各种文物的 以贴图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的也比较多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535 夏姬返郑
  535 夏姬返郑

  公元前599年,陈灵公被夏徵舒杀;
  公元前598年,夏徵舒被楚庄王杀。
  十年过去了,夏姬过得究竟怎样?

  前面介绍到,就在楚庄王平定陈国内乱后不久,大夫申公巫臣因对夏姬颇感兴趣,于是接连说服楚庄王和子反两兄弟放弃对夏姬的想法,结果被连尹襄老给占了个大便宜。
  不过仅仅过了一年,公元前597年,晋、楚爆发邲之战,连尹襄老不幸战死疆场,其尸首连同大夫公子谷臣也被荀首一并带回晋国。
  接下来的事情就有趣了,连尹襄老之子『黑要』连给老爹下葬都不成,于是把目标转向了夏姬,他打算把自己的后娘夏姬给『烝』了。

  不要误会,虽然夏姬美艳动人,但吃了她的肉也不能长生不老,此烝非彼蒸,区别还是很大的。
  烝是什么意思呢?
  字面意思来看,烝指的是把父亲或者兄长的妻妾收编为老婆……

  也别觉得很夸张,这样的事情并不新鲜,而且也不是只有春秋才有,最为著名的莫如史上第一女皇武则天。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一个不太入流的小才人,她也曾经有过被其子唐高宗李治所『烝』的经历。
  话说回来,夏姬接连遭遇不幸,因为美貌又不断被人眼馋,甚至是连黑要这个儿子辈的都打起她的主意来了,想想实在令人唏嘘。

  所以面对黑要,夏姬又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其实很简单,一位郑国的公主远到楚国,人生地不熟又被视为红颜祸水,那就继续祸害下去呗……
  夏姬无力反抗,只是有个人左等右等、等到花儿都谢了,终究还是坐不住了,这个人便是申公巫臣。

  为了阻止黑要的计划,申公巫臣展开了一番精心的布局。
  首先,申公巫臣派人偷偷告诉夏姬,让夏姬回到娘家郑国,然后等申公巫臣来娶她、
  对于申公巫臣的热情,夏姬表示同意;

  接下来,申公巫臣在郑国有一些关系网,于是他又派人在郑国传话回楚国,表示连尹襄老的尸首可以还给楚国,但是必须夏姬亲自前往郑国;
  随后夏姬向尚未去世的楚庄王请示,申公巫臣则在一边分析郑国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来邲之战晋、楚伤了和气,所以晋国让郑国作为中间人来缓解一下局势;
  二来虽然荀首射杀连尹襄老并俘获公子谷臣,但荀首的儿子荀罃这会还被关在楚国;
  三来荀首又高升为中军佐,因此这次行动应该是荀首想要回儿子,郑国则想借机讨好晋国。

  楚庄王当时一心想要公子谷臣,于是这桩交易被批,夏姬动身前往郑国,临走之前专门强调:拿不回连尹襄老的尸首,我就不回来了。
  结果,夏姬回到娘家郑国之后晋国并没有开启互换人质的交易,公子谷臣还在晋国、荀罃还在楚国,夏姬也并没有设法召回连尹襄老的尸首。
  然后夏姬就真的不回楚国了……

  再接下来,黑要的威胁虽然已经解除,但保不住郑国国内有人打夏姬的主意,于是申公巫臣向郑襄公聘请娶夏姬为妻,财到礼到,郑襄公同意了申公巫臣的请求。
  辗转十余年,申公巫臣终于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夏姬。
  不过问题在于夏姬身居郑国,申公巫臣是楚国大夫,两地分居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皇天不负有心人,楚共王即位后郤克领兵伐齐,令尹子重准备派兵支援,并提前派了申公巫臣到齐国去通知楚军出兵的消息。
  申公巫臣终于是等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机会,他要趁着这次出国的机会干一件大事……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8-29 22:04:56
  楼主,你猜现在几点了?
  -----------------------------
  来了来了...
  抱歉 更晚了
  536 夏姬奔晋
  536 夏姬奔晋

  我们再次来到公元前589年,6月,齐、晋之间爆发鞍之战前夕。
  就在交战之前,楚国也有考虑支援盟友齐国。
  当然,结果我们早已知道,令尹子重权衡过后决定还是按照楚庄王的遗愿做好自身的『打铁』工作,待到楚共王成人、楚国足够硬朗之时才来主持大局也不迟。

  楚国放弃救援,齐顷公自然成了孤家寡人,被联军一顿胖揍后老实了很多,随即与晋国结盟。
  前前后后还有另外一个人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楚国的申公巫臣,就在子重从发兵到改变主意之间,他被派往了齐国。
  原本申公巫臣去往齐国的任务很简单,一是安抚齐顷公,二是告诉齐顷公并不孤单,楚国已经定好出兵的日期。

  这下好了,子重改口,申公巫臣恐怕去往齐国后会遭遇难堪。
  不过没想到的是,申公巫臣压根就没有达到齐国,不仅是没到,而且是根本就没打算去完成这个任务。
  子重:……

  原来,接到这个任务后申公巫臣那是相当高兴,趁着公费出差的空当,他把全部家财一并带走,看这样子是不管混得好还是不好都不打算回来了……
  申公巫臣究竟想干什么?
  那还用说,只见申公巫臣趁着这次出使齐国的工夫首先就到了郑国,终于是和魂牵梦绕、牵挂他十年之久的夏姬团聚。

  这样的剧情我们不算陌生,那还是在三十年前的公元前619年,鲁国权臣公孙敖就曾经趁着襄王去世前往洛邑吊丧的机会跑到莒国投奔美女己氏。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公孙敖和申公巫臣这样的高官为了爱情先后带着大量的财礼投奔他国,他们放弃政治前途,只为与美女的爱情,纯粹就是为了证明这个道理:爱情的价格果然要更高。
  试问他们放弃了权力而又不带财礼再去试试看,保证分分钟被赶出家门……

  申公巫臣自然不担心被夏姬赶出家门,因为他早有准备,楚国能动的资产他已全部转移,不过申公巫臣还是需要担心一个问题,郑国目前还是楚国的小弟,久居郑国恐怕不是长久之道,所以他得带着夏姬跑路,跑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去哪里?
  申公巫臣第一选择是齐国,只是申公巫臣还没去往齐国就得到齐国被打败并与晋国结盟的消息,瞬时申公巫臣打消了居住在『战败国』的念头。

  还能去哪里呢?
  地位上能够与楚国一决高下的,恐怕也只有晋国。
  最终,申公巫臣带着夏姬以及楚国的家产来到了晋国,并且由于郤克之子『郤至』的关系,申公巫臣成功晋国一名大夫。

  对于申公巫臣而言,不过是换了家单位继续当他的小领导,关键是终究抱得美人归,二个字,完美;
  对于晋国而言,有人从自家最大的竞争对手楚国投奔而来,至少这是件相当有面子的事情,二个字,舒服;
  对于楚国而言,这事就不那么痛快了,与申公巫臣有点小矛盾的子反就表示得砸钱贿赂晋国,让申公巫臣在晋国永世当不了大夫。
  给自己的对手送钱,楚共王当然会觉得难堪,他是这么说的:如果申公巫臣对晋国有用,即便送送去重礼,晋国恐怕也不会同意;万一申公巫臣对晋国没多大价值,晋国估计也不会要他。
  总之一句话,对于申公巫臣楚国现在其实也没太有效的办法,二个字,忍着……
  @小二鱼被注册了 2016-08-29 19:45:36
  看到了61页才回复一个实在是惭愧
  -----------------------------
  呵呵 这个大可不必 愿意看下去就是最大的支持啦
  @善水心 2016-08-30 11:33:19
  话说,这申公巫臣在楚国有老婆孩子吗?
  -----------------------------
  有的,但是申公巫臣准备还算充分,找夏姬的时候把儿子都带上了,
  但是,他的族人还是在接下来受到牵连,申公巫臣为报仇干了件大事,这件事情对春秋末期的格局甚至是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家晚上好
  先更
  537 荀罃归国
  537 荀罃归国

  有史以来,高级领导携巨款潜逃一直就是件很头疼的事情,人家连至高无上的权力都敢放弃,试问还有什么是能威胁到他们的……
  不过即便威胁不到这些高官,但凡真要追究起来,总归还是有迹可循,比如威胁不到干脆就恶心他,公孙敖出逃事件上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一系列连锁反应,东门襄仲随之做大,三桓被死死压制,他自己最终落得个客死齐国的下场。
  申公巫臣虽然计划周密,甚至是连家眷财产等都一并转移,终归他的族人还留在楚国,楚共王以及子反等人真要就申公巫臣携夏姬跑路到晋国一事追责,总是会有人付出代价。
  几年之后此事便会应验,并且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目前先剧透到这里……

  子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但凡想要走捷径乃至铤而走险,正义终究还是会到来。
  对了,这个子其实是老子……

  随着鞍之战的结束,我们再来看看新的进展。
  首先,晋国发起鞍之战,楚国随后举行盛大的蜀地之盟,楚庄王之后新一轮的晋、楚争霸已然展开,典型如齐、鲁、卫等立场并不坚定,既想抱晋国大腿,也不想因此而得罪楚国。
  至于郑国倒是暂时对楚国比较服帖,并且很快收到了回报。

  公元前588年,春,晋国联合宋、卫、曹对郑国发起进攻,还是同样的套路:讨伐对晋国有二心的诸侯国。
  郑襄公:这不是我要的回报……
  以晋国为首的联军从郑国东边发起进攻,郑国只得派了郑穆公之子、郑襄公的兄弟『公子偃』领兵抵御。

  公子偃面对联军并不慌乱,而是在东部边境设下埋伏,打了联军一个措手不及,随后还派了皇戌到楚国进献战利品。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公子偃此战令我们眼前一亮,郑国也一改往日谁打我就跟谁求和的形象。
  不仅如此,郑国接下来又派了子良进攻许国,理由是许国仗着楚国撑腰而不给郑国上贡,由此可见,郑国此时也并非一味巴结楚国。

  到了夏季,眼见申公巫臣带着夏姬在晋国安居下来,连尹襄老尸首问题恐怕已经无人放在心上,不过为了避免晋、楚之间矛盾继续计划,邲之战近十年后两国终于就人质问题达成一致,公子谷臣回到楚国,荀罃返回晋国。
  十年时间,荀罃老爹已由当年的下军大夫晋升为中军佐,地位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
  比较有意思的是,因为荀罃老爹的影响力,楚共王亲自送别荀罃,而且顺便套近乎问道:关了你这么久,恐怕怨恨我吧。

  你看看,有个靠谱的老爹是有多重要,否则谁会对一个被关了十年的人嘘寒问暖。
  荀罃会如何回答呢?
  荀罃表示自己当年水平不够才会被抓,这么多年能活下来已经不错了,所以一点不怨恨。

  既然不怨恨楚国,楚共王随即又表示:我要放你回去了,所以感激我吧。
  荀罃又表示这不过是两国在为自己国家利益做打算,跟自己关系不大,所以谈不上感激不感激。
  楚共王:……

  楚共王略有不甘,继续问:放你回去,总得拿点什么报答我吧。
  荀罃是这么回答的:我既没什么好怨恨的,对国君也没什么好感激的,为什么要报答你?
  楚共王:能不能愉快的聊天了……

  最后,荀罃是这样总结自己十年『铁窗』生涯的:您要想杀我现在还来得及,这算死且不朽;如果放我回去,老爹荀首向晋景公请求诛杀于自己的宗庙中,也算死得其所;万一回去了还能继承宗子的地位而率领军队保卫边疆,如果遇到楚军也会竭尽全力。
  荀罃的话其实很简单:无二心、尽臣礼,这是他唯一能报答楚共王的。只要回去还能好好活着,那就必须又是一条好汉。
  我们都知道,杀君子总是不吉利的,楚共王:慢走……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8-31 16:22:06
  来晚啦~周三好~
  -----------------------------
  哈 正好遇到 不晚不晚
  大家晚上好
  又该更新了
  538 重温旧好
  538 重温旧好

  荀罃归国,标志着自邲之战以来晋、楚之间的关系暂时有所缓和,大环境之下,晋国倒也接连有所动作。
  到了公元前588年的秋季,郤克联合卫国的孙良夫对赤狄残存部落廧咎如发起最后的进攻。
  廧咎如溃败宣告着令中原头疼数代人的赤狄部落彻底成为历史。

  公元前588年,冬,晋景公派了荀庚到鲁国进行友好访问,一同前往的还有卫国的孙良夫,三个国家既要重温过去盟约的精神,也要继续举行新的盟约,于是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
  原来,作为东道主,鲁成公纠结于盟会的顺序位次一事。
  按道理,晋国是大国,是中原各国的排头兵,理应把晋国排在前面;
  但是按职位,虽说荀林父和士会相继高老,荀林父之子荀庚迅速篡位为上军将,但仅是晋国臣子中的三号人物,而戏份颇多的孙良夫俨然是卫国的头号人物,因此以这个标准来看应该把卫国排在前面。

  究竟如何排位,鲁成公只得咨询大夫臧宣叔臧宣叔,鲁国礼法制度一贯坚持不错,所以臧宣叔引经据典表示有话说:按照制度嘛,次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中卿,中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
  我们懂了,虽然卫国地位不如晋国,但孙良夫所谓卫国的一号人物相当于晋国的二号人物。
  比起作为三号的荀庚,孙良夫还是要大那么一点,所以选卫国。

  不过臧宣叔还有话说:比起晋国来说,卫国恐怕连次国的资格都不够,顶多算一个小国,小国的上卿相当于大国的下卿,也就是说孙良夫只能相当于晋国的三号人物,与荀庚级别相当。
  这就更难选了……
  鲁国毕竟是鲁国,对于礼制的规矩一套接一套那是掌握得相当清楚,所以臧宣叔最后表示,晋国是盟主,所以选晋国。
  最终,晋、鲁、卫重温旧好、展望未来,一片和谐。

  紧接着还有更有趣的事情,随后不久齐顷公也亲自来到晋国朝见晋景公,就在齐顷公准备行『授玉』之礼时郤克快步冲上来阻止了齐顷公。
  所谓『玉』,指的是玉圭,相当于周天子发给各诸侯国君的高档名片,诸侯国朝见天子之时手持玉圭朝见天子以示尊重。
  即便齐败于晋,即便定王存在感没那么强,但齐顷公以朝见天子的礼仪对待晋景公总归还是不妥,所以郤克不仅阻止了齐顷公的这一举动,还表示齐顷公此次能来晋国还是因为女人的嘲笑,咱晋景公受不起这么大的礼。
  话说得很体面,大仇也报了,看来郤克还是念念不忘来自齐国的嘲笑声,我们再次提醒,任何时候,请尊重每一位残疾人……

  客套完毕,晋景公设宴招待齐顷公,齐顷公注意到一个人,便一直盯着他看,看到他心里发毛,这个被看的便是抓了个山寨齐顷公的韩厥。
  韩厥自以为从战场归来换了服装打扮齐顷公就认不出他来,于是试探性的问到:您认识我?
  齐顷公:小样,你以为你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韩厥:……

  当初战场紧追是敌人,如今酒桌相见是贵客,韩厥自然很是尴尬,所以我们回顾韩厥抓齐顷公,不对,抓山寨齐顷公之时韩厥又是扑通下跪、又是敬酒寒暄还是有作用的,至少七分能够缓和一些。
  于是我们再次提醒,任何时候,请尊重每一位领导人……
  看看人家韩厥当时就做得不错,即便此时被齐顷公当场认出也好推脱,韩厥是这样说的:下臣不惜一死,为的就是两位国君能够有像现在这样在堂上对饮的机会啊。

  齐顷公嘲弄郤克,引发一场联军对齐国的大战,终究还是于酒桌上化干戈为玉帛,韩厥耍了个滑头掩饰了尴尬,郤克及时劝阻了齐顷公行的大礼,闹剧终归成为过去。
  最后我们小小剧透,新的闹剧也即将到来……

  @善水心 2016-08-31 09:18:31
  哈哈。荀罃我喜欢⁄(⁄ ⁄•⁄ω⁄•⁄ ⁄)⁄
  -----------------------------
  呵呵 这位也是三晋史上的一号人物
  @小二鱼被注册了 2016-08-31 09:07:54
  每日打卡
  -----------------------------
  呵呵 晚上好
  @善水心 2016-09-01 10:04:17
  哈哈,每次齐顷公出场,我都觉得他好可爱。昨晚干嘛只更一集,好怨念~~~~(>_<)~~~~
  -----------------------------
  小姑娘都没说,我哪敢更两集啊
  哎 还是看国足的比赛了...
  大家晚上好
  我们接着更新
  539 赵婴乱伦
  友情提醒
  下面一段时间我们逐步会进入到“赵氏孤儿”这一剧情
  赵氏孤儿案情比较复杂,史记中的描述也相当精彩,后来加上被艺术加工,所以在整个春秋阶段的历史典故中还是相当有名的。

  不过问题在于史记与左传中关于赵氏孤儿的记载出入非常大,大到甚至完全无法糅合在一起,考虑诸多因素之后,我们这里还是会以左传中的记载为蓝本。

  后面看大家兴趣,有必要的话我们再对这一桥段进行细致的分析。
  539 赵婴乱伦

  公元前587年,12月,由于晋国重大人事调整,我们为大家带来最新一期三军六卿名单: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首;上军将荀庚、上军佐士燮;下军将『郤錡』、下军佐赵同。
  由于此年郤克去世,栾书跃升为中军将,郤克之子郤錡则成为新任下军将,正常的人事轮换,为什么我们说是重大调整?
  事实上,短短几年之间六卿结构暂时其实还算稳定,不过稳定之余晋景公此时对晋国军队做出的调整在于传统的三军之外又增设新三军,也就是所谓的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

  按这态势晋景公要是再增设一路新军的话,恐怕就得叫新四军了……
  如此一来,我们看看新三军的人员情况:新中军将韩厥、新中军佐赵括;新上军将巩朔、新上军佐韩穿;新下军将『荀骓』、新下军佐赵旃。
  晋景公做出如此重大调整,一来是因为以上这些『新人』在鞍之战中表现突出;二来也是因为晋景公一来晋国发展不错,由三军扩充为六军说明晋国军力又有了明显的提升。

  当然,对于晋国来说这样的事情并不能算是新鲜,从扩军到裁军,晋国其实已经经历过一次,效果来看也并不是很好,因为裁军会带来岗位紧缺的现实问题,然后又会引发权臣之间政治斗争的加剧。
  此时我们不妨小小剧透一下,晋景公的此次变革持续仅仅二十余年,后又同样缩编为三军六卿,此后六卿格局逐步稳定,伴随着六卿之间内斗的加剧以及国君权力的架空,晋国最终走向了分裂。
  不过,晋国后来的发展轨迹是由众多因素促成,各种内因外因乃至机缘巧合共同决定了晋国春秋后期的命运。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回到正题,晋军从三军为六军,我们注意到二个人:赵同和赵括,他们分列下军佐和新中军佐。
  赵盾之后,赵衰同赵姬所生三个儿子中的两位在晋国影响力逐步攀升,唯独没有看到赵姬第三子赵婴的身影。

  虽然政坛表现一般,不过赵婴这会小日子倒是相当滋润,他和一位叫『赵庄姬』的好上了。
  赵庄姬是谁呢?
  称呼来看,带姓『姬』的必然是位女性。
  赵婴:难道我还跟男的好上了么……

  从赵我们可以得出,他的夫君应该姓赵。
  赵婴:这么巧,我也姓赵啊……
  庄字来看,这就比较讲究了,因为这个庄字是他夫君的谥号,也就是说他的夫君此时已经去世。
  感情又一位寡妇……

  赵庄姬到底是谁呢?
  户口本来看,赵庄姬来自晋国王室,她是晋成公的女儿,晋景公的姐姐;
  结婚登记本来看,赵庄姬是赵朔的夫人,庄则是赵朔的谥号,因此赵朔亦被称作『赵庄子』。

  好了,又到了我们愉快的八卦时间了。
  大家都知道,赵朔是前晋国权臣赵盾之子,赵盾与赵同、赵括以及赵婴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其中后面三位还是亲兄弟。
  也就是说,论辈分的话,赵婴等几位是赵朔的叔叔,同样就是赵朔夫人赵庄姬的叔叔,可是等到赵朔一去世,赵庄姬却和自己的叔叔赵婴变得过于亲密起来。

  私通、而且乱伦,对象还是晋景公的姐姐,不知道赵婴是不是会觉得很刺激……
  @银子KAKA 2016-08-31 23:24:13
  冒个泡,每日睡前总要上来刷新一下
  -----------------------------
  呵呵 感谢 还以为早弃坑了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