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Cassie向阳花 2016-09-12 09:05:45
  打卡
  -----------------------------
  向阳花好
  552 病入膏肓
  552 病入膏肓

  公元前581年,春,晋景公生病之前,身体其实还是很健康的。
  这天,晋景公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个叫做『大厉』的玩意。历嘛,其实就是传说中的鬼,大厉自然就是大鬼。
  要是晋景公再梦到个小鬼,估计就能凑出个王炸了……

  既然梦到厉鬼,肯定是一个噩梦,只见这个鬼披头散发,头发长得都拖到了地上,捶胸跳足的对晋景公说到: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要为他们报仇。
  谁的子孙被杀了呢?
  不久之前赵氏几乎被灭族,搞不好这是久违了的赵衰回来要问候晋景公,厉鬼说完后破坏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一害怕就躲到了内室,厉鬼接着又毁掉内室的门,只见啊的一声惨叫。
  没错,晋景公醒了……

  做梦不神奇,做噩梦也不神奇,神奇的是晋景公醒来后召见了一位巫师,晋景公还没来得及解梦,这位巫师就吧啦吧啦说了一通,跟晋景公梦见的情况完全一样,晋景公傻了……
  晋景公:这个梦怎么讲?
  巫师甲:恐怕您这是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
  言外之意,晋景公恐怕时日无多。

  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了,而且病得还挺严重,于是便想办法四处求医,秦国有位叫做『医缓』的老中医据说医术了得,于是秦桓公便派了医缓来给晋景公诊病。
  医缓还在路上,这时晋景公又做了个梦,这次更厉害,居然还真是给梦到了大鬼和小鬼,看来晋景公这是果断抢地主的节奏。
  不过,大鬼小鬼齐出场,这次的梦倒没那么可怕,晋景公梦到的两个儿童是疾病的化身,他们好像很着急的在商量什么事情。

  大鬼:听说医缓是位良医,恐怕我们要完,往哪儿逃要好点?
  小鬼:我们现在都到『肓之上,膏之下』了,良医又能把我们怎样呢。
  提一点,膏指的是心尖的脂肪部分,肓指的是心脏与隔膜之间,以当时的医学水平来看,膏、肓是药力到不了的禁区,病入膏肓就跟我们说的癌症晚期一样一样。
  当然,其实也还是会有些区别,比如春秋时代的人一旦病入膏肓的话,既不用住院,也不用化疗,至少经费上还是会少很多……

  好了,晋景公两个梦都做完了,医缓也从秦国赶到了晋景公的寝宫,并拿出了自己的结论: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这话实在是太好理解,都癌症晚期了,恐怕是没得治了。
  任何时候,任何领导估计都不愿意听到医生对他说出这样的话,但是没办法,作为一名资深老中医,赚钱虽要紧,节操更重要,医缓并不打算欺骗晋景公并胡乱开上一些方子。

  面对如此噩耗,猜猜看晋景公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首先,晋景公很激动。
  听到自己无药可救,估计谁都很激动……

  其次,晋景公对医缓的医术水平相当认可。
  原因也很简单,跟他梦到的大鬼小鬼说的话那简直就是一样一样……
  最后,晋景公对医缓大加打赏,然后送他回了秦国。
  一位病重的国家领导人,在听到自己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情况时还佩服医生的医术并主动将他送走,这种大无畏而又放弃治疗的精神简直叫我们不要太感动……

  不过你还别说,强大的心理很多时候还真是一剂良药,人家晋景公还真就熬到了6月6日,这不,新鲜的麦子上市了。
  @善水心 2016-09-13 12:48:54
  呵呵,麦子的故事我也听过,但我听到的是两个书生算卦算出来的。。。
  -----------------------------
  这么有名的故事,演绎出来的版本自然是会很多的
  @梦外人214 2016-09-13 13:09:15
  期待战国,以前史记看到战国那段,总特别乱,希望到时候楼主配图多多
  -----------------------------
  恩 战国其实不乱 把握好大势 用适当的主线展开也能看得很清晰
  争取先把春秋讲完吧
  @时刻未到 2016-09-13 10:11:51
  周二摸鱼
  -----------------------------
  大侠好
  今天早点更吧
  553 命中注定
  今天不挖坑 直接把晋景公的故事说完
  553 命中注定

  公元前581年,5月,晋景公病重。
  没错,这句话我们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6月,初6,晋景公这天胃口不错,想吃今年新收的麦子,于是便安排了厨子去准备。

  很快,煮好的新麦呈给晋景公,晋景公想起了吃不到新麦的那个预言,所以又把那位巫师给召了过来。
  对于晋景公来说,哪怕那位巫师能够提前说出自己梦的内容,但在做好的新麦面前,只要晋景公随便吃上那么几口,诅咒自己的预言自然不攻而破。
  毫无疑问,巫师的预言看来失败了,咔嚓……

  自古巫医不分家,看看人家医缓,再看看这位巫师,同样都表示晋景公离死不远,同样都没有做进一步处理,但是医缓拿到丰厚的打赏逍遥回国,巫师却落得被杀的下场。
  难怪后来医生这么赚钱,巫师却越来越少,这绝对都是有原因的……
  好吧,巫师已杀,预言还没兑现,这新麦总得吃上几口才作数吧,晋景公正准备愉快的享食,突然肚子发胀,晋景公表示还是上个厕所先。

  友情提醒各位,接下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对于巫师来说,悲伤的不是他的预言失败,悲伤的也不是他被晋景公无情处死,悲伤的是巫师猜中了晋景公的结局,但是却没猜到自己会和晋景公在同一天死去。
  对于晋景公来说,悲伤的是曾经有一盘上好的新麦摆在他的面前,他却跑去上厕所,等到晋景公失去这盘新麦时,他却早已没了胃口。

  不但是没了胃口,甚至是连气都没了……
  虽然没气了,但是身上的味道还挺重的……
  因为,晋景公掉进了茅坑,然后死在了里面……

  另外一个小细节,之前晋景公身边有个宦官之前也做过一个梦,梦到他自己背着晋景公登天,心里还挺得意的,于是四处炫耀。
  这下好了,晋景公倒是升天了,他却要将晋景公从厕所给背出来,恩,就是这个味……
  更悲伤的是,这位太监不仅是要把晋景公给背出来,最后还被拉去给晋景公殉葬,希望天堂里空气更加清新……

  从公元前600年即位到公元前591年去世,晋景公在位共计十九年,实事求是的说,晋景公在位期间政绩还算不错,晋国势头保持得也比较好,晋楚争霸的格局能够维持下去,甚至是楚庄王去世后晋国能够压过楚国一头,就是最好的明证。
  尤其需要提的一点,晋景公在位的末期,通过厚待楚国大夫钟仪并安排他回国直接促成了晋楚之间的友好。
  所以,如何才能全面而公正的评价晋景公?

  首先,晋景公仅仅在位第三年时便爆发邲之战,一方面楚庄王所代表的楚国处在最好的年代,另一方面晋军众将失和,晋国遭遇大败,这是晋景公初期被楚国压制的一个缩影,但是就在楚庄王去世之后晋景公很快抓住机会接连反击,最终扳回一城;
  其次,晋景公在位的中期晋国将晋成公时期就令晋国无比头疼的赤狄消灭,楚国组织春秋以来参与诸侯国数量最多的蜀地之盟时晋景公也能坚决反击,连续数次召集中原各诸侯组织盟会,晋国的号召力依然如昔;
  最后,如果要对晋景公提一些批评意见的话,德行恐怕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这在晋景公在位的中后期尤为明显,比如打败齐国却向定王进献战利品,定王避而不见作为回应;
  比如拘捕郑成公、强迫鲁成公把土地给齐国以及出兵讨伐郯国,乃至听信赵庄姬的诬陷对赵氏痛下杀手,这些无论是对他自身、还是晋国的形象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春秋以来,晋景公还算是晋国一位不错的国君,作为晋成公之子、晋文公之孙,基本守住了晋国的家业,朝中权臣影响力也不至于超过国君。
  但是,所有的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提到晋景公的时候,更多的人是这样的:哦,那个葬身粪池的家伙……
  关于晋景公我们额外提几句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晋景公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在提起古代君王各种离奇死法的时候,晋景公绝对是亮点之一,因为他死得实在是太坑爹了。
  有屎以来,他还真是第一位栽在这玩意上的领导,所以晋景公反倒成为了一种符号,以至于他本身的业务水平如何几乎不再受关注。

  这节我们简单介绍了晋景公去世的事情,但是还是把重点放在了对他生平的小结之上,就像我说的那样,晋景公谈不上多好,但也谈不上多坏,虽然赵氏在晋景公这里遭遇重创,但晋国一直到这里的时候政治结构破坏还不算很严重,所以接下来晋国逐渐走衰,锅还不能让晋景公来背。

  另外,晋景公的死其实我个人还是抱着同情态度的,并且与所谓掉茅坑被淹死的说法不同的是,我猜测晋景公落得这个下场应该与他的病情关系很大。

  吃新麦并斩巫师的时候,晋景公很有可能就已经是回光返照,等到蹲坑的时候搞不好病发,然后掉茅坑死在了里面,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病入膏肓的人遇到的一种最坑爹的局面。

  @善水心 2016-09-13 21:07:47
  怎么晋国的人都好会做梦啊
  -----------------------------
  呵呵 小姑娘晚上好啊
  题外话,对于晋景公的结局之所以比较同情,主要是因为我小时候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很早的时候有一位同学身体不好,回想起来估计是哮喘之类的病,也是在半夜起来上厕所不小心掉厕所里面死了,据去看过的人介绍,实在是太惨了,并且很可能也是在上厕所的时候病发引起的。

  所以说,马桶真是个好东西,关键时刻还能救人一命......
  @时刻未到 2016-09-14 11:32:56
  周三摸鱼
  预祝大家中秋快乐\(^o^)/
  -----------------------------
  大家中秋快乐
  今天早点更
  @Cassie向阳花 2016-09-14 10:12:15
  顶
  -----------------------------
  向阳花好
  554 华元弭兵
  554 华元弭兵

  晋景公因『粪斗』而『终生』,晋、楚目前国君分别为晋厉公和楚共王,对上菜鸟国君,楚共王会不会像晋景公当年欺负他一样来回报晋厉公?
  其实这倒不会,因为就在晋景公去世之前,晋、楚两国和平共发展的基调其实已经打下,剩下的则是如何去具体细化完善『弭兵』方案。
  弭兵,指的是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该种地的种地,该生孩子的生孩子,共同抓生产,一齐奔小康……

  公元前580年,一个伟大的日子注定将会出现。
  因为一个人,东周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晋国、楚国即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人既不来自晋国,也不是楚国人,而是宋国权臣华元。

  说起来,宋国历来与晋国友好,楚庄王以后又与楚国结盟,不过好在地理位置不如郑国那般惹眼,因此倒也很少卷入晋、楚纷争中而像郑国那样被轮番攻打。
  所以,为什么站出来的会是宋国的华元?
  这是由于华元原本与晋国中军将栾书关系就很好,他当年在楚国做人质时又与子重结为朋友,如今子重也早已高居令尹,于是华元便动了心思,他打算利用自己的人脉来促成晋楚只好。

  假使两大巨头能够和平共处,不仅仅是晋、楚省去很多麻烦,夹在中间诸如宋、郑、鲁等日子也会舒服很多。
  总之,这是一件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需要合适的契机、合适的人来完成这一使命,华元刚好就具备这一可能。
  毕竟嘛,华元表示:他好,我也好……

  事实上,华元也是这样做的,公元前580年,冬,华元先后去往楚国和晋国,表达了自己希望促成双方和好的意思并得到了两国的支持,接下来需要做的便是举行一个隆重的盟会并昭告世人,这次伟大而有历史意义的时间后来也被称作『华元弭兵』。
  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盟会要到下一年,也就是公元前579年才会正式举行。
  而就在这次盟会之前,秦国此时也有意与晋国和好,并约定了双方领导人在令狐,这个当年赵盾拥立晋灵公后突袭秦军的地方会盟,看来各国早已厌倦了无止境的征伐。

  有意思的是,此次秦晋结盟,只见晋厉公带领一众人马率先到了令狐,秦桓公隔着黄河却犹豫了起来,最终并没有亲自渡河,而是派了大夫『史颗』前来结盟。
  秦桓公犹豫什么?
  还不是怕晋国又不按套路出牌,一不小心把自己给抓了过去。

  先前郑成公被抓的例子分明就摆在眼前,另外,就在前不久,晋国还以鲁国偏向于楚国为由把前来参加晋景公葬礼的鲁成公给扣留下来,逼得鲁国又是赔礼又是结盟才给放了回去。
  再说了,晋国地盘这么大,选什么地方结盟不好,偏偏选个当年赵盾刚好坑过秦国的地方……
  所以吧,秦桓公一方面想与晋国和好,另一方面又对晋厉公信任不足,所以就出现了这样滑稽的局面:史颗代表秦国在河东的晋国之地与晋灵公会盟,晋国又派了大夫『郤犫』『音同抽』来到河西的秦国势力范围与秦桓公结盟。

  看来还是晋国此前套路太多,搞得此次会盟看起来一点都不真诚,这不士燮就说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还斋戒盟誓,还约定地点结盟,这样的结盟能有什么好处,我看秦国不值得相信。
  这下好了,明明是你晋国套路太多,这会却反倒怪其秦桓公没有信用,秦桓公也不干了,转身回去就表示这次关乎友好的盟约作废。
  晋厉公:……
  
中秋快乐【抢红包
  大家节日好啊
  不过看来都过节去了,哈哈
  @善水心 2016-09-14 21:31:14
  今晚这么早更。好评!(^_^)
  -----------------------------
  今天虽然不早,但是还在坚持,我看也得给好评才行吧
  555 弭兵之盟
  555 弭兵之盟

  公元前579年,5月,宋国。
  在华元的组织之下,晋国代表士燮与楚国代表『公子罢』、『许偃』来到宋国,目的自然是完成晋、楚两国和平友好的结盟仪式。
  晋厉公、楚共王均没有亲自前来,甚至是两国头号权臣栾书、子重也没有到会,不过不要紧,有了华元强大的人际关系以及协调能力,春秋以来第一次意义重大的『弭兵之盟』最终顺利召开。

  什么叫第一次?
  看这意思以后说不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剧透一下,整个春秋时期的确有过两次关于弭兵的盟会,而且两次盟会都是在晋、楚之间进行,这两次盟会间隔二十余年,在春秋时代的历史进程之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较为重要的影响。

  当然,两次盟会间隔虽然有着二十多年,但并不意味着第一次盟会为中原大格局带来的蜜月期能够保持这么久。
  事实上,由华元牵头组织的此次弭兵之盟仅仅维持了短暂的几年时间便宣告破裂。
  对于此次盟会我们简单说几点:

  盟会的誓词是这样的:从此以后,晋、楚两国不以兵戎相见,好恶相同,一起救灾济难,防备救援饥荒与祸乱。若有危害楚国的,晋国就攻打它;对于晋国,楚国同样如此。双方互访携带礼物,沿途道路不得阻塞。共同谋划对付那些不合作者,讨伐背叛晋国、楚国的诸侯。如有违背这一盟誓的,要受到神灵的诛杀,以使他的军队陨灭,不再能够享有国家。
  内容来看,晋、楚关于友好的意愿应该算是比较强烈,也比较有诚意的,这说明两国各自拥有不少小弟上贡的同时也已经厌倦随时需要担心对手带来的威胁,所以共同当老大,一起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一次积极的尝试。
  但是,所谓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这就再次回到了我们讨论过的话题上来:一江不纳二龙、一山不容二虎,晋、楚结盟共同当老大的想法虽好,也符合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现阶段的利益,但这终究不会是长久稳定之计。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无论公元前579年的弭兵之盟能够持续多久,这都是一次影响重大的历史性事件,而真正能够促成此次盟会的决定性人物则是宋国的华元。
  所谓的诸侯小国在春秋时代的格局之中同样亦能扮演关键角色,这是弭兵之盟的亮点所在。
  所以有人会问了,晋、楚双方既然已经有了明显和解的意愿,难道没有华元此次盟会就会难产?
  这不秦、晋在去年的盟会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由于没有一个双方信得过的中间人,秦晋的结盟显然最终落得个闹剧收场。

  弭兵之盟后,先是晋国派了大夫郤至到楚国进行友好访问,楚共王亲自接见并招待郤至,后是楚国派了公子罢回访晋国,晋厉公则接见并与公子罢结盟,至少此时此刻,两大巨头真心实意的站在了一起,打打杀杀已经成为过往。
  比如对于郑成公而言,纠结了数代人的选择题不再显得复杂,无论亲楚或者朝见晋国,都已经不是问题。
  所以说只要晋、楚不翻脸之前就真的不会有打打杀杀?
  其实也不是……

  就在弭兵之盟举行的这一间隙,狄人趁机派兵对晋国骚扰了一番。
  作为回应,晋厉公则在秋季时派兵击败狄人,属于典型的秋后算账。
  好了,我们暂且不管这次弭兵之盟的保质期究竟有多长,至少中原暂时进入到和平时期,和平时期究竟又有怎样的玩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善水心 2016-09-14 21:31:14
  今晚这么早更。好评!(^_^)
  -----------------------------
  @o弘毅o 2016-09-15 21:55:33
  今天虽然不早,但是还在坚持,我看也得给好评才行吧
  -----------------------------
  @善水心 2016-09-16 10:16:51
  呵呵,昨天也不算晚。绝对好评!半仙节日快乐!
  -----------------------------
  小姑娘节日快乐
  @00panda 2016-09-15 23:03:54
  90/5=18
  -----------------------------
  话说这是什么意思...
  556 吕相绝秦
  吕相绝秦书在整个春秋历史中应该算是一篇比较著名的外交檄文
  我们一起来看看晋国是怎么搞事情的
  556 吕相绝秦

  公元前578年,这是楚共王在位的第十三年,晋厉公在位的第三年,周朝天子周简王在位的第八年。
  公元前578年,这是晋、楚达成弭兵协议后的第一年。
  顺道提一句,有好事者根据各种线索的推演,确定孙悟空于这一年出生,当然,这事吴承恩最有发言权,而且我们恐怕也很难在春秋时期遇到孙悟空……

  晋楚弭兵之时我们提到,虽然两大巨头达成友好共处协议,但绝对的和平恐怕也并不现实,比如就在弭兵之盟举行的之时狄人就曾攻击过晋国。
  狄人为什么要骚扰晋国?
  主要还是因为秦国的存在,公元前580年晋厉公元年时秦晋一度结盟,但是因为彼此信任不够导致盟会缺乏诚意。如果晋楚一旦握手成功,最为吃亏的恐怕只能是秦国,因此在秦桓公的唆使之下才有了狄人的行动。

  从秦桓公的角度来看,自公元前604年即任以来他在位眼看接近30年,偶有消息之外,我们很难看到秦国有所作为,如今不但风光完全在晋、楚两国,一旦楚国与晋国结盟,原本与楚国关系不错的秦国势必更加被孤立,有所小动作也就能够理解;
  但是从晋厉公的角度,如今晋国的威胁只剩戎狄势力以及西面的秦国,晋楚的盟约上都说了,如有危害晋国的,连楚国都要前来帮忙,因此对于秦国的挑衅行为晋厉公必须给予坚决的反击。
  4月,晋厉公派遣大夫『吕相』去往秦国,目的相当明确,秦、晋既然感情破裂,那就索性自此断绝外交关系。

  提一点,吕相是魏锜之子,魏犨之孙。
  魏锜就是邲之战时和赵穿之子赵旃故意挑衅楚军导致晋国战败的那位,魏锜因被封于吕,所以吕氏相当于魏氏的一个分支,魏犨也被称作吕锜。
  同理,吕相也被称作魏相。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晋厉公要断绝与秦国的外交关系,必然还会有下一步的动作,所以得有个名正言顺的说法。
  这个说法很长很长,比起当年晋灵公不待见郑国,郑国那封三段式的抗议信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一起来看看:

  从前,先君晋献公和贵国先君秦穆公互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又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晋文公逃亡狄国,晋惠公逃亡秦国。不幸晋献公去逝,秦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晋惠公能回晋国主持祭祀。但是秦国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晋国发生韩原之战。事后秦穆公心里感到后悔,因而成全了晋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秦穆公的功劳。
  画外音:秦晋之好的渊源我们熟得不能再熟,为什么会有韩原之战?
  客观的讲,还不是因为晋惠公出尔反尔,先是背弃承诺不肯割地,后是秦国『泛舟之役』救助饥荒的晋国,晋惠公反倒在翻过年来秦国遭遇饥荒时准备趁机一口吃下秦国,秦穆公忍无可忍了才讨伐晋国。

  秦穆公事后后悔什么?
  恐怕秦穆公后悔的是放了晋惠公回国,后悔的是扶持晋文公当上国君后秦国反倒被晋国给压制,后悔的是秦晋之好终究成了他的一厢情愿……

  继续看第二段:
  晋文公亲自身披甲胄,登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服东方的诸侯,虞、夏、商、周的后代都向秦国朝见,也就已经报答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犯秦国边界,晋文公率领诸侯和秦国共同包围郑国,秦国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和郑国订立了盟约。诸侯痛恨这件事,打算和秦国拚命,文公恐惧,安抚诸侯,使秦军得以平安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国有大功劳于西方秦国之处。
  画外音:好像又有哪里不对的样子……
  @善水心 2016-09-17 12:18:05
  晋国太欺负人,难怪要完。
  -----------------------------
  小姑娘说的对
  @暴宝蓝 2016-09-17 14:53:56
  我是来顶楼主的
  -----------------------------
  呵呵 暴宝蓝节日好
  @catslover 2016-09-17 07:30:03
  吕相绝秦这个事充分说明了晋国的不真诚啊,连韩原之战也能颠倒黑白。
  -----------------------------
  恩 这个事情我专门花了两节的篇幅来讨论
  某个层面来讲,所谓的吕相绝秦其实受到了不少古人的肯定,在他们看来虽然内容有不少诬陷的成分,但在为伐秦而造势上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是值得推崇的。

  我们这里其实主要是分析这篇吕相绝秦书里面究竟有哪些是不符合事实,甚至是故意诬陷秦国的。
  @蓝_小苏打 2016-09-17 16:12:21
  神话故事么,很感兴趣
  -----------------------------
  严格来说,历史为主
  557 一黑再黑
  为了不更得太晚
  看来只能早点更了...
  557 一黑再黑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下公元前630年,秦、晋围攻郑国、烛之武智退秦师这件事情。
  秦、晋为什么会共同包围郑国?
  显然是因为郑国频繁投靠楚国,晋文公决定教训教训郑文公,为了保险起见,晋国在对郑国进行了一次试探后又联合的秦国。
  换句话说,吕相带给秦国的话看似慷慨激昂,但总觉得有点歪曲事实的样子……

  好吧,这才扯到晋文公,离晋厉公还早,我们继续看看晋国还有什么话要说:
  后来,晋文公不幸去世,秦穆公『蔑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淆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灭我费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晋襄公没有忘记秦穆公过去的功劳,但是又害怕国家的颠覆,这样才不得不发起崤之战,即便如此,晋襄公还是愿意在穆公那里解释以求赦免罪过。结果秦穆公不听,反而亲近楚国来谋害晋国。天佑晋国,楚成王丧命,秦穆公因此才不能在晋国称心如意。
  画外音:众所周知的是,崤之战乃是先轸对秦国发起的一场偷袭行动,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打击秦国、维护晋国的霸业,现在倒好,在晋国的口中已经变成秦国侵犯殽地。况且,秦国为什么后来逐渐秦晋楚国,还不是因为几次三番被晋国伤透了心。
  看来不是有点歪曲,而是相当歪曲……

  秦康公、晋灵公即位后,秦康公本是晋国穆姬所生,但却想损害晋国公室,率领晋国内奸,以动摇晋国边疆,因此才有了令狐之战。后来秦康公还是不肯改悔,又进入晋国河曲,攻打涑川,掠取王官,割断羁马,因此才有了河曲之战。秦国往东道路不通,那纯粹是因为秦康公同晋国断绝友好所造成的。
  画外音:晋国再一次罔顾事实,令狐之战的起因明显是晋襄公去世后,以赵盾为首的臣子一开始启用年幼的晋灵公而打算迎接身处秦国的公子雍,眼看公子雍即将回到都城之时赵盾又返回拥立晋灵公。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知道了,晋国令狐之战不厚道在先,秦国河曲之战的报复在后,所谓秦国东进道路不顺畅,那也绝对是晋国刻意而为。

  本真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我们继续往下看……
  等到秦桓公即位后,晋景公原本以为秦国会和晋国结盟,结果秦国却利用晋国遭遇狄人祸难而侵入晋国的河县,焚烧箕地、郜地,抢割晋国的庄稼,骚扰边境,于是有了辅氏之战。
  画外音:辅氏之战指的是潞国被晋灭后秦、晋在辅氏进行的一场战役,留下的典故叫做『魏颗结草』,那位突如其来的老人令我们实在无法解释。
  话说既然已经说到秦桓公本人,晋国倒也总算没有过于夸大,但连抢割晋国庄稼这样的事情都被当做了罪状……

  最后,晋国是这样总结的:虽然秦桓公后悔挑起战事而想与晋国重修旧好,无奈盟誓尚未完成晋景公就去世,于是才有了晋厉公和秦桓公在令狐的会见。结果秦桓公又背弃盟誓,忽悠狄人进攻晋国,甚至是楚国也讨厌秦国的反复无常,因此才会向晋国请求结盟。现在诸侯们都亲近晋国而对秦国的行为痛心疾首,晋国率领诸侯只为请求与秦国和好,还望秦桓公仔细考虑考虑。
  秦桓公:把我秦国都快黑成碳了,有什么要考虑的……
  综上,我们对春秋以来秦晋之间的恩恩怨怨进行了简短的回顾,晋国自晋献公起,秦国自秦穆公起,基本就一个套路:晋国始终大仁大义、秦国一直猥琐偷鸡。
  道理很简单,这些都是晋厉公早就编好的借口……

  晋厉公要这些借口做什么?
  自然是准备讨伐秦国。
  秦桓公:单挑就单挑,谁怕谁……
  晋厉公:还是秦国一个单挑我们一群吧。

  晋国之外,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庞大的诸侯联军隆重登场。
  对了,简王表示一个打九个实在不够公平,于是派了刘国、郕国前来支援。
  于是这样大概就公平了一些,麻隧之战,秦国以一对十一……
  @善水心 2016-09-17 17:51:40
  哎,又在关键的时候结束了。这次我站秦国。话说这一仗您打算写几集啊?
  -----------------------------
  一集就收工...
  @薛冰儿 2016-09-18 16:53:02
  进来装下文化人~
  -----------------------------
  呵呵 看了此贴的都是文化人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2016-09-18 20:40:42
  @薛冰儿 2016-09-18 16:53:02
  进来装下文化人~
  —————————————————
  @o弘毅o 13690楼 2016-09-18 20:38:00
  呵呵 看了此贴的都是文化人
  —————————————————
  你不会是我同学把
  -----------------------------
  哈哈 赶紧给你同学打个电话啊
  @Cassie向阳花 2016-09-18 10:42:55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teddylau8023 2016-09-18 09:49:45
  如果能给大家带来好处也不错。
  -----------------------------
  呵呵 貌似也没啥好处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9-18 09:14:24
  顶一个
  -----------------------------
  都在节后出现啊
  @片汤2016 2016-09-18 10:42:00
  顶
  -----------------------------
  片汤好
  准备更新吧
  558 麻隧之战
  提一点,比起秦晋之间的这场麻隧之战,反倒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所谓绝秦书名气更大一些,一来因为绝秦书看起来理由充分,开了外交檄文的先河,二来联军人数众多,此战没打出多少水平,史料也不是很详实。

  所以,我们实际上把重点放在了对这个所谓绝秦书的分析上,战争反倒是一笔带过。

  我个人看来,无论绝秦书多么精彩,写得多么有理有据,但它始终都不够客观,甚至充满污蔑,所以我自己倒并不是很欣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