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___静 2017-03-04 21:32:42
大功告成,沙发~
-----------------------------
...
@点点断月点 2017-03-04 18:45:47
顶一个,大秦三好失望啊!感觉对嬴稷,白起和范雎三个人物刻画好薄弱啊!
-----------------------------
呵呵 我看网上对大秦三好像的确怨言颇多 估计是大家对这样的大制作期待太高了
@司马蛋 2017-03-04 14:45:09
顶
-----------------------------
谢谢
@Xhui992016 2017-03-04 12:14:22
先签到再继续看
-----------------------------
呵呵 周末好
@catslover 2017-03-03 23:00:51
哇,今天果然二更了,才子还是被我们的诚意感动了...
-----------------------------
盛情难却的嘛
724 恩将仇报
叔孙豹之后,我们说竖牛拥立了叔孙豹庶子叔孙婼为宗室继承人,不过就在叔孙婼即位之前,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因为仲壬从齐国又回到了鲁国。
仲壬为什么突然又杀回来了?
因为季孙宿认为仲壬才是叔孙氏继承人的最佳人选,感情竖牛连番讨好季孙宿,甚至是诬陷叔孙豹生前就有废除中军而削弱公室的想法,到头来季孙宿压根还是不领情……
季孙宿不买账,总有人会买账,比如收受了竖牛好处的季孙氏家臣南遗。
南遗是这么跟季孙宿分析的:叔孙氏势力强大,必然会引起季孙氏势力削弱,如今叔孙氏发生家乱,只要您不要参予,不也是挺好的?
季孙宿:对啊……
南遗一席话,剧情瞬间大逆转,原本想帮扶兄弟单位搞好建设的季孙宿顿时有了私心,南遗则在默许之下不遗余力的煽动国人帮助竖牛攻打回国的仲壬。
说好回来做叔孙氏继承人的,可是局面和仲壬想象的实在是差了太远,一个不小心仲壬就被射中眼睛当场身亡,叔孙婼成为叔孙氏宗主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此被扫清。
至于南遗,当然也在事后获得不菲的回报,竖牛将自己取得的东部边境三十个城邑全都送给了他。
好了,竖牛不遗余力的扶持叔孙婼,等到叔孙婼终于是即位时,他又将得到多大的好处?
这不叔孙婼即位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召集家族上下人等前来朝见,并且迅速宣布了他对竖牛的处理意见。
不是应该叫打赏么,怎么能用处理……
叔孙婼是这样说的:竖牛给叔孙氏造成严重祸乱,搅乱了的正常秩序,杀嫡子、立庶子,又企图分裂封邑以此逃避罪责,实在是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所以一定要赶紧杀死他。
竖牛:……
令人意外的是,叔孙婼竟然是这样的态度,吓得竖牛赶紧就跑路去往齐国,只是很不巧,孟丙、仲壬的儿子拍马赶到把他杀死在齐鲁交界的塞关之外,并且把他的脑袋扔在了荒野荆棘之上。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坏事做尽的竖牛遭遇报应我们并不意外,只是没有想到,这个意外比以往的套路来的实在是要早了一些……
对于叔孙婼『恩将仇报』的行为,子是这样曰的: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
孔子以为,叔孙婼不酬劳竖牛,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孔子为叔孙婼的义举双手点赞。
从叔孙豹倒竖牛,从鲁国到齐国,随着竖牛的死去,叔孙氏这段横跨40余年的风波终于平息。
对于叔孙豹,他在政治上经历了从流亡到高居鲁国副卿的转变,他在生活上经历了从私生子到嫡夫人改嫁的大喜大悲,他在亲情上经历了从善待竖牛到迎回嫡长子并立为接班人的若干决定,但是,正是因为他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误,以至于竖牛先后用计陷害孟丙、仲壬兄弟二人,他自己也在行将寿终正寝之际活活被饿死。
对于鲁国,这段横跨40余年的风波中,公室所遭遇到的是三分公室到四分公室的尴尬境遇,国君从君权被夺到军赋被一步步蚕食,鲁国究竟何去何从,国君自己又该如何继续下去,这是留给在位已经5年的鲁昭公一个艰难的命题。
为了冲淡这层哀伤,接下来我们聊个喜庆的话题,话说晋国与楚国有了婚约之后,楚灵王准备要娶老婆了。
@catslover 2017-03-04 23:29:34
@点点断月点 2017-03-04 18:45:47
顶一个,大秦三好失望啊!感觉对嬴稷,白起和范雎三个人物刻画好薄弱啊!
—————————————————
@o弘毅o 16803楼 2017-03-04 22:25:00
呵呵 我看网上对大秦三好像的确怨言颇多 估计是大家对这样的大制作期待太高了
—————————————————
大秦三是大制作?我怎么看到好多人抱怨粗糙的?
其实大秦一我就不喜欢,里面的商......
-----------------------------
主要还是同行的衬托啊...
看看现在那种把预算花在请明星和炒作上的电视剧 大秦系列算良心大制作了
@既见君子kkw 2017-03-05 13:36:59
都169页了啊!从头看!
-----------------------------
看ID应该是小王粉...
@LXL760109 2017-03-04 23:59:13
D
-----------------------------
晚上好
鲁国叔孙豹的一段故事后 我们接下来会继续围绕主线的楚国和晋国展开
竖牛的故事的确很精彩 甚至因为伴随叔孙豹一生的这个预言更显神奇
交代叔孙氏内乱的同时,我们重点强调了鲁国公室地位的进一步下滑,这一点很重要,既说明了鲁国内政的现状,也为接下来鲁昭公想打压三桓埋下伏笔。
更重要的是,孔子也会适时出现在外面面前。
725 楚欲辱晋
公元前537年,春。
我们把视角从鲁国叔孙氏的内乱移到楚灵王这边,因为晋国中军将韩起以及羊舌肸等人已经将晋平公之女送往楚国。
楚灵王将在宫内设宴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以及自己的老婆。
对于此次联姻,晋、楚两国不可谓不重视,楚灵王先是派了令尹『子荡』到晋国迎亲,晋平公则亲自护送女儿到晋国边境的『邢丘』。
随后,韩起以及羊舌肸等人则一路护送晋平公之女到了楚国。
夹在晋、楚之间的郑国则在郑简公以及子产的组织下尽力最好慰问工作,甚至前往邢丘会见晋平公,保证迎亲、送亲队伍在旅途中随时保持好心情……
韩起一行途径郑国之时,前来慰问他们的是子皮、游吉等人。
对于羊舌肸,游吉给出了自己的忠告:楚王如今骄纵得实在是太过分了点,您最好还是警惕一点。
羊舌肸以为,骄纵只会导致自己的灾祸,又怎会波及他人,只要送亲队伍奉献财礼,谨慎地保持威仪,守信行礼,就算楚灵王再骄纵,也是不能把他们怎样的。
然而,羊舌肸以君子的思路来判断楚灵王的行为毕竟还是天真了点……
这不送亲队伍来到楚国后,当着众大夫的面,楚灵王在朝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晋国是我们的仇敌,如果我们能够满足愿望,就不用顾虑其他。现在晋国来的人是上卿和上大夫。如果我们让韩起做守门人,让叔向做内宫司宫,这样足以羞辱晋国,楚国也满足了愿望,诸位意下如何?
朝中大夫没有一个人敢回答,毕竟楚灵王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大胆了点,因为让韩起做守门人就意味着要先砍掉他的脚,让叔向做内宫司宫更意味着要先给他来个宫刑,楚灵王这哪是要政治联姻,分明就是要挑起两国之间的仇恨……
就在此时,楚国太宰薳启彊站了出来。
对于楚灵王的想法,他表示完全可行。
羊舌肸:……
薳启彊以为,只要楚国做好充足的防备,完全是可以羞辱晋国的,但是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恐怕就得三思而后行。
看来薳启彊还并不是完全顺着楚灵王的套路来,他接着是这样解释的:小国有小国的规定,大国有大国的制度,国家的败亡,正是源于失去了这种常道,祸乱也因此发生。当年城濮之战,晋国得胜却没有防备楚国,所以在邲之战中吃到败仗;邲之战楚国得胜又没有防备晋国,于是又在鄢陵之战中打了败仗。但是鄢陵之战一来晋国非但没有放松防备,反而对楚国礼仪有加,和睦为重,因此楚国此时报复晋国实在说不过去。
再说了,既然通过婚姻得到了亲戚关系,却想着羞辱晋国以自寻敌人实在不可取,就算羞辱了晋国,韩起的下面还有赵成、荀吴、魏舒、士鞅和荀盈,羊舌肸的下面也还有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等人,他们要是联合起来报复晋国的奇耻大辱,到时候只怕没有不成功的。
薳启彊顺便也提到,如今的晋国,韩起、羊舌肸之外的五卿、八大夫真要拼命的话,随随便便弄个五千辆战车的阵容实在不难。
楚国需不需要招惹晋国这个大怪物以及它的五千辆战车,楚灵王还需自己掂量掂量。
既然挑衅晋国的厉害关系薳启彊已经说得明明白白,楚灵王赶紧就表示认错,请求薳启彊不要再说下去了……
最终,晋楚此次联姻顺利而圆满结束,韩起、羊舌肸受到了楚灵王的优厚打赏。
这是一次成功的联姻,一次胜利的联姻,晋、楚两国必将在此次联姻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然而,有惊无险、差点沦为残疾人的韩起和羊舌肸究竟是不是这么认为的,我们就实在是不得而知了……
726 治国之礼
楚灵王骄纵至此,就连前来送亲的晋国中军将韩起和上大夫羊舌肸都差点成了他羞辱晋国的牺牲品,究其根本原因,恐怕还是与晋平公即位以来太过软弱有关。
说的好听一点,晋平公这叫注重德行,随时注意维护自己中原盟主的形象,故意一步一步引得楚灵王玩火自焚;
说的难听一点,晋平公已经失去了争霸的血性,乐得同楚国搞好关系共同维持秩序的同时,却被楚国一次又一次算计。
晋平公是真仁还是假仁,我们从他私生活过于放逐可见一斑,至于接下来的另外一件小事,我们同样也能看出他对治国之礼的理解到底有多深。
话说晋楚联姻的这一年,鲁昭公有到晋国朝见晋平公,从晋国郊外的慰劳一直到赠送财礼,鲁昭公表现得可谓大方得体,毫不失礼。
鲁昭公的点滴都被晋平公看在眼里,所以晋平公对其评价是鲁侯真懂礼。
但是,有趣的是,晋国大夫司马侯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鲁侯根本就不懂礼。
晋平公:为什么说鲁侯不懂礼?
司马侯:从慰劳到赠礼,这些都不过是仪式,不能说是礼。
我们一直在说这是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么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司马侯是这样解释的:礼,是用来守其国、行其政令、不失去百姓的。现在倒好,鲁国的政令在于私家,拿都拿不回来,有贤人也不能任用,反倒是鲁国触犯大国的盟约、欺侮虐待小国擅长得很。如今鲁国公室军队一分为四,百姓靠着三家大夫生活,民心都不在国君哪里了,却还不去忧虑他的地位,礼的根本和枝节都在于此,他却一门心思学习仪式,这哪里是懂礼的表现。
司马侯一席话,鲁国一系列的问题瞬间全摆在我们面前,看来鲁国公室衰落的背后除了三桓专权之外,鲁国国君本身不懂得治国之礼才是根源所在。
鲁国内部国君地位一落千丈也就罢了,还非要在晋楚约定弭兵之后公然攻打莒国,这不是内忧外患一起来么。
当然了,鲁昭公估计会表示很委屈,因为打莒国的主要是季孙氏……
巧的是刚说到莒国的问题,鲁昭公很快又遇到了麻烦,就在他朝见完晋平公后还没来得及回国时竟然又差点被关在了晋国。
原来,鲁、莒之间近年一直互有摩擦,比如公元前537年的夏天来自莒国的大夫『牟夷』就带着『牟娄』『今山东潍坊一带』、『防邑』、『兹邑』逃亡二投奔鲁国。
随后,因为这事莒国结结实实的向晋国告了一状,于是晋平公就想扣留鲁昭公以治鲁国的罪。
还好,我们都说了鲁昭公是差点被关在晋国,所以肯定会有人站出来阻止这事,而这个站出来的人正是久不露面的下军将士鞅。
士鞅认为,鲁昭公好心好意的过来朝见,被囚禁起来的话影响实在是不好,真这么处理的话容易打消他国的积极性,所以还是放他回去的好。
可是就这样放鲁昭公回去,莒国那边又该如何交代呢?
士鞅表示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好解决了,等后面有机会的时候随便发兵打鲁国一顿就是了。
鲁昭公:……
从这件小事来看,除了鲁昭公外,我们以为晋平公对于治国之礼其实理解得也不怎样,但是不管怎样,到了7月的时候,鲁昭公还算是顺利的从晋国回到了鲁国。
提一点,眼看告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随后莒国干脆发兵攻打鲁国,不过由于莒国人自己不设防,阵势都还没来得及摆开的时候就被鲁军给击败。
这里是公元前537年的7月14日。
@林瑞凡 2017-03-07 15:24:31
顶贴
-----------------------------
谢谢
@Cassie向阳花 2017-03-07 10:43:05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东海闲鸥 2017-03-07 14:01:52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盆友滴鼠标里~~~~~~
-----------------------------
呵呵 大姐姐又调皮了
727 鹊岸之战
公元前537年,10月。
我们把视角转向楚国,以及被楚国所攻打的吴国。
这一年,楚灵王带领蔡、陈、许、顿、沈、徐、越等过攻打吴国,理由是去年冬天的时候吴国曾经攻打过楚国的棘邑、栎邑、麻邑等地。
当然了,吴国其实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要为楚国攻打吴国朱方一事复仇,总之楚、吴两国征战不休,而且看起来都有正当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越国大夫『常寿过』也有领兵参与此战。
公元前538年越王『夫谭』去世之后,其子『允常』即位成为越国新任国君,越国自此逐渐亮相于众人面前。
至于比起吴国还要偏远而神秘的越国是如何浮出水面并跨入中原这个大舞台的,我们暂且不提……
要说的是,此战规模并不大,战役值得称赞的地方也并不太多,听闻吴军出动,楚国太宰薳启彊连忙领兵迎战,结果却因为行军太过匆忙而被吴军一句击败,交战的地点叫做『鹊岸』『今安徽无为县一带』。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打了胜仗的吴王余昧竟然派了他的兄弟『蹶由』到楚国军营来犒劳打了败仗的楚军。
更有意思的是,楚军根本就不领情,而是把蹶由抓了起来,准备杀了他,还用他血的来祭鼓……
犒劳自己的手下败将,吴国究竟唱的是哪一出?
对于这个问题,楚灵王其实也想不明白,所以他在处死蹶由前为了搞清楚原因而派人是这样问的:你来之前占卜过没有,吉利不吉利?
蹶由肯定的回答到:吉利。
血都要被人放干祭鼓了,蹶由从哪里看得出来吉利……
原来,吴王余昧此次派蹶由慰问楚军自有其深意:如果楚灵王高高兴兴迎接来使以此来麻痹懈怠吴国,说明楚军能够忍辱负重,吴国前景堪忧;但是楚灵王如果勃然大怒并逮捕虐待来使,甚至是用使臣的血来祭鼓,那就说明楚国不足为惧。
如此一分析,吴王余昧的套路果然还是有那么点意思,他这个办法又是从何而来,难道又有高人相助?
其实吧,这些也都是占卜的卦像告诉吴王的……
所以蹶由就放话了,既然吴国是为了国家而占卜,他也是为了国家利益而来,能够用自己的血来祭楚国的鼓,换得吴国对对手的戒备,自然是吉利的,也是值得的。
套路就是这么个套路,杀还是不杀,楚国自己看着办。
楚灵王:坚决不杀……
随后,楚军再度集结并检阅军队,想对吴国再试试手气,奈何吴国早已设防,楚军不得不无功而返。
至于蹶由,虽然机智的躲过一劫,但也得作为楚国的俘虏被一并带到了楚国。
最后,我们插播一条简短的新闻,这一年冬季,由秦国投奔到晋国的大土豪子针再次回到了秦国,距离他离开秦国还不到5年的时间。
唯一可惜的是,赵武已经看不到这一幕的发生。
子针为什么会回到秦国?
如他当年所说,投奔晋国不过是为了躲避秦景公的打压,如今秦景公已经去世,子针自然就得回到自己的地盘……
自公元前576年在位一来,秦景公共计在位39年,随后其子『嬴籍』即位,史称『秦哀公』。
按照秦景公兄弟子针的说法,这个无道的国君终于还是死了……
@禅___静 2017-03-07 22:17:06
楼猪节日快乐~
-----------------------------
是你们的节日...
@禅___静 2017-03-07 22:39:39
@禅___静 2017-03-07 22:17:06
楼猪节日快乐~
—————————————————
@o弘毅o 16842楼 2017-03-07 22:24:00
是你们的节日...
—————————————————
也是你的节日~*^_^*
-----------------------------
艾玛 才女好有爱
本来我是想写好了一次性更上来的
不过时间有点紧 没有做好准备 所以边写边更...
历史有时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有些人明明在那个时代并不够风光,但是反倒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比如马王堆中的长沙国丞相利苍以及辛追夫人、比如我们有介绍过的海昏侯刘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的墓葬幸运而又艰难的保存了下来……
汉墓十室九空,比之更早的先秦古墓想要不被各个时期的摸金校尉们光顾的确太难,所以比如先秦时期的曾侯乙墓绝对为墓葬主人本身的历史地位加成不少,虽然关于他的具体情况到现在我们也很难说个明白……
作为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之一,秦景公值得称道的事迹不算太多,公元前537年他的去世我们也只是简单的提到。
但是,因为上个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的秦景公墓葬被成功挖掘并判定墓主身份以后,秦景公的历史地位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这座号称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内186人殉葬是自西周以来迄今发现殉葬人数最多的墓葬;“黄肠题凑”这一先秦至汉朝时期帝王、天子级别所用的椁具是迄今所发掘的先秦最高档次的葬具。
所以,秦景公的墓葬能够得以保存至今,于他本人、于历史、以及学术而言都是一大幸事。
不幸的是,这座墓葬其实早已被盗,无数有价值的文物已经不知所踪......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元年以来,秦国迁都至雍城『今陕西凤翔县一带』,此后雍城作为秦国国都长达294年的时间,其间历经19位秦国国君。
在雍水河西面、距雍城约6公里一带称作『北园』的地方,这里地势坦荡,林木葱郁,地表距地下水位深度约80-100米,十分适合营造大型墓葬,因此这里成了秦国国君们的风水宝地。
被称作秦公一号大墓的秦景公墓葬是这里目前已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全长300米,其中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24.5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
做个简单对比的话,这个墓葬的面积是马王堆一号大墓的20倍左右……
关于这个墓葬,其他的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多搜点资料来看,网上也有纪录片专门介绍的。
我所想强调的是,人殉真的是陋 的陋习,偏偏秦国一直就改不掉这个毛病……
秦穆公时期我们就提到,秦穆公不但是要人殉,而且要把当时秦国杰出的车氏三兄弟拉去陪葬,最终秦穆公墓葬中人殉的数量定格在了177人。
秦景公这位更过分,动用当时天子规格的黄肠题凑也就罢了,居然墓内多大186人殉葬,秦景公兄弟子针对其评价是无道,这个侧面我们多少能够了解到点信息。
最后,不光是春秋时期的秦国国君喜欢搞人殉,甚至是一统华夏的秦始皇以及他那个坑爹的儿子秦二世还是对此乐此不疲,这个角度来看,非正统中原文化出身的秦国的确不太讨喜。
既然字母哥前几天提到了芈月,我们不妨也来说说这位赫赫有名的宣太后。
战国的中后期,秦惠文王死后,原本是嬴荡哥秦武王执政,偏偏嬴荡哥孔武有力喜欢体力活,结果举鼎装X失败而死……
于是乎,秦惠文王的妾室宣太后趁机扶正了自己的儿子,后来的秦昭襄王,由于秦王年幼,宣太后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垂帘听政”。
如果不太监的话,宣太后的事迹我们留到战国时期再慢慢聊……
总之的是,宣太后是位狠角色,为了秦国的壮大和儿子的社稷也算是花费不少心血,比如为了灭掉秦国周邻的义渠,宣太后不惜色诱义渠王,而且还生了俩孩纸……
有意思的是,宣太后去世前,甚至专门点名要自己的男宠魏丑夫殉葬,魏丑夫知道后心里自然也是苦闷的很,好在这事后来一番运作后不了了之。
所以我想说的是,提起人殉,秦国除了国君外,像宣太后这样的人物也是很热衷的。
@善水心 2017-03-08 21:36:13
哈哈,女神节木有陪女神,勤快更文,如此敬业,赞赞~
-----------------------------
哈哈 小姑娘节日好啊
文字差不多就写这么多吧
接下来我们上图 一起来看看传说中的秦公一号大墓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其实就是秦公一号大墓博物馆...

号称东方倒金字塔的秦景公墓葬

换个角度 好大的坑...

这么多的棺材真不是闹着玩的 还好盗墓人对它不感兴趣...

殉匣和殉箱
殉匣里装的是秦景公的奴婢和侍者,殉箱中装的是秦景公的近臣和嫔妃。

如果没有这些盗洞...

据说是秦朝某包工头的工程图?

因为被盗,所以号称出土珍贵文物三千五百余件的墓葬中已经难见极品...
@lxdn23 2017-03-08 22:00:43
什么狗屎垃圾文化,历史文明,真是长见识了。
-----------------------------
狗屎垃圾都能让你长见识 佩服佩服
关于齐景公 暂时就到这里吧
作为正文的一个补充 希望我们能从另一个角度去丰富当时的历史
@LXL760109 2017-03-08 22:08:58
D
-----------------------------
晚上好
@梵老爷 2017-03-08 17:22:51
看帖回帖 美德留名
-----------------------------
梵老爷你好...
接着更正文
今天更的这件事情是整个春秋时代都十分有名的一件事情
历史意义也是十分的大
728 子产铸刑鼎
公元前536年,3月,郑国执政子产又干了一件大事。
这件事有多大?
这不晋国大夫羊舌肸很快就派人送给子产一封信,信里表示自己一开始还对子产寄予厚望,但是现在非常非常失望,子产这么一搞,恐怕一切都完了,恐怕郑国也要灭亡了……
子产究竟干了什么,就连羊舌肸的反应都如此强烈?
说起来其实很简单,子产令人把成文的刑法铸在鼎上,系统性的向全郑国公开,有史以来,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按我们的理解,这叫普法教育,这是政府在推行依法治国之路时要做的基础工作,但,是偏偏就是这么个举措让惺惺相惜的两位好友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羊舌肸估计也就差说不认识子产这个朋友了……
自上古时期的司法界鼻祖皋陶把狱典刻在树皮上起,刑律其实就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到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也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刑法体系,但是上到天子、下到诸侯,其实一直都是一副把刑法藏着掖着、不愿公诸于世人的态度。
为什么呢?
因为在他们看来,刑法是维护统治的有力工具,更是他们拥有生杀大权的终极武器,说你犯事就犯事,说你该杀就得杀,反正你也不懂法……
正是因为千百年来各阶层早已习惯了已有的刑法体系,尤其周朝时期治国的根基在于礼,刑法不过依附于礼之上,所以就连羊舌肸这样极具政治智慧的人都对子产的做法感到不太理解。
羊舌肸以为,百姓一旦知道法律的存在,必然就会对上面不恭敬,相互也会用刑法作为根据而产生争夺之心,如此一来,礼就坏了,国家必然衰败。
羊舌肸的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根据羊舌肸的阅历,夏朝有违犯政令的人,所以制定了禹刑;商朝有触犯政令的人,于是就制定汤刑;周朝有触犯政令的人,西周就有了九刑,结果无论是夏商还是西周都成为末世了,如此推论,公布刑法于社会的做法一定不可行……
如今子产作为执政,先是划定田界水沟、再有设置毁谤政事的条例,而且还制定三种法规,把刑法铸在鼎上,用这样的办法想要安定百姓,羊舌肸实在是不看好。
提一点,对于子产铸刑法一事,孔子后来也有做过自己的评价,子曰:贵贱不乱,才是法度,子产造了刑鼎,百姓的眼光就都集中在了鼎上,哪还会用生命来尊重贵族?贵贱都失去了秩序,又来什么来治国?
孔子的意思其实可以浓缩为一句话:顶羊舌肸……
所以,正是羊舌肸、孔子等贤人对子产的批判意见才能更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春秋时期的法律条文从根本来看还是为了贵贱有别,还是为了维护权贵者的现实利益,依法治国在这里是不受欢迎的……
然而我们都知道,有着超前政治智慧的子产面临改革之时往往就是一副坚决到苟利国家生死以之的态度,他是不会轻易放弃他的观点的。
子产是这样回复羊舌肸的:像您所说的,我的确没有才能,考虑不到子孙长远的利益,但是没有办法,我要挽救当前的世界,恐怕不能接受您的命令。
公元前536年,3月,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春秋时期的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并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样愚民时的法律体系首次被打破。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顺应历史的潮流,20余年后的晋国也在向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后铸造出一个刑鼎,鼎上铸着的是士匄当年所制定的刑书。
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不过,总会有人站出来引领这个时代前行。
@禅___静 2017-03-08 22:36:28
楼猪三八快乐~
-----------------------------
同乐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