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sie向阳花 2016-09-24 17:19:21
周末好
-----------------------------
向阳花周末好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9-24 19:50:51
@吻不过三更 2016-09-23 11:42:23
好作品,天天见。打赏的力度好大,注兄弟早日发财!
—————————————————
@o弘毅o 13788楼 2016-09-23 22:23:00
哈 靠这个迟早得饿死
—————————————————
盼着你出书啊,这样码字的回报会大些
-----------------------------
哈哈 是动力也是压力
不过出书真的只是心愿,与回报无关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9-24 14:40:34
哈哈,编号是9527吗
-----------------------------
不对,是008
@善水心 2016-09-24 09:43:22
是啊,站哪队呢,好纠结啊。 晋国君子多,这次我还是站晋国。
-----------------------------
小姑娘能不能有一次不是站在晋国这边的呢
@片汤2016 2016-09-24 14:37:24
@o弘毅o 顶
-----------------------------
介么久不见了一个顶就把我打发了啊,这样不好吧
@潇湘观渔 2016-09-24 19:58:53
周六问好
-----------------------------
问好
左传里面与占卜、预言等有关的内容一向是神准的,其实我个人是比较排斥的,所以我们在介绍的时候不少预言什么的都没有介绍。
不过偶尔来一点,也是可以的。
564 国戚王伤
公元前575年,鄢陵,6月最后的一天。
这是晋厉公在位的第六年,楚共王在位则已经进入到第十六个年头,就在这天清晨,楚军早已逼近晋军并摆开阵势,由郑国而引发的晋楚之鄢陵之战眼看即将打响。
事发突然,大清早的就看面前黑压压的一片楚军,一些晋军将士已经懵了……
孙子兵法曰: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楚军初战,选择的还是大清早,士气可谓旺盛而锐不可挡,晋军不想就此势头被压了下去,于是有位叫『士匄』『音同丐』的就站出来说到:晋、楚都是天选之子,何不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也摆开阵势,有什么好怕的?
我们知道,士燮是坚决不主战的,这次他的回答更是坚决:国之存亡,此乃天意,你个小孩子的懂什么?
说不过郤至,也说服不了栾书,但面对士匄他还是很有底气的,毕竟一个是爹,一个是儿子……
问题在于,士燮也就只能管教得了自己的『小孩子』士匄,这不栾书和郤至这两位又要发话了。
栾书表示:楚军行事轻浮急躁,不妨坚守营垒而观望,三日之内楚军必退,到时候再打他们一个落水狗。
郤至上次说了晋国三大耻辱,这次更绝,他表示楚军目前有六大弱点,抓住这次机会一定能胜过楚军。
哪六大弱点?
子反、之重两个统帅彼此不和,这是其一;
楚共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战斗力堪忧,这是其二;
郑国虽然前来助阵并摆开阵势,但是军容不整,这是其三;
蛮人虽然也有军队,但不能布成阵势,这是其四;
楚军阵中士兵吵闹有余,斗志不足,这是其五;
月末用兵,犯了天忌,这是其六。
别的我们不多评价,主要针楚军出兵日期『犯天忌』这一条简单解释一下:
春秋之时,战争经常会与『天时』联系在一起,天时包括的比如有日月星辰、阴阳四时也就是春夏秋冬等各种天象的变化情况。
楚军选择出兵的日期我们提到,六月的最后一天。月终,意味着阴之尽,这是战争比较忌讳的日子,所以郤至才把这作为了楚军的第六个弱点。
总之,即便士燮竭力阻战,但是栾书却志在必得,对于退兵,郤至能说上个一二三,对于应战,郤至更是从一数到六,晋军显然战意已决。
对于此次出战需要提一点,大夫苗贲皇也有陪在晋厉公身旁,苗贲皇是当年楚国令尹斗越椒之子,对楚军的情况自然熟悉不过。
苗贲又是这样对晋厉公说的:楚国的精兵集中于中军的王族,因此把晋国的精锐分开去进攻楚国的左、右军,然后再集中三军攻打中军,一定可以大败楚国。
如此高招,晋厉公会有怎样的回应?
晋厉公表示容我算上一卦先……
卦辞曰:『南国戚,射其元王中厥目。国戚王伤,不败何待?』
卦辞的意思我们简单翻译一下,南国,也就是楚国悲戚,楚共王的眼睛会被射伤,国悲而王伤,楚国必然就会失败。
简单点说,此次占卜昭示晋军大吉。
究竟是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再来关注下楚国,正好楚国也有一位前不久自晋国来的大夫,他对晋国的情况其实又非常清楚。
@善水心 2016-09-25 12:29:52
话说这周还没二更过吧? 不知道还有存货木有。
-----------------------------
存货不多
奈何盛情难却
友情提醒,因为一大段对话,这一节略显得水一点...
565 鄢陵之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有了苗贲皇的情报,还有占卜带来的吉兆,晋国前景顿时豁然开朗,究竟鹿死谁手,我们还得先关注下楚国的动态。
晋有苗贲皇,其实楚也有『伯州犁』,他是晋国大夫伯宗之子,对于晋军的情况自然也是熟得不能再熟。
公元前595年,华元杀申舟而引发楚庄王讨伐宋国,当时伯宗就有过出场。
楚伐宋,晋景公原本同意救援宋国,正是在伯宗的建议下晋国按兵不动,仅仅只是派了解扬一行前往去做宋国的安抚工作。
伯宗当时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其实就是我们熟知的『鞭长莫及』之原始版本。
说起来,伯宗这个人平日说话一向心直口快,甚至到了他的妻子以前每次在他上朝之前都要劝谏他少说直话以免遭致祸难的地步,不过到了郤锜、郤犨、郤至这『三郤』为首的郤氏一族在朝中越做越大时伯宗还是因得罪三郤而被诬陷致死,伯州犁也于前不久逃亡到楚国并做了太宰。
苗贲皇的老爹斗越椒在楚国谋反失败导致若敖氏退出楚国政坛,他自己倒是逃亡到晋国混得不错;
伯州犁的老爹伯宗被三郤陷害,他又逃亡到楚国做起了太宰;
再联系比如前面的申公巫臣,晋、楚之间虽然再度面临战争,不过对相互『人才交流』影响貌似倒也不大……
好了,言归正传,楚国早已陈兵于晋军之前,楚共王则在战前专门登上楼车观察晋军动向,伯州犁则在楚共王身后负责讲解晋军的行动特点,于是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楚共王:晋军战车左右奔走,这是在干什么?
伯州犁:这是在召集军官。
楚共王:那些人都集合在中军了。
伯州犁:这是在一起开会商量。
楚共王:看,搭起帐幕了。
伯州犁:这是在向先君占卜吉凶。
楚共王:帐幕撤除了。
伯州犁:晋军要发布命令了。
楚共王:好吵,还尘土飞扬。
伯州犁: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
楚共王:都登上战车了,将帅和车右又拿着武器下车了。
伯州犁:这是要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
楚共王:要开打了?
伯州犁:还不清楚呢。
楚共王:又上战车了,又下来了。
伯州犁:这是战前的祈祷。
随着伯州犁精彩的讲解,楚共王对战前的晋军动态有了清晰而直观的认识,我们唯一的疑惑是,楚共王到底是来打仗的还是来当观众的……
直到晋军热身活动结束,『鄢陵之战』终于正式打响,按照苗贲皇的建议,晋军将先集中火力对楚国的左、右军发起进攻,最后再合力对楚军的精锐中军发起总攻。
计划虽好,不过也得尊重基本的交通法,只见晋军营前有一片泥沼之地,于是晋军只得或左或右避开泥沼行进。
顺道提一点,为晋厉公驾驭战车的叫做『步毅』,栾书之子栾针则作为车右。
这不,晋军出营门还没走上几步,晋厉公的战车就陷在泥沼里,熄火了……
楚共王:你没事吧。
晋厉公:没事啊。
楚共王:没事走两步呗……
话说历史上第一个号称百发百中的人就在这里 请速速前来膜拜
566 百发百中
话说晋军出师不利,晋厉公还没走上两步战车便陷入泥沼,栾书、士燮作为中军将、佐自然也有带着护卫陪同,战事要紧,栾书的想法是把晋厉公赶紧接到自己战车上来继续前行,没想到遇到了大麻烦。
晋厉公的车右是这样呵斥的:书,你给我退下去。
栾书:……
哪个车右敢对三军统帅这么大声说话?
栾书之子栾针呗……
栾针是这样解释的:国家大事,栾书不能一人包办,侵犯别人的职权,这是冒犯;弃自己的职责,这是怠慢;离开自己的部下,这是扰乱。
所谓『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宗法制之下,臣下在君王面前,一律称名,所以虽为栾书之子,栾针如此称呼老爹倒也合乎规矩。
最终,栾书还真就老老实实退了下去,众人使力掀起晋厉公的战车,继续驶往战场。
战斗总算打响……
战争终究是残酷的,晋楚交战没过多久,魏犨之子魏锜一箭射中楚共王眼睛,邲之战中存心捣乱的魏锜可谓立下大功,楚共王倒也冷静,他随即召唤楚国神射手『养由基』并给了他两支箭让他对射魏锜。
神射手就是神射手,养由基弯弓射箭,直接命中魏锜脖子,魏锜当场死亡,随后养由基把剩下的一支箭又还给楚共王。
还箭事小,重要的是这个细节能够强调为楚共王报仇养由基其实只用了一箭……
对于神箭手养由基我们必须再提一点:『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也就是说,历史上第一个以百发百中、百步穿杨而闻名的人正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养由基,再比如楚庄王时期的斗越椒叛乱,养由基当时同样也是一箭毙命。
楚共王中箭,加之晋军分而破之的计策,楚军逐渐落于下风,这倒也好,反倒让我们见识到了战争残酷之外春秋战争守则中『温馨』的一面。
比如晋新军佐郤至,他在交战中三次遇到楚共王,每次遇到楚共王都是赶紧脱下头盔,快步远离……
郤至如此客气,楚共王也投桃报李,派人送给郤至一把弓箭,然后大家接着各打各的……
比如下军将韩厥,这会正忙着追赶郑成公,追着追着就令御者别追了……
韩厥这是闹什么呢?
这不前些年韩厥追赶过齐顷公么,当年追赶齐顷公的时候也是客客气气,结果一不留神抓回个山寨齐顷公,后来还被齐顷公在宴会上奚落一番,实在是教训深刻。
不过人家韩厥放弃追赶郑成公的理由还是十分充分的:咱不能再次羞辱国君。毕竟这是败人品的事情啊……
比如韩厥放弃追赶郑成公,郤至表示我接着来追,不过追着追着也不追了,他的理由也很充分:伤害国君是要受到刑罚的。
再比如楚军逐渐败退而被逼到险要地带,这时栾针看到子重的旌旗,于是向晋厉公申请派人代自己给子重进酒。
晋厉公答应了栾针的请求,并向子重解释晋厉公缺乏护卫,栾针要执矛侍立在他左右,所以就不亲自过来进酒了。
子重受酒而饮,打发走使者后重新击鼓,毕竟仗还是要打的。
拜托各位,这是在打仗,不是在演戏,你们这样打下去这样观众很容易出戏的……
公元前595年,6月29日,鄢陵之战从清晨一直打到黄昏。
形势来看,晋军占优,但是,郤至边战边跑去同楚共王问好,韩厥、郤至先后故意放弃追赶郑成公,栾针要是能抽出时间来绝对想同子重喝上几杯。
所以,晋国的将士们,你们真的是来打仗的么……
@牙克西姆斯孜 2016-09-25 22:31:19
顶顶贴
-----------------------------
哈 想起我了啊
@Cassie向阳花 2016-09-26 10:38:52
顶
-----------------------------
向阳花 好
567 厉兵秣马
夜幕终于来临,打了一天的晋、楚两军终于各自收兵。
战争很残酷,但战争仿佛又没那么残酷。
楚军这边虽然一度形势险恶,倒也没能像苗贲皇计划那般被彻底击溃。回到军营后,率领中军的司马子反令人视察伤情,补充兵士,修理盔甲武器,整顿战车马匹,一直到鸡叫的时候才吃饭,显然打算明日再战。
再来看看晋军这边,只见苗贲皇通告全军:检阅战车、补充士卒,喂好马匹,磨快武器,整顿军阵、巩固行列,饱吃一顿、再次祷告,明天再战。
提一点,苗贲皇的原话对于补充士卒、喂好马匹说的是『秣马、厉兵』,等于是把厉兵秣马这个词倒了过来。
还在更早的时候,崤之战前夕秦穆公准备偷袭郑国时被商人弦高识破,郑穆公得知消息后发现替郑国守城的三位将领果然早已是『厉兵、秣马』,也就是说厉兵秣马这个词以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地方已经出现几次。
局势来看,目前尚不明朗,看来天亮之后鄢陵之战仍将继续,不过有一个小细节,晋楚双方各自厉兵秣马时晋国还耍了个小花招。
只见晋军故意放松警惕,使得白天俘获的楚国俘虏得以顺利逃走,自然为的是进一步麻痹楚军。
阴谋、阳谋,晋军套路还真是不少……
得知战俘回营的消息后,楚共王又是怎样的反应?
白天眼睛中箭的楚共王还算冷静,他赶紧令人召来子反准备共商大计。
不过呢,子反没来……
子反为什么拒绝楚共王的召见?
因为他已经彻底麻痹了。
不要误会,与晋国的策略其实无关,搞定厉兵秣马的事情之后,侍从『谷阳竖』献酒于子反,子反二话不说咕咚咕咚,然后就喝大了。
中军统帅,战争打得难解难分之时竟然醉酒,换做我们,肯定会这样说:你麻痹……
但是人家楚共王也是有修养的人,眼睛都瞎了一只还坚持作战,所以肯定不会说骂人的话,对于子反醉酒一事,楚共王的回应简洁明了:跑路……
楚共王的内心其实是这样想的:这摆明了是上天要让楚国失败啊,不跑等着被俘啊……
公元前595年,7月的第一天,太阳照常升起,因为楚共王的连夜跑路,鄢陵之战戛然而止,没有了买卖,也没有了杀害,结局不言而喻,逃跑的楚国输掉了这场大战。
说好厉兵秣马、来日再战,面对突如其来的胜利,晋军又会如何庆祝?
没错,还是同样的配方,晋军进入楚国军营,原地享用楚军留下的粮食,不多不少,与城濮之战一样还是三天。
晋军胜、楚军败,我们不得不再次回归到一个残酷的话题,对于楚国来说,败军之将是需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尤其是子反这样酒醉误事,罪责更是可想而知。
不过,回到楚国之地后楚共王是这样对子反说的:当初城濮之战成德臣让楚军覆没,楚成王并没有在军中,这次我在军中,所以过错不在你。
子反倒也知错,表示还是希望楚共王能够赐他一死。
这时与子反多有不和的子重有话说了:当初让军队覆没的人,他的结果你也听说过了,所以,何不为自己打算一下?
他是谁?
自然是为城濮之战买单的成德臣。
如何打算?
自然是为鄢陵之战买单。
子反最后是这样说的:就算没有成德臣自杀谢罪的事,子重命令我死,我又岂敢贪生而陷于不义,再说我让国君的军队败亡,岂敢忘记一死?
楚共王得知消息后想要派人阻止,不过显然为时已晚,子反最终自杀,以此告慰一段战争。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
@善水心 2016-09-26 21:02:58
额,居然会是这样的结局……
-----------------------------
呵呵 场面很大,结尾却很无厘头吧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9-26 21:19:47
历史怎么也这么的狗血呢
-----------------------------
历史好像一直很狗血的吧...
@禅___静 2016-09-26 21:20:45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不好,才女又开始发功了
@霜月十分 2016-09-27 09:12:24
男权写的历史,不看也罢。见微知著,看了能看出华夏女儿的血泪冤魂么
-----------------------------
呵呵,这么说也不是没道理,至于能不能看出华夏女儿的血泪冤魂,这就得看过的各位来作评判了。
@Cassie向阳花 2016-09-27 13:38:35
打卡
-----------------------------
呵呵 中午好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9-27 17:09:08
楼楼~~我回来啦~~
-----------------------------
潜水姐这是潜到哪去了啊...
568 大长篇之鄢陵之战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晋文公到晋灵公,楚成王到楚共王,一代接一代,宛若尘土与露珠,早已飘渺远去;
继城濮之战和邲之战,鄢陵之战成为晋、楚争霸史上第三次两军以绝对主力对抗的大会战。过程各有变化,结局稍有不同,天道却从未改变,赢下最终胜利的不一定做到完美,但输掉战争的一方绝对犯错更为严重。
公元前579年,晋楚弭兵,『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有渝此盟,明神殛之』,誓词激荡,历历在目。
公元前576年,楚欲挥师北上,子反是这样说的:只要对国家有利就行,管它结盟不结盟。
随后,楚国对郑国采取行动,短暂和平的中原大地再次引燃战火,楚伐郑无果后又用汝阴之地向郑国求和,由此引发晋国伐郑,楚又救郑,直到两军相遇于鄢陵,鄢陵之战终于爆发。
所以,楚国背信弃义才是弭兵会盟过早宣告失败的根源?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
公元前589年,鞍之战,晋国大胜而收服中原以东的齐国;
公元前579年,弭兵之盟,晋国又与中原以南的楚国议和;
唯有中原以西,秦国仍是隐患所在,仅仅只是在弭兵之盟之后的第一年,晋国趁着与楚国交好之际有了吕相绝秦,有了麻隧之战,孤立无援的秦国被晋国为首的联军重创,自此消沉多年。
除此之外,晋国频繁干预曹、卫等国内政,曹成公弑杀太子一事晋厉公表示不追究,理由仅仅是麻隧之战助晋有功;
孙林父叛逃晋国,晋厉公不管不顾强行将其送回卫国,卫定公唯有忍辱负重,无怪乎哪怕鄢陵之战胜利之后士燮仍然忧心忡忡,希望晋厉公能够戒骄戒躁。
所谓败不足悲,胜不足喜,这恐怕才是士燮内心的真实写照。
同时,郑国也是置弭兵之盟于不顾,几次三番进攻许国,最终惹恼楚国并引发楚国北上念头。
说好一起到白头,偏偏有人要焗油……
前因后果,大致如此,从弭兵到鄢陵之战的短短几年,晋楚各自的表现只为证实一件事情:真正意义上的弭兵大环境远未成熟,宋国右师华元因为这次积极的尝试而被铭刻青史,但历史的洪流却也不因个人意志而轻易就转移。
回到鄢陵之战本身,晋、楚之外,郑国可谓另一焦点所在。
自公元前586年郑成公即位以来,郑国先是在郑、许矛盾中因楚国偏向于许国而投靠晋国,楚共王讨伐失效只得通过送礼与郑国结盟;
接着晋景公以郑国偏向楚国为由关押郑成公,郑国国内连立二君向晋国施压,晋厉公随后也只得送回郑成公并与郑国结盟;
再接下来郑国继续攻打许国,楚国教训郑国反被郑国侵占新石之地,楚共王再次割地同郑国讲和,由此而引发晋伐郑、楚救郑,晋楚相遇触发鄢陵之战。
一系列事件表明,郑国作为战略要地仍是晋楚争霸中原的必争之地,楚国北上,郑国是其重要支点;
晋国称霸,中原腹地同样不能轻易失去,郑成公所处的这个时期虽然郑国实力上仍然不能与晋、楚叫板,但至少郑国不会轻易屈服,无论晋或者楚。
胜无常命,唯德是与。
郑国的行动告诉我们,德行才是强国之根本,德行才是诸侯顺从之源头,一味打压,终究会失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再来盘点一下整个战役的经过。
晋军一方,晋厉公亲自出征,上、中、下以及新军全部出动,另有郤犨、栾黡分别召集卫国、齐国以及鲁国联合出兵;
楚军方面,楚共王亦是亲征,全军按照左、中、右三军编成,郑成公率军前来回合,另有部分夷兵助阵。
数量来看,晋国理当占优,唯一需要说的是,直到楚共王因子反醉酒而退兵之后齐、鲁、卫等才先后赶到『案发现场』……
情报来看,晋有苗贲皇、楚有伯州犁,算是打成平手,但是态度上却差距甚远,苗贲皇根据楚军编成建制为晋国制定了详细的作战策略,伯州犁则为楚共王的现场观摩做了一次合格的解说……
士气来看,即便士燮极力劝和,中军将栾书始终坚持为荣耀而战,态度相当之坚决,郤至适时辅以楚军六大弱点,更是增添不少底气;
反观楚军,从一开始子反便落得背信弃义的口实,以至于本国大夫申叔时相当不好看子反的前景,至于子反本人就更不用说,战前醉酒反映出其重视程度,与子重的矛盾更是逼得最后唯有自杀谢罪。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鄢陵之战无关道义,这是晋楚两国在短暂和平之后对于争霸中原的又一次尝试,晋国在战略战术上的领先决定了他们最终能够留在原地吃上三天楚军仓皇撤退所留下的粮食。
当然了,比起城濮之战中楚军左、右两军被击溃,比起邲之战中晋军仓皇登船时船中遍布被砍断的手指,即便楚共王一开始便眼睛中箭,但整个战斗的气氛还是会让我们觉得鄢陵之战始终处于一种异常『友好』的氛围当中:
郤至交战中三次遇到楚共王,没有一次不是脱下头盔赶紧离开,搞得楚共王一开始还以为郤至是因为受了伤,后来闹明白郤至对自己避而不战是因为尊敬之后赶紧派人送了一把弓箭,郤至接受『礼物』,一番感谢之后向晋国来使又是肃拜行礼三次之后才再次离开。
接下来,郤至和韩厥本有机会俘获郑成公,上次鞍之战中抓齐顷公抓出心理阴影的韩厥一早便以不能再次羞辱国君的名义主动放弃追赶,郤至同样也是以伤害国君会受到刑罚为由就此放弃。
还有比如栾书之子栾针曾经出使楚国,当时子重问晋国的勇武表现在哪里,栾针表示晋军按部就班、从容不迫,如今战场见到子重的旌旗,栾针认为两国兴兵之际,不派使者跟子重打个招呼就不能证明晋军的按部就班与从容不迫,就不能证明晋国之勇。
于是我们看到身为晋厉公车右的栾针虽然脱不开身,还是向晋厉公请求派了使者给子重进酒,子重受酒而饮,为证明楚国之勇而再次击鼓一战。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自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以来,东周过去已近二百年。
在这二百年里大大小小的战争打了无数场,虽然已经有诸如先诊等名将兵法领先于时代,虽然有曹刿等智慧领先于肉食者,虽然亦有各种打破常规的小计谋,但是总体而言,以车战见长的春秋战争仍然是有板有眼,极尽礼节之事。
最后,城濮之战、邲之战,再到鄢陵之战,晋楚三场重要战役跨度近60年,晋国历经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以及晋厉公,楚国历经楚成王、楚穆王、楚庄王以及楚共王。
几十年的时间里,晋、楚起起伏伏,城濮之战标志着自晋文公起晋国的强势争霸,邲之战记录了晋灵公之后晋国的转衰以及楚庄王的鼎盛时期。
待到鄢陵之战,楚国在若敖氏之乱后又有子重、子反失和,晋国内政同样危机四伏,胜败更多只是为了区分战争的结果,很难再界定谁才是真正的霸者。
鄢陵之后,再无晋楚争霸。
@禅___静 2016-09-27 22:00:52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豪姐你好
@善水心 2016-09-27 20:49:17
半仙好有才啊 顶~
-----------------------------
小姑娘过奖啦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09-27 22:33:13
看得好燃是怎么一回事
-----------------------------
说明我们坑挖的好,一不小心就把你带沟里去了
![[d:憨笑]](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d/xiao.gif)
@Cassie向阳花 2016-09-28 12:15:10
顶勤快的楼主
-----------------------------
呵呵 这几天必须勤快点 要不国庆一偷懒就断更了...
@浪漫补丁123 2016-09-28 14:42:03
楼主这个大坑,我才入到158层!
-----------------------------
话说楼主一点都不坑...
友情提醒
接下来我们会从鲁国的一段内乱入手,简单说说三桓自东门氏被赶出鲁国后的发展情况
随后会因三桓之间的内斗切入晋国,看看晋国究竟有那些隐患,以至于闹出巨大的动静来
569 沙随之盟
随着鄢陵之战的胜利,晋国在与楚国大型战役的对话中目前二比一的比分领先。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场本由郑国而引起的晋楚大战过后,如何处理郑国又摆在晋厉公面前。
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的当年,秋,晋厉公召集鲁成公、齐灵公、卫献公、宋国华元等在『沙随』『今河南宁陵县一带』举行盟会,此外邾国也有代表参与,盟会的主题正是联合伐郑。
这次盟会,虽然鲁成公也有出席,但是晋厉公竟然不愿同他见面,说起来,这与郤犫对鲁成公的诬陷有关。
话说郤犫为什么要诬陷鲁成公?
说起来,这与他收了鲁国大夫叔孙侨如的好处有关。
那么问题来了,叔孙侨如为什么又要给郤犫好处,让他来诬陷鲁成公?
说起来,这与一桩奸情有关。
好刺激,又有好戏看了……
我们不妨把镜头拉长、拉远一点,其实吧,事情是这样子的:当年,鲁文公去世之后,权臣东门襄仲在鲁文公妃子敬嬴的撺掇下杀死太子并拥立敬嬴之子即位,也就是鲁宣公。
再后来,东门襄仲死了,鲁宣公也死了。
这就死了?
毕竟镜头拉得太长,我们只是简单提一下……
东门襄仲拥立鲁宣公的事情,主要告诉我们鲁宣公时期鲁国权力最大的臣子仍是东门襄仲,权力大到连国君都是他一手安排的,此时的『三桓』自然是被东门襄仲所压制。
事情的转机出现于公元前591年,东门襄仲去世已近10年,其子公孙归父忌惮于逐渐壮大的三桓势力,于是便与鲁宣公商议对三桓进行打压。
不料就在公孙归父出使晋国期望寻求支持之时鲁宣公突然去世,然后立即引来季孙行父等人的反击,东门氏一族全部被驱逐出国,其地位被三桓取而代之。
东门氏的覆灭对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影响相当深远,一方面东门襄仲过于专权导致东门氏树敌众多;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即便臣子同为姬姓公族的鲁国、即便礼法制度延续保存相对较好的鲁国,发展到这个阶段之时政治上的斗争同样日趋激烈。
典型的例子正如季孙行父,东门襄仲专权的时代他是东门襄仲积极的拥趸,但是等到三桓势力不比东门氏差时,他又对东门氏毫不手软。
等到鲁宣公去世、东门氏被逐,鲁国国君换作鲁成公,季孙行父则成为鲁国一号权臣。
另外,朝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臣子还有『臧孙许』、『孟孙蔑』、『叔孙侨如』、『公孙婴齐』等。
这其中,季孙行父、孟孙蔑、叔孙侨如便是三桓各自代表,三桓至此以及有了雏形。
提一点,我们注意到诸如季孙行父、臧孙许、孟孙蔑等等名字里面都包含一个孙字,这是对几位权臣的尊称,并不是原本名字中就有孙字。
好了,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对鲁国此时的政坛背景大致有了了解,总之季孙行父权力最大,三桓之孟孙蔑、叔孙侨如混的也不错。
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把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并称为三桓,仅仅是因为这三家皆为鲁桓公的后人,并不就意味着这三家十分团结。
相反的是,这三家其实一直算不上团结。
比如鲁庄公时期,庆父与叔牙为一党,季友则站在鲁庄公一边;
比如东门襄仲专权时期,季孙行父、叔孙得臣一度委曲求全依附于东门襄仲,由于公孙敖与东门襄仲曾经的敌对关系,孟孙氏则一度较为失意;
比如到了鲁成公时期,资历更低的叔孙侨如眼瞅着地位不如季孙行父和孟孙蔑便有了除掉这两家的想法。
明明资历不如,叔孙侨如又该如何下手?
这个时候嘛,说好的奸情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善水心 2016-09-28 21:11:18
顶顶~
-----------------------------
呵呵 小姑娘晚上好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09-29 11:15:56
周四好~~~
-----------------------------
抓活的...
@小酒碗 2016-09-29 15:30:23
谁告诉一声,楼主出书了吗?
-----------------------------
@Cassie向阳花 2016-09-29 15:42:16
还没有
-----------------------------
呵呵 没这方面的经验呢 虽然出书是目标,但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去突破
谁能教教我?
话说到了国庆这个大坑了
我们要不要继续每天更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