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禅___静 2017-01-01 21:57:01
  你帖子里那个广告好逼真啊,但是我还是举报了~
  -----------------------------
  什么广告
  @禅___静 2017-01-01 21:57:01
  你帖子里那个广告好逼真啊,但是我还是举报了~
  -----------------------------
  看到了 好多系统消息...
  @catslover 2016-12-31 23:07:34
  @catslover 2016-12-30 22:56:39
  @catslover 2016-12-30 05:42:53
  正是有了这些史官,中国才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史料啊。
  —————————————————
  @o弘毅o 15546楼 2016-12-30 22:29:00
  时差姐姐就不对最近晏子的表现说点什么
  —————————————————
  宴子这里的表现无懈可击啊,我对宴子的私德一向没有任何意见。怎么说呢,宴子给我的感觉是爱惜自己......
  -----------------------------
  被时差姐姐调侃了...
  @暴宝蓝 2017-01-01 10:49:40
  我是来顶楼主的
  -----------------------------
  暴宝蓝新年好 祝越来越好
  大家元旦好
  2017年,我们继续战斗
  667 孙宁之乱
  667 孙宁之乱

  公元前547年,2月初6,卫献公的复国行动正式启动,宁喜与『右宰穀』对孙氏发起进攻。
  说好持续跟进的,怎么突然就打起来了?
  一定是遗漏了某些细节……

  是这样的,回到卫国的卫献公与宁喜一拍即合,当时就对卫献公的复辟达成一致,一来宁喜可以对死去的老爹有个交代,二来卫献公允诺的条件是『政由宁氏』,打击孙氏的同时宁氏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可谓一箭双雕。
  有意思的是,当年因孙林父准备驱逐卫献公时离开卫国的蘧伯玉此时已经回国,宁喜把卫献公密谋复辟的计划告诉蘧伯玉后,他是这样说的:当年就没有听到国君的出走,现在又岂敢听到他的归来?
  于是乎蘧伯玉二话不说,火速抄近道再次离开了卫国……

  接下来,宁喜拉拢右宰穀,一番精心策划后,复辟行动从打击孙氏开始,地点则是孙氏在都城的府邸,而非封邑戚邑。
  行动开始时,孙林父与长子孙蒯尚在戚邑,都城家中只有孙林父之子『孙襄』,另外一个儿子『孙嘉』刚好去了齐国进行友好访问。
  2月初6,宁喜、右宰穀正式对孙氏发起进攻,然而一天下来并没有取胜……

  不过,好的消息是孙襄也在白天的战斗中负伤,并于当年晚上去世,趁着孙氏家人号哭,宁喜夜里再次攻打孙氏,孙家终于被攻克。
  2月初7,宁喜杀死失去孙林父支持的卫殇公,以及其子『太子角』,卫献公再度君临的障碍被扫清。
  仅仅只是死了一个孙襄,为什么我们就说障碍被扫清?
  因为孙林父看到大势已去也就无心恋战,反正早有有防备,随时与晋国保持着紧密联系,干脆就带着自己的封邑再次投奔了晋国。
  当然了,对于这一结果晋平公是表示欢迎的……

  2月初10,卫献公回到都城帝丘,距离被驱逐出国已经过去十二年之久。
  卫献公成功复辟后,第一个需要处理的便是叛卫的孙林父。
  卫军很快便出动并攻打了戚邑,然而孙林父的应对办法很简单,毕竟戚邑目前已经属于晋国,向晋国告状就是了……

  孙林父一番控诉后,晋平公果然派兵戍守,只是数量很少,仅仅只有守兵三百人,卫军再度进攻,只见殖绰一点也不马虎,将晋国派去的兵士给杀得干干净净……
  提一点,齐后庄公被弑后,昔日齐国勇士殖绰如今已经投入卫献公麾下。
  殖绰勇猛过人,以至于孙蒯在追击殖绰时不干与其正面交锋,孙林父很生气,甚至称自己的儿子『厉之不如』,也就是说连个鬼都不如,一番严厉的批评后,孙蒯一鼓作气继续追击,终于是击败卫师并俘获殖绰。
  卫军再度没能拿下戚邑,孙氏虽说也没吃到大亏,但是为了永绝后患,孙林父决定还是放大招:继续告状……

  孙林父表示,卫献公屡次三番欺负戚邑,更是把晋平公派去的晋兵全部杀光,完全是不把晋国看在眼里,晋平公这回终于是动了真格,立刻准备召集诸侯讨伐卫国。
  卫献公:……
  晋国的干预下,到了6月,晋国赵武、宋国向戌、郑国良霄以及鲁襄公和曹国代表会于帝丘附近的『澶渊』,压力之下卫献公也只得老老实实前来参会。

  此次会见,赵武代表晋国对戚邑的疆界重新划分,卫国西部边境懿氏的六十邑被给了孙氏,宁喜也被晋国拘捕,笑到最后的看来还是晋国。
  一个小细节 大家可以看到赵武已经成为晋国三军六卿的代表人物,后面我们会提到。
  @双鱼噬神双b 2017-01-02 22:36:40
  你要机主不在,请等到“嘟~”声后拿起鼠标留言。。。 eWuAu
  -----------------------------
  这是啥...
  @catslover 2017-01-01 22:38:30
  大过节的还这么勤奋,无论如何得表示一下。
  -----------------------------
  哈哈 其实偷懒好几天了
  [d:赞]
  晕 回错地方了...
  @快a速长高8cm 2017-01-02 22:51:03
  @o弘毅o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良心小广告...
  668 秦晋结盟
  668 秦晋结盟

  自打晋平公安排卫献公回到卫国起,我们似乎就觉得哪里不对,从事态的发展来看,虽说卫献公在流亡十二年后复位成功,但是得到孙氏封邑的晋国显然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对于孙宁之乱中的孙林父,尽管卫殇公连同太子被杀,但是他一向与国君关系不好,并且随时与晋国维持良好关系,影响倒也不大;
  至于宁喜,原本指望着卫献公复辟后能够把持朝政,这下倒好,因为讨伐孙氏一事被追责而拘捕。紧接着卫献公也来到晋国想讨要个说法,晋平公二话不说又把卫献公给关了起来……

  先有卫成公、后有卫献公,卫国国君总是被紧邻的晋国关押,想来也是郁闷,不过还好,仅仅一个月后,齐景公、郑简公也来到晋国并为卫献公说情,最终卫献公与宁喜得以回国,孙宁之乱以卫献公复辟成功、宁喜把持朝政、孙林父投奔晋国而告一段落。
  不过,对于此事我们还是做个小小的回访,因为仅仅只是一年后,对于专权的宁喜,卫献公就感到后悔了……
  公元前546年,卫献公一方面对宁喜的专权感到忧虑,另一方面『政由宁氏』的条件的确又是他亲口允诺,半推半就之下,大夫『公孙免馀』替卫献公出头,宁喜被杀。
  宁殖临死前不希望自己助孙林父逐君一事被写到史书,如今宁喜完成父亲的心愿帮助卫献公复辟,代价却是卫国宁氏就此成为历史……

  卫国孙宁之乱后,我们聊聊此前鲜有亮相的秦国,以及秦景公。
  公元前577年,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秦景公在位三十余年来,总体参与中原的事件并不太多,主要原因当然是强大的晋国紧紧抑制了其东进的念头。
  大体来看,秦景公在位时期秦国外交关系上值得信赖的仍然还是楚国,典型比如楚共王夫人秦嬴就是秦景公的妹妹。

  因为楚国,秦国期间与晋国偶有摩擦,比如公元前564年、公元前562年晋、楚为郑国周旋之际秦国就曾先后派兵与晋军交战,并且略占上风,回过头来晋悼公为了报复秦国甚至是于公元前559年联合诸侯讨伐秦国,也就是晋国人所说的迁延之役。
  迁延之役有几个特点,一是秦国于泾河上游放置毒药,联军伤亡惨重,二是时任上军将荀偃控制能力不足遭致栾黡反对,以至于随后栾针战死、士鞅奔秦,栾、范两家从亲家变作仇家,为后续的栾氏被灭族埋下伏笔。
  总体来看,这个阶段秦国并没有在晋国身上吃多少亏,但是晋国也没有把秦国当做主要的对手,晋悼公和楚共王相继去世后,晋平公携晋悼公余威声势暂时压过楚康王一头,秦景公也在新形势下摸索着新的外加策略。

  公元前548年,晋国士匄去世,赵武成为新任中军将,新一期的晋国六卿如下:中军将赵武、中军佐韩起;上军将荀吴、上军佐魏舒;下军将士鞅、下军佐荀盈,此名单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于智氏代替了被灭族的栾氏。
  赵武成为中军将主持晋国政事后,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下令减轻诸侯的贡品,同时注重诸侯朝见的礼仪。
  按照赵武的执政思路,稳定外交,安定诸侯,减少战争将会是工作的重点。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秦国和晋国有了讲和的契机,当年韩起便到秦国参加结盟,秦国则派了大夫『伯车』到晋国参加结盟。
  公元前547年,为了巩固两国外加关系,秦景公再次派了自己的弟弟『子针』到晋国重温盟约,交恶已久的秦、晋两国关系有所缓和。
  然而,秦国与晋国交好的同时也并不意味着与楚国关系变差,这不随后楚康王就联合秦军准备攻打吴国,得知吴国有所准备后干脆调转枪头攻打郑国。
  郑简公:……
  @禅___静 2017-01-03 17:49:38
  这是什么啊?发个链接出来啊~
  
  -----------------------------
  才女在哪看到的...
  @突然到来的爱情 2017-01-03 19:45:26
  已投票。
  -----------------------------
  投票把你炸出来啦
  大家晚上好
  我们接着更新 今天要说的是一个叫做上下其手的典故
  对了
  得拉票...
  涯叔又搞了个坑爹的活动

  服务器有点忙,请稍后再提交回复内容...
  不管了 先更吧
  669 上下其手
  669 上下其手
  669 上下其手

  楚康王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打郑国?
  其实很好回答,楚康王并不甘于被晋国压制的局面,郑国通常又是晋、楚争霸的焦点所在。
  楚共王在位的末期,晋国在郑国虎牢一带修城筑关,加之晋悼公的治理下国势鼎盛,郑国就此臣服于晋国,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楚康王先是在晋伐齐而郑国子孔作乱之际强行派了令尹子庚出兵攻打郑国,接着为了拉拢齐国再次于晋伐齐出兵伐郑,两次都与齐国有关,两次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

  到了公元前547年,秦、楚联军原本剑指吴国,毕竟吴、楚之间近年来互有摩擦,由于军队行至『雩娄』『音同鱼,今河南固始县以南一带』之时打探到吴国早有准备,于是临时有了第三次伐郑,并且目标不是郑国都城,而是一个叫做『城糜』的小邑。
  城糜虽说有大夫『皇颉』戍守,但显然不是秦、楚联军的对手,双方一经交战郑军很快就败下阵来,『皇颉』连同大夫『印堇父』均被俘虏,其中印堇父还被送给秦国做了战利品。
  不过,关于皇颉的归属问题,楚国倒是闹出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典故出来,这个典故我们称之为『上下其手』。

  怎么回事呢?
  原来,秦、楚取得胜利后并没有打持久战的打算,为了回去邀功,关于皇颉是被谁俘获这个问题,一下子竟然有两个人站出来表示愿意为此事负责……
  一位叫做『穿封戌』,穿封这样的姓氏不大常见,以我们对楚国几大家族的熟悉来看,此人地位估计不高;
  另一位叫做『公子围』,公子嘛,春秋时期并不是谁都能叫的,一般诸侯国君的儿子才称为公子,妥妥的官二代。
  事实上,公子围是楚共王之子,楚康王的弟弟。

  皇颉究竟是被谁俘获的呢?
  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公子围想了个办法,他找来当年从晋国逃难来到楚国的伯州犁主持公正。
  当然了,两边地位相差太过悬殊,以至于裁判能不能公正判决的确是个大问题……

  公子围一心争功,伯州犁自然也是会想办法,他表示不如直接采访采访当事人,当事人说是被谁抓的自然最有说服力。
  我们认为,这个办法看起来好像真的蛮公正的。
  好吧,一场神奇的『民事调解案』开始了……

  伯州犁表示,作为一名君子,请问你对自己被俘有什么想法?
  皇颉:想跑路算不算……
  伯州犁又表示,站在你面前有两个人,一个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另一个是方城山外边的县尹,究竟是谁俘虏了您,您有两个选择:上其手,也就是举起手代表选国君尊贵的弟弟,下其手,即放下手代表选方城山外边的县尹。
  伯州犁这个套路的精妙之处在于被俘之人通常都会愤恨俘获他的人,断然又是不愿意眼睁睁帮着他去邀功的,结果果然也在他的预料之内,皇颉当即表示,我选尊贵的……

  什么叫上下其手?
  原本其实是个选择题,上其手表示选公子围,下其手表示选穿封戌。
  但是,因为伯州犁的诱导,这道选择题便失去了所谓的公正。

  至于穿封戌,作为楚国的一名县尹,也就是县官,还真就应了那句老话,县官不如先管……
  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管他尊贵不尊贵,县官穿封戌抄起戈就要追赶王子围。
  对不起,这次又没能追上……
  @善水心 2017-01-03 21:41:06
  呵呵,上班果然更的早了。
  -----------------------------
  小姑娘发现真相了...
  投票链接如下:


  按照惯例 大家不嫌麻烦的话欢迎过去投投票
  需要强调的是 一个人可以连投5票
  最关键的是,得投我才算投...
  涯叔这是什么情况 不让加入链接..........
  @catslover 2017-01-04 12:36:42
  梦外人214:细细分析怕是困难,就大致说两句吧。
  历史上关于宴子的记载多是德行方面的,但是相对而言,关于他为政的记载就很少,即便是他后来为相,这方面的记载也很少,所以我们看不出他到底有什么政绩。对比一下郑国的子产,不管内政还是外交,都有不少记载。宴子给我的感觉是注重修身,算是道德楷模,问题他看出来了,然而似乎并没有做什么。
  至于张居正,海瑞说过他"工于謀国,拙于谋身"(海瑞自己倒是反过来......
  -----------------------------
  话说时差姐姐是什么时候和梦外人关于晏子有讨论的 我都没发现...

  @catslover 2017-01-04 12:36:42
  梦外人214:细细分析怕是困难,就大致说两句吧。
  历史上关于宴子的记载多是德行方面的,但是相对而言,关于他为政的记载就很少,即便是他后来为相,这方面的记载也很少,所以我们看不出他到底有什么政绩。对比一下郑国的子产,不管内政还是外交,都有不少记载。宴子给我的感觉是注重修身,算是道德楷模,问题他看出来了,然而似乎并没有做什么。
  至于张居正,海瑞说过他"工于謀国,拙于谋身"(海瑞自己倒是反过来......
  -----------------------------
  某种程度上,我其实是同意时差姐姐对晏子的评价
  因为就春秋时期的名气来看,晏子的确不能算低,但是文献关于晏子更多描述还是在于其言行举止
  最典型的比如史记中关于管仲和晏子的管晏列传,管仲部分列举了不少其执政改革的具体举措,晏子则还是围绕着品行方方面面进行介绍...

  @catslover 2017-01-04 12:36:42
  梦外人214:细细分析怕是困难,就大致说两句吧。
  历史上关于宴子的记载多是德行方面的,但是相对而言,关于他为政的记载就很少,即便是他后来为相,这方面的记载也很少,所以我们看不出他到底有什么政绩。对比一下郑国的子产,不管内政还是外交,都有不少记载。宴子给我的感觉是注重修身,算是道德楷模,问题他看出来了,然而似乎并没有做什么。
  至于张居正,海瑞说过他"工于謀国,拙于谋身"(海瑞自己倒是反过来......
  -----------------------------
  但是 就如同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叔孙豹,叔孙豹在鲁国三桓当中原本也不算特别高调,但是因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理论,地位瞬间就高大起来。

  所以,评价某一位政治人物,本身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局限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晏子所处的时代,对比比较明显的是郑国的子产,子产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多的具体事例,与他对应的权力有比较大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晏子所处的时代前面是崔氏、庆氏,后面又有栾、高之乱,他本身更多只能靠言行、劝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是其一;
  其二,我个人的理解来看,管仲对齐国的改革是全面而又相当深远的,以至于齐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体制,尤其是经济体制上不需要有根本的动作,等于是前面路已经铺好,后人按部就班就行了,这在某种程度上算是限制了齐国一帮贤臣能人的发挥。

  自齐桓公以后,我们看到郑国在子产的改革下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晋悼公时期晋国方方面面也有大幅度的改革,包括鲁国也在经济、赋税等方面有动作,这些都是在齐国很难看到的,只能说齐国走在了前面。
  其三 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们如果非要在功业、德行上作出选择的话,选择德行的应该不是少数,这是当时社会价值的取向所在,同时也对卿大夫们的一言一行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非要拿政治上的成就来评定晏子的话,可能会稍显失望,但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仅仅从这个角度来评价孔子,他甚至可能比晏子好不了多少。

  崔杼几次三番不敢杀晏子,其实已经说明了晏子在当时的地位和价值:哪怕权力不大,但是威望足够,说明其德行在国人中得到了足够的认可。

  通过德行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晏子在这方面无疑做得是出色的。
  关于晏子这个问题简单做个自己的小结吧
  不妥的地方还请时差姐姐指正

  我其实是同意时差姐姐的观点,作为朝中重臣,个人的声望应当与其业绩直接挂钩,要不会缺乏说服力。
  但是,这个观点是应该随着官场文化逐渐形成、演变才会产生的,因为不同朝代的臣子们在中华经历分分合合、各种动荡后对自身的职能、使命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http://zan.tianya.cn/m/activity/1038
  @catslover 2017-01-04 13:43:25
  帅哥楼主上面的话我基本都同意,除了说孔子那句。孔子掌权的时候是想做事的,不过没成功而已- -当然又反衬了宴子的正确,确实做不成么......
  -----------------------------
  恩 我不是说孔子不想做事,而是想说他在政治上并不算成功。
  并且说实在的,孔子的那套治国理念本身槽点就很多。
  马后炮的评价,孔子这是违背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也是很难成功的。
  大家好 这几天有一个投票活动

  

  就是这个

  然而我还在研究怎么把链接发上来...
  翻了好久才把上次召唤过的名单找到 复制如下......
  @禅___静 @万年潜水的某某 @片汤2016  @花之颜   @善水心
  @还穿拖鞋的猫  @都教授的书房   @卖女孩的小火柴LB  @司马蛋
  @Cassie向阳花  @静默的风铃ting  @暖霜眉雪  @米迷眯
  @爱吃鱼不爱挑刺  @中了蛊的鱼  @林西雁  @征岚雪影
  @女曰鸡鸣之姽婳 @老娘眼神犀利 @不胡闹c @懒羊羊10
  @牙克西姆斯孜 @闺密住在我隔壁  @感谢我所拥有   @catslover
  @晓晓筠  @蜜若可  @美人迟暮P  @第二FHP  @u_105494220
  @我为看文而注册 @懒羊羊10 @牙克西姆斯孜 @闺密住在我隔壁  @感谢我所拥有   @catslover @女曰鸡鸣之姽婳 @风飞98 @ty_119417447 @浮尘俗士 @桓心
  @mintsunny
  @善水心 2017-01-04 20:34:51
  看你列的名单,我好想念卖火柴的小女孩啊
  -----------------------------
  这是我找的上次的,直接复制的
  话说年底了大家都忙吧
  终于把链接发出来了................

  网页版地址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7356858-1.shtml

  手机版地址 http://zan.tianya.cn/m/activity/1038
  大家晚上好
  670 郑国赎囚
  今天我们说件有趣的小事

  顺便提一点 近期我们将会提到一件标志性的历史事件,这件事情基本意味着晋楚争霸的格局暂缓,春秋中期也宣告结束。

  大家可以猜猜看是什么事件。

  670 郑国赎囚

  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个典故一直以来其实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很多人以为,某位楚王喜欢腰细的妹子,于是宫中美女为了争宠开始各种节食运动,然后就饿死了很多。
  饿,肯定是要饿的,但是一来并没有饿死很多人,二来饿的并不是美女,而是众多男人,所以问题来了,是哪位楚王口味竟然这么重……

  原来,这位楚王喜欢有着纤细腰身的臣子,于是乎为了迎合楚王的这种特殊癖好,朝中大夫们每天都只吃一顿饭,饿到头昏眼花,饿到站都站不起来,饿到坐在席子上的人还得扶着墙壁才能起来。
  面对美味的食物,想起楚王的爱好,大家就算是饿死也在所不惜、心甘情愿……
  可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死能手,自古就有……

  这位楚王有名有姓,后来我们称之为『楚灵王』。
  至于他成为国君之前,我们则称之为公子围,没错,就是抢别人战俘的那个公子围,公子围又是怎样从公子变作国君的?
  古话说的好,剧透真不好……

  好了,说完公子围,说完他和战俘皇颉上下其手的故事后,我们再来说说另外一个战俘,也就是印堇父。
  皇武子、皇戌等大夫先后有过出场,我们对郑国的皇氏还算比较熟悉,比如崤之战前夕郑国商人弦高洞悉秦军即将攻打郑国的计划并送消息回国,之后皇武子辞退帮助守城的几位秦国大夫一事就十分精彩。
  相比之下,郑国之印氏就要陌生一些,不过印氏实际上在郑国的地位并不低,因为他们源于郑穆公之子『子印』,属于郑国七穆之一,也正是因为印氏的地位,就在印堇父被送给秦国后印氏拿了不少财物想要向秦国请求赎回印堇父。

  皇颉在楚国那边被抢着要去邀功,伯州犁还变相的帮助公子围;
  印堇父在秦国这边自有人想着把他给赎回去,关键时刻公子围和印堇父户口本更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现实……

  对于印堇父,救,肯定是要救的,出面到秦国的人则定为了同属七穆的游氏之游吉,因为他作为郑国的『令正』主要负责文告、辞令等,本身擅长此类任务。
  不过,对于这种通过交赎金赎回人质的方式,大夫子产却认为十分不妥。
  提一点,子产的父亲子国也是郑穆公之子,同属七穆,随着郑国几次内乱,不蹚浑水的子产步入政坛以来地位也是逐步攀升,尤其是子孔专权而被杀后子产已经为卿,权利暂时次于子展、子西。

  子产认为,既然秦国已经接受了楚国奉献的俘虏印堇父,如果再收受郑国的财物而放了人质,这是不合于国家体统的,所以秦国断然不会接受郑国的财物。
  如何才能救回印堇父?
  子产表示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对秦国表示谢意,因为如果没有秦国的帮助,只怕楚军还停留在郑国城墙之下。

  这个逻辑理解起来略困难,所以游吉压根就没有听去子产的建议就到了秦国……
  结果呢?
  游吉果然吃了闭门羹,秦国压根不吃这一套……

  没办法,游吉只得按照子产的建议,先是把财物改为其他礼品,接着按照子产的话去同秦国套近乎,果然秦国就放了印堇父。
  区区一件小事,子产的政治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了,我们说同行游吉的衬托也很重要……
  @禅___静 2017-01-04 23:06:16
  啊
  -----------------------------
  水王你好...
  沙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