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大家新的一周好
  640 晋齐结盟
  640 晋齐结盟

  齐后庄公一波三折终究还是当上国君,夙沙卫、高厚等人随着公子牙烟消云散,齐国随后同晋国讲和并结盟,如果说会有那个诸侯国对这一局面不太满意,那必然会是齐国的老冤家鲁国。
  鲁国为什么会对晋、齐的结盟感到不满?
  其实吧,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鲁国没有预计到形势会变化如此之快,而齐、鲁之间又没有一丝和好的迹象……

  就在齐灵公去世前不久时,鲁襄公还专门派了季孙宿出使晋国,为的是向晋平公出兵伐齐表达感激之情。
  随后,季孙宿令人将从齐国得到的兵器回炉打造成叫做『林钟』的一种盛酒的铜器并刻上铭文,以此记载鲁国此番的武功,而我们所记得更多的是联军围攻临淄时鲁国大夫秦周在砍树,孟庄子好像也是在砍树……

  不管怎样,虽然因为楚伐郑导致此次伐齐行动草草收场,但是鲁国上下对于最终的结果还是颇为满意的,比如季孙宿还专门用缴获的战利品打造专属纪念品。
  只是臧纥要对这一行为发话了:这样不科学……
  鲁国一贯是讲究礼制的,臧纥是这样解释的:铭文的用法是有讲究的,天子用来记载德行,诸侯用来记载合于时令的举动和功绩,大夫则主要用来记载征伐。本该是国君记载的功绩却被大夫用来记载征伐,等于是自动降了一级,再说小国侥幸战胜大国还显摆战利品来激怒敌人,这是亡国之道。

  木已成舟、戈已成钟,更何况三分公室后鲁国军队已经被三桓瓜分,追究季孙宿这一行为已经没有意义,所以鲁国的补救办法是在鲁国以西修筑城墙用来抵御齐军。
  话说这边鲁国正在筑城修墙,那边齐后庄公已经在平定齐国内乱后与晋国结盟讲和,没有了晋国的支持,鲁国更加感受到齐国所带来的压力,于是乎叔孙豹再次会见已经升至中军将的士匄和太傅羊舌肸。
  上次被齐国接连围攻时叔孙豹进见荀偃和士匄分别念了『祈父』、『鸿雁』两首诗,表达的是对晋国见死不救的不满情绪,效果还算不错,这次叔孙豹对羊舌肸又念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做『载驰』。

  『载驰』我们不陌生,公元前660年,卫懿公好鹤亡国,许穆夫人不顾许穆公的劝阻坚持回到卫国探望并写下不朽的『载驰』,这里记载的是她在归国途中赶到曹邑时对故国被灭的沉痛心情。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的确很悲痛,然而这好像与鲁国的近况并不是很吻合的样子……

  是这样的,叔孙豹念的是『载驰』的最后一段,重点在于『控于大邦,谁因谁极?』这句,表达的是鲁国作为小国原本想找大国控诉一番,却又发现不知道哪个大国能为鲁国做主而所带来的彷徨。
  羊舌肸表示叔孙豹念得很有道理,并允诺齐国今后如有侵犯鲁国的举动,晋国该救的一定会救。
  羊舌肸滴水不漏,叔孙豹还能做点什么?
  叔孙豹回国后表示齐国并不会停止攻打鲁国,所以鲁国该筑城的还是得继续筑下去……

  南风不竞多死声,鼓卧旗折黄云横。
  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刚刚鲁国还在感谢晋国伐齐,如今晋齐却又已经为争霸的事情达成一致而做到一起,小国生来就只能奔波抗争无常的命运,顺便吟上一首『载驰』……
  @片汤2016 2016-12-06 16:10:53
  顶
  -----------------------------
  呵呵 片汤好
  大家好 周末休息了几天 还没进入正轨的样子...
  对于前面几天的内容简单说几句:

  晋伐齐、楚伐郑而救齐,
  有部分观点认为这是楚国想拉拢齐国所采取的手段;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此时的楚国应该没有这么深层次的想法,因为郑国子孔内乱而掺和进来的可能性更高。

  当然,接下来虽公子光成为国君后齐国再度与晋国结盟,但是楚国与齐国之间的联系又反倒紧密起来,并且这与晋国的重大内乱有关,很快我们就会提到。
  641 澶渊结盟
  641 澶渊结盟

  俗话说神仙打架,小鬼遭殃,大国与大国博弈的背后,往往容易被忽略的是小国的辛酸,再说歌舞升平的背后,又有几人会关注到舞台背后的配角。
  公元前553年,夏,为了庆祝齐国同晋国讲和一事,晋平公召集鲁襄公、齐后庄公、宋平公、卫殇公、郑简公、『曹武公』以及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君在『澶渊』『音同缠,今河南濮阳一带』举行盟会,齐后庄公的加盟意味着一度有了二心的齐国再度接受了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提一点,由于曹成公于盟会前不久去世,因此曹国国君已经变成了曹成公之子曹武公。
  齐国承认晋国的老大地位,楚国又会不会服软?
  楚康王表示当然不会,不过对于楚国的小弟比如陈、蔡等国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仔细考虑的问题。
  楚康王:……

  先是蔡国,『蔡文侯』还在位时就一度想要归服于晋国,毕竟晋文公时期蔡国也有参加过践土之盟。
  只要蔡国站在晋国这边,晋国理当不会亏待同为姬姓诸侯的小弟,只是忌惮楚国的报复,蔡文侯还没来得及做决定便已经去世,目前蔡国国君是其子『蔡景侯』。
  由于蔡文侯的遗志,司马公子燮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劝谏蔡景侯调整外交策略叛楚而归晋,没料到竟然是遭遇国内的一致反对,结果是公子燮被杀,同母的兄弟『公子履』也逃亡到了楚国……

  接下来是陈国,对于晋、楚究竟该如何抉择,陈国也有自己的难题。
  公元前568年左右,陈国因为楚国的过度压榨就已经决定归服晋国,晋、楚为了陈国立场的问题一度剑拔弩张,当年子囊领兵进攻陈国,晋国联合一众诸侯协助守城,楚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随后一来楚国杀了子辛以缓和陈、楚矛盾,二来陈国接近楚国导致陈国最终还是更加倾向于楚国,所以就在晋国热心召集诸侯商讨救陈事宜时陈国的庆虎、庆寅两位大夫却故意让陈哀公的弟弟公子黄到楚军做俘虏,从而将陈哀公从盟会中给召了回来。

  十余年后,陈国倒是没有归服晋国的打算,但是庆虎、庆寅两位开始专权甚至是想要打压公子黄,于是两位恶人先告状向楚国表示公子黄准备联合陈国司马一起归服晋国。
  公子黄:……
  被扣了如此大的帽子,公子黄能有什么办法?
  公子黄在国都内是这样大声喊叫的:庆氏无道,想在陈国专政,蔑视国君,还要去掉他的亲属,五年之内如果不灭亡,简直就是没有天理。
  当然了,发泄完之后公子黄也跑路到了楚国……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卫国,卫国紧邻晋国,基本不需要在晋、楚的问题上费脑子,麻烦的事情在于卫殇公虽然已经做了好几年的卫国国君,被孙林父赶走的卫献公却仍在齐国的东部吹风。
  孙林父素来与国君不和,其子孙蒯也不是省油的灯,比如前几年时他就曾跑到曹国去打猎,结果被曹国百姓关起门来骂,大意是孙蒯的老爹在国内做了坏事,他不但不为此担忧,反倒有闲心出来打猎,孙蒯一怒之下便领兵攻打曹国,曹国一度还为此向晋国去告状。
  总之吧,赶走卫献公一事对孙林父、孙蒯父子二人倒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但『射鸿于囿』时一同被卫献公得罪而支持孙林父的大夫宁殖却渐生悔意,他可不想为了孙林父这事而被史官大书特书,更何况他感觉自己亦是时日无多,好的名声显然更重要……

  弥留之际,宁殖给自己的儿子宁喜下了一道死命令:想尽一切办法掩盖赶走卫献公这件事情。
  宁喜答应,宁殖死。
  还果真是一道死命令……
  @卫国夫子 2016-12-06 21:59:25
  终于哈哈哈,捕获新鲜楼主一枚
  -----------------------------
  呵呵 晚上好
  @片汤2016 2016-12-07 10:59:30
  顶,天涯推荐首贴了
  -----------------------------
  这个帖子好像就是首贴...
  @东海闲鸥 2016-12-07 18:17:50
  黑咕隆咚的夜晚请让我用卖女孩的小火柴点亮你~~~~~~
  -----------------------------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有人要把你给点了,我该报警不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6-12-07 14:42:43
  周三打卡~~·~~~
  -----------------------------
  呵呵 潜水姐好
  接着更
  642 邾与小邾
  642 邾与小邾

  围绕晋、齐、楚等大国,我们一连介绍了诸如陈、蔡、卫等小国的最新动态,基本上中原局势越复杂,小国的麻烦事就越多,如何选择更好的外交策略、决定依附于哪一个大国关系到小国的切身利益。
  典型比如鲁、卫、宋、曹等一直是晋国坚实的拥趸,又比如陈、蔡、许等,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更加青睐于楚国;
  还比如郑国,长期属于晋、楚争霸过程中争夺的重要对象;

  除此之外,我们不妨再来关注齐、鲁一带的邾国和小邾国,他们虽然远离晋、楚的核心利益圈,但又与齐国和鲁国的恩恩怨怨紧密相连。
  邾国作为商朝的方国之一在今山东邹城市一带,虽然自武王灭商后便已建国,但其诸侯国的地位直到齐桓公称霸的年代才被证实认可。邾国之所以能在这个时期被天子册封,本质原因是邾国这个阶段积极追随齐桓公。
  对于邾国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是对于鲁国来说这事就不那么高兴了,因为长期以来紧邻的鲁、邾之间关系不错,我们可以简单理解成邾国在这时战略性的放弃鲁国而选择了实力更强的齐国作为大腿……

  另外,公元前800年左右『邾武公』之子『公子友父』被分封于今山东枣庄一带,也就是『小邾国』,亦称作『倪国』,相当于邾国的一个分支。
  邾国追随齐国,由此引发的直接后果便是邾、鲁交恶,两国之间也没少发生摩擦,典型比如公元前638年鲁僖公就曾攻打过邾国,当时的背景是齐桓公去世不久,新的秩序尚未出现,鲁僖公母亲所在的须句国又被邾国灭亡。
  实力对比来看,自然是鲁强邾弱,于是鲁僖公甚至是连准备工作都懒得做就直接攻打邾国,大夫臧文仲为此还一度劝谏鲁僖公小心行事,结果鲁僖公压根就听不进去,鲁国也在与邾国的对话中大败,连鲁僖公的头盔都被缴获并挂在了邾国城门上……

  还有比如公元前569年,鲁国为了救援新收的小弟鄫国再度攻打邾国,这次鲁襄公派了臧纥同邾国交战,同样是闹了个大笑话。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多次对话中鲁国看起来的确要强那么一点,但想在邾国身上占便宜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在齐灵公四年五伐鲁时期邾国也趁势连续给鲁国制造压力,一度逼得鲁国只得使出终极大招:向晋国告状……
  为了鲁国这摊子事情,晋平公趁着盟会之际先后拘捕国邾宣公和邾悼公,并于公元前554年号召各诸侯不要以大欺小的指示精神下重新划定鲁国疆界,邾国『漷水』以西的地方都被纳入鲁国版图,页算是为鲁国出了口气,为了此事鲁襄公还专门于2年后到晋平公表达感激之情。

  有了晋国的干预,鲁、邾两国矛盾暂时被压了下来,这不就在公元前552年春鲁襄公拜谢完晋平公后不久,邾国大夫『庶其』竟然投奔鲁国来了,而且还带了『闾丘』、『漆邑』『均在今山东邹城市一带』两座城池献给鲁襄公。
  庶其为什么要投奔鲁国呢?
  一来他在国内混不下去只得逃亡,二来地皮这样的不动产又无法随身带走,只得采取就近投靠的原则……

  对于这样的『移民』方式鲁国自然是极其欢迎的,季孙宿不仅是对庶其的随从大加赏赐,还把鲁襄公的姑姊许配给他做老婆。
  姑姊嘛,就是父亲的姐姐,如此算来庶其也就成了鲁襄公的长辈,好像还不错的样子。
  唯一的问题是鲁襄公他老爹鲁成公在位18年,而且如今已经去世21年,这位姑姊年龄比鲁成公还要大,那样一来年龄得有多大……

  对于姑姊的年龄,头疼的是我们,不过对于鲁国来说也有他们头疼的问题,自打庶其这帮人投奔鲁国以后,鲁国的盗贼那是一天比一天多……
  @禅___静 2016-12-07 21:20:55
  @o弘毅o :本土豪赏(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来人啊 冬临来了 别让他跑了
  @善水心 2016-12-08 21:03:52
  半仙晚上好~\(≧▽≦)/~
  -----------------------------
  小姑娘晚上好 来晚啦
  643 子庚去世
  643 子庚去世

  还在鲁僖公时期,我们提到过坐怀不乱的展禽,也就是传说中的柳下惠,然后又根据传说中的传说,柳下惠还有一个弟弟叫做『柳下跖』『音同值』,也就是民间赫赫有名的『盗跖』,这位盗跖不像哥哥柳下惠端的是铁饭碗,而是一位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的江洋大盗。
  好端端的扯这些是什么意思呢?
  这不自打邾国的庶其带着自己的随从投奔鲁国后盗贼就多起来了么,我们想说的是盗贼问题在鲁国那是自古有之,不能全赖庶其……

  对于治安每况愈下的问题,鲁国是这么解决的:
  首先,季孙宿找到了臧纥,表示这事他得负责。
  为什么是臧纥?
  因为臧纥担任的是司寇一职,治安问题属于他的对口业务,不过这口锅臧纥当然是不愿意背的,因为庶其等人是季孙宿一手接待并安置下来的……

  论权力,目前三桓瓜分鲁国军权,季孙氏更是三桓之首,所以这事得有理有据,臧纥是这样解释的:您身为正卿能把外边的盗贼放进来,又让我管好国内的盗贼,恐怕不好办吧?再说了,庶其偷盗了邾国的城邑,您不仅给了他城邑,打赏了他的随从,还把国君的姑母嫁给他以示尊重。赏赐完了又想除掉他,恐怕也不好办吧?
  季孙宿:这个……
  最后,臧纥总结到:『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又可禁乎?』
  简单点说,领导的所作所为是百姓的归依,领导不做百姓做,怎么收拾都行,但领导做了百姓跟着做,这样是没法禁止的,这就跟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于是乎鲁国盗贼的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鲁国治安问题过后,我们说一件大事,这件事情与楚国有关,公元前552年,夏,令尹子庚去世。
  6年的任期内,子庚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事件还是三年前郑国子孔欲联手楚国作乱,极不情愿出征的子庚遭遇天寒地冻,虽然没有吃到败仗,但也伤亡极其惨重。
  子庚死后,楚康王原本想让大司马蒍子冯出任令尹,但是蒍子冯却拒绝了楚康王的好意,理由是楚康王太年轻,朝中宠臣又多,工作恐怕不太好开展……

  当然了,蒍子冯肯定是不能如此直白的拒绝楚康王,他得找一个更加合适的理由出来,很快这个理由就有了,蒍子冯表示自己病的不轻。
  国君之下,连楚国权臣之首的令尹都不肯去当,我们有一万个理由确信蒍子冯病的不轻……

  问题是如何装病呢?
  很快,听闻蒍子冯病重的消息后楚康王就专门派了老中医前去诊断,这家伙,大夏天的只见蒍子冯穿着新做的棉衣,外面还裹着一件皮制长袍,东西也不怎么吃,就那么瘫在床上,虽然气色看起来不像是要死的样子,但廋了一大圈看起来也是怪难受的样子。
  所以老中医的结论是,蒍子冯的病的确是没毛病……

  当真没毛病?
  当然有毛病……
  其实是这样的,蒍子冯早已叫人把床布置一番,虽然大热天的看着穿了这么多,但是床底下暗藏了不少冰块,然后随便再饿上个三五顿,那视觉冲击力简直不要太好……

  通常情况下,像晋国那样主动把升职机会让给别人的行为我们都是要大夸一番的,但是像蒍子冯这样通过作弊欺骗的手段强行不求上进我们还实在不好评判,楚康王也只得另派子庚的兄弟『子南』做了令尹。
  对了,大热天的蒍子冯这是上哪搞的冰块……
  我们上一个高级货,大家猜猜看这是谁的
  王子午鼎


  
  子庚 芈姓,熊氏,名午,字子庚。

  所以王子午不是别人,正是楚国令尹子庚,王子午鼎正是上个世纪在河南淅川发掘的子庚墓中的一件青铜器。
  鼎中铭文大意如下:“王子午铸铜鼎,以祭先祖文王,进行盟祀,我施德政于民,因而受到尊重,望子孙后代以此为准则”
  子庚墓中除了此件鼎意外,还有其它几件青铜器,尤其是以一枚叫做 云纹铜禁 的青铜器异常精美,甚至是被列入到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中。

  其它我们熟知的比如有利簋,就是我们进入周朝时候介绍确定公元前1046年是周朝元年的那件,岁星当空大家应该有印象;

  还有比如后母戊鼎,也就是司母戊鼎,这是商朝时期的杰作;

  能够与这些重量级宝物并列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足见子庚墓中出土的这件青铜器地位不低。
  好吧 我们上图
  云纹铜禁(散件)


  

  精美不精美?
  好像不太看得出来......

  不过也正常,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发现子庚墓后,其中这件青铜器已经破损,需要考古的工作人员进行修复。
  云纹铜禁散件彩色


  
  修复后的效果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12-09 11:41:46
  活捉楼主一枚。
  -----------------------------
  哈哈 早上好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6-12-09 11:43:57
  楼主你在中午更文,大大的少见啊
  -----------------------------
  没有更文,昨天提到了子庚的去世给,刚好子庚墓是非常有名的一座楚墓,所以我发一些图片之类的资料给大家带来点不同于文字的东西。
  关于子庚墓以及这些青铜器的文字资料,选一些资料大家参考下:
  以下是转载
  --------------------------------------------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起于西周初年,灭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

  “酒禁”不像其他酒器,所见甚少。“我所知道的,约略只有三件。解放前出土的,有两件,一件在美国纽约市博物馆,一件在天津历史博物馆;解放后,发现一件,就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世纲研究员说,“但那两件,是没法与云纹铜禁同日而语的。云纹铜禁1米多长,霸气十足,主人是楚国令尹子庚,也就是那位敢于‘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

  “云纹铜禁”霸气十足,但它不过是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司马、楚康王的令尹——子庚的随葬品。子庚墓出土器物,无论数量还是铸造水准,都十分惊人——它是目前发现的楚墓中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墓葬,其中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的王孙诰编钟,一套26钟,是中国所见编钟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广、音色最好、制作最精的一套编钟;而云纹铜禁,更是该墓出土的最为摄人心魄的艺术杰作。
  该墓出土的一套编钟,共26枚,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120.4cm,重152.8公斤。每钟皆铸铭文,内容相同,其中“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孙诰择其吉金,自作和钟”,“阑阑和钟,用宴以喜,以乐楚王诸侯嘉宾,及我父兄诸士”等字句,记述了编钟的用途,也说明这是王孙诰“孝敬”老爸子庚的。因有此铭,2500多年后,考古学家又把该套编钟还给儿子、编钟制作者王孙诰,定名“王孙诰编钟”。
  专家点评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出土的这件春秋晚期的云纹铜禁,庄严瑰丽,造型奇妙,铸艺巧夺天工,霸气自然天成,是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此禁整体用失蜡法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唐会要》说,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
  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墓主子庚是年而卒。
  由此,学界认为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它不是舶来品,是中国固有的三大传统铸造技术之一。
  所处时代:春秋时期;器物规格:通高28.8cm,长103cm,宽46cm;出土时间:1978年;出土地点: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
  子庚墓部分暂时就介绍到这里

  由于子庚去世后引发蒍子冯“装死”,所以晚点我们会介绍另外一件神器...
  @卫国夫子 2016-12-09 18:59:06
  各位贴友们,我要向你们八卦楼主——弘毅同志,你个强制癖!!!!同志们,他发给我的原稿是什么样的?我终于知道他在贴里面一直说的强制翻页什么意思了!!每个章节都是毫无格式的默认字体宋体五号字的写满满一页,毫无格式而言,而且有的连个首行缩进都没有!!一排好版每页都只多出来几行!!
  我拍版的好辛苦呐!有木有??不过好在我机智,现在已经修改完了三皇五帝夏商篇了,我计划到时间排好版,打印出来胶装一下......
  -----------------------------
  话说你这是在夸楼主呢,还是在夸楼主呢

  其实开篇有好几节是不符合你说的情况的,因为一开始写的时候还没想这么多......

  帖子里面我其实也介绍过,我在篇幅的设计上有自己的考虑的,一方面尽量让每节字数少一点,毕竟现在太多人看到大段的字直接就放弃;
  另一方面也是要凸显自己写的东西的特点,节与节之间形成固定的套路,前后相互照应,结尾顺便还挖点小坑。

  所以最后我确定的就是现在这样的模式,精简篇幅、每节内容独立开来,加上有强迫症的我后来干脆就把每节的篇幅刚好写满一页纸...

  当然,进入春秋后是我们的重点,所以又加入大长篇这样的东西对重要的人或者历史事件做详细分析,加上强迫症进入晚期,所以大长篇都是刚好写满二页纸...

  @卫国夫子 2016-12-09 20:14:55
  另外,真心需要的朋友,有没有觉得有点遗憾???如果我们这个东西多一个封面会不会更好点,我设想了一个封面,篆体的春秋二字中间一个八卦的图案。。。。。但是问题是美工方面我不擅长啊,哪位大神帮忙做一下?
  -----------------------------
  封面的问题帖子里面其实有讨论的,我找人做过一个封面,但是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

  话说你这补记专业得让我很惭愧的样子啊

  上古、夏、商部分相对来说不是重点,所以介绍的时候相对来说粗线条一些,不过因为夏商本身存在时间很长,加之我在写的时候给自己的一个定义就是编年史,所以其实字数算下来也不算少了。

  先秦史部分有争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太过久远,很多东西到了现在已经变得很模糊,加之历史本身会被各种政治、思想所影响,所以我自己一贯的原则是不要纠结争议不争议,重要的是自己该如何去审视这些争议。

  这个帖子的内容更加侧重一些外在的内容,简单点说主要是介绍当时究竟有过什么人,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对于内在的历史设计到的深层次内容涉猎并不多,在我看来没有好或者不好之分,这与帖子本身的定位有关。
  大家周末好啊

  今天居然没迟到的样子
  时差姐姐质疑冰块是我杜撰出来的东西
  幸好一贯严谨的我早有防备,所以我们得上点干货来证明一下...
  644 六食六饮
  要不咱水到翻页了再更?
  @卫国夫子 2016-12-09 18:59:06
  各位贴友们,我要向你们八卦楼主——弘毅同志,你个强制癖!!!!同志们,他发给我的原稿是什么样的?我终于知道他在贴里面一直说的强制翻页什么意思了!!每个章节都是毫无格式的默认字体宋体五号字的写满满一页,毫无格式而言,而且有的连个首行缩进都没有!!一排好版每页都只多出来几行!!
  我拍版的好辛苦呐!有木有??不过好在我机智,现在已经修改完了三皇五帝夏商篇了,我计划到时间排好版,打印出来胶装一下......
  -----------------------------
  @o弘毅o 2016-12-09 20:39:53
  话说你这是在夸楼主呢,还是在夸楼主呢
  其实开篇有好几节是不符合你说的情况的,因为一开始写的时候还没想这么多......
  帖子里面我其实也介绍过,我在篇幅的设计上有自己的考虑的,一方面尽量让每节字数少一点,毕竟现在太多人看到大段的字直接就放弃;
  另一方面也是要凸显自己写的东西的特点,节与节之间形成固定的套路,前后相互照应,结尾顺便还挖点小坑。
  所以最后我确定的就是现在这样的模式,精简......
  -----------------------------
  @卫国夫子 2016-12-09 21:01:49
  首先作者君,你回复的这段话,写满了大大的“强制癖”,简直就是不知悔改啊,后面再写章节能不能给我留下来两行排版的空间呢?现在每个章节我都需要仔细考虑哪些行可以合并成一行,最终把整节保全到一页内,毕竟当一个不讲格式的强癖君遇上另一个讲格式的强癖君时,后者简直就是悲哀啊……很不幸的是,我是后者
  -----------------------------
  不是吧 我一直觉得自己挺讲格式的啊 不是还有人夸过这是他在涯叔看到排版最舒服的帖子了么
  对于夸我的话 我一直都是偷偷记在小本本上的啊 绝对不会错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