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slover 2017-08-28 07:04:54
子路同学死了,真让人伤心……
-----------------------------
现在是连孔子都死了...
@禅___静 2017-08-28 22:06:31
大家节日快乐~
-----------------------------
才女也快乐
909 大长篇之孔子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去世,享年73岁。
对于孔子的去世,鲁哀公表达了沉痛的哀悼,他致悼辞说到:上天不善,不肯留下这样一位老人,让他捍卫我一人居于君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病。呜呼哀哉!尼父,我失去了律己的榜样。
鲁哀公的悲,说明孔子在鲁国当世的影响力,事实上,鲁国国史在记录孔子去世一事时用的是『卒』,即便孔子退位多年,鲁国仍视其为臣子;
孔子的死,使得鲁国再也无人发自肺腑的捍卫鲁哀公的君权,季氏独大的背后,反衬着鲁哀公的悲。
如何评价孔子的一生?
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对孔子作一个简短的回顾。
春秋往前,天命、或者说神权成为政治意识上的主流,天子是社会的主宰。随着时间的逐步推移,周朝初期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受到各种纷扰,逐步有人开始对所谓的天道发生怀疑。
孔子之前,比如鲁有臧文仲,晋有羊舌肸、齐有晏婴、吴有季札、郑有子产等等,他们的出现共同推动学术、思想开始多样化,乃至逐步脱离传统宗教观念的束缚,最为典型的莫如子产的『天道远、人道迩』。
当天道、人道两相分离而各不相干的时候,孔子所处的历史背景便是传统制度的总崩溃,换句话就是我们说的『周室微而礼乐废』。
尴尬的是,由于三桓历史遗留问题时间更久,这种趋势在鲁国的表现又最为明显……
比如三桓专政以至于鲁昭公客死他乡,比如三桓内部又有家臣以下犯上,季氏家臣阳虎专横一时,又比如王室多次动乱,王子朝之乱以至于周室典籍散落楚国,以及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基调也已经悄然打下。
乱世之下,孔子是如何一步步奠定他在鲁国乃至中原地位及影响力的?
首先,原宋国落魄贵族出身的孔子比起以上诸多贤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无疑要更加艰难……
猛士叔梁纥老来得子又匆匆离世,孔子母亲颜氏只得把他带回老家并独立抚养成人。
『贫且贱』的生活使得孔子没有获得正规教育的机会,好在幼时做游戏的孔子就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做祭祀的礼仪动作。
即便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孔子生性却很好学,虽学无常师,却又逐渐博学多能。
长大之后,他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层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官,牲畜生长繁盛。
等到壮年时,孔子出游齐国并得到齐景公的接见,虽然因为晏婴对儒者的反对而受到排斥,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声望却日益见长,向他求学的人也开始逐渐增多,这当然得益于出众的学问,于是才有了出任中都宰的孔子,才有了出任司寇的孔子,才有了夹谷会盟以及堕三都时期的孔子。
也许一切都很难相信,在重视周礼以及血缘关系的姬姓鲁国,先祖为宋国贵族却已经早已落魄的孔子能够在这里创出一片天。
原因无他,全因孔子过人的才干。
所以,孔子的才干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
政治哲学方面,孔子的理念可以简单浓缩为德与礼二字。
社会政治混乱的背后,孔子主张的是遵从周礼而维持周朝之初的制度,他提出的口号叫做『正名』。
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的是上下有序、贵贱有别,君臣父子们都依照着自己的身份做应该做的事情。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孔子提出的措施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统治阶级以正道感化百姓,百姓则以德和礼来约束自己。
然而,终孔子一生来看,他的政治哲学都因太过理想却又偏保守而四处碰壁,周公之礼固然是好,但是几百年之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仅仅靠德、仅仅靠礼,天子、国君是无法再稳坐江山的。
所以哪怕孔子一再提倡『克已复礼』,他真正能够战胜的也只是自己的私欲……
宗教观念方面,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又曰『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孔子是如何看待鬼神一事的?
孔子看来,鬼神或者会有,保持敬畏之心即可,再多了他就不感兴趣了……
伦理哲学方面,孔子的理念可以浓缩为一个『仁』字。
什么叫做仁?
字面意思理解来看,所谓的仁指的是对人保持友善、仁爱之心,但是到了孔子这里的时候,『仁』被正式定义为了一种哲学学说。
孔子的仁,狭义来看,就是爱人的同情心,广义来看,指的则是完善的人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认为,如果全体百姓都能克己复礼,以实践周礼为己任,天下就能够回复到周朝初期的有序状态,所以这才有了孔子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反对以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推崇。
虽然孔子终其一生也未能在礼崩乐坏的局面下成功推行他的仁政,但是他的『仁』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影响了后来千千万万儒家子弟,并在后来适当的时机被正式投入实践,影响持续至今。
既然说到千千万万儒家子弟,最后我们要说的当然是孔子在教育哲学上的伟大成就。
孔子之前,学在官府,也就是说官府垄断了学习教育的全部资源,典章制度、图书文物都收藏在官府宫内,只有贵族阶级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贵族之外,仅有少数世代相传、为贵族服务的巫、吏、卜、祝掌握部分专业知识。
天子失势以后,部分巫、史、卜、祝流落民间,知识的转播范围逐步扩大,于是孔子才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
到了孔子,他开始讲学授徒,并且对弟子的出身不加限制,可谓『有教无类』。
具体到孔子的教育哲学之上,孔子首先研究的是人性。
在他看来,人性本来相近,只是习惯有所不同,因此大多数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被熏陶成为好人的。
同时,孔子也认同每个人的资质是有所区分的,不同资质的人教育方式及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孔子主张『因材施教』。
最后,孔子提倡教育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人学习的同时更应加强对学识的思考,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便是这层意思,这种启发性的教育方式可谓领先时代数以千年。
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成就,可谓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向孔子求学过但未正式投入门下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也正是因为众多的弟子,孔子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学术团体,也就是所谓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以『仁』为中心,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与『德治』,将理论学说变作了改造世界的一股力量,儒者也由传统相礼为主而变作一种崭新的力量。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孔子的一生,仕途一路坎坷,理想从未有机会去实践,即便如此,那又怎样呢?
孔子编订了不少典籍,完善了部分礼乐,删减了很多诗歌,研究了很久的周易,更重要的是,他为他的弟子们指引了一条清晰的方向,无论屠杀、流放或者被奴役,他的弟子们都不曾改变他们的志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atslover 2017-08-28 07:04:54
子路同学死了,真让人伤心……
-----------------------------
@o弘毅o 2017-08-28 22:06:55
现在是连孔子都死了...
-----------------------------
@catslover 2017-08-28 22:28:32
刚发现你把孔子也写死了……孔子已经封神,所以我感觉他老人家一直活在我们心中,而子路是个很可爱的人啊。
-----------------------------
其实子路死的也挺可爱的嘛...
@LXL760109 2017-08-29 00:04:20
请教个问题 为什么有教无类的解释 百度上有两种呢
-----------------------------
@catslover 2017-08-29 02:43:21
因为论语是古书啊,而且大多数时候没有前后文,导致后人的理解不统一,于是就这样了。要不怎么有那么多学问家呢。
-----------------------------
恩 时差姐姐其实已经说了
先秦的文字太过精炼 很多内容其实在解读的时候是很困难的
典型比如孔子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一直就存在争议
所以在解读这个文字时一方面我们得参考当时的背景
另一方面很多人也会加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所以难免会出现偏差
910 卵翼之恩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老子之后,孔子也离我们而去,和老子留下『道德经』所不同的是,孔子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六经』,也就是诗、书、礼、乐、易以及春秋的修订之上,自己反倒没有留下专门的著作。
后来,孔子的弟子,以及弟子的弟子们将孔子及弟子们的言行收录成书,语录为主,叙事为辅,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理念等,这便是我们熟知的『论语』。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之后,我们把目光移向楚国。
公元前523年,因为费无极的诬陷,太子建从城父逃亡到宋国,又因宋国华向之乱而躲避到了郑国,随后太子建去往晋国并和晋国策划袭击郑国,却因事情败落而被杀,伍子胥及太子建之子公子胜只得逃亡到了楚国。
40余年过去了,就连伍子胥都已经自杀几年,所以很明显,我们要关注的是太子建之子公子胜。
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军驻扎城父救援陈国之际楚昭王去世,令尹宜申、司马子期、公子启三位兄弟连番谦让,楚昭王之子楚惠王从越国回来出任国君;
公元前487年,令尹宜申召回公子胜。
令尹宜申召回公子胜一事上,叶公沈诸梁认为公子胜狡诈而喜好作乱,从吴国召回他恐怕会是一个祸害,令尹宜申倒是听闻公子胜诚实而勇敢,不如把他安置在边境上,让他为楚国保卫边疆,于是公子胜被封在楚吴交界处的『白邑』『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加之楚国县邑之长称尹或者称公,公子胜自然也就被称为『白公』。
既然令尹宜申与叶公沈诸梁对白公胜的看法不一致,白公胜究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来到白邑之后,白公胜喜好军事又礼遇士人,遍求不怕死的人,到了公元前483年,他便有了第一步行动,白公胜找到令尹宜申并请求出兵讨伐郑国。
为什么是郑国?
很明显,白公胜想为父亲当年的死复仇。
伐郑一事,令尹宜申表示不反对,但是强调楚国目前一切政事还没纳入正常轨道,所以暂时不能为白公胜派兵……
公元前481年,白公再次请求伐郑,令尹宜申再次表示理解,并且这次同意出兵,但是这边楚国尚未出兵,那边晋国倒是对郑国发起了进攻。
所以就出事了……
楚欲伐郑,晋亦伐郑,原本不矛盾,为什么会出事呢?
因为当时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告急,楚国派了令尹宜申领兵救援郑国,并在随后接受郑国的的财礼而离开。
令尹宜申这边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白公胜心中就有了很大的怨气。
这不,白公胜有天亲自磨剑,子期的儿子『平』见到后问他为什么亲自磨剑,白公胜是这样说的:我向来以爽直著称,不告诉你的话哪里能算得上直爽呢,我要杀你父亲。
平:……
结果令尹宜申知道这件事情后完全不在意,他说到:胜就像个鸟蛋,在我的庇护之下长大,楚国之内,只要我死了,令尹、司马这些位置还不都是他的。
令尹宜申看来,毕竟他是白公胜的长辈,将他从吴国召回来可谓『卵翼之恩』,想必白公胜说的不过是气话,当不得真。
白公胜说的究竟是不是气话呢?
白公胜听了令尹宜申的话后又是这样回应的:令尹还真是狂妄啊,他要是能得到好死,我就不是我。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令尹宜申仍然觉得白公胜在跟他开玩笑……
@奥士爱国 2017-08-30 08:37:15
一直在看,默默地在顶
-----------------------------
谢谢
911 白公之乱
因为对待郑国截然不同的态度,无法为父亲太子建报仇的白公胜由此把矛盾转移到了令尹宜申、司马子期身上。
白公胜看来,令尹宜申无视他的威胁实在是太过狂妄,因此再度放下狠话必须让令尹宜申不得好死。
很快,白公胜便找来猛士『石乞』,白公胜说道:君王和两位卿士,一共用五百个人对付就行了。
感情白公胜不光打算让宜申、子期不得好死,连楚惠王也被他列入了黑名单……
然而石乞表示,想找这五百个人还真是件很困难的事……
不过,石乞还是给出他的替代办法,他表示集市的南边有个叫『熊宜僚』的很厉害,一个人就可以抵五百个人,找到他应该也行。
以一抵五百,要杀的还是楚惠王和两位卿士,白公胜应该也是个狂妄之人……
随后,两人还真跑到市场找到熊宜僚,一番交谈过后双方很是愉快,唯一的遗憾是石乞把白公胜的想法说出来后熊宜僚直接选择了拒绝。
为什么呢?
熊宜僚表示自己厉害归厉害,但是还没狂妄到一个人可以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石乞这下不高兴了,他把剑架在熊宜僚脖子上,熊宜僚却仍不为所动,白公胜没了办法,高度赞扬熊宜僚是一个不为利诱、不怕威胁、不泄人言以讨好他人的人之后,只得无奈选择了离开……
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没想到的是这事过了没多久,白公胜的机会还是来了……
话说公元前480年的夏季,令尹宜申、司马子期曾经领兵攻打吴国,为此陈湣公还派了大夫『公孙贞子』前往吴国慰问,不巧的是公孙贞子在途中去世,随后副使抬着他的灵柩坚持完成了这次访问。
这件事情可以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来陈国近年来和楚国的关系很糟糕;
二来吴国和楚国的关系也很糟糕……
这不到了公元前479年,夏,吴国攻打楚国『慎邑』『今安徽阜阳市颍上县一带』,为楚国镇守边境的白公胜则排上了用场。
此役白公胜大败吴军,并且带着战利品进见楚惠王,当时白公胜就提了一个要求:不解除军队武装直接献上战利品。
楚惠王表示,行……
于是乎,白公胜这会带的远不止五百人,而且都是全副武装,就在进献战利品的时候白公胜当场就发动叛乱,不设防的楚惠王哪遭得住这样的玩法……
7月,白公胜在朝廷上公然劫持楚惠王并当场杀死令尹宜申、司马子期二人。
令尹宜申为自己的『狂妄』付出巨大的代价,所谓的『卵翼之恩』看来完全就是一个笑话,他最后用袖子遮着脸而羞愧死去。
倒是司马子期表示以勇力事奉君王应当有始有终,只见他随手拔起一株樟树并打死一个敌人后才壮烈死去,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楚国的朝廷上竟然种的有樟树……
『白公之乱』,令尹宜申、司马子期被杀,楚惠王被挟持,下一步该怎样?
石乞认为,应当焚烧府库,杀死楚惠王,既然闹,就应该往大了闹。
白公胜倒是认为这个办法欠妥,一来弑君毕竟不太吉祥,二来烧掉府库后没了积蓄,往后经营期起楚国来也很麻烦。
白公胜一席话我们可以得知几个有用的信息,不杀楚惠王是他认为局面已经被控制,没必要落得个不好的名声及兆头,不烧府库是因为他想更好的保有楚国。
为什么要更好的保有楚国?
白公胜:当然是自己当国君啊……
@catslover 2017-08-31 00:20:23
看这称呼就知道白公胜没有成功……
-----------------------------
其实这位还是闹出很大动静来了的...
@善水心 2017-08-31 12:31:20
顶顶^_^
-----------------------------
小姑娘好
912 政变失败
想当初,叶公沈诸梁对令尹宜申是这样评价白公胜的:为人展而不信、爱而不仁、诈而不智、毅而不勇、直而不衷、周而不淑,六种品性,都不过徒有其华而不实。
实践诺言而不考虑自身的利害,是为展;外表爱人而不为人作长远打算,是为不仁;用计谋掩盖别人,是为诈;狠心违背信义,是为毅;直率而不顾及隐讳,是为不衷;言谈周全却抛弃德行,是为不淑。
事情演变的过程来看,沈诸梁的眼光的确比令尹宜申要高那么一点……
白公之乱后,白公胜一开始倒没打算自己做楚王,而是准备拥立公子启。
人家公子启是什么人,那可是叫他当国君都主动让给楚惠王的人,所以他对白公胜是这样说的:你要是想安定楚国、整顿王室,顺便对我加以庇护,我是绝对服从的;但是如果你是想专谋私利来颠覆王室,置国家于不顾,那么我 是宁死也不会从的。
白公胜能怎么办呢?
白公胜表示那就干脆杀了吧……
随后,楚惠王被囚,石乞把守大门,白公胜自立为王。
所幸在楚惠王被害之前随从『圉公阳』在宫墙上打开一个洞,背着楚惠王偷偷到了楚昭王夫人越姬的宫中。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白公胜已经自立为王,我们又得改称他为什么呢?
还是白公胜……
原来,听闻朝中内乱后,住在蔡地的叶公沈诸梁适时赶来,距离事情的发生也就一个月的时间。
沈诸梁一行到达楚都北门的时候,有人遇到叶公并问到:您为什么不戴上头盔?国内的人们盼望您好像盼望慈爱的父母,盗贼的箭如果射伤您,这就断绝了百姓的盼望。
于是,沈诸梁戴上头盔,继续前行。
然后又遇到一个人,并且向他问到:您为什么戴上头盔?国内的人们盼望您好像盼望丰收一样,见到您的面就能安心了,百姓知道不至于再有生命危险,人人有奋战之心,但是您为什么要戴上头盔把脸遮起呢?
于是,沈诸梁脱下头盔,继续前行……
接下来,沈诸梁又遇到『箴尹固』,这次的主题与头盔无关……
当时,箴尹固率领他的部下正准备站到白公胜这边,沈诸梁说道:如果没有令尹宜申、司马子期两位,楚国就不成为国家了,抛弃德行而跟从盗贼,难道就能够保全自己了吗?
于是,箴尹固决定跟随叶公。
沈诸梁继续前行……
沈诸梁一路前行,一路戴头盔、脱头盔,一路组织国人平叛内乱,原本借着进献战利品仓促叛变的白公胜显然准备不足,遭遇国人的攻打之后白公胜仓促逃到山上并上吊自尽,连个像样点的谥号都混没上。
等到沈诸梁活捉石乞并追问白公胜尸体的时候,石乞说到:我知道他尸体所藏的地方,但是白公让我别说。
沈诸梁:不说就烹了你。
石乞:成王败寇,这件事原本成功了就是卿,不成功就被烹,这本来是应有的结果,烹就烹,就不说。
石乞狂妄不狂妄?
的确很狂妄。
然而沈诸梁果然把他给烹了……
对于楚惠王而言,白公之乱来得太快,去得也太快,在叶公沈诸梁的发挥下前前后后也就一个多月的时间,事情过后他继续当他的国君,可惜的是令尹宜申、司马子期因此而丧生。
要说的是,动乱期间陈国也曾趁机侵袭楚国,他们很快将为这一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catslover 2017-08-31 00:20:23
看这称呼就知道白公胜没有成功……
-----------------------------
@o弘毅o 2017-08-31 22:05:14
其实这位还是闹出很大动静来了的...
-----------------------------
@catslover 2017-08-31 22:17:48
然而还是没有当成国君
-----------------------------
亏就亏在不够坚挺啊...
@善水心 2017-09-01 21:29:04
周末了。楼主肯定又大半夜的才来更~
-----------------------------
小姑娘神机妙算啊
@Cassie向阳花 2017-09-01 08:55:17
顶,楼主,是不是快可以出书啦?是打算春秋作为上卷,战国是下卷吗?
-----------------------------
本来是这么想的...
不过出书的事情我个人倒是觉得前景不太妙,据说没有各种编辑主动来找,出版社一般是不会正眼相对的,编辑们一般也很忙,他们对一般的作品也是爱理不理,我自己又很不喜欢这种沟通方式,所以今年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先把春秋部分写完,出版方面真没花什么心思...
各位周末好
很抱歉,最近因为些事情断更了很久,事实上也已经有段时间没有码字,全靠的是前面拼命攒的存货。
接下来可能会有一天、两天出现断更的现象,见谅...
913 叶公不好龙
公元前478年,秋,楚伐陈。
原因我们已经介绍,白公胜作乱期间陈国趁机趁火打劫攻打陈国,叶公沈诸梁安定楚国以后,楚惠王自然得教训一下陈国,毕竟就在2年前楚伐吴时陈湣公还派人前往吴国慰问,立场倾向简直不要太明显。
一开始,楚惠王的确只是打算教训一下陈国,因为他仅仅只是打算派兵去抢收陈国的麦子……
沈诸梁的建议下,接到此次割麦子任务的是前令尹宜申之子武城尹『公孙朝』.
理由有二,一来公孙朝可以弥补宜申伐吴时的遗恨,二来上天如果要灭亡陈国,一定会保佑令尹的儿子去完成。
结果呢?
结果是楚国要割陈国的麦子,陈国不让楚国割自己的麦子,陈国一番抵抗后战败,公孙朝一不做二不休包围陈国,陈国就此灭亡……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杀夏徵舒而灭陈,陈国第一次灭亡;
公元前566年,陈太子偃师被杀,陈哀公上吊自尽,楚灵王借机二度灭亡陈国;
公元前478年,这次是楚国先乱,然而陈国第三次被灭,从此以后,陈国再也不会有复国的机会。
往小了看,陈国主动招惹楚国并抵抗报复是被灭的诱因;
往大了看,处于吴国阵营恐怕才是根源所在。
楚灭陈之后,我们不妨聊聊近期相当出彩的叶公沈诸梁,毕竟没有他的推荐,公孙朝也不会有领兵灭陈的机会。
白公之乱平息以后,宜申、子期双双被杀,沈诸梁一时身兼令尹、司马二职,看起来似乎是这场动乱最大获益者。
然而,沈诸梁身居高位的时间极其短暂,待到一年后楚国安定下来,沈诸梁便主动安排前令尹宜申之子『公孙宁』出任令尹,前司马子期之子『公孙宽』出任司马,他自己则回到叶邑退休养老。
作为前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沈诸梁一度向周游列国的孔子讨教过管理政事的方法,反倒是在他立下军功荣升令尹之后主动放弃执政的机会,而是安心继续当他的叶公,只是,因为『叶公好龙』这个典故,他的高风亮节完全被后人所忽视……
据说,叶公这个人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叶公是如此的爱龙,以至于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主动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只见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厅堂,结果叶公看到真正的龙后当场吓得转身就跑,失魂落魄、不能自已……
叶公好龙的故事告诉我们,像叶公这样的唱高调、假大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这其实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寓言故事,与叶公本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为什么叶公会被丑化?
真相大概是这样子的,军事、政治之外,叶公水利方面也颇有建树,在他为封邑治理水利时考虑竹简用起来不太方便,于是把水利施工图画在了墙壁上,一条条的水路看起来像群龙起舞。
有人看到后不解其意又加以附会,表示叶公这个人虽然喜欢龙,但是画龙却一点水平都没有,因为『风从虎,云从龙』,画龙当然是要画云的。
后来,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以讹传讹,最后又被归纳为典故,贵为楚国令尹的叶公沈诸梁就悲催的成为了群嘲的对象。
我们郑重申明,叶公画的是水利施工图。
施工图是不需要画云的……
@o弘毅o 2017-09-01 22:51:07
各位周末好
很抱歉,最近因为些事情断更了很久,事实上也已经有段时间没有码字,全靠的是前面拼命攒的存货。
接下来可能会有一天、两天出现断更的现象,见谅...
-----------------------------
@jody021 2017-09-02 08:50:06
楼主已经表现很好了,不用压力太大,我们看到精彩的历史已经恩赐。
-----------------------------
谢谢 最近的确是因为有事 后面应该会继续全勤的
914 如此太子
了解完被『诬陷』的叶公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由前太子变为现任卫国国君的卫后庄公。
公元前480年,卫出公逃奔鲁国,卫后庄公叛乱成功;
公元前479年,卫后庄公清洗朝中旧臣遭遇抵制,瞒成、褚师比逃亡到宋国,随后卫后庄公以招待喝酒的名义驱逐孔悝,孔悝携母亲孔姬也逃到宋国。
这一年年底,卫庄公占卜他做的一个梦,有位宠臣因曾经向大夫太叔遗讨要酒吃被拒而怀恨在心,于是便和卜人勾结,表示不除掉太叔遗恐怕会有危害,结果是被驱逐的太叔遗到了晋国。
种种迹象表明,卫后庄公上任以后卫国国内的主题只有两个字,跑路……
话说为卫后庄公即位立下大功的孔氏母子二人逃走之后,和孔姬有染的仆人浑良夫颇受卫后庄公的宠信倒是没有选择跑路,比如就在卫后庄公吐槽国内宝器被卫出公跑路时悉数带走时,浑良夫还献上一计。
浑良夫表示,不妨以选立太子为名,将『太子疾』、卫出公等人忽悠回国考核一番,能者居之,考核被淘汰的就废掉,顺便抢夺他们的宝器。
卫出公也是够悲催,好好的国君一职被老爹给抢了,完了还得带着财物回国竞选太子……
当然了,从太子疾这一称呼我们就知道谁赢得了这次『选秀』,但是我们想不到的是,太子疾也有模有样的学起了卫后庄公,他回国后也派五个人用车子装上公猪跟着自己,然后劫持老爹并强迫和他盟誓。
对了,太子疾还强调,浑良夫这个人得杀。
为什么呢?
因为浑良夫的这个『馊主意』被人偷偷告诉了太子疾……
太子疾的要求,卫后庄公表示很为难,毕竟当初他是和浑良夫盟誓有过约定,事成之后浑良夫可以享受大夫的待遇,还可以赦免死罪三次。
太子疾以为这个约定实在不是问题,先赦免浑良夫三次死罪然后再杀就是了。
卫后庄公:好啊……
公元前478年,春,卫后庄公在自己的园圃中建造了一座刻有虎兽纹的木屋,按照规矩,得找一位有着好名誉的人和他在里边吃第一顿饭,太子疾请求找浑良夫来开这个光。
只见浑良夫紫衣狐裘,坐在两匹公马驾着的车子上高调赴宴,来到这座『虎幄』之后,浑良夫敞开皮袍,没有解下佩剑就吃饭,太子疾则派人牵着他退下,并且列举出三条死罪。
哪三条死罪?
紫衣、袒裘、带剑。
好了,三条罪状之后,卫后庄公承诺赦免浑良夫三次死罪的机会已经用完,太子疾可以动手了。
浑良夫卒……
提一点,袒裘、带剑可以视为对国君的不敬,紫衣为什么也是死罪?
因为在卫国,紫衣是国君的专属……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要强调是,真正置浑良夫于死地的倒并不是卫后庄公,而是为了助卫后庄公敛财而被浑良夫忽悠回国的太子疾,要怪的话看来还是只能怪浑良夫自己。
不过,这位太子疾也还真是非同一般,先是逼迫自己的老爹盟誓,随后又处心积虑弄死让自己做了太子的那个人……
要说的是,太子疾的表演还仅仅只是个开始,随后不久,赵鞅派人给卫后庄公带话,表示从前在晋国的时候自己是主人,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还望卫后庄公或者太子疾能够来晋国来一趟,以免除他的罪过,否则晋定公还以为卫国的内乱是赵鞅本人授意的。
然而,如今的卫后庄公和当年投靠赵鞅的蒯聩身份已经大不一样,岂是赵鞅随叫随到的,于是卫后庄公表示国内还有祸难实在是脱不开身……
国内有没有祸难呢?
其实还真有,不过卫后庄公想不到的是,祸乱源于太子疾派人在晋国来使面前故意诽谤卫后庄公,惹得赵鞅当即发兵攻打卫国……
各位晚上好
来晚了点 是时候恢复正常更新的节奏了...
915 昆吾之墟
公元前478年,夏6月,卫太子疾的挑唆之下,晋赵鞅领兵包围卫国。
对于卫后庄公而言,好的消息是齐国派了国书之子,大夫『国观』和田常庶兄『田瓘』『音同惯』领兵救援卫国,并俘获晋国参与单车挑战的人。
田瓘让被俘的晋国致师者,也就是单车挑战之人穿上本来的服装并对他说到:国子掌握齐国政权就命令我‘不要逃避晋军’,我哪里敢废弃这个命令,哪里又用得着劳驾您呢?
不要误会,田瓘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客气,他真正想表达的是哪怕晋国不主动找上门来,齐国都会主动去找晋国的麻烦。
于是乎,赵鞅回应到:我有为攻打卫国占卜过,但是没有为和齐国作战占卜过。
赵鞅什么意思呢?
其实就是撤兵认怂的意思……
然而,晋军退兵之后,卫后庄公的好运并没有到来,他先是在北宫做了个梦,梦见有人登上『昆吾之墟』,并且披头散发、脸朝着北面叫嚷到:我是浑良夫,要向上天呼诉我的无辜。
所谓昆吾,相传为夏朝重要邦国之一,位于今河南濮阳一带,制陶业和冶铜业相当发达。
浑良夫在昆吾故城喊冤显然不是一个太吉利的梦,为了解这个梦,卫后庄公亲自占筮并召来卜官『胥弥赦』。
胥弥赦:不是什么大事,没有妨碍。
卫后庄公很高兴,表示要封给胥弥赦城邑。
只是胥弥赦并没有接受封邑,而是赶紧跑路到了宋国,因为面对无道的国君,他实在是不敢说实话……
这事过了没多久,有一天卫后庄公登城远望,看到一座叫做『戎州』的城邑,在他问这是怎么回事时,有人告诉他这是戎人的居邑,于是卫后庄公不高兴了,当即表示卫国是姬姓诸侯国,哪里该有什么戎人,并派兵摧毁戎州。
与此同时,卫后庄公对国内工匠百般虐段,还准备驱逐大夫『石圃』,就在卫后庄公折腾正欢时,赵鞅一年内第二次出兵攻打卫国……
赵鞅为什么再度伐卫?
因为戎州人受不了卫后庄公的折腾并向晋国告了状。
公元前478年,10月,晋国再次攻打卫国,这次没有了齐国的救援,晋军顺利进入卫都外城,并即将进入内城。
就在这时,赵鞅却突然喊停,他说到:羊舌肸当年教导过我们,乘人之衰而灭亡别国的会没有后嗣。
所以赵鞅二度伐卫会再次无疾而终?
卫国国人和晋国讲和之后,晋国拥立了卫襄公的孙子『般师』之后再度收兵回国,至于卫后庄公嘛,在失去赵氏的支持后自然就被赶走了……
熟悉了各种套路后我们很轻易就可以从般师这一称呼上预见到这位新任国君的前景不会很乐观。
事实上,仅仅只是在一个月后卫后庄公便从齐国杀回卫国,立足未闻的般师只得出走。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便卫后庄公意图复辟,他在朝中得罪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
11月12日,大夫圃联合遭受虐待的匠人们攻打卫后庄公,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卫后庄公能怎么办呢?
卫后庄公表示还是关门求饶吧……
可惜的是,石圃拒不答应,情急之下卫后庄公只得越墙跑路,一不小心掉下去折断了大腿骨……
再急之下卫后庄公又逃到了戎州『己氏』家里,前不久这边才叫嚣着卫国是姬姓国容不下戎人,毫无疑问,戎州人此时也不一定会容得下卫后庄公……
@夜色妖娆江山多娇 2017-09-05 12:25:03
一年多没上号了,楼主居然一直坚持更贴,好楼主啊
-----------------------------
呵呵 又开学啦 老师好啊
916 巴人伐楚
话说遭遇大夫石圃带领的匠人攻打之后,越墙跑路的卫后庄公不仅折断大腿骨,而且还跑到了戎州己氏家里。
卫后庄公这会当然也明白他的处境,于是他很自觉的把随身带的玉璧给己氏看,并允诺只要己氏救他一命便把玉璧送给他。
己氏倒也敞亮,直接就对卫后庄公说到:杀了你,玉璧能到哪里去?
卫后庄公:……
要说的是,己氏和卫后庄公其实曾经有过不小的过节。
卫后庄公登城远望戎州的时候,曾经看到己氏的妻子,并且还注意到己氏妻子那一头漂亮的头发,所以在欺负戎州的同时,卫后庄公还派人剪下她的头发以此作为夫人『吕姜』的假发。
无怪乎己氏并不理会卫后庄公的请求,直接将其杀死,然后轻松获得了他的玉璧……
顺道提一点,太子疾、以及太子疾之弟『公子青』在翻墙追随卫后庄公时被戎州人所杀,如此一来,卫国人又重新迎回般师。
既然我们还是对这位国君直呼其名,很显然般师的前景仍然不妙……
一个月后,也就是公元前478年12月,齐国派兵讨伐卫国,卫国人请求讲和,齐国人则在拘捕般师并拥立卫灵公之子『公子起』为国君之后班师回朝。
齐、晋两国轮番干预卫国内政,显然这里已经成为两国暗自较劲新的战场,只是从公子起这一称呼来看,他接下来的命运还真不一定会比般师好到哪去……
果不其然,到了公元前477年夏,大夫石圃将公子起逐出卫国,公子起无奈只得逃奔齐国,卫出公则在动乱而逃亡四年之后从齐国重新回国继续出任国君。
有意思的是,卫出公回国后很快就恢复了太叔遗和『石魋』原先的官职,顺便将石圃给赶走。
石圃:……
从卫出公到卫后庄公,再到般师、公子起一连串的折腾之后,卫国总算是又回到了原点,鉴于卫出公流亡的时间长达4年,我们此后可以记为卫出公后元年。
就在这一年,楚国也有所动作,或者说楚国被有所动作,因为巴国进攻楚国并包围了楚国的『鄾邑』『音同优,今湖北襄樊市』……
春秋以来,巴国鲜有出场,寥寥数次出场还都是和楚国联系在了一起:
公元前703年,巴人向楚国请求与邓国交好,楚武王派大夫『道朔』带巴国使者『韩服』出使邓国,结果遭遇邓国南部边境『鄾国』的袭击,道朔、韩服被杀,财礼被夺,楚武王谴责邓国又被拒不接受,于是楚、巴两军大败邓军并灭亡鄾国;
公元前688年,楚国联合巴国灭亡邓国、申国,但是因为大夫阎敖污辱巴国士兵导致两国交恶;
公元前676年,巴国突袭楚地『那处』,阎敖弃城而逃,楚文王怒杀阎敖引来其族人作乱,于是巴国乘乱再度伐楚,楚文王只得亲自率军抵御巴军,结果仍被击败,鬻拳也因楚文王战败而坚决不开城门,楚文王只得掉头攻打黄国,却又不幸病死途中;
公元前611年,巴、楚关系转暖,一度联手灭掉庸国。
公元前477年3月,一百余年过后,巴人再度进攻楚国,等到巴军来到,楚国将要占卜统帅人选之时,楚惠王说道:宁完全符合意愿,还有什么好占卜的?
宁不是别人,正是沈诸梁告老退休后的令尹公孙宁,楚惠王的充分信任之下,令尹公孙宁、寝尹『吴由于』、工尹『蒍固』领兵出战,果然不负众望,在鄾邑轻松击败巴军。
不过,楚国的麻烦好像并没有到此为止,因为仅仅一年之后,关系一向不错的越国竟准备攻打楚国……
@善水心 2017-09-06 18:09:38
时差姐姐去哪了?
-----------------------------
差点我就问小姑娘和时差姐姐去哪了
说几句
虽说春秋的末期吴、越是主要焦点所在,但是篇幅上明显我们还是把重心放在了中原一带,其实这也是比较无奈的事情,因为关于吴越这个阶段虽说资料不少,但演绎的成分都比较重,实在不好纳入正文。
917 吴都被围
公元前476年,春,楚惠王十三年,越王句践二十一年,越国攻打楚国。
越国为什么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伐楚?
其实吧,伐楚是假,越王勾践真正的目的是迷惑吴国,使得吴王夫差放松警惕……
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战后,吴、越两国就走在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上:
一面是吴王夫差携数代累积而来的实力接连取得胜利;
一面则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不断积蓄力量以报会稽之耻。
公元前482年,局面有了微妙的变化:
一面是吴王夫差携精锐与晋国举行黄池之会;
一面则是越国趁机攻入吴国国都。
虽然两国很快讲和,不过伍子胥自尽前『三年后吴国开始衰弱』的预言似乎即将变作现实。
公元前478年,越国更加强大,而吴国军民早已疲惫不堪,精锐士兵也在与齐、晋的对抗中损失惨重,如此背景下,越王句践正式发兵进攻吴国,吴王夫差只得领兵在『笠泽』『今江苏苏州吴江市一带』抵御,两军隔河摆开阵势。
越王勾践先是安排左右两军在夜里忽左忽右、击鼓呐喊顺河前进,吴军立即分兵抵御,怎料吴军疲于应对的同时越王勾践却带领中军迅速偷渡,三军合力突然对准吴国中军击鼓进攻,吴军顿时大乱。
『笠泽之战』,吴军仓促应战,分兵迎击越军左、右两军的同时中军被一举击溃,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此战过后,形势已然发生变化,吴军被迫处于守势。
到了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为了降低吴国的警惕性,于是便有了前面越国假意伐楚这一幕,毕竟等到楚国『公子庆』、司马公孙宽领兵迎战之时,越军赶紧就选择了跑路……
此次伐吴会有怎样的结果?
笠泽之战大败后,吴军俨然一副气数已尽的样子,吴国国都被越军死死围困,至于姑苏会被围困到什么时候,我们三年后再表……
倒是吴国被越国牵制以后,楚国开始有了更多精力用于扩张。
这一年秋,叶公沈诸梁对东夷势力发起进攻,并与位于今浙江沿海宁波市、台州市、温州市一带三个夷人部族结盟之后凯旋而归。
此外,公元前476年冬,周朝天子敬王去世,在位共计44年。
作为景王之子,悼王之弟,敬王的继位『得益于』当年旷日持久的王子朝之乱。
王子朝杀悼王之后,晋国拥立敬王为天子,初立的敬王完全不是王子朝的对手,以至于王子朝自立为王,敬王却只得避居草泽之中。
公元前516年,敬王4年,王室告急,晋国荀跞、赵鞅正式起兵,王子朝携周室典籍逃奔楚国,二王并立的尴尬局面成为历史;
公元前514年,敬王6年,王子朝叛党再次发动叛乱,随后不久便被平息;
公元前505年,敬王15年,趁着吴破楚都之际敬王派人前往楚国杀死王子朝;
公元前503年,敬王17年,叛军继续发动叛乱,还是在晋国的帮助下敬王才得以安全返回王城,此后在单武公、刘桓公的大举反击之下叛党才算是基本被肃清,王子朝之乱终于是落下帷幕,敬王的执政生涯也在颠簸之中渡过了接近一半的时间……
坎坷一生何所用,它年湖海一渔竿。
此后的时间里,晋有范氏、中行氏的没落、齐有田氏的强势崛起以及国君被弑、鲁有孔子的回归以及季氏的独大,然而,舞台的焦点俨然已经从中原转到了吴、越以及楚国所在的蛮夷之地。
随着吴国的势如破竹,敬王倒也派了代表在黄池之会上露了一把脸,除此之外,敬王还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很遗憾,好像实在是少了点……
@善水心 2017-09-06 18:09:38
时差姐姐去哪了?
-----------------------------
@catslover 2017-09-06 22:56:11
最近娃娃们要开学,这几天都没上班,忙死了。
-----------------------------
美国那边开学需要这么麻烦?
@善水心 2017-09-07 12:36:55
越王句践……还出现两次……你用的是五笔?
-----------------------------
如果我要狡辩的话,似乎可以将一大堆道理,比如古时句就是勾,勾就是句什么的。
事实上,的确是我粗心了...
@奥士爱国 2017-09-07 21:55:08
是网络的问题,楼主加油
-----------------------------
在检查呗...
各位晚上好
昨天我们对敬王简短的作了一个小结
今天轮到被做小结的就是赵鞅了
顺道提一点 左传和史记中关于赵鞅去世时间差别还是很大的,我们采用的是左传的版本。
事实上,由于晋国在春秋末期转衰,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个阶段史料中关于晋国的介绍偏少,以至于不少重量级人物什么时候去世的都没有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