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禅___静 2017-03-09 11:58:43
  沙发~
  -----------------------------
  一不留神又被才女偷鸡了...
  @禅___静 2017-03-09 12:26:51
  @禅___静 2017-03-09 11:58:43
  沙发~
  —————————————————
  @o弘毅o 16902楼 2017-03-09 12:22:00
  一不留神又被才女偷鸡了...
  —————————————————
  抢沙发就说抢沙发,说什么偷鸡,难听死了~
  -----------------------------
  难听又是谁 它为什么死了
  @禅___静 2017-03-09 12:34:15
  被你的笨气死的
  -----------------------------
  三个字 我不信
  @禅___静 2017-03-09 12:46:42
  @禅___静 2017-03-09 12:34:15
  被你的笨气死的
  —————————————————
  @o弘毅o 16907楼 2017-03-09 12:39:00
  三个字 我不信
  —————————————————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
  才女自己编的 难道还会自己不信么...
  @禅___静 2017-03-09 13:51:02
  开头不是你自己编的吗?
  -----------------------------
  我起了个头 所以才女就把中间 结尾全部编完了?
  @禅___静 2017-03-09 13:57:10
  @禅___静 2017-03-09 13:51:02
  开头不是你自己编的吗?
  —————————————————
  @o弘毅o 16912楼 2017-03-09 13:55:00
  我起了个头 所以才女就把中间 结尾全部编完了?
  —————————————————
  我顺着你说啊,你最后还能扣锅给我,佩服佩服
  -----------------------------
  我觉得我们该找个裁判来评评
  明明我觉得才女是在抬杠 才女却偏偏认为是在顺着我的话说...
  大家晚上好
  来晚了点 时差姐姐和博士的点评都很犀利 吓得我都不敢回复了
  所以还是先更新吧...
  729 房钟之战
  729 房钟之战

  羊舌肸曰:国将亡,必多制。
  羊舌肸看来,国家将要灭亡之时必然会多订法制,他的判断出自于对夏、商、西周末期各种乱象的总结,这一观点也是羊舌肸对子产铸刑鼎持反对意见的有力支撑。
  然而,我们要说的是,多制是国将亡的征兆和外在表现,同时也是阻止亡国的根本方法所在,抱着『救世』信念的子产正是看到了当前环境下的诸多问题而锐意改革,孰是孰非,唯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的答案。

  子产轰轰烈烈改革的同时,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歌舞升平的楚国,以及晋国。
  公元前536年,夏,楚灵王派了公子弃疾到晋国进行访问,为的是回报韩起送晋平公之女远嫁楚国一事。
  既然羞辱晋国不可行,楚灵王倒也干脆加强了同晋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就在公子弃疾一行途径郑国之时,郑简公亲自带领子皮、子产、游吉三位权臣进行慰问,足见郑国对楚国来使之重视。
  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郑国太过客气,公子弃疾竟然辞谢了郑简公的好意而不敢见面……
  郑简公的坚持之下,公子弃疾最终还是得到了接见,而公子弃疾在礼数方面也是谨慎而周到,比如进见郑简公时公子弃疾如同进见楚王一般行礼,并以马八匹作为礼物,比如进见子皮时如同进见楚国的上卿,并以马六匹为礼,进见子产和游吉时则分别用了四匹和两匹。

  不过,虽说公子弃疾恪守君臣之礼,不因楚强郑弱而怠慢郑简公等人,但是就在他来到晋国之时却受到了晋平公的怠慢。
  直接点说,晋平公甚至是都不想派人来接他……
  原来,韩起送亲至楚国之时,楚灵王当时有心羞辱晋国便没有派人出来迎接,等到这番公子弃疾到达晋国国境,晋平公也想来个投桃报李。

  还是羊舌肸站了出来,他对晋平公说道:楚国不正派而晋国正派,为什么要学别人的不正派?一个普通人做了好事百姓尚且会以他为准则,何况是国君呢?
  听完羊舌肸的一席话,晋平公很快便高高兴兴的派人去迎接公子弃疾。
  毕竟这样可以使他的形象看起来很正派……

  晋楚交好的背后,吴国同楚国之间继续爆发冲突,具体细节则与徐国有关。
  前面有提到,徐国国君的母亲是吴国人,楚灵王认为徐君有二心,所以在公元前538年的申地会盟逮捕了徐君。
  到了公元前536年秋,徐国太子『徐仪楚』访问楚国时再度遭到楚灵王的囚禁,徐仪楚好不容易逃了回去,楚灵王紧接着又派了大夫『薳泄』发兵攻打徐国。

  楚灵王的理由是什么呢?
  很简单,楚灵王害怕徐国背叛楚国,所以要先教训教训许国。
  就楚灵王的套路来看,稍微有点不信任就毫不犹豫的把人给抓起来,许国能不叛楚么……

  果然,随后吴国领兵救援徐国,楚国令尹子荡又顺势领军进攻吴国,吴、楚之间再度于『房钟』『今安徽亳州市一带』正面交战。
  房钟之战的结果是楚军战败,『宫厩尹弃疾』亦被俘,吴国再次在楚国身上占得便宜。
  提一点,这位名字同为弃疾、职位并不高的宫厩尹乃是斗克黄之子,当年赫赫有名的若敖氏在斗越椒作乱失败后几近灭族,斗克黄因出使在外又坚持回国请罪而被楚庄王赦免,若敖氏也就此在楚国沉寂。

  不过,既然楚国吃到败仗,所以问题就来了,作为败军之将的最高领导人子荡需不需要自杀以谢罪?
  子荡表示,好像暂时还不太想死……
  于是,子荡把罪过全都推在了薳泄身上,不幸背锅的薳泄随后被杀……
  @catslover 2017-03-09 02:07:11
  其实关于铸刑鼎,羊舌肸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民众在不知道具体的法律条文的时候,需要遵守当时的“礼”来行事,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用道德规范约束行为。子产公布法律条文等于是告诉了人们最低的行为规范是什么,理论上只要不触犯刑律就不会受到惩罚,所以很多人就会因此做一些不违法但是却不合“礼”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法条再详细也有遗漏之处,由此又会产生问题。——这类问题如今仍然存在。比如我上回出车祸,对方司机......
  -----------------------------
  羊舌肸说的很有道理,孔子点评的也很有道理,毕竟这是源于他们对于过去千百年来社会规律的认识与总结。

  然而,时差姐姐也提到的,子产的改革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只是,时差姐姐说不过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我认为这个不过欠妥,至少在我看来,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到的,因为绝大部分人根本就洞察不到历史演变的趋势,子产的伟大之处也正是在于他是第一个做到这点的。

  我在回味时差姐姐这段话的时候想到的是一个人,也就是小平同志。
  现在回过头来看,小平同志上个世纪提出的市场改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起到了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打破社会主义这四个字的枷锁,把经济提到核心战略地位来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甚至是无数官员在改革过程中都生怕所谓的资本主义荼毒了沿海一带。
  举个简单例子,深圳那边一度流行私架天线收看香港的电视台,吓得无数高层动用了N多办法来杜绝,回过头来,实在觉得很无厘头,但是真正能抗住压力的官员,那都是沿海一带能够飞速发展的中流砥柱。

  如果没有小平的改革,看看 胖胖就知道我们今天可能会是怎样的日子,
  如果说改革带来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我想着也不是否定改革成功的理由。

  回到子产,其实我个人是十分喜欢的,这个阶段篇幅最重的也是他。
  我想说的是,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的,古往今来一直很少,子产是其中一个。
  @征岚雪影 2017-03-09 07:37:34
  道德规范自我约束的意味更强,在礼制时代虽然能加以一部分的外部约束,但时效性和强度都不足。生产力的逐渐发展要求清晰和高效的规范强化对社会治理,否则滞后的生产关系必然被推翻,统治阶级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然而法律作为最低限度的约束,虽然清晰性和实效性远超道德和礼制,但是很容易将社会的道德水准下拉至临界。这要求立法者和司法者在法律工作的各环节都与时俱进,维护整体的有序。
  人的行为和认知在引导......
  -----------------------------
  如时差姐姐说的一样 不存在完美的制度 因为人始终是在和制度随时对抗着的,所谓的管理与被管理,天生就是一个矛盾的体系。

  我个人倾向于以法治为代表的体系,不太喜欢人制为基础的政治结构。
  原因其实很简单,法治的体系出错的概率和风险相对要低一些,这个体系可以随着时间逐步去完善,逐渐规避各种漏洞;
  但是人制就不一样了,对统治者的素质要求太高,而且往往又不具备可持续性,一旦掌舵的人不行了,整艘船就被带沟里去了。

  当然了,如同博士所言,法律的作用也不能被无限拔高,还是需要相应的道德体系来共同维持社会的运转。
  所以终究会回到春秋时代所讨论的终极话题上来,究竟是儒家好还是法家好,道家或者墨家又如何。
  按照现在的观点,不能一味的追求一家之言,都要来一点最好...
  @catslover 2017-03-09 22:39:26
  可能我那个"只不过"用得有点让才子误会了。我一向认为,能顺应历史潮流是很了不起的,我对子产也是非常欣赏的,可惜他没有生在一个大国,施展才能的舞台受限了。要顺应潮流,你首先得看得清潮流的走向,这个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循守旧倒是简单的,照老规矩办就是了。
  -----------------------------
  呵呵 时差姐姐的点评深得我心,谈不上误会。
  一样的是,我也认为郑国狭小的舞台制约了子产历史地位的上限,子产所展现出来的政治素养也因为郑国的随波逐流而被很多人忽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但是,我们换个思路来讲,如果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子产能不能比肩管仲、乐毅等人?

  假如子产生于君权强盛的楚国,身为令尹的他可能根本就不会有改革的机会,这个时期的楚国基本还是国君说了算,争霸的格局下楚国也没有到不破不立的地步;

  假如子产生于六卿抱团的晋国,以晋平公、赵武等上下表现出来的混日子、装老大态度来看,首先有没有子皮这样的人主动让贤就是大问题,其次,六卿抱团、站队现象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很可能不止一个羊舌肸跳出来反对他;

  假如子产生在齐国,晏婴这样的贤人都知道明哲保身的局面下,先有崔氏 后有庆氏,轮番被做掉,我个人怀疑没有子皮这样的人力挺,子产很难全身而退;

  假如子产生在秦国,那他还是稍微投胎晚一点,到战国时候再说吧...
  @o弘毅o 2017-03-09 22:59:51
  呵呵 时差姐姐的点评深得我心,谈不上误会。
  一样的是,我也认为郑国狭小的舞台制约了子产历史地位的上限,子产所展现出来的政治素养也因为郑国的随波逐流而被很多人忽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但是,我们换个思路来讲,如果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子产能不能比肩管仲、乐毅等人?
  假如子产生于君权强盛的楚国,身为令尹的他可能根本就不会有改革的机会,这个时期的楚国基本还是国君说了算,争霸的格局......
  -----------------------------
  @catslover 2017-03-09 23:09:28
  都开始假设子产能生在一个大国了,就不要这么保守了嘛。可以进一步假设子产生在一个合适的时候,出身于一个特别有势力的大家,比如齐国的田氏......
  -----------------------------
  哈哈 然后子产就成了个大反派?
  @抽风的服务器 2017-03-09 11:00:09
  mark
  -----------------------------
  涯叔看到介个ID应该去面壁思过...
  @o弘毅o 2017-03-09 22:59:51
  呵呵 时差姐姐的点评深得我心,谈不上误会。
  一样的是,我也认为郑国狭小的舞台制约了子产历史地位的上限,子产所展现出来的政治素养也因为郑国的随波逐流而被很多人忽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但是,我们换个思路来讲,如果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子产能不能比肩管仲、乐毅等人?
  假如子产生于君权强盛的楚国,身为令尹的他可能根本就不会有改革的机会,这个时期的楚国基本还是国君说了算,争霸的格局......
  -----------------------------
  @catslover 2017-03-09 23:09:28
  都开始假设子产能生在一个大国了,就不要这么保守了嘛。可以进一步假设子产生在一个合适的时候,出身于一个特别有势力的大家,比如齐国的田氏......
  -----------------------------
  @o弘毅o 2017-03-09 23:12:58
  哈哈 然后子产就成了个大反派?
  -----------------------------
  @catslover 2017-03-09 23:22:32
  说不定就没有田氏代齐这回事了呢?哎呀我都要为自己鼓掌了...
  -----------------------------
  710节,也就是最近的事里面我提到过,齐国和晋国联姻的时候,晏婴和羊舌肸两人聊天的时候晏婴就已经提早预言田氏以后会取代齐国宗室的地位,晏婴的这个剧透来的实在是早了点,所以当时我也就是轻描淡写的提了一句。

  如果子产加入进来成为田氏的人,想来还真是件有趣的事情...
  大家周末好啊
  730 章华之台
  730 章华之台

  公元前535年,楚灵王在位的第5年,对于楚灵王而言,这是值得庆祝的一年,因为他篡权以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所修建的『章华台』终于竣工。
  所谓高台榭,美宫室,春秋以来,中华古建筑在历经漫长的萌芽、演变后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高台建筑。
  何为高台建筑?
  其实很简单,在很高很高的土台上修建的便是高台建筑……

  地理因素来看,发祥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华文明早先逐水而居,考虑到频繁的洪水,权贵们自然而然的选择了在相对更高的地方居住,加之黄土高原一带缺石材而多泥土与木材,依附于高台的建筑逐渐成为主流。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时间往前来看,比较典型的高台建筑比如夏启有钓台、帝辛有鹿台、文王有灵台,往后来看,东汉末年比较有名的诸如铜雀台,这些高台建筑除了高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一个字,贵……

  章华台又有多贵呢?
  章华台号称台高10丈,基广15丈,一般人要想登上台顶,中途得休息三次。
  难怪就连伍举在评价章华台时说的是为了建造这座高台,整个楚国和百姓都疲惫不堪,钱财也基本用光了……

  但是不管怎样,耗资巨大的章华台已然建成,我们不妨说两件与它有关的小事。
  其一,建造章华台时楚灵王曾接纳不少犯事逃亡的人安置在里面,这其中就有给大夫申无宇守门的人。
  申无宇呢,当然要到宫里去抓人。

  申无宇前面提到,令尹时期的楚灵王杀死大司马蒍掩并强占其家产,当时申无宇就预言楚灵王迟早会出事。
  还是楚郏敖在世时,楚灵王一度打着国君的旗号出去打猎,其旌旗上的飘带也被看不惯的申无宇给砍断。
  这个角度来看,申无宇与令尹时期的楚灵王可谓多有过节。

  如今楚灵王贵为一国之君,申无宇跑到国君的寝宫抓人多少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管理宫室的官员便抓了申无宇而呈给楚灵王治罪……
  面对正要喝酒的楚灵王,申无宇开始了自己的一番申述,比如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既然包括章华台在内整个国家都是楚灵王的,所以如果包藏在章华台的犯人不能抓的话,那么所有楚国的犯人都不用抓了。
  申无宇这么一分析,楚灵王突然觉得好像还挺有道理的……

  比如申无宇又说当年的纣王是天下逃亡者的最大窝藏主,所以人们拼命也要攻打他,效仿纣王窝藏罪犯实在是不可取的。
  再经这么一说,楚灵王也不计前嫌,表示章华台内的犯事者随便申无宇去抓……

  其二,章华台建成之后,楚灵王想要邀请诸侯一起举行落成典礼,太宰薳启彊一番邀请后,鲁昭公前来捧场。
  有意思的是,就在楚灵王设宴招待鲁昭公时,楚灵王一高兴就把名为『大屈』的弓箭送给了鲁昭公以示友好。
  但是呢,紧接着楚灵王又为痛失宝贝而感到后悔了……

  薳启彊得知此事后当然要为楚灵王排忧解难,于是他便故意进见鲁昭公并祝贺一番。
  不明所以的鲁昭公问起为什么要祝贺时,薳启彊是这样说的:齐、晋、越三国想要大屈之弓已经很久了,但是我们的国君并没有给他们而是送给了您,您赢了三个邻国而获得宝物,当然要祝贺了。
  薳启彊一席话后,鲁昭公猛然觉得自己得到的原来不过是个烫手山芋,搞不好就会因为这个宝物遭到他国的攻击,于是乎鲁昭公越想越怕,想着想着还是赶紧把弓箭还给了楚灵王……
  @LXL760109 2017-03-10 17:59:36
  D
  -----------------------------
  周末好
  说句题外话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弭兵会盟之后我们剧情进展比较慢 往往一年的内容有好几节的篇幅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本身史料比较多,另外一个方面似乎是眼看就要收尾了,我自己倒好像有点舍不得,所以故意把节奏放缓了...
  @o弘毅o 2017-03-10 22:34:13
  说句题外话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弭兵会盟之后我们剧情进展比较慢 往往一年的内容有好几节的篇幅
  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阶段本身史料比较多,另外一个方面似乎是眼看就要收尾了,我自己倒好像有点舍不得,所以故意把节奏放缓了...
  -----------------------------
  @catslover 2017-03-10 23:28:11
  不是还要接着写战国吗?
  -----------------------------
  哈哈 时间允许会继续写的
  不过眼看春秋留给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所以反倒写的细了很多
  @o弘毅o 2017-03-10 23:34:22
  哈哈 时间允许会继续写的
  不过眼看春秋留给我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所以反倒写的细了很多
  -----------------------------
  @catslover 2017-03-11 00:01:31
  一定要继续写下去啊,慢点不要紧。
  -----------------------------
  恩 对我自己而言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为了系统性的把先秦史写出来 我还真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做了大量的工作
  写的过程中自己收获还是蛮大的
  抱歉 手头有点事情 把更新的事情搞忘记了...
  731 子产治病
  作为老中医的子产 我很好奇各位会怎么看...
  731 子产治病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以为,说到就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
  像楚灵王这样送出宝物后心疼又反悔,而且还想办法威胁鲁昭公并追回弓箭的行为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吧,刚好就在这件事前面不久,齐景公也有干过类似的事情,由此看来,把孔子的道德行为规范推广到各诸侯国很有必要,唯一要说的是,孔子现在还小了点……

  话说公元前539年时,北燕国君燕简公因宠外嬖而得罪朝中众大夫,等到众大夫联合起来杀光其外嬖后燕简公也逃亡到了齐国。
  事实上,由于一百余年后的战国时期燕国同样有位国君谥号为燕简公,所以我们不妨称其为燕前简公。
  作为一位下野的国君而被称为前任,没毛病……

  到底有没有毛病呢?
  其实还是有的,公元前536年的12月,齐景公打算把在齐国呆了三年多的燕前简公送回北燕。
  考虑到燕前简公在国内并不受欢迎,所以齐景公打算发兵攻打北燕,以武力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齐景公要打北燕,晏婴却表示不看好,原因出在哪里呢?
  原因出在晏婴认为齐景公贪财又不讲信用,偏偏他左右阿谀奉承的人还不少,一看齐景公就不像干大事的人……
  果不其然的是,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北燕和齐国成功讲和,燕前简公回国继续当国君的事情也就泡汤。
  燕前简公:……

  至于讲和的条件嘛,其实很简单,北燕给齐景公送去诸如玉瓮、玉柜、玉杯等不少宝物,而且还把出自北燕宗室的『燕姬』嫁给齐景公做老婆。
  报送燕前简公回去做国君的事情么,齐景公表示就不重要了……
  提一点,经这么一闹后燕前简公没过多久也就郁闷的死去,北燕下一任国君则是其子『燕悼公』,得了,从这谥号来看,我们估计燕悼公在这位置也不会呆很久……

  说完楚灵王和齐景公这两位不太讲信用的国君,接着我们要说的是晋平公。
  晋平公有没有信用呢?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晋平公有病……

  这不,这一年子产又到晋国进行访问,中军将韩起在迎接子产时私底下就说了,晋平公卧病不起到现在都三个月了,但凡该祭祀的山川也都祈祷过了,可是病情却只有增加而不见任何好转。
  这边晋平公身体都快要被掏空了,那边却在忙着祈求神明保佑,科学的说一句,这对病情必然是没什么用的……
  更奇怪的是,病情越来越重的晋平公做梦还梦到一头黄熊进入寝门,晋国上下都不知道这黄熊是怎样的恶鬼,又会是怎样的征兆。

  对于病情,对于黄熊,子产是这样回答的:以君王的英明,以韩起做正卿,晋国是不会有恶鬼的。
  科学的讲,鬼肯定是不会有的。
  但是呢,子产的解释似乎有拍马屁的成分……

  至于黄熊呢?
  子产告诉韩起这是上古时期治水不成功而被尧杀死的鲧,鲧的精灵化作黄熊后成为夏朝祭祀的神灵,晋国恐怕是做了盟主后没有祭祀鲧,所以黄熊自己就找上门来了。
  按照子产的指点,韩起对鲧祭祀一番,随后晋平公的病竟然真的逐渐痊愈,高兴之余,晋平公把从莒国得来的两个方鼎赏赐给了子产。

  子产如此治病,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实事求是的讲,这还真不是科学的业务……
  那啥 各位对不住了哈 这周有点小忙 码字太少 暂时不二更了,下周争取...
  @LXL760109 2017-03-12 00:11:13
  D
  -----------------------------
  呵呵 晚上好
  @wangyz_true 2017-03-12 10:48:02
  神话帖楼主可以算是历史爱好者,这点和楼主不同,楼主是历史研究者,论据充分,体系清晰。
  不过对于人类起源,关于我是谁的问题,东西方对此都有很多的思考。典型的如进化论,纰漏甚多,已经不能完全说服大家,地球是外星文明的实验室也是其中一种,如西方科幻电影普罗米修斯,黑客帝国则是地球是一个虚拟仿真的世界,众说纷纭,任何一种观点也没有确切的可以证明。
  华夏历史目前来看缺失很多,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可能颠覆大多数人的认知,华夏上下五千年,实是上五千年下五千年,华夏历史不仅仅是夏商周,有虞一朝。华夏历史上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毁灭,焚书坑儒,大部分的科技典籍被毁,东汉董卓入长安,一把大火又烧了大部,唐安史之乱回鹘勤王入长安抢掠了一部分,明修永乐大典,十之存一,清修24史,也是如此。
  我们现在学习的历史,是被灌输的历史,不是真实的历史,看到楼主可以从古籍中抽丝剥茧,复原华夏历史,可以让我等了解,实在甚是欣慰。

  -----------------------------
  认真起来的字母哥战斗力惊人啊
  话说我不是什么研究者,担当不起,顶多也只是个业余的爱好者

  那个神话贴涉及很多话题,严格来说,都是我小时候很感兴趣的...

  帖子喜感的地方并不是内容,而是作者本身的态度
  面对毫无论据而又杂乱的神话传说 作者始终强调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完全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关键是作者容不得任何人提出质疑的意见 否则就是各种喷

  字母哥问我喜欢那种风格,我想说我喜欢的气氛是大家一起平等、愉快的交流
  对于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历史人物,换一个角度可能就有不同的看法 换一个人,可能就是不同的态度,相互交流能够更加丰富各自的观点。

  所以,我不太喜欢灌输的方式,一味强调我的观点是什么,我说的才是对的,一家之言终究是不可取的。



  @善水心 2017-03-12 11:07:23
  子产是修行人吧?
  -----------------------------
  只要小姑娘批准,修仙也是可以的...

  我在介绍子产的时候,重点想强调的是他对于历史的进步性,他的改革、他的观点,很多都是超前于时代的;

  但是另一个角度,子产毕竟不是穿越过去的,他也有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几次我们都提到,他对于占卜、对于鬼神,还是延续了古人一贯的认知。

  我觉得,这样的子产才是更加真实的。
  @黑色的水井 2017-03-12 12:51:24
  啥时说到秦国啊
  -----------------------------
  一直在说秦国啊 都说一百多年了...
  大家晚上好
  732 良霄归来
  友情提醒 最近的几节会有点反科学...
  732 良霄归来

  作为中原盟主,因为辅佐天子祭祀群神时疏忽了鲧,晋平公患病长达三个月之久,在子产的技术指导下韩起恢复对鲧的祭祀,于是晋平公的病又好了。
  如何科学而又合理的解释这件事情?
  两个字:巧合……

  理论上讲,概率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同一个人可以不停的刮中彩票,还可以几十倍几十倍的刮中,并且这样的事情还会按同样的剧本不断的出现。
  肯定有人会说,这中间肯定有鬼……
  鬼的事情嘛,子产表示他也遇到了……

  公元前543年7月,郑国良驷之争有了结果,杀回国都的良霄被死于羊肆,虽说公孙黑在后来被子产赐死,但是七穆之一的良氏就此萎靡。
  时隔好些年之后,良霄再次杀了回来。
  良霄扬言,要为自己复仇,并且放下豪言要杀死丰氏之公孙段和驷氏之驷带。

  更恐怖的是,良霄把两位的死期都订好了,公元前535年正月27日,公孙段要被杀;3月初2,驷带也要被杀。
  良霄如此嚣张,难道就不怕么?
  良霄当然不怕,因为我们说过,他早就死了……

  事情是这样的,前一阵子郑国有人梦见良霄披甲而行,并且放下前面的狠话,惊吓之余奔走相告,然后一传十、十传百,顿时郑国上下流言四起,国人都以为这是良霄阴魂不散……
  原来不过梦一场,为什么又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因为齐国和北燕讲和的那段时间,刚好也就是这一年的正月27日,公孙段还真就死了……
  到了3月初2,驷带也准时死了……

  流言一一实现,梦境照进现实,良霄果然不像是在开玩笑,国人也因此更加恐慌,到了这个地步,作为郑国执政的子产就不得不出来安抚群众情绪了。
  如何安抚呢?
  子产有办法,他很快便立了『良止』和『公孙泄』为大夫,并且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恐怖的舆论气息瞬间就被压制下来。

  良止不是别人,正是良霄之子,公孙泄的父亲则是子孔,公元前554年专权的子孔联合楚国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子仕途自然也受到牵连。
  为什么要立良止?
  子产表示鬼魂要有所归宿才不会做恶鬼,立良止为大夫自然是安抚了死去的良霄,更是安抚了良氏族人的怨气。

  子孔又没有托梦杀人,为什么子产同时也立了公孙泄?
  子产以为,虽然良氏已经得到安抚,但是一来良霄本身死的不冤,二来良霄以妖鬼恐惑民众,如果直接就这么处理的话,那些失势的家族恐怕会看到一条升官发财的新道路。
  换句话说,如果单立良止,不能服众的同时,只怕郑国以后闹鬼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所以,为了取得百姓欢心,为了令百姓信服,为了服众,子产干脆一并立了子孔之子公孙泄为大夫。
  子产的做法等于是向各位传达了一个信息,大家老老实实不闹鬼,同样也是能做大夫的……
  至于良霄究竟把梦托给了谁,公孙段、驷带为什么会刚好死在指定的日期,流言又是如何扩散开来的?
  子产不深究、良止不表态,恐怕我们也就只能去问良霄了……
  这一段简单聊一下

  良霄闹鬼事件,当然不会是良霄本人运作的,子产在处理这件伪科学案件时的做法也是耐人寻味,很能体现他的政治智慧。

  我倒是没有找到太多关于这件事情的评论,私以为,这是因为其中的玄机比较明显。

  假如我是柯南的话,我会断定这是良霄所在的家族搞的鬼,为的就是重新上位,至于良止本人会不会是幕后大佬,由于信息太少,暂时无法断定。
  子产为什么会这么处理?

  我个人相信,子产其实是能觉察到背后动机的,赶紧立了良止为大夫,就是赶紧平息良氏家族的怨气。
  后面我们会简单提到,子产多多少少认为良霄的死还是带一些遗憾的,这是他不想揭穿这个阴谋的基础所在。
  子产这个处理手段的高明又体现在哪里?

  我个人觉得,立公孙泄为大夫,转移大家视线是亮点所在。

  如果仅仅只是立良止,聪明一点的都会知道“官闹”是有搞头的,万一哪天自己家落魄了,学着闹鬼就是了。

  但是,公孙段、驷带这两位就这么“准时”的死了,后来又没看到给郑国带来太大的动静,我倒是有点稍微有点奇怪。

  只能这么说,这次闹剧幕后的指挥水平比较厉害,瞒天过海搞得跟真的一样,把大家都骗到了...

  另外,子产迅速平息此时,可能也起到了比较大的作用。

  所以,有什么影响公共安全的流言时,政府赶紧站出来积极处理是对的...

  -------------------------------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随便聊聊,就不放正文中了...
  @周易取名字 2017-03-12 21:17:00
  到子产不毁乡校了吗?
  这个算妄议中央了吧?哈哈。
  -----------------------------
  恩 前面不久子产已经表态了,不毁。
  中央说了,解放前的政府他们不管,随便批评...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3-13 12:27:47
  周一打卡
  -----------------------------
  飘忽不定的潜水姐好...
  大家晚上好
  733 晋治杞田
  话说涯叔为什么要吞81楼,明明是正常回复...
  733 晋治杞田

  坚持走进科学的我们认为,良霄归来的背后恐怕不只是鬼神这么简单,暗地里有人操纵以此获利才是真,子产并没有追查到底而是选择了息事宁人的做法,说明他也不想让事态持续扩大。
  所以,到底有没有鬼神的存在,子产究竟又是怎么看的?
  子产表示,其实这个世界上是真的有鬼的……

  良霄事件平息后不久,子产去到晋国,恰好中军佐赵成对于这件事情也是十分感兴趣,还专门问起良霄究竟能不能变成鬼。
  看来这个幕后团队的确是花了工夫的,都宣传到国外去了……
  子产答曰: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子产延续了古人一贯的观点:人有魂和魄之分,阳气是魂,阴气是魄。
  活着的时候衣食精美丰富,魂魄就强劲有力而有现形能力,人死魂归于天后就变作魄。
  子产以为,普通男女不能善终的话,魂魄都能依附在他人身上作乱,何况是先君郑穆公的后人、子良的孙子、子耳的儿子、郑国的卿,也就是家大业大又又不得善终的良霄,能够做鬼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虽然几千年后的我们总觉得子产的这套理论有点不对劲,但是真要证明其中的纰漏,好像也很困难……
  总之的是,锐意改革之外,子产关于玄学的另一面同样十分精彩。
  唯一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好了,对于公元前535年,齐国和北燕讲和导致燕前简公复辟一事泡汤的这一年,楚灵王建成章华台的这一年,郑国良霄闹鬼的这一年,晋平公离奇生病又更离奇痊愈的这一年,我们最后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这一年夏,晋国派人前来划定鲁国与杞国的边界,以此了结十年前鲁国没有归还杞国田地的一桩旧案。
  由于晋悼公夫人出自杞国,公元前544年晋平公派司马侯督促鲁国归还杞国被占有的田地,结果司马侯办事不利惹得晋悼公夫人很是生气,这是此时事件的起因。

  如今晋国再次为杞国做主,恰好鲁昭公又在楚国陪楚灵王举行章华台的落成典礼,这事自然也就由季孙宿来一手操办。
  季孙宿此番很给晋国面子,决定把『成邑』『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一带』送给杞国作为补偿。
  唯一不高兴的是孟孙氏,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地盘……

  最终,作为安抚,季孙宿又把『桃邑』『今山东济宁市汶上县一带』划给孟孙氏。
  由于桃邑没有山,季孙宿顺便还把莱山和柞山送给孟孙氏作为补偿,几方可谓皆大欢喜。
  唯一值得怀疑的是,季孙宿肆意指点江山,回国后鲁昭公会是怎样的心情……

  到了八月,在位9年的卫国国君卫襄公去世。
  由于夫人姜氏无子,宠姬『婤姶』『音同周饿』之子『姬元』即位,史称『卫灵公』。
  提一点,卫灵公本有一同母的兄长名『孟絷』,不幸的是孟絷腿脚有点问题而不善走路。

  公元前540年卫灵公出生不久时,卫国大夫『孔成子』和『史朝』同时梦到卫国第一任国君卫康叔,卫康叔梦里命令两人拥立卫灵公,并且表示日后会让孔成子的曾孙『孔圉』和史朝之子『史苟』来辅佐卫灵公。
  两人见面一合计,梦里的内容竟然一模一样,于是便有了后来卫灵公的继位。
  当然了,这样恰好的梦到底是真实存在过,还是同良霄事件一样幕后有人操作,我们就实在是不得而知了……

  最后,11月份的时候,执政鲁国三十余年的季孙宿去世。
  谥号为季武子的季孙宿,他的一生见证了三桓逐渐壮大乃至军权在握,他的一生也直接影响鲁国公室地位,乃至君权逐渐被架空。
  由于其子『季孙纥』先一步而去,季孙宿之孙『季孙意如』成为季氏新任宗主,史称『季平子』。
  提一点 鲁国三桓接下来会有不少出场
  对于三桓的称呼,接下来我们会调整为季氏、孟氏和叔孙氏。

  -------------------------------
  强迫症的我此前一直把这三家都称作某孙氏,看起来整齐些,实际上是不严谨的,所以后面还是改回来算了。
  @catslover 2017-03-13 21:27:05
  才子有兴致的话可以写一个《走近科学之春秋左氏传》,把这些神神鬼鬼的故事都总结一下。
  -----------------------------
  哈哈 时差姐姐有想法
  我倒是觉得《走错房间之春秋左氏传》有搞头,把那些有伤风化的八卦绯闻总结起来更喜感...
  为什么是季氏、孟氏和叔孙氏?
  ------------------------------------------
  三桓我们说过,源于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因为这三家都是鲁桓公后人,所以并称三桓。

  按照大小长幼,春秋时称作伯、仲、叔、季。
  伯是老大,一般被拉去做继承人去了,所以三桓没伯,也就是鲁庄公什么事。

  为什么是孟氏而不是仲氏呢,其实不矛盾,庶子之长又称孟,孟氏其实就是仲氏,只是后来孟氏被沿用得更多。

  比如季孙宿之孙,其实是当时的一种,季孙并非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宗主,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
  也就是说,季孙宿是季氏宗主,季孙氏的叫法是不严谨的,同理孟氏。
  ------------------------------------
  ------------------------------------------

  至于叔孙氏,相对要特别一些。

  一开始,其实我们还是应该称之为叔氏,但是仅仅在公孙兹的时候,叔氏家族就已经从叔氏改为了叔孙氏...
  另外 关于晋国六卿 尤其是中行氏、知氏等称呼的调整 我也还在考虑中...

  这些称呼其实很多时候不矛盾,比如左传中长期就是一个人换不同花样叫来叫去,不熟悉的人几下就被绕晕了。

  我在称呼这个古人的时候,其实也是有自己的考虑,尽量希望标准统一,同时能从称呼上看到更多特点与信息,比如中行氏和知氏,我一直沿用的是荀某,在晋国内政没有激化之前,为的是突出他们同样出自荀氏的特点。
  @catslover 2017-03-13 21:44:22
  @catslover 2017-03-13 21:27:05
  才子有兴致的话可以写一个《走近科学之春秋左氏传》,把这些神神鬼鬼的故事都总结一下。
  —————————————————
  @o弘毅o 16988楼 2017-03-13 21:32:00
  哈哈 时差姐姐有想法
  我倒是觉得《走错房间之春秋左氏传》有搞头,把那些有伤风化的八卦绯闻总结起来更喜感...
  —————————————————
  确实,那个估计感兴趣人更多..........
  -----------------------------
  呵呵 暂时没这么多时间搞这些幺蛾子
  还是抓紧干正事要紧 争取早点把这个帖子写完
  @LXL760109 2017-03-13 22:13:08
  D
  -----------------------------
  晚上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