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 麻隧之战
公元前578年,5月,秦国『麻隧』『今陕西泾阳县一带』,秦晋之战一触即发。
对于此战,晋国相当重视,出征的主要将领如下:中军将栾书、中军佐荀庚;上军将士燮,上军佐郤锜;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上军将赵旃、新中军佐郤至。
另外,栾书之子『栾针』作为车右、郤至之弟『郤毅』驾御战车也有出战。
对比公元前587年晋国成立新三军时的人员名单,此次出征秦国人员以及有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因为赵氏在晋景公时期被踢出政治舞台,二则是由于荀首的去世,荀庚、士燮、郤錡顺势各提一级,原新中军将韩厥变更为下军将,荀首之子荀罃则从下军佐从头再来。
出场阵容来看,晋国三军六卿齐出动,不可谓不豪华,也不能说对秦国不够重视,事实上,晋国对于此次出征实在是太够重视,包括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八个诸侯国一并参率军前来助阵。
另外,甚至是周天子简王也不甘寂寞,他也派了自己的两个小弟『刘康公』、『成肃公』参与伐秦,他们分别是『刘国』『今河南偃师市一带』、『郕国』『今河南范县一带』的国君。
清点一下人头,秦桓公这是一打十一的节奏……
论实力,秦晋交战史上秦国一直未能够占得多少便宜,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次胜利一次是公元前645年的韩原之战,还有一次是公元前624年孟敏破釜沉舟式的王官之战,那还都是在称霸西戎的秦穆公年代。
所以,这场被称作『麻隧之战』的战役由于力量对比太过悬殊,而且晋国还打着秦国『众叛亲离』的旗号,结果其实无需作太多预测,秦军大败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秦将『成差』、『不更女父』也被俘。
对于麻隧之战,我们简单说几点:
所谓不更女父,名字看起来相当无厘头,实际上『不更』是秦国的一种官名,同夏姬曾经的丈夫连尹襄老是一个道理;
晋厉公召集诸侯伐秦,甚至天子也有派人支援,前因后果我们做过介绍,看似秦国罪大恶极,看似联军以有道伐秦军之无道,被称作『吕相绝秦书』的外交辞令历数秦穆公、秦康公以及秦桓公时代,涉及崤之战、令狐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等数次秦晋冲突,但遣词大多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在本质上却不够公正,乃至有诬陷之嫌;
秦桓公在位期间与晋国典型的战役有辅氏之战和麻隧之战,秦国均以失败收场,战争的失利能够间接说明此时的秦国在与诸如晋、楚之间的对比上处于下风,麻隧之战一年后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此后相当长时间里秦国难再对晋国构成大的威胁。
当然,联军虽然大胜,但也不是就完全没有损失,比如简王派来的成肃公就在此战中去世,比如曹宣公同样不幸死在军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曹国迎接回曹宣公尸体、太子尚未继位之时,曹宣公之弟『公子负刍』杀死太子并立为君,史称『曹成公』。
可怜的曹国太子连名字都没留给我们……
曹成公篡权,众诸侯不干了,纷纷表示必须讨伐曹国。
晋国该不该发兵?
晋厉公表示麻隧之战中公子负刍表现不错功劳很大,既然木已成舟成为了曹成公,这次就算了,以后再找机会教训教训……
吕相绝秦书,如此义正言辞,说绝交就绝交,说打秦国就打秦国;
曹成公篡权,如此大逆不道,该包庇就包庇,说不打就不打;
德行之上,看来晋厉公比起老爹晋景公也强不了多少。
有了晋国的支持,曹成公稳坐钓鱼台,曹宣公的另外一个儿子『子臧』一直留到曹宣公葬礼完毕后准备逃亡他国,国内不少人纷纷表示要跟他一起逃亡,这阵势让曹成公感到恐惧,并主动承认了其弑杀太子的罪过。
一番挽留后,子臧总算还是留在了曹国,但是把自己的食邑主动交还给了曹成公。
另外,国君的位置必然是留在了曹成公那里……
弭兵期间,我们介绍了下曹国曹成公篡权的情况,接下来再提一下卫国
559 孙林父回国
说完曹国,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一个小国,也就是卫国。
想当初卫国可不是什么小国,进入春秋不久的时候卫国还经常跟郑庄公所代表的郑国掰掰手腕。
只是卫懿公的亡国实在是元气大伤,虽然靠着齐桓公的扶持得以复国成功,但紧邻晋国的卫国早已今非昔比。
公元前577年,春,卫国国君卫定公前往晋国朝见晋厉公,本来挺好的一件事,不过晋厉公却强行要求卫定公去接见一个他不想见到的人颇令卫定公扫兴,这个晋厉公指名要让卫定公接见的人叫做『孙林父』。
说起来,孙林父的出身并不差,他的父亲孙良夫曾经也是卫国权臣,此前有过不少出场镜头:
比如曾经同郤克联合讨伐赤狄残余廧咎如;
比如曾经领兵同晋国一道讨伐齐国;
还有比如曾经与晋国的荀庚一同访问鲁国,为了座次的问题当时还闹得鲁成公纠结不已。
简单点说,孙林父是卫国人,他的老爹在卫国一度权力很大。
所以问题就来了,卫定公明明是到晋国朝见晋厉公来了,为什么晋厉公又会让他去接见卫国人孙林父?
其实很简单,早在几年之前,孙林父摇身一变成了晋国人,这会他又想回到卫国了,所以想见见卫定公,表达下自己的想法……
原来,作为孙良夫之子,孙林父接了老爹的班之后行事专横,很是不得卫定公喜欢,甚至是卫定公对其非常厌恶,于是在公元前584年时孙林父索性就逃亡到了晋国。
政坛失意而逃亡的事情我们见得多了,只是孙林父这次逃亡逃出了新意,反正卫国离晋国这么近,孙林父干脆就带着自己的封邑『戚地』『今河南濮阳一带』投奔了晋国。
一来孙良夫此前与晋国关系本就不错,二来孙林父带着人马、甚至是地皮来投靠,晋国自然是大大欢迎。
只是孙林父这么一闹就苦了卫定公,打吧,人家孙林父现在拿了晋国的绿卡,搞不好会引来晋国的报复;
不打吧,孙林父就这么公然叛国实在是让人咽不下去这口气。
不过咽不下去也得咽,因为卫国实在是打不过晋国……
当然,卫定公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做,当时他就去往了晋国,找到还未打算『吃新麦』的晋景公,一番交涉后,人是留下了,但是戚地总算归还给了卫国。
一晃八年过去了,如今晋厉公要求卫定公接见孙林父,卫定公坚决表示了不同意,看来君臣之间矛盾还挺深,同时我们也看出卫定公还算颇有骨气。
可是呢?
等到卫定公一回国,晋厉公转身又派了郤犫把送孙林父送回卫国去见他……
提一点,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如今赵氏在晋国算是消停了,但是郤氏露面的人感觉那是格外多,比如郤锜、郤至、郤毅、郤犫等等,原因自然很简单,风水轮流转,这会到了郤氏一家。
好吧,晋厉公虽然把孙林父都送上门来了,但是卫定公还是打算推辞,但是他的夫人『定姜』就说了:毕竟孙林父是先君宗卿的后代,晋国又几次三番出面,如果再不答应,卫国恐怕要亡,所以讨厌归讨厌,该见还是得见。
终于,卫定公还是忍着自己的小情绪接见了孙林父,并恢复了他离开卫国之前的职位和食邑。
随后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卫定公因病去世,其子『姬衎』『音同看』接班成为卫国国君,史称『卫献公』。
就在卫定公去世后,定姜在哭丧后休息时看到卫献公一点都不悲伤的样子,感到很是失望,只得叹气的说到:哎,这个人啊,迟早会导致卫国败亡。
卫国后来亡在卫献公手里没有呢?
其实没有……
甚至我们可以小小的剧透一下,卫国并没有败在卫献公的手上,不过由于他和归来的孙林父关系倒也同样不好,以至于两人之间后来闹出不少事情。
事实上,从卫献公即位伊始我们已经能看到一丝端倪,比如孙林父根本就不把自己重要的宝物放在卫国,而是放在了自己的食邑,同时,孙林父还尽量和晋国的大夫们保持友好关系,这叫『身在卫营心在晋』。
既然如此,孙林父费这么半天的劲回卫国又图个啥……
@wiven1986 2016-09-19 19:52:14
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十五字
-----------------------------
这是24个字...
@善水心 2016-09-19 21:08:18
哈哈,不是每个妇女都能做预言帝。
-----------------------------
但是要有一个预言的心...
@轻轻风玲 2016-09-19 20:18:17
暂不考虑,但是顶一下,谢
-----------------------------
好尴尬...
560 华元奔晋
难得晋楚弭兵,我们不妨继续抽空来看看各诸侯国的近况。
先说曹国,话说曹成公弑杀太子篡权后晋厉公虽然表示他在麻隧之战立有战功暂不追究,不过到了公元前576年春,晋厉公、卫献公、郑成公、曹成公、鲁成公、齐国大夫国佐、宋共公之子『公子成』等举行盟会时再次提到了此事,众人的号召之下,曹成公被逮捕并送到了天子所在的洛邑。
卫成公之后,又一位国君被请到了洛邑去喝茶……
曹成公被捕,众诸侯准备拥立当初准备逃离曹国的曹宣公之子子臧,太子被杀的情况下,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子臧是这样说的:圣人通达节义,其次保守节义,最下失去节义,做国君这件事不合于我的节义,虽然当不成圣人,但因做国君而失节亦不是我想要的。
于是,子臧放着国君不当逃亡到宋国,眼看一国不能无君,所以曹成公还是在不久后又回国当上了这个『失节』的国君……
就在子臧逃到宋国后不久的6月,宋共公去世,在位13年。
当然,子臧与宋共公的死并没有什么联系……
宋共公去世后,本应轮到『太子肥』即位,这时宋国朝中主要官员如下:右师华元、左师『鱼石』、司马『荡泽』、司徒『华喜』、司城『公孙师』、大司寇『向为人』、少师寇『鳞朱』、太宰『向带』、少宰『鱼府』。
值得一提的是,像晋国这样拥有大量异性官员的诸侯国毕竟是少数,宋国以上高官全部来自宋国公族,其中华元、华喜是宋戴公的后人,司城公孙师是宋庄公的后人,其他六位则全部为宋桓公的后人。
仗着自己一族人多势众,司马荡泽动了点歪心思,他把太子肥给杀了,理由是要削弱宋国公室。
问题是再削弱也不能拿国君的继承人下手吧……
荡泽杀太子,身为六卿之长的右师,也就是华元怎么看?
华元表示宋国目前公室地位低下,自己又不能拨乱反正,罪过实在太大,所以就逃到了晋国。
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华元觉得自己硬来的话,恐怕对抗不过以荡泽为首的这六位宋桓公后人……
华元一逃,宋桓公的几位后人便有了不同的看法,比如左师鱼石就表示弑杀太子同时华元逃走一事影响实在太坏,还是应该劝华元回来。
鱼石为什么会这么想?
其实理由更简单,就算桓公一族自己不做点什么,讨伐他们的诸侯迟早也会找上门来。
当然,鱼石虽然担心遭到其他诸侯的讨伐,但是迎回华元也不是完全就没有风险,比如少宰鱼府就是这样说的:华元回国必然会讨伐荡泽,恐怕桓氏一族会遭殃。
鱼石则表示就算华元回来,他也必然不敢讨伐荡泽,就算华元敢讨伐荡泽,也只是亡掉一部分而已。
鱼石看来,华元之所以逃到晋国正是顾及到桓氏一族目前在宋国的影响力,即便华元回来要讨要一个说法,顶多牺牲的也只是荡泽。
荡泽:……
鱼石劝说下,华元最终还是回到宋国,对于讨伐荡泽一事,鱼石表示默许。
随后,趁着桓氏一族本身并不齐心,华元回到国内立即就派了华喜、公孙师率领国人讨伐荡氏并杀死荡泽。
目前宋国的局面变成桓氏还剩五家,华元、华喜、公孙师非桓氏共计三家。
等到荡泽一除,看到华元如此果断,鱼石又开始害怕起来……
为了不被华元进一步下手,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五人学起了华元,他们共同离开国都,来到『睢水』『音同居,商丘一带』边上住了下来。
鱼石等人想的是让华元过来邀请他们回国,这样就可以顺便和华元谈谈条件,保证华元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
果不其然,华元接着亲自出马请鱼石等五人回国,接下来就是讨价还价的事情。
结果呢,买家和卖家心理预期没能达成一致,砍价任务失败,鱼石等五人暂时不同意回国。
华元: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善水心 2016-09-20 21:21:13
好评啊!哈哈。没想到华元还有戏份呢
-----------------------------
恩,还有的,写这段也是有考虑的,宋国的内乱与接下来的剧情有比较重要的联系
@时刻未到 2016-09-21 15:21:32
周三摸鱼
-----------------------------
呵呵 大侠晚上好
561 楚又伐郑
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
华元奔晋,左师鱼石把华元邀请了回来,牺牲的是桓氏之荡泽;
鱼石等五人躲在睢水边,华元又亲自去迎接他们,本来挺好的一件事情,有来有往,合乎礼仪,可惜桓氏一族还是对华元信任不过,华元只得无功而返。
首先,问题并不在华元,宋共公去世,荡泽杀太子肥,身为右师的华元讨伐闹事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其次,桓氏一族虽然人多势众,奈何思路并不统一,先是邀请华元归国讨伐荡泽,后又集体『罢工』要挟华元,要挟就要挟,问题是还没与华元把条件谈拢。
所以,华元接下来会如何应对?
只见华元回到都城后已下定决心将这五人驱逐出国,于是派人紧守城门,又令人挖断睢水之堤。
这下好了,鱼石等人进也不得,退也不成,最后只得一起逃往楚国……
随后,华元拥立公子成为国君,史称『宋平公』。
由于桓氏一族的集体崩溃,华元重新安排比如『向戌』出任左师、『老佐』出任司马、『乐裔』出任司寇,等于是宋共公一死宋国政坛重新洗牌,巍然不动的唯有华元。
从华元弭兵到安定宋国内政,时间刚刚过去小三年,三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晋国联合诸侯讨伐秦国,看到曹成公杀太子而篡权,看到卫国孙林父与国君之间矛盾重重,还看到宋国荡泽杀太子一事,我们的结论是,停战协议虽然签了,楚国也暂时消停下来了,但中原的局势仍旧不够太平。
哦,对了,郑国其实也有一番折腾……
公元前577年,晋厉公要求卫定公接见孙林父,这一年的八月,郑国趁机由子罕领兵对积怨已久的许国发起进攻。
结果呢,郑国吃了败仗……
郑成公一怒之下迅速对许国发起第二次进攻,这次终于是逼得许国割地而与郑国求和。
弭兵三年,说好一起和平奔小康,感情除了楚国,其他诸侯国都忙得挺欢……
由于许国一直是楚国的小弟,最近几年接连被郑国欺负,楚国多少也得站出来表示自己的姿态了。
公元前576年,这是楚共王在位的第十六年,管它弭兵不弭兵,管它和平不和平,对于北上中原,羽翼渐丰的楚共王早已按耐不住。
对于此次楚国北上,国内分成了比较明显的两派,比如『子囊』就表示:才和晋国结盟没多久就要背弃盟约,恐怕不妥。
这位子囊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论辈分自然是子重、子反的侄子。
子反与子囊的意见不同,他认为只要局势对楚国有利就行,管他什么结盟不结盟。
当年劝谏过楚庄王的申叔时此时已经年老,他会对楚共王说些什么?
不好意思,申叔时在自己的食邑申地养老,他并没有去往都城……
不过对于子反的观点,申叔时还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背信弃义,子反恐怕不能免于祸难。
随后,楚军对郑国发起进攻,打完郑国之后还嫌不过瘾,顺手又对卫国发起进攻。
卫献公:……
要说的一点是,面对楚国的讨伐郑成公这次竟然没有屈服,而是派了子罕进行反击,并且还占领了楚国的『新石』『今河南叶县一带』。
郑、楚重燃战火,晋国自然要表态了,按照弭兵盟会的精神:谁打楚国,晋国自然就要打谁。
所以中军将栾书就说了:打楚国……
韩厥则表示不如暂且观望,让楚国自己加重罪过,失了人心之后再趁机出手。
毫无疑问,弭兵之盟保质期已过,接下来又将会是一场腥风血雨。
友情提醒 接下来我们会把重点放在晋楚自城濮之战、邲之战后又一次重量级的战役。
从整个春秋时代的格局来看,此战颇有承上启下的意思,既是晋楚争霸史上的一个缩影,也是春秋迈向新格局的一个节点,并且期间发生不少有趣的事情值得我们关注,因此篇幅相对会比较长。
@善水心 2016-09-21 21:21:38
哈哈。这么多年,华元还是这么帅。连续早更这么多天,奇了迹了。赞赞半仙\(≧▽≦)/\(≧▽≦)/
-----------------------------
还以为说这么多年楼主还是这么帅呢,仔细一看说的是华元...
@善水心 2016-09-21 21:31:58
@善水心 2016-09-21 21:21:38
哈哈。这么多年,华元还是这么帅。连续早更这么多天,奇了迹了。赞赞半仙\(≧▽≦)/\(≧▽≦)/
—————————————————
@o弘毅o 13758楼 2016-09-21 21:27:00
还以为说这么多年楼主还是这么帅呢,仔细一看说的是华元...
—————————————————
哈哈。后半句是夸你的。
-----------------------------
我觉得前半句更受用些...
@善水心 2016-09-22 20:34:20
哈哈。半仙,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
好吧,内在美就内在美
不过今天实在是来晚了
562 大战前夕
公元前575年,春,楚国再次对郑国采取行动。
韩厥的建议下,晋国暂时没有介入此次冲突,自然是希望楚国把事情闹得越大越好,如此一来晋国就能以弭兵之盟的精神义正言辞的谴责楚国。
到时候的台词必然是这样的:大家看清楚了,是楚国先动的手……
结果呢?
然而楚共王并没有率先动手,而是派了公子成把临近郑国的『汝阴』送给郑国以示友好,随后子驷代表郑国同楚国结盟,郑国又一次站在了楚国阵营。
郑国转投楚国显然出乎晋国的意料,更意外的是楚国还没动手,郑国却先动手了,还是子罕,这次子罕领兵对宋国发起进攻。不过更意外,郑军被宋国的『将鉏』、『乐惧』领兵击败……
前不久,子罕领兵攻打许国之时也是第一次吃到败仗,随后郑国发起二轮进攻逼得许国割地求和。
只见宋军打了胜仗退兵安营扎寨之时警惕性不够,郑军突然再次发起袭击,将鉏、乐惧被俘,郑国扳回一城。
果然吃了败仗的郑国惹不起……
晋国没有等到楚国出手,郑国却先跳了出来,晋国还未发话,只见卫献公又迅速发兵攻打郑国。
万一楚国追究起来,晋国也可以表示其实是卫国先动的手……
毫无疑问,和平化为泡影,秩序回归往常,郑国选择了楚国,只是比起之前谁打就跟谁好的郑国来,郑成公所代表的郑国此时明显多了一份硬气。
所以,晋厉公的结论出来了:打郑国……
讨伐郑国一事,晋国明显分为两派,为此我们再次公布一下截止公元前575年晋国主要将领名单:中军将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将郤錡、上军佐『荀偃』;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新军将郤犫、新军佐郤至。
由于前两年中军佐荀庚的去世,士燮高升一级,地位直逼当年老爹士会;荀庚之子荀偃则接班出任上军佐。
另外,虽然公元前587年时晋国成立新中、上、下军,但几年之前再度裁军,仅仅保留一支新军,目前的新军将和新军佐分别为郤犫与郤至,晋国的『四军八卿』之中,郤氏更是有郤錡、郤犫、郤至三人,势力之大值得我们关注。
好了,矛盾主要在于中军将栾书和中军佐士燮,士燮认为不宜讨伐郑国,理由在于他认识到晋国内部政治斗争日趋激烈,晋厉公即位后更是雄心勃勃,即便拿下郑国,也只会徒增祸患,反倒有外部的威胁能够增强晋国的团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外乎此。
栾书则一贯属于主战派,他的理由更简单,郑国被楚国收买这是晋国所不能容忍的事情,不管怎样也绝不能在自己这一代人执政的时候失去诸侯,所以必须打郑国,一直打到郑国服气为止……
最终,晋厉公听从栾书的意见坚持发兵,中军将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将郤錡、上军佐荀偃;下军将韩厥、新军佐郤至出征进攻郑国,下军佐荀罃留守晋国,新军将郤犫则去往卫国和齐国请求两国出兵。
同时,栾针之外栾书的另一个儿子『栾黡』『音同眼』则去往鲁国请求鲁国发兵。
公元前575年,4月12日,晋军正式出兵,辅以齐、鲁、卫等联军的支持,就连鲁国三桓之一的孟献子都表示此战悬念应该不大。
对于看客而言,有悬念的战争才精彩;
对于郑成公而言,既然不打算投降,有悬念的战争才会有希望。
如何才能保持悬念?
郑成公马上派了大夫『姚句耳』等一行到楚国搬救兵,随即楚国司马子反率领中军,令尹子重率领左军,右尹『子辛』率领右军前来救郑。
闹来闹去,最终其实还是晋、楚之间的对决。
@梦外人214 2016-09-22 21:49:35
赶上直播?
-----------------------------
我是真的检查再检查了,不过我相信有错别字也是大家能够接受的,哈哈
这本书我看的比较慢,一来写的还算精彩,很多内容需要慢慢消化,二来这本书涉猎知识面非常广,跨度也很大,很多观点得结合个人的理解去做对比。
总之,从目前的市场反响来看,应该是一本很不错的科普读物。
@善水心 2016-09-21 21:31:58
@善水心 2016-09-21 21:21:38
哈哈。这么多年,华元还是这么帅。连续早更这么多天,奇了迹了。赞赞半仙\(≧▽≦)/\(≧▽≦)/
—————————————————
@o弘毅o 13758楼 2016-09-21 21:27:00
还以为说这么多年楼主还是这么帅呢,仔细一看说的是华元...
—————————————————
哈哈。后半句是夸你的。
-----------------------------
@o弘毅o 2016-09-21 21:46:16
我觉得前半句更受用些...
-----------------------------
@catslover 2016-09-22 22:30:52
我有一计,献给楼主:发张照片,华元的名字就换成楼主你了。
-----------------------------
问题在于我不是华元啊
其实我是华安
@Cassie向阳花 2016-09-22 09:59:50
打卡
-----------------------------
向阳花好
@时刻未到 2016-09-23 16:29:35
周五摸鱼
-----------------------------
呵呵 摸鱼大侠晚上好
@吻不过三更 2016-09-23 11:42:23
好作品,天天见。打赏的力度好大,注兄弟早日发财!
-----------------------------
哈 靠这个迟早得饿死
@潇湘观渔 2016-09-22 22:56:03
晚上顶!
-----------------------------
谢谢
@Cassie向阳花 2016-09-23 13:51:50
顶
-----------------------------
向阳花好
563 各自唱衰
公元前575年,5月,晋军一行渡过黄河,即将对郑国发起进攻。
就在此时,晋军得知楚军即将赶到的消息,士燮还是不希望看到晋楚交战的局面发生,在他看来群臣如果能够和睦的事奉晋厉公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他的建议是晋军假装因为避开楚军的锋芒而就此退兵,免得晋国落得个内忧外患的局面。
士燮几次三番的举动告诉我们晋国内部已经是暗潮汹涌,究竟由什么原因引起,我们还是先看看这场战争的走向再说……
很显然的是,栾书属于坚决的主战派,所以士燮的建议再次被否决,晋军继续向郑国逼近。
到了6月,晋、楚两军终于在郑国的『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一带』相遇,士燮再次建议退兵,只是同样遇到反对意见,这次轮到的是新军佐郤至。
郤至表示:想当年晋国有三耻,韩原之战,晋惠公失败归来;箕之战,先轸不能回国复命;邲之战,荀林父再次失败。如果我们现在逃避楚国,这是在为晋国增加耻辱。
为求与楚一战,郤至这是把晋国分别对秦国、狄人和楚国三场不同的战役都搬了出来。
士燮是这样回应的:先君屡次作战都是有原因的,当初秦国、狄人、齐国、楚国都很强大,晋国不尽力,子孙将会被削弱。如今四强中的三强都已顺服,敌人仅余楚国而已。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外内无患,如果不是圣人,外宁则必生内忧,既然如此,何不放掉楚国把它作为外忧?
我们逐渐摸透士燮的意思,在他看来晋厉公绝非所谓的圣人,即便能够打赢楚国、顺服郑国,由此必然会滋长晋国骄傲自大的情绪,更何况的是目前群臣并未齐心侍奉国君,因此退兵而将楚国作为『外忧』时刻警醒晋国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
究竟谁未能齐心侍奉国君?
栾书表示,打仗要紧……
好了,从发兵到面对楚军,虽然士燮已经连续三次发出不与楚军交战的声音,然而却并未改变栾书捍卫这一代人荣耀的决心。
至于楚军目前究竟是怎样的动态,我们不妨一起也来看看。
楚共王收到郑国的求救信号后,当即整顿三军前往救郑,子反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辛率领右军,楚共王自己则亲自压阵。
提一点,子辛同子反和子重一样,都是楚穆王之子,楚庄王的兄弟,他目前所担任的右尹一职也就比令尹子重略低。
楚军行军途中路过申地之时,子反顺道拜访并询问了申叔时对此战的看法。先前子反建议楚国撕毁盟约、北上中原时申叔时的评价是子反背信弃义,恐遭祸难,此次子反登门拜访,申叔时更是长篇大论说了很多很多关于战争的看法:
比如战争的手段有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等,各有各的用处;
比如国家治理好了,百姓生活优厚了,就会齐心一致听从命令,不顾性命驰骋疆场,所以战争就能够得胜;
比如内部丢弃百姓,外部断绝友好关系,亵渎盟约而不讲信用,违反时令发动战争,恐怕战争就会失败。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申叔时最后是这样说的:你还是好自为之吧,恐怕我以后看不到你了。
子反:……
另外,跟随使者向楚国搬救兵的大夫姚句耳先行回到郑国,他对楚军的评价又是这样的:楚军行军速度很快,经过险要之地时队伍不够整齐。速度太快就会考虑不周,军容不整就会丧失行列。如此行军,怎能打仗?我看楚国靠不住。
晋军内部失和,楚军的前景申叔时严重看衰,郑国大夫姚句耳也不看好楚国,这样一旦晋、楚真打起来,我们该买谁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