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6 吴越兴衰
【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各位周末好
我个人没有严格依据关于春秋战国分界的各个版本,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越王勾践去世这件事情上。
怎么说呢,所谓的春秋、战国不应该是一个严格的区分,而是在很多规则上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渡。
按照杨宽老人家的说法,春秋重在争霸,大家捋一下袖子,比一下谁的胳膊粗,弱的喊一声老大,这事也就过了,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战国重在兼并,弱的是要直接出局的,所以战争越来越惨烈,战术手段、花样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所谓的礼崩乐坏其实并不是发生在春秋,而应该是在战国,那个时候才真是崩了...
我个人没有严格依据关于春秋战国分界的各个版本,而是把落脚点放在了越王勾践去世这件事情上。
怎么说呢,所谓的春秋、战国不应该是一个严格的区分,而是在很多规则上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渡。
按照杨宽老人家的说法,春秋重在争霸,大家捋一下袖子,比一下谁的胳膊粗,弱的喊一声老大,这事也就过了,到了战国就不一样了,战国重在兼并,弱的是要直接出局的,所以战争越来越惨烈,战术手段、花样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所谓的礼崩乐坏其实并不是发生在春秋,而应该是在战国,那个时候才真是崩了...
为什么我个人会把分界定在越王勾践这里?
主要我觉得有很多特点在他这里能体现,比如说所谓的兼并,越灭吴完了就把他给吞了,符合战国时期的特点,比如说所谓的称霸,又是春秋时期的特色。
换句话说,正好在这段过渡时期,作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的越王勾践能够比较好的展现过渡时期的特点。
最后,仅仅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主要我觉得有很多特点在他这里能体现,比如说所谓的兼并,越灭吴完了就把他给吞了,符合战国时期的特点,比如说所谓的称霸,又是春秋时期的特色。
换句话说,正好在这段过渡时期,作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的越王勾践能够比较好的展现过渡时期的特点。
最后,仅仅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936 吴越兴衰
荀寅曰: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始、衷、终分别对应的就是开始、发展以及结果,田常对于战略、战术的坚持令荀寅终于意识到中行氏的败落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三不知』后来也就演化为了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
没错,中行氏的败落为我们带来的最后典故叫做一问三不知……
荀瑶的未战先怯、田常的坚定决绝使得晋、齐两国的对话相当有意思,两国都在为中原的话语权而各自较劲,但是我们还是得强调,只有越国才最有资格对各诸侯发号施令。
所以继续回到越国这个话题上来,越王勾践最近情况怎么?
很不幸,越王勾践去世了……
公元前465年,冬,越王勾践去世,在位共计32年,随后其子『王鼫与』『音同石』即位。
勾践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离我们远去。
从越王允常,到越王勾践,越国两代国君的出现已经进入春秋时代的末期,从夏朝少康庶子无余被封会稽,到越国终于活跃于中原的舞台,绝大部分时间里越国都默默无闻,主要症结还是在于一年多年的时间里越国太过偏远而落后,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与中原文化联系太少,自身又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
正因为越国,以及稍早灭亡的吴国留下资料太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早先吴、越的活动轨迹更多来源于后来的推测。
大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已经有了人类文化的印记,因为发现地点位于今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此被称作『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比较先进,同时还有大量人工稻谷栽培被发现,耒耜已经是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耕作农具,这种木制的锹相传还是由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所发明。
到了约5000年前左右,今浙江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发现良渚遗址,这种以玉石礼器为核心等级制度的文化被称作了『良渚文化』。
再后来,进入周朝以后,长江三角地区以茅山为界而逐渐分化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就是吴文化与越文化。
西周早期,由于吴国受封于天子,文化上一度与周朝保持紧密,但是随着西周的衰落,吴国与中原文化逐步脱节,反而与越国文化紧密起来,所谓『断发文身』便是这一时期吴、越一带的典型风俗文化。
公元前585年前后,随着晋国的扶持,吴王寿梦率先一步同中原又建立了联系,申公巫臣出使吴国并教吴国用兵乘车之道,吴国可谓『始通于中国』。
吴国的兴起为楚国带来巨大威胁,楚昭王即位之后,『无岁不有吴师』,也就是说,当时吴国几乎每年都会派兵『问候』一下楚国。
前有晋、后有吴,楚国可谓两面受敌。
也就是在这种局面下,越王允常的适时的出现一方面形成了吴越争霸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为楚国缓解了不小的压力。
典型比如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吴军一举杀入楚都,除了『申包胥乞秦师』救楚之外,越国举兵伐吴也是吴王阖闾急于退兵的重要因素。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越王勾践走到台前,吴王阖闾趁机偷袭越国,怎料却在檇李之战负伤而亡,于是又引来吴王夫差的复仇之战。
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战,吴军大败越军,吴王夫差为父报仇,越王勾践为了保全实力只得在随后几年做起奴仆。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了,吴王夫差频频参与中原争霸,从艾陵之战到黄池之会,吴国的声势达到顶峰,而越国则在勾践卧薪尝胆之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而雪耻,越王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随着夫差与勾践的相继离去,吴越争霸落下帷幕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荀寅曰: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始、衷、终分别对应的就是开始、发展以及结果,田常对于战略、战术的坚持令荀寅终于意识到中行氏的败落不是没有原因的,他的『三不知』后来也就演化为了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
没错,中行氏的败落为我们带来的最后典故叫做一问三不知……
荀瑶的未战先怯、田常的坚定决绝使得晋、齐两国的对话相当有意思,两国都在为中原的话语权而各自较劲,但是我们还是得强调,只有越国才最有资格对各诸侯发号施令。
所以继续回到越国这个话题上来,越王勾践最近情况怎么?
很不幸,越王勾践去世了……
公元前465年,冬,越王勾践去世,在位共计32年,随后其子『王鼫与』『音同石』即位。
勾践之死,意味着一个时代离我们远去。
从越王允常,到越王勾践,越国两代国君的出现已经进入春秋时代的末期,从夏朝少康庶子无余被封会稽,到越国终于活跃于中原的舞台,绝大部分时间里越国都默默无闻,主要症结还是在于一年多年的时间里越国太过偏远而落后,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与中原文化联系太少,自身又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
正因为越国,以及稍早灭亡的吴国留下资料太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早先吴、越的活动轨迹更多来源于后来的推测。
大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已经有了人类文化的印记,因为发现地点位于今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此被称作『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比较先进,同时还有大量人工稻谷栽培被发现,耒耜已经是这个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耕作农具,这种木制的锹相传还是由上古时期的神农氏所发明。
到了约5000年前左右,今浙江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发现良渚遗址,这种以玉石礼器为核心等级制度的文化被称作了『良渚文化』。
再后来,进入周朝以后,长江三角地区以茅山为界而逐渐分化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就是吴文化与越文化。
西周早期,由于吴国受封于天子,文化上一度与周朝保持紧密,但是随着西周的衰落,吴国与中原文化逐步脱节,反而与越国文化紧密起来,所谓『断发文身』便是这一时期吴、越一带的典型风俗文化。
公元前585年前后,随着晋国的扶持,吴王寿梦率先一步同中原又建立了联系,申公巫臣出使吴国并教吴国用兵乘车之道,吴国可谓『始通于中国』。
吴国的兴起为楚国带来巨大威胁,楚昭王即位之后,『无岁不有吴师』,也就是说,当时吴国几乎每年都会派兵『问候』一下楚国。
前有晋、后有吴,楚国可谓两面受敌。
也就是在这种局面下,越王允常的适时的出现一方面形成了吴越争霸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为楚国缓解了不小的压力。
典型比如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吴军一举杀入楚都,除了『申包胥乞秦师』救楚之外,越国举兵伐吴也是吴王阖闾急于退兵的重要因素。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越王勾践走到台前,吴王阖闾趁机偷袭越国,怎料却在檇李之战负伤而亡,于是又引来吴王夫差的复仇之战。
公元前494年,夫椒之战,吴军大败越军,吴王夫差为父报仇,越王勾践为了保全实力只得在随后几年做起奴仆。
后来的故事我们就知道了,吴王夫差频频参与中原争霸,从艾陵之战到黄池之会,吴国的声势达到顶峰,而越国则在勾践卧薪尝胆之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吴而雪耻,越王勾践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随着夫差与勾践的相继离去,吴越争霸落下帷幕的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937 大长篇之越王勾践
那啥 这篇其实重点不是勾践,而是对春秋300年来几位重要角色一个简短的回顾。
勾践部分其实也可以贴图的,但是勾践宝剑这样的神器几乎人人熟知,我们就不专门介绍了...
勾践部分其实也可以贴图的,但是勾践宝剑这样的神器几乎人人熟知,我们就不专门介绍了...
937 大长篇之越王勾践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自平王东迁,近300年时间里,由于王室势力衰微而权威不再,周朝自此被后人区分为西周与东周。
到勾践离去,东周的第一个阶段里,一些相对强大的诸侯国为了更大的话语权与政治地位,由此开启了争霸的序幕,这个阶段因与鲁国国史『春秋』时间上的吻合而被称作了春秋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因为霸权的争夺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君主,从齐桓公到越王勾践,五位相对更有说服力的国君并称春秋五霸,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个时代争霸的浪潮。
诚然,由于标准不一,在五霸具体的名单上,历来有着不太一致的看法,能够出现在各版本五霸名单中的,大致依照出场时间顺序有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以及越王勾践等十余位国君。
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完全没有争议,任何版本的五霸名单中他们都牢牢的占据了两个位置,也就是说,剩下的10位国君能够争夺的只剩3个席位,竞争无比激烈……
进入春秋以后,中原第一个风云人物毫无疑问便是郑庄公。
从被母亲武姜嫌弃到弟弟公子段坐拥京城叛乱,郑庄公隐忍20余年,先后解决母亲和兄弟的权位之争后终于迎来爆发,自此成就一番功业,他也因此而被后人称为春秋小霸。
郑庄公,以及郑国在春秋初年的成功得益于当年郑桓公慧眼迁址,得益于当年郑武公的急速扩张,也得益于郑庄公几十年苦心经营。
积三代人之努力,郑国的霸业得到了后来人的认可,只是郑庄公为什么更多只被称作小霸?
其一,后来评选霸主的时候有一个通行的标准,那就是盟会,只有召集诸侯组织过比较有说服力的盟会才更加有说服力,毫无疑问,郑庄公生得太早,当时还不兴这套……
其二,郑庄公前期与母亲、兄弟之间的纠葛,后期公然与天子交战,如此『离经叛道』的行为经过一系列的渲染之后,形象受损比较严重,很多人看来,这不是他们想要的霸主……
其三,郑国辉煌的时间实在太短,并且以当时的历史格局来看,郑庄公更多工作放在了『保家卫国』之上,即便他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但是当后来者齐桓公喊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时,档次瞬间又被拉了下去……
有人会说,齐桓公比较好色;
也有人会说,齐桓公治国的水平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比较『小白』;
还有人会说,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一样陷入几十年的混乱。
但是却没有人会说,齐桓公不应该是春秋五霸之一,比起郑庄公来,齐桓公为什么是如此的没有争议?
其一,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启用曾经想要射杀他的管仲为相并推行改革,齐国的富国强兵之路走在了时代前列,进入战国以后但凡诸位国君想要有所作为,必定离不开招募贤人与改革这个命题,在极其注重血统的背景下,齐桓公的用人、治国理念值得后世任何领导人借鉴;
其二,从重建刑国、卫国,到割地救燕,再到率领一众诸侯拥立襄王即位,齐桓公的所作所为不再单纯只是从本国利益出发,他更多所关注的是各诸侯国以及天子的利益。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毫无疑问,将争霸的格局提高到天下二字的,正是齐桓公;
其三,从北杏会盟开始,一直到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葵丘会盟,齐桓公可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同样还是一匡天下,齐桓公制定了具体的标准,那就是盟会。
典型比如葵丘会盟,齐桓公提出『诛不孝、尊贤育才、敬老慈幼、士无世官、无曲防无遏籴』等『五禁』条款,确立了中原『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新秩序,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齐桓公不仅得到的后人认可,霸主地位同样也得到了当时天子的肯定。
所谓『齐桓晋文』,我们接着还是先来说说宋襄公……
有人说,宋襄公仁义,绝不干偷鸡摸狗之事;
也有人说,宋襄公愚蠢,毕竟打仗不是请客吃饭。
所以,以宋国之弱,宋襄公究竟是凭借什么功业而入选五霸阵营?
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管仲以楚国不向王室进攻包茅而问罪,最终又以齐、楚结盟收场,表明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真正意义还是在于匡扶周室、团结诸侯。
也正是在齐桓公去世之后,新的霸主出现之前,宋襄公以为看到了属于他自己称霸的机会,于是也有模有样的组织了几次盟会。
当然了,一来宋国本身就属先商遗民,远不如齐国『根红苗正』,加之国力远不济齐国,所以宋襄公在盟会的组织上徒有其表,至少并未获得过天子的认可;
二来宋襄公公然与楚国争霸,却并未意识到两国实力上的差距,矛盾激化而引来泓水之战,由此引发著名的『仁义』之争。
事实上,终春秋而言,宋国始终不过二流诸侯国,宋襄公也不过用他『天真浪漫』的方式换得昙花一现,论成就,宋襄公与霸主实在无关……
至于晋文公,哪怕他在位不到10年时间,但他毫无疑问是春秋中期以后晋国称霸百余年时间的王朝缔造者,加之城濮之战创造无数经典,践土之盟襄王亲赐辂车、宝弓若干,晋文公可谓要功绩有功绩,要『证书』有『证书』。
一来因为晋文公对秦国的压制,春秋时期秦国最为出色的国君秦穆公始终不得逐鹿中原,秦穆公后来称霸没有?
应该说还是有的,只是秦国的成功仅仅在于扩大了自身在中原以西的势力范围,如果非要说称霸的话,必须得说称霸西戎……
二来晋国在历经春秋早期的曲沃代翼之后姬姓公族遭到打压,异姓大夫成为主流,虽说后来逐渐演变为六卿专政,乃至六卿内斗的混乱局面,不过在晋文公去世的初期朝中反倒表现出了比较好的持续性。
无论是晋献公,还是后来的晋悼公,他们都出色的捍卫了晋国霸主的地位,也因此而被纳入名单。
不过话又说回来,五霸之中晋国就占了三席,这样真的好么,要知道所谓的政治斗争一贯那都是要讲究平衡二字的,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得考虑给楚庄王腾一个位置出来……
楚庄王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无论早期一鸣惊人乃至一飞冲天的楚庄王也好,或者是陈兵洛邑意欲问鼎的楚庄王也罢,有过低潮,有过得意,有过吞并陈国,也有过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一如众多君主那样,楚庄王并非完美无瑕,但楚庄王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升华。
能够在邲之战战胜晋国二一雪前耻,也能以『蛮夷』的身份提出『止戈为武』,无怪乎连孔子都说道『楚庄王之霸,其有方矣!』
至于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以及越王勾践,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节点更加接近,相对印象会比较深一些。
如果攻破楚都的吴王阖闾能够称霸的话,那么为父亲报仇并逐鹿中原的吴王夫差表示他也应该会有资格;
如果吴王夫差能够称霸的话,那么击败阖闾、夫差父子二人的越王勾践表示他完全也行……
事实上,吴王阖闾所击败的楚国已经不再强势,吴王夫差为了称霸而称霸,最终的结局是被越国后来居上。
与此同时,越王勾践却在范蠡、文种等人的支持下以德服人,不但最终获得天子的认可,各路诸侯也尊其为霸王。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五霸究竟是哪五霸,五霸究竟又有几霸,其实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小霸郑庄公,到霸王勾践,他们为后人共同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争霸史。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待到下一位霸王出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得回顾一下所谓的七雄……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自平王东迁,近300年时间里,由于王室势力衰微而权威不再,周朝自此被后人区分为西周与东周。
到勾践离去,东周的第一个阶段里,一些相对强大的诸侯国为了更大的话语权与政治地位,由此开启了争霸的序幕,这个阶段因与鲁国国史『春秋』时间上的吻合而被称作了春秋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因为霸权的争夺出现过许多杰出的君主,从齐桓公到越王勾践,五位相对更有说服力的国君并称春秋五霸,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个时代争霸的浪潮。
诚然,由于标准不一,在五霸具体的名单上,历来有着不太一致的看法,能够出现在各版本五霸名单中的,大致依照出场时间顺序有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以及越王勾践等十余位国君。
其中齐桓公和晋文公完全没有争议,任何版本的五霸名单中他们都牢牢的占据了两个位置,也就是说,剩下的10位国君能够争夺的只剩3个席位,竞争无比激烈……
进入春秋以后,中原第一个风云人物毫无疑问便是郑庄公。
从被母亲武姜嫌弃到弟弟公子段坐拥京城叛乱,郑庄公隐忍20余年,先后解决母亲和兄弟的权位之争后终于迎来爆发,自此成就一番功业,他也因此而被后人称为春秋小霸。
郑庄公,以及郑国在春秋初年的成功得益于当年郑桓公慧眼迁址,得益于当年郑武公的急速扩张,也得益于郑庄公几十年苦心经营。
积三代人之努力,郑国的霸业得到了后来人的认可,只是郑庄公为什么更多只被称作小霸?
其一,后来评选霸主的时候有一个通行的标准,那就是盟会,只有召集诸侯组织过比较有说服力的盟会才更加有说服力,毫无疑问,郑庄公生得太早,当时还不兴这套……
其二,郑庄公前期与母亲、兄弟之间的纠葛,后期公然与天子交战,如此『离经叛道』的行为经过一系列的渲染之后,形象受损比较严重,很多人看来,这不是他们想要的霸主……
其三,郑国辉煌的时间实在太短,并且以当时的历史格局来看,郑庄公更多工作放在了『保家卫国』之上,即便他拉开了春秋争霸的序幕,但是当后来者齐桓公喊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时,档次瞬间又被拉了下去……
有人会说,齐桓公比较好色;
也有人会说,齐桓公治国的水平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比较『小白』;
还有人会说,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一样陷入几十年的混乱。
但是却没有人会说,齐桓公不应该是春秋五霸之一,比起郑庄公来,齐桓公为什么是如此的没有争议?
其一,齐桓公不计前嫌,大胆启用曾经想要射杀他的管仲为相并推行改革,齐国的富国强兵之路走在了时代前列,进入战国以后但凡诸位国君想要有所作为,必定离不开招募贤人与改革这个命题,在极其注重血统的背景下,齐桓公的用人、治国理念值得后世任何领导人借鉴;
其二,从重建刑国、卫国,到割地救燕,再到率领一众诸侯拥立襄王即位,齐桓公的所作所为不再单纯只是从本国利益出发,他更多所关注的是各诸侯国以及天子的利益。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毫无疑问,将争霸的格局提高到天下二字的,正是齐桓公;
其三,从北杏会盟开始,一直到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葵丘会盟,齐桓公可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同样还是一匡天下,齐桓公制定了具体的标准,那就是盟会。
典型比如葵丘会盟,齐桓公提出『诛不孝、尊贤育才、敬老慈幼、士无世官、无曲防无遏籴』等『五禁』条款,确立了中原『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新秩序,襄王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齐桓公不仅得到的后人认可,霸主地位同样也得到了当时天子的肯定。
所谓『齐桓晋文』,我们接着还是先来说说宋襄公……
有人说,宋襄公仁义,绝不干偷鸡摸狗之事;
也有人说,宋襄公愚蠢,毕竟打仗不是请客吃饭。
所以,以宋国之弱,宋襄公究竟是凭借什么功业而入选五霸阵营?
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管仲以楚国不向王室进攻包茅而问罪,最终又以齐、楚结盟收场,表明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真正意义还是在于匡扶周室、团结诸侯。
也正是在齐桓公去世之后,新的霸主出现之前,宋襄公以为看到了属于他自己称霸的机会,于是也有模有样的组织了几次盟会。
当然了,一来宋国本身就属先商遗民,远不如齐国『根红苗正』,加之国力远不济齐国,所以宋襄公在盟会的组织上徒有其表,至少并未获得过天子的认可;
二来宋襄公公然与楚国争霸,却并未意识到两国实力上的差距,矛盾激化而引来泓水之战,由此引发著名的『仁义』之争。
事实上,终春秋而言,宋国始终不过二流诸侯国,宋襄公也不过用他『天真浪漫』的方式换得昙花一现,论成就,宋襄公与霸主实在无关……
至于晋文公,哪怕他在位不到10年时间,但他毫无疑问是春秋中期以后晋国称霸百余年时间的王朝缔造者,加之城濮之战创造无数经典,践土之盟襄王亲赐辂车、宝弓若干,晋文公可谓要功绩有功绩,要『证书』有『证书』。
一来因为晋文公对秦国的压制,春秋时期秦国最为出色的国君秦穆公始终不得逐鹿中原,秦穆公后来称霸没有?
应该说还是有的,只是秦国的成功仅仅在于扩大了自身在中原以西的势力范围,如果非要说称霸的话,必须得说称霸西戎……
二来晋国在历经春秋早期的曲沃代翼之后姬姓公族遭到打压,异姓大夫成为主流,虽说后来逐渐演变为六卿专政,乃至六卿内斗的混乱局面,不过在晋文公去世的初期朝中反倒表现出了比较好的持续性。
无论是晋献公,还是后来的晋悼公,他们都出色的捍卫了晋国霸主的地位,也因此而被纳入名单。
不过话又说回来,五霸之中晋国就占了三席,这样真的好么,要知道所谓的政治斗争一贯那都是要讲究平衡二字的,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得考虑给楚庄王腾一个位置出来……
楚庄王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无论早期一鸣惊人乃至一飞冲天的楚庄王也好,或者是陈兵洛邑意欲问鼎的楚庄王也罢,有过低潮,有过得意,有过吞并陈国,也有过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一如众多君主那样,楚庄王并非完美无瑕,但楚庄王一直在成长,一直在升华。
能够在邲之战战胜晋国二一雪前耻,也能以『蛮夷』的身份提出『止戈为武』,无怪乎连孔子都说道『楚庄王之霸,其有方矣!』
至于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以及越王勾践,离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节点更加接近,相对印象会比较深一些。
如果攻破楚都的吴王阖闾能够称霸的话,那么为父亲报仇并逐鹿中原的吴王夫差表示他也应该会有资格;
如果吴王夫差能够称霸的话,那么击败阖闾、夫差父子二人的越王勾践表示他完全也行……
事实上,吴王阖闾所击败的楚国已经不再强势,吴王夫差为了称霸而称霸,最终的结局是被越国后来居上。
与此同时,越王勾践却在范蠡、文种等人的支持下以德服人,不但最终获得天子的认可,各路诸侯也尊其为霸王。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五霸究竟是哪五霸,五霸究竟又有几霸,其实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小霸郑庄公,到霸王勾践,他们为后人共同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争霸史。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待到下一位霸王出现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得回顾一下所谓的七雄……
谢谢各位
春秋时代的内容基本算是告一段落了,有些收尾的内容接下来我们会慢慢补充,但大的框架算是收工。
没有太多感慨,但还是觉得挺高兴的一件事...
春秋时代的内容基本算是告一段落了,有些收尾的内容接下来我们会慢慢补充,但大的框架算是收工。
没有太多感慨,但还是觉得挺高兴的一件事...
@点点断月点 2017-09-24 20:23:06
春秋结束了?三家分晋的坑哪个是打算在战国开端填吗?今天二更不?
-----------------------------
点点真会挑时候 昨天怎么不出现呢 我等着你的呢...
昨天刚好把剩的2节更完,本来打算今天休息休息的,但是想着不能随随便便就断更,才今天坚持码了一节...
春秋结束了?三家分晋的坑哪个是打算在战国开端填吗?今天二更不?
-----------------------------
点点真会挑时候 昨天怎么不出现呢 我等着你的呢...
昨天刚好把剩的2节更完,本来打算今天休息休息的,但是想着不能随随便便就断更,才今天坚持码了一节...
@痒啊X 2017-09-24 10:03:09
楼主大才,跟了1年,恭喜完工。正如楼主所说春秋战国乃人为划分界线,所以其实还有一半的“春秋”没完成。继续加油!貌似我这个催更量有点大??
-----------------------------
哈哈 这个催更量确实不一般
楼主大才,跟了1年,恭喜完工。正如楼主所说春秋战国乃人为划分界线,所以其实还有一半的“春秋”没完成。继续加油!貌似我这个催更量有点大??
-----------------------------
哈哈 这个催更量确实不一般
@wangyz_true 2017-09-24 09:48:49
春秋篇完结,撒花!
-----------------------------
小姑娘的真弟居然还在...
春秋篇完结,撒花!
-----------------------------
小姑娘的真弟居然还在...
938 兔死狗烹
938 兔死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而勾践称霸,到公元前465年勾践去世宣告春秋时代的争霸史落下帷幕。
对于勾践的『卧薪尝胆』,我们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其称霸后几年间越国的状况了解不多,鉴于此,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之前,我们不妨对称霸后的越国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平定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北渡淮水,与齐、晋举行盟会,并向王室进攻,元王则赏赐胙肉并任命勾践为『伯』,此后诸侯们相继前往越国朝贺,由此确立勾践霸主地位。
随后,勾践将吴国淮上一带割给楚国,吴国过去侵占宋国的土地被归还,泗水东岸百里之地被送给鲁国,吴国主体部分自然就归越国所有。
对外,接下来的几年里邾、鲁、卫等国相继爆发内乱,维持秩序的不再是齐、晋等传统诸侯,而是由越国很好的扮演了一代霸主的角色;
对内,越国在积极扩张以及理顺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关系之后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迁都。
公元前472年前后,范蠡功成身退离开越国,并为文种留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书信,勾践为表彰范蠡之功则把会稽山赐给他作为封邑,只是范蠡泛舟而去以后始终再未返回越国……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经营维持中原一带,越国迁都至『琅琊』,原国都会稽成为历史。
尴尬的地方在于,虽然齐国南部有个城邑后来就叫琅琊,但有关琅琊的具体位置却一直存在争议……
到了公元前470年前后,勾践表示是时候兑现范蠡『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预言了。
范蠡不是早就离开越国了么?
不要紧,另一功臣文种不是还在么……
勾践为什么要收拾文种呢?
原来,文种在看过范蠡的信之后虽然没有离开越国,不过也逐渐淡出政坛,一直声称自己有病并不再上朝。
奈何文种越是低调,越是有小人故意中伤他,并向勾践诬告他准备作乱。
勾践信不信文种会作乱?
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勾践清楚文种完全具备作乱的能力……
当年,越灭吴之前,文种为勾践定下九条计策:尊天事鬼以求其福;重财币以谴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贵籴粟槁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疲其民;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君王国富,而备利器;利甲兵以承其弊。
我们说到,这几条计策并没有全部用完,吴国就已经被灭,所以问题就来了,还剩的几条计策文种打算对付谁,勾践认为这是个大问题……
于是乎,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并且说道: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几条计策,我只采用了其中一部分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计策吧!
什么叫在先王面前尝试?
文种当然明白,其实就是赐死……
吴王夫差为父报仇,伍子胥是肱骨之臣,最后被赐剑而死;
越王勾践雪耻称霸,文种是绝对功臣,最后也被赐剑而死;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过程,同样的结局,吴国在夫差这里走向了顶峰,越国在勾践这里同样达到巅峰,吴国已经成为历史,越国再后来鲜有作为。
他们,还真是一对冤家……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从公元前473年越灭吴而勾践称霸,到公元前465年勾践去世宣告春秋时代的争霸史落下帷幕。
对于勾践的『卧薪尝胆』,我们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其称霸后几年间越国的状况了解不多,鉴于此,开启一段新的旅程之前,我们不妨对称霸后的越国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平定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北渡淮水,与齐、晋举行盟会,并向王室进攻,元王则赏赐胙肉并任命勾践为『伯』,此后诸侯们相继前往越国朝贺,由此确立勾践霸主地位。
随后,勾践将吴国淮上一带割给楚国,吴国过去侵占宋国的土地被归还,泗水东岸百里之地被送给鲁国,吴国主体部分自然就归越国所有。
对外,接下来的几年里邾、鲁、卫等国相继爆发内乱,维持秩序的不再是齐、晋等传统诸侯,而是由越国很好的扮演了一代霸主的角色;
对内,越国在积极扩张以及理顺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关系之后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迁都。
公元前472年前后,范蠡功成身退离开越国,并为文种留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书信,勾践为表彰范蠡之功则把会稽山赐给他作为封邑,只是范蠡泛舟而去以后始终再未返回越国……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经营维持中原一带,越国迁都至『琅琊』,原国都会稽成为历史。
尴尬的地方在于,虽然齐国南部有个城邑后来就叫琅琊,但有关琅琊的具体位置却一直存在争议……
到了公元前470年前后,勾践表示是时候兑现范蠡『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预言了。
范蠡不是早就离开越国了么?
不要紧,另一功臣文种不是还在么……
勾践为什么要收拾文种呢?
原来,文种在看过范蠡的信之后虽然没有离开越国,不过也逐渐淡出政坛,一直声称自己有病并不再上朝。
奈何文种越是低调,越是有小人故意中伤他,并向勾践诬告他准备作乱。
勾践信不信文种会作乱?
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勾践清楚文种完全具备作乱的能力……
当年,越灭吴之前,文种为勾践定下九条计策:尊天事鬼以求其福;重财币以谴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贵籴粟槁以虚其国,利所欲以疲其民;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君王国富,而备利器;利甲兵以承其弊。
我们说到,这几条计策并没有全部用完,吴国就已经被灭,所以问题就来了,还剩的几条计策文种打算对付谁,勾践认为这是个大问题……
于是乎,越王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并且说道:你教给我攻伐吴国的几条计策,我只采用了其中一部分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尝试一下那四条计策吧!
什么叫在先王面前尝试?
文种当然明白,其实就是赐死……
吴王夫差为父报仇,伍子胥是肱骨之臣,最后被赐剑而死;
越王勾践雪耻称霸,文种是绝对功臣,最后也被赐剑而死;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过程,同样的结局,吴国在夫差这里走向了顶峰,越国在勾践这里同样达到巅峰,吴国已经成为历史,越国再后来鲜有作为。
他们,还真是一对冤家……
@善水心 2017-09-25 21:19:40
楼主晚上好呀~
-----------------------------
呵呵 小姑娘晚上好
楼主晚上好呀~
-----------------------------
呵呵 小姑娘晚上好
@Cassie向阳花 2017-09-25 16:42:37
顶
-----------------------------
向阳花好
顶
-----------------------------
向阳花好
@阿好2017 2017-09-25 12:33:15
不错嘛
-----------------------------
还凑合...
不错嘛
-----------------------------
还凑合...
939 千金之子
各位晚上好
接下来我们会花2节聊聊和范蠡有关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并且花了很大的篇幅,但是介绍得又很模糊,所以我个人看起来其实挺别扭的...
不管怎样,我们就当这是一个预言故事罢了,之后一段时间我们则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春秋、战国交界的三家分晋一事上。
接下来我们会花2节聊聊和范蠡有关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见于史记,并且花了很大的篇幅,但是介绍得又很模糊,所以我个人看起来其实挺别扭的...
不管怎样,我们就当这是一个预言故事罢了,之后一段时间我们则会把主要精力放在春秋、战国交界的三家分晋一事上。
939 千金之子
由于史料的缺失,越国迁都琅琊一事以及文种之死在具体时间上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不管怎样,文种终究难逃被赐死的命运。
越王勾践之后,有关越国的消息也逐渐变得少了起来,一个有趣的话题,范蠡离开越国之后是不是从此就没了消息?
传闻范蠡先是在齐国化名鸱夷子皮,一番运作后很快便家产颇丰,甚至齐人听说他的贤能后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在做了一段时间国相后长叹道:呆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又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很明显,做什么都能做到行业顶端的范蠡感到了寂寞……
于是乎范蠡归还相印、将自己的家产送人,携带部分贵重财宝住到了陶邑,这里因为道路通畅而被范蠡认为是天下交易的中心。
范蠡在陶邑看准时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过了没多久一不小心又成了巨富,陶朱公的名号也被天下人称道。
由此看来,范蠡还是很寂寞……
再后来,已经改名为陶朱公的范蠡在陶邑有了第三个儿子,小儿子成人时二儿子却因为杀了人而在楚国被拘捕。
陶朱公说道:杀人偿命,这是常理。
陶朱公又说:可是我又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什么叫『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其实意思就是富人家的子弟哪怕犯了死罪,只要家长肯砸钱,说不定还是能抢救一下的……
没办法,爱子心切的陶朱公给小儿子告诫一番,并备好黄金千镒装在褐色的器具中,准备用牛车运到楚国疏通关系。
就在小儿子准备出发时,长子不干了,为什么呢?
长子说道: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
说完这段话之后,长子甚至是想自杀,母亲只得赶紧替他求情,她对陶朱公说到:派小儿子去还不一定能救二儿子的命,却先因为这事要了大儿子的命,这可怎么好?
陶朱公能怎么办?
陶朱公不得已只能改派长子,不过在派长子出发之前,他给楚国以前的好友『庄生』写了一封信,并且叮嘱长子到了楚国后务必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庄生办理,千万不能与他发生争执。
提一点,有个耳熟能详的典故叫做『庄生迷蝶』,说的是庄子有一天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搞不懂了,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这个疑问后来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庄子和范蠡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这位庄生和梦到蝴蝶的庄子并没有什么关系……
随后,陶朱公长子去往楚国,不过临行前趁老爹不注意他又私自携带了几百镒黄金。
待到长子来到楚国并看见靠近楚都外城的庄生家时,庄生竟然贫穷得要扒开家门外的野草才能进屋,不管怎样,长子还是按照吩咐送交了信件以及千金。
庄生说道: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你弟弟被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
有意思的是,长子离开庄生家后用自己私自携带的黄金打点了一位楚国贵人并留在了楚国。
而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但是他的廉洁正直在楚国一直很闻名,他收下陶朱公的黄金也并非是想通过行贿来救出陶朱公的二儿子,所以救人计划到底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
我们下回分解……
由于史料的缺失,越国迁都琅琊一事以及文种之死在具体时间上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不管怎样,文种终究难逃被赐死的命运。
越王勾践之后,有关越国的消息也逐渐变得少了起来,一个有趣的话题,范蠡离开越国之后是不是从此就没了消息?
传闻范蠡先是在齐国化名鸱夷子皮,一番运作后很快便家产颇丰,甚至齐人听说他的贤能后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在做了一段时间国相后长叹道:呆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又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很明显,做什么都能做到行业顶端的范蠡感到了寂寞……
于是乎范蠡归还相印、将自己的家产送人,携带部分贵重财宝住到了陶邑,这里因为道路通畅而被范蠡认为是天下交易的中心。
范蠡在陶邑看准时机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过了没多久一不小心又成了巨富,陶朱公的名号也被天下人称道。
由此看来,范蠡还是很寂寞……
再后来,已经改名为陶朱公的范蠡在陶邑有了第三个儿子,小儿子成人时二儿子却因为杀了人而在楚国被拘捕。
陶朱公说道:杀人偿命,这是常理。
陶朱公又说:可是我又听说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什么叫『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其实意思就是富人家的子弟哪怕犯了死罪,只要家长肯砸钱,说不定还是能抢救一下的……
没办法,爱子心切的陶朱公给小儿子告诫一番,并备好黄金千镒装在褐色的器具中,准备用牛车运到楚国疏通关系。
就在小儿子准备出发时,长子不干了,为什么呢?
长子说道: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弟,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
说完这段话之后,长子甚至是想自杀,母亲只得赶紧替他求情,她对陶朱公说到:派小儿子去还不一定能救二儿子的命,却先因为这事要了大儿子的命,这可怎么好?
陶朱公能怎么办?
陶朱公不得已只能改派长子,不过在派长子出发之前,他给楚国以前的好友『庄生』写了一封信,并且叮嘱长子到了楚国后务必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庄生办理,千万不能与他发生争执。
提一点,有个耳熟能详的典故叫做『庄生迷蝶』,说的是庄子有一天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搞不懂了,到底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这个疑问后来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
所以我们要说的是,庄子和范蠡并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这位庄生和梦到蝴蝶的庄子并没有什么关系……
随后,陶朱公长子去往楚国,不过临行前趁老爹不注意他又私自携带了几百镒黄金。
待到长子来到楚国并看见靠近楚都外城的庄生家时,庄生竟然贫穷得要扒开家门外的野草才能进屋,不管怎样,长子还是按照吩咐送交了信件以及千金。
庄生说道:你可以赶快离去了,千万不要留在此地。你弟弟被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
有意思的是,长子离开庄生家后用自己私自携带的黄金打点了一位楚国贵人并留在了楚国。
而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但是他的廉洁正直在楚国一直很闻名,他收下陶朱公的黄金也并非是想通过行贿来救出陶朱公的二儿子,所以救人计划到底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
我们下回分解……
@善水心 2017-09-26 20:19:24
楼主出来更文啦~
-----------------------------
来晚了...
楼主出来更文啦~
-----------------------------
来晚了...
@LXL760109 2017-09-25 22:50:07
终于看到一个我看过的故事了
-----------------------------
哈哈 马上进入战国了 熟悉的故事应该会越来越多的
终于看到一个我看过的故事了
-----------------------------
哈哈 马上进入战国了 熟悉的故事应该会越来越多的
940 范蠡救子
大家晚上好
先说几句
春秋部分按我原来的设想是以白话文编年体的形式来完成的
基本上我们对哪一年发生了哪些事情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之所以能按这个思路写,主要还是因为有春秋、左传这样的编年史作为支撑
到了战国时代还想按照这个套路会比较困难
根本原因的话,应该跟秦朝统一中原以后各国史料几乎都被清理有关
所以战国虽然离我们更近,但是史料反而更加凌乱而不成体系
加上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相当一部分资料真伪性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战国时期的内容反而没那么好梳理。
先说几句
春秋部分按我原来的设想是以白话文编年体的形式来完成的
基本上我们对哪一年发生了哪些事情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之所以能按这个思路写,主要还是因为有春秋、左传这样的编年史作为支撑
到了战国时代还想按照这个套路会比较困难
根本原因的话,应该跟秦朝统一中原以后各国史料几乎都被清理有关
所以战国虽然离我们更近,但是史料反而更加凌乱而不成体系
加上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相当一部分资料真伪性存在很大问题,所以战国时期的内容反而没那么好梳理。
按照我个人的思路
接下来还是应该会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介绍
我个人以为,作为入门的东西,清晰的时间线对于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会比较方便一点
大家如果有好的建议 欢迎随时提出来
谢谢
接下来还是应该会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来介绍
我个人以为,作为入门的东西,清晰的时间线对于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会比较方便一点
大家如果有好的建议 欢迎随时提出来
谢谢
940 范蠡救子
陶朱公救子,事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先来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不同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
陶朱公为什么一开始安排的是小儿子去营救?
陶朱公看来,长子自打生下来就和他一起吃苦,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不太舍得花这么多钱去救弟弟;小儿子从小过的就是富裕的日子,所以为了救哥哥不会吝啬钱,既然这次干的就是花钱的事,当然是小儿子去的好。
长子看来,能不能被派去救二弟关乎他的声誉,而一贫如洗的庄生似乎又不太像具备救人的能力,所以他得偷偷留在楚国利用私带的黄金另外打点关系。
然而,庄生收下长子的黄金只是为了先令他安心,他对自己的妻子是这样说的:这是陶朱公的钱财,以后要如数归还,但是哪一天归还还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不管怎样,千万不要动用这些黄金。
所以,庄生会怎样营救陶朱公的二儿子呢?
我们说了,庄生虽穷,但在楚国声望颇高,他很快就进见楚王,并且说道:某某星宿,最近移到了某处,看起来会对楚国有危害。
楚王一害怕,加之对庄生的信任,当然就要问怎么解决了,庄生表示这事好办,实行仁义道德就能免除灾害。
怎样实行仁义道德呢?
楚王准备大赦天下。
按照规矩,大赦之前需要先查封『三钱之府』,也就是贮藏钱币的仓库。
还在楚宫内查封三钱之府时,陶朱公长子已经探得风声,在他看来,这次二弟绝对撞上了大运,释放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唯一遗憾的是,千镒黄金打了水漂……
于是乎,不知情的长子又来到了庄生住处,庄生惊奇他没有离开楚国之余,长子表示听说楚国正准备大赦,弟弟很快就可以释放,所以特地来告辞。
庄生当然明白,告辞是假,要回黄金是真……
长子取走黄金转身离开,既把钱省了,还把事情给办成,想想都是美事一桩,但是庄生不高兴了。
随后,庄生又向楚王汇报:我上次说的星宿的事,您本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可是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国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陶朱公儿子才大赦的。
楚王能怎么办呢?
楚王当然很生气,不过大赦还是要照旧,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因为陶朱公的儿子才布施恩惠,楚王觉得还是在大赦之前把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比较好一点……
所以最终的结局也就出来了:陶朱公长子带着黄金返回陶邑,一并带回去的还有二弟的尸体。
陶朱公最后总结到: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最终还是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也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陶朱公三次搬家,两次散尽家财,因为善于经营致富而被后人所称道,陶朱公救子这则故事中涉及到不同人物的人性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只是由于故事里除了陶朱公本人以及庄生外,其他人物都已经比较模糊。
所以,我们希望这仅仅只是一个寓言色彩比较重的故事……
陶朱公救子,事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先来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不同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
陶朱公为什么一开始安排的是小儿子去营救?
陶朱公看来,长子自打生下来就和他一起吃苦,知道钱来得不容易,所以不太舍得花这么多钱去救弟弟;小儿子从小过的就是富裕的日子,所以为了救哥哥不会吝啬钱,既然这次干的就是花钱的事,当然是小儿子去的好。
长子看来,能不能被派去救二弟关乎他的声誉,而一贫如洗的庄生似乎又不太像具备救人的能力,所以他得偷偷留在楚国利用私带的黄金另外打点关系。
然而,庄生收下长子的黄金只是为了先令他安心,他对自己的妻子是这样说的:这是陶朱公的钱财,以后要如数归还,但是哪一天归还还不得而知,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别人一样,不管怎样,千万不要动用这些黄金。
所以,庄生会怎样营救陶朱公的二儿子呢?
我们说了,庄生虽穷,但在楚国声望颇高,他很快就进见楚王,并且说道:某某星宿,最近移到了某处,看起来会对楚国有危害。
楚王一害怕,加之对庄生的信任,当然就要问怎么解决了,庄生表示这事好办,实行仁义道德就能免除灾害。
怎样实行仁义道德呢?
楚王准备大赦天下。
按照规矩,大赦之前需要先查封『三钱之府』,也就是贮藏钱币的仓库。
还在楚宫内查封三钱之府时,陶朱公长子已经探得风声,在他看来,这次二弟绝对撞上了大运,释放看来只是时间问题。
唯一遗憾的是,千镒黄金打了水漂……
于是乎,不知情的长子又来到了庄生住处,庄生惊奇他没有离开楚国之余,长子表示听说楚国正准备大赦,弟弟很快就可以释放,所以特地来告辞。
庄生当然明白,告辞是假,要回黄金是真……
长子取走黄金转身离开,既把钱省了,还把事情给办成,想想都是美事一桩,但是庄生不高兴了。
随后,庄生又向楚王汇报:我上次说的星宿的事,您本想用做好事来回报它,可是我在外面听路人都说陶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国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却是因为陶朱公儿子才大赦的。
楚王能怎么办呢?
楚王当然很生气,不过大赦还是要照旧,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因为陶朱公的儿子才布施恩惠,楚王觉得还是在大赦之前把陶朱公的二儿子杀了比较好一点……
所以最终的结局也就出来了:陶朱公长子带着黄金返回陶邑,一并带回去的还有二弟的尸体。
陶朱公最后总结到: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最终还是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也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陶朱公三次搬家,两次散尽家财,因为善于经营致富而被后人所称道,陶朱公救子这则故事中涉及到不同人物的人性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只是由于故事里除了陶朱公本人以及庄生外,其他人物都已经比较模糊。
所以,我们希望这仅仅只是一个寓言色彩比较重的故事……
仔细看了下 正文里面的寓言没敲错...
@catslover 2017-09-26 22:38:00
范蠡救子这个故事一看就是编的。庄生既然不贪钱财又声望高,那应该是个品行不错的人,他居然因为范蠡的大儿子不听话就让楚王又把人给杀了,这个不太符合我们一般人的逻辑。范蠡明知道大儿子去会送掉二儿子的命,居然也不阻止,看来二儿子的命还不如大儿子的情绪重要,也是个非常奇怪的父亲啊。
-----------------------------
哈哈 看来我还是把原文贴下面好了
其实我几乎没什么改动...
范蠡救子这个故事一看就是编的。庄生既然不贪钱财又声望高,那应该是个品行不错的人,他居然因为范蠡的大儿子不听话就让楚王又把人给杀了,这个不太符合我们一般人的逻辑。范蠡明知道大儿子去会送掉二儿子的命,居然也不阻止,看来二儿子的命还不如大儿子的情绪重要,也是个非常奇怪的父亲啊。
-----------------------------
哈哈 看来我还是把原文贴下面好了
其实我几乎没什么改动...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硃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硃公。
硃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硃公中男杀人,囚於楚。硃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硃公长男固请欲行,硃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硃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硃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硃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後复归,勿动。”而硃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硃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硃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兒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硃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硃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硃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硃公子,明日遂下赦令。硃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硃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硃公。
---------------------------------
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谓陶硃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硃公。
硃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硃公中男杀人,囚於楚。硃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硃公长男固请欲行,硃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遗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柰何?”硃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於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硃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硃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後复归,勿动。”而硃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於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柰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硃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硃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
庄生羞为兒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硃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硃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柰何以硃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硃公子,明日遂下赦令。硃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硃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传曰陶硃公。
@catslover 2017-09-26 22:38:00
范蠡救子这个故事一看就是编的。庄生既然不贪钱财又声望高,那应该是个品行不错的人,他居然因为范蠡的大儿子不听话就让楚王又把人给杀了,这个不太符合我们一般人的逻辑。范蠡明知道大儿子去会送掉二儿子的命,居然也不阻止,看来二儿子的命还不如大儿子的情绪重要,也是个非常奇怪的父亲啊。
-----------------------------
恩 老实说 我不太清楚为什么司马迁会把这么大一段放到勾践世家里面,应该不会是凑字数吧...
这个故事首先人物就比较模糊,几个主要人物,包括楚王是谁都介绍得不清楚;
其次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看起来很费解,既然范蠡看人眼光这么准,他完全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既然庄生是个正直人物,他最后也没必要打击报复,既然长子贪财,他也不该私自带这么多黄金额外开销。
反正我自己觉得这个故事蛮复杂的,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感悟。
范蠡救子这个故事一看就是编的。庄生既然不贪钱财又声望高,那应该是个品行不错的人,他居然因为范蠡的大儿子不听话就让楚王又把人给杀了,这个不太符合我们一般人的逻辑。范蠡明知道大儿子去会送掉二儿子的命,居然也不阻止,看来二儿子的命还不如大儿子的情绪重要,也是个非常奇怪的父亲啊。
-----------------------------
恩 老实说 我不太清楚为什么司马迁会把这么大一段放到勾践世家里面,应该不会是凑字数吧...
这个故事首先人物就比较模糊,几个主要人物,包括楚王是谁都介绍得不清楚;
其次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看起来很费解,既然范蠡看人眼光这么准,他完全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既然庄生是个正直人物,他最后也没必要打击报复,既然长子贪财,他也不该私自带这么多黄金额外开销。
反正我自己觉得这个故事蛮复杂的,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感悟。
@禅___静 2017-09-26 23:36:03
等飞机╮(╯▽╰)╭
-----------------------------
才女这是又浪到哪里去了
等飞机╮(╯▽╰)╭
-----------------------------
才女这是又浪到哪里去了
941 晋出公奔齐
941 晋出公奔齐
随着近300年春秋争霸史的平息,我们说东周进入到了下一个更加纷乱残酷的年代,也就是『战国时代』。
当然了,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事件能够清晰表明春秋时代的彻底结束,比如我们说的三家分晋尚未到来,比如勾践之后,其子越王鼫与接管下越国余威不减。
不过坏的消息是,公元前459年,越王鼫与去世,在位仅6年……
更坏的消息是,仅仅1年之后,在位第17年的晋出公也遇到了麻烦,他在四卿的逼迫下出奔齐国,三家分晋也由此拉开序幕……
晋出公的事,我们从四卿之首荀瑶说起。
赵鞅去世之后,知氏力压赵氏,荀瑶成为上军将;
公元前472年,荀瑶领兵伐齐,犂丘之战大胜齐军;
公元前468年,荀瑶出兵伐郑,齐国田常领兵救援,虽说此战最终不了了之,但是子产去世以后,郑国已经在晋国的打压之下再度转衰;
公元前458年,荀瑶和赵、韩、魏三家准备共同瓜分范氏和中行氏当年的封地,对于四卿联合起来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晋出公表示很愤怒,只是以晋出公一己之力好像又不能对他们怎样……
晋出公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以知氏为首的大夫们愈发强大?
晋出公当然不是这么想的,他派人向齐国和鲁国带话,准备联合齐、鲁共同讨伐四卿,这样一来四卿就感到了害怕。
我们都知道,大夫一害怕,一般都是要出事的,更何况这次是知氏等四家大夫集体害怕……
于是乎,联军尚未赶来,四卿便团结起来攻打晋出公,晋出公抵挡不过,只得逃往齐国。
晋出公有没有带领齐鲁联军杀回晋国?
很不幸,他在去往齐国的途中就已经死去……
随后,荀瑶拥立晋昭公曾孙『姬骄』,史称『晋哀公』。
提一点,公元前526年晋昭公去世之后,即位的是其子晋顷公,此外晋昭公幼子号曰『戴子』,戴子生子『姬忌』,姬忌与荀瑶关系密切,无奈早死,加之晋出公死后荀瑶虽然有心独吞晋国,但还是担心时机不太成熟,于是才又立了姬忌之子,也就是晋哀公为国君。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下来,晋国朝中政务已经全部被荀瑶掌控,晋哀公不过只是名义上的国君。
同时,也正因为一系列的变故,随后荀瑶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独吞了范氏和中行氏的领地。
论实力,知氏此后大大领先赵、韩、魏三家。
知氏实力、地位在晋国的地位得到巩固,荀瑶接下来会有怎样的表现?
公元前457年,荀瑶与下军将韩虎、下军佐魏驹在一个叫做『蓝台』的地方喝酒饮宴,酒过三巡,目中无人的荀瑶竟然公然戏弄韩虎,连同他的家臣『段规』也一并被侮辱。
当时,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这件事后赶紧告诫道: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难到时候必然会临头。
智瑶却是这样回答的: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算了,谁还还敢来兴风作浪!
智国又说:此话不妥,『夏书』有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周书』有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您现在一次宴会就开罪了别人的主君和臣相,还不戒备,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
然而,智瑶压根就不听……
随着近300年春秋争霸史的平息,我们说东周进入到了下一个更加纷乱残酷的年代,也就是『战国时代』。
当然了,此时此刻,没有任何事件能够清晰表明春秋时代的彻底结束,比如我们说的三家分晋尚未到来,比如勾践之后,其子越王鼫与接管下越国余威不减。
不过坏的消息是,公元前459年,越王鼫与去世,在位仅6年……
更坏的消息是,仅仅1年之后,在位第17年的晋出公也遇到了麻烦,他在四卿的逼迫下出奔齐国,三家分晋也由此拉开序幕……
晋出公的事,我们从四卿之首荀瑶说起。
赵鞅去世之后,知氏力压赵氏,荀瑶成为上军将;
公元前472年,荀瑶领兵伐齐,犂丘之战大胜齐军;
公元前468年,荀瑶出兵伐郑,齐国田常领兵救援,虽说此战最终不了了之,但是子产去世以后,郑国已经在晋国的打压之下再度转衰;
公元前458年,荀瑶和赵、韩、魏三家准备共同瓜分范氏和中行氏当年的封地,对于四卿联合起来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晋出公表示很愤怒,只是以晋出公一己之力好像又不能对他们怎样……
晋出公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以知氏为首的大夫们愈发强大?
晋出公当然不是这么想的,他派人向齐国和鲁国带话,准备联合齐、鲁共同讨伐四卿,这样一来四卿就感到了害怕。
我们都知道,大夫一害怕,一般都是要出事的,更何况这次是知氏等四家大夫集体害怕……
于是乎,联军尚未赶来,四卿便团结起来攻打晋出公,晋出公抵挡不过,只得逃往齐国。
晋出公有没有带领齐鲁联军杀回晋国?
很不幸,他在去往齐国的途中就已经死去……
随后,荀瑶拥立晋昭公曾孙『姬骄』,史称『晋哀公』。
提一点,公元前526年晋昭公去世之后,即位的是其子晋顷公,此外晋昭公幼子号曰『戴子』,戴子生子『姬忌』,姬忌与荀瑶关系密切,无奈早死,加之晋出公死后荀瑶虽然有心独吞晋国,但还是担心时机不太成熟,于是才又立了姬忌之子,也就是晋哀公为国君。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决定下来,晋国朝中政务已经全部被荀瑶掌控,晋哀公不过只是名义上的国君。
同时,也正因为一系列的变故,随后荀瑶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独吞了范氏和中行氏的领地。
论实力,知氏此后大大领先赵、韩、魏三家。
知氏实力、地位在晋国的地位得到巩固,荀瑶接下来会有怎样的表现?
公元前457年,荀瑶与下军将韩虎、下军佐魏驹在一个叫做『蓝台』的地方喝酒饮宴,酒过三巡,目中无人的荀瑶竟然公然戏弄韩虎,连同他的家臣『段规』也一并被侮辱。
当时,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这件事后赶紧告诫道: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难到时候必然会临头。
智瑶却是这样回答的: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算了,谁还还敢来兴风作浪!
智国又说:此话不妥,『夏书』有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周书』有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您现在一次宴会就开罪了别人的主君和臣相,还不戒备,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
然而,智瑶压根就不听……
@catslover 2017-09-27 20:29:57
今天这么早?
-----------------------------
哈哈 革命靠自觉
今天这么早?
-----------------------------
哈哈 革命靠自觉
@善水心 2017-09-27 21:04:31
什么情况?今天这么早!
-----------------------------
@catslover 2017-09-27 21:17:54
看看,楼ZHU不光吓到我了,还吓到小姑娘了。
-----------------------------
这叫不按套路出牌...
什么情况?今天这么早!
-----------------------------
@catslover 2017-09-27 21:17:54
看看,楼ZHU不光吓到我了,还吓到小姑娘了。
-----------------------------
这叫不按套路出牌...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9-28 16:52:53
恭喜春秋篇完结~~~~撒花撒花~~~
-----------------------------
呵呵 潜水姐好 话说完结好几天啦
恭喜春秋篇完结~~~~撒花撒花~~~
-----------------------------
呵呵 潜水姐好 话说完结好几天啦
942 贫而非病
三家分晋的间隙,我们今天抽空聊的是孔子的两位弟子
942 贫而非病
公元前456年,继范蠡之后,我们介绍另外一位在商、政上也有着传奇色彩的人,这个人就是子贡。
子贡不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么?
这好像不矛盾……
孔子在世时期,我们就已经介绍到,子贡口才颇为了得,只是因为年轻气盛经常是言论遭到孔子的驳斥,不过这并不影响子贡在政坛上的表现,事实上子贡一直是鲁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坛的表现无需我们再多做介绍。
和陶朱公范蠡相同的是,子贡很早也掌握了经常致富的诀窍,那就是低买高卖。
什么叫低买高卖?
对于这一问题,范蠡同期的越国大夫『计然』就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买卖货物,凡是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
几千年之后,这个道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仔细一想的话,总会有无数人无视这一条,因为他们信奉的是『追涨不追跌』……
和范蠡又有所不同的是,子贡并不是在功成身退以后才开始商业上的运作,他在孔子那里学习一段时间后曾经到卫国做官,随后他就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赚得可谓盆满钵满,孔子七十多个高徒之中,子贡是最富有的一个。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看来,追求富贵是人的本能欲望,本就无可厚非,他只是不赞同通过非正常的手段来追求富贵,也正是因为孔子有了子贡这样的弟子辅佐支持,孔子后来才能更好的周游列国以及教书育人、修整文献。
当然了,既然孔子有子贡这样财力颇丰的弟子,同样也会有一贫如洗的弟子,比如『子思』就属于这一情况。
原宪,字子思,年纪与子贡相仿,却又甘于清贫,可以说和子贡完全是两个极端,不过子思倒也是乐在其中,对于财富并不感兴趣。
子思问:何为耻?
孔子答:国有道,谷。国无道,谷,耻也。
谷指的是俸禄,孔子看来,国家有道,为官者领了俸禄却毫无建树;国家无道,为官者领了俸禄却不能独善其身,这就是耻辱。
何为耻?
后来很多为官者看来,不管国家有道无道,俸禄不多、权力不大,那就是耻辱……
后来,孔子去世之后,子思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子贡则做了卫国国相,两人财富地位反差越来越大。
有一天,子贡结驷连骑、车马众多,排开野草,前往偏远简陋又破败的小屋探望子思,子思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
当时,子贡甚至为自己师兄弟的窘迫感到羞耻……
子贡问:夫子岂病乎?
子思回道: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才是『病』,像我,只是贫穷,而不是『病』。
子贡所谓的病,当然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经济乃至精神上的困窘,子思坚毅的回答令子贡很是惭愧,甚至引为终身之耻……
对了,我们为什么会突然提起子贡?
因为这一年,子贡去世了……
公元前456年,继范蠡之后,我们介绍另外一位在商、政上也有着传奇色彩的人,这个人就是子贡。
子贡不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么?
这好像不矛盾……
孔子在世时期,我们就已经介绍到,子贡口才颇为了得,只是因为年轻气盛经常是言论遭到孔子的驳斥,不过这并不影响子贡在政坛上的表现,事实上子贡一直是鲁国政坛举足轻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坛的表现无需我们再多做介绍。
和陶朱公范蠡相同的是,子贡很早也掌握了经常致富的诀窍,那就是低买高卖。
什么叫低买高卖?
对于这一问题,范蠡同期的越国大夫『计然』就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买卖货物,凡是容易腐败和腐蚀的物品不要久藏,切忌冒险囤居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
几千年之后,这个道理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仔细一想的话,总会有无数人无视这一条,因为他们信奉的是『追涨不追跌』……
和范蠡又有所不同的是,子贡并不是在功成身退以后才开始商业上的运作,他在孔子那里学习一段时间后曾经到卫国做官,随后他就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赚得可谓盆满钵满,孔子七十多个高徒之中,子贡是最富有的一个。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看来,追求富贵是人的本能欲望,本就无可厚非,他只是不赞同通过非正常的手段来追求富贵,也正是因为孔子有了子贡这样的弟子辅佐支持,孔子后来才能更好的周游列国以及教书育人、修整文献。
当然了,既然孔子有子贡这样财力颇丰的弟子,同样也会有一贫如洗的弟子,比如『子思』就属于这一情况。
原宪,字子思,年纪与子贡相仿,却又甘于清贫,可以说和子贡完全是两个极端,不过子思倒也是乐在其中,对于财富并不感兴趣。
子思问:何为耻?
孔子答:国有道,谷。国无道,谷,耻也。
谷指的是俸禄,孔子看来,国家有道,为官者领了俸禄却毫无建树;国家无道,为官者领了俸禄却不能独善其身,这就是耻辱。
何为耻?
后来很多为官者看来,不管国家有道无道,俸禄不多、权力不大,那就是耻辱……
后来,孔子去世之后,子思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子贡则做了卫国国相,两人财富地位反差越来越大。
有一天,子贡结驷连骑、车马众多,排开野草,前往偏远简陋又破败的小屋探望子思,子思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
当时,子贡甚至为自己师兄弟的窘迫感到羞耻……
子贡问:夫子岂病乎?
子思回道: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才是『病』,像我,只是贫穷,而不是『病』。
子贡所谓的病,当然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经济乃至精神上的困窘,子思坚毅的回答令子贡很是惭愧,甚至引为终身之耻……
对了,我们为什么会突然提起子贡?
因为这一年,子贡去世了……
@zuoan770 2017-09-29 14:00:22
大其 楼主的帖子令到我
家实 非常
请我 感动
不是 为什么我非要这样
要讹 回复
羡经 楼主
慕验 因为
我的 我就是这么的无聊
-----------------------------
有才...
大其 楼主的帖子令到我
家实 非常
请我 感动
不是 为什么我非要这样
要讹 回复
羡经 楼主
慕验 因为
我的 我就是这么的无聊
-----------------------------
有才...
话说要放假了 各位都很安静啊...
943 荀瑶送钟
943 荀瑶送钟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作为孔门十哲之一,子贡擅长买卖,喜欢赞扬别人的长处,同时也不能隐匿他人之过,既出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家产也曾积累至千金,后来他离开被三桓所掌控的鲁国,最终死于齐国。
子贡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子答:你像一个器物。
子贡问:什么器物?
孔子答:瑚琏也。
子曰:『君子不器』。
结果孔子又把子贡比作器物,一向对子贡严格甚至苛刻的孔子究竟饱含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所谓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器物是死的,作用仅仅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君子理当多才多艺而心怀天下;
所谓瑚琏,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高级礼器,一贯重礼法的孔子而言,瑚琏绝非一般器物,更多体现的其实还是对子贡的赞赏。
与此同时,子贡客死齐国的当年,齐国国君齐平公也去世,在位共计25年,随后其子『吕积』即位,史称『齐宣公』。
公元前481年,由于田逆杀人一事,引发时任齐国左、右相的田常、阚止两人冲突,最终阚止被杀,齐简公也在当年被田氏逮捕并杀害。
安孺子、齐悼公、齐简公连续几任国君均死于非命,齐景公的盛世之后,齐国内政很不太平。
事实上,随着高、国等传统势力逐渐淡出,田氏在朝中的话语权已是愈来愈大,典型比如齐平公也不过是在田常的一手安排之下才即位,田氏割安平以东为自己的封邑更是宣告田氏代齐的局面呼之欲出。
惊人相似的是,晋出公死于奔齐途中之后,荀瑶拥立晋哀公并尽吞范氏和中行氏当年的领地,已然专政于晋国。
公元前458年,知、赵、韩、魏瓜分范氏、中行氏之地,导致晋出公出走并去世,随后荀瑶拥立晋哀公并独占范氏、中行氏地盘,知氏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公元前457年,荀瑶、韩虎、魏驹饮宴于蓝台,荀瑶故意戏弄韩虎并羞辱家臣段规,家臣智国好心劝谏,荀瑶亦是全然不听。
不过,强势与蛮横之外,荀瑶倒也在一些事情上展现出他颇具智慧的一面,比如公元前458年『仇由国』的灭亡。
地理位置来看,秦、晋之地分处中原西北一带,夹杂着大大小小众多的戎狄势力,随着秦晋的逐步扩张,他们势必要不断完成对这些势力的吞并。
近年来,比如赵鞅去世不久后赵无恤灭亡戎人小国『代国』『今山西大同一带』,比如公元前461『秦厉共』在黄河旁挖掘壕沟以加强防御,并派兵两万攻打戎族『大荔国』『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一带』,随后攻占大荔王都城。
种种迹象表明,秦、晋乃至其它诸侯国都在加速对周边小国的吞并、歼灭,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荀瑶把目标瞄向了仇由国。
作为戎狄小国之一,仇由距离晋国较近,位于今山西盂县一带,地处太行山脉一带,山路崎岖多险阻,因建国于山中,交通并不便利,以至于晋国兵车推进相当困难。
如何才能灭亡仇由?
荀瑶想了个办法,他决定给仇由国君送上一口青铜大钟,没错,就是送钟……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作为孔门十哲之一,子贡擅长买卖,喜欢赞扬别人的长处,同时也不能隐匿他人之过,既出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家产也曾积累至千金,后来他离开被三桓所掌控的鲁国,最终死于齐国。
子贡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孔子答:你像一个器物。
子贡问:什么器物?
孔子答:瑚琏也。
子曰:『君子不器』。
结果孔子又把子贡比作器物,一向对子贡严格甚至苛刻的孔子究竟饱含的是怎样一种感情?
所谓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器物是死的,作用仅仅只是局限于某一方面,而君子理当多才多艺而心怀天下;
所谓瑚琏,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高级礼器,一贯重礼法的孔子而言,瑚琏绝非一般器物,更多体现的其实还是对子贡的赞赏。
与此同时,子贡客死齐国的当年,齐国国君齐平公也去世,在位共计25年,随后其子『吕积』即位,史称『齐宣公』。
公元前481年,由于田逆杀人一事,引发时任齐国左、右相的田常、阚止两人冲突,最终阚止被杀,齐简公也在当年被田氏逮捕并杀害。
安孺子、齐悼公、齐简公连续几任国君均死于非命,齐景公的盛世之后,齐国内政很不太平。
事实上,随着高、国等传统势力逐渐淡出,田氏在朝中的话语权已是愈来愈大,典型比如齐平公也不过是在田常的一手安排之下才即位,田氏割安平以东为自己的封邑更是宣告田氏代齐的局面呼之欲出。
惊人相似的是,晋出公死于奔齐途中之后,荀瑶拥立晋哀公并尽吞范氏和中行氏当年的领地,已然专政于晋国。
公元前458年,知、赵、韩、魏瓜分范氏、中行氏之地,导致晋出公出走并去世,随后荀瑶拥立晋哀公并独占范氏、中行氏地盘,知氏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公元前457年,荀瑶、韩虎、魏驹饮宴于蓝台,荀瑶故意戏弄韩虎并羞辱家臣段规,家臣智国好心劝谏,荀瑶亦是全然不听。
不过,强势与蛮横之外,荀瑶倒也在一些事情上展现出他颇具智慧的一面,比如公元前458年『仇由国』的灭亡。
地理位置来看,秦、晋之地分处中原西北一带,夹杂着大大小小众多的戎狄势力,随着秦晋的逐步扩张,他们势必要不断完成对这些势力的吞并。
近年来,比如赵鞅去世不久后赵无恤灭亡戎人小国『代国』『今山西大同一带』,比如公元前461『秦厉共』在黄河旁挖掘壕沟以加强防御,并派兵两万攻打戎族『大荔国』『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一带』,随后攻占大荔王都城。
种种迹象表明,秦、晋乃至其它诸侯国都在加速对周边小国的吞并、歼灭,正是在这种氛围下,荀瑶把目标瞄向了仇由国。
作为戎狄小国之一,仇由距离晋国较近,位于今山西盂县一带,地处太行山脉一带,山路崎岖多险阻,因建国于山中,交通并不便利,以至于晋国兵车推进相当困难。
如何才能灭亡仇由?
荀瑶想了个办法,他决定给仇由国君送上一口青铜大钟,没错,就是送钟……
@catslover 2017-09-30 02:57:06
开了两天会,昏昏欲睡,终于回来了……
-----------------------------
呵呵 时差姐姐好啊 我们这边估计都放长假啦
开了两天会,昏昏欲睡,终于回来了……
-----------------------------
呵呵 时差姐姐好啊 我们这边估计都放长假啦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09-30 09:22:34
节前打卡~~~~
-----------------------------
潜水姐过节好
节前打卡~~~~
-----------------------------
潜水姐过节好
@片汤2016 2017-09-30 14:05:05
顶,节目快乐
-----------------------------
片汤都出现啦
顶,节目快乐
-----------------------------
片汤都出现啦
@Xhui992016 2017-09-30 22:24:56
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哟。
-----------------------------
怎么感觉要过年的感觉了...
提前祝大家节日快乐哟。
-----------------------------
怎么感觉要过年的感觉了...
944 摩笄夫人
944 摩笄夫人
送钟,意味着『送终』,因为寓意不好,历来这是民间比较忌讳的一种送礼方式,所以荀瑶送大钟,仇由国君会是怎样的反应?
仇由国君表示很高兴,相当愿意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一来这口钟实在太大,需要用两辆车并排装载;
二来从晋到仇由交通实在不便,仇由国君决心派人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疏通道路。
要说的是,即便当时还没有送终这样的寓意在里面,仇由国还是有人认为不该接受这样的礼物,比如大夫『赤章蔓枝』就劝谏道:送钟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该干的事情,现在大国反而来送,他们的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大钟是千万不能接受的。
赤章蔓枝的话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仇由国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这不就在荀瑶送来大钟后不久,晋军果然就大军压境一举灭亡仇由……
荀瑶灭仇由,展现了他机智的一面,与此同时,我们不妨也来看看赵无恤是怎样灭亡代国的。
比起荀瑶灭仇由稍早的时候,赵无恤准备吞并周边的代戎,也就是代国,他同样没有采取强攻的策略,而是先给代国国君送了一样东西。
准确点说,赵无恤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
不久后,赵无恤约定与代国国君在『句注』『今山西代县西北』会见。
顺道提一点,句注即后来的『雁门山』,与楚方城、秦函谷关以及居庸关等并称为『九塞』,它们对后期各种战争都起到过关键的影响。
赵无恤约代君在句注做什么呢?
名义上当然是饮酒设宴,继续熟络感情;
实际上赵无恤却是想乘机杀死代君,进而灭亡代国……
当时的过程是这样的,赵无恤提前让数百名舞者把兵器藏在羽毛制成的舞具里,事先安排工匠打造了一个大大的金斗,并特意加长斗柄,一切准备就绪后,自然是赵无恤与代君喝酒搞气氛。
酒至正酣,厨师用这个大金斗盛上热羹,趁着众人不注意的工夫,厨师反转金斗猛击代君,代君当场毙命。
如果非要说点什么的话,代君估计想说的只有三个字:有暗器……
随后,各位舞者取出兵器,不一会的工夫便杀光代君随从,再用代君的车打头驶向代国,代国由此轻松被灭。
兵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荀瑶、赵无恤先后通过『诡道』灭亡两个戎人小国,比起春秋早期的战争模式来,无不意味着战争变得越来越『功利』,如何高效而低成本的赢得战争最终的胜利将会成为今后的主流。
唯一要说的是,虽然赵无恤通过手段轻松灭亡了代国,但他的姐姐却没有跟随他回国,在得到代君被杀的消息后,姐姐磨尖发簪并自刺而死。
由此来看,诡道也许能够赢得战争,但很多时候却并不一定能赢得人心。
为了纪念赵无恤的姐姐,后人将其尊称为『摩笄夫人』『音同几』,她去世的地方被称为『摩笄山』『今河北涞源县一带』,摩笄一词后来也成为了妃子们殉国自杀这一行为的代称。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荀瑶灭仇由、赵无恤亡代,两人都展现出不俗的能力与智慧,知氏与赵氏,晋国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家族,当他们之间出现矛盾乃至冲突的时候,谁又会是谁的对手?
送钟,意味着『送终』,因为寓意不好,历来这是民间比较忌讳的一种送礼方式,所以荀瑶送大钟,仇由国君会是怎样的反应?
仇由国君表示很高兴,相当愿意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一来这口钟实在太大,需要用两辆车并排装载;
二来从晋到仇由交通实在不便,仇由国君决心派人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疏通道路。
要说的是,即便当时还没有送终这样的寓意在里面,仇由国还是有人认为不该接受这样的礼物,比如大夫『赤章蔓枝』就劝谏道:送钟原本是小国侍奉大国该干的事情,现在大国反而来送,他们的军队一定会跟随在后,大钟是千万不能接受的。
赤章蔓枝的话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仇由国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这不就在荀瑶送来大钟后不久,晋军果然就大军压境一举灭亡仇由……
荀瑶灭仇由,展现了他机智的一面,与此同时,我们不妨也来看看赵无恤是怎样灭亡代国的。
比起荀瑶灭仇由稍早的时候,赵无恤准备吞并周边的代戎,也就是代国,他同样没有采取强攻的策略,而是先给代国国君送了一样东西。
准确点说,赵无恤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了代国国君……
不久后,赵无恤约定与代国国君在『句注』『今山西代县西北』会见。
顺道提一点,句注即后来的『雁门山』,与楚方城、秦函谷关以及居庸关等并称为『九塞』,它们对后期各种战争都起到过关键的影响。
赵无恤约代君在句注做什么呢?
名义上当然是饮酒设宴,继续熟络感情;
实际上赵无恤却是想乘机杀死代君,进而灭亡代国……
当时的过程是这样的,赵无恤提前让数百名舞者把兵器藏在羽毛制成的舞具里,事先安排工匠打造了一个大大的金斗,并特意加长斗柄,一切准备就绪后,自然是赵无恤与代君喝酒搞气氛。
酒至正酣,厨师用这个大金斗盛上热羹,趁着众人不注意的工夫,厨师反转金斗猛击代君,代君当场毙命。
如果非要说点什么的话,代君估计想说的只有三个字:有暗器……
随后,各位舞者取出兵器,不一会的工夫便杀光代君随从,再用代君的车打头驶向代国,代国由此轻松被灭。
兵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荀瑶、赵无恤先后通过『诡道』灭亡两个戎人小国,比起春秋早期的战争模式来,无不意味着战争变得越来越『功利』,如何高效而低成本的赢得战争最终的胜利将会成为今后的主流。
唯一要说的是,虽然赵无恤通过手段轻松灭亡了代国,但他的姐姐却没有跟随他回国,在得到代君被杀的消息后,姐姐磨尖发簪并自刺而死。
由此来看,诡道也许能够赢得战争,但很多时候却并不一定能赢得人心。
为了纪念赵无恤的姐姐,后人将其尊称为『摩笄夫人』『音同几』,她去世的地方被称为『摩笄山』『今河北涞源县一带』,摩笄一词后来也成为了妃子们殉国自杀这一行为的代称。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荀瑶灭仇由、赵无恤亡代,两人都展现出不俗的能力与智慧,知氏与赵氏,晋国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家族,当他们之间出现矛盾乃至冲突的时候,谁又会是谁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