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片汤2016 2016-09-02 09:17:20
  该顶一顶了,要不楼主以为又有弃坑的了。
  -----------------------------
  哈 我相信你不会弃坑的
  @销号觅取 2016-09-02 12:45:19
  69,234 超过一半了 楼主快更!
  -----------------------------
  呵呵 欲速则不达
  大家周末好
  这会更新不算晚吧
  540 定王驾崩
  540 定王驾崩

  想当年,宋襄公夫人王姬对着自己的帅哥『孙子』宋文公频抛媚眼,比起来赵婴与自己侄子赵朔的亡妻赵庄姬偷情也就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的水平。
  不过相比起来,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地位和实力本身:王姬辈分高,活动能量大,所以即便宋文公不同意与王姬行苟且之事,王姬还是派人杀死宋昭公,宋文公得以继位;
  反观赵婴,兄弟三人中就数他混得最差,赵同和赵括在三军以及新三军中地位也仅仅是一般,赵氏已不是当年的赵氏,再加上赵庄姬另外一个身份是晋景公的姐姐,所以这事真要传开的话赵氏一族恐怕压力不小。

  这不,公元前586年,春,赵同、赵括两兄弟就表态了:赵婴生活作风腐败,实在不成体统,必须把他赶到国外去。
  赵婴:有我在,栾氏才不敢作乱对付赵氏,如果我逃走了两位兄长恐怕也会出事。
  简单的对话透露出不少信息:为了避免赵婴与赵庄姬乱伦事件进一步恶化,赵同、赵括决定与赵婴划清界限并将其放逐到齐国;赵婴一来不愿离开晋国而希望得到两兄弟的赦免,二来也暗示自己离开晋国之后赵氏恐怕会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但是呢?
  赵同、赵括最终还是没有听信于赵婴,赵婴无奈只得踏上逃亡之路,留下赵庄姬以及年幼的『赵武』。

  说一点,赵武是赵朔与赵庄姬之子,赵盾之孙,也就是传说中『赵氏孤儿』的主角,不过距离他真正成为孤儿还有几年的时间,我们暂且不表……
  总之,我们简单聊聊此时赵氏一族在晋国的处境:
  赵盾之后,虽然赵朔、赵同以及赵括等在晋国仍能担任要职,但地位和影响力与赵盾时期显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其一;
  赵朔早逝,加上赵婴与赵庄姬,赵同和赵括只得壮士断腕放逐赵婴,赵氏实力进一步衰弱,这是其二;
  我们小小剧透一下,在栾氏等打压之下,赵氏一脉很快便会遇到几经族灭的绝境,赵武幸运生还并在成年之后逐步带领赵氏恢复元气,最终导演了留给后人版本不一的『赵氏孤儿』大戏,这是其三。

  按照一贯的原则,我们还是看看赵婴出逃当年发生的一些主要事情。
  公元前586年,11月,周天子定王去世,在位共计21年,随后其子『姬夷』即位,史称『周简王』。
  作为东周时期第九位天子,定王在位时间相对较长,比起之前的倾王和匡王存在感强了不少,强如晋国也曾先后借着击败赤狄和齐国的机会几次到洛邑进献战利品,楚庄王时期的『问鼎』事件也是在他的任期之内发生。

  总体来看,从公元前696年到公元前586年,晋国与楚国的争霸主导了中原的大格局,王室地位与实力持续下滑。
  倒是楚庄王的问鼎失败以及晋景公伐齐后进献战利品令定王不高兴,一定程度上说明定王仍在维系着天子的荣耀,
  人生长恨水长东,历史的洪流面前,有如定王五年之时的黄河改道,即便有心,但亦无力,这个世界早已不是天子独大的年代。

  比起定王的驾崩,更早一些还有另外一位国君去世,这便是郑国的郑襄公。
  郑灵公当年短暂在位之后,郑襄公随后在位18年,其子『姬晞』即位,史称『郑悼公』。
  明明郑襄公去世在前,周定王去世在后,我们为什么会先介绍定王驾崩的事情呢?

  定王毕竟是天子,插个队也是正常的嘛……
  不过吧,真正的原因其实不在于此,而是郑国介于晋、楚之间,郑国重大人事变动往往会带来一系列外交政策的变化,严重时甚至是会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换句话说,天子驾崩的新闻价值这会可能还不如一位国君去世来得大……
  @禅___静 2016-09-02 23:21:49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我擦,才女哪来这么多天涯贝
  
11111111111111111【抢红包
  541 郑晋结盟
  541 郑晋结盟

  说完了周定王,我们再来简单说说同年去世的郑襄公。
  周定王与郑襄公两位在位时间差不太多,所处环境基本也一样,那就是晋楚争霸的大背景。
  当然,郑襄公与周定王分工区别还是很大的:作为天子,定王主要负责当观众,围观晋、楚两国争霸就行;作为战略要地郑国的国君,郑襄公则要当好配角,必要之时负责被打……

  总体来看,郑襄公在位的近二十年里比较明显的分为了两个阶段:
  前半段,郑襄公延续了郑穆公的外交策略亲晋而远楚;
  后半段,楚庄王持续施压的情况下于公元前597年围攻郑国数月,最终郑襄公『肉袒牵羊』而谢罪,楚庄王也并不趁机灭亡郑国,至此郑国坚定的站在了楚国这边。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去世,楚国进入下一个轮回,适逢郑襄公在位末期,同样作为楚国小弟的许国仗着楚国撑腰而不向郑国上贡,由此惹恼郑襄公。
  公元前588年,郑襄公派了子良对许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587年,郑国大夫『公孙申』领兵再度攻打许国遭遇败仗,结果引来郑国第二轮进攻,许国『鉏任』、『冷敦』被攻陷。
  公元前586年,郑悼公元年,许国倒也聪明的跑到了楚国控告郑国的一系列行为,为此,郑、许两国各派代表前往楚国进行辩论。

  辩论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许国:我是楚国小弟,郑国他打我。
  郑国:许国不听话,该打。
  楚国:都是我小弟,都不要闹。
  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只要许国老老实实给自己上贡就行,给不给郑国进贡并不是什么大事,郑国此次想讨要一个说法自然就是难上加难。
  非但如此,前往楚国诉讼的皇戌和『子国』还被楚国给抓了起来。
  提一点,这位子国同子良一样,都是郑穆公的儿子,论辈分是郑悼公的叔叔。

  楚国如此一来,刚刚上任的郑悼公便不干了,他很快便派了公子偃到晋国请求结盟。
  人生就是如此充满了戏剧性,前年的时候公子偃还大发神威领兵击败晋国联合宋、卫、曹讨伐郑国的联军,转眼因为楚国给郑悼公穿了小鞋就得回过头来与晋国讲和。
  晋景公当然乐得看到这样的情况,公元前586年,8月,郑悼公与晋国代表赵同在『垂棘』结盟,这个以产玉璧而盛名的地方见证了郑国再度回归晋国阵营。

  郑悼公自楚归晋,另外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一个叫做『公子围龟』的人,他也在当年从楚国回到了宋国。
  公子围龟是谁呢?
  他是宋文公的儿子,当年楚庄王围困宋国长达九个月之久,最终在华元的果敢之下楚国同宋国结盟,华元则到了楚国做人质。
  华元人质没做多久,宋文公感到人手不足又赶紧把华元『赎』了回来,换去做人质的便是这位公子围龟。

  公子围龟在楚国当了八、九年的人质,时间眼快就快赶上晋国的荀罃,一来他的老爹宋文公已经去世,在位的是宋共公;二来楚共王也没有亲自送别他,所以即便回国后华元热情款待,公子围龟却还是耿耿于怀替华元『坐牢』的这段日子。
  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懑,只见公子围龟鸣鼓喧闹着进了华元府,随后又以同样的方式退了出来,表示自己这是在对攻打华元做演习工作。
  华元好心设宴款待,公子围龟反倒虚张声势表示要打击报复……

  公子围龟没有想过的是他的老爹宋文公早已去世,华元如今也是宋国的肱骨之臣,宋共公又岂会容一个刚回国的人质胡闹。
  所以呢?
  一声令下,公子围龟被咔嚓……
  各位抱歉,这几天涯叔抽风 全部回复和评论的系统消息都看不到
  @禅___静 2016-09-04 21:39:55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我去 才女刮彩票了啊 天天打赏
  晚上好
  更新
  542 虫牢之盟
  542 虫牢之盟

  公元前586年,冬,晋景公在『虫牢』『今河南封丘县一带』举行盟会,邀请的诸侯国有鲁国、齐国、宋国、卫国、郑国、邾国、杞国等。
  为什么会把盟会的地点选在卫国的虫牢?
  这是因为一来卫国地处中原,各诸侯国来往方便;二来虫牢地势平坦开阔,如此众多的诸侯国在此盟会摆得开阵势,看这架势晋景公想要在规格上一举超过先前楚共王举行的蜀地之盟。

  鲁成公、齐顷公、卫定公、曹宣公等出席盟会我们并不意外,郑悼公出席此次虫牢之盟我们也能理解,毕竟因为楚国偏袒许国,不久之前郑国已经与晋国结盟,唯独宋共公出席这次盟会让我们觉得稍显意外。
  为什么呢?
  因为楚庄王当年以结盟而不是灭亡宋国的方式结束对宋国的围困,宋国自此对楚国相当服帖。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更意外的是就在虫牢之盟结束后众诸侯商量下次举行盟会的事宜时,宋共公表示宋国内部才出了点事情,所以下次的盟会就不约了。
  宋共公指的是什么事情呢?
  还是公子围龟从楚国刚一回来就被他咔嚓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算不上什么大事,看来宋国如同齐国、鲁国一样,虽然不想得罪晋国,但也不愿意连续参加晋国组织的盟会来招惹楚国。

  宋国拒绝参加盟会,很快便引来连锁反应:
  公元前585年,春,卫国领兵进攻宋国;
  到了秋季,在晋国的授意下晋国再度对宋国发起进攻。

  晋国为什么不亲自对宋国发起进攻呢?
  原来,对于晋国此时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晋景公正在考虑迁都。
  曲沃代翼后,晋献公上任之初将都城由翼城迁到绛城,一晃近百年,晋国自晋献公往后迅速扩张,晋文公、晋襄公两代更是称霸中原,如今晋景公又将原本的三军扩编为六军,面对新的形势,迁都成为晋景公新的需求。

  与众大夫一番讨论后,晋景公最终听取了新中军将韩厥的建议,把国都迁至汾河、浍河会合处的『新田』,并称之为『新绛』。
  翼城、绛城之后,新绛成为晋国新的国都所在,也成为晋国最后一任国都所在。
  直到晋国的消失……

  晋国如此之强,为什么又会过早的消失?
  我们不妨看看紧接着事态的发展,宋国仅仅因为拒绝参加盟会就轮番遭遇进攻,楚国自然得有所表示了,就在鲁国再次进攻宋国后不久,楚国令尹子重领兵出征。
  还是不变的套路,打郑国……

  为什么又是郑国?
  这个套路简直不要太熟悉,不久之前郑悼公已经公然判楚归晋,所以楚国自然就把气撒在了郑国之上,对于此事郑悼公又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郑悼公什么都没做,也没打算做点什么,因为就在子重伐郑前不久他就已经去世,在位仅二年。

  谥号来看,『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
  以后甭管哪位天子国君什么的出场如何如何厉害,只要我们提前知道他的谥号中带有悼字,那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像郑悼公这样的能活到第二集已经算很不错了……
  郑悼公去世后,郑襄公之子,郑悼公之弟『姬睔』『音同棍』即位,史称『郑成公』,比收复台湾的那位郑成功要早了二千多年。

  好吧,郑、晋、楚之间新一轮的斗争又会如何收场,我们下回分解。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9-04 22:34:41
  这个点更,没看g20的文艺晚会么
  -----------------------------
  呵呵 没看呢
  @善水心 2016-09-05 12:48:15
  “到了秋季,在晋国的授意下晋国再度对宋国发起进攻。” 这里是鲁国吗?
  -----------------------------
  是...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9-04 09:01:11
  一般人质在外国都是啥待遇?坐牢还是软禁。应该还是好吃好喝待着吧?
  -----------------------------
  基本不会坐牢的,算是软禁吧,所以我在哪里打了个引号
  从春秋时期的众多人质事件来看,通常待遇不会很差,毕竟此时各国相对还算比较讲礼节的。
  @善水心 2016-09-05 21:03:54
  半仙,我真不是来催文的。小姑娘只是路过,顺便问一下,今天二更不?
  -----------------------------
  哈哈 更呗
  话说今天终于能看到系统消息了 还是找的天涯的技术人员解决的
  543 马陵之盟
  543 马陵之盟

  郑成公初立便遭遇楚伐郑,按照既定的模式自然接下来就得轮到晋救楚。果不其然,晋国随即派兵救援郑国,领兵的是新任中军将栾书,其他五卿以及新三军的六卿悉数出战。
  架势来看,晋景公还算重视,不过就在郑国一个叫『绕角』的地方遭遇楚军之时,子重没有和晋军交战便直接领兵回国。
  栾书:……

  排场搞得这么大,不找人撒撒气怎么能行,只见晋军调转枪头对楚国小弟蔡国发起进攻。
  楚国得知消息后只得赶紧又派了『公子申』、『公子成』两位带领申地、息地的军队去救援蔡国。
  两军在『桑隧』『今河南确山县一带』形成对峙之势,看来新一轮的晋、楚交战在所难免。

  对于此战,晋军大多数将领积极性很高,誓与楚军一决高下,比如赵同、赵括便主动向栾书请求出战。
  但是也有少数反对声,比如中军佐荀首、上军佐士燮、新中军将韩厥便主张退兵。
  他们反对出战的理由很简单:晋军原本只是来救郑国的,楚国已经退兵回国,目的其实已经达到,现在还要把战争引到蔡国头上,自然就会激怒楚国,如此一来未必能够得胜。
  再说了,这几位还表示楚军仅仅只是派了两个县的兵力,晋军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就算打了胜仗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万一要是输了那就麻烦大了去了,看来邲之战对晋国造成的阴影还是不小。

  古语云:三人占,从二人。
  简单点说,也就是说少数要服从多数的意见,荀首、士燮、韩厥三位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毕竟主战派占了多数,所以栾书该如何抉择?
  栾书是这样说的:善钧,从众。夫善,众之主也。三卿为主,可谓众矣。

  栾书认为,善如果均,那么听从众人是意见是可以的;但善如果不均,那咱就可以考虑听『众之主』的,荀首、士燮、韩厥三位都是贤士,可谓众之主,听他们的是没错的。
  意思很明显,管他什么少数多数的问题,跑路就对了。
  看来栾书并不认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是认定了这样的原则原则:如果下属的意见和领导的意见相同,那么听听下属的意见也无妨;但是如果意见不同,那咱当领导的就不听了……

  不管怎样,在救援郑国一事上晋国表现积极,郑成公也是看在眼里,公元前584年一开春,郑国便派了子良带着财礼到晋国朝见晋景公以示感谢。
  作为回应,到了秋季,子重再次领兵对郑国发起进攻。
  郑成公:……

  面对楚国的再次来犯,晋国此次动静更大,召集了一众诸侯联合救援郑国,郑国由此士气大振,不仅包围了楚军,还俘虏楚国大夫『钟仪』并进献给晋国。
  随后,包括晋景公、鲁成公、齐顷公、宋共公、卫定公、曹宣公、杞桓公等诸侯国君在卫国的『马陵』『今山东聊城一带』举行盟会。
  另外。诸如莒国、邾国等小国也有参加,晋景公号召力之强俨然有超越初出茅庐的楚共王之势。

  对于此次盟会我们简单提几点:
  马陵之盟知名度远不如后来战国时期的『马陵之战』,孙膑于马陵之战前后的曲折经历以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战术指挥成为春秋战国战役中经典之经典,这是其一;
  这位被俘的楚国大夫钟仪是目前有史书记载最早的古琴演奏家,一个搞艺术的被拉到战场并且被俘想来是件很费解的事情……
  两年之后,被关押在晋国仓库的钟仪在晋景公面前表现得不卑不亢,在士燮的劝谏之下晋景公最终放了钟仪归国,这是其二;
  不过话说回来,晋景公风光无限,背后暗自神伤的则是两度伐郑无果的楚国令尹子重,眼见国君年幼楚国暂时不能有太大动作,子重干脆把气撒在了申公巫臣上,这是其三。

  申公巫臣不是早带着夏姬投奔晋国了么?
  也对,子重这会还真不能拿申公巫臣怎样。
  不过,申公巫臣的族人大多好像还留在楚国……
  @片汤2016 2016-09-05 14:10:53
  顶
  -----------------------------
  片汤这是恢复了几成功力啊
  盛情难却,我们再更一节吧
  话说得抓紧码字了...
  544 养狼计划
  不经意间 吴国准备要出场了
  我们再过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的话 晋楚相争结果晋国扶持吴国对付楚国 楚国又扶植越国来针对晋国 结果闹到后来吴、越成了主角,晋楚却相继成为酱油,想想都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544 养狼计划

  公元前584年,楚国。
  一场迟来的报复乃至泄愤的行动展开,这次行动的对象是远走晋国的申公巫臣。
  实施行动的则是令尹子重以及司马子反,两位均是楚庄王的弟弟,楚共王的叔叔。

  为什么我们说这是一次与泄愤有关的行动?
  想来与楚国在郑国一事上接连失意有关,虽暂时拿晋国没什么办法,拿逃到晋国的申公巫臣撒气总归还是没难度的。
  为什么我们又说这次行动与报复有关?
  主要还是因为主导此次行动的子重和子反与申公巫臣都有一定的过节。

  子反的问题我们很好理解,当年楚国讨伐夏徵舒后楚庄王与子反均有意娶夏姬为老婆,结果被申公巫臣一顿忽悠就此作罢。
  十年之后,申公巫臣终于露出真实意图,子反为痛失美女夏姬、也为被申公巫臣欺骗而十分恼怒。

  子重与申公巫臣拉下仇恨则源于当年围困宋国之时,楚宋结盟并回国后,子重当时请求申邑、吕邑的土地作为赏田,楚共王也答应了这一请求。
  结果申公巫臣赶紧说了一通,表示申邑、吕邑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不能被私人所占有,否则晋国和郑国会对楚国形成更大的威胁,楚庄王随后便改变主意驳 重的请求。
  子重眼看即将到手的两块地皮就此又被否决,也因此而与申公巫臣结下仇恨。

  话说了这么多,问题是申公巫臣早已远走,子重和子反又能如何?
  只见这两位将申公巫臣的族人,包括『子阎』、『子荡』、『清尹弗忌』等杀得一干二净,并瓜分了他们这一族的家产。
  收拾完申公巫臣的族人还不算完,子重、子反又将连尹襄老的儿子黑要也给杀死,同样吞并了他的家产,黑要非但没能娶到自己的后娘夏姬,反而因夏姬与申公巫臣的远走而惨遭杀戮,实在也是悲催。

  申公巫臣很快得知族人惨遭杀害,他倒也是平静,毕竟杀将回去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写了封信给子重、子反二人,内容简单却明确:你们邪恶贪婪、滥杀无辜,我定会让你们奔命而死。
  灭族之仇的种子已然种下,并在申公巫臣心里生根发芽,自己不过是逃到晋国混日子的小小大夫,对手却是两位楚国权臣,很显然的是晋景公并不会为了他的私仇而挑起两国之间的战争,所以申公巫臣果断选择了跑路。
  很奇怪的复仇方式……

  没错,留在晋国申公巫臣显然无法报仇,于是在向晋景公请示之后申公巫臣出使来到名不见经传的吴国,这里是吴国国君『寿梦』在位的第二年。
  一来吴国比蛮夷之地的楚国还要偏远而未受开化,实力明显不如晋国和楚国;
  二来近20年前楚庄王还曾专门与吴国和越国结盟,申公巫臣跑到这里能做什么?

  原来,申公巫臣带了几十辆兵车和射手、御者等送给吴国作为见面礼,此行的目的则是策反吴国,让吴国背叛楚国并与晋国通好。
  申公巫臣出使吴国后很得寿梦赏识,于是他在这里教吴国人使用兵车以及排兵布阵,甚至是把儿子『狐庸』都留在了吴国做外交官。
  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就彻底明白了,申公巫臣的计划是在楚国的后方把吴国培养成一头饿狼,让楚国前后分别受到晋国和吴国牵制。

  这一养狼计划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吴国在申公巫臣的训练和『洗脑』之下跃跃欲试,但凡属于楚国的蛮夷之地以及附庸小国比如巢国、徐国、甚至是楚国本身吴国都要去攻打一番。
  一年之内,子重、子反连续七次奉命抗吴,看来还真是疲于奔命……
  甚至我们可以小小的剧透一下,正是吴国的突然崛起使得楚国方寸大乱,后来在一次与晋国的失利后子重令子反自杀谢罪,随后子重又在不断与吴国对抗中病逝。

  因为夏姬,吴国后来成为中原一霸,这是谁都不曾预料到的事情。
  @Cassie向阳花 2016-09-06 08:46:21
  打卡~~
  -----------------------------
  呵呵 晚上好
  大家好
  这节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吴国的基本情况
  545 吴国前传
  545 吴国前传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春秋中叶行进尾声之时,以『吴钩』这样独特兵器而闻名的吴国终于揭开其神秘面纱,登上历史的大舞台。
  此前吴国默默无闻,皆因其偏远而弱小,并且很少参与到中原事务中来,吴王寿梦的出现标志着吴国即将活跃于中原,为此我们对吴国进行一个简短的回顾。

  地理位置来看,吴国既不同于如晋、郑、齐、鲁等依托于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也不同于居于长江流域一带的楚国,吴国主要活动于太湖流域,国土面积在今苏南、浙北一带。
  区别于传说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春秋时期的吴国地处楚国以东,简直是比蛮夷还蛮夷,因此早期鲜有露面。

  封国时间来看,吴国虽然地势偏远,不过建国时间倒也很早,属于武王伐纣、周朝建立后第一批诸侯国,这与吴国有着正统的姬姓血统有关。
  商朝末期,周族部落逐渐崛起,周太王古公亶父在接班人的问题上看准了自己的孙子姬昌因此而犯难,因为姬昌的父亲季历在古公亶父的三个儿子中年纪最小,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明白老爹的心思之后主动避嫌远走,季历顺利继位为姬昌以及姬发两代建立灭商铺平道路。
  太伯、仲雍雍二人来到荆蛮之地,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后迅速融入当地习俗,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于是诚信归附并尊他为『吴太伯』,一个新的部落『句吴』『音同勾』就此诞生。

  后来因太伯无子,在他去世后其弟仲雍继位,再后来商灭周兴,武王令人找到太伯、仲雍的后代『周章』,吴国自此便成为了周朝的诸侯国之一。
  同时,周章之弟『虞仲』被封于夏都故址,虞国就此建立。
  不过因为晋献公时期的『假道伐虢』,虞国连同虢国早已灭亡。

  公元前601年,楚庄王灭舒、蓼两国后同吴、越两国结盟后回国,这是春秋时代近两百年来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
  到了公元前584年,申公巫臣自晋国出使吴国,并在这里教吴国人使用兵车以及排兵布阵之法,侧面也告诉我们此时的吴国在技战术水平上要远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不过也正是申公巫臣的到来,晋、楚争霸的格局之上晋国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那就是利用背后的吴国处处牵制楚国,从后来的发展轨迹来看,吴国很好的实现了晋国的这一目标。

  当然,吴国不仅仅只是帮助晋国有效牵制住了楚国,自打其崛起的序幕一拉开便一发不可收拾,吴国后来竟然称雄于中原,晋、楚却逐渐没落成为配角。
  晋、楚斗来斗去,到头来却只是为他人作嫁衣,世事难料,不过如此。
  就此打住,毕竟已经严重剧透……

  我们小结一下,吴国的出现更多看起来像是一场意外,这场意外源于晋、楚争霸之时楚国子重、子反对申公巫臣的灭族行为。
  申公巫臣在为了夏姬而离开楚国的情况之下已然失势,为了报仇申公巫臣只得另辟蹊径想到了利用吴国来对抗楚国的办法。
  没人能料到的是此狼一旦养大后来会有如此惊人的战斗力,所以有好事者又追根溯源把这样意外的源头继续向前推,推着推着就推到了夏姬的头上。

  为什么会是夏姬?
  假如没有夏姬,申公巫臣也不会费劲心思跑到晋国;
  假如没有夏姬,申公巫臣也不会因欺骗子反而结缘;
  假如没有夏姬,申公巫臣不会被族灭,也不会想到利用吴国来报仇;
  所以说嘛,全都赖夏姬。
  尤其预告 明天进入夏姬专题
  我写的其实比较简单,基本只从两个角度切入,大家不妨说说自己的看法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9-06 22:24:26
  哈哈,终于到咱熟悉的地方了
  -----------------------------
  呵呵 那先说说你的看法呗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9-06 22:57:23
  @突然到来的 爱情 2016-09-06 22:24:26
  哈哈,终于到咱熟悉的地方了
  —————————————————
  @o弘毅o 13481楼 2016-09-06 22:26:00
  呵呵 那先说说你的看法呗
  —————————————————
  惭愧,说不上啥想法,只看楼主你讲故事,这会儿看到吴国登场,正好也在苏州,小激动了一下。不过关于吴王寿梦,似乎没看到有什么纪念地,很多都是关于阖闾的,毕竟这位是太有......
  -----------------------------
  确实,后面的几位吴国国君事迹更多 知名度相对更高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个人考虑接下来还是会多提一些吴国相对早期的人物
  当然,他们也还是有一些事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禅___静 2016-09-06 22:52:47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才女最近出手相当阔绰啊
  @善水心 2016-09-07 12:47:52
  半仙,我们南京在那个时代属于哪个国的?
  -----------------------------
  呵呵 这个问题说起来略尴尬
  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在早期并不显赫,这当然跟地位位置有直接关系
  往前追溯的话,南京一带在春秋时应属于吴国的地盘,吴越相继衰败后,这里后来又成为楚国的领土,并由楚国将命名为金陵邑,这也算得上是南京被称作金陵的源头之一。
  @Cassie向阳花 2016-09-07 09:03:27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接着更新吧
  546 大长篇之夏姬
  @司马蛋 2016-09-07 10:06:45
  1
  -----------------------------
  2
  接了个电话就耽搁了
  说好提前更新的...
  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