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岚雪影 2017-09-14 21:25:23
0
-----------------------------
呵呵 一晃也是两百页啦 春秋部分总算是快结束了
@catslover 2017-09-14 21:30:46
邾国不是有两个吗?大邾国和小邾国,这是哪一个?
-----------------------------
大邾国一般就是我们说的邾国
小邾国出现的时候会加小
相对来说大邾国的存在感要强一些...
大家周末好
今天我们聊的是前面时差姐姐提到过的典故
927 食言而肥
因为立公子荆母亲一事,鲁哀公甚至不惜打破礼制、得罪国人,这算不算真爱?
其实还真不好说……
这不,随后不久,鲁哀公亲自出访越国,并和越王勾践之子『太子適郢』相处得很是愉快,太子適郢一高兴就准备多给鲁哀公一些土地,而且还准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鲁哀公。
有意思的是,这边鲁哀公还没来得及高兴,那边季孙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有点坐不住了,毕竟季氏专权多年,鲁哀公这又是立夫人,又是从越国取老婆,搞得不好还可能从越国借兵讨伐季氏,季孙肥当然不允许这么强势的国君存在……
于是乎,季孙肥赶紧备上厚礼派人送到越国,一番打点之后,事情才得以中止。
鲁哀公:……
到了公元前470年的6月,鲁哀公从越国回到鲁国,季孙肥、孟孙彘则提前到郊外的『五梧』迎接,由于孟孙何忌十余年前已经去世,孟孙彘也早已是孟氏宗主。
为鲁哀公驾车的人叫『郭重』,他在见到季、孟二人后退回并说道:这两位对您不敬的坏话多着呢,还请君王当面一一追究。
于是,鲁哀公在五梧设宴,一场别开生面的酒宴开始了……
首先,孟孙彘祝酒,因为讨厌郭重,他故意问道:你为什么这么肥?
很显然,孟孙彘这是要搞事情……
季孙肥心领神会,随即附和道:还请孟孙彘喝酒!
季孙肥这是什么套路?
他继续说道:鲁国紧挨敌国,臣下们因此不能陪君王远行,可是孟孙彘却认为在外辛苦奔波的郭重肥胖,必须得罚酒。
话说季孙肥和郭重两人名字也是够巧,名为肥的居然和孟氏一起嘲笑名为重人的长得肥……
当然了,鲁哀公也明白,季氏、孟氏两人其实是在借郭重损他本人,于是回应道: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鲁哀公又是什么套路呢?
所谓『食言而肥』,正是出自鲁哀公的这段话,鲁哀公想说的是,郭重他为什么这么肥?因为他吃自己的话吃多了,所以才肥。
鲁哀公真正想表达的又是什么呢?
郭重肥不肥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鲁哀公在暗讽这两位、乃至三桓经常说话不算话,经常食自己的言……
好好的这么一场酒宴就因为鲁哀公与季氏、孟氏的斗嘴而变得尴尬起来,诸位大夫虽然继续喝酒,但心里却都不太高兴,继立公子荆母亲为夫人之后,鲁哀公和大夫们关系也是变得越来越差。
实事求是的讲,无论是鲁哀公,还是邾隐公,作为国君或者前国君,他们的所作所为当然是为了自身的权力和地位,很遗憾的是他们又不能正视客观的政治环境,所以在做了一些并不符合礼与道的事情后往往是适得其反。
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他们的话,那就是『作』……
还有没有比较作的国君呢?
还真有……
邾隐公、鲁哀公之后,我们不妨关注一下另一个比较作的国君,也就是卫出公。
公元前480年,卫后庄公携孔氏作乱,卫出公出逃;
公元前478年,晋国拥立般师为君,随后不久卫后庄公回国,般师出逃,大夫石圃继续作乱,卫后庄公死于戎州,接下来齐国又拥立公子起为君;
公元前477年,石圃逐公子起,卫出公回国继续出任国君。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卫国这么乱,卫出公老老实实的当他的国君不好么……
@善水心 2017-09-16 21:28:45
二更~
-----------------------------
呵呵 小姑娘周末好
@catslover 2017-09-15 22:38:17
我怎么觉得卫国的国君“作”才是常态……
-----------------------------
确实是 从春秋初年卫国一直在折腾 被灭国后还在折腾
结果还别说 后来六国都被灭干净了 人家卫国还健在...
@奥士爱国 2017-09-15 18:33:17
学生的双百是全优吧
-----------------------------
有道理
928 众叛亲离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以为,执政者首先要做的是端正自身的行为,做到了这一点,管理政事就没有了困难,反之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在令别人端正时自然是没有说服力的,所谓『正人先正己』便是这层意思。
作为反面教材, 邾隐公、鲁哀公已经用他们的行为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接下来继续证明这一命题的是卫出公……
回到国内之后,卫出公曾对追随他流亡的人一一赏赐,还有比如太叔遗和石魋官复原职,比如大夫褚师比也回到国内。
但是呢,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受到卫出公的重新,还有其他一些先前并不太支持他的人就没那么好运了,比如石圃很快被逐出卫国,比如卫出公一回国就强占了大夫『公孙弥牟』,比如『司寇亥』的职务被剥夺,还有比如大夫『公文要』也挺倒霉的。
公文要怎么了?
卫出公竟然专门派人把公文要的车子给推到了池塘里……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需要我们介绍,他叫夏期。
公元前484年,太叔疾因生活作风问题出逃,太叔遗成为太叔氏宗主,『叔接嫂制』的事情我们还略有印象,也就是说太叔遗娶了太叔疾先前的老婆孔姞为妻。
后来,由于卫国的动乱,太叔遗也不得不离开卫国,他的外甥『夏戊』不幸受到牵连,夏戊被杀,夏丁氏被灭,他的家产也被赐给了弥子瑕。
弥子瑕也就是当年颇受卫灵公宠爱,甚至两人『分桃』的那位……
这位弥子瑕也是十分了解,在得到夏丁氏的财产后他转手又把夏戊的女儿进献给了卫出公,结果还算不错,夏戊之女颇为受宠,竟然也做了卫国夫人。
此外,这位卫国夫人有一个弟弟叫做『夏期』,从小就被养在卫出公的宫中,成人之后卫出公让他做了司徒。
所以的一切,看起来还算美好,直到有一天卫出公的新鲜劲过了,夫人不受宠了,夏期也就跟着倒霉了……
最后,我们还得介绍一个人,也就是公元前479年逃奔宋国的大夫褚师比,如今他早已回到卫国。
公元前470年5月,卫出公派人修建了一座灵台,并叫了一众大夫聚集在这里喝酒,当时褚师比穿着袜子就登席,卫出公发怒了,因为按照规矩,臣子见君是要脱袜的,否则就是大不敬。
褚师比赶紧解释:我和别人不一样,脚上生了疮,君王看到了会作呕,所以才不敢脱去袜子。
没想到的是,卫出公这下更生气了,不管大夫们怎么为褚师比辩解,卫出公都不听,没办法,褚师比只得退席。
然而,卫出公仍然不依不饶,只见他把手叉在腰上,并且说道:必须要砍断你的脚!
褚师比能怎么办呢?
他赶紧就和司寇亥一起坐上车子,并且说道:今天这事要是能够落得个逃亡都算是幸运了。
褚师比后来有没有跑路?
其实没有……
这不还有一位大夫叫做『拳弥』,平时颇受卫出公信任,但是有一次卫出公派了一个叫做『优狡』歌舞艺人同他结盟令他觉得很受侮辱。
于是乎,褚师比心一横决定往大了闹,在他的鼓动下,公孙弥牟、公文要、司寇亥、司徒夏期、拳弥联合起来抵制卫出公,一众大夫拿着锋利的武器,带着国人就冲到宫里,有些找不到武器的人甚至拿着斧子也要去砍卫出公。
到了这般地步,想着跑路就算幸运的人恐怕就不是褚师比了……
929 拳弥盗宝
因为不能正其身,卫出公可谓众叛亲离,不过就在褚师比等人冲入宫内准备发动叛乱时,也还是有人挺身而出的,比如大夫『鄄子士』就向卫出公请求率兵抵御叛军。
然而,拳弥拉着鄄子士的手,对他是这样说的:您固然勇敢,可是您又能把国君怎么办呢?你不是也见到过先君的结局吗?现在众怒难犯,绝对不能那么做。
先君说的当然是卫后庄公,当时卫后庄公仓惶逃至戎州还是被杀,如今故事重演,鄄子士也泄了气,卫出公只得跑路,而且是复位后再次跑路……
卫出公能逃到哪里?
卫出公准备到离晋国比较近的『蒲邑』『今河南新乡市一带』,拳弥表示晋国没有信用,不能逃到那里……
卫出公接着准备去往临近齐国的『鄄邑』『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一带』,拳弥表示齐国和晋国现在在争夺卫国,也不能逃到那里……
卫出公只得去往临近鲁国的『泠邑』,毕竟鲁国看起来对卫国比较安全,拳弥又说了:鲁国太弱,不足以依附,也不能逃到那里……
卫出公还能去哪?
拳弥表示,可以去宋、卫之间的『城鉏』『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不是因为宋国够强,而是因为从这里去越国比较方便,毕竟越王勾践如今才最值得依附。
由此来看,拳弥其实早就知道卫出公应该逃到哪去……
问题是卫出公为什么不直接逃到越国呢?
毕竟他打算等到风头过了再回国出任国君,越国实在是远了点,来回太不方便……
因为被卫出公羞辱,拳弥伙同褚师比等人作乱;
因为内乱,拳弥又耐心为卫出公分析合适的逃亡地点,所以拳弥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去往城鉏时,鉴于卫出公随身带了不少宝物,拳弥又有话要说了:目前还不清楚卫国的盗贼会不会来袭击您,还请您赶紧离开,我来负责先发。
结果呢?
结果卫出公总算是安全抵达城鉏,拳弥以及宝物却不知所踪,毕竟先走的拳弥带着宝物偷偷又回到了卫国,从此不知所踪……
没办法,到了城鉏之后,卫出公把带来的士兵加以部署,并利用留在国内的『祝史挥』作为内应准备侵袭卫国,一时令国人很是头疼。
得知这一情况后,大夫公文要进见公孙弥牟并请求驱逐祝史挥,他说到:祝史挥专权、好利而又行为不轨,要是见到国君杀进国都,他一定会在前面带路。
公文要看来,祝史挥百分百是带路党……
公文要继续分析:如果驱逐他,他一定会出南门而去国君那里,越国近来得到诸侯的拥戴,他一定会去越国请求出兵。
提一点,当时诸位大夫正在上朝,公文要的分析也得到了公孙弥牟的认可,待到下朝之后公文要果然就派人把祝史挥遣送出城。
祝史挥在城外呆了两天,想要回城,结果未被接纳,于是乎他只得投奔卫出公,很快便被派到了越国请求出兵……
公元前469年,夏,援军如期而至,越大夫『皋如』、『后庸』,鲁叔孙州仇之子『叔孙舒』以及宋司城『乐茷』各自领兵集结在一起,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送卫出公回国。
作为卫国执政,公孙弥牟迫于压力准备接纳卫出公,然而公文要又说了:国君执拗又暴虐,稍微等等,他一定会残害百姓,到时候百姓们就会跟您和睦了。
卫出公两度出逃,两度准备回国,他会不会再次成为卫国国君?
我们下回分解……
@善水心 2017-09-17 21:22:49
这周我全勤~
-----------------------------
好巧 我也是
930 客死越国
公元前469年,5月,由于卫出公暂时不被批准回国,越、鲁、宋联军对卫国发起进攻,区区卫国岂是联军对手,事态的发展果然就如大夫公文要说的那般变了性质。
联军这边在侵袭了卫都郊外的『外州』『今河南濮阳西南一带』之后大肆劫掠,卫国诸大夫出军抵御,结果大败;
卫出公更狠,他派人将褚师比父亲『褚师定子』的墓挖开,并将棺木放火焚烧,可谓夕有伍子胥开棺鞭尸,今有卫出公掘墓焚尸……
联军发威之后,公孙弥牟赶紧派了大夫『王孙齐』私下进见越大夫皋如,王孙齐问道:您是打算大举灭亡卫国呢,还是把国君送回来就算了呢?
皋如:越王命令很简单,把卫君送回来就算了。
公孙弥牟心里松了一口气……
于是,公孙弥牟又召集众大夫并问道:国君以蛮夷伐卫,国家差一点灭亡了,要不要接纳他?
众人意见很一致:不接纳……
公孙弥牟又问:如果我逃亡对大家有好处,请让我从北门出去。
众人意见还是很一致:不准走……
很显然,卫出公虽有越国的支持,但是朝中大夫拥护的却是公孙弥牟,随后公孙弥牟又对越军施以重贿,事情变得有趣起来。
很快,卫国城门大开以迎接卫出公,只是放眼望去,城上守卫森严,完全不像是欢迎领导回国应有的正常气氛。
这一刻,卫出公却不敢进城了……
卫出公不敢进城,护送他回国的越军又该怎么办呢?
收了公孙弥牟的越军表示人都已经送到家门口了,自然是时候退兵回国了,这样一来,联军退走,卫出公只得再次去往城鉏,这也意味着他的『二进宫』宣告失败……
随后,卫国国人拥立卫后庄公之弟,也就是卫出公的叔父『公子黔』,史称『卫悼公』。
当然了,即便事情到了如此地步,卫出公倒也并未彻底死心,他在城鉏还派人到鲁国向子贡询问自己能不能回国。
子贡嘴上说不知道,私下对使者其实是这样说的:以前卫成公流亡到陈国,宁武子、孙庄子在宛濮结盟,卫成公回国;卫献公亡到齐国,子鲜、子展在夷仪结盟,卫献公回国,现在国君再次流亡在外,但是内部没有听说有像献公时代的亲信,外部也没有听说有像成公时代的大臣,那么我就不懂得依据什么来判断了。
其实吧,子贡更想说的只有二个字:没戏……
诗云:无竞惟人,四方其顺之。
由此来看,无论任何时候,人才才是治国的根本,最强莫过于得到人才,四方也因此将会顺服。
将国内人才得罪得一干二净的卫出公看来只得久居于城鉏,更糟心的是,没多久卫国干脆就把城鉏送给了越国……
到了这一步,卫出公还能怎么办呢?
卫出公认为,这事一定是司徒夏期干的,既然报复不了夏期,那就拿夏期的姐姐,也就是卫出公的夫人下手,
于是乎,卫出公对身边的人下令到:凡是对夫人有怨的都可以尽情的报复……
又过了没多久,新上任的卫悼公安排夏期到越国聘问,卫出公竟然派人半道夺走了财礼,如此一来,越王勾践当然不高兴了,他又让夏期带兵把财礼取了回来,总之的是,卫出公和夏期彻底翻脸,却又对夏期无可奈何。
为了报复夏期,卫出公竟然还是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杀死太子,毕竟太子是夫人生的,夫人是夏期的姐姐,这样卫出公就杀了夏期的外甥……
比起邾隐公和鲁哀公的作,卫出公简直就是作出了水平,作出了风格,终于是把自己作成了孤家寡人而客死越国……
931 北首而寝
连续介绍完邾、鲁、卫三国国君的近况之后,我们继续来关注一下另一位国君,也就是宋景公。
公元前517年,宋元公去世,到如今已是宋景公在位的第48个年头,他也是截止目前各国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宋元公、宋景公期间,先有华向之乱,后有公子地、公子辰等人叛乱,其中宋景公因为过分宠信向魋致使公子地等人负气出走并叛变令人印象深刻,向魋后来势力越来越大甚至公然叛乱也是令宋景公悔恨不已。
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后,宋国内政结构比起此前有了不小的变化,如今宋国六卿名单如下:右师『皇缓』、左师『灵不缓』、大司马『皇非我』、司徒『皇怀』、司城乐茷、大司寇『乐朱鉏』。
这其中,皇缓、皇非我、皇怀出自皇氏,华氏、向氏没落后,皇氏显然是最大赢家,乐茷、乐朱鉏出自乐氏,作为当年公子围龟的后人,灵不缓所在的氏族为灵氏。
六卿三族共同听取政事,权力看似很大,其实不然,公元前481年向魋叛变失败而逃亡齐国之后,宋景公又有了新欢,这个人也就是『大尹』。
大尹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官职,这位大尹出身虽然不如六卿高贵,但是因为受到宋景公的宠信而成为朝中红人,但凡诸卿有什么事情都得通过大尹来传达至宋景公。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宋景公没有吸取当年宠信向魋的教训,这位大尹着实也算对得起宋景公,他经常不向宋景公报告就按照自己的意图胡乱发号施令。
欺君之罪,不过如此……
大尹欺上瞒下,搞得怨声载道,很多人都心怀不满,比如司城乐茷就想找个机会除掉他,不过左师灵不缓发话了:随他去,让他恶贯满盈。
左师灵不缓的意思很明显,既然作,那就让大尹往死了作。
这不大尹越玩越大,终于是控制不住场面了……
公元前469年,10月初4,宋景公在都城邻近一个叫『空泽』的地方游玩,一不小心就死在了那里,这下好了,原本就喜欢胡乱发号施令的大尹更加不用考虑宋景公的感受了……
很快,大尹出动空泽甲士一千人,带着宋景公的尸体秘密回到宫中,并派人召来六卿,大尹说道:听说『下邑』有战事,国君请六卿一起谋划。
你还别说,大尹确实挺能编的……
然而,六卿来到宫内时等待他们的并不是什么国事,而是早有安排的甲士劫持了他们。
大尹这时改了口:国君现在重病,还请诸侯盟誓,保证不做对公室不利的事。
六卿不知是诈,盟誓的内容看起来也合乎情理,六卿果然盟誓一番,大尹也就立了『子启』为君,并将宋景公的棺材停放于祖庙。
三天之后,消息传开,诸位大夫才知道宋景公其实早就已经去世……
顺道提一点,这位叫做子启的新君其实并不是宋景公的儿子。
宋景公生前因为一直没有儿子,最后不得已把大夫『公孙周』的两个儿子子启、『子得』要了过来,毕竟公孙周也不是外人,他是宋元公的孙子,也就是宋景公的侄子。
要说的是,虽说宋景公一下领养了子启、子得两个人,但是立太子的事情一直没有定下来,拥立子启为君一事当然也就是大尹的个人意见。
待到子启被大尹拥立为君后,子得倒是做了一个梦,梦里面子启头向北、睡在都城东门『卢门』之外,他自己则化作了一只大乌鸦栖息在子启身上,嘴巴搁在卢门上、尾巴搁在北门『桐门』之上。
梦醒后,子得很高兴,为什么呢?
因为子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换句话说,他的兄弟很可能要出事,这样一来就会轮到他来出任国君。
看到没,子启要出事并不是重点,子得重点关心的是自己可能马上要当国君了……
@catslover 2017-09-18 22:03:22
今天还没催就更了,表扬一下
-----------------------------
哈哈 主要是小姑娘今天旷工了
@点点断月点 2017-09-18 22:25:59
今天2更不?
-----------------------------
最近懒 已经没货了
点点周末来催我一定二更...
@catslover 2017-09-19 21:23:20
催更催更
-----------------------------
来了来了
@阿好2017 2017-09-18 22:33:22
-----------------------------
晚上好
932 宋后昭公
灵不缓曰:纵之,使盈其罪。重而无基,能无敝乎?
司城乐茷想要除掉大尹时,左师灵不缓当时说了以上一段话。
在他看来,虽然大尹暂时得势,毕竟根基不够深,只要让他继续作恶下去,有朝一日必定会自掘坟墓。
大尹瞒着宋景公的死讯私下安排六卿盟誓并拥立子启为君的消息传开之后,还是司城乐茷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派人宣布:大尹蛊惑国君,专权好利,现在国君没有生病就死了,死了以后遗体又被藏匿,没有别的好说,一定是大尹的罪过。
宋景公究竟是不是大尹所杀?
乐茷的确没有任何直接证据,但是前前后后联系起来的话,这个说法的确也算是合情合理……
大尹又是怎么想的呢?
大尹一寻思,虽然六卿已经盟誓不干对公室不利的事情,但是一来他本身并不能代表公室,二来当时他又没有参加盟誓,六卿指不定就会联合起来将他驱逐出国。
随后,大尹赶紧派了『太祝襄』制作盟书,希望能和六卿来一次盟誓,然而六卿们可不是这么想的,大司马皇非我和左师灵不缓、司城乐茷、大夫『乐得』等人一合计,决定还是先争取百姓们的支持,然后赶走大尹……
很快,皇非我等人各自回去把武装分发给部下,并让他们在国都内一边巡行,一边宣布道:大尹蛊惑国君,欺压虐待公室。亲附我们的人,就是救援国君的人。
效果很不错,百姓们表态:亲附你们!
大尹一看赶紧改变策略,他也派人巡行,宣传口号是这样的:乐氏、皇氏准备攻打新君,亲附我的,不要担心不发财。
然而,百姓们压根就不相信大尹的口号……
舆论工作顺利完成,乐氏、皇氏准备出兵讨伐新君子启,乐得却认为不妥,他分析道:大尹欺凌国君有罪,但我们要说出兵攻打国君,罪过只会更大。
既然不能讨伐国君,乐、皇二氏又该怎么办?
继续深入百姓做好舆论工作,把罪过全部加在大尹身上……
于是乎,大尹果真不堪舆论压力携子启逃到了楚国,子得自然也就被拥立为宋国新任国君,史称宋昭公。
鉴于此前已经有一位帅得被奶奶垂涎三尺的宋昭公,我们得称其为『宋后昭公』。
事实证明,宋后昭公这个梦的确还挺准的……
宋后昭公即任之后,皇、灵、乐三族共同盟誓,盟誓说道:三族共同掌握国政,不要互相残害。
新人新气象,宋国一派和谐,与此同时,却有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去世,那就是周朝天子元王。
公元前469年,冬,元王病逝,在位共计8年,随后其子『姬介』即任,史称『周贞定王』。
提一点,有关姬介的谥号历来还是存在一定争议的,部分观点认为其谥号为周贞王,部分人以为其实谥号为周定王,还有一部分则认为应该是周贞定王。
事实上,春秋以来上到天子、下到大夫,谥号通常都是单字,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周贞定王这样两个字的谥号哪里出了问题?
其实不然,传统有朝一日终究也是会被改变的,很快我们就会看来,会有越来越多人的谥号出现两个字、甚至三个字。
不管怎样,无论周贞王,或者周定王,亦或者周贞定王,说的都是这位新科天子,只是如此多不同的称呼好像也无法为他多增加哪怕一点的存在感……
@catslover 2017-09-20 20:45:40
催更催更
-----------------------------
时差姐姐好
933 鲁邾划界
连续关注完邾、卫、鲁、宋等几个中小诸侯国的动态,以及存在感不那么强的天子贞定王之后,我们还是把视线转移到存在感更强的国家。
目前谁的存在感更强?
显然是越国。
公元前468年,春,越王勾践派大夫后庸到鲁国聘问,并与鲁哀公在『平阳』『今山东济南市一带』结盟,季孙肥、叔孙舒、孟孙彘等三位也有跟随前往。
此次盟会之前,越、鲁两国联系就已经比较紧密:
公元前474年,越国史上第一次派人出使齐国,算是为接下来越国灭吴以及称霸中原做准备;
公元前472年,鲁大夫『叔青』去往越国聘问,这也是鲁国史上第一次出使越国,作为回应越国随后不久则派了大夫『诸鞅』前往鲁国;
公元前471年,鲁哀公亲自访越,越太子適郢对其礼遇有加,并准备把女儿嫁给鲁哀公,可惜随后遭遇三桓的阻拦。
此番越大夫后庸再度访鲁,主要还是与近年来将鲁、邾两国的纠纷有关,准确点说,鲁国近期占了不少邾国的土地,作为『霸王』的越王勾践当然得有所表示。
盟会确定,鲁、邾两国边界从今以后以『骀上』『今山东济宁市一带』为界,名义上鲁国得将原先占有的领土退回,实际却还是占了便宜……
与此同时,季孙肥对于鲁、越两国的友好关系却深感忧虑,为什么呢?
毕竟鲁哀公和越国紧密的关系对于三桓,尤其是执政的季氏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不过季孙肥也不用为此忧虑太久,因为仅仅只是在4月他便去世,史称『季康子』……
作为三桓之季孙氏的第八任宗主,自公元前492年季孙斯去世后季孙肥便独大于鲁国政坛,三桓之强盛、季孙肥之位高权重,无不反应着鲁国国君地位的尴尬,随后其曾孙『季孙强』成为季氏宗主。
有意思的是,一向与季氏不和的鲁哀公也亲自吊丧,并且趁机『降礼』,也就是通过降低季孙肥葬礼的规格待遇来宣告君权的回归。
鲁哀公的君权回归没有呢?
然而并没有,因为仅仅只是几个月之后鲁哀公也去世了,在位共计27年……
原来,自即位以来鲁哀公一直不能容忍三桓的强势,三桓也屡屡担忧鲁哀公有所动作,典型比如鲁哀公强立夫人、太子,以及鲁哀公嘲讽三桓『食言而肥』等事均将鲁哀公与季孙肥为首的三桓推向了对立端。
等到季孙肥一去世,看到机会的鲁哀公便有了想法,这天鲁哀公在外游玩,恰好碰到了孟孙彘,鲁哀公便试探起了孟氏对他的态度。
鲁哀公:请问,我能得到善终吗?
孟孙彘:我没法知道。
鲁哀公连问三遍,孟孙彘始终辞谢不答,很显然,他连对鲁哀公敷衍一下都不愿意……
于是乎,鲁哀公算是彻底知道了三桓对待他的威胁,也决定对三桓采取行动,如何行动呢?
当然是向越国请兵除掉三桓。
尴尬的是,鲁哀公这边尚未采取行动,三桓便已经联合起来攻打鲁哀公,鲁哀公先是到了大夫『公孙有山』的封邑,随后辗转至邾国,再从邾国曲线到了越国,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是越国并不打算为了鲁哀公而出兵……
接下来不久,鲁国国人原本也有意迎鲁哀公回国,怎料回国后鲁哀公便死于公孙有山家中,随后其子『姬宁』即位,史称『鲁悼公』。
提一点
鲁哀公是左传所能记载到的最后一位国君
鲁哀公去世之后,有关春秋部分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春秋以及由春秋展开的三传基本就告一段落。
在很多版本里面,左传或者说春秋的结束其实也就意味着春秋时代的结束。
我个人看来,以这种史书记载时间节点划定春秋、战国稍显突兀,所以我们会稍稍放缓,在接下来不久再对春秋时代做最后的总结。
但是不管怎样,春秋部分应该不会太监了...
转一篇对左传的介绍
---------------------------------------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十三经之一。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年),《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智),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主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既是中国古代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就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左传》与《春秋》合编,成为儒家的一部经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学派所谓的"文"其实是指"文化",主要是历史经验、政治哲学、以及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一方面,《左传》正是《春秋》的绝好辅助材料。司马迁推寻《春秋》之义以为孔子说:"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之后,孔门弟子要系统地总结孔子遗教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有了《春秋》这样的简明提纲,有了《左传》这样丰富而具体的历史事实作为它的印证,自然就"深切而著明"了。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
《左传》也是一部长于修辞的文学作品,在史料和写作方法上,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司马迁的《史记》不少取材于《左传》。总之,这部搜罗广泛,丰富多采的史学巨著,对后世史学、散文乃至小说、戏剧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左传》还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见长。《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o弘毅o 2017-09-20 21:08:52
提一点
鲁哀公是左传所能记载到的最后一位国君
鲁哀公去世之后,有关春秋部分的第一手资料,包括春秋以及由春秋展开的三传基本就告一段落。
在很多版本里面,左传或者说春秋的结束其实也就意味着春秋时代的结束。
我个人看来,以这种史书记载时间节点划定春秋、战国稍显突兀,所以我们会稍稍放缓,在接下来不久再对春秋时代做最后的总结。
但是不管怎样,春秋部分应该不会太监了...
-----------------------------
@catslover 2017-09-20 21:53:00
这种划分想来是最早的版本。因为史书的记载正好跟一个历史时期重合,因此命名,不过现在已经不是主流了吧。
不过以鲁国的史籍,而不是周王室的史籍作标准,应该跟孔子有莫大的关系。
-----------------------------
恩 这是早期的分法 毕竟当时对历史客观规律的认识上还不够深
现在的分法更多还是从社会特点来分的
当然了 本身社会的演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个人看来,所谓的春秋、战国本来就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时间截点。
@善水心 2017-09-21 20:18:57
早点催文^_^^_^
-----------------------------
同催...
@catslover 2017-09-21 20:50:55
催更催更
-----------------------------
现在很流行组团忽悠啊...
934 鲁如小侯
公元前467年,鲁悼公元年。
鲁昭公之后,鲁哀公与三桓的抗争再次以失败而告终,到了鲁悼公时期,鲁国自此形成『三桓胜而鲁如小侯』的局面。
换句话说,三桓此时势力不降反升,乃至到了其鼎盛时期,以至于鲁悼公如同小国诸侯那边卑微,不用多说,往后鲁悼公想和三桓对抗只怕是难上加难……
遥想当年,孔子去世的时候鲁哀公表达了沉痛的哀悼之情,并且悔不该没能启用孔子来治国,还在更早之前,他和孔子之间也有过一些精彩的对话,我们不妨简短的回顾一下。
鲁哀公问:我想选择国内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请问该怎样去选取他们呢?
孔子答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
孔子认为,生在当今世上,牢记古代原则;处在当今的习俗中,穿着古代式样的服装,能够做到以上这些的,少有为非作歹之人。
鲁哀公问:我生在深宫之中,在妇人的哺育下长大,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悲哀,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劳苦,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也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危险。
『未尝知哀』的鲁哀公恐怕不会知道,他以后的谥号就是哀……
孔子答曰:您入庙门而向右,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椽子屋梁,低头看见灵位,器物还在,祖先已经没了,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悲哀,那么悲哀之情哪会没有呢?您早起梳头戴帽,天亮而听朝,太阳偏西时退朝,而各国逃亡而来的诸侯的子孙一定有等在您那朝堂的远处来侍奉您的,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劳苦,那么劳苦的感觉哪会没有呢?您走出鲁国国都的城门去瞭望四郊,亡国的废墟中一定有几处茅屋,您从这些方面来想想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哪会没有呢?听闻国君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载舟,水亦覆舟。您从这个方面来想想危险,那么危险感哪会没有?
鲁哀公又问:怎样选取人才?
孔子答曰:要强好胜的人,往往贪得无厌;喜欢钳制别人的人,往往会犯上作乱;能说会道的人,往往会弄虚作假,所以弓首先要调好,然后才求其强劲;马首先要驯服,然后才求其成为良马;人才首先要忠诚老实,然后才求其聪明能干。一个人如果不忠诚老实却又聪明能干,是不可以使自己靠近他的。俗话说『桓公用其贼,文公用其盗』,英明的君主根据利害得失来选用人而不凭感情用事,昏庸的君主则凭感情来选用人而不根据利害得失。对利害得失的计较超过了感情用事就会强盛,感情用事超过了对利害得失的计较就会灭亡。
最后,孔子将人分为了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五类。
何为庸人?
孔子以为,所谓庸人,口不能道善言,心里不知道忧愁,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如流水,不知道归宿在哪里;被各种欲望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
何为士?
孔子以为,所谓士人,即使不能掌握治国的原则和方法,但必定有所遵循;即使不能尽善尽美,但必定有所操守。说话、做事不求多,而务求审慎地对待自己所说的话和经手的事。
何为君子?
孔子以为,所谓君子,忠诚守信而心里并不自认为有美德,仁义在身而脸上并不露出炫耀的神色,思考问题明白通达而说话却不与他人争辩。
何为贤人?
孔子以为,所谓贤人,行为符合规矩法度而不伤害本身,言论能够被天下人取法而不伤害自己,富裕得拥有天下而没有私藏的财富,把财物施舍给天下人而不用担忧自己会贫穷。
何为圣人?
孔子以为,智慧能通晓大道,面对各种事变而不会穷于应付,能明辨万物性质,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圣人了。
毫无疑问,孔子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圣人之一。
@catslover 2017-09-21 21:22:15
孔子他老人家定的标准实在太高了,后来的人看看反正做不到,不如就算了。能达到“士”的水准已经非常难得了,何况君子贤人呢?圣人更是想都不敢想。——当然有位小朋友从小就要做圣人,居然也成功了,所以我想,是不是伟大的人物心思都有非常单纯的一面?
-----------------------------
应该是会在某个方面达到了极致吧
我觉得按孔子的标准能混个庸人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已经入了他老人家的法眼...
@catslover 2017-09-21 21:22:15
孔子他老人家定的标准实在太高了,后来的人看看反正做不到,不如就算了。能达到“士”的水准已经非常难得了,何况君子贤人呢?圣人更是想都不敢想。——当然有位小朋友从小就要做圣人,居然也成功了,所以我想,是不是伟大的人物心思都有非常单纯的一面?
-----------------------------
@o弘毅o 2017-09-21 21:26:49
应该是会在某个方面达到了极致吧
我觉得按孔子的标准能混个庸人已经很不错了,至少已经入了他老人家的法眼...
-----------------------------
@catslover 2017-09-21 21:31:51
庸人好歹已经不是“民”而是“人”了,照他老人家的标准,现在大部分人八成连这个标准都够不上呢。
-----------------------------
估计孔子他老人家本身说的就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当时的普通老百姓哪有成为庸人的条件啊...
@catslover 2017-09-21 21:48:16
哎呀,一不小心又说到阶级社会的残酷现实了。
-----------------------------
哈哈 社会主义人人平等的 一点不残酷
@善水心 2017-09-22 21:29:05
周五晚更日~
-----------------------------
小姑娘说的对
935 荀瑶伐郑
季孙肥和鲁哀公相继去世期间,我们关注一下晋国与齐国。
7年之前,随着赵鞅的离世以及赵无恤的即任,晋国政坛再次洗牌,继荀罃、智跞之后,荀瑶登上执政之位,知氏第三次站在了晋国权力的顶端。
公元前472年,晋、齐犁丘之战,上军将荀瑶以齐国占领晋地英丘的名义伐齐,当时他在观察齐军虚实被发现后直接冲向齐营随后返回令人印象深刻,晋军此战大胜并俘获颜浊邹等人也显示出晋军的实力,与此同时,荀瑶战前拒绝占卜这一细节更是彰显了他的决心与信心。
公元前468年,荀瑶领兵出征,这次要讨伐的是郑国。
说起来,经历了春秋早期郑庄公时代的辉煌之后,郑国历经几次君位争夺,加之齐、楚等强国崛起,郑国声势早已大不如前,待到晋文公之后,郑国夹于大国之间而又无险可守,外交策略上往往在晋国和楚国之间来回摇摆。
七穆把持朝中政权之时,子产的横空出世为郑国带来一段中兴时期,国力有所恢复的同时在外交上也相当成功,郑国很少陷入大国争执的漩涡之中。
再后来,子产去世,郑国的麻烦也就来了……
公元前500年,郑声公元年,晋国六卿专权而强势,郑国大量领土被晋国所占,郑国由此而衰落;
公元前493年,晋国范氏、中行氏作乱期间,郑国跟随齐国支持范氏、中行氏,由此招致晋国的讨伐;
公元前468年,荀瑶再度伐郑,郑国能做的也就只剩向齐国求援……
倒是齐国这边近年来频频与晋国较劲,郑国自然也就成了齐国积极争取的对象,此番晋国伐郑,田常亲自出兵救援郑国。
一个小的细节,齐军途径齐地穀邑时,军队离开穀地七里之后当地人竟然都没有发觉,齐军行军严整,军纪可见一斑。
随后,齐军到达濮邑,因为天降大雨,军队迟迟无法渡河,田常披着雨衣、拄着戈,可谓心急如焚。
荀瑶得知这一情况后动了退兵的念头,为什么呢?
荀瑶表示,他所占卜的只是进攻郑国一事,并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
其实简单点说,有了齐军的支援,荀瑶没有把握继续攻打郑国……
有意思的是,为了离间齐、郑两国,荀瑶派人给田常带话道:您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支出来的。陈国的断绝祭祀,是郑国的罪过,所以寡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亡的实情,还要询问您是否为陈国忧虑。
齐国田氏的来龙去脉我们清楚,当年陈完因为陈国内乱而投奔齐桓公,由此改陈氏为田氏,历经数代人之后才有了如今的地位。陈国灭亡的情况我们也清楚,公元前478年,楚国第三次灭亡陈国,陈国没能再获得复国的机会。
三次灭亡,三次都与楚国有关,也就是说,陈国的灭亡与郑国压根就没半点关系,荀瑶这个借口很牵强……
田常当然不会听信荀瑶的借口,而是愤怒的表示经常欺压别人的人都没有好结果,荀瑶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公元前490年投奔齐国的荀寅也在齐国军中,他不太想两国交战,于是对田常说道:有人从晋军中带话,晋军准备出动轻车一千辆,迫击齐军的营门,这样就可以全部歼灭齐军。
田常回道:不追穷寇、不畏敌众,敌军即使超过一千辆战车,该迎战的还是要迎战,倒是你替晋国说话,我要把你的话上报给国君。
荀寅:君子之谋,开始、发展、结果都要考虑到,而我三不知就想向上报告,我算是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逃亡在外了……
@善水心 2017-09-23 21:22:42
催文催文。友情提醒,今天周六~
-----------------------------
小姑娘周末好
@Xhui992016 2017-09-23 20:46:37
楼主来了没
-----------------------------
恩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