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 彗星再现
接下来,我们简单介绍几位重要人物的离世情况:
公元前446年,晋国魏氏宗主魏驹去世,史称『魏桓子』,随后其孙『魏斯』即位,史称『魏文侯』。
作为魏氏宗主期间,魏驹与赵无恤、韩虎一起联手击败荀瑶,知氏就此淡出,韩、赵、魏三家独大于晋的格局已然形成。
虽然名义上晋国仍由晋哀公主宰,但是韩、赵、魏三家瓜分知氏领地后实力甚至超过一般诸侯,真正把持晋国格局的已经成为三家大夫。
从魏桓子以及魏文侯不同的称号来看,魏斯作为魏氏宗主待遇显然已经不仅仅只是晋国三卿之一这般简单,候这样的谥号告诉我们,魏斯已然享受的是诸侯般的待遇,魏氏也应当变作了魏国。
所以,魏氏怎么就变作了魏国?
毕竟魏斯接下来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毕竟谥号是对魏斯一生的总结,魏国的事情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目前还是称其为魏斯更好一点……
公元前443年,秦国国君秦厉共公去世,在位共计34年,随后其子『秦躁公』即位。
秦厉共公去世的当年出现了这样一种天文现象:『日蚀,昼晦。星见。』
也就是说,当年出现过日食,以至于白天光线昏暗到能看到星星。
有意思的是,此次日食现象并不是秦厉共公在位时期所记录的第一起天文现象。
公元前470年,秦厉共公7年,天空有彗星出现;
公元前467年,秦厉共公10年,天空再次有彗星出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经过计算,秦厉共公10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出现的彗星便是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的哈雷彗星。
除了频繁和天文现象联系在一起外,和秦厉共公联系更加紧密的还是义渠、大荔、绵诸等戎人小国以及稍显神秘的蜀国,而晋国、楚国也同秦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以至于晋楚两国先后派人献礼。
此外,公元前449年,秦厉共公28年,越国也派使者来迎娶秦厉共公的女儿,越、秦强强联姻;
公元前444年,秦厉共公33年,秦厉共公发兵讨伐义渠,并俘获其国君。
种种情况表明,秦国在这个阶段发展状况比较『喜人』,秦厉共公也算是秦国春秋至战国初年比较有位的一位君主,唯一遗憾的是,厉这样的谥号看起来并不太讨喜……
此外,除了秦厉共公这个谥号外,他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谥号叫做『秦剌龚公』,共和龚当属通假字,所谓『杀戮无辜曰厉』、『不思忘爱曰剌』、『愎俍遂过曰剌』,种种迹象又表明,秦厉共公的作风应该比较残暴。
好在『既过能改曰共』,共的含义告诉我们残暴归残暴,秦厉共公倒也不算是太坏……
比起秦厉共公这样一褒一贬的复合谥号来,天子贞定王谥号上虽然也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显然就小了很多。
公元前441年,周朝天子贞定王去世,在位共计28年,随后长子『姬去疾』即位,史称『周哀王』。
周哀王为何而哀?
即位仅仅三个月后,其低『姬叔』弑君篡权,史称『周思王』,也就是说,他在位总共也就三个月的时间……
不过呢,所谓『追悔前过曰思』,『谋虑不衍曰思』,由此来看,思这样的谥号也并不算太好。
这位周思王又为何而思?
比起哀王好上一点,在他在位五个月之后,他与哀王的另一个弟弟『姬嵬』『音同为』同样篡权成功,思王被杀,短短一年时间内周朝天子数度易主,而我们也得称这位姬嵬为『周考王』……
@catslover 2017-10-17 22:58:40
秦国人也是非常耿直了。还是鲁国有人情味,国君的谥号基本都是好字眼。
-----------------------------
确实鲁国国君谥号总体都还说得过去 不过我怀疑这和鲁国国君比较悲情有一定关系 早期各种绿帽满天飞 后来又被三桓不停的欺负 想坏都坏不起来的样子...
@阿好2017 2017-10-18 04:31:12
早了点哦??
-----------------------------
时差...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10-18 09:28:56
周三打卡~~~
-----------------------------
潜水姐好
962 东西二周
从公元前441年贞定王去世,到公元前440年进入考王元年,不到一年时间内包括贞定王在内共计3位天子接连去世,距离王子朝之乱的结束60余年之后,王室有再度陷入混乱的迹象。
哀王、思王之后,贞定王还有其他儿子,考王也还有自己的弟弟,他如何才能保证自己不像前面两位一样被自己的兄弟篡权?
考王表示有办法,他决定来一次分封,让自己的弟弟『姬揭』也当上国君,如此一来,姬揭必然也就不好意思再打他的主意了……
于是乎,公元前440年,考王果真封其弟姬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而且还是打着以续周公之官职的名号。
所谓河南,并不是现在所说河南省,原本指的是洛邑王城,汉朝以后在这里置县而称为『河南』;
所谓『续周公之官职』,考王主要还是想借周公的崇高地位为其弟『西周桓公』封一个更高的爵位,顶着周公的名号,西周桓公应该也就不好意思再拿自己的哥哥开刀。
所以问题也就来了,考王把王城都送给新封的西周桓公了,他自己又打算在哪里安家……
原来,还是在王子朝之乱期间,当时王子朝坐拥王城而自立为王,敬王虽有晋国扶持,也只得迁新都至洛邑之东的成周。
自此,王城成为周天子的旧都,成周成为平王东迁后王室的第二个都城所在。
于是问题也就解决了,考王在成周继续当他的周天子,周桓公则在王城以周公的名义做他的诸侯……
还有一点,这位西周桓公一开始所封的是周国而非西周国,但是后来却更多被称为『西周桓公』,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西周桓公去世后,传位于其子『西周威公』;
西周威公去世之后,传位给其子『西周惠公』;
到这里的时候,周国一直是周国,但是西周威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根』不干了,适逢三家分晋已成定局,韩国、赵国的唆使之下,公子根宣布独立,于是周国又分为了『西周国』与『东周国』。
从周桓公、周威公到西周惠公,他们定都于王城而被称作西周,比如周桓公也就被称为了西周桓公。
那么被称作『东周惠公』的公子根又建都于哪里?
所谓东周,自然是在西周的东面,也就是王室所在的成周一带,东周国与西周国也因此而称作『二周』。
然后又有了一个尴尬的问题,既然洛邑王城被西周所占,成周一带又被东周所占,后来的天子们还有没有地方可住?
是这样的,周国分为东、西二周之后,东周建国于成周以东的『巩邑』『今河南巩县一带。
名义上,成周还是天子的领地;
实质上,天子的居住地已经被东周所吞并,天子只能落得寄居于东周的窘境,东周惠公也因此而号称『居巩以奉王』。
考王不曾想到的是,就是他这样的随手一封,竟然会导致后来的天子们只能过起寄人篱下的生活……
此外,天子们后来也不是一直寄居于东周,由于二周对于天子的不同态度,后来天子也曾一度舍弃东周而移居西周。
当然了,还是寄人篱下……
@catslover 2017-10-19 21:30:13
今天这是还没有动静?
-----------------------------
有有有
各位晚上好
因为史料不足,近期的主题不是谁被灭,就是谁死了,感觉好尴尬啊...
963 楚惠王吞蛭
因为考王封周国,不经意间我们把进度往前跳了一大段;
由于种种原因,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我们已经不甚清楚;
鉴于此,我们不妨继续跳过几年……
公元前434年,晋哀公去世,其子『姬柳』即任,史称『晋幽公』。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到了春秋尾声乃至战国初期,随着六卿乃至后续的四卿以及三卿大权在握,晋国国君的地位和存在感受到严重挑战,典型比如晋出公就于公元前458年联合齐、鲁对抗知、赵、韩、魏失败而流亡并死于去往齐国的途中,随后也就有了荀瑶拥立晋哀公一事。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从即位到去世,晋哀公一共在位24年;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此后晋国国君存在感太低,以至于流传下来的世系开始变得混乱。
于是也就有了不同的版本……
另外一个版本来看,公元前458晋出公并没有去世,而是一直到了6年后,也就是公元前452年逃奔楚国后才去世,随后国人拥立晋昭公之孙晋敬公,晋哀公这里变作了晋敬公。
在这个版本里,公元前434年晋敬公也并没有去世,而是又过了4年,也就是公元前430年时才去世,随后晋幽公即位。
也就是说,从晋出公的去世到晋哀公或者晋敬公,转了一圈总算还是轮到了晋幽公,只是在具体上任的时间上稍有区别。
当然了,话又说回来,赵、韩、魏三家权卿强势的背后,谁还会操心晋国国君究竟是谁的事情呢……
接下来,我们继续跳过公元前433年,直接说说楚惠王的事情。
楚惠王会有什么事?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去世,在位长达57年……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去世,楚惠王由越国回国即任。
一面是郢都被攻破以至于楚国不得不迁都的惨痛教训;
另一面有宜申、子期、公子启等贤人相助,加之吴国亦被越国牢牢牵制,楚国迅速得以复苏,此前不久先后灭亡蔡国、杞国便是最好的明证。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虽然早期楚惠王也有过白公胜之乱的教训,但是总体上在他漫长的执政期内楚国保持了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不妨从一个小小的典故来了解他的为人。
话说某日楚惠王食『寒菹』『音同朱』时发现了水蛭,然后把水蛭给吞了,于是就闹得腹部得病而不能吃东西的局面……
菹,指的是酸菜、腌菜一类,凉的酸菜自然是能吃的;
水蛭,也就是俗称的蚂蟥,自然又是不能吃的。
楚惠王为什么明明看到了蚂蟥还要强行吞下去以至于『腹有疾而不能食』?
他是这样解释的:我吃凉酸菜时发现有水蛭,责备厨师但不治他们的罪吧,这会破坏法令而使自己的威严建立不起来;责备厨师又惩罚他们吧,厨师和管膳食的人都该被处死,于心又不忍,而且左右的人看见了也不好,于是就只好吞食了。
为了保自己的厨子同时不影响自身的威严,于是有了『楚惠王吞蛭』,这样的做法还真是够任性的……
了解到楚惠王的动机后,令尹是这样评价的:天道无亲,唯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
令尹看来,楚惠王具有仁德,靠上天的帮助,病是不会造成伤害的。
这不就在当天晚上,楚惠王上厕所时就顺利排出了水蛭,同时患有多年心腹之积竟然也神奇的痊愈了。
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即便很可能只是个故事,兼并、灭国的年代,我们也希望这样温情的故事会多一点……
关于 寒菹
转一段文章
----------------------------------------------------------------------------
寒菹一词见于《楚惠王吞水蛭辩》。
《楚惠王吞水蛭辩》一文摘自东汉王充《论衡福虚篇第二十》:楚惠王食寒菹而得水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
大意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楚惠王在一次进食御膳时,发现凉拌菜上有一条蚂蟥,他就夹起把它吞下去了。之后,他出现腹痛,以致不能进食。
该文曾被选入《医古文》,很多书籍都将寒菹译为腌酸菜。
四川作家流沙河在四川日报连载关于野菜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关于寒菹的考证,他通过考证,认为菹就是四川侧耳根,即鱼腥草。寒字作凉解,寒菹即凉拌侧耳根。
战国时期今之湖北、重庆一带即属楚国势力范围。侧耳根生长在田边,低洼潮湿地方,蚂蝗很容易爬在它上面。
侧耳根春季出土,叶嫩根脆,将它挖去出来洗净,拌盐,再加食醋,辣椒面等调料即可食用。其味道鲜美,清香可口,具有清肺热开胃作用。
由于文化的传承,巴渝大地人们至今都有生吃侧耳根习惯。由此看来,姑且不论大作家流沙河的考证如何有据,单就当时楚惠王生吃侧耳根吞水蛭也是情理中的事。
鱼腥草(侧耳根)不但是味美菜蔬,更具有较高药用价值。鱼腥草出自《名医别录》。
凉拌侧耳根
------------------------------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侧耳根
我所知道的是,这玩意一般都是凉拌,根部和叶子分开凉拌,大致如上面。
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很不喜欢。
看看各位对它是个什么态度...
@o弘毅o 2017-10-19 21:40:21
各位晚上好
因为史料不足,近期的主题不是谁被灭,就是谁死了,感觉好尴尬啊...
-----------------------------
@catslover 2017-10-19 21:51:11
反正你提到的国家都被灭了,人也都死了……
-----------------------------
时差姐姐得这么看 我提不提 他们还是都死了...
@catslover 2017-10-19 21:53:47
好阔怕,水蛭也能吞下去……
-----------------------------
这个故事本来我不想提的 不过反正这段时间也没什么精彩的内容 所以还是加了上来
记得前面我们在哪里已经提到过这个非常著名的墓葬 里面不少文物也都贴过图
我个人觉得 这种东西纯粹看文字,或者是看图片,感受都是不会那么深刻的
关于曾侯乙墓的视频 甚至是早期挖掘时候的现场资料,网上还是比较好找的 包括央视的探索发现都有相关的专题
强烈推荐各位看一看
如果有看过的 推荐再看一看...
964 曾侯乙墓
因为晋哀公和楚惠王的相继去世,我们一不小心就把公元前433年给跳了过去,这一年有没有什么大事呢?
其实还真有,比如『曾侯乙』应该就是在这一年去世。
有几个问题,一是所谓的曾国远没有晋国、楚国等大国影响力大,此前我们几乎很少提到它;
二是我们甚至很难弄清这个曾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三是几千年来人们对这位曾侯乙几乎一无所知,但是没办法,自从曾侯乙的墓葬在上个世纪70年代被发现之后,曾侯乙的名声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楚惠王。
更让楚惠王尴尬的是,因为某些原因,这位曾经默默无闻的国君和他还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1978年,今湖北随州城郊一座叫做『擂鼓墩』的小山包因为扩建厂房而被开山炸石,土层的异样随之引来考古工作者,此后这里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简等文物近一万五千余件,尤以一套六十五枚青铜编钟组成的『曾侯乙编钟』最为引人注目。
六十五枚编钟陈列于钟架,分上、中、下三层,音域达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神奇的是每一个钟敲不同部位时都能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更值得关注的是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有关五声音阶名与八个变化音名都做了详细介绍,可谓先秦史上详实而珍贵的乐理教科书。
和楚惠王有关的是,这套曾侯乙编钟中有1 枚由他所赠送,铸有31字铭文,大意如下:楚惠王56年,楚惠王在西阳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在西阳遥祭他,并为他铸造了这件镈钟,以供其永享。
因为这一特殊编钟,我们可以大致推断曾侯乙去世的时间;
同时因为众多出土文物,尤其是编钟上大量的『曾侯乙』字样,我们也由此确定这是战国初年一位来自曾国、名字叫做乙的国君的墓葬。
一万余件文物之中,后来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多达143件/套,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共有9件/套更被列为国宝级文物,青铜冰鉴、四龙曾徽、龙凤玉佩等稀世珍宝既透露出墓葬之奢华,也向后人展示着这个时代的技术、工艺水平和古人杰出的智慧。
有意思的是,伴随众多文物一并出土的,还有象征着墓葬规格的标志性器物,也就是所谓的『九鼎八簋』。
鼎与簋,均是商周以来盛行的青铜礼器,尤以鼎象征着权力与荣耀,九鼎更是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按照周礼,唯有天子在下葬时能够享有『九鼎八簋』的待遇;诸侯次之,『七鼎六簋』待之;卿大夫再次之,『五鼎四簋』待之;最后到了士这一级别就只能享有『三鼎二簋』的待遇。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曾侯乙不过是个诸侯国国君,而且还是个不太出名的小国,为什么他能采用九鼎八簋的高规则葬礼?
答案其实很简单,春秋三百年后,礼崩了,乐坏了,就连普普通通的诸侯小国都不把天子当一回事了……
最后,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个问题,这位曾侯乙何德何能,竟然能有如此奢华的墓葬,而且还要泱泱大国的楚国亲自赠送编钟以示哀悼与尊重?
其一,历来有过奢华墓葬的国君应该不计其数,遗憾的是绝大多数都随着岁月而被盗得支离破碎……
其二,所谓的曾国,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大概它是随国的另一个称呼……
@奥士爱国 2017-10-21 06:00:18
曾国就是随国?表示不懂且惊混讶!记得看过一期电视节目,最后一个曾国君是被带着刑具活埋的:根据出土的尸骨气断定!难道是我记错国名了?
-----------------------------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太多 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 大概在200上下浮动的样子
有没有叫曾国的诸侯国?
这个不太好说 毕竟叫英国的都有。
考古学关注的也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因为根据文献记载,曾侯乙墓葬当时应该在随国境内,为什么曾国国君会葬在随国,这个是需要解释的问题。
@奥士爱国
有关曾国的古物,自宋代开始就陆续有发现,大致还是在随国的区域。
一直到了近现代 包括最近几年,仍然还有曾国的东西出土,所以一开始的观点是可能在随国附近有一个曾国,因为挨得进,加上当时区域划分不一定记载的那么精确,所以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 这个观点解释不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从来就没有发现过随国的东西?
所以后来才有了另外一个猜测,是不是曾国和随国就是一个国家?
这个观点越往后越得到支持,并且目前基本达成了一致。
我今天说的东西会印证这一点,并且用了比较最新的东西。
965 曾国之谜
遥想春秋早年,我们在初次介绍随国时提到过『汉阳诸姬』一词:成王、康王之后,因忌惮于楚国,昭王、穆王封了随、唐、蔡、应、息等姬姓诸侯国于汉水一带,阳则表明这些诸侯国都处于汉水北面。
从曾侯乙墓葬出土的地点来看,当时这里的确也在汉阳诸姬的地盘之上。
唯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汉阳诸姬当中并不包括曾国……
顺便还可以明确一点,曾侯乙墓葬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公元前433年前后应当属于随国。
所以问题就来了,曾国的国君为什么会把墓葬地址选在随国?
事实上,这个问题长时间困扰了无数人……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考古工作者做了大量努力,近年来在曾侯乙墓葬所在的随州一带又相继出土了大量属于曾国的青铜器,再结合之前的历史来看,曾国应当是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一个诸侯国。
一开始的观点认为,曾国的确曾经存在,应当距离随国不远,因此在今随州一带能够出土大量和曾国有关的器物。
不过,二国并立的说法又不能完美解释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在随国境内从来就没有发现跟随国有关的器物……
换句话说,除了曾侯乙之外,随国境内大批墓葬陆续出土的同期都发现有『曾』、『侯』、『曾侯』、『曾侯谏』等铭文字样,唯独从未出现过与『随』有关的字样。
一直到了2014年前后,在今湖北枣阳郭家庙一带再次发掘出一批曾国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由国君、夫人、车马坑及陪葬贵族墓组成墓葬群,能够大致确定身份的便有10余位曾国国君,最早的为『曾侯谏』,最晚的则是『曾侯丙』。
推测来看,这位曾侯丙很有可能就是曾侯乙的儿子。
与此同时,墓葬群出土大量青铜器、玉器、陶器、漆木器,包括大型车马坑及大量兵器都表明这个『小国』初期实力一点都不弱。
尤其在众多刻有『曾』字铭文的青铜器中同时发现刻有『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字样,这一信息明确表明它是归属随国的青铜兵器。
由此再结合此前各种推测来看,另外一种观点似乎得到证实:曾国就是随国,随国便是曾国,这是对一个国家的两种不同称呼。
仅仅就凭曾国墓葬群众的一件武器就能确定这个观点?
稍早的时候,2009年,同样还是在随州,这里出土了一套『曾侯舆』,钟身镌刻金文160余字,其间详细的记载了曾国的始封来源及与楚国的关系。
当年,吴王灭商后命文王旧臣『南宫适』散发聚集在鹿台的钱财和巨桥的粮食以赈济百姓,并命南宫括、『史件』搬走、九鼎和宝玉,南宫适随后被封,于是有了曾国。
后来,吴军讨伐楚国,『荆邦既残』,而在曾侯的帮助下有了『复定楚王』。
我们所知道的是,当年吴国攻破楚都,楚昭王后来辗转于随国,吴军的要求下,随侯最后还是坚持把楚昭王留在了随国,于是便有了『复定楚王』这一说。
也就是说,结合楚昭王奔随的事迹以及曾侯舆所刻铭文来看,曾国和随国原本就应当是一个国家,『一国二称』的历史谜团也终于由此而引开。
当然了,周朝建立之初南宫适的分封说明曾国早已存在,这和后来汉阳诸姬的建立过程又存在矛盾的地方……
鉴于此,我们不妨大胆的猜想:曾国建立若干时间之后,因为南方一带安全的需求,它和其它一些小国迁徙到了汉水一带,于是有了我们所熟知的随国,以及汉阳诸姬。
后来,因为楚国向周边不断扩张,随国只得屈服,并及时在楚昭王逃亡时保证了他的人身安全。
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曾侯乙去世之际,楚惠王向救过自己父亲的随国祭拜一番后并铸造镈钟1枚,象征两国此时的友好之情。
说一点 后面的内容不是我自己编的 这是目前不少专家的看法
我只是把汉阳诸姬与武王封南宫适两者提了一下,这两者目前矛盾或者中间缺失了什么,需要进一步研究。
966 莒国被灭
楚惠王之后,其子『熊中』即位,史称『楚简王』。
公元前431年,楚国进入楚简王元年,也就是在这一年,楚军挥兵北上,又有一个诸侯国被灭。
这个被灭的国家便是齐国,邻近的莒国。
和杞国相似的是,莒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商朝时期莒国便已经存在,并且一度东夷在带相当强势。吴王灭商后封『兹舆期』于莒国,爵位子爵,初期国都在『计』『今山东胶州一带』,后迁至『莒』『今山东莒县一带』。
遗憾的是,周朝时期莒国始封君兹舆期之后,接下来鲜有莒国的消息出现,世系也断了十余代国君……
直到春秋初年,莒国逐渐活跃于我们眼前,典型比如公元前715年莒、鲁两国国君就曾在『浮来』『今山东莒县浮来山镇一带』结盟,还有比如齐襄公在位混乱时期公子小白便逃亡莒国,并在日后回国出任国君,也就是后来来的齐桓公。
当然了,等到管仲改革、齐桓公称霸之后,强势这个词和莒县就没什么关系了……
更尴尬的是,由于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口号以及莒国夷人的身份,齐国后来组织的若干次会盟都没有莒国的份。
哪怕是到了宋襄公,他所组织的几次会盟,莒国仍被排斥在外……
于是乎,新形势之下,莒国对外的策略也有了相应的变化,避开北面齐国的锋芒之后,其主要发展发展的方向改为西南方向,也就有了和鲁国、鄫国之间不断的摩擦,比如公元前567年灭掉鄫国的正是莒国。
到了春秋中期,晋文公带领晋国称霸于中原,随后开启一段晋、楚轮番争霸的年代,源于晋文公对莒国夷人身份并不排斥,莒国开始逐步参与到中原的会盟之中,典型比如象征着晋文公霸主地位的践土之盟前夕莒国也有被征召。
有意思的是,正是因为『恃晋而不事齐』,齐、莒两国也开始出现矛盾,齐国于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6年亮度讨伐莒国,而此时恰好鲁国又和邾国之间矛盾重重,于是鲁国想要吞并邾国,齐国意欲吞并莒国,齐、鲁两国又开始相互较劲。
随着晋、齐等国的起起落落,莒、邾等小国的命运也在夹缝中显得变幻莫测……
到了春秋时代的后期,莒国内政同样开始显得混乱起来,典型比如公元前542年莒犁比公被太子展舆所杀。
展舆篡权之后剥夺众公子的俸禄,公子们又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展舆只得逃亡吴国避难,展舆追随者务娄等人奔赴齐国并带走『大庞』、『常仪靡』二邑,不久后『牟夷』又逃奔鲁国并带来『牟娄』、『防地』二邑。
内乱加上齐、鲁的不断蚕食,莒国已如落日余晖,直至沦为齐国附庸。
进入战国初期后,随着蔡、杞被灭,楚国继续北上扩张,莒国就此彻底成为历史,当然了,莒国离楚国实在是远了点,后来真正掌控这一带的其实是齐国。
关于莒国,最后我们说一个人,他就是春秋早年的臣子『柱厉叔』。
相传,因为侍奉『莒敖公』时不受重用,柱厉叔一怒之下去往海上荒岛居住,夏食菱芡、冬吃橡栗,过着艰苦的日子。
后来,莒敖公遇难,柱厉叔却要辞别朋友而为莒敖公赴死,朋友不理解,于是说道:你自认为不被知遇,所以离开了他,现在却又要为他去死,知遇与不被知遇也就没有什么分别了。
柱厉叔回道:我认为不被知遇,所以离开了他,如今他死了我却不为他去死,这就表明他果真了解我是不忠不义之臣,我愿为他而死,就是让后不能了解自己臣子的君主们感到羞愧,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品行、磨砺他们的节操。
后来,柱厉叔果真赴死,这位『千古一士』用自己的生命在莒国千百年历史上写下浓重一页。
顺便也引发了很大的争议……
@片汤2016 2017-10-23 15:04:02
顶
-----------------------------
片汤好
各位晚上好
其实我自己都想把三家分晋前这几十年赶紧结束...
这些年史料实在太少,并且被关注的不多,所以会显得比较枯燥,我尽量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介绍一些有趣的东西,适当为后面做一点铺垫。
大家将就着看...
967 周威烈王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去世,在位共计14年。
秦厉共公时期我们就提到,虽然在他的带领下秦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谥号是有着比较明显贬义色彩的,这多少能反应出当时秦国内政并不和谐的一面。
所谓『好变动民曰躁』,到了秦躁公,谥号来看他的口碑似乎仍然并不够好……
作为春秋、战国交际的两位秦君,秦厉共公、秦躁公主要的扩张重心仍在西戎一带,其中尤以和义渠的冲突最为显著。
公元前471年,义渠原本有派人向秦国进贡,怎料秦厉共公在接连讨伐大荔、绵诸之后于公元前444年又征伐义渠,并在此役俘获其国君,两国关系由此恶化;
又过了十来年,公元前430年,这时已经是秦躁公在位的第13年,义渠国在积蓄一段时间力量后发起大规模进攻,一度杀至渭水南岸直逼雍都,也算是报了当年之仇。
义渠咄咄逼人之势,秦躁公会有怎样的行动呢?
我们已经交代,一年之后,他去世了……
秦躁公去世之后,国人拥立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之弟即任,也就是『秦怀公』。
公元前428年,秦国进入秦怀公元年。
关于秦怀公,我们简单说几点:
秦怀公,嬴姓,赵氏,名封,出任国君之前居于晋国,这是其一;
秦国内政不太和谐的一面得到证实,虽然秦怀公被迎立为国君,但因根基不稳对朝廷完全无法掌控,这是其二。
秦怀公对朝政的失控到了怎样的地步?
公元前425年,秦怀公在位的第4年,『庶长鼌』『音同潮』联合群臣攻击秦怀公,逼得秦怀公最后只能选择自杀……
秦怀公自杀,加之太子『秦昭子』早死,于是群臣又拥立秦昭子之子、秦怀公之孙,也就是『秦灵公』继位。
谥号来看,秦怀公的『怀』倒并没有太多贬义色彩,诸如『失位而死曰怀、慈仁短折曰怀』等来,并无太多政绩的秦怀公更多带着一丝悲悯与同情;
至于秦灵公之『灵』就不用我们多说,一来秦灵公的口碑并不会太好,二来秦国的前景似乎也并非一片坦途……
还是在公元前425年这一年前后,我们一次性介绍几位重要人物的离世情况:
公元前426年,天子考王去世,在位共计15年,在位期间他干了一件大事,也就是封西周桓公于王恒,周国由此建立。
实际效果来看,王室接连的动荡的确得以平息,代价却是天子固有领地越来越小,为日后天子的寄居日子打下基调。
考王之后,其子『姬午』即任,史称『周威烈王』;
同年,卫国国君『卫昭公』去世,在位共计6年。
公元前477年,卫出公自齐国返回并成功复位;
公元前469年,大夫褚师比联合群臣反抗卫出公的暴政,随后拥立卫出公叔父卫悼公;
公元前465年,卫悼公去世,其子『卫敬公』即位;
公元前432年,卫敬公去世,虽然他在位时间长达33年,可惜如此长的时间内关于他的记载实在太少,卫敬公去世后,其子卫昭公即任;
公元前426年,卫敬公之孙『公子亶』弑君篡权,史称『卫怀公』。
至于晋国,同样也有一位权卿去世,这个人便是赵无恤。
公元前425年,赵无恤去世,史称『赵襄子』,赵氏在他的带领下绝处逢生,不仅联合韩、魏灭亡知氏,还一举扩大势力,不过他的继任者『赵桓子』,也就是其子『赵嘉』就没这么好运了,他在在位1年后便匆匆离世。
赵氏再下一任继任者叫做『赵浣』,史称『赵献子』,戏剧性的是,由赵无恤到赵浣,这中间有着十分复杂的过程,而赵无恤几十年的经营最后也算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说一点
战国初年我们主要介绍的大国包括楚、晋、秦。
从开局来看,楚国势头其实比较不错,晋国因为赵、韩、魏对国君的架空,实际上更多介绍的是三晋的事情。
至于秦国,我个人主要是从谥号做的文章,谥号可以反映出战国初年几位秦君的基本评价,总体来看都不算太好,这一方面说明此时秦国还没有比较出彩的国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秦国内政存在一定的问题。
@catslover 2017-10-23 21:31:22
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
周威烈王这么气派的谥号不是三晋给他安的吧……
-----------------------------
我个人觉得 水分挺重的...
@catslover 2017-10-24 21:05:21
催——更?
-----------------------------
时差姐姐单位行动?
@善水心 2017-10-24 21:15:32
催——更?
-----------------------------
你们换套路了
968 赵嘉夺权
赵献子赵浣的事,我们还是得从赵襄子,也就是赵无恤说起。
当年,赵鞅在家族继承人的问题上有两个选择:长子赵伯鲁以及幼子赵无恤。
为了考察两个儿子,赵鞅把写有训诫言词的竹简分别交给他们,于是有了后来的『三年而问』,赵无恤因为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并随时将竹简带在身上而最终获得赵鞅的信任。
反观知氏,当年荀申也在荀瑶、荀宵之间两难,族人荀果一再提醒荀瑶因为不仁而不能被立为继承人,可是荀申最后却还是立了荀瑶。
对比赵氏、知氏在赵无恤、荀瑶当政后各自的命运,这个细节实在耐人寻味。
好了,知氏早已经成为历史,这些都不再是重点,目前的重点在于赵无恤虽然生了五个儿子,但是却并不肯立自己的儿子为赵氏继承人……
赵无恤为什么会这样做?
在他看来,当年自己抢了赵伯鲁继承人的资格,这原本是有违宗法的事情,所以应当传位于兄长赵伯鲁的儿子『赵周』。
赵无恤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又遇到一个问题,赵周早他一步先死……
于是乎,赵周死后,赵无恤还是坚持选定了赵周之子、赵伯鲁之孙,也就是赵浣为继承人。
问题解决了,出任赵氏宗主长达33年的赵无恤去世了,赵浣也即位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赵浣虽然年幼,但是为了便于扩张,他在即位之后把赵氏首府由晋阳迁至『中牟』『今河南鹤壁市一带』。
只是,赵浣的扩张尚未开始,内乱就已经发生……
原来,赵无恤将继承人的资格归还赵伯鲁一脉之后,其子赵嘉心生不满,很快便坐拥『代邑』『今河北蔚县一带』叛乱并驱逐了赵浣。
然而,赵嘉在自立为赵氏宗主仅仅一年后便去世,这样赵氏在短时间历经赵无恤-赵浣-赵嘉的变故之后再次不得不面临下一个继承人的人选问题。
赵氏群臣会如何抉择?
他们看来,原本赵嘉的即位就不符合赵无恤的意愿,还是应该继续赢回赵浣即位比较好一点。
为了避免后续的麻烦,群臣顺便还杀死赵嘉的儿子……
就这样,公元前424年,赵无恤之子赵嘉去世之后,赵伯鲁之孙赵浣继续做起了赵氏宗主。
与此同时,我们再来看看晋国韩氏继承人的变更情况。
还是公元前424年,晋国韩氏宗主韩虎去世,史称『韩康子』,随后其子『韩启章』即位,史称『韩武子』。
韩氏因为继承人身份问题上没有大的纠纷,接下来倒也相对更加稳定,所以也就没什么需要我们介绍的了……
自公元前453年赵无恤、韩虎、魏驹联手击败荀瑶并瓜分其领地,如今已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随着赵无恤等三人分别离世,赵、韩、魏三家宗主目前分别为赵浣、韩启章以及魏斯。
顺便再提一点,王室经过一系列动荡之后,目前的天子是在位不久的威烈王,而晋国国君则是晋幽公。
所以,接下来我们还是来看看郑国的现状……
为什么话题会突然转移到郑国?
其一,公元前455年,郑哀公被国人杀死,之后其弟郑共公即位,正好也于公元前424年去世。郑哀公在位共计31年,随后其子,也就是『郑幽公』即位;
其二,郑幽公仅仅在位1年便去世。
仔细一想,近段时间短命的人好像还真不少……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10-25 12:13:10
周三打卡~
-----------------------------
呵呵 潜水姐好啊
@奥士爱国 2017-10-24 23:51:27
周威烈王,似乎罔顾事实的谥号吧
-----------------------------
不太好说 毕竟我们对他掌握的事情并不算多
谥号这个东西 能够反映一些信息 但不一定全面 后来三家分晋的事情实乃大势所趋 强加到他个人身上我觉得也是不太可取的
969 盗杀幽公
公元前423年,郑幽公元年。
前面已经交代,这其实也是郑幽公在位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韩启章领兵伐郑并杀死郑幽公,随后郑国只得立了郑幽公之弟『姬骀』为君,史称『郑繻公』『音同需』。
韩启章为什么要攻打郑国?
这就得从赵、韩、魏灭知氏并各自扩张后的地理结构说起:
公元前453年,知氏被灭族,赵、韩、魏三家分晋的格局已然形成,当时,赵氏所在首府为晋阳,赵无恤去世后不久赵浣迁至中牟;魏氏所在首府为安邑,而韩氏所在首府原本为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不过已由韩启章于公元前424年前后迁至『宜阳』『今河南宜阳县一带』。
大致来看,赵、魏、韩势力分布于晋国北、中、南:
赵氏居于北偏东,迁都中牟无疑为了便于向东扩张;
魏氏居于晋国中部一带,暂时首府保持不动,接下来他们与秦国的地缘争端会较多;
韩氏则居于晋国南偏西,迁都宜阳则是为了更利于向中原腹地扩张。
我们直接说重点,郑国地理位置原本就位于中原核心一带,距离韩氏势力又十分接近,其实一早就已经被盯上,加上近年来郑国内政本身又不太稳定,其前景实在有点不被看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盯上郑幽公的只有韩氏一族,而且还有比他更惨的幽公,也就是晋幽公,毕竟打晋幽公主意的是赵、韩、魏三家。
公元前434年,晋哀公去世,晋幽公即任,他当政十余年来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局面?
名义上,晋幽公的确还是晋国国君;
实际上,晋国目前绝大部分领土都已经纳入赵、韩、魏这『三晋』账下。
当然了,晋幽公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领地,比如绛都和曲沃暂时还归属于他,比起王城都被封于周国的天子好像还乐观那么一点点……
地盘被剥夺,晋幽公在晋国的话语权又还在不在?
这不君权衰而卿大夫强,因为畏惧三晋,晋幽公已经沦落到需要主动去朝拜赵、韩、魏宗主的地步,还谈什么话语权……
到了公元前420年,情况似乎又有了变化,晋幽公从此以后也不用再看三晋的脸色。
当时发生了什么?
据说是这样的:『晋夫人秦嬴贼幽公于高寝之上』。
晋夫人秦嬴,也就是晋幽公的夫人,称呼来看应该出自秦国,高寝之上,也就是在寝宫之内,贼指的是什么呢?
贼就是杀,换句话说,晋幽公被自己的夫人在寝宫杀死了,难怪他以后不用再看三晋的脸色……
秦嬴为什么要杀晋幽公,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不过晋幽公的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据说又可能是这样的:『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幽公子止,是为烈公。』
这个版本来看,秦嬴倒没有杀晋幽公,不过她应该也会对晋幽公很不满,因为他竟然半夜溜出城只为淫妇女……
晋幽公口味略重,运气却不算太好,就在这次夜窃出邑时被强盗给杀死,随后魏斯赶紧派兵平息晋国内乱并立了晋幽公之子『姬止』,也就是『晋烈公』。
晋幽公究竟是怎样死的?
也许,他是被自己老婆杀死的;
也许,他是因为想睡别人老婆而被杀死的。
因为这笔烂账,他倒也还算经常被后人所提起……
晋幽公的死 史记和竹书有着不同的记载
事实上 这个阶段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混乱 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 很多细节和竹书等其它史料都对不上
竹书原本是魏国国史 前期写的也是晋国的事 按照道理可信度是要高一些的
不过很可惜原版的竹书早已失传 今本竹书又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
所以我们姑且把这件事情当做一桩悬案吧 看看日后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o弘毅o 2017-10-25 21:04:34
各位晚上好
组团催更的人在哪里...
-----------------------------
@catslover 2017-10-25 21:20:12
今天这么早,好不习惯
-----------------------------
看来我还是每天坚持晚点来的好...
@catslover 2017-10-25 21:28:32
你要是能坚持早来,大家慢慢也就习惯了……
-----------------------------
这个就有点为难人了 尤其是这么懒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