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slover 2017-01-07 01:10:05
@禅___静 15801楼 2017-01-07 00:42:00
手好酸啊(Ω_Ω)
—————————————————
真豪
-----------------------------
豪无人性的豪
@catslover 2017-01-07 01:09:39
这样只会让医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保护自己上面,对病人可不是好事啊。
-----------------------------
同意时差姐姐的
其实很多医生都想让自己看起来更有医德一些
但是现在的社会风气已经渗透到任何一个角落,医生不过是一种普通职业而已
政府又挖了这么多坑,道德的前提是生存问题先解决了
管大爷不是说了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而我们几千年来的理念却一直就是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禅___静 2017-01-07 00:42:20
手好酸啊(Ω_Ω)
-----------------------------
话说才女昨天误操作不少啊,经常打赏错,这水平去跟人组队是不是会有被认为是猪队友的嫌疑呢
![[d:憨笑]](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d/xiao.gif)
673 弭兵前夕
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蔡国声子对令尹屈建的一番精彩言论,不仅道出了楚才晋用这一尴尬的政治现象,并且成功说服楚国召回伍举。
难能可贵的是,声子也兑现了自己对朋友的承诺。
不过,历史有意思的地方也正是在于我们永远都无法预测当下某一件或好或坏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某一段时间内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比如声子和伍举的这一佳话虽然成功使得伍氏继续留在楚国,但后来伍氏竟然也差点就落到灭族的地步……
伍氏的情况我们后面再说,眼下需要说的仍然是声子,或者说声子为什么会突然先来到晋国,随后去到楚国,毕竟晋国和楚国这是两个完全不同阵营的诸侯国。
说起来,这其实与宋国左师向戌有关。
公元前548年,蒍子冯去世,屈建成为楚国令尹;
巧的是,同年晋国中军将士匄亦去世,赵武成为晋国新任中军将;
更巧的是,向戌和屈建、赵武关系不错,战争带来的消耗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向戌想到了如同一手提拔过自己的华元当年那般再来一次弭兵会盟。
诸侯弭兵,当是各国百姓之福,重要的是,向戌自己也可以像华元那样被后来人所传颂……
所以,正是在各国都无心恋战、晋楚争霸态势放缓的局面下,我们看到就连蔡国的声子都奔走于晋楚之间,随后也就有了他对伍举的『言而有信』。
然而,虽说和平是人心所向,但是一日没有歃血为盟,向戌没有最终促成弭兵和谈之前,该打的那都还是必须要战场上见的。
公元前548年,由于许、郑两国关系向来很糟,许灵公亲自来到楚国请求楚康王发兵攻打郑国并放下狠话:不发兵我就不回去了。
结果呢?
结果这一年8月许灵公还真就死在了楚国……
楚康王曰:不伐郑,何以求诸侯?
为了死去的许灵公,楚国于10月再度伐郑。
郑简公:……
面对楚军的进攻,郑国内部有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不能服软,必须坚决抵御,另一派则认为既然晋国和楚国很快就要讲和,楚康王大老远的来一趟也不容易,不如让楚军随随便便打赢就好,这样楚军就会高高兴兴的退兵……
这个『另一派』不是别人,而是极具政治智慧的子产。
子产看来,小人之性,衅于勇而啬于祸。
也就是说,小人的本性是一但有了空子就会凭血气之勇在祸乱中有所贪图,从而达到目的,但这又是不符合国家利益的,与其于楚军激战一番,不如在诸侯将和的大背景下让楚康王称心回去,和谈起来也更加方便。
随后,郑国同意了子产的观点,对楚军采取不抵抗的政策。
楚军一路攻入郑邑『南里』『今河南新郑一带』并将城墙拆毁,紧接着又对都城的城门发起进攻,郑国则放下内城闸门继续不理会楚军。
闲暇之余,楚军顺道还把九个没能进城的郑国人给抓了去……
一番打砸抢后,果然如子产所料,楚康王满意足的退兵而回,并下令安葬许灵公,时间刚刚过去五个月。
提一点,许灵公下葬后,其子『姜买』即位,史称『许悼公』。
说完楚国,我们再来聊聊晋国。
弭兵之前,晋国其实也没有消停,理由和楚国类似,晋国作为中原盟主,必须得时刻维护秩序以争取更多小弟的归附。
不过与楚康王发兵又有所区别的是,晋国发兵的原因是齐国有人要搞事情,而且闹的动静还真不小。
@禅___静 2017-01-07 22:30:44
@禅___静 2017-01-07 00:42:20
手好酸啊(Ω_Ω)
—————————————————
@o弘毅o 15810楼 2017-01-07 22:07:00
话说才女昨天误操作不少啊,经常打赏错,这水平去跟人组队是不是会有被认为是猪队友的嫌疑呢
![[d:憨笑]](https://tuoshuiba-image.oss-cn-hangzhou.aliyuncs.com/system/tybbs/d/xiao.gif)
—————————————————
多给你你还有意见了?
-----------------------------
有啊 想笑...
@禅___静 2017-01-07 22:37:20
@禅___静 2017-01-07 22:30:44
@禅___静 2017-01-07 00:42:20
笑屁!手机刷的,出错不是很正常?何况半夜犯困了
-----------------------------
我笑的是才女啊,不是笑的屁
@禅___静 2017-01-07 23:04:03
@禅___静 2017-01-07 22:37:20
@禅___静 2017-01-07 22:30:44
@禅___静 2017-01-07 00:42:20
笑屁!手机刷的,出错不是很正常?何况半夜犯困了
—————————————————
@o弘毅o 15817楼 2017-01-07 22:42:00
我笑的是才女啊,不是笑的屁
—————————————————
你笑跟你放屁一样╮(╯▽╰)╭
-----------------------------
友尽...
@Xhui992016 2017-01-08 17:21:42
帖子太好了,留个脚印,会继续看的,楼主加油
-----------------------------
呵呵 谢谢
话说这两条很安静啊 连小姑娘都隐身了
是不是怕被我喊来投票啊,哈哈
674 智擒乌馀
晋、齐之间的事情,我们从一个叫做『乌馀』的齐国大夫说起。
考究起来,乌氏在齐国其实并不多见,所以乌馀倒也不是什么显然的人物。
公元前548年,这位齐国『非著名』大夫在齐后庄公被弑、晋国联合诸侯讨伐齐国期间突然叛齐奔晋,而且是带着齐邑『廪丘』『今山东郓城县一带』投奔晋国,顿时引起中原上下一阵哗然。
之所以说是中原上下,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晋国并没有接纳乌馀,随即而由此而引发了乌馀对晋、齐周边包括卫、鲁、宋等国的一连串骚扰。
首先,乌馀逃亡到晋国是公元前548年夏天的事情,此时齐景公已经上任并派隰鉏等人向晋平公求和,晋、齐之间关系有所缓和,所以即便带着廪丘来投,乌馀倒也没有向卫国的孙林父那般受到欢迎;
其次,除了地皮之外,乌馀还有自己的一股兵力,既然投奔晋国不成,乌馀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决定自己创业,当下就攻击并占领了廪丘附近的卫国城邑『羊角』;
随后,尝到甜头的乌馀并不满足,竟然又对廪丘附近的鲁国城邑『高鱼』发起进攻。
时逢天降大雨,乌馀部下竟然从高鱼城墙的排水孔偷偷进入城中并来到城中的武器库,高鱼轻松被占领。
最后,乌馀越战越勇,继续又占领了宋国的一座城邑,一时间竟然搅得中原上下不得安宁……
说好的中原霸主,晋国为什么会对乌馀如此容忍?
一来中军将士匄刚好在此期间去世,晋国暂时无暇顾及;
二来乌馀也知道柿子要捡软的捏,即便向晋国示好不成,乌馀也没有破罐子破摔主动找晋国麻烦。
公元前547年,乌馀已经横行一年有余,此时赵武逐渐进入角色,如何处理乌馀之乱正式进入议题。
赵武是这样对晋平公汇报的:诸侯间若有互相侵犯,作为盟主的晋国理当讨伐,现在乌馀的城邑都是侵夺来的,也应属于讨伐之列,但是如果晋国贪图这些土地,就会失去做盟主的资格,所以还是把土地归还给各国好。
公元前546年,春,获得晋平公批准后,赵武派了大夫『胥梁带』来到乌馀所占领的城邑。
胥梁带会如何实施讨伐计划?
很简单,胥梁带给乌馀带话,表示晋国对其勇猛十分赏识,决定给其封地赏管,赶紧准备好兵车前来接受封地。
但是呢,这其实是个陷阱,胥梁带事先其实早已通知鲁、宋、卫等国备好兵马,并且下令严格管控消息,准备趁着乌馀前来受封之时来个合围……
乌馀哪知其中有诈,听闻晋国终于是要接纳他,于是带着自己的手下欢天喜地的来到胥梁带约定的地方准备完成从流寇到晋国大夫的转变。
结果是胥梁带一边演戏假装要送给乌馀土地,一边趁其不备把乌馀和手下给全部俘虏……
乌馀被俘,此前被他所抢夺的城邑也相继归还给了各诸侯国,晋国如此行为自然是受到各诸侯国的爱戴。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去世以来的十余年时间里,晋平公虽然在治国上没有太过值得称道的地方,甚至是有栾氏被灭族的惨剧发生,不过晋国还算是延续了晋悼公时期的良好势头,尤其是先后战胜楚国和晋国成为晋平公的亮点所在。
反观楚国,公元前560年楚康王去世,楚康王与晋平公几乎同期出任国君,楚康王一方面有心重图霸业,另一方面国力上不如晋国,后方又屡屡被吴国所累,几次三番只得拿郑国出气,属于典型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宋国左师向戌看到了属于他的历史机遇。
@善水心 2017-01-09 15:52:15
乌馀好可怜啊。。。
-----------------------------
别人是强盗啊,小姑娘怎么能发善心呢...
@Cassie向阳花 2017-01-09 16:57:22
顶
-----------------------------
向阳花好
@Xhui992016 2017-01-09 02:09:28
我来报道
-----------------------------
呵呵 晚上好
675 向戌弭兵
公元前546年,春,宋国左师向戌先是去往晋国,随后去往楚国,凭借着他同晋国中军将赵武以及楚国令尹屈建的友好,时隔三十余年之后,中原的第二次弭兵会盟正式纳入日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公元前579年,凭借着与晋国中军将栾书以及楚国令尹子重的关系,宋国右师华元组织了春秋史上第一次弭兵会盟。
此时盟会,晋、楚盟誓从今往后不再兵戎相见,而是一同救灾济难,共同讨伐叛乱,影响和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唯一的遗憾是,此此弭兵会盟持续时间太短,仅仅4年之后鄢陵之战便爆发。
从弭兵后各国的表现来看,比起和平共发展模式,强大的晋、楚还是更加倾向于战场上分个大小多少。
到了晋平公和楚康王,频繁的战争使得各国日趋疲软,向戌趁势站了出来决定推动第二次弭兵会盟,为了中原,为了宋国,也为了自己的履历上留下光鲜的一页。
对于弭兵的提议,赵武一开始是有所顾虑的,并且还专门同大夫们共同商议,中军佐韩起认为:战争乃劳民伤财的祸患,更是小国的大灾难,既然有人想要消除它,虽说不一定能办到,但还是一定要答应。
因为,一旦晋国不答应而楚国又答应,楚国又以此来号召诸侯的话,那么晋国就很可能会失去盟主的地位。
为了不让楚国获利,晋国表示同意和平……
随后,向戌来到楚国,不用多说,楚国也表示愿意支持向戌的计划,因为楚国人也是这么想的……
有了晋、楚的支持,向戌的弭兵计划已然完成大半,不过为了盟会的顺利进行,向戌紧接着又去了齐国和秦国。
不出意外,秦国爽快的答应了向戌。
意外的是,齐国却仍然犹豫不决。
齐国感到为难之时,田须无说道:既然晋、楚都已经答应了,齐国又怎够不答应?而且别人都在喊『消灭战争』的口号了,齐国不答应的话恐怕更多只会失去民心。
最终,齐国还是选择了同意,试想一下其他诸侯国都同意弭兵而齐国独自拒绝的话,接下来很可能会是众多诸侯国群殴齐国一个,这个道理齐国还是懂的……
有了晋、楚、齐、秦四个大国的首肯,加之这四个国家各自又通知自己的小弟,第二次弭兵会盟的具体日程终于敲定下来。
公元前546年,5月27日,晋国中军将赵武抵达宋国;
5月29日,郑国大夫良霄来到宋国;
6月初2,鲁国三桓之叔孙豹、齐国左相庆封和大夫田须无、卫国大夫『石恶』同时达到;
6月初10,邾悼公到达;
6月16日,楚共王之子『公子黑肱』先行达到,主要任务是与晋国商定相关条件, 随后向戌又去到陈国同楚国令尹屈建继续商议其中细节;
6月22日,滕成公到达;
6月24日,向戌就部分细节同赵武交换了意见,随后再次去往蔡国会见屈建;
7月初2,赵武同公子黑肱就盟书的措辞进行了统一;
到了7月初4,陈、蔡、曹、许等国代表相继赶来,其中比如蔡国前来的便是大夫声子,屈建也终于是姗姗来迟。
然而,这场筹备已久的盟会却从一开始就没有表现出足够友好的气氛……
原来,盟会期间,各国带来的军队都用篱笆为墙以示界限,晋、楚则各自驻扎在两头。
7月初5,各诸侯国代表在宋国西门外准备结盟之时,晋国却发现前来弭兵的楚军竟然在衣服里面穿好皮甲,一副随时准备要作战的样子……
楚军的行为,甚至是连从晋国逃到楚国的大夫伯州犁都觉得不妥,他坚决请求楚军脱去皮甲以示对会盟的诚信,不过屈建却表示晋国和楚国之间缺乏信用又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了,只要对楚国有利就行。
再说了,信用又不能当饭吃……
大国之间各自心怀鬼胎,第二次弭兵究竟能不能成功,这是一个大大的疑问。
@禅___静 2017-01-09 20:08:57
手机打赏到底是有成功还是没有啊?显示钱扣了,但是回帖里没找到
-----------------------------
那就憋打赏了呗...
@catslover 2017-01-10 05:09:07
顶一下。天涯这一会儿上得来一会儿上不来的,太影响我顶贴的效率了。
-----------------------------
哈哈 时差姐姐还真会找借口
@Cassie向阳花 2017-01-10 09:18:24
打卡
-----------------------------
向阳花好
676 楚国争先
对于丝毫不看重诚信的屈建,伯州犁是相当失望的。眼看劝谏无望,他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三年之内,令尹必死。
伯州犁何出此言?
伯州犁认为,『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志、言、信三者相辅相成,而今令尹只求满足个人意志而丢弃了起码的信用,何况个人的意志或欲望又是无止境的,没有了信用的屈建自然前景堪忧。
对于伯州犁而言,他所担忧的是屈建的命运问题;
但是对于赵武而言,情况就不同了,毕竟作为中原霸主,晋国需要担心的是弭兵盟会能不能顺利召开。
楚国兵士穿着皮甲候在会场,赵武又该如何应对?
羊舌肸认为,哪怕就是一介匹夫,做出不守信用的事那也是会不得好死的,何况一国之卿,所以说楚国令尹不讲信用只会对他自己造成祸患,根本不会危害到晋国。
再说了,羊舌肸表示这里毕竟是宋国,只要晋国和宋国有所防备,即便楚军数量再增加一倍,万一出点什么事情也不是就不能抵抗。
既然疑虑被羊舌肸打消,赵武表示那就正式开始盟会吧,作为诸侯的盟主,咱就带头做个表率,先来举行歃血盟誓的仪式。
就在此时,楚国代表们不满意了,他们表示第一个歃血的应该是楚国。
赵武:……
第一、第二很重要?
确实很重要,通常各国大夫出席同一场合时,往往都会根据其国家的爵位、大夫的官职等换算半天,为的就是排出个高低上下,谁第一个出席歃血盟誓的仪式,实际上就代表着谁才是老大。
说好弭兵一起和平的,都这时候了晋、楚其实还是很在意所谓的名分……
对于楚国的要求,晋国人表示晋国历来就是诸侯的盟主,大大小小的会从来就没有哪个国家是在晋国之前歃血的,所以楚国要求第一个当然也是不行的。
不过,楚国显然也是有备而来,楚国人表示连赵武都发话了,晋国和楚国地位相等,如果 都是晋国在前面,这就说明楚国不如晋国弱,所以为了证明晋国和楚国的地位相等,盟会不能每次都由晋国来主持。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盟会看来有演变为辩论会的趋势……
赵武真的有表态晋国和楚国地位相等么?
向戌奔走于晋、楚之间,就盟会细节进行沟通时赵武的确说过这话,赵武当时强调的不光是晋、楚地位相等,而是说晋、楚、齐、秦四国地位相等,目的当然是放低姿态为弭兵盟会创造积极的氛围。
赵武没想到的是,这反倒成为了楚国要求轮流坐庄的有力武器……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对排名如此看重,比如羊舌肸就对赵武说了,诸侯之所以归服于晋国,完全是因为晋国的德行,而不是因为主持结盟的是晋国。因此只需要致力于德行,争不争什么先后真那么重要。
羊舌肸的话当然有道理,晋悼公时期郑国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晋国,还不是因为晋悼公治理下的晋国强大之外所表露出来的德行与威望。
于是乎,不管是楚兵在弭兵会场身着皮甲,还是楚国执意要争夺歃血的优先权,以羊舌肸为代表的晋国选择的却是以信用和德行去应对,赵武也就不再坚持,楚国成为这次弭兵会盟的主持者。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小小的透露一下,出于对晋国坚持讲信用的欣赏,鲁国人在将此事记录于史册时还是把晋国的出场排在了楚国前面……
@catslover 2017-01-10 05:09:07
顶一下。天涯这一会儿上得来一会儿上不来的,太影响我顶贴的效率了。
-----------------------------
@o弘毅o 2017-01-10 20:48:43
哈哈 时差姐姐还真会找借口
-----------------------------
@catslover 2017-01-10 22:38:08
我这样的老实人怎么会找借口。貌似天涯是改版了,看着不太一样,希望改完了不要再抽风。
-----------------------------
我也发现了 改版后版面看起来和以前不同 总觉得很别扭
@o弘毅o 2017-01-10 22:41:08
我也发现了 改版后版面看起来和以前不同 总觉得很别扭
-----------------------------
@catslover 2017-01-10 22:53:41
新添了个守护神的功能,还老贵的呢。涯糊就想着赚钱,搞些花哨的东西,到现在连编辑删除帖子的功能都没有(也许是故意的),还弄得水军遍地,这样下去只有一年不如一年。
-----------------------------
呵呵 我以前和涯叔官方的也聊过
涯叔毕竟辉煌过,还是不愿意眼睁睁等死的,所以经常照猫画虎的加一些新东西出来,但是我自己总觉得不伦不类,反倒失去了一开始的简洁风格...
另外,现在的浏览器如果不屏蔽涯叔广告的话,那简直是没法看。
@o弘毅o 2017-01-10 22:57:41
呵呵 我以前和涯叔官方的也聊过
涯叔毕竟辉煌过,还是不愿意眼睁睁等死的,所以经常照猫画虎的加一些新东西出来,但是我自己总觉得不伦不类,反倒失去了一开始的简洁风格...
另外,现在的浏览器如果不屏蔽涯叔广告的话,那简直是没法看。
-----------------------------
@catslover 2017-01-10 23:10:51
我十几年前上天涯都得装好adblock,所以已经多年不知道涯叔广告长什么样了。话说这几年涯叔怎么衰落成这副样子了?我还是不大明白。
-----------------------------
网民习惯变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以前的网民习惯门户,习惯BBS,架子大,内容多,看起来热闹。
但是现在的网民更容易接受的是和自己爱好共性多的网站,他们不愿意在众多话题中挨个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而是喜欢在知乎、豆瓣等新兴社交平台自己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趋势如此。
另外,随着这一趋势,涯叔也面临着严重的人员流失,好的作品都不把涯叔看做了推广自己的平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自己经历了这两次涯叔搞的投票活动,还是能感觉他们想留人,想推一些好帖子的,但是说实话,属于涯叔这种传统平台的黄金年代是真的过去了。
@o弘毅o 2017-01-10 23:19:19
网民习惯变了,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以前的网民习惯门户,习惯BBS,架子大,内容多,看起来热闹。
但是现在的网民更容易接受的是和自己爱好共性多的网站,他们不愿意在众多话题中挨个去找自己喜欢的内容,而是喜欢在知乎、豆瓣等新兴社交平台自己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趋势如此。
另外,随着这一趋势,涯叔也面临着严重的人员流失,好的作品都不把涯叔看做了推广自己的平台,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自......
-----------------------------
@catslover 2017-01-10 23:52:55
豆瓣和知乎有那么火吗?我是从高校BBS开始上网的,不知是习惯还是个人偏好,我还是喜欢开放一点的平台,可以看到不同的话题和观点。像豆瓣知乎这种地方,总是感觉相对封闭。
-----------------------------
恩 天涯现在跟他们的影响力不是一个级别的了
我不太喜欢豆瓣 但是知乎的风格能接受
知乎好东西很多,为了某个话题很多人精心准备,回答十分认真。
知乎的文学那一类我没事就过去看看,哈哈
@善水心 2017-01-11 11:19:15
dingding~banxianzhongwuhao:)
-----------------------------
xiexie xiaoguniangzhongwuhaotoo
@o弘毅o 2017-01-11 00:06:58
恩 天涯现在跟他们的影响力不是一个级别的了
我不太喜欢豆瓣 但是知乎的风格能接受
知乎好东西很多,为了某个话题很多人精心准备,回答十分认真。
知乎的文学那一类我没事就过去看看,哈哈
-----------------------------
@catslover 2017-01-11 05:18:17
影响力这事我真是不清楚,因为我国内的朋友基本都不上网,什么天涯微博豆瓣知乎,统统不玩。
知乎我会时不时去搜一搜,有问题去找答案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不会找话题去看。看了你的回复我就跑去看了把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下面竟然挂着“为什么六小龄童老师的微博让人这么不舒服?”,乐得我不行。知乎的问题是热门提问的回答太多了,没时间看啊。
豆瓣现在也水军横行了,不知道经过这次集体刷低分事件会不会受点影响......
-----------------------------
社区做大的弊病就是这样,鱼龙混杂,混乱起来。
以前我还是挺喜欢看豆瓣里的电影评论的,喜欢的电影经常都会看完后去那里看看。
不过我不太喜欢看新出的电影,加上新鲜感过后发行豆瓣的影评其实水准越来越低,所以现在去的很少了。
@o弘毅o 2017-01-11 00:06:58
恩 天涯现在跟他们的影响力不是一个级别的了
我不太喜欢豆瓣 但是知乎的风格能接受
知乎好东西很多,为了某个话题很多人精心准备,回答十分认真。
知乎的文学那一类我没事就过去看看,哈哈
-----------------------------
@catslover 2017-01-11 05:18:17
影响力这事我真是不清楚,因为我国内的朋友基本都不上网,什么天涯微博豆瓣知乎,统统不玩。
知乎我会时不时去搜一搜,有问题去找答案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不会找话题去看。看了你的回复我就跑去看了把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下面竟然挂着“为什么六小龄童老师的微博让人这么不舒服?”,乐得我不行。知乎的问题是热门提问的回答太多了,没时间看啊。
豆瓣现在也水军横行了,不知道经过这次集体刷低分事件会不会受点影响......
-----------------------------
知乎的优势我个人觉得在乎打破了天涯这样传统BBS的交流模式,一个好的话题摆在那里可以经久不衰,不断有人加入讨论。
而且知乎对于评论采取的模式就是好的答案优先排在前面,所以回答的人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可一般都会非常认真,看的人也一眼就会看到他向要的东西,比起涯叔这样的模式,类似知乎的新兴平台的确很占优势。
去年涯叔也有样学样的搞了个评论的功能,但是目前来看效果非常一般。
当然,知乎做大以后弊病也是有的,为了让自己的答案靠前,各种刷数据的现象也不少,另外,很多重复的话题、没什么讨论的话题充斥版面,这都是用户量上来后不可避免的问题。
@片汤2016 2017-01-11 16:33:03
顶,看到你的召唤好感动啊
-----------------------------
哈哈 嚎了一星期了 终于把片汤嚎出来了
@片汤2016 2017-01-11 16:33:40
现在排名第二了,加油
-----------------------------
一看片汤就很久没来了 一直是第二...
@牵着光芒的狗TY 2017-01-11 15:37:21
MARK一下 ,好几次都找不到帖子
-----------------------------
@ 你一下 免得你找不到帖子...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对 春秋时期的两次弭兵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弭这个字我印象里面没有标注读音 专门提一下
弭和弥 字形比较相近 都是弓字旁,但是读音有所区别 一个是三声 一个是二声
也就是说弭的读音和大米的米相同。
弭兵、米兵 读错的请举手
另外 说一点正文没有体现的东西 供大家参考
关于春秋时期的弭兵会盟,我们说一共有2次,1次是华元组织的,另1次是向戌组织的,一个右师,一个左师,同样来自宋国。
但是 正史上关于第一次华元组织的弭兵会盟,主要见载于左转,比如史记等其它古籍中都是没有的。
所以,历来关于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华元组织的这次盟会,就是春秋时期有2次还是1次弭兵会盟,就产生了一些争论。
一部分观点认为,秉着孤证不举的原则,左传的这个细节不能采纳,春秋时期应该只有一次弭兵,也就是后来向戌组织的那次。
但是,我在这个帖子说过,有争议的内容,大部分我会考虑左传,而不是史记(当然,其实也是有一些细节用的史记而非左传,但是不多,并且是基于我个人觉得左传中的描述不合逻辑的情况)。
另外,主流的观点还是认为春秋时期一共有2次弭兵会盟,包括我所参考的春秋史一书,也是认为有2次弭兵会盟,第二次是在第一次基础上的一个延续。
677 大长篇之又见弭兵
有缘者,谓之弓;无缘者,谓之弭。
弭,原本指的其实是弓箭,区别在于弓有缘而弭无缘,所谓有缘无缘,说的是弓的两头有没有装饰。
至于弭兵之弭,则是消除、停止的意思。
楚庄王曰:说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来是个武字,是谓『止戈为武』。
弓或者戈,这是车战盛行的春秋时期车左、车右的标配武器,但是无一例外的又与停止、消除战事联系起来,我们说这绝对不是巧合,共同反应出来的正是古人维护仁义与和平的终极诉求。
与楚庄王的以战止战理念所不同的是,两次弭兵运动所追求的则是不用武力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可谓境界更上一个层次,当然了,我们也得承认两次发起弭兵运动的宋国不太具备以战止战的实力……
公元前579年,宋国右师华元凭借着与晋、楚执政者的友好关系,一手促成两国弭兵结好;
公元前546年,宋国左师向戌再走老路,竭力奔走终于使得包括晋、楚、秦、齐大国以及一众效果在内的中原局势形成弭兵局面;
强权指路的年代、晋楚争霸的格局下,宋国虽弱,但也在两次外交事件中写下精彩而浓重的一页。
第一次弭兵前,晋文公、楚庄王交替称霸,晋、楚成为舞台中央的绝对主角。
楚庄王以来,楚国一度压制晋国,归服宋国、交好秦国等一系列举措继续稳住局面;
晋国也不甘示弱,先是灭亡赤狄,后有大败齐国,两国相互较劲,大有城濮之战、邲之战后再度决一雌雄的趋势。
随后,晋国爆发庄姬之乱,赵氏被打压,暴露出晋国内斗激烈所带来的巨大隐忧。
楚国这边,大夫申公巫臣因夏姬事件逃到晋国,随后去往吴国导致楚国后方布下一枚定时炸弹。
底气均不再强硬的背景下,两国开始尝试对对方换一种态度。
晋国方面,晋景公对被关押的楚国大夫钟仪礼遇有加,放其回国并吩咐其钟促成晋、楚之好;
楚国一方,楚共王则将关在楚国十年之久的荀罃送回晋国。
高山流水、琴瑟和鸣,晋楚之间已然萦绕一种惺惺相惜的氛围。
正是晋、楚敌对态度不再坚决,从晋国阵营转到楚国阵营的宋国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年华元作为人质去往楚国,由此结识子重,加之华元与栾书的关系,晋、楚几十年来的明争暗斗由一场盟誓所化解。
然而,天下大势、分合无定,第一次弭兵虽然盟誓足够精彩,但维系的局势却并不稳定,也不够持久。
晋楚弭兵后,紧接着的便是晋国的吕相绝秦到麻隧之战,接着由宋国动乱引发华元奔晋,随后鱼石等五子逃楚,再接下来小弟许国频频被郑国欺负使得楚共王还是按耐不住,由楚伐郑最终还是引导出晋楚春秋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交战鄢陵之战。
所谓的弭兵,仅仅维持了4年,楚共王输了战争,楚国更是为此被扣上背信弃义的帽子。
即便晋国内心深处恐怕也是蠢蠢欲动,但是没办法,这次绝对是楚国先动的手……
三十余年后,到了第二次弭兵,晋文公、晋、楚仍然处于舞台中央,但情形以及有了很大的变化。
对于晋国,晋悼公留下的基业足够厚实,晋平公即位以来表现中规中矩,上来先是击败楚国,随后又连续讨伐齐国,晋国上下流露出来的态度来看,他们仍自觉的把自己当做了中原的盟主。
然而,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一来齐国国内有所恢复,已然对于臣服于晋国心有不甘,二来秦国虽然东进之路被锁死,但是在与楚国交好后也是数次出现在攻打晋国的画面当中。
至于晋国国内,六卿格局的稳定一方面其实是在削弱国君的权力;
另一方面栾氏的衰败更是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六卿之内拉帮结派、利用小团体打压政治对手的一幕。
春光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对于楚国,晋国不再那么强势固然是好事,不过最大的问题是即便楚康王致力于恢复霸业,但是实力上却仍是逊于晋国……
公元前557年,湛坂之战,楚康王在与晋国的直接对话中告负。
随后,楚国数次攻打郑国都不得如愿,眼看即将和齐国结盟,齐景公又在晋国讨伐之下服软,最后甚至是连秦国也于晋国互通往来。
另外,吴国更是已经成长为楚国的心头大患,楚国称霸中原的同时需要随时担心的是城门失火。
不过,好就好在楚国国内权力自上而下还能比较顺利的贯通,楚康王对令尹子南说杀就杀倒也证明了这一点。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楚国的情况大抵如此。
种种际遇,最终汇集在了向戌这一点:
第一次组织弭兵会盟的华元一手提拔了他;
组织者与晋国两国执政者关系要好的条件他也具备;
晋楚和好需要第三方适时的推动。
于是乎,我们看到向戌在组织过程中东奔西走,格外卖力,因为对于他而言还有着更原始的内心驱动,那就是通过组织这样重要的盟会来奠定自己的历史地位……
向戌动机不纯,楚国同样亦是心有杂念,好在晋国一方仍然坚守德行与信用,一场看似成熟而又并不纯粹的盟会最终还是顺利举行。
相比起第一次,第二次弭兵会盟最后反倒成为了焦点所在,更加具有代表性,毕竟它的有效期长达几十年。
对,看起来效果更好……
对于春秋时期两次独具特色的弭兵会盟,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永远是伟大的,所以华元的尝试值得我们尊重,第一次弭兵会盟也为后来各国提供了经验与教训,但是毕竟这次会盟效果不好,所以象征意义更多于实际意义,这是其一;
过程来看,第二次弭兵会盟中的晋国表现得大气而不失风度,为了换得和平晋国甘愿作出牺牲和让步,甚至不惜把盟会主持的权力交给楚国,这是值得充分赞扬和肯定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晋国的让步使得晋国实际上在此次盟会中吃到大亏,这是其二;
具体来说,此次盟会确立了由晋、楚共同维护中原秩序的框架,与会的主要诸侯国中,包括齐、鲁、宋、卫、郑、陈、蔡、许、曹等诸侯国分成两派,分别向晋国和楚国朝贡,秉着晋楚地位相等的原则,两国在小弟数量上大致相当。
我们知道,齐、鲁、宋、卫、郑等晋国的小弟在实力上是要远强于蔡、许等楚国小弟的,如今重新洗牌然后两家平分,楚国自然是大大的占了便宜。
事后的历史进程来看,弭兵盟会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由此大大减少,随后的十余年中原基本没有大的战事,晋、楚两个大国甚至是在接下来几十年之内再也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盟会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其三。
最后,此次弭兵会盟更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成为了春秋史的一个华丽休止符,代表着晋楚争霸主导的春秋中期史就此结束,新的历史潮流即将到来。
为什么这么说?
一来晋国此次盟会实际利益受损,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即将迎来更大规模的爆发,称霸、复霸的光景无力再现;
二来楚国虽然成为盟会的大赢家,但是后续几任国君都失去了继续争霸的魄力,天赐良机无端被挥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晋楚不再强势之时,下一个战场,我们吴、越再见。
大家有没有一种春秋时代马上就要收官结束了的感觉?
然而对于我来说,工作量好像还是很大......
@catslover 2017-01-11 22:17:07
@o弘毅o 15892楼 2017-01-11 20:53:00
大家有没有一种春秋时代马上就要收官结束了的感觉?
然而对于我来说,工作量好像还是很大......
—————————————————
对你来说,工作量必然还会很大...此处我很想发个微信表情,猜猜是哪个?
-----------------------------
我得想想微信都有哪些表情先...
@catslover 2017-01-11 22:47:13
先秦的记载,感觉左传比史记靠谱点
-----------------------------
我自己也有做过对比的,总体来说 左传的可信性还是要高一些
@catslover 2017-01-11 22:46:11
算了还是别想了,反正不是什么好的...
-----------------------------
时差姐姐 这样不好...
@catslover 2017-01-11 23:00:56
@catslover 2017-01-11 22:46:11
算了还是别想了,反正不是什么好的...
—————————————————
@o弘毅o 15898楼 2017-01-11 22:57:00
时差姐姐 这样不好...
—————————————————
好吧,我错了
-----------------------------
我还专门看了下微信 感觉跟QQ的那套表情一样 没什么不好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