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catslover 2017-10-25 21:28:32
  你要是能坚持早来,大家慢慢也就习惯了……
  -----------------------------
  @o弘毅o 2017-10-25 21:30:36
  这个就有点为难人了 尤其是这么懒的我...
  -----------------------------
  @catslover 2017-10-25 21:38:51
  不不不,据我观察,你勤快的很。这么勤快的楼ZHU,有什么理由不早点更文呢?
  -----------------------------
  时差姐姐有时差的啊 我这不是大清早的在为你更呢
  @o弘毅o 2017-10-25 21:49:56
  时差姐姐有时差的啊 我这不是大清早的在为你更呢
  -----------------------------
  @catslover 2017-10-25 23:38:20
  艾玛,太会说话了
  -----------------------------
  必须的...
  970 少梁之争
  970 少梁之争

  郑幽公、晋幽公先后去世,由此反映的是赵、韩、魏不断扩张之势,与此同时,三晋也在不断筑城开发新势力:
  比如公元前419年,魏斯令人在『少梁』『今陕西渭南韩城市一带』筑城;
  比如公元前418年,赵浣令人修筑『平邑』『今山西大同市一带』。

  三晋接连筑城,显然符合各自扩张的利益需求,只是他们的扩张自然也会引起新的利益之争,比如少梁一带历来与秦国联系紧密,魏斯大张旗鼓剪成,在位第6年的秦灵公当然就不答应了。
  秦灵公如何不答应呢?
  当然是派兵讨伐……

  公元前419年,秦国派兵进攻,魏氏少梁筑城项目暂缓;
  公元前418年,秦、魏两军再战少梁,此役魏军击败秦军,魏氏再次在少梁筑城。
  打不过魏氏,秦灵公又会如何处理?
  公元前417年,秦灵公8年,『城堑河濒』,以抵御魏军西进之势。
  所谓城堑河濒,指的是依托黄河为天堑,沿河一带修筑防御工事。

  除了抵御魏氏西进外,秦灵公在这一年还干了另外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叫做『初以君主妻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河伯娶妻』。
  河,还是黄河;所谓河伯,便是黄河水神。
  河伯娶妻,说的是由祝巫主持,将年轻女子嫁给河伯为媳,初字表明,秦国以前也没怎么做过这样的事。
  由此来看,秦灵公不仅加强工事防备,而且还主动同河神搞好关系,对魏氏的戒备之心不可谓不严,不可谓准备不充分……

  当然了,除了为河伯娶妻,早几年秦灵公还做过其它几件比较上档次的祭祀活动,因为他祭祀的对象是上古的黄帝与炎帝。
  公元前422年,秦灵公3年,他下令在『吴阳』『今陕西宝鸡市吴山一带』建上畤『音同志』、下畤,分别用于祭祀黄帝和炎帝。

  古语有云: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朝礼乐制的背景下,祭祀一直被认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这其中按照祭祀场所的不同又有『外祀』和『内祀』之分,『外祀以刚日,内事以柔日』说的便是这层意思。
  具体而言,内事指宗庙祭祀之事,祭祀的主要对象包括宗庙先祖和社稷等;
  外事则指城外郊野举行的祭祀,祭祀主要对象则包括田地、日月、四方五帝山川等。
  强调一点,此五帝并非上古时期我们提到的五帝,而是依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对应的五位天神,具体指的是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玄帝、中央黄帝,其中赤帝也就是炎帝。

  种种迹象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有了祭祀天神黄帝、炎帝的习俗,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下畤便是一次确凿而具体的例证,从此往后的几千年,各朝各代都有着对黄帝的祭祀活动,并且有着不同的要求。
  往好的地方看,从秦灵公开始,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黄帝的祭祀活动始终没有停止,这既说明了黄帝在中华文明中的崇高地位,也增加了每个炎黄子孙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不过,对于鬼神之事,除了必要的敬畏之心外,几千年以后的我们更应该科学理智的去看待,比如秦灵公以年轻女子为河伯娶妻的事情就不太值得提倡。

  当然了,几乎就是在历史同期,对于几乎同样的事情,魏斯部下有位叫做『西门豹』的人,他接下来的做法就很让人赞叹……
  西门豹的事情 我记得好像以前是语文课本还是什么里面是有的 具体什么阶段的就不记得了

  不知道各位有这印象没有

  
  这个典故我们晚点再讲...
  @o弘毅o 2017-10-26 21:29:42
  西门豹的事情 我记得好像以前是语文课本还是什么里面是有的 具体什么阶段的就不记得了
  不知道各位有这印象没有
  -----------------------------
  @catslover 2017-10-26 21:48:40
  这个好像中学语文课本里选了史记里的文章,好像。
  -----------------------------
  刚才搜索了下 说是人教版小学3年级的课文
  @善水心 2017-10-27 21:21:10
  楼主早更记录坚持不了三天?
  -----------------------------
  @catslover 2017-10-27 21:42:25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据我观察,楼ZHU属夜猫子的。
  -----------------------------
  这...
  971 田氏兴旺
  各位周末好 田氏的这点破事 其实我早就想说了 一直憋到现在...
  971 田氏兴旺

  公元前415年,我们接着说说秦灵公。
  一句话概括:秦灵公去世,在位共计10年……
  这一年,秦灵公一度曾派兵修补『繁庞』『今陕西韩城市一带』,并下令在『籍姑』『今陕西韩城市一带』筑城,他的突然离世,加之太子年幼,秦国原本就不太平静的政坛再起波澜。

  原来,公元前424年,也就是秦灵公元年,太子『师隰』『音同习』出生,到秦灵公去世正好也才10岁,眼看太子年幼,有个人就有想法了,这个人就是『秦悼子』。
  秦悼子是谁呢?
  他是前太子秦昭子的弟弟。

  公元前425年,秦怀公被逼自杀,太子秦昭子又早死,于是群臣拥立秦昭子之子,也就是秦灵公即位。
  如今秦灵公去世,太子又未成人,秦悼子自然也就打起了自己侄孙的主意,于是乎,公元前414年,秦悼子夺得君位,史称『秦简公』,10岁的太子师隰只得开始自己一段漫长的流亡之旅。
  提一点,师隰逃亡的地点正是秦灵公防了又防的魏氏领地……

  当然了,秦简公上任之后处于扩张态势的三晋仍是秦国需要重点防范的对象,这不就在他上任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13年,秦军与晋军交战于秦邑『郑下』『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一带』。
  很遗憾,秦军战败,秦简公没能迎来开门红……

  同年,许久没有消息的齐国也有动作,这已经是齐宣公在位的第41年,辅佐他的田氏宗主已经换作『田白』,秦军败于郑下,齐国倒是在晋国身上占得便宜。
  齐军先是攻毁『黄城』『今山东聊城冠县一带』,接着又围困『阳狐』『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一带』。
  紧接着到了公元前412年,齐军又讨伐鲁国『鲁城』『今河南许昌市一带』、『阳狐』『今河南长葛县一带』以及郑邑『安陵』『今河南鄢陵县一带』。
  再过一年,也就是公元前411年,齐军继续出兵,攻占鲁国城邑一座。

  齐国突然发力,所以我们的问题是,这位田白究竟是什么样的来头?
  公元前490年,齐景公去世,田乞趁机排挤高、国二氏,并和鲍牧联手拥立齐悼公,安孺子不幸被杀;
  公元前485年,田乞去世,田常接班,随后不久齐悼公被杀,4年之后,田常杀齐简公和大夫阚止,随后拥立齐平公。

  此时,田常一面独揽朝中大权,并将齐国大片土地据为己有,一面又把齐国先前侵占鲁国、卫国的土地悉数归还,同时积极和晋国订约,并与吴、越互通使臣,为的是避免诸侯联合讨伐田氏。
  田常去世之后,史称『田成子』,随后其子『田盘』出任齐相,适逢赵、韩、魏联手灭掉知氏,于是田盘积极与三晋互通使臣,并派他的兄弟和田氏族人去往齐国各大城邑做大夫。
  到了这个时候,齐国几乎已经是田氏的天下。

  所以问题就来了,田盘哪来的那么多兄弟呢?
  这个嘛,毕竟当年田常姬妾多达一百多人,而且为了做好优生优育工作,姬妾们还都有严格的选拔标准,经过田常的严格挑选,她们的身高通通高于七尺。
  地倒是够多的,可是牛就只有田常这一头,如何才能保证这些姬妾多生子女?
  田常有办法,他表示自己的后宫完全对外开放,不管是宾客,还是侍从,只要是来到田府的,一律欢迎到后宫指导生产工作……

  到田常去世时,姬妾们一共『为他』生下男丁70多个,田常如此之拼,田氏兴旺于齐国理应在情理之中……
  @奥士爱国 2017-10-27 22:10:06
  今天说吗?
  -----------------------------
  恩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田常最刺激部分节选...)

  田常乃选齐国中女子长七尺以上为后宫,后宫以百数,而使宾客舍人出入后宫者不禁。

  及田常卒,有七十余男。

  ----------------------------------------

  这个玩法确实挺高级的...

  当然了 这样的事情再次告诉我们 先秦时代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 民风还是很开放的

  这个开放自然也是有其历史背景 那就是当时人口数量上不去 生育才是头等大事

  这个问题在接下来不久商鞅变法时我们还会讨论
  @奥士爱国 2017-10-27 22:17:16
  看到你了吧,呵呵呵,离楼主最近的一次次
  -----------------------------
  周末好
  @catslover 2017-10-27 22:42:47
  田常不行啊,找人帮忙,才生了70多儿子,人家后来的中山靖王刘胜,自己就生了一百多——虽然也有人说这一百多里不光儿子,还包括孙子……
  -----------------------------
  时差姐姐怎么能说你老乡不行呢...
  @奥士爱国 2017-10-27 22:24:06
  田常也是可怜,为了虚名,儿女是谁的都不知道啦,即便是窃国了又如何呢?
  -----------------------------
  这个你放心 家族继承人的事情 估计他老人家还是会亲力亲为的...
  972 鲜虞中山
  972 鲜虞中山

  楚、秦、齐乃至赵、韩、魏三晋四处扩张之际,我们介绍一个目前还不太引人关注的戎狄小国『中山国』。
  中山国的前身,通常我们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的白狄。
  当时,作为白狄的一个分支它还叫做鲜虞,鲜虞我们不算陌生,春秋时期屡屡与晋国有过摩擦。

  问题在于,一来戎狄本身只是方位的概念,对于中原四周部落种族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
  二来比如狄人又分赤狄、白狄、长狄等不同部族,每个部族又细分成众多族群,典型比如公元前600年前后晋国依次灭亡潞氏、甲氏、留吁、铎辰等赤狄族群,此后晋国基本清除赤狄的侵扰,赤狄人也逐渐融入晋国;
  三来有关狄人的记载并不多见,对于他们的兴衰以及活动、迁徙轨迹,我们了解的其实并不充分……

  相传,鲜虞人因活跃于『鲜虞水』一带而得名,春秋时期为部落联盟,包括鲜虞、肥、鼓、仇由等几个主要部落,他们对中原各国有过各种侵袭活动:
  公元前650年前后,邢、卫纷纷遭到狄人侵袭,邢君出逃、卫君被杀,所幸当时处于齐桓公鼎盛时期,于是有了存邢救卫,所谓的狄人说的便是鲜虞人;
  公元前530年,晋国上军将荀吴向鲜虞国借路,一举灭掉鲜虞部落之一的肥国,国君绵皋被俘,领地也被晋国吞并;
  公元前529年,得知鲜虞边境空虚后荀吴领兵大举侵袭,两军交战于鲜虞『中人』『今河北唐县一带』,晋军大获全胜而回国;
  公元前527年,荀吴率军讨伐鼓国,国君鸢鞮被俘,几年之后鼓国宣告灭亡,领地亦被晋国吞并;
  公元前507年,皋鼬之盟前夕,鲜虞人主动出击攻打晋地平中并俘获晋大夫观虎,也算是报了一箭之仇。
  到了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中人建国,因城中有山,于是也就有了所谓的『中山国』,此时的中山国介于晋、燕之间,此后所说鲜虞、中山不同称呼说的其实都是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
  不过,为报观虎之仇,接下来两年晋国连续攻打鲜虞中山,中山国虽立,但因为与晋国恶劣的关系前景并不太好。

  随后,晋国爆发范氏、中行氏之乱,齐国斡旋之下,公元前494年,齐、鲁、卫、中山为救范氏攻打晋国,中山介入晋卿内争,只是范氏、中行氏最终还是因失败而退出晋国政坛……
  公元前491年,荀寅逃奔中山,2年之后,为惩治鲜虞帮助范氏作乱,晋国派兵大破中山,中山此后沉寂数十年。
  直到公元前457年,赵无恤派『新稚穆子』再度讨伐中山并占领了『左人』『今河北唐县西北一带』和『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一带』,同年荀瑶亦派兵讨伐中山,并取『穷鱼之邱』,中山国再遭打击。

  赵、韩、魏三晋的轮番打压,加之左人、中人等地被赵氏控制,中山国黯然淡出,直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决定率领他的部落向东部平原迁徙,并在『顾』『今河北定州一带』建立新都,中山国才得以复立。
  回顾整个春秋时代来看,鲜虞和白狄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分,因为地缘关系,如同赤狄各部族被晋国逐步歼灭一样,鲜虞各部落也在晋国扩张的道路上逐渐成为其一部分,一部分鲜虞人在同晋国的对抗中顽强生存,由此有了后来的中山国。
  随着晋国君权的没落,他们接下来主要的斗争对象将是以赵氏为代表的三晋……
  973 堑洛长城
  973 堑洛长城

  公元前408年,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下秦国,这是秦简公在位的第7年。
  这一年,秦国干了两件大事,一件叫做『初租禾』,另一件叫做『堑洛,城重泉』。
  所谓初租禾,这和公元前594年鲁国所推行的初税亩类似,土地上的改革说明进入战国以来秦国既从法律上认可了地主、农民阶级对土地占有和使用的权力,也表明秦国开始对耕地收取必要的税收。

  什么又叫做堑洛?
  堑,指的是挖掘;
  洛,说的则是洛水,所谓『堑洛』,意思是在洛水西岸一带沿河修筑长城城墙并削掘沿河崖岸,筑以城邑『重泉』『今陕西渭南市蒲城县一带』加强防守,这段长城日后被称作『堑洛长城』。

  毫无疑问,堑洛长城是战国以来秦国修筑最早的一段长城,用途则是为了更好抵御魏氏为代表三晋势力向西的扩张、
  所以,这是不是整个春秋战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段长城?
  很明显,不是……

  恰好也是这一年,因为晋、齐两国扩张所积累的冲突,赵浣之子『赵籍』、韩启章之子『韩虔』以及大夫『翟员』领兵伐齐,晋军正好就攻入齐长城。
  这个细节告诉我们,至少在这一年,至少在齐宣公时期,齐国已经有了自己的长城。
  为什么是赵籍与韩虔?
  还是很巧,赵浣和韩启章都是于这一年去世……

  赵浣去世之后,史称赵献子,或者亦称『赵献候』。
  不过,此时赵氏虽然强大,但诸侯国的地位还并未得到天子以及中原各国的认可,候属于后人对他的追谥;
  同样的道理,韩启章去世后史称韩武子,只是没有被追谥为韩武候……

  好了,我们接着说关于齐长城的事情,齐长城修建于哪一年?
  『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巩,遂以伐齐,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
  原来,由于晋、越联合伐齐,齐国开始沿济水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御,这是在公元前441年,齐宣公15年时所发生的事,比起秦国的堑洛长城要早了30多年。

  既然如此,齐国又是不是最早修筑长城的诸侯国?
  其实,也不是……

  公元前656年,齐、楚召陵之盟。
  当时,齐桓公携众诸侯讨伐楚国,楚国人表示楚、齐两国一南一北、风马牛不相及,管仲则表示楚国不向天子进贡包茅,结果楚国方面当即表示包茅的事情好说,以后以后一定积极上贡,齐国讨伐的理由没起到作用……
  联军退守并驻扎召陵之际,楚大夫屈完前来『慰问』,齐桓公想以武力想楚国示威,结果屈完说了这样一段话: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以为,齐桓公理当以德行安抚诸侯,真要动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即便联军人数众多,楚国断然也是不会退缩。
  何为方城?
  实际上就是楚国的长城,只是因为与中原文化的差异而在称呼上略有差异,也就是说,比起齐宣公筑长城,楚国的长城还要早了差不多200年。

  所以,楚国是最早修筑长城的国家?
  也许,还不是……
  西周末期,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疑点太多,但修筑长城的历史可能会更加往前……

  不管怎样,当战国以来各国不断修筑城邑乃至修建长城加强防备工事时,这也预示着一个全新诸侯割据、群雄并争的时代即将到来。
  @catslover 2017-10-28 23:41:12
  表扬表扬~
  -----------------------------
  同表扬
  974 绘事后素
  各位周末好
  我们会花差不多2天的时间简单介绍孔子的一个弟子 也就是子夏

  之所以会专门介绍子夏 一来是因为历来对子夏的讨论并不多,二来子夏其实在孔子众弟子中其实是非常出色的一位,三来子夏的几个弟子在战国初年有着相当杰出的成就,而且他们代表的并不是儒家。
  974 绘事后素

  公元前407年,孔子去世近30年之后,我们隆重介绍他的一位弟子,也就是『子夏』。
  子夏,晋国人,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
  公元前481年,鲁国狩猎麒麟,孔子感叹『吾道穷矣』,『春秋』就此绝笔,2年之后孔子去世。
  也就是说,距离孔子去世已经长达70余年,为什么我们会再次提到孔子的弟子?
  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子夏而言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论年龄,子夏比孔子小44岁,以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来看,子夏生于公元前507年,如今正好是百岁的高龄。
  想当年,子夏风华正茂,和孔子有过一番精彩的对话:
  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子曰:绘事后素。
  子夏又问:礼后乎?
  子曰:商啊,我们可以讨论讨论『诗经』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字面洋溢的是对娇俏的笑容和漂亮的眼睛赞美之情,原本形容的是春秋早期卫前庄公的夫人庄姜,因为这首诗,当时我们还专门提到过庄姜这位活脱脱的大美人。
  『素以为绚兮』又该如何理解?
  素,原本指的是没有经过染色的丝绸,象征的是单纯、质朴,绚即绚丽,正好与素对应。

  子夏究竟想问的是什么呢?
  我们其实也很想知道……
  不过,孔子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了『绘事后素』这几个字,在他看来,绘画之事,后于素。
  换句话说,孔子认为,先有洁白的底子,然后才能进行绘画。因为美貌,孔子将这个问题引申到了绘画之上,先有素,而后有绘画。
  结果呢?
  子夏就在孔子的回答上继续升华,从而提出是不是先有仁义而后有礼的疑问,以至于孔子感慨孺子可教……

  后来,孔子去世前是这样教诲子夏的: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君子之风的儒者,而不是儒者中的小人,这是孔子对子夏的期望与勉励。
  再后来,孔子去世,子夏定居于河西讲学授经,弟子无数,比如『李克』、『李悝』、『吴起』等对魏氏乃至魏国有过深远影响的人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除了李悝、吴起等后来治理魏国立下大功的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也曾拜师于子夏,这个人便是魏氏宗主魏斯。
  魏斯即位后不久便师从子夏学经书,对子夏的弟子『段干木』,也就是李克同样很是客气,以至于每次从李克居住的里巷前经过时,魏斯都会『闾而轼之』,即手扶车厢里两根用作扶手的横木以示敬意。
  『轼闾』一词也因这个典故演变为有德者致敬的意思。

  话说李克为人淡薄名利,让他做官他不肯做,给他俸禄他也不接受,魏斯为什么会对他如此敬重?
  魏斯以为,李克把操守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即使拿自己的君位同他的操守相交换,他也绝不会同意;李克是在德行上显耀,道义上富有,他本人仅仅是地位上显耀,财物上富有,对于这样的贤人,自然要以礼相待。
  后来,魏斯敬重贤人的事迹传遍开来,国人均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秦国也一度因此而放弃了攻打魏国的想法……
  @善水心 2017-10-30 12:04:33
  公元前407年,孔子去世近30年之后?
  -----------------------------
  我跟我小学的数学老师沟通一下先...
  @catslover 2017-10-30 21:11:06
  报告小姑娘,我都到办公室好一会了~
  催文催文
  -----------------------------
  晚上好...
  @catslover 2017-10-30 21:11:06
  报告小姑娘,我都到办公室好一会了~
  催文催文
  -----------------------------
  @o弘毅o 2017-10-30 21:20:34
  晚上好...
  -----------------------------
  @catslover 2017-10-30 21:34:12
  我这里是早上好不好……
  -----------------------------
  好吧 时差姐姐早上好
  975 子夏与法
  975 子夏与法

  因为百岁的子夏,我们了解到李克之贤、魏斯之礼,唯独对子夏本人介绍不多,颇有点跑题的意思……

  子夏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子曰:学而时习之。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认为,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工作之余都应当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这和孔子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可谓一脉相承。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又对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为什么会以君子和小人之分教诲子夏?
  孔子看来,所谓的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更加看重的是利益,对于仁义礼乐,子夏延续了孔子的看法,比如他对魏斯就曾这样说道: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然而,秉承孔子儒学精髓的同时,子夏在政见上与孔子又稍有区别,比如在子夏出任『莒父』『今山东莒县一带』邑宰时就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当时是这样回答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从孔子的角度,做事需要循序渐进,因为贪图小利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这也是他提醒子夏不要做『小人儒』的根本出发点;
  从子夏的角度,道义当然重要,但是现实的利益也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于是他后来有演变为『小人儒』的迹象……

  小人儒究竟可不可取?
  孔子认为,坚决不可取。
  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名称,比如积极推行改革、获取更多利益以富国强兵的法家,感情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
  也就是说,子夏既融合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于三晋一带授经讲学加以推行,但同时也逐步演变出一定的法家思想,以至于他的弟子李悝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法家先驱。

  有意思的是,子夏后来因为儿子去世而把眼睛哭瞎,他又被后人卷入一场新的讨论:『左传』的作者会不会是子夏?
  我们都知道,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
  所以这个问题也可以换成这样:左丘明会不会是子夏的马甲……

  子夏有没有可能就是左丘明?
  我们不妨提供几个比较有价值的线索:
  左丘明熟悉『春秋』、『诗经』等一手资料,与孔子当属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很可能有着比较亲密的关系,这是其一;
  『左传』源于春秋,但与春秋微言大义的风格又略有不同,与此同时,『春秋三传』另两部『公羊传』、『谷梁传』的作者公羊高、谷梁赤相传都是子夏的学生,这是其二;
  无独有偶,相传左丘明后来眼睛也失明,除了『左传』之外,他还有另外一部著作『国语』影响同样深远,偏偏子夏在孔子众多弟子当中又是以文学见长,这是其三。

  所以,会不会后来子夏在作『左传』时化名为左丘明以示对老师的尊重?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
  但是很遗憾,左丘明这位传闻中的鲁国左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他的作品之上,至于他本人,却早已经被各种因素隐藏于汗青之下……
  @catslover 2017-10-30 22:02:52
  儒家和法家的关系很有意思啊,儒家的老师教出法家的学生来,还不止一个。
  -----------------------------
  一味的靠亲亲尊尊来维持已经崩溃的旧有社会关系恐怕是不现实的,我想这应该是当时很多原本的儒者能够发现的现实问题,所以他们才会有一定的变通寻求新的出路,于是儒学又跟其它流派相融合。

  春秋时期我们在介绍诸子百家的时候基本是相对孤立的,这应该也跟到了战国时期真正的三教九流才兴盛起来有关,后面我们尽量更多介绍它们之间相互的碰撞,到时候一定很热闹。
  @片汤2016 2017-10-31 13:38:04
  昨天没向大家问好
  -----------------------------
  恩 我错了 昨天突然下了 该打的招呼没打完...
  976 乐羊灭中山
  976 乐羊灭中山

  公元前406年,我们继续介绍一个暂时还不太引人关注的戎狄小国,这个小国还是中山国……
  为什么会再次介绍中山国?
  因为在中山国建国之后没几年它就再次被灭……

  中山国的灭亡,我们还是得从中山武公说起。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迁都顾城而复国,并仿效华夏诸国建立起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初步的改造并有了成效,与之而来的却是同日益扩张的三晋势力矛盾与日俱增。
  公元前408年前后,中山武公去世,其子『姬窟』即任,史称『中山桓公』,也就是在中山桓公即位后不久,魏斯准备讨伐中山。

  派谁做将领?
  魏斯之臣『翟璜』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叫『乐羊』。
  说起翟璜,除了辅佐魏斯之外,他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向魏斯推荐了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日后无不成为魏国的栋梁。

  比如为了加强西河的守卫,翟璜推荐由鲁国投奔而来的吴起,吴起后来成为和孙武一样的兵家代表人物,而且在政治、军事、改革上均有重要成就;
  比如为了治理『邺城』『今河北临漳县一带』,翟璜推荐西门豹为邺令,西门豹在水利建设上的出色才华使得邺城迅速发展,日后成为魏国重镇之一;
  还有比如推荐李悝改革变法,使得魏国大治,比如推荐『屈侯鲋』为魏斯之子的老师等等,无不为魏斯乃至魏国称雄于战国时代起到了关键作用。

  当然了,眼下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由翟璜所推荐的乐羊会有怎样的表现……
  话说魏氏风头虽劲,乐羊领兵讨伐中山国时却遇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他的儿子当时在中山国内。
  有了乐羊之子作为人质,中山桓公的底气无疑足了不少,然而,面对中山国的威胁,乐羊是这样说的: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

  中山桓公还能怎么办呢?
  他一怒之下就把乐羊之子给杀了……
  不过,这还不是重点,毕竟中山桓公杀了乐羊之子后竟然下令将其煮成了人肉羹……

  这,其实也不是重点,毕竟中山桓公并不打算自己享用人肉羹,而是派使者把它送到了乐羊面前……
  乐羊会怎么办呢?
  乐羊的做法完全出乎意料,他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就喝了起来,重点是中山桓公派人端来的一杯人肉羹全被他喝完了……

  乐羊食子,虽然有违为父之道,但是极大了刺激了军中士气。
  公元前406年,中山被灭。
  乐羊用他极端的方式立下头功,后被魏斯封于『灵寿』『今河北灵寿县一带』,一百多年之后,他有一位后人从灵寿成长,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并连下70余城,齐国几乎到了行将灭亡的地步,这个人就是『乐毅』。

  对于乐羊的行为,魏斯后来是这样赞叹的: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
  但是大夫『睹师赞』却是这样说的:一个连自己儿子肉都敢吃的人,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
  魏斯想想的确很有道理,所以即便后来奖赏了乐羊的战功,但是却又对他敬而远之,典型如灵寿之地原本就属于中山国。

  乐羊把他全部的光辉,最终只能倾注于讨伐中山一战……
  乐羊这个人 我个人戏剧色彩是够浓的 灭中山一战成为他整个人生最为浓重的缩影,可惜的是正史关于此战的描写太过简略。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灭中山一战可能是一场持续战,大概持续了2-3年左右,乐羊不骄不躁周旋于对手,甚至是面对自己儿子惨死都不为所动,最终一举拿下中山。

  关于个中细节,东周列国志描写得比较详细,虽然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杜撰的部分应该不少,典型比如把乐羊和乐羊子的事迹糅合在了一起,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人,这里我们就不介绍演绎部分的内容了。
  @片汤2016 2017-10-31 13:37:07
  顶
  -----------------------------
  片汤好
  @o弘毅o 2017-10-31 22:04:05
  乐羊这个人 我个人戏剧色彩是够浓的 灭中山一战成为他整个人生最为浓重的缩影,可惜的是正史关于此战的描写太过简略。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灭中山一战可能是一场持续战,大概持续了2-3年左右,乐羊不骄不躁周旋于对手,甚至是面对自己儿子惨死都不为所动,最终一举拿下中山。
  关于个中细节,东周列国志描写得比较详细,虽然看起来合情合理,但是杜撰的部分应该不少,典型比如把乐羊和乐羊子的事迹糅合在了一起,实......
  -----------------------------
  @catslover 2017-10-31 22:49:13
  乐养吃自己儿子肉的故事跟周文王吃自己儿子肉的故事很是相似,我总觉得像是编故事的人想象力有限的结果。
  -----------------------------
  怎么说呢 吃人肉的事情不同历史时期都有记载 乐羊这事也不完全出自野史 战国策有明确的介绍 看起来很夸张 但是不是编的我保留一定态度

  关键是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史料作为参考 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奥士爱国 2017-11-01 17:58:08
  噢,乐羊和乐羊子原来不是一个人啊!我被东周列国志忽悠了?
  -----------------------------
  恩 不是一个时代的人 ...
  @阿好2017 2017-11-01 08:49:49
  错一扒拉呀楼主
  -----------------------------
  没这么夸张吧
  再说大家也习惯了...
  977 西门豹治邺
  977 西门豹治邺

  乐羊食子而灭中山之后,我们介绍翟璜向魏斯推荐的另一人,也就是在秦灵公为河伯娶妻时我们就提到的西门豹以及邺城。
  提到邺城,我们就得从齐桓公说起:
  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卫懿公战死,卫国灭亡,随后残存仅几千人的卫国人逃到黄河边并在宋桓公的帮助下复国;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为卫文公修筑楚丘,楚丘一度成为卫国国都所在,同时为安定诸侯齐桓公又下令修筑了五鹿、中牟、邺等城邑,当时均属卫国之地。

  赵浣由晋阳迁中牟一事可知进入战国初年后中牟已经成为赵氏地盘,而魏斯与邺城联系在一起后自然也已经被魏氏吞并……
  事实上,早在晋文公落魄流亡时期,因为卫文公对其不加礼遇,加之途径五鹿向村民讨要食物时受辱,即位不久晋文公便发兵讨伐卫国,此后五鹿、邺城等地就已经被晋国所占领。
  公元前439年,晋敬公将邺城封于魏斯,自此邺城归属魏氏,加之邺城紧邻赵氏邯郸,与齐国也比较接近,战略地位顿时凸显,因此在得到邺城后魏斯把它作为了魏氏在太行山以东的军事重镇而重点治理,邺城甚至在随后成为了魏国的别都。

  然而,邺城虽然重要,但是也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当时流经此地的漳水常常泛滥成灾,加之人烟稀少,如何治理邺城便成为现实难题。
  派谁去治理邺城?
  这个问题已经剧透,翟璜推荐的正是西门豹。

  于是乎,西门豹被任命为邺令,向魏斯告别之前,两人有了一番对话。
  魏斯:你去干吧,那里一定能成就你的功业,成就你的美名。
  西门豹:敢问一句,成就功名也是有方法的?
  魏斯:有啊,很多事物都似是而非,莠草的幼苗好似庄稼;黑黄相间的牛皮类似虎皮;白骨类似象牙;赤底白彩的石头酷似美玉;比如你看到那些乡邑里先于众人而坐的老者,就可以进去访求其中贤良之士并以礼相待,然后再找一些喜欢掩盖别人优点而喜欢张扬别人缺点的人来参照检验他们。

  所谓『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魏斯究竟想要表达的意思还真不太好理解,不过由此一番话来看,用人、识人之上魏斯倒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好了,等到西门豹『下基层』来到邺城走访考察一番之后,发现这里不仅有水患,不仅穷苦落后,果然有着更需要治理而头疼的问题……

  当时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
  这不就在西门豹召集年高而有名望的人了解百姓疾苦时就有人说了: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为河伯娶妻的习俗我们已经不陌生了,为什么会因为这事弄得邺城百姓很贫苦?
  又有人解释了:邺城的『三老』、『廷掾』『音同院』常年向百姓征收赋税,收取的钱达数百万之多,却只用了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神娶媳妇,其余的钱都被他们和庙祝、巫婆一同瓜分了。那期间巫婆四处巡视,但凡见到贫苦人家的女儿中长得漂亮的,就说这应该做河神的媳妇,当即下聘礼娶走。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害怕巫婆替河神娶他们的女儿,因此大多带着女儿远远的逃离了,所以城里越来越空虚,人越来越少,更加贫困了,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

  俗语有云,『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西门豹没想到的是他来到邺城后的第一仗竟然会是和巫婆有关,他能不能改变为河伯娶妇的陋习?
  无需剧透,我想大家其实早就已经知道结果了……

  
  上面这张是接下来不久三家分晋后战国初年的格局图

  这个图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邺城的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


  至于右上角的中山,前不久其实已经被灭,但接下来中山还会复国,并且一度比较强盛,后面我们还会提到他。
  @周某某2017 2017-11-01 20:24:19
  东周列国志,初中时候看的,没看懂
  -----------------------------
  恩 东周列国志时间跨度太长 人物、国家数量太多,对春秋战国完全不熟悉的情况下初看确实比较费劲。
  @善水心 2017-11-01 21:12:14
  今天很自觉嘛~给我和时差姐姐放假?
  -----------------------------
  怕小姑娘不高兴啊...
  @善水心 2017-11-01 21:12:14
  今天很自觉嘛~给我和时差姐姐放假?
  -----------------------------
  @catslover 2017-11-01 21:37:34
  我想应该是这个原因……
  -----------------------------
  不要说出来嘛...
  @catslover 2017-11-01 21:58:17
  我对史记那段《西门豹治邺》看着不是一般的眼熟,难道真不是中学课本里的?
  -----------------------------
  小姑娘说了 是小学的...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