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6 大长篇之夏姬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
申公巫臣携夏姬投奔晋国后,夏姬后来过得究竟如何已经不得而知。
美女的故事往往如此,一旦不能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负面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仿佛她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夏姬的美早已成为一种传说,比起四大妖姬妺喜、妲己、褒姒、骊姬来,夏姬作为『艳后』不仅要亡国,还要害人命,而且是害很多人的命,其中种种流言比之妺喜等人恐怕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一起来聊聊一个可能更加真实的夏姬。
何为真实,我们又该如何去评判夏姬?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晋国有位叫做『羊舌肸』『音同西』的大夫,他的母亲是怎么评价夏姬的:申公巫臣的妻子,也就是夏姬杀死三个丈夫、一个国君、一个儿子,灭亡一个国家,还有两个卿因她逃亡。
这段话的背景源于申公巫臣与夏姬奔晋十几二十年以后,当时他们生的一个女儿已经待嫁闺中,这位叫做羊舌肸的大夫想要娶夏姬的女儿,于是羊舌肸的母亲不干了,跳出来说了这么一段话。
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自然是认为夏姬实在不够吉利,不吉利到连她的女儿都不能娶。
有意思的是,时任晋国国君『晋平公』不认可这个观点并最终促成了这桩婚事,等到羊舌肸之子『羊舌食我』刚出生时,羊舌肸的母亲又站出来说自己的小孙子狼子野心,以后必定会为族人遭致祸患。
问题是这会她连小孙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杀三夫,一君,一子,而亡一国、两卿』,小小羊舌食我也被扣上狼子野心的帽子,偏见如此。
对于这样的评价,我们不妨逐条进行评价:
杀三夫,指的是夏御叔、连尹襄老以及后来已经去世的申公巫臣。
这其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夏御叔的死有必然的联系、连尹襄老于邲之战中不幸战死、申公巫臣后来去世之时年纪已经不小。
很显然的是,如果说夏姬克夫我们倒是完全能接受,但是说夏姬杀三夫无论如何都是比较夸张且不负责任的;
杀一君以及一子,指的是陈灵公和其子夏徵舒,逃两卿指的则是与夏姬有染的孔宁和仪行父。
从事情的经过来看,陈灵公与两位大夫和夏姬同时有染并激怒夏徵舒,最终导致夏徵舒射杀陈灵公,两位大夫害怕之下则逃亡至楚国。
夏姬的责任应该在于生活作风不够检点,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两位朝中权臣甚至是国君都对一个年轻貌美的寡妇产生了不正当的想法,并且还忘乎所以的嘲笑夏姬之子,这口锅究竟谁来被更加合适一些?
至于亡一国,当然指的是楚庄王趁着夏徵舒作乱后借机将陈国吞并为楚国的一个县,相当于夏徵舒弑君后的一个延续。
最为关键的是楚庄王在劝谏之下很快又恢复了陈国的诸侯国地位,因此又何来亡国一说?
好了,羊舌肸之母为什么会如此肯定的认定这些『罪行』?
羊舌肸之母是这样说的:夏、商、周三代的灭亡皆是因为有美女改变了国君,上天让夏姬长得这么美,一定是让她来干坏事的。
千忧惹是非,皆因尘俗起。
其实就两个字:太美……
关于夏姬,我们不妨联系对比一下当年的息夫人息妫:
陈国公主息妫出嫁至息国时遭遇蔡国的姐夫蔡哀侯非礼,随后息侯借楚国兵力报复蔡国。
接下来,蔡哀侯设计诱惑楚文王,最后的结果是息国被灭,蔡哀侯客死楚国,息夫人也成为了楚夫人。
如有好事者需要对息妫评价一番的话,不妨这样说:杀二君,而亡一国。
当然了,后来息妫生子楚成王和楚堵敖,年幼的楚堵敖在政治斗争互残中被杀,因此不嫌多的话我们还可以加一条:杀一子。
对了,楚文王死于息妫之前,我们还能加一条:又杀一君……
还没到结束的时候,后来令尹子元贪恋嫂嫂美色而被若敖氏一族杀死,于是又可以来一条:杀一卿……
道理其实就是这个样子,伤口撒盐谁都会,个中滋味却无人体会,也无需体会,因为后来人需要的仅仅只是一面所谓的镜子,与警醒教育有关,与争议刺激有关,但不一定与真实有关。
好了,还是八卦点的话题令人愉快,传说中能够容颜永驻的夏姬再嫁时年龄究竟多大?
由于没有绝对准确的标准,我们不妨简单推理推理:
公元前599年,夏徵舒弑杀陈灵公,随后自立为陈侯,从夏徵舒的一系列行为来看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未成年人保护法,由于一来没有夏徵舒妻子老婆的记录,二来春秋时期一般十几岁便成婚,因此粗略判断此时的夏姬年龄在30往上一点的可能性较大;
从楚庄王、子反以及申公巫臣打算接盘的反应来看,这个年龄段也算符合我们目前的逻辑。
公元前589年,晋、齐之间爆发鞍之战,申公巫臣借着出使齐国的机会从郑国带走夏姬,十年之后,夏姬年龄应该已经超过40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事不关风和月。
苦等十年,为的是40余岁的夏姬,申公巫臣表示除了美貌,此处应有真爱……
人间自有真情在,没钱就吃大白菜。
为了夏姬,申公巫臣宁愿舍弃楚国的权力和地位,本应成为冲破世俗与偏见的美谈,奈何子重、子反诛杀申公巫臣族人导致申公巫臣走上复仇之路,奈何与夏姬有关的几位男人貌似都没有得到好的结局。
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
当然,夏姬不同阶段具体的年龄已然成为一个迷,因为数个男人,因为跨度之久,更因为其过人美貌,夏姬的故事愈演愈烈、越来越夸张,最终成为了传说中的『五大艳后』之首。
何为艳后?
首先夏姬得成为『后』再说,否则我们只能说编造是非的人脸皮之厚。
不过,关于夏姬的年龄问题的确还有不同的版本,夏姬去世二千多年后被发现的资料记载:『陈公子征舒取妻于郑穆公……庄王立十又五年,陈公子征舒杀其君灵公……王入陈,杀征舒,取其室以予申公。连尹襄老与之争,夺之。』
此版本与我们前面所介绍的区别又比较大:夏姬在这里是夏徵舒的妻子,夏徵舒被楚庄王杀后连尹襄老同申公巫臣争夺夏姬并胜出,连尹襄老战死后其子黑要娶了夏姬,楚共王即位后黑要死,于是申公巫臣又与子反争夺夏姬。
这次申公巫臣总算表现不错,偷偷带着夏姬去了晋国,不过却引来子反的报复,随之申公巫臣去往吴国并教吴人反楚。
一样的狗血,不一样的味道……
最后,我们对夏姬进行简单的小结:
比起息妫,夏姬其实有着共同的地方,同样身为绝世美女、同样引来他人垂涎、同样有儿子死于政治斗争、同样与灭国有关,同样最终归于平淡而不为人知;
不过比起息妫,夏姬似乎看起来并不排斥『淫乱』,与陈灵公以及孔宁、仪行父的经历成为『污点』所在,背后的真相我们无法得知更多,也变得不再重要。
息妫象征着凄美,有着桃花夫人的美誉;
夏姬代表的是放浪,过于美丽的背后一定会有丑恶的一面;
没有太多原因,仅仅是因为不同的时候人们需要不同形象的美女出现在我们眼前,仅此而已。
提一点 夏姬身份的第二个背景见于系年,也就是所谓的清华简
这部史书我记得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不过其中夏姬这一段与传统的史书区别却非常之大。
如果系年更接近真实的话,关于夏姬年龄的猜测就失去了意义,所谓夏姬不老、精通房中术等谣言更是站不住脚。
当然,这里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们暂时不作定论。
@善水心 2016-09-08 10:14:06
那羊舌食我后来怎样?有给族人招来灾祸吗?他们母子过的怎样?有没有被婆婆欺负?
-----------------------------
下场不太好 卷入一场很狗血的政治斗争 不幸被灭族
@时刻未到 2016-09-08 16:35:03
周四摸鱼
-----------------------------
大侠好久不见
襄公二十一年
初,叔向之母妒石叔虎之母美而不使,其子皆谏其母。
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女,敝族也。国多大宠,不仁人间之,不亦难乎?余何爱焉!」
使往视寝,生叔虎。美而有勇力,栾怀子嬖之,故羊舌氏之族及于难。
襄公二十一年
初,叔向之母妒石叔虎之母美而不使,其子皆谏其母。
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女,敝族也。国多大宠,不仁人间之,不亦难乎?余何爱焉!」
使往视寝,生叔虎。美而有勇力,栾怀子嬖之,故羊舌氏之族及于难。
@善水心
这段其实离我们目前的进度还有一点远,所以针对这段话简单说说其背景吧。
叔向,也就是羊舌肸,在晋国算得上是一号人物,如果要做比较的话,他和孔子其实有点像,比较守旧。
夏姬那段我们提到羊舌肸,当时他想娶夏姬之女,其母亲反对,也是有一定背景的,限于篇幅就没提那段。
一开始,羊舌肸的母亲想要他在自己家族挑一个做老婆,羊舌肸没有答应,理由是舅家的女儿不易生子。
就是这么任性,因为想生儿子。
羊舌肸要娶夏姬之女,母亲不爽,于是吧啦吧啦数落了夏姬一通,这个背景我们原文中没有交代。
@善水心
好了,我们再来说这段你提到的话。
说这段话的时候交代一下羊舌一族,我们正文中应该会有提到,羊舌和祁氏、栾氏、郤氏是晋献公政治斗争后遗留下来的少数姬姓公族,所以羊舌肸后来相对守旧的表现我们也能理解。
羊舌肸的老爹有四个儿子,号称羊舌四族,被灭族之前在晋国还是比较有号召力的,叔虎,也就是羊舌虎,是他异母的兄弟之一。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羊舌虎的母亲太美,美到羊舌肸的母亲不爽了,于是故意“不使见叔向父”,通俗点说,不让羊舌虎的母亲陪他们共同的老公睡觉。
从这个细节我们再次看出,羊舌肸的母亲是很跋扈的。
结果呢,她这么一闹几个儿子都要劝她,然后他就说了「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余惧其生龙蛇以祸女。女,敝族也。国多大宠,不仁人间之,不亦难乎?余何爱焉!」这么一段话。
我们简单翻译一下:深山大泽里面却是会生长龙蛇。但是羊舌虎的母亲实在太美,我这是怕她生个龙蛇出来祸害你们(女通汝)。你们,是衰败的家族,国内受宠的大官很多(当时的背景是六卿专权),坏人如果从中挑拨,到时就麻烦了。我自己有什么可爱惜的?
其实要我个人分析的话,这段与前面夏姬那里有些类似,那就是羊舌肸的母亲的母亲对美女的怨念很深,骨子里认为美女不是什么好东西。
后来羊舌虎的母亲还是给他老爹睡了,所以有了他,生得那是美而有勇力,深得栾书之孙栾怀子宠信,但是却不幸卷入到栾氏一族的政治斗争中,其中也包括羊舌肸的儿子羊舌食我。
所以小姑娘要说这位很能预言的话,倒也说得过去,但究竟是不是瞎蒙的,我们就不好说了。
@wangyz_true:
谜语的问题在下面说吧
其实我真不擅长这个的,也不喜欢猜谜,总感觉是别人挖坑让你跳,就是这种感觉,哈哈。
不过说真的,谜语这个东西确实不好猜,因为别人掌握的东西很可能是你的盲区,我看能猜到几个吧。
通天神树连天地,直上青云下九渊,
枝繁叶茂盖华宇,法塑万物有其源。
-----------------------------------
我猜这个字是人,貌似这是最后一段吧。
法塑万物有其源,这句可能是重点。
通天神树它逼格再高,终究是人鼓捣出来的。
万物之源是什么?
联系上下,法塑万物的源头当然就是人。
天干地支本无间,日月星辰何所眠?
帝辛引火焚鹿台,遗恨由它毁江山。
----------------------------------------
@wangyz_true
你才的是妲己的己,我猜跟天干地支几个字关系很大。
不过我猜很可能是酒。
遗恨由它,而不是她,这里我觉得应该不是指的人,所以可能不是妲己。
商朝为什么灭亡,原因很多,我在帖子里面介绍过,商朝好酒是一个关键因素,周朝建立后甚至是专门颁布禁酒令,就是意识到酒的危害。
所以这个它,我怀疑指的是酒。
至于前面两句说的天干地支,好像跟酒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我想前面两句不是为了解释谜底,而是说的商朝当时的一个社会特点,这个特点我记得介绍过,商朝君王的称呼都是天干地支组成的,并且是按顺序往下轮。
天干地支本无间,说的是商朝君王一个接一个的上任,原本是没有简单的。
到了后来帝辛这里,结果就断了。
很欣慰,这里用的是帝辛,而不是纣王。
说一点,我确实不擅长玩这种游戏,瞟了一眼,选了首尾两个我个人感觉好猜一点的作为开头。
反正一个原则,对于这种压根不知道谜底的,能够解释得像那么回事就OK了。
目前我认为谜底是,酒xxxxx人
脑袋里搜索了半天,就想起一句带酒和人的诗,酒不醉人人自醉...
上古自有诸先贤,定规方矩卫江山,
奈何后人多嗟叹,唯有其留悦人间。
-----------------------------------
@wangyz_true 这段我猜指的是伏羲 谜底应该在最后一句 唯有其留悦人间,留的是什么,还能悦人间,恐怕是答案所在。
伏羲我们在开篇的时候介绍得很少,主要是因为上古本身不是重点,点到为止就好。
规矩方面的就不说了,伏羲的确干过这样的事情。
另外,伏羲在音乐方面也有所造诣,相传发明过一些乐器,还教人音乐。
我个人的看法,唯有其留,这个其能够悦人,很可能是音乐。
音乐是两个字,古时肯定是说乐的,所以这个字是乐。
苍茫岁月追遥远,獠牙驰骋百夫难,
驯得温服得为助,守护苍生奉上仙。
-------------------------------------------
@wangyz_true
这段字母来看其实很简单,奈何我心中一时对不上号。
这说的应该是一种神兽,曾经是祸害,后来被驯服。
你猜的是龙,但是龙跟獠牙貌似联系不起来,一起想想看。
@wangyz_true
其它几个字 谜面感觉很模糊
一时找不到突破口,慢慢来吧,急是急不出来的
抽筋剥皮骇人面,敲骨吸髓惊魂胆,
号衣在身我为王,奈何权贵匍匐站。
-------------------------------------------
这段貌似应该说的是某位帝王
号衣说明以前身份低微,甚至是当过兵
抽筋剥皮、敲骨吸髓应该说的是他造反之前的社会背景
@wangyz_true
暂时想到的大概就这么多,起兵造反的不少,我个人目前怀疑与赵匡胤或者朱元璋有关。
但是其它几段列举的典故都是很早的,所以又有点怀疑,哎
混沌源自盘古开,
洪荒破碎虚空苒,
天地万物复新生,
一脉相承立新天。
诸子百家争鸣起,
锦绣文章代代传,
神文能得此精彩,
唯它传神引圣篇。
-------------------------------------------
这两段现在一头雾水,后面一段是不是和某个典故有关,一个字就能吊到文章代代传,还传神引圣篇,应该是源于那个典故。
前面一段更坑爹,我都不知道坑被挖在了哪里......
说一下,从善如流这个成语刚好出自这段内容
用这个作为标题就是为了强调这件事情
但是我个人在这里其实是有略带贬义色彩的,这与近期晋国一段时间的行为“失德”有关。
547 从善如流
晋国联吴,在对抗楚国的道路上暂时算下了一盘好棋,吴国频频出兵,蛮夷不少原本属于楚国的地盘都被吴国抢了过去,此消彼长,晋国自然收益。
公元前583年,这是晋景公在位的第17年,楚庄王去世之后,楚共王在位也已经进入到第七个年头。
回顾晋景公在位的这十几年,初期晋国被楚庄王压制后由于楚共王的年幼,晋、楚双方再度进入到相持状态,不过在收获吴国这个盟友之后晋国开始发力,连续有大动作出现。
公元前583年,春,为巩固与齐国的关系,晋景公派了新上军佐韩穿到鲁国,要求鲁国把汶阳交换给齐国。
这事让鲁成公颇为不痛快,因为汶阳原本就属于鲁国,后来被齐国给抢去,鞍之战后齐国战败只得又归还于鲁国。
晋景公有令,鲁国不得不把土地又给了齐国,当然鲁成公还是很不高兴的,因为这个『还』字用得很不恰当,同时鲁国对晋国的跋扈行为开始有所不满。
接下来,上军将栾书接连发兵对蔡国、楚国以及沈国发起进攻并先后俘获了楚国大夫『申骊』和沈国国君『揖初』,引得晋国上下一片欢腾。
栾书能够取得接连的胜利,这与荀首、士燮、韩厥接连的意见有关,在晋国人看来,所谓『从善如流』,恐怕不过如此。
提一点,晋国此次行动时郑国原本准备派兵会合晋国,结果就在郑军途径许国之时,郑军趁着楚国无暇顾及干脆就地对许国发起进攻,许国自然损失惨重。
随后,晋国又把目标对准了一个叫做『郯国』『音同谈』的小国。
说起来,郯国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地处中原以东的蛮夷之地,北上是齐、鲁两国,南下则是楚国的若干附庸势力。
由于离齐、鲁不远,郯国一度同东方两大诸侯国关系不错,比如公元前605年时莒国和郯国有所摩擦,当时鲁宣公和齐惠公还派人让莒国和郯国讲和,结果莒国不同意讲和遭到鲁国攻打。
除此之外,鲁宣公时期鲁国公主『郯伯姬』还出嫁郯国国君,更是说明此事郯国同鲁国的关系不一般。
不过就在申公巫臣出使吴国的当年,吴国对郯国发起进攻并使得郯国归服,鲁国还没对此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快晋国便找上门来了。
晋景公表示郯国不听话,居然归服于偏远的吴国,所以要打,不但要打,晋景公还派了士燮到鲁国让鲁成公也出兵一块帮着打。
前面才命令鲁国把汶阳『还』给齐国,这会又要鲁国出兵,鲁成公颇为不太满意,于是便送给士燮不少财礼来贿赂他,表示攻打郯国一事还是从长计议好一点。
士燮是这样说的:君命无贰,失信不立。礼无加货,事无二成。
也就是说,晋景公既然有令,那就必须是说一不二,再说了,礼可以送,但公是公,私是私。
士燮到底什么态度呢?
其实是这样的,钱咱可以勉强收下,但打郯国的事情分分钟都不能耽误。
鲁成公:……
没办法,人家晋国目前形势一片大好,鲁国实在是招惹不起,只得赶紧派兵会和晋军对郯国发起进攻。
一系列的成绩之下,晋国在当年收获颇丰,但是由于晋国接连对鲁国施压,鲁国嘴上不说,心里怨气倒也不少。
紧接着的公元前582年春,打着重温马陵之盟精神的旗号,晋国再次召集盟会,顺便也邀请了建交不久的吴国。
一边邀请吴国参加盟会,一边又打吴国的小弟,晋国的心看来还真够打的。
对于春秋以来来自中原诸侯国的首次盟会邀请,吴王寿梦十分重视,也相当坚决,两个字:不来。
晋景公:……
@善水心 2016-09-09 21:23:05
半仙,周末愉快!
-----------------------------
呵呵 小姑娘周末好啊
聊聊接下来我们会涉及的一些内容
春秋时代我们已经写了大半年了,目前大概处在整个春秋时代的中叶,晋楚还在为争霸忙得不亦乐乎。
基本上,齐桓公以后,晋国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我们的第一视角,这是由他本身的实力和影响力决定的,目前我们聊到的晋景公已经接近尾声,下周之内应该就会完结,晋景公尾声时我们会提到,在他的末期晋楚有和好结盟的趋势,这大致能反映出春秋时代社会某个层面的转变。
接下来还会有一段时间的晋楚争霸,但此时的两大巨头内部都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晋国在晋景公以后试图恢复中央集团的套路,但反倒彻底走向六卿专权,为晋国的分裂打下基调,甚至也最终决定了战国时代的格局。
548 庄姬之乱
季孙行父曰:德则不竞,寻盟何为?
自打将东门襄仲之子公孙归父驱逐出鲁国后,三桓在鲁国势力逐步扩大,季孙行父更是掌管鲁国大权,说话自然相当有分量。
季孙行父认为,晋国连德行都不强了,还来重温马陵之盟又能有什么意义呢,显然鲁国对晋国已经有了所谓的『贰心』。
晋国究竟还有多少德行,风光的背后又有多少隐忧,我们还是说说公元前583年晋国国内发生的一件事情,此事与赵氏一族的生死存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话说赵婴与侄媳妇赵庄姬私通广为人知以后,赵同、赵括只得将兄弟逐出晋国以化解此事对家族带来的压力,赵婴也曾表示在他逃走之后新任中军将栾书所代表的栾氏恐怕会对赵氏有所动作。
晋文公以后,晋军六卿基本异姓为主,不同家族之间利益以及立场难免有所区别,相互之间的斗争在所难免,到了赵盾,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即便此时赵氏一族不如栾氏风光,即便赵婴生活作风问题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毕竟赵同、赵括两兄弟以及作出相应的处理,栾氏就算想要发飙,理由总得是个大问题吧?
很快,讨伐赵氏的理由便来了,站出来的人是赵朔亡妻赵庄姬,她给晋景公的理由是赵同、赵括准备起兵造反。
到底有没有造反一事呢?
其实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赵庄姬纯粹因为叔叔兼『姘夫』赵婴的出逃而怀恨在心,于是打算诬陷自己另外两个叔叔赵同、赵括……
赵庄姬把谋反一事说得绘声绘色,并且表示栾氏、郤氏的人都可以出来作证,作为赵氏竞争对手的两族当然又是乐意看到这样的好事……
晋景公表示那还说啥,自己的姐姐觉悟高到大义灭亲了,还不赶紧派人把造反的人给灭了。
公元前583年,6月,晋景公讨伐赵氏一族,赵同、赵括被杀,赵氏的封邑也被赐给大夫『祁奚』,史称『庄姬之乱』。
对于庄姬之乱我们说几点:
赵氏历经此事险遭灭族,也就是赵庄姬的幼子赵武随她寄居于晋景公宫内才为赵氏延续了一丝的希望,这是其一;
此件事情历来版本不一,比如另外一个著名的『赵氏孤儿』版本与此出入非常大,说的是赵氏同样因为政治斗争被晋灵公时期的重臣『屠岸贾』灭族,赵武几经周折幸运活了下来并于成人后带领赵氏复兴,故事更精彩,但真实性略低,这是其二;
赵庄姬的报复行动显然取得了她想要的效果,但是她没有想更多的是赵氏的失势、甚至是封邑都被取缔无疑会影响到赵武成人以后的仕途,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祁奚,这是其三;
祁氏连同栾氏、郤氏以及有过介绍的羊舌氏,这是晋国目前硕果仅存的四家姬姓大夫,栾氏、郤氏合伙指证赵氏谋反,得益的却是此前在晋国露脸不多的祁氏一族,个中细节耐人寻味,这是其四;
当然,有人唱红脸就会有人唱黑脸,有人站在赵氏的对立面,自然也会有人站在盛极一时的赵氏一边,庄姬之乱给赵氏带来的创伤实在是太重,与中军将栾书不同的是,新中军将韩厥站了出来替赵氏说情。
韩厥表示:以赵衰的功勋、赵盾的忠诚,落得个无后的下场,即便是忠臣恐怕也会心生恐惧。
韩厥敢为赵氏出头,当然也与他曾经做过赵氏家臣这一经历有关。
一番谏言之后,晋景公认可了韩厥的理由,归还了赵氏的封邑,并立赵武为赵氏的继承人。
小小的赵武目前能做的,也就只有慢慢长大。
@善水心 2016-09-10 22:18:07
半仙还没来?看来今晚要子时更啦
-----------------------------
呵呵 来晚了 抱歉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6-09-09 12:03:20
up(^O^)/
-----------------------------
哈 好久不见
庄姬之乱 或者说赵氏孤儿的事情我们暂时到这里
从左传的介绍来看,这件事情在当时其实不算那么轰轰烈烈,也没有那么曲折离奇
加上这件事情也不是我们要介绍的重点,所以暂时点到为止吧
等到日后赵武成人、赵氏再度崛起的时候我们再做安排
549 不斩来使
庄姬之乱,比起广为人知而又被艺术加工的赵氏孤儿剧情出入相当之大,不过共同的部分是赵氏损失惨重,赵盾之孙赵武年幼,赵氏此后有着相当长的蛰伏时间。
从庄姬之乱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几点:一是晋国内部政治斗争日趋激烈,栾氏、郤氏等姬姓大夫还在不断努力维护着同族的荣耀;
二是晋景公对事态的发展听之任之,对外诸如鲁国等对晋国多有怨言,对内功臣几近落得无后的下场难免有失人心。
即便晋国此时势头压过楚国,但谁又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至于形势发生变化呢?
小声点说,我知道……
比如说我们看到晋景公的强势之下楚国开始反击,第一个目标便是负气而回归晋国阵营不久的郑国,不过这次总算是换了个套路,楚国并没有打算用武力征服郑国,而是决定对郑成公采取怀柔政策。
公元前582年,就在晋国召集诸侯盟会后不久,楚共王派人到郑国示好并送去大量财物,郑、楚因许国一事结下的矛盾就此化解。
相逢一笑泯恩仇,本是好事一桩,结果呢,晋景公不干了……
到了秋天,郑成公亲自到晋国朝见晋景公,晋景公却以郑国倾向于楚国为由把郑成公给抓了起来。
郑成公:倾向于楚国我还来朝见你……
只见晋国不但是把郑成公给关了起来,晋景公还令中军将栾书对郑国发起进攻,连国君都不在位的郑国只得派了大夫『伯蠲』『音同捐』前来求和,不过栾书非但拒绝停战,而且还把伯蠲给杀死,态度相当之强硬。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实事求是的说,晋国这一赤裸裸违背春秋战争守则的行为显得相当不厚道。
唯一可惜的是,对于晋国的行为郑国目前还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
说起来,仅仅因为郑国同楚国和好,而且是楚国送礼主动求好,晋国不但关押郑成公而且还对郑国发起进攻,难怪连鲁国也会心有怨言,不过对于晋、楚争霸史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套路来说,接下来该轮到楚国扮演英雄了。
果然,晋伐郑,楚国令尹子重马上领兵救援郑国,救援的套路我们同样很熟悉,打陈国。
陈成公:……
有了楚国的支持,晋景公忌惮三分,于是只得放弃对郑国的进攻,但是郑成公还被关押在晋国。
此时的郑国也有了底气,大夫『公孙申』就出主意表示此时不能低声下气的去晋国恳求晋景公放了郑成公,反倒是要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惹得晋国先着急。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看来郑国对晋国内心其实已经相当不满,不满到国君被俘都不愿意服软。
问题是,怎样才能表现得不着急的样子呢?
公孙申表示郑国此时不妨出兵包围许国,然后假装打算另立国君,晋国看到这样的举动就会意识到再把郑成公关下去就没了意义,反而会令晋郑交恶,所以晋国就只得主动把郑成公给放回郑国。
郑成公:这帮臣子们心还真够大……
人生就是一场戏,会演才能当影帝。
郑国原本就对许国不爽,借着这样的机会又可以名正言顺的教训一下许国,岂不快哉。
只是,晋国没有把郑成公给放回来,不但是没放回来,反而又指使了卫国去打郑国……
看来还是郑国的戏演得还不够逼真,于是公孙申又表示这次得来得更真一点,公元前581年,3月,『公子班』拥立郑成公的庶兄『公子繻』为君,史称『郑君繻』,这下晋国总归是会害怕了吧。
结果呢?
晋国还是没放人……
550 剑走偏锋
公元前581年,4月,离公子繻成为郑国代理国君仅仅过了一个月,郑国处死郑君繻,拥立郑君繻的公子班只得逃往许国。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郑君繻的继位原本就是在向晋国演戏,奈何晋国并没有上当,郑君繻不杀,搞不好就假戏成真,郑成公也就真不用再回来了……
好了,杀完这位山寨国君后郑国又该如何走下一步棋呢?
为了当影帝,只见郑国完全豁了出去,很快便又立了郑成公的儿子『公子髡顽』『音同昆』为君,郑国的这一举动果然成功吸引到了晋国的注意,所以栾书表示:郑国这么能折腾,要不出兵再打他们一次?
郑成公:回不去不要紧,你们这帮臣子别又把我儿子给杀了……
说起来,郑国接连更换国君,栾书为什么会决定进攻郑国?
原来,栾书的看法和制定『影帝方案』的大夫公孙申一样,如果公子髡顽当上国君,被关在晋国的郑成公便成为了路人,在郑国本身已经与楚国和好的情况下只会让晋、郑关系变得更差,所以得阻止郑国的这一计划。
如何阻止,自然是赶紧把郑成公送回去,顺便攻打郑国,教育下郑国那帮不听话的人。
5月,『晋厉公』联合诸侯对郑国发起进攻,当然了,讨伐是假,把郑成公归还给郑国才是真,看来郑国会演戏,晋国也想争一争这个影帝。
随后,郑穆公的几位儿子『子罕』、『子然』、『子驷』悉数登场,子罕把郑襄公宗庙中的钟赠送给晋国以示友好,子然和诸侯结盟以表示郑国并无二心,还是紧紧站在晋国这一边的。
子驷就惨了一些,他将作为人质以此来替换郑成公回国。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这次闹剧:郑国叛楚后楚共王不想失去这位盟友于是重礼哄好郑成公,晋国以郑国立场不坚定为由关押前来朝见的郑成公并攻打郑国,甚至是连郑国前来求和的大夫都被杀死;
楚国的支持之下,郑国并没有放低姿态请求晋国归还国君,而是在大夫公孙申的建议下佯装不在意郑成公的死活而立新军,立完一次没取得效果的情况下又立一次,栾书开始考虑晋、郑之间关系的处理;
就在楚国攻打陈国而救援郑国后不久,晋景公实际上已经在外交关系上有所调整,晋、楚双方派人互访已经有了和谈的迹象,因此晋国此时也不想把事情做绝以此失去郑国,于是归还郑成公便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释放郑成公,这又是一门艺术,晋国作为中原大国自然不能放低姿态,于是联合诸侯以讨伐郑国的名义漂亮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来表示郑成公在晋国还活蹦乱跳的郑国就乱立国君实在是不懂事,二来当着一众诸侯的面与郑国结盟,可以尽可能的再次把郑国拉拢过来。
总之一句话,公孙申的这个策略看起来还算完美,除了被杀的郑君繻和逃走的公子班,被关在晋国大半年的郑成公总算是如愿归来,所以郑成公又该如何奖励他呢?
郑成公表示:让你们另立国君,罪该当诛。
公孙申:……
6月,公孙申和参与救郑成公的『叔禽』被处死,这次以匆忙立下两位国君以换得现任国君归国的闹剧就此告一段落,公孙申的境遇告诉我们剑走偏锋虽然偶有奇效,但也得随时小心误伤到自己。
最后,我们提一个细节,一手联合诸侯并释放郑成公回国的是晋国国君晋厉公,他是晋景公之子,所以晋景公呢?
这个嘛,我们得说晋景公简直是开创了有史以来最为重口味的一种死法……
@光影疏斜暗香袭 2016-09-11 14:56:18
@o弘毅o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
@善水心 2016-09-10 23:49:46
@o弘毅o 13579楼 2016-09-10 23:21:00
说好不留坑的
看来每节必挖坑的毛病改不掉了...
—————————————————
我们都习惯了……
-----------------------------
哈哈 小姑娘怨念很深啊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9-11 22:35:52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这个...
551 晋楚和解
公元前581年,春,晋景公病重。
与郑成公被关押在晋国有一点共通的是,晋景公尚未去世,晋国便已经拥立其子太子『州蒲』为国君,这位便是我们说的晋厉公。看来晋景公恐怕是病入膏肓,所以已经放弃治疗?
不要着急,我们先来看看晋景公去世之前几件重要的事情。
公元前583年,先是晋景公令鲁国把汶阳之地送给齐国,接着中军将栾书率军接连侵袭蔡国、楚国和沈国,随后又要求鲁国与自己一起共同讨伐归服吴国的郯国;
公元前582年,晋景公先是召集诸侯举行盟会,接着关押郑成公,随后中军将栾书又对郑国发起进攻。
面对晋国的声势,先是楚国攻打陈国以牵制晋国,后有郑国出兵包围许国以及另立新君的抗议,除此之外,秦桓公也趁机联合白狄对晋国发起进攻。紧接着,子重又从陈国掉头进攻莒国,晋景公风光的背后,危机也一步步显现出来。
楚国为什么要针对小小的莒国?
这是因为申公巫臣由晋出使吴国时曾经途经莒国,拿下莒国能够有效切断晋国与吴国之间的联系。
晋国连年用兵,如今南有楚、西有秦,况且秦、楚关系一向不错,再加上国君被扣留的郑国都开始施压,晋景公也在思考下一步的外交策略。
碰巧的是,晋景公抽空视察晋军仓库,在这里见到了楚国大夫钟仪。
人生真是奇妙,这位古琴演奏家还是在几年前楚伐郑、晋联合诸侯营救时由郑国俘获并并进献给晋国的,后来钟仪就一直被关在这个仓库。
晋景公看到这位戴着南方帽子的囚犯心生疑惑,了解到钟仪的身份后令人将其释放并亲自召见。
一阵寒暄之后,钟仪表示自己是楚国世代的乐人并亲自为晋景公弹奏了楚国乐曲,接下来进入到主题。
晋景公:楚共王这个人怎样?
钟仪:非小人之所得知也。
晋景公:……
很显然的是,关于楚国,晋景公有了新的想法,此时他想了解楚共王更多的信息,虽然钟仪表示自己无法评价楚共王,但晋景公并没有放弃,而是再三反复问钟仪相关的话题。
最后,钟仪是这样说的: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
师、保指的是教导太子的老师,婴齐和侧则说的是子重和子反,钟仪的意思是楚共王打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白天向子重请教,晚上还向子反请教,意思不言而喻,楚共王绝非昏庸之辈。
对于钟仪的表现,士燮是这么评价的:这位楚国囚徒相当不一般,说话中举出先人的职官,这是不忘本;奏乐奏的是楚国乐调,这是不忘旧;评价楚共王说的是太子时候的事,说明没有私心;称呼子重、子反二卿的是名字,这是尊崇君王。
总之,士燮表示钟仪也是君子一名,君子当然是不能杀的,所以士燮向晋景公建议,不如放钟仪回去,让他替两边多说好话以促成晋、楚之好。
晋景公终于也知道了接下来该如何调整外交,随后,晋景公对钟仪重加礼遇,并欢送钟仪回国。
钟仪回到楚国后果然没有令晋景公失望,到了公元前583年12月,楚共王派了『公子辰』到晋国朝见晋景公以示友好。
晋文公称霸以来,晋襄公、楚庄王等各领风骚又相互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眼下晋、楚终于有了坐下来和谈的迹象。
然后呢?
然后晋景公就做了两个很奇怪的梦。
@善水心 2016-09-12 12:52:32
古代好多真君子啊。为什么现在遇不到呢?
-----------------------------
世道变了呗
君子没市场了
@片汤2016 2016-09-12 17:10:42
@o弘毅o 不定期的顶,不过顶得很真诚啊
这几天不见,帖子里开猜迷会啊,很贴合帖子精神。
能想像出楼主掐指一算、摇头晃脑、拆字忽悠的景象很传神的。不得不说你忽悠得很成功,好象说的真是有道理啊。
-----------------------------
咳咳 说好学术交流的 这么上档次的事情怎么就成了忽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