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礼这个话题,礼崩乐坏这个词我们反复在提,所以礼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们不妨看看春秋时期的人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795 黄父之盟
公元前517年,敬王在位的第三年。
这一年夏季,在晋国的组织下,晋国下军将『赵鞅』、宋国右师乐大心、郑国执政游吉、鲁国大夫『叔诣』、卫大夫北宫喜以及曹、邾、滕、薛、小邾在『黄父』『今山西临汾市翼城县一带』会见。
士鞅和游吉『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对话一年之后,晋国终于将安定王室的议题正式摆到桌面上来。
提一点,近年来晋国原上军将荀吴和中军佐赵成先后去世之后,六卿名单以及排位有了一定变化,目前六卿分别为中军将韩起、中军佐魏舒、上军将士鞅、上军佐荀跞、下军将赵鞅以及下军佐『荀寅』。赵成之子赵鞅以及荀吴之子荀寅所代表的赵氏、中行氏暂时垫底。
此次『黄父之盟』,赵鞅代表晋国给出安定王室的具体措施:各诸侯回去准备好粮食以及将士,明年送敬王回王城。
敬王:怎么又是明年……
说起来,敬王目前的处境的确有点不妙,虽说他与王子朝号称二并立,但是认真说起来的话,居于洛邑王城之内的唯有王子朝一人,敬王此时所居住的地方是王城以东的『狄泉』。
论档次,这东王还真赶不上西王……
对于晋国的安排,宋右师乐大心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宋国对于周朝来说不过是客人,没有义务去给天子送粮食。
作为先商遗民,宋国因周朝三恪之制而存在,他们把自己当做周朝的客人的确尤其客观原因。
不过,晋大夫士景伯当即就反驳了乐大心的理由,他说到:践土结盟以来,宋国有哪一次战役没有参加,又有哪一次结盟不在一起?盟誓说好一起为王室操心,宋国哪里又能躲开?
躲?
宋国肯定是躲不开了,不过既然安定王室的具体日程安排在了第二年,于是赵鞅顺便就向游吉讨教起关于揖让周旋的礼仪来……
赵鞅:何为揖让周旋之礼?
游吉:这是仪,不是礼……
赵鞅:敢问何谓礼?
游吉:我曾经听到先大夫子产说过,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的规范,百姓就加以效法,效法上天的英明,依据大地的本性,产生了上天的六气,以及大地的五行。气是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显示为五种声音,过了头就昏乱,百姓就失掉本性,因此制作了礼用来使它有所遵循:制定了六畜、五牲、三牺,使五味有所遵循;制定九文、六采、五章,使五色有所遵循;制定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使五声有所遵循;制定君臣上下的关系,以效法大地的准则;制定夫妇内外关系,以规范两种事物;制定父子、兄弟、姑姊、甥舅、翁婿、连襟的关系,以象征上天的英明;制定政策政令、农工管理、行动措施,以随顺四时;制定刑罚、牢狱让百姓害怕,以模仿雷电的杀伤。制定温和慈祥的措施,以效法上天的生长万物。百姓有好恶、喜怒、哀乐,它们以六气派生,所以要审慎地效法,适当地模仿,以制约六志。哀痛有哭泣,欢乐有歌舞,高兴有施舍,愤怒有战斗,高兴从爱好而来,愤怒从讨厌而来,所以要使行动审慎、使命令有信用,用祸福赏罚,来制约死生。生,是人们喜好的事情。死,是人们讨厌的事物。喜好的事物,是欢乐。讨厌的事物,是哀伤。欢乐不失于礼,就能协调天地的本性,因此能够长久。
赵鞅:看来礼的伟大达到了极点。
游吉: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百姓所生存的依据,因此先王尊崇它,所以人们能够从不同的天性经过自我修养改造或者直接达到礼的,就叫做完美无缺的人。它的伟大,自然也是很合适宜的。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既然礼这么好,怎么会一到春秋时代它就给崩了呢……
公元前517年,敬王在位的第三年。
这一年夏季,在晋国的组织下,晋国下军将『赵鞅』、宋国右师乐大心、郑国执政游吉、鲁国大夫『叔诣』、卫大夫北宫喜以及曹、邾、滕、薛、小邾在『黄父』『今山西临汾市翼城县一带』会见。
士鞅和游吉『瓶之罄矣,惟罍之耻』对话一年之后,晋国终于将安定王室的议题正式摆到桌面上来。
提一点,近年来晋国原上军将荀吴和中军佐赵成先后去世之后,六卿名单以及排位有了一定变化,目前六卿分别为中军将韩起、中军佐魏舒、上军将士鞅、上军佐荀跞、下军将赵鞅以及下军佐『荀寅』。赵成之子赵鞅以及荀吴之子荀寅所代表的赵氏、中行氏暂时垫底。
此次『黄父之盟』,赵鞅代表晋国给出安定王室的具体措施:各诸侯回去准备好粮食以及将士,明年送敬王回王城。
敬王:怎么又是明年……
说起来,敬王目前的处境的确有点不妙,虽说他与王子朝号称二并立,但是认真说起来的话,居于洛邑王城之内的唯有王子朝一人,敬王此时所居住的地方是王城以东的『狄泉』。
论档次,这东王还真赶不上西王……
对于晋国的安排,宋右师乐大心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宋国对于周朝来说不过是客人,没有义务去给天子送粮食。
作为先商遗民,宋国因周朝三恪之制而存在,他们把自己当做周朝的客人的确尤其客观原因。
不过,晋大夫士景伯当即就反驳了乐大心的理由,他说到:践土结盟以来,宋国有哪一次战役没有参加,又有哪一次结盟不在一起?盟誓说好一起为王室操心,宋国哪里又能躲开?
躲?
宋国肯定是躲不开了,不过既然安定王室的具体日程安排在了第二年,于是赵鞅顺便就向游吉讨教起关于揖让周旋的礼仪来……
赵鞅:何为揖让周旋之礼?
游吉:这是仪,不是礼……
赵鞅:敢问何谓礼?
游吉:我曾经听到先大夫子产说过,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的规范,百姓就加以效法,效法上天的英明,依据大地的本性,产生了上天的六气,以及大地的五行。气是五种味道,表现为五种颜色,显示为五种声音,过了头就昏乱,百姓就失掉本性,因此制作了礼用来使它有所遵循:制定了六畜、五牲、三牺,使五味有所遵循;制定九文、六采、五章,使五色有所遵循;制定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使五声有所遵循;制定君臣上下的关系,以效法大地的准则;制定夫妇内外关系,以规范两种事物;制定父子、兄弟、姑姊、甥舅、翁婿、连襟的关系,以象征上天的英明;制定政策政令、农工管理、行动措施,以随顺四时;制定刑罚、牢狱让百姓害怕,以模仿雷电的杀伤。制定温和慈祥的措施,以效法上天的生长万物。百姓有好恶、喜怒、哀乐,它们以六气派生,所以要审慎地效法,适当地模仿,以制约六志。哀痛有哭泣,欢乐有歌舞,高兴有施舍,愤怒有战斗,高兴从爱好而来,愤怒从讨厌而来,所以要使行动审慎、使命令有信用,用祸福赏罚,来制约死生。生,是人们喜好的事情。死,是人们讨厌的事物。喜好的事物,是欢乐。讨厌的事物,是哀伤。欢乐不失于礼,就能协调天地的本性,因此能够长久。
赵鞅:看来礼的伟大达到了极点。
游吉: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百姓所生存的依据,因此先王尊崇它,所以人们能够从不同的天性经过自我修养改造或者直接达到礼的,就叫做完美无缺的人。它的伟大,自然也是很合适宜的。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既然礼这么好,怎么会一到春秋时代它就给崩了呢……
@点点断月点 2017-05-09 21:49:05
来早了啊!
-----------------------------
呵呵 不早 刚刚好
来早了啊!
-----------------------------
呵呵 不早 刚刚好
说几句,对于春秋时代所谓的礼崩乐坏,其实稍微有点夸张。
我们直到春秋的末期,还是能够看到礼在某些场合发挥作用的,或大或小而已。
只能说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礼越来越受到了新形势的挑战,地位一步一步弱化,但是归根结底的话,其实并不能说它就彻底被抛弃。
我们直到春秋的末期,还是能够看到礼在某些场合发挥作用的,或大或小而已。
只能说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礼越来越受到了新形势的挑战,地位一步一步弱化,但是归根结底的话,其实并不能说它就彻底被抛弃。
@点点断月点 2017-05-09 22:27:00
然后呢礼崩乐坏就结束了!
-----------------------------
然后就到了战国呗 游戏规则就变了 礼就彻底崩了
然后呢礼崩乐坏就结束了!
-----------------------------
然后就到了战国呗 游戏规则就变了 礼就彻底崩了
@点点断月点 2017-05-09 22:37:23
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观点吧!像老子庄子这样的鄙夷礼的,还是有一部分存在的吧!
-----------------------------
恩,礼这个东西本身就不是什么人都看重的,春秋时期最看重礼的无疑是孔子。
前面这个关于礼的论述,是游吉引用子产的观点,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的观点。
老子这个人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他是肯定知道礼是什么东西的,但是并不过分强调礼。
至于庄子,这会还没他什么事...
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观点吧!像老子庄子这样的鄙夷礼的,还是有一部分存在的吧!
-----------------------------
恩,礼这个东西本身就不是什么人都看重的,春秋时期最看重礼的无疑是孔子。
前面这个关于礼的论述,是游吉引用子产的观点,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的观点。
老子这个人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他是肯定知道礼是什么东西的,但是并不过分强调礼。
至于庄子,这会还没他什么事...
@o弘毅o 2017-05-09 21:54:29
说几句,对于春秋时代所谓的礼崩乐坏,其实稍微有点夸张。
我们直到春秋的末期,还是能够看到礼在某些场合发挥作用的,或大或小而已。
只能说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礼越来越受到了新形势的挑战,地位一步一步弱化,但是归根结底的话,其实并不能说它就彻底被抛弃。
-----------------------------
@catslover 2017-05-09 22:44:26
礼崩乐坏当然是相对于西周初年来讲的,其实在我们后人看来,春秋还是个礼乐社会啊。
-----------------------------
恩 我们见证的是这个逐渐土崩瓦解的过程
说几句,对于春秋时代所谓的礼崩乐坏,其实稍微有点夸张。
我们直到春秋的末期,还是能够看到礼在某些场合发挥作用的,或大或小而已。
只能说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礼越来越受到了新形势的挑战,地位一步一步弱化,但是归根结底的话,其实并不能说它就彻底被抛弃。
-----------------------------
@catslover 2017-05-09 22:44:26
礼崩乐坏当然是相对于西周初年来讲的,其实在我们后人看来,春秋还是个礼乐社会啊。
-----------------------------
恩 我们见证的是这个逐渐土崩瓦解的过程
@catslover 2017-05-10 07:20:09
@点点断月点 18112楼 2017-05-09 22:57:00
看天气不错,来个二更吧!
—————————————————
多好的提议,可惜楼ZHU装看不见。
-----------------------------
昨天下午踢了场球,更完没多久就下了...
@点点断月点 18112楼 2017-05-09 22:57:00
看天气不错,来个二更吧!
—————————————————
多好的提议,可惜楼ZHU装看不见。
-----------------------------
昨天下午踢了场球,更完没多久就下了...
@善水心 2017-05-10 13:55:18
楼主上周是不是忘记了什么事?
-----------------------------
啊 上午有什么新闻?
@点点断月点 2017-05-09 22:57:43
看天气不错,来个二更吧!
-----------------------------
哈哈 抱歉 昨天下线早了点
看天气不错,来个二更吧!
-----------------------------
哈哈 抱歉 昨天下线早了点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21:35
涯叔活该要糊,我一个十几年的大号,登陆时告诉我账号异常,要发短信验证,然而我发了之后他又告诉我没收到。幸好还有个马甲。
-----------------------------
所以这是谁的马甲...
涯叔活该要糊,我一个十几年的大号,登陆时告诉我账号异常,要发短信验证,然而我发了之后他又告诉我没收到。幸好还有个马甲。
-----------------------------
所以这是谁的马甲...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27:06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21:35
涯叔活该要糊,我一个十几年的大号,登陆时告诉我账号异常,要发短信验证,然而我发了之后他又告诉我没收到。幸好还有个马甲。
—————————————————
@o弘毅o 18123楼 2017-05-10 21:23:00
所以这是谁的马甲...
—————————————————
大号catslover
-----------------------------
我第一直觉就是时差姐姐,不吹牛...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21:35
涯叔活该要糊,我一个十几年的大号,登陆时告诉我账号异常,要发短信验证,然而我发了之后他又告诉我没收到。幸好还有个马甲。
—————————————————
@o弘毅o 18123楼 2017-05-10 21:23:00
所以这是谁的马甲...
—————————————————
大号catslover
-----------------------------
我第一直觉就是时差姐姐,不吹牛...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30:37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27:06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21:35
涯叔活该要糊,我一个十几年的大号,登陆时告诉我账号异常,要发短信验证,然而我发了之后他又告诉我没收到。幸好还有个马甲。
—————————————————
因为我一向这个点出没,而且这个马甲以前在本楼露过面的...
-----------------------------
真的假的啊,为什么我会没印象...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27:06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1:21:35
涯叔活该要糊,我一个十几年的大号,登陆时告诉我账号异常,要发短信验证,然而我发了之后他又告诉我没收到。幸好还有个马甲。
—————————————————
因为我一向这个点出没,而且这个马甲以前在本楼露过面的...
-----------------------------
真的假的啊,为什么我会没印象...
@无人会登临意cc
明天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我帮你问问。
明天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我帮你问问。
796 斗鸡之变
友情提醒各位,从斗鸡开始,接下来我们会暂时把重点放在鲁国。
796 斗鸡之变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教育我们,大家都讨厌的人或者事,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考察一下才能决定你是否也去讨厌它,大家都喜欢的,同样也得是这样态度。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终归是不可取的。
自打公元前525年孔子向郯子学习古代官制以来,一晃孔子已经远离我们视线好些年,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如今的孔子已过而立之年,而且已经在鲁国小有名气,这个时候的孔子跟我们讲一些人生哲理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话说就在一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18年的时候,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貜』『音同绝』在去世前不久就想起了孔子。
谥号『孟僖子』的孟孙貜当时说道:礼仪,是做人的根本。没有礼仪,就不能自立。我听说有一个将要得志的人叫孔丘,他人很聪明,家族却在宋国灭亡,我如果能够善终,一定要把『孟孙何忌』和『南宫说』两兄弟托给他老人家,让他们事奉他而学习礼仪以稳定他们的地位。
随后不久,孟僖子去世,孟孙何忌接班成为孟氏宗主,后人称之为『孟懿子』,孟孙何忌和南宫说兄弟二人也按照父亲的遗言把孔子作为老师来事奉。
唯一要说的是,而立之年的孔子这会不是老人家……
从幼时的落魄,孔子终于是一步步接近鲁国高层,这与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不懈努力自然有着密切关系,成为孟孙何忌老师的孔子这会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斗鸡……
春秋乃至更早时期,斗鸡就已经是贵族之间的一种游戏或者赌博活动,比起投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来看,斗鸡显然要求的门槛更低,毕竟找到一只公鸡中的战斗鸡基本就能解决问题……
这不在公元前517年的秋季,鲁国就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斗鸡比赛,出场双方队员分别是来自季氏和『郈氏』『音同后』的斗鸡。
这场斗鸡比赛有多别开生面呢?
过程其实我们已经不太清楚……
我们所知道的是季孙意如很生气,因为他的斗鸡败下阵来,让他很没面子。
其实呢,知道个中缘由后我们也好理解,毕竟在这场斗鸡中季孙意如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或者准确点说吧,季氏那可是事先作了弊的,因为季氏的斗鸡竟然套上了皮甲……
作弊都斗不过郈氏,你说气人不气人,于是季氏再一检查,结果发现郈氏更狠,他们竟然给自己的斗鸡安上了金属爪子……
好好的一场斗鸡游戏,季氏偷偷加防御,人家郈氏加的却是攻击,虽然都是作弊,但是谁的策略更高明我们显然是一目了然……
季孙意如这一发怒可就不得了了,毕竟郈氏的家底远不如季氏厚,很快季孙意如就派人强行在郈氏的地盘上扩建自己的住宅,并且还狠狠的责备他们,郈氏可谓赢了斗鸡游戏但是输了地皮,顺便还拉下仇恨。
接下来,臧氏内部出了点小问题,『臧孙赐』、也就是『臧昭伯』的叔伯兄弟『臧会』在偷了臧孙赐的乌龟,然后又故意诬陷臧孙赐的老婆和他同母的弟弟有奸情,后来被臧孙赐识破阴谋之后臧会想要逃到季氏,结果在季氏家门口遭到扣押。
本来吧,臧会和季氏往来就比较密切,正好是他刚给季氏送完账本,埋伏在季氏门口的臧氏家臣就把他给抓了,所以季孙意如同样很是发怒,并且拘留了臧氏的家臣。
如此以来,臧氏和季氏之间自然处得也不是那么愉快。
等到鲁国在鲁襄公庙里准备举行祭祀的时候,原本为先君跳万舞的应该有六十四人,结果最后只来了两个人。
其他人呢?
季氏那里正好也有点事,都跑到季氏那里跳去了,臧孙赐当时就说了句『此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意思是这叫做不能在先君的宗庙里酬谢先君的功劳,朝中众大夫也因季孙意如的霸道行为多有怨恨。
不巧的是,还有另外一位叫做『季公亥』的大夫早就对季孙意如十分不满,并且率先站了出来想要联合其他势力除掉季氏,足见在鲁国独大的季氏已经是很不得人心。
不得朝中众大夫的心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季氏的强横还很不得鲁昭公的心,所以对于这个计划,鲁昭公表示双手赞成……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教育我们,大家都讨厌的人或者事,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考察一下才能决定你是否也去讨厌它,大家都喜欢的,同样也得是这样态度。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终归是不可取的。
自打公元前525年孔子向郯子学习古代官制以来,一晃孔子已经远离我们视线好些年,按照孔子自己的说法,如今的孔子已过而立之年,而且已经在鲁国小有名气,这个时候的孔子跟我们讲一些人生哲理实在是再合适不过……
话说就在一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18年的时候,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孙貜』『音同绝』在去世前不久就想起了孔子。
谥号『孟僖子』的孟孙貜当时说道:礼仪,是做人的根本。没有礼仪,就不能自立。我听说有一个将要得志的人叫孔丘,他人很聪明,家族却在宋国灭亡,我如果能够善终,一定要把『孟孙何忌』和『南宫说』两兄弟托给他老人家,让他们事奉他而学习礼仪以稳定他们的地位。
随后不久,孟僖子去世,孟孙何忌接班成为孟氏宗主,后人称之为『孟懿子』,孟孙何忌和南宫说兄弟二人也按照父亲的遗言把孔子作为老师来事奉。
唯一要说的是,而立之年的孔子这会不是老人家……
从幼时的落魄,孔子终于是一步步接近鲁国高层,这与他『十有五而志于学』的不懈努力自然有着密切关系,成为孟孙何忌老师的孔子这会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还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斗鸡……
春秋乃至更早时期,斗鸡就已经是贵族之间的一种游戏或者赌博活动,比起投壶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来看,斗鸡显然要求的门槛更低,毕竟找到一只公鸡中的战斗鸡基本就能解决问题……
这不在公元前517年的秋季,鲁国就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斗鸡比赛,出场双方队员分别是来自季氏和『郈氏』『音同后』的斗鸡。
这场斗鸡比赛有多别开生面呢?
过程其实我们已经不太清楚……
我们所知道的是季孙意如很生气,因为他的斗鸡败下阵来,让他很没面子。
其实呢,知道个中缘由后我们也好理解,毕竟在这场斗鸡中季孙意如是做了充分准备的。
或者准确点说吧,季氏那可是事先作了弊的,因为季氏的斗鸡竟然套上了皮甲……
作弊都斗不过郈氏,你说气人不气人,于是季氏再一检查,结果发现郈氏更狠,他们竟然给自己的斗鸡安上了金属爪子……
好好的一场斗鸡游戏,季氏偷偷加防御,人家郈氏加的却是攻击,虽然都是作弊,但是谁的策略更高明我们显然是一目了然……
季孙意如这一发怒可就不得了了,毕竟郈氏的家底远不如季氏厚,很快季孙意如就派人强行在郈氏的地盘上扩建自己的住宅,并且还狠狠的责备他们,郈氏可谓赢了斗鸡游戏但是输了地皮,顺便还拉下仇恨。
接下来,臧氏内部出了点小问题,『臧孙赐』、也就是『臧昭伯』的叔伯兄弟『臧会』在偷了臧孙赐的乌龟,然后又故意诬陷臧孙赐的老婆和他同母的弟弟有奸情,后来被臧孙赐识破阴谋之后臧会想要逃到季氏,结果在季氏家门口遭到扣押。
本来吧,臧会和季氏往来就比较密切,正好是他刚给季氏送完账本,埋伏在季氏门口的臧氏家臣就把他给抓了,所以季孙意如同样很是发怒,并且拘留了臧氏的家臣。
如此以来,臧氏和季氏之间自然处得也不是那么愉快。
等到鲁国在鲁襄公庙里准备举行祭祀的时候,原本为先君跳万舞的应该有六十四人,结果最后只来了两个人。
其他人呢?
季氏那里正好也有点事,都跑到季氏那里跳去了,臧孙赐当时就说了句『此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意思是这叫做不能在先君的宗庙里酬谢先君的功劳,朝中众大夫也因季孙意如的霸道行为多有怨恨。
不巧的是,还有另外一位叫做『季公亥』的大夫早就对季孙意如十分不满,并且率先站了出来想要联合其他势力除掉季氏,足见在鲁国独大的季氏已经是很不得人心。
不得朝中众大夫的心也就罢了,更重要的是季氏的强横还很不得鲁昭公的心,所以对于这个计划,鲁昭公表示双手赞成……
回过头来翻了翻神秘小马甲的记录,果然发现当时有过交流...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2:13:59
孔子这番话可谓至理名言,上网的朋友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和谐社会也可以早些建成了。
-----------------------------
神秘小马甲这是在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们啊,大家一定要拿小本子记下来...
孔子这番话可谓至理名言,上网的朋友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和谐社会也可以早些建成了。
-----------------------------
神秘小马甲这是在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们啊,大家一定要拿小本子记下来...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2:19:33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2:13:59
孔子这番话可谓至理名言,上网的朋友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和谐社会也可以早些建成了。
—————————————————
@o弘毅o 18136楼 2017-05-10 22:17:00
神秘小马甲这是在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们啊,大家一定要拿小本子记下来...
—————————————————
你一定已经背下来了,给个优秀学员的称号吧。
-----------------------------
我记性不好,所以我抄下来了。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2:13:59
孔子这番话可谓至理名言,上网的朋友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和谐社会也可以早些建成了。
—————————————————
@o弘毅o 18136楼 2017-05-10 22:17:00
神秘小马甲这是在语重心长的教育我们啊,大家一定要拿小本子记下来...
—————————————————
你一定已经背下来了,给个优秀学员的称号吧。
-----------------------------
我记性不好,所以我抄下来了。
@catslover 2017-05-11 21:06:53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2:13:59
孔子这番话可谓至理名言,上网的朋友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和谐社会也可以早些建成了。
—————————————————
@善水心 18142楼 2017-05-11 10:16:00
时差姐姐说的对。孔子真的好有智慧啊。
—————————————————
孔子的智慧,指导治国不太接地气,指导做人那可是太高明了,放到现在都毫不过时。
-----------------------------
时差姐姐的意思是孔子最后还是只能去大学当老师,像高育良那样去从政迟早要完...
@无人会登临意cc 2017-05-10 22:13:59
孔子这番话可谓至理名言,上网的朋友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和谐社会也可以早些建成了。
—————————————————
@善水心 18142楼 2017-05-11 10:16:00
时差姐姐说的对。孔子真的好有智慧啊。
—————————————————
孔子的智慧,指导治国不太接地气,指导做人那可是太高明了,放到现在都毫不过时。
-----------------------------
时差姐姐的意思是孔子最后还是只能去大学当老师,像高育良那样去从政迟早要完...
797 季氏独大
797 季氏独大
从一场无厘头的斗鸡,到臧氏的内部矛盾,再到季公亥心生不满,季氏独大在鲁国引发的问题逐渐暴露开来。
为了除掉季氏,季公亥以向鲁昭公之子『公为』献弓的名义约其外出射箭,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随后,公为将计划告诉自己的兄弟『公果』、『公贲』,公果、公贲则又派了随从『僚柤』报告给了鲁昭公。
僚柤将季公亥等人欲除掉季氏的计划汇报给鲁昭公时,鲁昭公已经睡下,听到消息后鲁昭公拿起戈来就要打僚柤,僚柤当然赶紧跑路,鲁昭公随即表示要抓住他,但是倒也并没有正式下命令……
鲁昭公为什么不正式下命令呢?
一方面,除掉季氏的计划实在是太过大胆,就连军权早被抢走的鲁昭公都没有把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在难,一旦公室和季氏真翻脸起来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另一方面,难度虽大,鲁昭公又何尝不想试上一试呢,所以他也不愿赶尽杀绝……
就这样,逃回去的僚柤吓得接连几个月大门都不敢出,结果没多久他又被派去给鲁昭公汇报工作,而且还是同样的内容……
没办法,僚柤只得硬着头皮再次朝见鲁昭公,不过鲁昭公这次明显态度好了很多,仅仅只是拿起戈来来吓唬吓唬了他。
机智的僚柤再次跑路……
又过了段时间,僚柤最不愿意的事情还是来了,同样的问题,他要第三次被派去向鲁昭公汇报工作。
这次还好,鲁昭公不拿戈了,只是说了句这不是小人管的事就把他给打法走了。
鲁昭公态度上的变化足够明显,于是很快就到了第四次……
当然了,鲁昭公都发话小人不要管这事了,所以这次去的是他的儿子公果。
公果一番劝说后,鲁昭公终于是动了点心,于是找来臧孙赐商量,臧孙赐倒也实诚,表示这事实在是太难办了点。
很显然,这不是鲁昭公想要的答案,否则他压根就不需要同臧孙赐商量……
于是乎,鲁昭公又找来郈昭伯,也就是和季孙意如斗鸡的那位。
郈昭伯表示这事完全可行嘛,不如甩开膀子干上一票。
毕竟高风险才有高回报……
所以,鲁昭公究竟会不会动这份心思?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聊聊季公亥这个人,看看他究竟和季孙意如有多大仇。
论血缘关系,季公亥是季孙宿之子,季孙意如的叔父。
季公亥有个姐姐是小邾国国君夫人,这位小邾君夫人生了个女儿曹氏给宋元公做夫人,曹氏又生了个女儿嫁给了季孙意如。
季孙意如娶曹氏女儿一事正好就在公元前517年春,当时还是叔孙婼到宋国去行聘礼迎的亲,季公亥也有一同前往。
当时,季公亥告诉曹氏,希望她不要答应这门亲事,因为鲁国已经正在准备赶走季孙意如。
准确点说的话,其实是季公亥早有除掉季孙意如的想法,这不后来我们看到僚柤接连去找了鲁昭公三趟么……
随后,曹氏把季公亥的建议告诉了宋元公,宋元公又把情况告诉给了司城乐祁,乐祁认为,鲁国国君丧失政权已经四代,政权掌握在季氏手中也已经三代,鲁国国君已经失去了民心,想实现愿望是不太现实的。
也就是说,宋国方面同样不看好鲁昭公能扳倒季氏这棵大树,所以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另外,乐祁短短一番话也印证了三桓专权以来鲁国国君的尴尬地位,从鲁宣公到鲁成公,再到鲁襄公和鲁昭公,鲁国政权正好被季孙行父、季孙宿已及季孙意如牢牢把持,想要削弱季氏在鲁国的影响又是谈何容易。
说到底,我们好像还是没说季公亥为什么会怨恨自己的侄子季孙意如……
从一场无厘头的斗鸡,到臧氏的内部矛盾,再到季公亥心生不满,季氏独大在鲁国引发的问题逐渐暴露开来。
为了除掉季氏,季公亥以向鲁昭公之子『公为』献弓的名义约其外出射箭,并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随后,公为将计划告诉自己的兄弟『公果』、『公贲』,公果、公贲则又派了随从『僚柤』报告给了鲁昭公。
僚柤将季公亥等人欲除掉季氏的计划汇报给鲁昭公时,鲁昭公已经睡下,听到消息后鲁昭公拿起戈来就要打僚柤,僚柤当然赶紧跑路,鲁昭公随即表示要抓住他,但是倒也并没有正式下命令……
鲁昭公为什么不正式下命令呢?
一方面,除掉季氏的计划实在是太过大胆,就连军权早被抢走的鲁昭公都没有把握,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在难,一旦公室和季氏真翻脸起来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
另一方面,难度虽大,鲁昭公又何尝不想试上一试呢,所以他也不愿赶尽杀绝……
就这样,逃回去的僚柤吓得接连几个月大门都不敢出,结果没多久他又被派去给鲁昭公汇报工作,而且还是同样的内容……
没办法,僚柤只得硬着头皮再次朝见鲁昭公,不过鲁昭公这次明显态度好了很多,仅仅只是拿起戈来来吓唬吓唬了他。
机智的僚柤再次跑路……
又过了段时间,僚柤最不愿意的事情还是来了,同样的问题,他要第三次被派去向鲁昭公汇报工作。
这次还好,鲁昭公不拿戈了,只是说了句这不是小人管的事就把他给打法走了。
鲁昭公态度上的变化足够明显,于是很快就到了第四次……
当然了,鲁昭公都发话小人不要管这事了,所以这次去的是他的儿子公果。
公果一番劝说后,鲁昭公终于是动了点心,于是找来臧孙赐商量,臧孙赐倒也实诚,表示这事实在是太难办了点。
很显然,这不是鲁昭公想要的答案,否则他压根就不需要同臧孙赐商量……
于是乎,鲁昭公又找来郈昭伯,也就是和季孙意如斗鸡的那位。
郈昭伯表示这事完全可行嘛,不如甩开膀子干上一票。
毕竟高风险才有高回报……
所以,鲁昭公究竟会不会动这份心思?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聊聊季公亥这个人,看看他究竟和季孙意如有多大仇。
论血缘关系,季公亥是季孙宿之子,季孙意如的叔父。
季公亥有个姐姐是小邾国国君夫人,这位小邾君夫人生了个女儿曹氏给宋元公做夫人,曹氏又生了个女儿嫁给了季孙意如。
季孙意如娶曹氏女儿一事正好就在公元前517年春,当时还是叔孙婼到宋国去行聘礼迎的亲,季公亥也有一同前往。
当时,季公亥告诉曹氏,希望她不要答应这门亲事,因为鲁国已经正在准备赶走季孙意如。
准确点说的话,其实是季公亥早有除掉季孙意如的想法,这不后来我们看到僚柤接连去找了鲁昭公三趟么……
随后,曹氏把季公亥的建议告诉了宋元公,宋元公又把情况告诉给了司城乐祁,乐祁认为,鲁国国君丧失政权已经四代,政权掌握在季氏手中也已经三代,鲁国国君已经失去了民心,想实现愿望是不太现实的。
也就是说,宋国方面同样不看好鲁昭公能扳倒季氏这棵大树,所以最终还是同意了这门婚事。
另外,乐祁短短一番话也印证了三桓专权以来鲁国国君的尴尬地位,从鲁宣公到鲁成公,再到鲁襄公和鲁昭公,鲁国政权正好被季孙行父、季孙宿已及季孙意如牢牢把持,想要削弱季氏在鲁国的影响又是谈何容易。
说到底,我们好像还是没说季公亥为什么会怨恨自己的侄子季孙意如……
@o弘毅o 2017-05-11 21:16:46
时差姐姐的意思是孔子最后还是只能去大学当老师,像高育良那样去从政迟早要完...
-----------------------------
@catslover 2017-05-11 23:14:09
啥?如今不看电视剧聊天都看不懂了...
人的见识跟经历有关,孔子一方面生活在鲁国这种“礼仪之邦”,另一方面又不像人家大贵族出身的,从小在政坛历练,所以理论脱离点实践是有情可原的。不过孔子对人性看得透彻啊,他老人家有这样的地位不是偶然的。
-----------------------------
哈哈 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个大BOSS,从前是一位法学教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后来从政,并且没有把持住诱惑,最后被自己的学生给降服...
时差姐姐的意思是孔子最后还是只能去大学当老师,像高育良那样去从政迟早要完...
-----------------------------
@catslover 2017-05-11 23:14:09
啥?如今不看电视剧聊天都看不懂了...
人的见识跟经历有关,孔子一方面生活在鲁国这种“礼仪之邦”,另一方面又不像人家大贵族出身的,从小在政坛历练,所以理论脱离点实践是有情可原的。不过孔子对人性看得透彻啊,他老人家有这样的地位不是偶然的。
-----------------------------
哈哈 人民的名义中的一个大BOSS,从前是一位法学教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后来从政,并且没有把持住诱惑,最后被自己的学生给降服...
@禅___静 2017-05-12 22:14:11
╮(╯▽╰)╭
-----------------------------
才女好啊
╮(╯▽╰)╭
-----------------------------
才女好啊
@catslover 2017-05-12 04:13:16
孔子从政,不存在把持不住的问题。
-----------------------------
权利这个东西还真不好说啊 孔子虽然没有在女色的问题上栽跟头,但是少正卯的事情后人对孔子的诟病同样不低。
生死对决
798 生死对决
798 生死对决
继续前面的话题,季公亥为什么会怨恨季孙意如?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一起先愉快的了解一段奸情……
想当初,由于没有嫡长子,季孙宿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有过两个方案:一个是长子季公弥,另一个是庶子季孙纥。
臧纥的支持下,季孙宿最终还是选择了季孙纥,不过由于季孙纥的早逝,后来我们看到真正挑起季氏大梁的其实是季孙纥之子季孙意如。
此外,除了季公弥、季孙纥,季孙宿还有其他几个儿子,比如季公亥,以及季公亥的兄长『季公鸟』等等。
这位叫做季公鸟的娶了齐国大夫鲍国的女儿『季姒』为妻,剧情需要,后来他死了……
季公鸟一死,季姒自然就成了寡妇,这个套路我们自然就再熟悉不过了……
没错,季姒和一个叫做『檀』的果然就私通上了,私通总是影响不好的,所以刺激之余季姒其实还是很害怕,因为害怕而搞出大事,这个套路我们同样不陌生……
要说的是,季公鸟死后,作为弟弟的季公亥和同出季氏一个叫『公思展』的大夫以及季公鸟的家臣『申夜姑』共同打点他的家室,偏偏和季姒私通的这个檀又是家里管伙食的人,眼皮子底下搞这种小动作,难怪季姒会感到害怕。
害怕起来,季姒会想什么办法呢?
她想了一个很奇怪的办法,让自己的侍女狠狠打了自己一顿,终于是换了新套路,所以我们有点看不太明白……
挨了一顿打之后,季姒跑到季公鸟的妹妹『秦姬』那里诉苦:季公亥要让我陪他睡觉,我不答应,他就打了我。
原来是苦肉计……
诉完苦之后,季姒又跑到季孙意如的弟弟『公甫』那里去告状:公思展和申夜姑准备要挟我。
季姒先下手为强,被告成了原告……
随后,秦姬把季公亥想非礼季姒的事情告诉了季孙意如的另一个弟弟『公之』,公甫、公之两人把情况再给季孙意如一汇总,季孙如意自然就得出来『主持公道』了……
很快,鉴于季姒被骚扰事件,公思展被拘留在卞邑,申夜姑被抓,而且申夜姑随时可能会被处死。
至于季公亥嘛,毕竟是季孙意如的长辈,倒也问题不大……
季姒究竟有没有被骚扰,或者究竟被谁骚扰了,季公亥心里当然是清楚的,为了保申夜姑不死,季公亥甚至是到了哭着去哀求季孙如意的地步,并且说道:杀了这个人,等于就是杀了我。
然而,季孙意如压根就不打算给季公亥请求的机会,而是随随便便派了个小仆役把季公亥拦在门外。
公之的催促下,申夜姑注定难逃一死,也正因为季孙如意听信了季姒的一面之词并错杀申夜姑,季公亥由此对季孙如意心生怨恨。
总之吧,对于鲁国而言,三桓专权由来已久,尤其是季孙意如成为季氏宗主以来,无论是季氏内部,还是朝中权臣,甚至是国君都对其心生怨恨,所以在季公亥同公果、公贲数次怂恿之下,在大夫郈昭伯的表态之下,鲁昭公终于是横下决心博上一博。
公元前517年,9月11日,鲁昭公正式派兵攻打季氏,催促杀死申夜姑的公之正好就在大门口,于是轻松被解决……
虽说季氏兵强马壮,甚至是连宋国都不看好鲁昭公能把季孙如意拉下马,但是兵贵神速,鲁昭公的兵马迅速冲入季氏大门,吓得完全没准备的季孙如意只得赶紧求饶……
季孙如意:君上都没有调查下臣的罪过就派官吏使用武力讨伐下臣,下臣请求待在沂水边上让君王审查。
鲁昭公:不批。
拖延时间的计划失败……
季孙如意:要不把我先关在费邑也许?
鲁昭公:不批。
主动要求被关起来都不行……
季孙如意:要不让我带着五辆车子跑路?
鲁昭公:不批。
跑路的资格也被剥夺……
由此来看,权力看来还真是个好东西,难怪三桓会一直想着去架空鲁国国君……
继续前面的话题,季公亥为什么会怨恨季孙意如?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一起先愉快的了解一段奸情……
想当初,由于没有嫡长子,季孙宿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有过两个方案:一个是长子季公弥,另一个是庶子季孙纥。
臧纥的支持下,季孙宿最终还是选择了季孙纥,不过由于季孙纥的早逝,后来我们看到真正挑起季氏大梁的其实是季孙纥之子季孙意如。
此外,除了季公弥、季孙纥,季孙宿还有其他几个儿子,比如季公亥,以及季公亥的兄长『季公鸟』等等。
这位叫做季公鸟的娶了齐国大夫鲍国的女儿『季姒』为妻,剧情需要,后来他死了……
季公鸟一死,季姒自然就成了寡妇,这个套路我们自然就再熟悉不过了……
没错,季姒和一个叫做『檀』的果然就私通上了,私通总是影响不好的,所以刺激之余季姒其实还是很害怕,因为害怕而搞出大事,这个套路我们同样不陌生……
要说的是,季公鸟死后,作为弟弟的季公亥和同出季氏一个叫『公思展』的大夫以及季公鸟的家臣『申夜姑』共同打点他的家室,偏偏和季姒私通的这个檀又是家里管伙食的人,眼皮子底下搞这种小动作,难怪季姒会感到害怕。
害怕起来,季姒会想什么办法呢?
她想了一个很奇怪的办法,让自己的侍女狠狠打了自己一顿,终于是换了新套路,所以我们有点看不太明白……
挨了一顿打之后,季姒跑到季公鸟的妹妹『秦姬』那里诉苦:季公亥要让我陪他睡觉,我不答应,他就打了我。
原来是苦肉计……
诉完苦之后,季姒又跑到季孙意如的弟弟『公甫』那里去告状:公思展和申夜姑准备要挟我。
季姒先下手为强,被告成了原告……
随后,秦姬把季公亥想非礼季姒的事情告诉了季孙意如的另一个弟弟『公之』,公甫、公之两人把情况再给季孙意如一汇总,季孙如意自然就得出来『主持公道』了……
很快,鉴于季姒被骚扰事件,公思展被拘留在卞邑,申夜姑被抓,而且申夜姑随时可能会被处死。
至于季公亥嘛,毕竟是季孙意如的长辈,倒也问题不大……
季姒究竟有没有被骚扰,或者究竟被谁骚扰了,季公亥心里当然是清楚的,为了保申夜姑不死,季公亥甚至是到了哭着去哀求季孙如意的地步,并且说道:杀了这个人,等于就是杀了我。
然而,季孙意如压根就不打算给季公亥请求的机会,而是随随便便派了个小仆役把季公亥拦在门外。
公之的催促下,申夜姑注定难逃一死,也正因为季孙如意听信了季姒的一面之词并错杀申夜姑,季公亥由此对季孙如意心生怨恨。
总之吧,对于鲁国而言,三桓专权由来已久,尤其是季孙意如成为季氏宗主以来,无论是季氏内部,还是朝中权臣,甚至是国君都对其心生怨恨,所以在季公亥同公果、公贲数次怂恿之下,在大夫郈昭伯的表态之下,鲁昭公终于是横下决心博上一博。
公元前517年,9月11日,鲁昭公正式派兵攻打季氏,催促杀死申夜姑的公之正好就在大门口,于是轻松被解决……
虽说季氏兵强马壮,甚至是连宋国都不看好鲁昭公能把季孙如意拉下马,但是兵贵神速,鲁昭公的兵马迅速冲入季氏大门,吓得完全没准备的季孙如意只得赶紧求饶……
季孙如意:君上都没有调查下臣的罪过就派官吏使用武力讨伐下臣,下臣请求待在沂水边上让君王审查。
鲁昭公:不批。
拖延时间的计划失败……
季孙如意:要不把我先关在费邑也许?
鲁昭公:不批。
主动要求被关起来都不行……
季孙如意:要不让我带着五辆车子跑路?
鲁昭公:不批。
跑路的资格也被剥夺……
由此来看,权力看来还真是个好东西,难怪三桓会一直想着去架空鲁国国君……
@爱吃鱼不爱挑刺 2017-05-12 23:44:35
@o弘毅o :本土豪赏1朵 鲜花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
@o弘毅o :本土豪赏1朵 鲜花 (1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
@catslover 2017-05-12 04:13:16
孔子从政,不存在把持不住的问题。
-----------------------------
@o弘毅o 2017-05-12 22:37:37
权利这个东西还真不好说啊 孔子虽然没有在女色的问题上栽跟头,但是少正卯的事情后人对孔子的诟病同样不低。
-----------------------------
@catslover 2017-05-12 23:08:51
孔子诛少正卯,很多人不是怀疑此事的真实性吗?反正我也怀疑。
我说孔子不存在把持不住的问题是因为从论语看,孔子对人性认识透彻,他的主张基本上都从人的本性出发,而并不是后世的儒家给人那种不通人情的感觉。这种人对自己的弱点也有现实的认识,不会过分自负,反倒最后栽了跟头的。
-----------------------------
呵呵 少正卯的事情有一定的争议 争吵了也有几千年了,反正我们马上要说到这里了,到时候大家再多多讨论吧。
799 三桓联手
799 三桓联手
孙子兵法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法告诉我们,根据情况趋利避害、机动灵活造成有利形势,往往能够建立优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鲁昭公出其不意,打了季孙如意一个措手不及,眼看即将收回原本就该属于他的权力,在次之前,我们不妨短暂回顾一段历史。
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后,东门襄仲杀太子恶和公子视,并且强行扶立庶公子馁,也就是鲁宣公,这一事件标志着鲁国国君自此失去国政大权。
也就是说,早在三桓之前,君权其实已经被削弱。
到了东门襄仲之子公孙归父执政时期,三桓已经逐渐崛起,公元前591年,公孙归父想借晋国之力对付三桓,奈何公孙归父回国途中鲁宣公突然去世,季孙行父趁机发动趁便,东门氏一族被驱逐出国,鲁国至此正式进入三桓时代。
当然了,东门氏失势之后,仍有少部分东门襄仲的后人留在鲁国,比如公孙归父之子『子家析』就得以继续在鲁国做大夫,但是东门氏也从这里改作了『子家氏』,再比如子家析之子『子家羁』此时也深得鲁昭公信任。
攻打季氏之前,鲁昭公为了征求更多人的意见,也曾经把这一计划告诉给了子家羁。
子家羁当时说到:丢掉政权已经是好几代人的事情了,这是完全没有把握的事情,坏人们让你侥幸行事,事情一旦不成功,蒙受坏名声将是君王您自己,这是千万不能做的事。
然而,已经动了心思的鲁昭公没有回头路可走,也没打算走回头路,子家羁又改口说道:既然下臣已经听到您的命令,如果消息泄漏,下臣不得好死。
虽然同样表示不看好,但是子家羁还是坚决站在了鲁昭公这边,于是等到计划进展顺利、季孙如意再三请求鲁昭公放他一马时,子家羁刚好也看到了这一幕。
关起来,鲁昭公不批;跑路,鲁昭公也不批,究竟该如何处置季孙如意,子家羁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毕竟季氏执政已经很久了,国内百姓大都靠他吃饭,季氏一党人也很多,此事处置稍有不当很可能使得众人怒气积聚、百姓产生叛变之心,所以最好还是放了季孙如意。
毕竟子家羁的意见占了少数,比如郈昭伯等人就坚持不如赶紧杀了季孙如意,所以两难之下鲁昭公还是没有批……
鲁昭公究竟在犹豫什么呢?
等到鲁昭公派了郈昭伯去迎接孟孙何忌时我们就明白了,鲁昭公需要明确三桓另外两家,也就是叔孙氏和孟氏的态度。
毕竟嘛,三分公室以及四分公室之后,这两家的影响力是鲁昭公不得不权衡的因素。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事情出现了,叔孙氏的司马『鬷戾』『音同宗』就当前局面征求手下人的意见,没有一个人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随后,鬷戾换了一个方式提问:我是家臣,不敢考虑国家大事,但是有一个问题,有季氏和没有季氏,哪一种情况对于我有利?
这个时候叔孙氏的人想明白了:没有季氏,就是没有叔孙氏……
于是这边孟孙何忌还没有被请来,那边鬷戾就已经领兵攻破季氏的西北角,并且把鲁昭公共的兵士全部赶走。
等到孟氏派人登高瞭望的时候发现西北角插上的是叔孙氏的旗子,所以孟氏也做了自己的决定,那就是杀死郈昭伯,攻打鲁昭公的兵士……
当三桓终究站在同一战线的时候,我们知道早就失去军权的鲁昭公根本就没有机会,形势瞬间反转。
接下来,子家羁表示他们愿意背负劫持国君的罪名出走他国,以使得三桓以为这是误会一场,无论是国君还是三桓都有台阶好下,季孙如意以后可以继续事奉国君。
然而,和臧孙赐一同去往祖坟辞别列祖列宗之后,鲁昭公选择跑路。
因为在他看来,他实在是无法忍受这种事情发生……
孙子兵法曰: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法告诉我们,根据情况趋利避害、机动灵活造成有利形势,往往能够建立优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鲁昭公出其不意,打了季孙如意一个措手不及,眼看即将收回原本就该属于他的权力,在次之前,我们不妨短暂回顾一段历史。
公元前609年鲁文公去世后,东门襄仲杀太子恶和公子视,并且强行扶立庶公子馁,也就是鲁宣公,这一事件标志着鲁国国君自此失去国政大权。
也就是说,早在三桓之前,君权其实已经被削弱。
到了东门襄仲之子公孙归父执政时期,三桓已经逐渐崛起,公元前591年,公孙归父想借晋国之力对付三桓,奈何公孙归父回国途中鲁宣公突然去世,季孙行父趁机发动趁便,东门氏一族被驱逐出国,鲁国至此正式进入三桓时代。
当然了,东门氏失势之后,仍有少部分东门襄仲的后人留在鲁国,比如公孙归父之子『子家析』就得以继续在鲁国做大夫,但是东门氏也从这里改作了『子家氏』,再比如子家析之子『子家羁』此时也深得鲁昭公信任。
攻打季氏之前,鲁昭公为了征求更多人的意见,也曾经把这一计划告诉给了子家羁。
子家羁当时说到:丢掉政权已经是好几代人的事情了,这是完全没有把握的事情,坏人们让你侥幸行事,事情一旦不成功,蒙受坏名声将是君王您自己,这是千万不能做的事。
然而,已经动了心思的鲁昭公没有回头路可走,也没打算走回头路,子家羁又改口说道:既然下臣已经听到您的命令,如果消息泄漏,下臣不得好死。
虽然同样表示不看好,但是子家羁还是坚决站在了鲁昭公这边,于是等到计划进展顺利、季孙如意再三请求鲁昭公放他一马时,子家羁刚好也看到了这一幕。
关起来,鲁昭公不批;跑路,鲁昭公也不批,究竟该如何处置季孙如意,子家羁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毕竟季氏执政已经很久了,国内百姓大都靠他吃饭,季氏一党人也很多,此事处置稍有不当很可能使得众人怒气积聚、百姓产生叛变之心,所以最好还是放了季孙如意。
毕竟子家羁的意见占了少数,比如郈昭伯等人就坚持不如赶紧杀了季孙如意,所以两难之下鲁昭公还是没有批……
鲁昭公究竟在犹豫什么呢?
等到鲁昭公派了郈昭伯去迎接孟孙何忌时我们就明白了,鲁昭公需要明确三桓另外两家,也就是叔孙氏和孟氏的态度。
毕竟嘛,三分公室以及四分公室之后,这两家的影响力是鲁昭公不得不权衡的因素。
就在这时,戏剧性的事情出现了,叔孙氏的司马『鬷戾』『音同宗』就当前局面征求手下人的意见,没有一个人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随后,鬷戾换了一个方式提问:我是家臣,不敢考虑国家大事,但是有一个问题,有季氏和没有季氏,哪一种情况对于我有利?
这个时候叔孙氏的人想明白了:没有季氏,就是没有叔孙氏……
于是这边孟孙何忌还没有被请来,那边鬷戾就已经领兵攻破季氏的西北角,并且把鲁昭公共的兵士全部赶走。
等到孟氏派人登高瞭望的时候发现西北角插上的是叔孙氏的旗子,所以孟氏也做了自己的决定,那就是杀死郈昭伯,攻打鲁昭公的兵士……
当三桓终究站在同一战线的时候,我们知道早就失去军权的鲁昭公根本就没有机会,形势瞬间反转。
接下来,子家羁表示他们愿意背负劫持国君的罪名出走他国,以使得三桓以为这是误会一场,无论是国君还是三桓都有台阶好下,季孙如意以后可以继续事奉国君。
然而,和臧孙赐一同去往祖坟辞别列祖列宗之后,鲁昭公选择跑路。
因为在他看来,他实在是无法忍受这种事情发生……
800 生死肉骨
800 生死肉骨
800 生死肉骨
公元前517年,9月13日,除掉季氏的计划遭遇三桓联合反对之后,鲁昭公一行逃亡到了齐国,并住在『阳州』『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一带』。
齐鲁关系历来不佳,齐景公会如何对待落魄的鲁昭公呢?
很快,齐景公就在『野井』『今山东德州市齐河县一带』亲切接见了鲁昭公,并且表示愿意把莒国国境以西的土地及二万五千户百姓送给鲁昭公。
齐景公为什么会如此大方又热情?
这不齐景公当年和晋昭公投壶的时候就说了么,他早有『代君来兴盛』的想法,帮扶鲁昭公于危难之中,自然能赢得众诸侯的赞誉和信赖。
有了齐国的大力支持,鲁昭公那是十分高兴,但是一同逃亡的子家羁这时必须上来泼点冷水了……
子家羁认为,土地和百姓虽好,但是一旦鲁昭公接受了齐景公的馈赠,等于就是放弃了周公当年留下的家业而对齐国俯首称臣,以后恐怕不会有人会为他的复位而卖命。
况且,齐景公这人一向不讲信用,还不如早点去晋国再想办法,子家羁接着补充。
听起来的确很有道理,然而,鲁昭公这次仍然没有听取子家羁的意见……
随后,鲁昭公接受了齐景公的馈赠,并且率领一众随从与齐国结盟。
盟书说道:合力同心,好恶一致,信罪之有无,坚决跟从国君,无通外内。
除了子家羁坚持不参加结盟之外,其他人已然和齐国已经『无通外内』。
紧接着,又有好的消息传来,叔孙婼赶到齐国并亲自向鲁昭公汇报,表示他和季孙意如有过沟通,愿意安定国内情况后接纳鲁昭公回国。
但是,季孙如意的条件是跟随鲁昭公讨伐季氏的人一律不得回国。
所以,除了鲁昭公本人之外,他身边的那些人简直就想把叔孙婼给砍了……
说起来,鲁昭公原本是让郈昭伯去接孟孙何忌,压根就没请叔孙婼,为什么叔孙氏的家臣们偏偏就站出来拥护季氏呢?
问题其实就出在鲁昭公没有接叔孙婼来共商大计,因为他那会压根就不在都城……
听闻朝中有变,叔孙婼回国后赶紧就去见了季孙如意,并且商量接下来该如何收拾残局。
大难不死,季孙意如此时倒是一点着急,表示事已至此,想要怎么办,叔孙婼不妨直说。
叔孙婼:人谁不死?您驱逐国君是成了名,以后子子孙孙都不忘记这事,不也可悲?再说了,我也不能把您怎么办。
季孙意如:让我改变态度去事奉国君,所谓『生死肉骨』也。
什么叫生死肉骨?
让死人再生、让白骨长肉就叫生死肉骨。
看这意思,季孙如意与鲁昭公这是感情严重破裂……
不管怎样,叔孙婼的劝说之下,季孙如意想说的是改变态度不是没可能,但是就跟这所谓的『生死肉骨』一样,季孙如意那可是施舍了相当大恩惠的。
对比起被围困时再三求饶的态度,鲁昭公想必都会后悔没听取郈昭伯的建议直接砍了他……
于是,我们看到叔孙婼奔赴齐国向鲁昭公汇报一番,子家羁则命令把凡是到昭公宾馆去的人都抓起来一面消息泄露,然而鲁昭公和叔孙婼在帐幕里说话时众人还是知道了鲁昭公一旦回国就意味这他们将会被抛弃,所以才会埋伏在外边想要杀死叔孙婼。
公元前517年,10月11日,叔孙婼卒。
很遗憾,叔孙婼的死其实和鲁昭公的党羽关系不大,真正的原因在于叔孙婼自己一心求死。
并且提前几天就让主持祭祀的为他求死……
叔孙婼为什么要求死?
因为季孙如意勉强答应接回鲁昭公后不久又变卦了,为鲁国外交事业东奔西走的叔孙婼心灰意冷,愤怒而死……
公元前517年,9月13日,除掉季氏的计划遭遇三桓联合反对之后,鲁昭公一行逃亡到了齐国,并住在『阳州』『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一带』。
齐鲁关系历来不佳,齐景公会如何对待落魄的鲁昭公呢?
很快,齐景公就在『野井』『今山东德州市齐河县一带』亲切接见了鲁昭公,并且表示愿意把莒国国境以西的土地及二万五千户百姓送给鲁昭公。
齐景公为什么会如此大方又热情?
这不齐景公当年和晋昭公投壶的时候就说了么,他早有『代君来兴盛』的想法,帮扶鲁昭公于危难之中,自然能赢得众诸侯的赞誉和信赖。
有了齐国的大力支持,鲁昭公那是十分高兴,但是一同逃亡的子家羁这时必须上来泼点冷水了……
子家羁认为,土地和百姓虽好,但是一旦鲁昭公接受了齐景公的馈赠,等于就是放弃了周公当年留下的家业而对齐国俯首称臣,以后恐怕不会有人会为他的复位而卖命。
况且,齐景公这人一向不讲信用,还不如早点去晋国再想办法,子家羁接着补充。
听起来的确很有道理,然而,鲁昭公这次仍然没有听取子家羁的意见……
随后,鲁昭公接受了齐景公的馈赠,并且率领一众随从与齐国结盟。
盟书说道:合力同心,好恶一致,信罪之有无,坚决跟从国君,无通外内。
除了子家羁坚持不参加结盟之外,其他人已然和齐国已经『无通外内』。
紧接着,又有好的消息传来,叔孙婼赶到齐国并亲自向鲁昭公汇报,表示他和季孙意如有过沟通,愿意安定国内情况后接纳鲁昭公回国。
但是,季孙如意的条件是跟随鲁昭公讨伐季氏的人一律不得回国。
所以,除了鲁昭公本人之外,他身边的那些人简直就想把叔孙婼给砍了……
说起来,鲁昭公原本是让郈昭伯去接孟孙何忌,压根就没请叔孙婼,为什么叔孙氏的家臣们偏偏就站出来拥护季氏呢?
问题其实就出在鲁昭公没有接叔孙婼来共商大计,因为他那会压根就不在都城……
听闻朝中有变,叔孙婼回国后赶紧就去见了季孙如意,并且商量接下来该如何收拾残局。
大难不死,季孙意如此时倒是一点着急,表示事已至此,想要怎么办,叔孙婼不妨直说。
叔孙婼:人谁不死?您驱逐国君是成了名,以后子子孙孙都不忘记这事,不也可悲?再说了,我也不能把您怎么办。
季孙意如:让我改变态度去事奉国君,所谓『生死肉骨』也。
什么叫生死肉骨?
让死人再生、让白骨长肉就叫生死肉骨。
看这意思,季孙如意与鲁昭公这是感情严重破裂……
不管怎样,叔孙婼的劝说之下,季孙如意想说的是改变态度不是没可能,但是就跟这所谓的『生死肉骨』一样,季孙如意那可是施舍了相当大恩惠的。
对比起被围困时再三求饶的态度,鲁昭公想必都会后悔没听取郈昭伯的建议直接砍了他……
于是,我们看到叔孙婼奔赴齐国向鲁昭公汇报一番,子家羁则命令把凡是到昭公宾馆去的人都抓起来一面消息泄露,然而鲁昭公和叔孙婼在帐幕里说话时众人还是知道了鲁昭公一旦回国就意味这他们将会被抛弃,所以才会埋伏在外边想要杀死叔孙婼。
公元前517年,10月11日,叔孙婼卒。
很遗憾,叔孙婼的死其实和鲁昭公的党羽关系不大,真正的原因在于叔孙婼自己一心求死。
并且提前几天就让主持祭祀的为他求死……
叔孙婼为什么要求死?
因为季孙如意勉强答应接回鲁昭公后不久又变卦了,为鲁国外交事业东奔西走的叔孙婼心灰意冷,愤怒而死……
@禅___静 2017-05-14 12:11:07
楼主,母亲节快乐
-----------------------------
祝才女母亲节日也快乐
楼主,母亲节快乐
-----------------------------
祝才女母亲节日也快乐
@善水心 2017-05-14 20:56:49
好评好评~
-----------------------------
小姑娘周末好
好评好评~
-----------------------------
小姑娘周末好
大家节日快乐
801 鲁国行贿
801 鲁国行贿
公元前517年,11月13日,叔孙婼去世后一个月,我们插播一条简单的新闻:宋元公去世,在位共计15年。
由于鲁国的变故,宋元公倒是十分上心,并且准备亲自为鲁昭公到晋国去活动活动。
出发之前,宋元公做了一个梦,梦到太子栾在宗庙中即位,自己和宋平公穿着朝服辅助他。
宋元公看来,这个梦很可能意味着自己大限已至,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召见六卿,表示自己没有才能,因为华向之乱而不能事奉父辈兄辈,成为了几位卿士的忧虑,如果能托诸位的福气保全脑袋而善终,希望到时候装载尸骨的棺木不要超过先君的标准。
一番话来看,宋元公对于宋国先前的动乱颇有几分自责,左师仲几却说了:君王如果为社稷减少声乐宴饮,我们是不敢过问的,但是出生和下葬的礼制先君早就有了成文规定,下臣们只能用生命来维护它而不敢违背。
换句话说,规矩就是规矩,宋元公想让自己的葬礼低调一点还不行,毕竟有法律的保护……
问题是宋元公没有死啊?
别急,这不说完这番话后宋元公就动身去往晋国,然后就死在了半路……
宋元公去世之后,太子栾顺利接班,史称『宋景公』,宋国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我们接着关注鲁昭公奔齐之后的最新动态。
宋元公去往晋国,自然是为了鲁国,齐景公收留鲁昭公,自然也是为了鲁国。
顺便嘛,彰显一下齐国的大国之威……
公元前517年,12月14日,齐景公发兵包围鲁国郓地,话说这里还是季孙如意当年从莒国手里抢下的地盘。
公元前516年,正月初5,齐军攻下郓地。
公元前516年,3月,鲁昭公住到郓地,终于是回到鲁国境内。
到了这一年夏季,齐景公准备派兵护送鲁昭公回到都城,并且命令手下不准接受鲁国的财礼。
然而,鲁国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突破口,大夫申丰和『女贾』带着两匹锦缎找到齐国一个叫做『高齮』『音同以』的人,他是齐国大夫梁丘据的家臣。
申丰和女贾表示,这两匹锦缎不过是见面礼,只要能拿来收买梁丘据,鲁国就会想办法让他做高氏的继承人,并且给他五千庾的粮食。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诱惑对高齮实在是大了点……
很快,高齮把锦缎给梁丘据看,梁丘据表示很想要,于是高齮放大招了:鲁国人准备的锦缎多的很,只是由于道路不畅通,才先把这点礼品送来。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诱惑对梁丘据实在是也不小……
所以我们看到梁丘据愉快的接受了鲁国的财礼,然后找到齐景公,他是这样说的:臣下们对鲁国国君不愿尽力,不是不想奉行君命,只是有些事情看到很奇怪,你看啊,宋元公为了鲁国国君去到晋国,死在半路;叔孙婼请求让他的国君复位,好端端的也死了。这说什么什么呢?不知道是上天抛弃了鲁国呢,还是鲁国国君得罪了鬼神所以才到这地步呢?
梁丘据这么一分析,看起来还真是有几分道理,为了替齐景公『分忧』,梁丘据表示不如让他等等看,先派个臣子和鲁昭公探讨向鲁国作战的可行性再说。
如果可行,说明齐国可以立下军功;
如果不可行,自然也就不必麻烦齐景公再去鲁国了。
梁丘据这么一忽悠,齐景公果然对护送鲁昭公回国的兴趣大减,仅仅只是派了公子鉏带兵跟从鲁昭公。
至于鲁昭公究竟能不能回到都城,季孙意如又会有怎样的应对,我们下回分解……
公元前517年,11月13日,叔孙婼去世后一个月,我们插播一条简单的新闻:宋元公去世,在位共计15年。
由于鲁国的变故,宋元公倒是十分上心,并且准备亲自为鲁昭公到晋国去活动活动。
出发之前,宋元公做了一个梦,梦到太子栾在宗庙中即位,自己和宋平公穿着朝服辅助他。
宋元公看来,这个梦很可能意味着自己大限已至,所以第二天一早他就召见六卿,表示自己没有才能,因为华向之乱而不能事奉父辈兄辈,成为了几位卿士的忧虑,如果能托诸位的福气保全脑袋而善终,希望到时候装载尸骨的棺木不要超过先君的标准。
一番话来看,宋元公对于宋国先前的动乱颇有几分自责,左师仲几却说了:君王如果为社稷减少声乐宴饮,我们是不敢过问的,但是出生和下葬的礼制先君早就有了成文规定,下臣们只能用生命来维护它而不敢违背。
换句话说,规矩就是规矩,宋元公想让自己的葬礼低调一点还不行,毕竟有法律的保护……
问题是宋元公没有死啊?
别急,这不说完这番话后宋元公就动身去往晋国,然后就死在了半路……
宋元公去世之后,太子栾顺利接班,史称『宋景公』,宋国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我们接着关注鲁昭公奔齐之后的最新动态。
宋元公去往晋国,自然是为了鲁国,齐景公收留鲁昭公,自然也是为了鲁国。
顺便嘛,彰显一下齐国的大国之威……
公元前517年,12月14日,齐景公发兵包围鲁国郓地,话说这里还是季孙如意当年从莒国手里抢下的地盘。
公元前516年,正月初5,齐军攻下郓地。
公元前516年,3月,鲁昭公住到郓地,终于是回到鲁国境内。
到了这一年夏季,齐景公准备派兵护送鲁昭公回到都城,并且命令手下不准接受鲁国的财礼。
然而,鲁国很快就找到了他们的突破口,大夫申丰和『女贾』带着两匹锦缎找到齐国一个叫做『高齮』『音同以』的人,他是齐国大夫梁丘据的家臣。
申丰和女贾表示,这两匹锦缎不过是见面礼,只要能拿来收买梁丘据,鲁国就会想办法让他做高氏的继承人,并且给他五千庾的粮食。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诱惑对高齮实在是大了点……
很快,高齮把锦缎给梁丘据看,梁丘据表示很想要,于是高齮放大招了:鲁国人准备的锦缎多的很,只是由于道路不畅通,才先把这点礼品送来。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诱惑对梁丘据实在是也不小……
所以我们看到梁丘据愉快的接受了鲁国的财礼,然后找到齐景公,他是这样说的:臣下们对鲁国国君不愿尽力,不是不想奉行君命,只是有些事情看到很奇怪,你看啊,宋元公为了鲁国国君去到晋国,死在半路;叔孙婼请求让他的国君复位,好端端的也死了。这说什么什么呢?不知道是上天抛弃了鲁国呢,还是鲁国国君得罪了鬼神所以才到这地步呢?
梁丘据这么一分析,看起来还真是有几分道理,为了替齐景公『分忧』,梁丘据表示不如让他等等看,先派个臣子和鲁昭公探讨向鲁国作战的可行性再说。
如果可行,说明齐国可以立下军功;
如果不可行,自然也就不必麻烦齐景公再去鲁国了。
梁丘据这么一忽悠,齐景公果然对护送鲁昭公回国的兴趣大减,仅仅只是派了公子鉏带兵跟从鲁昭公。
至于鲁昭公究竟能不能回到都城,季孙意如又会有怎样的应对,我们下回分解……
@善水心 2017-05-15 21:13:12
要不要催个文呢,好纠结啊
-----------------------------
这不是赶来了么...
要不要催个文呢,好纠结啊
-----------------------------
这不是赶来了么...
大家晚上好
802 炊鼻之战
802 炊鼻之战
申丰、女贾的行贿,很快就成功收买齐大夫梁丘据;
梁丘据一番分析,齐景公助鲁昭公回国的意愿有所减弱。
但是归根结底,齐景公还是让公子鉏带兵跟从鲁昭公,毕竟对于有志称霸中原的齐景公而言,这是提高声望的绝好机会……
眼看齐军逼近,第一个为季孙如意出谋划策的人是成邑大夫公孙朝。
公元前535年『晋治杞田』的时候我们提到过,成邑属鲁国孟氏所有。
公孙朝坚决表示,城市,就是用来保卫国家的,恳请让成邑人来抵御齐军。
如何抵御呢?
获得季孙意如的批准后,公孙朝赶紧就和齐军取得了联系,他表示孟氏已经是鲁国的破落户,他们压榨成邑实在是过分,以至于成邑百姓早就不能忍受,希望能够降服于齐国。
这是哪门子的抵御……
齐国一听成邑想要投降,赶紧就发兵准备包围成邑,结果等到齐军在淄水边饮马的时候,成邑的军队突然对齐军发起进攻。
这又是哪门子的投降……
公孙朝向齐军解释到,这些都是故意做给鲁国看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以为城邑没有投降,希望齐国不要介意……
齐军还没表态介意不介意,很快公孙朝又有话说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城邑人突然又不肯投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公孙朝这么一忽悠,鲁国那边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到了这里的时候,我们总算明白公孙朝的套路:诈降……
于是,为了鲁昭公回国的问题,鲁军和齐军最终还是得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解决,战场则摆在了『炊鼻』『今山东省泰安宁阳县一带』。
鲁军和齐军的交战会是怎样一副场景呢?
战斗一开始,齐大夫『公孙捷』追赶鲁大夫『泄声子』,公孙捷一箭从泄声子战车横木穿过车辕,箭头射进泄声子盾牌中间达三寸之深,泄声子回应一箭,公孙捷的马倒地而死,公孙捷只得改换别的战车。
换完战车之后,鲁军有人误认为他是鬷戾,也就是叔孙氏的司马,正当这位鲁军甲准备帮他时,公孙捷义正言辞表名自己齐国人的身份,鲁军甲当然就要攻击他了……
公孙捷反应也是够快,一箭射死鲁军甲之后继续追赶泄声子,并且大声叱骂他。
面对辱骂,泄声子表示打仗就是打仗,回骂过去的话会显得自己私人义气用事,表示还是安安静静的打仗更加帅气一些。
结果公孙捷继续骂,骂得泄声子终于是受不了了,终于是憋不住也跟着骂了起来……
战场另一边,季氏家臣『冉竖』表现不错,他一箭射中齐大夫『田开』的手,田开弓落到地上后同样也是破口大骂,于是冉竖后来是这样给季孙意如汇报情况的:有一个君子皮肤很白、胡子眉毛又黑又咪,实在是太能骂人了。
齐军打仗厉害不厉害我们不确定,仅仅从公孙捷、田开两人的表现来看,骂人那是一定很厉害的……
提一点,公孙捷、田开两位绝非泛泛之辈,公孙捷是齐顷公之孙,田开是田无宇之子,他们和另一个叫做『古冶子』的大夫号称『齐邦三杰』,影响可见一斑。
不过,公孙捷等人后来落下一个典故,说的是这三人居功自傲令齐景公很是头疼,结果晏婴故意拿了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个人去分,三人为了分桃的事情闹出矛盾之后先后自杀,这个典故叫做『二桃杀三士』。
好了,我们有点扯远了,从鲁军诈降到炊鼻之战,双方输赢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鲁昭公想回到都城的愿望恐怕是要落空了……
申丰、女贾的行贿,很快就成功收买齐大夫梁丘据;
梁丘据一番分析,齐景公助鲁昭公回国的意愿有所减弱。
但是归根结底,齐景公还是让公子鉏带兵跟从鲁昭公,毕竟对于有志称霸中原的齐景公而言,这是提高声望的绝好机会……
眼看齐军逼近,第一个为季孙如意出谋划策的人是成邑大夫公孙朝。
公元前535年『晋治杞田』的时候我们提到过,成邑属鲁国孟氏所有。
公孙朝坚决表示,城市,就是用来保卫国家的,恳请让成邑人来抵御齐军。
如何抵御呢?
获得季孙意如的批准后,公孙朝赶紧就和齐军取得了联系,他表示孟氏已经是鲁国的破落户,他们压榨成邑实在是过分,以至于成邑百姓早就不能忍受,希望能够降服于齐国。
这是哪门子的抵御……
齐国一听成邑想要投降,赶紧就发兵准备包围成邑,结果等到齐军在淄水边饮马的时候,成邑的军队突然对齐军发起进攻。
这又是哪门子的投降……
公孙朝向齐军解释到,这些都是故意做给鲁国看的,目的就是让他们以为城邑没有投降,希望齐国不要介意……
齐军还没表态介意不介意,很快公孙朝又有话说了:实在是不好意思,城邑人突然又不肯投降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公孙朝这么一忽悠,鲁国那边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到了这里的时候,我们总算明白公孙朝的套路:诈降……
于是,为了鲁昭公回国的问题,鲁军和齐军最终还是得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解决,战场则摆在了『炊鼻』『今山东省泰安宁阳县一带』。
鲁军和齐军的交战会是怎样一副场景呢?
战斗一开始,齐大夫『公孙捷』追赶鲁大夫『泄声子』,公孙捷一箭从泄声子战车横木穿过车辕,箭头射进泄声子盾牌中间达三寸之深,泄声子回应一箭,公孙捷的马倒地而死,公孙捷只得改换别的战车。
换完战车之后,鲁军有人误认为他是鬷戾,也就是叔孙氏的司马,正当这位鲁军甲准备帮他时,公孙捷义正言辞表名自己齐国人的身份,鲁军甲当然就要攻击他了……
公孙捷反应也是够快,一箭射死鲁军甲之后继续追赶泄声子,并且大声叱骂他。
面对辱骂,泄声子表示打仗就是打仗,回骂过去的话会显得自己私人义气用事,表示还是安安静静的打仗更加帅气一些。
结果公孙捷继续骂,骂得泄声子终于是受不了了,终于是憋不住也跟着骂了起来……
战场另一边,季氏家臣『冉竖』表现不错,他一箭射中齐大夫『田开』的手,田开弓落到地上后同样也是破口大骂,于是冉竖后来是这样给季孙意如汇报情况的:有一个君子皮肤很白、胡子眉毛又黑又咪,实在是太能骂人了。
齐军打仗厉害不厉害我们不确定,仅仅从公孙捷、田开两人的表现来看,骂人那是一定很厉害的……
提一点,公孙捷、田开两位绝非泛泛之辈,公孙捷是齐顷公之孙,田开是田无宇之子,他们和另一个叫做『古冶子』的大夫号称『齐邦三杰』,影响可见一斑。
不过,公孙捷等人后来落下一个典故,说的是这三人居功自傲令齐景公很是头疼,结果晏婴故意拿了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个人去分,三人为了分桃的事情闹出矛盾之后先后自杀,这个典故叫做『二桃杀三士』。
好了,我们有点扯远了,从鲁军诈降到炊鼻之战,双方输赢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鲁昭公想回到都城的愿望恐怕是要落空了……
@善水心 2017-05-15 21:34:39
嘻嘻,沙发~
-----------------------------
小姑娘真幽默啊...
嘻嘻,沙发~
-----------------------------
小姑娘真幽默啊...
@catslover 2017-05-15 21:39:53
就停在这里真的好吗?
-----------------------------
那该怎么办...
话说我这几天一直在构思怎么写老子,但是总觉得很别扭,毕竟这是一个几乎不在正史中出现的人物...
就停在这里真的好吗?
-----------------------------
那该怎么办...
话说我这几天一直在构思怎么写老子,但是总觉得很别扭,毕竟这是一个几乎不在正史中出现的人物...
@禅___静 2017-05-15 21:46:44
@catslover 2017-05-15 21:39:53
就停在这里真的好吗?
—————————————————
@o弘毅o 18194楼 2017-05-15 21:44:00
那该怎么办...
话说我这几天一直在构思怎么写老子,但是总觉得很别扭,毕竟这是一个几乎不在正史中出现的人物...
—————————————————
你就写他骑着牛去炼丹咯~
-----------------------------
我还想写老子骑了头驴,那头驴的名字叫青牛呢...
@catslover 2017-05-15 21:39:53
就停在这里真的好吗?
—————————————————
@o弘毅o 18194楼 2017-05-15 21:44:00
那该怎么办...
话说我这几天一直在构思怎么写老子,但是总觉得很别扭,毕竟这是一个几乎不在正史中出现的人物...
—————————————————
你就写他骑着牛去炼丹咯~
-----------------------------
我还想写老子骑了头驴,那头驴的名字叫青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