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各位晚上好

  因为史料的原因,关于战国的史书接下来通常要写的就是三家分晋。

  如果按照这个套路,中间会有几十年之久的一段真空期直接被略过,这的确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目前几乎没有太多这段时间的文字。

  我自己其实也停了这地方好几天了 一直在考虑怎么去完善这段真空期的内容

  所以接下来我们会简单聊聊几个此前出场并不太多的诸侯国
  一来尽量把内容补充完整,二来算是为接下来的一些内容做做铺垫。

  其实我倒是很想从生产力、科学技术已经社会结构方面聊聊春秋以及战国时期的特点,
  但是这种介绍方式属于总结性的,需要把不同阶段出现的东西集中在一起,不太符合这个帖子的特点。

  遇到合适内容的时候我们再慢慢展开...
  953 南郑建城

  知氏淡出,赵、韩、魏三分其地,加之范氏和中行氏的封邑此前又被荀瑶所并,自晋出公出奔往后,三家大夫各拥其地,晋国几乎到了名存而实亡的地步。
  在位已经是第6年的晋哀公难道就不能有所表示?
  上一个对四卿不满而有所表示的晋出公已经去世,如今荀瑶已死,原本就由荀瑶拥立的晋哀公恐怕更加是有心无力……

  借着荀开逃亡秦国的机会,我们不妨关注一下沉寂许久的秦国。
  事实上,这已经是『秦厉共公』在位的第25年。
  有了周贞定王这样的谥号在先,我们对秦厉共公的称呼倒也算适应,而在他之前以及秦哀公之后,几十年的时间里秦国还有另外两位国君,分别是『秦惠公』和『秦悼公』。

  公元前505年,吴国攻陷楚都,申包胥于秦国宫门外痛哭七日最终感动秦哀公,于是秦军救楚,吴王阖闾收兵回国;
  公元前501年,秦哀公去世,太子『秦夷公』早死而不得立,秦夷公之子,也就是秦惠公即位;
  秦惠公在位10年,鲜有重大事迹值得关注,到了公元前491年,秦惠公去世,其子秦悼公即位;
  还是没有太多事情需要我们重点介绍……

  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其子秦厉共公即位,适逢吴、越、晋、齐轮番争斗,秦国这个阶段因为与楚、晋等国外交关系融洽,倒也显得活跃起来。
  比如秦厉共公5年,也就是公元前472年,『楚人来赂』,即楚国派人向秦国进献礼物;
  比如秦厉共公14年,也就是公元前465年,晋人、楚人分别来赂。
  两起『贿赂』事件说明,秦国虽然此时参与中原争斗不多,但和晋、楚等国联系紧密,而且地位还不低。

  当然了,秦国之所以不急于参与中原的争霸并不是因为低调,而是因为有一个策略叫做闷声发大财……
  比如公元前475年,秦厉共公2年,蜀国来赂;
  比如公元前471年,秦厉共公6年,西戎小国『义渠』来赂,同为西戎小国的『绵诸』前来求援;
  比如公元前461年,秦厉共公16年,秦国派兵在黄河边修筑护城河,又派军队二万攻打另一比较活跃的西戎小国大荔并取其王城;
  比如公元前457年,秦厉共公20年,秦厉共公亲自率军讨伐绵诸;
  比如到了公元前451年,秦厉共公26年,秦国派兵突袭原本属于蜀国的『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一带』,随后在这里建城。

  从绵诸求援到秦厉共公亲征绵诸,再从蜀国来赂到秦人在南郑建城,可以看出秦国称霸西戎的较之中原争霸格局上有着比较大的区别,『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也使得秦国在面对诸多小国时不断继续着自己的扩张态势。
  顺便说一点,秦厉共公攻占大荔、讨伐绵诸以及强占蜀国领土与各国之间复杂的外交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典型比如蜀国对秦国的态度就并不坚定,虽然秦厉共公2年时蜀国就曾经派人到秦国进献财礼,但在此之前蜀国曾经率军北上,一度越过渭水攻至秦都雍城。秦国在南郑修筑城墙并重兵把守之后,蜀国也不甘示弱,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断集结兵力反攻,最后还是将南郑成功收复。

  毫无疑问的是,秦国虽然在中原以西不断扩张,但无论是西戎势力义渠、绵诸、大荔等,又或者是神秘莫测的古蜀国,都将会持续给秦国制造麻烦。
  尤其是蜀国,在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它都将断断续续与秦国之间展开冲突与较量……
  @catslover 2017-10-10 22:26:06
  秦国的路线后来有人想复制,不过没有成功,也说明历史充满了偶然性。
  -----------------------------
  秦国的成功的确是不可复制的
  除开秦国自身的努力之外,外部的很多因素也最终促成他秦国的统一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秦国几位有作为的国君在战国后期寿命相对比较长,一些原本能力不突出的则因为各种原因死得比较早,间接保证了秦国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catslover 2017-10-10 22:26:06
  秦国的路线后来有人想复制,不过没有成功,也说明历史充满了偶然性。
  -----------------------------
  @o弘毅o 2017-10-10 22:37:25
  秦国的成功的确是不可复制的
  除开秦国自身的努力之外,外部的很多因素也最终促成他秦国的统一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秦国几位有作为的国君在战国后期寿命相对比较长,一些原本能力不突出的则因为各种原因死得比较早,间接保证了秦国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
  @catslover 2017-10-10 22:45:18
  这个观点倒是很有意思。不过秦国的国君印象中都还可以,好像没有特别不靠谱的。
  -----------------------------
  这不正好就印证了这个观点么 那些不靠谱的连打酱油的时间都很少...

  @catslover 2017-10-10 22:57:46
  不靠谱的有哪些呢?我记不得了。秦武王算吗?其实我觉得他也不错。
  -----------------------------
  秦武王能力应该不算差 但依仗当时秦国的国力作风比较激进

  如果按照他的套路上来就是硬打而不注重外交策略的话 后面好多事情还真不好说...

  @catslover 2017-10-10 22:57:46
  不靠谱的有哪些呢?我记不得了。秦武王算吗?其实我觉得他也不错。
  -----------------------------
  @o弘毅o 2017-10-10 23:26:02
  秦武王能力应该不算差 但依仗当时秦国的国力作风比较激进
  如果按照他的套路上来就是硬打而不注重外交策略的话 后面好多事情还真不好说...
  -----------------------------
  @catslover 2017-10-11 21:13:35
  也就是不好说,好不好还真不一定……
  -----------------------------
  是啊 没发生过的事情怎么好下定论呢
  嬴荡哥非要以一己之力抗衡六国的话,任性是任性了点,万一人家成功了呢
  毕竟天生神力啊...
  @善水心 2017-10-11 21:29:59
  忙着和时差姐姐聊天,忘了更文了吧。
  -----------------------------
  这不等着小姑娘发令的嘛
  954 神秘古蜀
  各位晚上好
  借着秦国攻打蜀国的工夫 我们正式介绍一下蜀国
  之所以介绍蜀国 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巴蜀之地对战国后期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国后来吞并了巴蜀,对于后方的粮草保障是有本质上提升的,这也是秦国后期能够一鼓作气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蜀国本身还是值得介绍的,三星堆文化和蜀国可能会有直接的联系,唯一遗憾的是,目前很多都还只是推测...
  954 神秘古蜀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春秋三百年以来,蜀国几乎就不曾出现于我们的视线之中,加之后来汉末蜀国的深入人心,周朝时期的『古蜀国』就更显神秘。
  蜀国真的像传说那样有四万八千年的历史?
  这个问题实在是很难证明或者反驳……

  从三皇五帝的上古传说以来,蜀国的前世大概有着如下的变迁:
  三黄五帝时期,居于轩辕之丘的黄帝娶了『西陵』之女为夫人,这位西陵女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嫘祖,嫘祖后来生二子,一为玄嚣,二曰昌意。
  所谓西陵,指的就是西方的山陵,后经考证,西陵大概就是『岷山』,而岷山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蜀山』。
  换句话说,早在五帝时期,黄帝正妃嫘祖便是来自西部蜀地的女子。

  玄嚣、昌意长大成人后分任部落首领,其中玄嚣被封于『江水』,江当然是长江,具体位置则是今四川绵阳一带,古时蜀地的岷江区域;昌意被封于同在蜀地的『若水』『今四川雅安一带』。
  再后来,昌意定居于若水并娶蜀山氏女子『昌仆』为妻,生了高阳氏。
  高阳氏生来有圣德,于是在黄帝乘龙升天后成为中原主宰,人们也因此更加熟悉他的另一个称号,也就是颛顼。

  颛顼去世之后,玄嚣之孙高辛氏成为天下共主,也就是帝喾,黄帝、颛顼、帝喾加上后来的尧、舜就是我们提到的五帝。
  所以问题就来了,以上内容很早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做过介绍,这些传说和蜀国究竟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其一,出自西陵的嫘祖最伟大的成就便是教会百姓养蚕织绵,部落人民由此完成了从树皮兽衣到丝绸衣裳的转变,而蜀地历来又是中华丝绸的重要产地之一,两者之间显然有着密切的关联;
  其二,帝喾即位之后,颛顼的支系子孙被封在蜀地,比如我们提到的古蜀王『蚕丛』、『鱼凫』『音同浮』相传便是其后人;
  其三,蚕丛这样的名号显然也是因为这位古蜀王善于养蚕。

  相传,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目纵说明其眼睛凸出,始称王则说明蜀国很早便已经开始称王。
  有意思的是,蚕丛死时作石棺、石椁而葬之,这和中原文化以木为棺椁又是比较明显的区别之一。
  蚕丛之后又有『柏灌』、鱼凫等蜀王,这一蜀国就走过『三代蜀王』的古蜀国时代。

  三代蜀王往后,传说第一个比较有名的蜀王叫做『杜宇』,这个时期蜀国扩张加速,国势空前,杜宇本人也因此而称帝,号曰『望帝』。
  『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正是这位蜀王,而望帝之所以与杜鹃联系起来,则是因为杜宇去世时杜鹃叫个不停,由此引发蜀人怀念望帝的悲伤之情。
  和上古大雨治水类似的是,杜宇在位时期蜀地洪水泛滥,杜宇之相『鳖灵』受命治水为百姓消除水患,于是望帝,法尧、舜禅授之义而让位于鳖灵,号曰『开明』,由此往下蜀国被称作『开明王朝』。

  开明立,号曰丛帝。
  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
  因为南郑建城一事,伴随着与秦国之间的纠纷,蜀国终于逐步踏入我们的视线,但是很遗憾,这个时期关于蜀国的事情,我们能够知道的大概仅仅也就只有这么多……
  说一下 正史中关于蜀国的资料少得可怜 以至于很多内容考证起来很困难
  这大概也是三星堆出土了这么多年以后很多人以为那里是别的人种文明甚至外星文明的原因之一。


  我们参考的主要资料,一个是华阳国志,另一个是蜀王本纪,两部古籍成熟都还算比较早,对蜀国的古史也有比较丰富的介绍,但神话色彩还是比较重的,另外我手头还有一本现代的 巴蜀古史论述,也有一定借鉴。
  华阳国志 蜀志(节选)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

  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

  武王伐纣,蜀与焉。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故其精灵,则井狼垂耀,江、汉遵流。

  《河图括地象》曰:「岷山之精,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

  《夏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而分为九江。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赭、垩、锦、绣、罽、氂、犀、象、毡、毦,丹、黄、空青之饶,滇、獠、賨、僰,僮仆六百之富。

  其卦值坤,故多班彩文章。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星应舆鬼,故君子精敏,小人鬼黠。与秦同分,故多悍勇。

  在《诗》,文王之化,被乎江汉之域,秦豳同咏,故有夏声也。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百谷蕃庑,四节代熟。桑、漆、麻、紵靡不有焉。

  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

  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

  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

  时蜀有五丁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未有谥列,但以五色为主。故其庙称青赤黄白黑帝也。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
  @catslover 2017-10-11 22:02:02
  今天是神话故事时间……
  -----------------------------
  哈哈 我要是能把蜀国三五千年以前的事情说清楚点 我就是神话了
  蜀王本纪 (节选)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

  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
  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望帝以鳖灵为相。
  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

  望帝去时子规鸣,故蜀人悲子规,鸣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从天堕。

  开明帝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也。天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无五丁,辄立大石,长三丈,重千钧,号曰石牛。千人不能动,万人不能移。
  蜀王本纪部分吹得更厉害,也更刺激,我们贴个对照的白话文大家参考一下...
  蜀王的祖先名叫蚕丛,蚕丛的后代名叫柏濩,柏濩的后代叫鱼凫。

  这三代君王每人都活了数百岁,都成神不死,他们的人民有很多都追随蜀王而去。

  鱼凫在湔山种田,得以成仙。所以现在人们在湔山祭祀鱼凫,当时的蜀国民众稀少。

  后来有一个男子,名叫杜宇,从天而降,降落在朱提。有一个女子,名叫利,从江源井中出现,成为杜宇的妻子。

  杜宇于是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以汶山下的城池为治所,定名郫,接受他教化过的民众也常常走出国境。杜宇活了一百多岁。

  荆州有一个人名叫鳖灵,死后尸体不见了,荆州的人怎么着也找不到。

  鳖灵的尸体随着长江而上溯到郫便活了过来,与杜宇见面。杜宇任命他担任蜀国宰相。

  当时玉山发水就像尧时发的大洪水一样,杜宇无法治理,于是派鳖灵开凿玉山,民众这才得以安身。

  鳖灵治水时,杜宇和他的妻子私通,自觉十分惭愧,以为自己的道德不如鳖灵,于是将国家托付给鳖灵后自己离开国家,就像尧舜禅让一样。

  鳖灵即位,号称开明帝。

  鳖灵生下儿子卢保,也叫开明帝。杜宇离开时,子规叫叫个不停,因此蜀人听到子规的悲鸣而怀念望帝。

  望帝,就是杜宇,从天而降。

  开明帝以下五代,有一位君主名叫开明尚,开始去除帝号,重新改称蜀王。

  上天为蜀王降生了五位大力士,能够搬动蜀山。长三丈,重千钧,号称“石牛”,即使一千一万人也无法撼动。
  华阳国志篇中有这样一句话 蜀侯蚕丛,其目纵。

  这句话三星堆被发现以后是被大量引用的,因为这个描述和三星堆发现的“奇怪”面具实在是太贴切了...
  青铜纵目像


  
  @catslover 2017-10-11 22:02:02
  今天是神话故事时间……
  -----------------------------
  @o弘毅o 2017-10-11 22:05:39
  哈哈 我要是能把蜀国三五千年以前的事情说清楚点 我就是神话了
  -----------------------------
  @catslover 2017-10-11 22:26:53
  嗯,能说明白就可以封神了
  -----------------------------
  呵呵 三星堆要是像中原一样在礼器上刻那么多铭文,也许事情就简单多了
  @Cassie向阳花 2017-10-12 08:33:43
  打卡
  -----------------------------
  向阳花好
  955 杞国被灭
  @善水心 2017-10-12 20:43:25
  天冷了,楼主早点更啊~
  -----------------------------
  哈哈 这个理由不好啊 说不定没几天马上就暖和了
  各位晚上好
  三家分晋之前,我们近期主要会对几个小国进行简短的回顾
  一来这些小国连续被灭,二来这些事情基本都是楚国干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侧面看出楚国这个阶段的恢复情况,同时我个人还是想把楚惠王最为战国初期的一个重点

  后面因为楚惠王,我们还会简单介绍一下曾侯乙墓葬的情况 这个墓葬比三星堆的时间应该要晚 但也算是先秦目前最土的最具分量的古墓了
  955 杞国被灭

  公元前450年,燕国国君『燕孝公』去世,在位共计15年。
  一直以来,燕国也是极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当然和燕国地理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什么燕国存在感远不如中原各诸侯国?
  一来燕国本身远离中原核心,加之国力一般,基本无心参与春秋时代的争霸浪潮当中;
  二来燕国地理位置又比较重要,当然武王封召公于此还是希望能够依仗他更好的抵御戎狄势力,齐、晋等国扩张时如若动了燕国的心思,等于是要替燕国扛起保卫疆域的大旗,所以我们看到难得春秋时期燕国被戎人侵袭,齐桓公第一个就冲了上去……

  既然燕国比较低调,为什么我们要在此时提到燕孝公?
  其实我们想说的是,正是因为燕国存在感不强,以至于后世在燕国世系的记录上显得相当混乱,虽然我们提到了燕孝公的去世,但是搞不好燕国当时的情况完全就不是这个样子……
  顺便提一点,晋出公去世、晋哀公即位之后晋国的世系同样开始变得凌乱起来,比如除了还有另一种观点,晋出公到了公元前452年才去世,随后晋昭公之孙『晋敬公』即任,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目前该是晋敬公在位的第2年。
  如此一来,说好在位已经到了第8年的晋哀公就彻底被忽视了,不过不管怎样,此时的晋国已经被三家大夫把持,晋哀公也好,晋敬公也罢,他们的的确确已经成为了一个尴尬的摆设……

  介绍完燕国的情况后,我们继续说到的是一个出场同样是少得不能再少的诸侯国,也就是杞国。
  公元前449年,『杞出公』去世,在位12年,随后其子『杞简公』即任。
  为什么我们突然又会关心起杞国来?
  没办法,4年之后楚惠王出兵,杞国由此灭亡,此后未能获得复国的机会,杞简公也就成为了该国历史最后一位国君……

  作为禹的后人,杞国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比起一般的诸侯国来建国时间自然是要长了很多。
  武王伐商之后,为了不断前朝的祭祀,派人找来舜的后人妫满封在陈国,并供奉舜的祭祀;
  又派人找到禹的后人『东楼公』,供奉夏后氏的祭祀,于是有了杞国。

  周朝初始,杞国同宋国一样都是公爵,爵位相当之高,奈何爵位与国力并不成正比,到了春秋后先是被降为侯爵,后来又被降至伯爵,可谓一路走低……
  伴随着政治待遇变化的是杞国稳定性并不好,尤其是进入春秋以后面对外部的压力只得不断迁徙,从初封于今河南开封,到迁都于今山东莒州、曲阜邻近之地,再到后来又迁至今山东潍坊一带。
  直到最后楚国发现吞并杞国好像还挺方便的……

  一方面来看,从夏商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杞国存在时间长达一千多年,时间不可谓不久;
  另一方面来看,相当长的时间里杞国留下来的印记已经少之又少。
  晋悼公时期,杞桓公将女儿嫁给中原霸主晋悼公,后来这位杞女生下一子也做了国君,也就是晋平公,算是杞国春秋时期的亮点之一。

  此外,到了春秋末期,杞国同样不能避免内乱,杞隐公被其弟杞釐公所杀,此后其子杞湣公亦遭其弟杞哀公弑杀,再到杞简公时内乱倒没有了,但是杞国也没了,杞国留给我们最为著名的竟然只是一个叫做『杞人忧天』的典故……
  最后提一点,武王为封前朝子孙以示敬重,分别封了舜、禹的后人为陈国和杞国,最后他们都有着相同的命运,那就是被楚国所吞并。

  陈、杞之外,三恪之制的另外一个诸侯国便是宋国,宋国后来是被谁所灭的呢?
  剧透一下,这次是齐国,离目前还为时尚早。
  但是,参与灭宋以及吞并其土地的,还是少不了楚国……
  @善水心 2017-10-13 21:01:00
  今天是不是又要半夜更啊
  -----------------------------
  怎么就半夜了呢...
  @阿好2017 2017-10-13 14:04:03
  踩
  -----------------------------
  晚上好啊
  @catslover 2017-10-13 21:22:03
  催更催更
  -----------------------------
  时差姐姐又组团成功...
  956 蔡国被灭
  956 蔡国被灭

  杞国被灭,这是楚惠王在位的第44年,也就是公元前445年,吴国被灭之后,加之楚、越两国关系融洽,楚国的局面显然是要好了太多。
  顺道提一点,楚、越关系良好,这与历来两国外交策略有着直接联系,同时楚惠王的母亲越姬来自越国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传,越姬为勾践之女,有了这层关系,一切自然都在情理之中。

  借着良好的外部环境,灭掉杞国之后,楚国的扩张计划里面会不会还有诸侯国在列?
  事实上,有一个诸侯国在杞国被灭的前2年就已经被楚惠王盯上……
  它就是蔡国。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出兵伐蔡,国君『蔡侯齐』出逃,蔡国被吞并且从此祭祀断绝,这就意味着蔡国也迎来了被灭亡的命运。
  同样还是在周朝分封的初年,管叔、蔡叔、霍叔被分封,当时三国的主要任务则是监视帝辛之子武庚为主,治理先商遗民为辅。
  怎料成王年幼继位而周公独掌国家大权引起管叔不满,于是管叔拉拢蔡叔、霍叔扶持武庚叛乱,随即有了三监之乱。

  叛乱平定之后,武庚、管叔身死、蔡叔流放、霍叔被贬为庶人,这才有了商朝遗民被迁,然后有了宋国,先商故地则重新封了卫康叔,也就有了重建的卫国。
  再后来,蔡叔流放而死,其子『蔡仲』颇有德行而被周公举荐,于是这才有了蔡国的重建。
  当然了,蔡叔原本所封之地叫做『鄘』,鄘国位于今河南汲县一带,后来蔡仲被分封于『菜』『今河南上蔡县一带』,于是这才有了蔡国。

  因为三监之乱,短暂建立的鄘国变作蔡国;
  也因为三监之乱,蔡国地理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
  还是因为三监之乱,整个春秋时代和蔡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最后将之灭亡的便是楚国……

  公元前684年,息妫从陈国嫁往息国途径蔡国时遭到蔡哀侯的戏弄,由此息侯请来楚文王攻打蔡国,怎料楚文王也看上了息妫,结果是息国被灭,息夫人变作了楚夫人。
  当然了,这起闹剧的始作俑者蔡哀侯结局好不到哪去,最后还是落得个客死楚国的结局。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和蔡姬乘舟玩耍时蔡姬使劲晃船,齐桓公一怒之下将其赶回娘家蔡国,随后不久更是联合诸侯讨伐蔡国。
  当然了,此次伐蔡不过是幌子,齐桓公主要针对的其实还是邻近蔡国的楚国,于是有了后来的召陵之盟。

  公元前543年,蔡景侯和从楚国娶回的儿媳妇私通,太子姬般一怒之下弑君篡权,姬般也就是后来的蔡灵侯。
  仅仅2年之后,同样篡权的楚灵王诱杀蔡灵侯,并借机灭亡蔡国,公子弃疾,也就是后来的楚平王出任蔡公,这是蔡国第一次灭亡。
  好在后来楚平王出任楚王,陈、蔡得以复国,蔡国国都也由上蔡迁至新蔡。

  公元前508年,蔡昭侯朝见楚昭王,怎料令尹子常强行索要皮衣被拒,就这样蔡昭侯竟然活生生被扣留在楚国长达三年之久,也正是从此往后蔡昭侯与楚国彻底决裂,并且坚决的站在了吴国一方,比如公元前506年吴破楚都时便有蔡国的身影。

  也正是因为蔡、楚两国关系的决裂,楚国对蔡国施加的压力开始逐步增大,公元前494年,楚昭王发兵包围新蔡,蔡昭侯主动将男女奴隶分别排列捆绑进献以示投降,随后蔡国被迁移到长江和汝水之间。
  不过。仅仅只是在一年后吴国还是把蔡国迁都至州来,州来此后也就成了蔡国新都下蔡。
  有意思的是,为了顺利迁都,蔡昭侯竟瞒着朝中大夫而偷偷联系吴国,吴军秘密进入蔡都并强行迁都引得一众大夫黯然痛哭,以至于公元前491年蔡昭侯准备出使吴国被众大夫误会为蔡国要再次迁都,于是大夫们集体反抗,蔡昭侯中箭后伤重而亡……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公元前447年,蔡国追随吴国而去……
  友情提醒 明天会有两位重量级的神秘嘉宾出场...
  @catslover 2017-10-14 00:15:05
  接下来,像“X国被灭”这样的标题会多起来了吧。
  -----------------------------
  呵呵 也不会有太多 毕竟不太知名的小国我们一般只会简单提一下 熟知的诸侯国其实就那么几个...
  各位周末好
  957 工匠始祖
  957 工匠始祖

  接连灭亡蔡国和杞国,进入战国以来的楚国颇有一副令人刮目相看的味道,这和横跨春秋、战国两个时代,在位时间超长的楚惠王自然有着直接的联系。
  公元前489年,吴伐陈,楚昭王出兵救陈却因病重而去世,当时楚昭王准备让自己的几位兄弟接班,怎料几位兄弟坚决不肯同意,最后公子启在连续辞谢5次之后勉强答应。
  但是,楚昭王一去世,几位兄弟又赶紧从越国赢回楚昭王之子熊章,也就是楚惠王。令尹宜申、子期、公子启几位如此贤德,当属楚惠王之福,唯一可惜的是没过几年令尹宜申、子期等人不幸死于白公胜之乱……

  所以,除了蔡、杞外,近期楚惠王还会不会有讨伐其它诸侯国的打算?
  其实是有的,比如楚惠王就准备攻打宋国,而且还准备了一种先进的攻城装备叫做『云梯』。
  可惜的是,伐宋之战尚未开始就被迫取消……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公元前444年,据说有一位能人巧匠于这一年去世,这个人叫做『公输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鲁班』。
  据传,公输班出生于鲁国一个叫做公输氏的家族,这个家族世代工匠出身,公输班打小耳濡目染而积累掌握了很多建筑及木工方面技巧,比如锯子、墨斗、曲尺等等很多木工用具传闻都有他所发明,公输班也被后人称作『工匠始祖』。
  当然了,从后来的发现来看,早在夏商甚至更久远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锯子的雏形……

  好了,公输班的基本情况介绍完毕,如果他的确是于这一年去世的话,我们能确定的是这件事情应当发生在这之前的某一段时间。
  话说公输班来到楚国之后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做云梯的攻城器械,这种云梯下有轮子,上备防盾,可谓依云而立又瞰敌之城,所以称之为云梯。
  云梯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将士攀爬城墙,所以它也成为后来攻城时重要的攀城登墙工具,有了这样的『高科技』出现,楚惠王自然胃口不再满足于蔡、杞这样的小国。

  于是乎,楚惠王发话了:打宋国……
  然而,有一个人对此表示出坚决的反对,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人就是宋国人……

  我们不卖关子了,这个人就是被后世熟知的墨子。
  墨翟,活动于春秋末期及战国初期,传闻是宋襄公哥哥目夷的后人,这点和孔子一样,好歹祖上也算是宋国的贵族。
  后来这一分支逐渐没落而降为平民,后来也就有了墨氏,这点也和孔子一样,祖上虽然阔过,但毕竟早已成为了历史……

  还有一点经历和孔子类似,墨翟早年也曾在宋国做过大夫,『善守御,为节用』,这是他留给后人比较深刻的印象之一,也就是说墨子擅长守卫和防御的战术,并竭力提倡节省费用。
  公输班要用云梯助楚国攻城,墨子又该如何发挥他善守御的特长?
  这里我们就要简单提一点墨子早年的经历,相传,墨子早年虽然贫贱但却往各地游学,并曾受孔子之术而学习儒学,只是墨子和一般的儒者不同,他对儒学中比如关于鬼神、命运以及礼乐制度都保留一定的态度。

  既然不是一名虔诚的儒者,墨子又该怎么办呢?
  墨子表示那就完善自己的理论,于是有了后来的『墨家』和大量的墨家弟子……

  所以,墨子到底会如何抵御楚军的进攻?
  墨子表示他所提倡的叫做『非攻』。
  墨子以为,战争终究是不可取的,于是他花了十天时间火速赶往楚国,墨子的决定是说服公输班放弃他的云梯,以及攻打宋国的想法……
  958 兼爱非攻
  958 兼爱非攻

  墨子曰: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起于人与人之间互不相爱,臣与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君上爱自己而不慈爱臣下,这就是混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父亲爱自己而不慈爱儿子,这也是混乱;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这还是混乱。
  即便是小偷和强盗,他们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有才会残害别人制造混乱。

  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互不相爱,于是有了大夫相互侵害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如何才能治理天下呢?
  墨子给出的办法叫做『兼爱』,他所宣扬的是博爱,是人与人之间无论亲疏、贵贱而无差别的爱,这点和孔子的『仁爱』区别就在于这个『差别』之上,儒家所提倡的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种『有差等』的爱。
  几千年后来看,仁爱强调社会关系,区分家庭血缘,通过小爱慢慢扩展逐步实现大爱,是一种贴近人性和社会规律而偏保守的思想;兼爱所强调的则是忽略一切社会关系,无视高低贵贱的理想型大爱。
  好归好,但好像只有圣人才做得到……

  当然了,墨子也认识到光靠『兼爱』是肯定不行的,因为虽然他主张天下人互爱互利,但总归还是会有人互相攻击,如何避免这样情况出现?
  墨子给出的措施叫做『非攻』,在他看来,小到偷盗行窃、大到攻伐他国,这种贪图名声利益的行为总是会有的,这样的行为自然是不能提倡的,是为『非攻』。
  但是,一旦出现了这样非正义的情况,需要做的绝对不是消息的忍让,而是应该积极的去做好防御。

  因为天下兼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天下大治,于是有了非攻的大同局面;
  与此同时,也只有做到非攻,才能有效保证兼爱,所谓『兼爱非攻』,这正是墨家学说的重要思想之一。
  也正是在这个思想原则之下,墨子提出了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壮不夺老这样的『兼爱准则』,假若各国真能兼爱,恐怕这个世界就不会再有如此多的乱象。

  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这不墨子火速赶往楚国,就是希望用他的『非攻』来说服公输班『兼爱』……

  强调一点,以下内容出自墨子本人所述,因此墨子本人自带主角光环,公输班自然就沦为了配角……

  公输班:先生有什么指教?
  墨子:北方有人欺侮我,我想借用您的力量杀掉他。
  公输班:讲道理,我从不杀人的……
  墨子:要不我为您奉送十金?
  公输班:我是讲道义的人,绝不能平白无故杀人……

  墨子起身拜了两拜,接着说道:请让我多说几句,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了云梯,要拿去攻打宋国,可是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的是土地,缺少的是民众,如今去杀害自己缺少的民众而争夺自己并不缺少的土地,怎么也不能说是聪明;宋国并没有罪而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懂这个道理,却不据理力争,也不能说是忠诚。您说自己讲道义,杀少量人还知道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这实在是有点说不通。
  公输班认为,墨子说的很有道理……
  但是公输班还认为,停止攻打宋国是不行的,因为他早就跟楚惠王约定好了……

  墨子还能怎样『非攻』呢?
  没办法,他只得让公输班带他去见楚惠王。
  959 墨守成规
  959 墨守成规
  服务器忙...
  959 墨守成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墨子曰: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
  孔子和墨子似乎在同时告诉我们,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干不好,就滚蛋……

  所以我们的问题是,墨子千里迢迢来到楚国想要阻止楚惠王攻打楚国,他能不能很好的完成这一任务?
  公输班已经表态,墨子说的对,但是该打还是要打的……
  不过好就好在我们已经交代过,墨子自带主角光环……

  这不,墨子很快就见到了楚惠王,并且向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个人,舍弃自己华丽的车子,跑去抢邻人的破车;抛掉自己的锦绣衣裳,跑去偷邻人的粗布衣服;放弃自己的白米肥肉,跑去窃邻人的糠糟之食,请问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楚惠王:这人是偷出病来了吧……

  好了,墨子开始进入正题:楚地方圆五千里,宋地方圆仅五百里,这就好比华丽的车子和破车;楚有云梦泽,那里满是犀兕、麋鹿之类,长江、汉水里的鱼、鳖数不胜数,宋国却是个连野鸡、兔子、鲋鱼都没有的地方,这就好比白米肥肉和糟糠;楚国有松、梓、楩、楠、樟这些大树,宋国却没有什么大树,这就好比锦绣衣裳和粗布衣服,我认为您攻打宋国正和这个害偷窃病的人一样。
  楚惠王:对啊,但是即便如此,公输班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宋国是一定要拿下的。
  墨子:……

  墨子还能怎样呢?
  没办法,他只得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把他擅长守卫和防御的战术展现在楚惠王和公输班的面前,以此让他们明白,即便有了云梯这样的装备,宋国还是不能被攻下的。
  于是乎,当着楚惠王的面,墨子和公输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只见墨子解下衣带当作城池,用竹片当作器械,任凭公输班使用各种攻城的办法,墨子都一次又一次地挡住了他。

  到了最后,公输班攻城器械都已然用尽,墨子的守城办法还绰绰有余。
  当然了,对于这样的局面其实我们也应该理解,毕竟作为工匠之神的公输班特长在于建筑与木工,攻城略池之事原本就有点专业不对口……
  然而,虽然公输班黔驴技穷,但是他却对墨子说道:我知道怎么对付你了,可是我不说。
  有意思的是,墨子回道:我也知道你要怎么对付我,可是我也不说。
  楚惠王:你们都不说,我怎么知道……

  公输班究竟还有什么绝招呢?
  墨子是这样为楚惠王解释的:公输班的意思不过是想要杀死我,以为只要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了,就可以攻下了。可是他不知道,我的学生『禽滑厘』『滑音同骨』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防守器械在宋国城墙上等待楚国来进攻了,就算是杀了我,也不能杀尽保卫宋国的人。
  楚惠王:好啦,我不打宋国就是了……

  就这样,原本楚国与宋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因为墨子高超的非攻艺术而提前终止,当然了,墨子作为重要当事人,他在为我们讲述这一故事的时候到底加工了多少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尴尬的是,因为墨子善于守城,世人谓之『墨守』,他的这则典故也慢慢演化出来一个成语叫做『墨守成规』,然后莫名其妙就沦为了一个贬义词……
  更尴尬的是,墨子低调的化解了宋国的这场危机,国人却压根不知道他的功劳,当他返回宋国时天下起了雨,想要进城避雨的墨子无情的遭到了守门人的拒绝……
  @善水心 2017-10-16 21:05:29
  还不来更文~
  -----------------------------
  有点晚...
  @catslover 2017-10-16 22:01:27
  还不来更文~
  -----------------------------
  晚是晚了点 但是时差姐姐有时差 应该影响不大...
  @catslover 2017-10-15 22:09:06
  墨子那番关于偷东西的说辞纯粹是诡辩啊……
  -----------------------------
  呵呵 墨子不是没讲道理 楚惠王也表示认可他的道理 但是偏偏楚惠王不听 只能玩套路诡辩了呗
  大家晚上好

  这今天围绕着楚惠王 我们主要介绍的是公输班和墨子的故事 尤其墨子是重点所在


  墨子与公输班的这个故事应该说不算陌生,前些年刘德华有一部叫 墨攻 的电影,应该说就是以这个故事为主线。

  墨子这个人怎么说呢,他活动的时间稍晚于孔子,正史中介绍的不算多,比如史记中仅仅不过提了他一下,就是那句善守御,为节用。

  从墨子留下的各种资料来看,他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老子、孔子风格的思想家,墨家除了在思想上有所建树外,他们更是一个身体力行、有严密组织的团体。

  比起来的话,儒家更加贴近于统治者,墨子更加代表的是市井阶层的利益,所以儒家更多精力放在了通过言行来影响统治阶层上,墨家更多则是以各自行动来谋求现实的意义。

  大概也因为这个显著的特点,虽然墨家曾经辉煌一时,但终究不入统治阶层的法眼而没落得太快,以至于司马迁等人甚至都没有专门为墨家列传。
  墨子这个人不是太好介绍,稍加渲染其实可以像达芬奇那样吹成一个天外来客,毕竟他除了在思想方法,在科学技术方面也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墨子甚至是代表了早期中国的科技水平,刘慈欣在三体里面貌似就挺推崇墨子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除了简单介绍他 兼爱非攻 的思想外,主要还是通过他和公输班的这段,以及接下来的部分内容表现他 善守御 的特点。

  对于墨子,这远远是不够的。

  希望接下来还会有机会介绍墨子...
  墨子.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向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说明

  这个故事见于墨子,由墨子弟子记录而成,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化墨子的可能性应当是存在的。

  不过,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古籍中也有这个典故,虽然细节不如墨子篇详实,但主题部分基本一致,应当说还是比较可信的。

  另外 正史中对公输班,也就是鲁班的记载较少,想来这与工匠阶层本身影响力在当时还不够有关。

  相传鲁班于公元前444年去世,所以结合楚惠王接连灭亡杞国和蔡国,我们把这个故事让在了这里。
  960 墨家机关术
  960 墨家机关术

  墨子与公输班的斗法精彩纷呈,唯一遗憾的是墨子究竟用了哪些计策来应对公输班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最终这次智斗以墨子技高一筹而胜出,楚惠王终究也还是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说起来,擅长工匠之术的公输班虽有云梯助楚国攻城,但是善于守城的墨子在这方面的才华造诣其实相当之高,这才是墨子能真正击败公输班的地方,也是容易被被后来人所忽略的一点。
  正是因为墨子出色的守城技术以及他所发明的各种守城机关装置,他在这方面的独特早已后来被称为『墨家机关术』。

  墨子的机关术究竟有着怎样的威力?
  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禽滑厘问:如果敌人堆积泥土筑成高台以对我方城墙造成居高临下之势,再以木头、土石筑成土山,兵士以盾牌为掩护从高台土山上一齐攻来并刀箭齐用,这该怎么对付?
  墨子答曰:这种叫做『羊黔』的攻城办法其实很愚蠢,只会将自己的士兵弄得疲劳不堪,而不足以给守城一方造成危胁,守城方只需要在城头上继续建高台维持住居高临下之势,再在高台上用强劲的弓箭射击敌人便可破之。

  什么叫强劲的弓箭?
  墨子表示可以使用一种叫做『连弩车』的机械装置,这种装置一次性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更多,杀伤力极为惊人,更神奇的是还可把弩箭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之后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

  禽滑厘又问:现今诸侯背叛王朝,天下兵争方起,大国攻打小国,强国攻打弱国。我想为小国防守,应怎么做呢?
  墨子答曰:我方城池修固,守城器具备好,柴禾粮草充足,上下相亲,又取得四邻诸侯的援助,这才是用来长久守御的条件。而且,守城的人不仅要有本事,还要深得国君的信任,这样才可以防守得住。
  当然了,墨子所说的是守城一般需要具备的通用条件,在当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已经演化出不同的攻城方法,针对不同的攻城方式,墨子还有几种不同的守城装置,比如『转射机』,还比如『藉车』。

  所谓转射机,机身长六尺,埋入土中一尺,两根二尺长的木头合制成一种卧车样式,从中间凿开作为箭道,一人辅助,善射的人负责射箭。
  比起连弩车来,转射机的特色在于一人射箭,另一人旋转机座调整不同的瞄准方向,二十步放一机,攻击方式更加灵活。
  所谓藉车,这是一种外部用铁包住,且能够投射炭火的机械装置,多人操纵以此来防备敌方的攻城队伍。

  墨子曰:凡守城之法,城墙厚而高,濠沟深而宽,修好望敌之楼,防守器械精良,粮食柴草足以支持三月以上,防守的人多而经过挑选,官吏、百姓相互和睦,为国家建立功劳的大臣多,国君讲信义,万民乐之无穷;或者,父母的坟墓就在这里;或者,具备富饶的山林草泽;或者,地形难攻易守;或者,对敌人有深仇大恨而对君主有大功;或者,奖赏明确可信,惩罚严厉可怕。只要以上十四个条件具备,那么百姓就不会怀疑君主,城池自然也就可以守住。
  很显然,主张非攻而又善于防御的墨子看来,只要应对得当,哪怕以小敌大,守城也会变成一种艺术。
  如果以上十四个条件一个条件都不具备,那又该如何守城呢?
  墨子表示,再善于防守的人面对这种情况恐怕都是守不住的……
  @阿好2017 2017-10-17 21:16:35
  默默地转一圈
  -----------------------------
  晚上好
  @Cassie向阳花 2017-10-16 08:38:00
  顶
  -----------------------------
  向阳花好
  @片汤2016 2017-10-16 15:04:58
  顶
  -----------------------------
  片汤好啊
  961 彗星再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