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5 荀瑶索地
【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945 荀瑶索地
945 荀瑶索地
公元前455年,我们先来介绍一位国君去世的情况,也就是郑国国君『郑哀公』。
话说以去世的方式而直接出场,这样的国君还真不多见……
公元前463年,周朝天子贞定王在位的第6年,郑声公去世,在位共计38年,随后其子『姬易』即位,也就是郑哀公。
郑声公在位的近40年里,一来随着子产的离去国内比较疲软,二来郑、晋两国关系不太友好,随着晋国六卿的强盛,郑国不少领土被占领而由此衰落。
在位8年之后,郑哀公被郑国国人杀死,随后即位的是郑声公之弟『姬丑』,史称『郑共公』。
政权的非常规交接表明,此时郑国内政并不太稳定,当然了,同样很不稳定的还有晋国……
还是这一年,愈发专断的晋上军将荀瑶胃口越来越大,他竟然打起了韩、赵、魏三卿的主意。
荀瑶准备拿韩、赵、魏怎样?
两个字,土地。
也就是说,荀瑶准备向三家大夫索要土地,一来继续扩张知氏的势力范围,二来还可以削弱韩、赵、魏三卿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一开始,荀瑶派人到下军将韩虎处索取土地,简明扼要而又直截了当。
面对荀瑶的蛮横要求,韩虎会怎样想?
很简单,韩虎当然不愿意给……
就在这时,家臣段规,也就是此前被荀瑶侮辱过的那位劝谏道:荀瑶贪财好利而又凶狠暴虐,不答应的话一定会讨伐我们,您不如姑且给他。给了他,他就会 ,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敢不给,他必定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虎以为段规所言倒也的确是个解决的办法,于是派人献上拥有万户居民的城邑。
荀瑶很高兴,果然又把目标转向了下军佐魏驹……
荀瑶索地,魏驹又是怎么想的呢?
魏驹当然也不想给……
魏驹看来,荀瑶的要求无凭无据,简直就是不讲耍流氓,不过他的家臣『任章』还是有话要说。
任章劝谏道:『周书』有云,将欲败之,必先辅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荀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的警惧;我们给荀瑶地,他一定会骄傲,荀瑶骄傲而轻敌,知氏的命运就一定不会长久了。不如先答应荀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再说了,何必激怒荀瑶而把我们作为他的靶子呢。
如此一来,为了不被知氏打击报复,也为了让荀瑶骄傲自大下去,魏驹同样献上万户之邑……
接下来的套路自然就不用猜了,荀瑶很快又把目标对准上军佐赵无恤。
赵无恤又会怎样想呢?
没有任何悬念,赵无恤和韩虎、魏驹一样,心里自然是不情愿的……
和前两位又有所不同的是,赵无恤和荀瑶原本就曾有过节,知氏虽强,赵氏也不弱,所以赵无恤的决定是坚决不给……
于是乎,剧情的发展完全符合韩虎、魏驹的预期,赵氏公然拒绝顿时引得荀瑶勃然大怒,结果便是知氏当即联合韩、魏两家准备攻打赵氏。
赵武中兴之后,赵氏再度陷入绝境……
公元前455年,我们先来介绍一位国君去世的情况,也就是郑国国君『郑哀公』。
话说以去世的方式而直接出场,这样的国君还真不多见……
公元前463年,周朝天子贞定王在位的第6年,郑声公去世,在位共计38年,随后其子『姬易』即位,也就是郑哀公。
郑声公在位的近40年里,一来随着子产的离去国内比较疲软,二来郑、晋两国关系不太友好,随着晋国六卿的强盛,郑国不少领土被占领而由此衰落。
在位8年之后,郑哀公被郑国国人杀死,随后即位的是郑声公之弟『姬丑』,史称『郑共公』。
政权的非常规交接表明,此时郑国内政并不太稳定,当然了,同样很不稳定的还有晋国……
还是这一年,愈发专断的晋上军将荀瑶胃口越来越大,他竟然打起了韩、赵、魏三卿的主意。
荀瑶准备拿韩、赵、魏怎样?
两个字,土地。
也就是说,荀瑶准备向三家大夫索要土地,一来继续扩张知氏的势力范围,二来还可以削弱韩、赵、魏三卿的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一开始,荀瑶派人到下军将韩虎处索取土地,简明扼要而又直截了当。
面对荀瑶的蛮横要求,韩虎会怎样想?
很简单,韩虎当然不愿意给……
就在这时,家臣段规,也就是此前被荀瑶侮辱过的那位劝谏道:荀瑶贪财好利而又凶狠暴虐,不答应的话一定会讨伐我们,您不如姑且给他。给了他,他就会 ,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敢不给,他必定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虎以为段规所言倒也的确是个解决的办法,于是派人献上拥有万户居民的城邑。
荀瑶很高兴,果然又把目标转向了下军佐魏驹……
荀瑶索地,魏驹又是怎么想的呢?
魏驹当然也不想给……
魏驹看来,荀瑶的要求无凭无据,简直就是不讲耍流氓,不过他的家臣『任章』还是有话要说。
任章劝谏道:『周书』有云,将欲败之,必先辅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荀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的警惧;我们给荀瑶地,他一定会骄傲,荀瑶骄傲而轻敌,知氏的命运就一定不会长久了。不如先答应荀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再说了,何必激怒荀瑶而把我们作为他的靶子呢。
如此一来,为了不被知氏打击报复,也为了让荀瑶骄傲自大下去,魏驹同样献上万户之邑……
接下来的套路自然就不用猜了,荀瑶很快又把目标对准上军佐赵无恤。
赵无恤又会怎样想呢?
没有任何悬念,赵无恤和韩虎、魏驹一样,心里自然是不情愿的……
和前两位又有所不同的是,赵无恤和荀瑶原本就曾有过节,知氏虽强,赵氏也不弱,所以赵无恤的决定是坚决不给……
于是乎,剧情的发展完全符合韩虎、魏驹的预期,赵氏公然拒绝顿时引得荀瑶勃然大怒,结果便是知氏当即联合韩、魏两家准备攻打赵氏。
赵武中兴之后,赵氏再度陷入绝境……
@catslover 2017-10-02 22:10:08
哇,大戏要上演了
-----------------------------
恩 就这几天的工夫啦
哇,大戏要上演了
-----------------------------
恩 就这几天的工夫啦
946 晋阳之战
946 晋阳之战
946 晋阳之战
赵无恤曰:夫知伯之为人,阳亲而阴疏,三使韩、魏,而寡人弗与焉,其移兵寡人必矣。
赵无恤看来,荀瑶表面上和人亲近,内心却很疏远,近期他三次派人到韩、魏家里,唯独没有赵氏的份,不用多说,荀瑶接下来一定会攻打赵氏。
以上一番话,赵无恤是说给家臣『张孟谈』听的,主要目的则是想征求他的意见,接下来赵氏该怎么办……
当时,赵无恤大概有几个去处:
『长子』『今山西长子县一带』距离近且城墙坚厚完整,不过赵无恤却认为那里的百姓才精疲力尽地修完城墙,没人会愿意为他舍生入死地守城;
邯郸仓库充实,赵无恤又认为那是源于他对百姓民脂民膏的大肆搜刮,同样不会有人情愿为他卖命。
还能去哪里呢?
张盂谈给出了建议:晋阳,毕竟那里曾经是赵鞅的地盘。
公元前497年,家臣董安于在赵鞅的授命下在晋水北面修筑城邑,这座城也就是后来的晋阳。
因为晋阳筑城,赵氏与旁支邯郸氏就卫国进贡的五百户百姓发生争执,随后赵鞅杀邯郸午,其子邯郸稷发动叛乱,由此引来范氏、中行氏打压赵氏,再进而导致知、韩、魏支持赵氏,范氏、中行氏之乱由此爆发。
40余年之后,晋阳还是那个晋阳,晋国六卿却早已经缩为四卿,按照目前这个局势发展下去的话,说不定马上就会变作三卿……
为什么会是晋阳?
张盂谈解释道:董安于是先主赵鞅的能干之臣,一辈子治理晋阳,而且『尹锋』也遵循他治理的方法,他们政治教化的遗绩还在。
提一点,当年晋阳城虽然顺利建成,无奈因为几大卿族之间的冲突,为了赵氏的安定,为了晋国的安宁,董安于最后只得选择上吊自尽以化解卿族之间的矛盾,后来被派去治理晋阳的便是家臣尹铎。
临行之前,尹铎问道: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将这里作为赵氏保障之地?
赵鞅:保障哉!
于是乎,为了让晋阳城成为赵氏后方保障基地,尹铎减轻赋税、宽待百姓,深得百姓拥戴,以至于赵鞅在临死前对赵无恤说道: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弃尹铎地位不高,也不要害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那里作为归宿。
公元前455年,赵无恤派家臣『延陵生』率领车骑先到晋阳,赵无恤随后也正式逃奔晋阳。
对于赵无恤而言,好的消息是晋阳百姓果然愿意与他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坏的消息是荀瑶很快便领兵追了上来,知、韩、魏三家将晋阳城死死地围住……
对于荀瑶而言,好的消息赵氏已然不是三家大夫的对手,假以时日灭掉赵氏后知氏实力只会更加壮大,接下来再挨个灭亡韩氏、魏氏,最后一口吃掉晋国,荀瑶的代晋之志也不再是梦;
坏的消息是,晋阳城在尹铎多年的经营下军备充足、城墙坚固,任凭知、韩、魏三家兵多将众,荀瑶一时对赵无恤也是毫无办法……
既然攻城困难,同赵氏打持久战会不会有效果呢?
公元前544年,一年过去了,看起来没有任何效果……
公元前543年,晋阳之战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赵无恤曰:夫知伯之为人,阳亲而阴疏,三使韩、魏,而寡人弗与焉,其移兵寡人必矣。
赵无恤看来,荀瑶表面上和人亲近,内心却很疏远,近期他三次派人到韩、魏家里,唯独没有赵氏的份,不用多说,荀瑶接下来一定会攻打赵氏。
以上一番话,赵无恤是说给家臣『张孟谈』听的,主要目的则是想征求他的意见,接下来赵氏该怎么办……
当时,赵无恤大概有几个去处:
『长子』『今山西长子县一带』距离近且城墙坚厚完整,不过赵无恤却认为那里的百姓才精疲力尽地修完城墙,没人会愿意为他舍生入死地守城;
邯郸仓库充实,赵无恤又认为那是源于他对百姓民脂民膏的大肆搜刮,同样不会有人情愿为他卖命。
还能去哪里呢?
张盂谈给出了建议:晋阳,毕竟那里曾经是赵鞅的地盘。
公元前497年,家臣董安于在赵鞅的授命下在晋水北面修筑城邑,这座城也就是后来的晋阳。
因为晋阳筑城,赵氏与旁支邯郸氏就卫国进贡的五百户百姓发生争执,随后赵鞅杀邯郸午,其子邯郸稷发动叛乱,由此引来范氏、中行氏打压赵氏,再进而导致知、韩、魏支持赵氏,范氏、中行氏之乱由此爆发。
40余年之后,晋阳还是那个晋阳,晋国六卿却早已经缩为四卿,按照目前这个局势发展下去的话,说不定马上就会变作三卿……
为什么会是晋阳?
张盂谈解释道:董安于是先主赵鞅的能干之臣,一辈子治理晋阳,而且『尹锋』也遵循他治理的方法,他们政治教化的遗绩还在。
提一点,当年晋阳城虽然顺利建成,无奈因为几大卿族之间的冲突,为了赵氏的安定,为了晋国的安宁,董安于最后只得选择上吊自尽以化解卿族之间的矛盾,后来被派去治理晋阳的便是家臣尹铎。
临行之前,尹铎问道: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将这里作为赵氏保障之地?
赵鞅:保障哉!
于是乎,为了让晋阳城成为赵氏后方保障基地,尹铎减轻赋税、宽待百姓,深得百姓拥戴,以至于赵鞅在临死前对赵无恤说道: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弃尹铎地位不高,也不要害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把那里作为归宿。
公元前455年,赵无恤派家臣『延陵生』率领车骑先到晋阳,赵无恤随后也正式逃奔晋阳。
对于赵无恤而言,好的消息是晋阳百姓果然愿意与他同舟共济、共渡难关;
坏的消息是荀瑶很快便领兵追了上来,知、韩、魏三家将晋阳城死死地围住……
对于荀瑶而言,好的消息赵氏已然不是三家大夫的对手,假以时日灭掉赵氏后知氏实力只会更加壮大,接下来再挨个灭亡韩氏、魏氏,最后一口吃掉晋国,荀瑶的代晋之志也不再是梦;
坏的消息是,晋阳城在尹铎多年的经营下军备充足、城墙坚固,任凭知、韩、魏三家兵多将众,荀瑶一时对赵无恤也是毫无办法……
既然攻城困难,同赵氏打持久战会不会有效果呢?
公元前544年,一年过去了,看起来没有任何效果……
公元前543年,晋阳之战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阿好2017 2017-10-04 21:04:56
楼主楼主,我也❤️你
-----------------------------
哇撒 今天什么日子
楼主楼主,我也❤️你
-----------------------------
哇撒 今天什么日子
@苏堤lily 2017-10-04 16:07:46
楼主,看到我,我爱你(* ⁰̷̴͈꒨⁰̷̴͈)=͟͟͞͞➳❤
-----------------------------
谢谢 很荣幸...
楼主,看到我,我爱你(* ⁰̷̴͈꒨⁰̷̴͈)=͟͟͞͞➳❤
-----------------------------
谢谢 很荣幸...
@点点断月点 2017-10-04 09:35:42
中秋快乐
-----------------------------
点点节日好
中秋快乐
-----------------------------
点点节日好
@Xhui992016 2017-10-04 07:49:18
中秋快乐哟
-----------------------------
节日好
中秋快乐哟
-----------------------------
节日好
各位节日好
947 水淹晋阳
947 水淹晋阳
从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53年,赵氏被围困的时间跨越三个年头之久,以当时的战争技术手段而言攻城本身难度巨大,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赵氏后方保障的晋阳城准备充分完善则是另一决定性因素。
来到晋阳之后,赵无恤巡视城郭,察看府库,检查粮仓,城郭很完善,府库物资足够使用,粮仓已经装满,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不过他也发现一个致命问题,什么问题呢?
城中弓箭太少,毕竟只靠粮食是拖不垮敌人的……
没有弓箭怎么办?
张孟谈说道:我听说董安于在治理晋阳的时候,但凡公宫的墙壁都用了一种叫做狄蒿的东西编织在墙体内,墙壁的高度达一丈多,您可以打开墙壁使用这些东西制作弓箭。
赵无恤派人打开一试,果然这种东西制成的弓箭比起专门制作弓箭的箭竹还要坚硬。
弓箭的问题解决了,赵无恤又发现新问题:城内缺乏铜,无法制作更多的兵器。
张孟谈又说道:我听说董安于在治理晋阳的时候,但凡公宫室中都有炼铜作为支柱,不妨打开这些铜柱,那么就有铜了。
于是乎,董安于多年前精心储备的战备物资终于排上用场,防御物资一切准备就绪,知、韩、魏三家集中兵力连续三个月攻城也都无法攻克,随即只得展开军队包围晋阳城。
围城,一时半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都知道,晋阳城内粮食比较充足……
就这样,时间一路就来到了公元前453年,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荀瑶终于在视察完晋阳城四周的地理环境后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那就是水攻。
什么叫水攻?
既然晋阳城沿晋水而建,荀瑶下令决开晋水堤岸把水引向了晋阳城,晋阳城顿时陷入绝境……
当时,晋阳城内绝大部分地方都被水淹没,房舍中的锅灶都被泡塌,四处青蛙泛滥,百姓只能在高处临时搭巢居住,用悬挂着的锅来做饭,食品眼看将要用光,士兵们也大都身体虚弱,晋阳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话说那边荀瑶亲自巡视水势,魏驹为他驾车,韩虎充当护卫,一时好不风光,面对晋阳城的绝境,荀瑶大发感慨:我到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让人亡国。
即便如此,晋阳城的百姓们仍没有背叛之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过在长时间的消耗,以及如此让人绝望的局面之下,赵无恤开始变得沮丧,他对张孟谈说道:粮食缺乏,财力将尽,士大夫生病,我坚守不下去了,率领城中的人马投降,你看怎么样?
张孟谈回应道:我听说,国家面临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么也就用不着看重我们这些智士了。还请您放弃这个计划,不要再说下去了。我请求进见韩、魏之君。
张孟谈会见韩虎、魏驹难道就能起死回生?
我们不妨交代一个细节,韩虎、魏驹陪着荀瑶视察水势的时候,虽然荀瑶欣喜若狂,眼看晋阳城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但是这两位却忧心忡忡,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呢?
因为既然荀瑶可以引晋水淹晋阳,赵氏灭亡之后,下一个被灭的指不定就是韩氏或者魏氏。
不巧的是,韩虎一想,绛水完全可以浇灌他的『平阳』……
魏驹一想,汾水完全也可以淹掉他的『安邑』……
所以,张孟谈要做的正是瓦解韩虎、魏驹和荀瑶之间的同盟关系。
从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53年,赵氏被围困的时间跨越三个年头之久,以当时的战争技术手段而言攻城本身难度巨大,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赵氏后方保障的晋阳城准备充分完善则是另一决定性因素。
来到晋阳之后,赵无恤巡视城郭,察看府库,检查粮仓,城郭很完善,府库物资足够使用,粮仓已经装满,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不过他也发现一个致命问题,什么问题呢?
城中弓箭太少,毕竟只靠粮食是拖不垮敌人的……
没有弓箭怎么办?
张孟谈说道:我听说董安于在治理晋阳的时候,但凡公宫的墙壁都用了一种叫做狄蒿的东西编织在墙体内,墙壁的高度达一丈多,您可以打开墙壁使用这些东西制作弓箭。
赵无恤派人打开一试,果然这种东西制成的弓箭比起专门制作弓箭的箭竹还要坚硬。
弓箭的问题解决了,赵无恤又发现新问题:城内缺乏铜,无法制作更多的兵器。
张孟谈又说道:我听说董安于在治理晋阳的时候,但凡公宫室中都有炼铜作为支柱,不妨打开这些铜柱,那么就有铜了。
于是乎,董安于多年前精心储备的战备物资终于排上用场,防御物资一切准备就绪,知、韩、魏三家集中兵力连续三个月攻城也都无法攻克,随即只得展开军队包围晋阳城。
围城,一时半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都知道,晋阳城内粮食比较充足……
就这样,时间一路就来到了公元前453年,久攻不下的情况下,荀瑶终于在视察完晋阳城四周的地理环境后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那就是水攻。
什么叫水攻?
既然晋阳城沿晋水而建,荀瑶下令决开晋水堤岸把水引向了晋阳城,晋阳城顿时陷入绝境……
当时,晋阳城内绝大部分地方都被水淹没,房舍中的锅灶都被泡塌,四处青蛙泛滥,百姓只能在高处临时搭巢居住,用悬挂着的锅来做饭,食品眼看将要用光,士兵们也大都身体虚弱,晋阳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话说那边荀瑶亲自巡视水势,魏驹为他驾车,韩虎充当护卫,一时好不风光,面对晋阳城的绝境,荀瑶大发感慨:我到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让人亡国。
即便如此,晋阳城的百姓们仍没有背叛之意……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过在长时间的消耗,以及如此让人绝望的局面之下,赵无恤开始变得沮丧,他对张孟谈说道:粮食缺乏,财力将尽,士大夫生病,我坚守不下去了,率领城中的人马投降,你看怎么样?
张孟谈回应道:我听说,国家面临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存,国家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么也就用不着看重我们这些智士了。还请您放弃这个计划,不要再说下去了。我请求进见韩、魏之君。
张孟谈会见韩虎、魏驹难道就能起死回生?
我们不妨交代一个细节,韩虎、魏驹陪着荀瑶视察水势的时候,虽然荀瑶欣喜若狂,眼看晋阳城坚持不了多少时间,但是这两位却忧心忡忡,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为什么呢?
因为既然荀瑶可以引晋水淹晋阳,赵氏灭亡之后,下一个被灭的指不定就是韩氏或者魏氏。
不巧的是,韩虎一想,绛水完全可以浇灌他的『平阳』……
魏驹一想,汾水完全也可以淹掉他的『安邑』……
所以,张孟谈要做的正是瓦解韩虎、魏驹和荀瑶之间的同盟关系。
@善水心 2017-10-05 21:05:57
今天还更文不?
-----------------------------
应该是要更的...
今天还更文不?
-----------------------------
应该是要更的...
948 脣亡则齿寒
948 脣亡则齿寒
话说就在荀瑶引晋水灌晋阳、赵无恤心生投降之意时,还是家臣张孟谈及时站了出来,他决定进见韩虎、魏驹二人,力图挽回败局。
在这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人,也就是知氏家臣『絺疵』『絺音同吃』。
当时,荀瑶巡视水势感叹水能让人亡国,韩虎、魏驹却神情凝重,因为他们意识到日后一旦知氏准备攻打韩、魏的话,同样的招式对他们也适用,就在这个时候,絺疵看出其中端倪。
絺疵对荀瑶说道: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
荀瑶问:你怎么知道?
絺疵:按照常理,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魏两人非但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是面有忧色,他们必然是在担心赵家覆亡后灾难连及韩、魏两家。
然而,荀瑶对絺疵的话不以为然……
非但是不以为然,荀瑶转过头第二天居然又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虎和魏驹……
韩虎、魏驹当即表态: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岂不是放着马上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去干那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吗?
韩、魏两人退去后,刚好赶上絺疵进来,他直接问道:您为什么把臣下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
荀瑶还是那句:你怎么知道……
絺疵是从哪里得知这一消息的呢?
很简单,韩、魏二人临走时狠狠得瞪了他一眼……
很可惜,荀瑶对絺疵的话实在是太不够重视,郄疵眼见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于是主动请求出使齐国,荀瑶当下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絺疵走后,韩、魏到底有没有背叛知氏?
这正是张孟谈要做的事情……
很快,张孟谈秘密出城并见到韩、魏二人,他说道:臣闻脣亡则齿寒,现在荀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
这话正好就说到了韩、魏二人的心坎上……
韩、魏回道: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荀瑶的为,生性粗暴而很少亲近别人,只怕我们的计谋没有办好而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这可怎么办?
到了这个份上,韩、魏对荀瑶还是十分忌惮,重要的是,保密工作看得也很重要……
这边张孟谈早有准备,他继续说道:计谋出自二位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朵,哪里又会有别人知道呢?
所以呢?
所以即便赵氏灭亡在即,为了避免日后等来同样的命运,韩虎、魏驹的顾虑彻底被打消而坚定了反叛之心。
随后,韩虎、魏驹同张孟谈私下约定共同讨伐荀瑶,约定好三军的行动方案,决定好日期之后,韩、魏二人又趁夜里把张孟谈送回晋阳。
有意思的是,荀瑶部下『荀过』恰好就遇到了张孟谈,他赶紧汇报:臣下在辕门之外遇到张孟谈,看见他神情傲慢,走路脚抬得很高,韩、魏恐怕要发动兵变。
哪知荀瑶是这样回答的: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早就订立盟约,破赵之后三家平分它的土地,这是我亲口说的,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请放弃不应有的想法,这种话不要从你嘴里说出来。
话说就在荀瑶引晋水灌晋阳、赵无恤心生投降之意时,还是家臣张孟谈及时站了出来,他决定进见韩虎、魏驹二人,力图挽回败局。
在这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人,也就是知氏家臣『絺疵』『絺音同吃』。
当时,荀瑶巡视水势感叹水能让人亡国,韩虎、魏驹却神情凝重,因为他们意识到日后一旦知氏准备攻打韩、魏的话,同样的招式对他们也适用,就在这个时候,絺疵看出其中端倪。
絺疵对荀瑶说道: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
荀瑶问:你怎么知道?
絺疵:按照常理,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六尺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魏两人非但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是面有忧色,他们必然是在担心赵家覆亡后灾难连及韩、魏两家。
然而,荀瑶对絺疵的话不以为然……
非但是不以为然,荀瑶转过头第二天居然又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虎和魏驹……
韩虎、魏驹当即表态:这一定是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岂不是放着马上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去干那危险又必不可成的事吗?
韩、魏两人退去后,刚好赶上絺疵进来,他直接问道:您为什么把臣下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
荀瑶还是那句:你怎么知道……
絺疵是从哪里得知这一消息的呢?
很简单,韩、魏二人临走时狠狠得瞪了他一眼……
很可惜,荀瑶对絺疵的话实在是太不够重视,郄疵眼见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于是主动请求出使齐国,荀瑶当下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絺疵走后,韩、魏到底有没有背叛知氏?
这正是张孟谈要做的事情……
很快,张孟谈秘密出城并见到韩、魏二人,他说道:臣闻脣亡则齿寒,现在荀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接下来就该轮到韩、魏了。
这话正好就说到了韩、魏二人的心坎上……
韩、魏回道: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荀瑶的为,生性粗暴而很少亲近别人,只怕我们的计谋没有办好而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这可怎么办?
到了这个份上,韩、魏对荀瑶还是十分忌惮,重要的是,保密工作看得也很重要……
这边张孟谈早有准备,他继续说道:计谋出自二位之口,只进入我一人耳朵,哪里又会有别人知道呢?
所以呢?
所以即便赵氏灭亡在即,为了避免日后等来同样的命运,韩虎、魏驹的顾虑彻底被打消而坚定了反叛之心。
随后,韩虎、魏驹同张孟谈私下约定共同讨伐荀瑶,约定好三军的行动方案,决定好日期之后,韩、魏二人又趁夜里把张孟谈送回晋阳。
有意思的是,荀瑶部下『荀过』恰好就遇到了张孟谈,他赶紧汇报:臣下在辕门之外遇到张孟谈,看见他神情傲慢,走路脚抬得很高,韩、魏恐怕要发动兵变。
哪知荀瑶是这样回答的: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早就订立盟约,破赵之后三家平分它的土地,这是我亲口说的,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请放弃不应有的想法,这种话不要从你嘴里说出来。
@LXL760109 2017-10-06 21:58:19
1
-----------------------------
晚上好
1
-----------------------------
晚上好
949 知氏尽灭
949 知氏尽灭
和絺疵类似的是,荀过劝谏荀瑶警惕韩、魏的反叛之心继续遭到了忽视,荀瑶看来,既然韩虎、魏驹已经同他立誓三分赵氏,他就理当对两位给予足够的信任;
和絺疵迅速出走齐国又不同的是,荀过遭拒后赶紧出来拜见了韩虎、魏驹,旋即再度争取说服荀瑶。
毕竟嘛,荀过和荀瑶来自同一个家族,他不能像一般谋士那般如此看淡知氏的败落……
荀过这次说道:韩虎、魏驹两位神色不定、意志改变,一定会背叛您,不如现在直接杀了他们。
荀瑶会不会同意呢?
他是这样回答的:军队包围晋阳三年了,眼看马上就可以占领而享受它的利益,这时再有别的心思是不可能的,您千万不要再说什么了。
荀过还是不死心,他换了个套路继续说道:既然不杀,那么就要想办法亲近他们。
荀瑶:怎么亲近?
荀过说道:韩虎有谋臣段规,魏驹有谋臣『赵葭』,他们都是能改变韩、魏计策的人物,您不妨跟这两位约定,攻破赵氏后给二位一人封一个万户的城邑,这样的话韩虎、魏驹的心意就会不改变,您也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土地。
这个主意好不好呢?
说好攻破赵氏后三家平分其土地,如果再给段规、赵葭封上个万户之邑,那么知氏得到的土地将会变少。
荀瑶觉得这个主意不太好……
荀过还能怎么办呢?
荀过眼见荀瑶坚持不用他的计谋,也不听他的话,他在退出之后只得坚定离开的想法,同时改姓氏为『辅氏』。
换句话说,荀过最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荀瑶划清界限……
有意思的是,张孟谈在听到这件事后赶紧就拜见赵无恤并说道:我在辕门之外遇到荀过时,他看我的样子就已经有了怀疑之心并拜见荀瑶,出来后就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今夜不发起进攻,荀瑶日后一定会后悔,事情就来不及了。
赵无恤:好……
于是乎,就在荀过离去的同一天,张孟谈再次进见韩虎、魏驹。
当天夜里,为知氏把守堤岸的吏卒被杀,晋水堤岸打开,这次水的流向不再是晋阳城,而是知氏所在的军队。
顿时荀瑶的手下因为救水而陷入混乱,赵无恤的军队却突然出城对荀瑶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韩、魏两军队从两翼发起夹击,赵、韩、魏三家联手,最终结果瞬间逆转:知氏大败,荀瑶被活捉。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晋阳之战,浩浩荡荡持续长达3年时间,谁都不曾预料到的是,还在荀瑶为水淹晋阳城一计独自叫绝的背后,他所迎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范氏、中行氏已然远去,几乎就要灭亡赵氏的荀瑶还有没有翻身的机会?
赵无恤绝处逢生之后,根本就没再给荀瑶任何机会,不仅荀瑶被杀,知氏的土地被赵、韩、魏三家瓜分,知氏族人更是被尽行诛灭。
唯有改为辅氏并与荀瑶划清界限的荀过勉强得以幸免,但是很明显,往后荀过的一切都不再与知氏有关。
最后提一点,荀瑶为他的盲目自大,以及骄横不仅付出了灭族的代价,而且还因他与赵无恤之间的恩恩怨怨被刻在了耻辱柱上。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为了彰显这一伟大胜利,赵无恤竟然令人把荀瑶的头骨涂上漆,并制成了饮酒的器具……
和絺疵类似的是,荀过劝谏荀瑶警惕韩、魏的反叛之心继续遭到了忽视,荀瑶看来,既然韩虎、魏驹已经同他立誓三分赵氏,他就理当对两位给予足够的信任;
和絺疵迅速出走齐国又不同的是,荀过遭拒后赶紧出来拜见了韩虎、魏驹,旋即再度争取说服荀瑶。
毕竟嘛,荀过和荀瑶来自同一个家族,他不能像一般谋士那般如此看淡知氏的败落……
荀过这次说道:韩虎、魏驹两位神色不定、意志改变,一定会背叛您,不如现在直接杀了他们。
荀瑶会不会同意呢?
他是这样回答的:军队包围晋阳三年了,眼看马上就可以占领而享受它的利益,这时再有别的心思是不可能的,您千万不要再说什么了。
荀过还是不死心,他换了个套路继续说道:既然不杀,那么就要想办法亲近他们。
荀瑶:怎么亲近?
荀过说道:韩虎有谋臣段规,魏驹有谋臣『赵葭』,他们都是能改变韩、魏计策的人物,您不妨跟这两位约定,攻破赵氏后给二位一人封一个万户的城邑,这样的话韩虎、魏驹的心意就会不改变,您也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土地。
这个主意好不好呢?
说好攻破赵氏后三家平分其土地,如果再给段规、赵葭封上个万户之邑,那么知氏得到的土地将会变少。
荀瑶觉得这个主意不太好……
荀过还能怎么办呢?
荀过眼见荀瑶坚持不用他的计谋,也不听他的话,他在退出之后只得坚定离开的想法,同时改姓氏为『辅氏』。
换句话说,荀过最后唯一能做的就是和荀瑶划清界限……
有意思的是,张孟谈在听到这件事后赶紧就拜见赵无恤并说道:我在辕门之外遇到荀过时,他看我的样子就已经有了怀疑之心并拜见荀瑶,出来后就更改了自己的姓氏,今夜不发起进攻,荀瑶日后一定会后悔,事情就来不及了。
赵无恤:好……
于是乎,就在荀过离去的同一天,张孟谈再次进见韩虎、魏驹。
当天夜里,为知氏把守堤岸的吏卒被杀,晋水堤岸打开,这次水的流向不再是晋阳城,而是知氏所在的军队。
顿时荀瑶的手下因为救水而陷入混乱,赵无恤的军队却突然出城对荀瑶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韩、魏两军队从两翼发起夹击,赵、韩、魏三家联手,最终结果瞬间逆转:知氏大败,荀瑶被活捉。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晋阳之战,浩浩荡荡持续长达3年时间,谁都不曾预料到的是,还在荀瑶为水淹晋阳城一计独自叫绝的背后,他所迎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
范氏、中行氏已然远去,几乎就要灭亡赵氏的荀瑶还有没有翻身的机会?
赵无恤绝处逢生之后,根本就没再给荀瑶任何机会,不仅荀瑶被杀,知氏的土地被赵、韩、魏三家瓜分,知氏族人更是被尽行诛灭。
唯有改为辅氏并与荀瑶划清界限的荀过勉强得以幸免,但是很明显,往后荀过的一切都不再与知氏有关。
最后提一点,荀瑶为他的盲目自大,以及骄横不仅付出了灭族的代价,而且还因他与赵无恤之间的恩恩怨怨被刻在了耻辱柱上。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为了彰显这一伟大胜利,赵无恤竟然令人把荀瑶的头骨涂上漆,并制成了饮酒的器具……
@阿好2017 2017-10-07 21:44:56
勤快勤快
-----------------------------
一般一般...
勤快勤快
-----------------------------
一般一般...
@善水心 2017-10-07 11:51:02
额……这赵无恤心理变态啊
-----------------------------
大概是那个时候对我们所谓的变态没那么看重吧...
额……这赵无恤心理变态啊
-----------------------------
大概是那个时候对我们所谓的变态没那么看重吧...
大家晚上好
趁着假期的期间,我们基本把赵氏和知氏的冲突梳理了一遍
先说下我的观点
细心的朋友可以观察一下,春秋时期我们在介绍事件时一般还是会强调具体时间的,比如某月,或者某个季节。
这样的细节不一定有什么用,但是可以让人觉得更加真切一点,这是我的看法。
进入到战国时代以后,这个问题反倒变得困难起来,因为这个时期没有比较可靠的编年史作为参考。
譬如晋阳之战这一段,我主要参考的古籍有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以及竹书,但这几种典籍都没有详细的时间节点作为参考...
趁着假期的期间,我们基本把赵氏和知氏的冲突梳理了一遍
先说下我的观点
细心的朋友可以观察一下,春秋时期我们在介绍事件时一般还是会强调具体时间的,比如某月,或者某个季节。
这样的细节不一定有什么用,但是可以让人觉得更加真切一点,这是我的看法。
进入到战国时代以后,这个问题反倒变得困难起来,因为这个时期没有比较可靠的编年史作为参考。
譬如晋阳之战这一段,我主要参考的古籍有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以及竹书,但这几种典籍都没有详细的时间节点作为参考...
另外
三家分晋之一段,我看过很多人的观点,很多人认为三家分晋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晋国内政斗争的必然产物,一直以来,我其实是不太同意这个观点的...
个人以为,所谓的历史发展规律,是我们在前面不断发生过的事情上分析、总结出来的,必然会有其合理性,但是众多的历史事件背后不光是规律决定的走向,还有很多很多决定性的因素其实是充满偶然性的。
换句话说,晋国分裂的局面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这就和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代齐一样,是天子乃至各国国君地位逐渐下降的必然结果。
但是,晋国在经历了一、二百年的不断斗争后最终留下的是韩、赵、魏三家,其实中间也是充满了很多偶然性的。
历史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却始终无法再重演,如果再来一遍的话,某些地方的意外很可能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变化。
三家分晋之一段,我看过很多人的观点,很多人认为三家分晋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晋国内政斗争的必然产物,一直以来,我其实是不太同意这个观点的...
个人以为,所谓的历史发展规律,是我们在前面不断发生过的事情上分析、总结出来的,必然会有其合理性,但是众多的历史事件背后不光是规律决定的走向,还有很多很多决定性的因素其实是充满偶然性的。
换句话说,晋国分裂的局面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这就和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代齐一样,是天子乃至各国国君地位逐渐下降的必然结果。
但是,晋国在经历了一、二百年的不断斗争后最终留下的是韩、赵、魏三家,其实中间也是充满了很多偶然性的。
历史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看起来很合理,但是却始终无法再重演,如果再来一遍的话,某些地方的意外很可能就会引起一连串的变化。
最后说几句
一开始计划的是在接下来马上做一个所谓三家分晋的小结,但是考虑了一下还是把它放到稍微后面一点,毕竟知氏的灭亡和真正的三家分晋还是有区别的。
前面差不多一周的时间里,穿插的人物和话语比较多,为的是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评价中间的人物及事情,希望各位能尽量从这些文字中看到赵氏、知氏在这个过程中各自的表现。
一开始计划的是在接下来马上做一个所谓三家分晋的小结,但是考虑了一下还是把它放到稍微后面一点,毕竟知氏的灭亡和真正的三家分晋还是有区别的。
前面差不多一周的时间里,穿插的人物和话语比较多,为的是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评价中间的人物及事情,希望各位能尽量从这些文字中看到赵氏、知氏在这个过程中各自的表现。
950 刺客豫让
950 刺客豫让
兵法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所谓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赵氏因为兵力明显不足,只得处于守势,知氏携韩、魏之众兵力显然富余,于是处于攻势,一攻一守,局面清晰。
然而,善守如赵氏者,凭借晋阳城的储备以及民心足足撑了近3年之久,不善攻如知氏者,虽然引水浇灌晋阳城出人意料,但又迟迟不能彻底击溃赵无恤,以至于赵氏抓住韩、魏的忧虑心态而最终神奇翻盘。
作为晋国四卿当中原本的最强者,荀瑶因为过度强横而招致失败,赵、韩、魏三分其地之后,三家势力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然形成。
三家分晋的大戏究竟会在什么时候正式上演?
不要着急,荀瑶虽死,但是还有另外一段极其精彩的故事和他有关,我们不妨一起来关注一下……
话说晋厉公时期晋国有一贤人名『毕阳』,他后来有一孙名曰『豫让』,我们要说的故事的主角正是他。
提一点,当年毕万随晋献公灭耿、霍、魏有功而被封于魏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魏氏,才有了如今与赵无恤、韩虎平起平坐的魏驹。
当然了,我们要说的这位豫让活动范围主要在魏氏之外……
一开始,豫让曾经侍奉过士吉射、荀寅两位,可惜他在范氏和中行氏混得都不太尽如人意,于是只得离开而转投知氏。
投奔知氏以后,豫让倒是很受荀瑶的信任,可是问题却来了,什么问题呢?
这不前面已经隆重介绍过了么,荀瑶攻打赵无恤,最后反被赵无恤和韩、魏合谋而灭族,甚至他本人的头骨都被制成了酒具。
换句话说,豫让又下岗了……
一开始,下岗后的豫让趁乱潜逃到了山中,无奈之下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应当报答『知伯』的知遇之恩啊!
知伯,亦称『智伯』,这是荀瑶在世且风光时别人对他的尊称。
所以,豫让会怎样『士为知己者死』,也就是怎样来报答荀瑶的知遇之恩?
于是乎,豫让不再潜逃,而是改名换姓,并装扮成服劳投的犯人混入了赵无恤的宫中。
然后,在这里修厕所……
豫让到底是怎样的套路?
原来,修厕所是假,豫让其实身上藏着匕首,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他准备趁赵无恤上厕所的工夫来个出其不意。
假如豫让操作得当,赵无恤也许就是晋景公之后死于厕所的又一人……
豫让的操作出问题没有?
实事求是的讲,他的操作并没有出什么问题;
但是很遗憾,赵无恤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感到有点心慌,总觉得哪里出了点问题,于是叫人检查一番,然后就发现了修整厕所的犯人,再一盘问,才知道这个人是豫让,而且衣服里还别着匕首……
豫让想杀赵无恤,侍卫将要杀掉豫让,赵无恤又会怎样呢?
赵无恤是这样说的:豫让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知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还想着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所以结果就很明显了,赵无恤虽然痛恨荀瑶,但是对豫让这样的君子义举还是颇为欣赏的,他不打算处死准备行刺自己的豫让,而是随随便便就这样放走了他。
豫让就这样走了?
豫让表示,他还会回来的……
兵法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所谓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赵氏因为兵力明显不足,只得处于守势,知氏携韩、魏之众兵力显然富余,于是处于攻势,一攻一守,局面清晰。
然而,善守如赵氏者,凭借晋阳城的储备以及民心足足撑了近3年之久,不善攻如知氏者,虽然引水浇灌晋阳城出人意料,但又迟迟不能彻底击溃赵无恤,以至于赵氏抓住韩、魏的忧虑心态而最终神奇翻盘。
作为晋国四卿当中原本的最强者,荀瑶因为过度强横而招致失败,赵、韩、魏三分其地之后,三家势力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三家分晋』的局面已然形成。
三家分晋的大戏究竟会在什么时候正式上演?
不要着急,荀瑶虽死,但是还有另外一段极其精彩的故事和他有关,我们不妨一起来关注一下……
话说晋厉公时期晋国有一贤人名『毕阳』,他后来有一孙名曰『豫让』,我们要说的故事的主角正是他。
提一点,当年毕万随晋献公灭耿、霍、魏有功而被封于魏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魏氏,才有了如今与赵无恤、韩虎平起平坐的魏驹。
当然了,我们要说的这位豫让活动范围主要在魏氏之外……
一开始,豫让曾经侍奉过士吉射、荀寅两位,可惜他在范氏和中行氏混得都不太尽如人意,于是只得离开而转投知氏。
投奔知氏以后,豫让倒是很受荀瑶的信任,可是问题却来了,什么问题呢?
这不前面已经隆重介绍过了么,荀瑶攻打赵无恤,最后反被赵无恤和韩、魏合谋而灭族,甚至他本人的头骨都被制成了酒具。
换句话说,豫让又下岗了……
一开始,下岗后的豫让趁乱潜逃到了山中,无奈之下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应当报答『知伯』的知遇之恩啊!
知伯,亦称『智伯』,这是荀瑶在世且风光时别人对他的尊称。
所以,豫让会怎样『士为知己者死』,也就是怎样来报答荀瑶的知遇之恩?
于是乎,豫让不再潜逃,而是改名换姓,并装扮成服劳投的犯人混入了赵无恤的宫中。
然后,在这里修厕所……
豫让到底是怎样的套路?
原来,修厕所是假,豫让其实身上藏着匕首,戒备森严的情况下,他准备趁赵无恤上厕所的工夫来个出其不意。
假如豫让操作得当,赵无恤也许就是晋景公之后死于厕所的又一人……
豫让的操作出问题没有?
实事求是的讲,他的操作并没有出什么问题;
但是很遗憾,赵无恤在上厕所的时候突然感到有点心慌,总觉得哪里出了点问题,于是叫人检查一番,然后就发现了修整厕所的犯人,再一盘问,才知道这个人是豫让,而且衣服里还别着匕首……
豫让想杀赵无恤,侍卫将要杀掉豫让,赵无恤又会怎样呢?
赵无恤是这样说的:豫让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知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还想着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
所以结果就很明显了,赵无恤虽然痛恨荀瑶,但是对豫让这样的君子义举还是颇为欣赏的,他不打算处死准备行刺自己的豫让,而是随随便便就这样放走了他。
豫让就这样走了?
豫让表示,他还会回来的……
@catslover 2017-10-07 23:30:15
百忙之中喘口气爬上来看一眼……艾玛,简直是知音啊!我一直觉得,合理的不一定是必然的,历史的发展道路不过是众多合理性中的一种而已。所以上学的时候一到要论述某某的“必然性”我就背不下来,因为我觉得逻辑不通么。
-----------------------------
来来来 和时差姐姐握个手
@善水心 2017-10-08 15:03:16
这豫让的杀气是有多重啊,赵无恤都感应出来了……
-----------------------------
我也感觉挺重的 然后还挺衰的...
这豫让的杀气是有多重啊,赵无恤都感应出来了……
-----------------------------
我也感觉挺重的 然后还挺衰的...
951 国士之礼
各位晚上好
漫长的节日终于要结束了 存货什么的也基本耗完了...
漫长的节日终于要结束了 存货什么的也基本耗完了...
951 国士之礼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很早就说过,志士仁人从来不肯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反倒宁可牺牲性命来成全大义。
忠臣义士,他们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历来如此。
为了替荀瑶复仇,刺客豫让的确并不怕死,但是潜入赵氏宫中被发现并赶出来之后,他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再次接近赵无恤。
为了行刺,再度装扮犯人是不可能的了,于是豫让想出一个十分残酷的办法:他故意把漆涂在身上使得皮肤溃烂,像是个得了癞疮的病人,以至于形体相貌完全不可辨认,甚至为了弄哑嗓音,豫让还吞下火炭以此来破坏喉咙……
如此一来,丑陋而落魄的豫让在沿街乞讨时就连他的妻子也都认不出来,所以豫让的『易容术』算是成功了?
很遗憾,有位老友在路上遇见豫让时还是把他给认了出来……
看了如今的豫让,老友含泪说道:以你的才能,如果委身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到时候你再干你想干的事情不就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丑化形貌,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更困难?
豫让答道:我若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知道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所以问题就来了,豫让并不止是做过赵无恤的臣子,他也做过士吉射、荀寅两位的臣子,范氏、中行氏败落后怎么就没见豫让为他们报仇?
豫让答曰: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强调一点,对于这个问题,就连赵无恤都感到不可理解,而这个答案又正是豫让说给他听的。
不用多说,这两位还是又见面了……
这不没过过久,赵无恤有事外出,豫让潜藏了他必经的一座桥下,待到赵无恤来到桥上,这次他没觉得心慌,但是又有新情况出现了。
什么情况?
马匹莫名其妙的就受惊了,于是赵无恤说道:一定是豫让。
一番查问,藏在桥下的果真就是豫让……
两次行刺,两次都被提前感知,豫让能怪谁呢?
恐怕只能怪他的杀气太强……
看到豫让的态度以及现在的样子,赵无恤大不理解,于是问道:你不也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知伯把他们都消灭了,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知伯的家臣。现在知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于是乎,豫让说了以上一段话。
豫让认为,所谓的范氏、中行氏,都不过把他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他只需要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知伯就不同了,那是把他当做国士看待的,所以他也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无恤喟然长叹:嗟乎豫子,你为知伯报仇,已算成名,而我宽恕你,也已经足够,你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你了。
于是,赵无恤命令士兵团团围住豫让。
死,豫让早已有了这样的觉悟;
但就如此死去,豫让仍心有不甘,他总得再做点什么,以此来作为他和荀瑶、赵无恤三人之间恩恩怨怨的一个了断……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很早就说过,志士仁人从来不肯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反倒宁可牺牲性命来成全大义。
忠臣义士,他们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历来如此。
为了替荀瑶复仇,刺客豫让的确并不怕死,但是潜入赵氏宫中被发现并赶出来之后,他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再次接近赵无恤。
为了行刺,再度装扮犯人是不可能的了,于是豫让想出一个十分残酷的办法:他故意把漆涂在身上使得皮肤溃烂,像是个得了癞疮的病人,以至于形体相貌完全不可辨认,甚至为了弄哑嗓音,豫让还吞下火炭以此来破坏喉咙……
如此一来,丑陋而落魄的豫让在沿街乞讨时就连他的妻子也都认不出来,所以豫让的『易容术』算是成功了?
很遗憾,有位老友在路上遇见豫让时还是把他给认了出来……
看了如今的豫让,老友含泪说道:以你的才能,如果委身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到时候你再干你想干的事情不就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丑化形貌,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更困难?
豫让答道:我若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知道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
所以问题就来了,豫让并不止是做过赵无恤的臣子,他也做过士吉射、荀寅两位的臣子,范氏、中行氏败落后怎么就没见豫让为他们报仇?
豫让答曰: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强调一点,对于这个问题,就连赵无恤都感到不可理解,而这个答案又正是豫让说给他听的。
不用多说,这两位还是又见面了……
这不没过过久,赵无恤有事外出,豫让潜藏了他必经的一座桥下,待到赵无恤来到桥上,这次他没觉得心慌,但是又有新情况出现了。
什么情况?
马匹莫名其妙的就受惊了,于是赵无恤说道:一定是豫让。
一番查问,藏在桥下的果真就是豫让……
两次行刺,两次都被提前感知,豫让能怪谁呢?
恐怕只能怪他的杀气太强……
看到豫让的态度以及现在的样子,赵无恤大不理解,于是问道:你不也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知伯把他们都消灭了,你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知伯的家臣。现在知伯已经死了,你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
于是乎,豫让说了以上一段话。
豫让认为,所谓的范氏、中行氏,都不过把他当做一般人看待,所以他只需要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知伯就不同了,那是把他当做国士看待的,所以他也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赵无恤喟然长叹:嗟乎豫子,你为知伯报仇,已算成名,而我宽恕你,也已经足够,你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你了。
于是,赵无恤命令士兵团团围住豫让。
死,豫让早已有了这样的觉悟;
但就如此死去,豫让仍心有不甘,他总得再做点什么,以此来作为他和荀瑶、赵无恤三人之间恩恩怨怨的一个了断……
@善水心 2017-10-09 21:20:41
还不更文哪
-----------------------------
来啦...
还不更文哪
-----------------------------
来啦...
@善水心 2017-10-08 15:03:16
这豫让的杀气是有多重啊,赵无恤都感应出来了……
-----------------------------
@o弘毅o 2017-10-08 22:24:15
我也感觉挺重的 然后还挺衰的...
-----------------------------
@征岚雪影 2017-10-09 11:23:26
顶级刺客应该是没有杀气的,和光同尘才能让目标丧失警惕。
-----------------------------
实践证明,论技术水平,豫让算不上是一名顶级的刺客
这豫让的杀气是有多重啊,赵无恤都感应出来了……
-----------------------------
@o弘毅o 2017-10-08 22:24:15
我也感觉挺重的 然后还挺衰的...
-----------------------------
@征岚雪影 2017-10-09 11:23:26
顶级刺客应该是没有杀气的,和光同尘才能让目标丧失警惕。
-----------------------------
实践证明,论技术水平,豫让算不上是一名顶级的刺客
952 豫让之死
各位晚上好 更前说几句
因为刺客列传的影响力,我们对于几位比较著名的刺客一般还是会重点介绍一下的,毕竟当时来看完全他们的行为完全不同于所谓的君子之风。
对于豫让刺赵无恤,我个人其实倒不算特别很欣赏。
原因主要有几点:
其一,豫让杀或者不杀,对于知氏而言基本没有了现实的意义,这同专诸刺吴王僚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说的不好听一点,豫让的行为有点泄愤的味道...
其二,豫让之所以急于复仇,在他看来是因为赵无恤待他如国士,我们不妨简单讨论一下,真正的国士应该是怎样的表现;
或者说,豫让可能达不到国士的标准...
其三,赵无恤灭知氏,前前后后我们从不同人的角度做了介绍,赵无恤的骄横当然是主因所在,但是这中间赵无恤的表现同样是值得思考的,在我看来,赵无恤同样是一位了得的政客,他所做的仅仅是活到了后面,人品方面不一定比荀瑶好多少。
豫让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反衬出赵无恤正人君子的一面,这实际上算是在帮倒忙...
因为刺客列传的影响力,我们对于几位比较著名的刺客一般还是会重点介绍一下的,毕竟当时来看完全他们的行为完全不同于所谓的君子之风。
对于豫让刺赵无恤,我个人其实倒不算特别很欣赏。
原因主要有几点:
其一,豫让杀或者不杀,对于知氏而言基本没有了现实的意义,这同专诸刺吴王僚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说的不好听一点,豫让的行为有点泄愤的味道...
其二,豫让之所以急于复仇,在他看来是因为赵无恤待他如国士,我们不妨简单讨论一下,真正的国士应该是怎样的表现;
或者说,豫让可能达不到国士的标准...
其三,赵无恤灭知氏,前前后后我们从不同人的角度做了介绍,赵无恤的骄横当然是主因所在,但是这中间赵无恤的表现同样是值得思考的,在我看来,赵无恤同样是一位了得的政客,他所做的仅仅是活到了后面,人品方面不一定比荀瑶好多少。
豫让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其实也反衬出赵无恤正人君子的一面,这实际上算是在帮倒忙...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
952 豫让之死
豫让曰: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刺杀赵无恤再次以失败告终,而且这次豫让不会继续被释放,生死之际,他说了以上一段话。
豫让以为,贤明的君主不埋没他人的美名,而忠臣亦有为美名赴死的道义。之前赵无恤已经宽恕了他,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道赵无恤的贤明。今日之事,他本当死罪,但还是希望能过做点什么来达到报仇的意愿,如此这般,也算虽死而无憾。
临死之前,豫让想做点什么?
『请君之衣而击之』,也就是说,豫让希望能在赵无恤的衣物上象征性的刺几下,以此表示完成了刺杀的行动。
感叹于豫让的侠义之情,赵无恤派人送上自己的衣裳,豫让拔出宝剑拔剑三跃而刺之,并且说道:我可用以报答知伯于九泉之下了。
随后,豫让拔剑自尽……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豫让之死,值或者不值?
毫无疑问,豫让漆身吞炭,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待他如国士的荀瑶复仇,是为舍生取义之举。
所谓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不过如此。
豫让自尽之日,赵氏志士闻之,无不为之涕泪。
然而,豫让之死,难道就是所谓的国士之礼?
真正的国士,也许应当如韩氏之段规、魏氏之任章,在知氏蛮横跋扈之时极力劝谏他们的主人顺从荀瑶的无理要求,使其志气骄盛,从而更快地走向灭亡。
还有比如郗疵早已洞察韩、魏的企图并力图劝谏荀瑶,虽说荀瑶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作为谋士的郗疵已是无愧于心。
所谓国士,理当济国之上,匡扶国家于危难之中,可是眼看着荀瑶一步一步失去人心乃至被灭族,豫让中间一句开导的话都没有,直到荀瑶之死才激发豫让的满腔热血,不惜加入刺客行列。
换句话说,如果豫让刺杀赵无恤最终成功,结局又是怎样?
豫让仍会赢得美名。
然而,同样亦是于事无补,知氏已经不会再有任何复兴的机会……
当然话又说回来,再好的国士,都需要好的主人来成全,荀瑶不是没有机会,奈何智国、郗疵、荀过等人曾经苦口婆心的劝谏,他通通都选择了置之不理……
遥想当年,荀申在确立知氏继承人的时候族人荀果就曾说过,荀瑶美发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可谓五项长处,唯独有一项短处,却也是最为致命的短处,仅凭这一点,如果立荀瑶为继承人,那么知氏宗族一定灭亡。
荀瑶的短处究竟是什么?
荀果曰:不仁。
最后提一点,知氏被灭族之后,除开改为辅氏的荀过得以幸免,还有少量族人成功外逃。
公元前452年,荀瑶之子『荀开』带领一部分封邑内的人逃亡至秦国。
但是,如同赵盾执政时期逃亡狄人部落的狐射姑一样,荀开的逃亡意味着知氏就此告别晋国政坛,赢得最后胜利的,同样是赵氏。
豫让曰: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原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
刺杀赵无恤再次以失败告终,而且这次豫让不会继续被释放,生死之际,他说了以上一段话。
豫让以为,贤明的君主不埋没他人的美名,而忠臣亦有为美名赴死的道义。之前赵无恤已经宽恕了他,普天之下没有谁不称道赵无恤的贤明。今日之事,他本当死罪,但还是希望能过做点什么来达到报仇的意愿,如此这般,也算虽死而无憾。
临死之前,豫让想做点什么?
『请君之衣而击之』,也就是说,豫让希望能在赵无恤的衣物上象征性的刺几下,以此表示完成了刺杀的行动。
感叹于豫让的侠义之情,赵无恤派人送上自己的衣裳,豫让拔出宝剑拔剑三跃而刺之,并且说道:我可用以报答知伯于九泉之下了。
随后,豫让拔剑自尽……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豫让之死,值或者不值?
毫无疑问,豫让漆身吞炭,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待他如国士的荀瑶复仇,是为舍生取义之举。
所谓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不过如此。
豫让自尽之日,赵氏志士闻之,无不为之涕泪。
然而,豫让之死,难道就是所谓的国士之礼?
真正的国士,也许应当如韩氏之段规、魏氏之任章,在知氏蛮横跋扈之时极力劝谏他们的主人顺从荀瑶的无理要求,使其志气骄盛,从而更快地走向灭亡。
还有比如郗疵早已洞察韩、魏的企图并力图劝谏荀瑶,虽说荀瑶并未采纳他的意见,作为谋士的郗疵已是无愧于心。
所谓国士,理当济国之上,匡扶国家于危难之中,可是眼看着荀瑶一步一步失去人心乃至被灭族,豫让中间一句开导的话都没有,直到荀瑶之死才激发豫让的满腔热血,不惜加入刺客行列。
换句话说,如果豫让刺杀赵无恤最终成功,结局又是怎样?
豫让仍会赢得美名。
然而,同样亦是于事无补,知氏已经不会再有任何复兴的机会……
当然话又说回来,再好的国士,都需要好的主人来成全,荀瑶不是没有机会,奈何智国、郗疵、荀过等人曾经苦口婆心的劝谏,他通通都选择了置之不理……
遥想当年,荀申在确立知氏继承人的时候族人荀果就曾说过,荀瑶美发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可谓五项长处,唯独有一项短处,却也是最为致命的短处,仅凭这一点,如果立荀瑶为继承人,那么知氏宗族一定灭亡。
荀瑶的短处究竟是什么?
荀果曰:不仁。
最后提一点,知氏被灭族之后,除开改为辅氏的荀过得以幸免,还有少量族人成功外逃。
公元前452年,荀瑶之子『荀开』带领一部分封邑内的人逃亡至秦国。
但是,如同赵盾执政时期逃亡狄人部落的狐射姑一样,荀开的逃亡意味着知氏就此告别晋国政坛,赢得最后胜利的,同样是赵氏。
@片汤2016 2017-10-09 14:01:43
顶,这进入战国,楼主是不打算另起一章了?
-----------------------------
呵呵 就这样接着继续往下写呗 反正大家都知道后面已经进入战国了...
顶,这进入战国,楼主是不打算另起一章了?
-----------------------------
呵呵 就这样接着继续往下写呗 反正大家都知道后面已经进入战国了...
@善水心 2017-10-10 20:45:56
楼主,更文更文
-----------------------------
小姑娘你看 你把卖包的小广告带进来了...
楼主,更文更文
-----------------------------
小姑娘你看 你把卖包的小广告带进来了...
@阿好2017 2017-10-10 12:55:45
每天踩一脚
-----------------------------
没发现每天都踩一脚啊...
每天踩一脚
-----------------------------
没发现每天都踩一脚啊...
@禅___静 2017-10-01 22:38:54
我去!翻页?
-----------------------------
今天这个皮夹子估计才女是捡不到了
我去!翻页?
-----------------------------
今天这个皮夹子估计才女是捡不到了
@Cassie向阳花 2017-10-10 08:42:20
顶
-----------------------------
向阳花 晚上好
顶
-----------------------------
向阳花 晚上好
@片汤2016 2017-10-10 09:09:53
顶
-----------------------------
呵呵 片汤最近又出现了
顶
-----------------------------
呵呵 片汤最近又出现了
@司马蛋 2017-10-10 10:41:34
1
-----------------------------
2
1
-----------------------------
2
应该差不多了吧...
953 南郑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