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士爱国 2017-11-02 08:44:47
反复看此文,很有嚼头的!话说楼主还是有点惜字如金啊,还在学春秋笔法,要做微言大义?
-----------------------------
呵呵 我觉得自己废话挺多的啊 算不上什么春秋笔法吧
978 三老廷掾
西门豹治邺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前面提到的『三老』、『廷掾』。
所谓三老,这是战国初期魏氏设立的县以下官员,并不是三个老人的并称。
『礼记』有云,『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早先的社会条件下人均寿命通常不高,所以对于长寿之人通常还是比较尊重的,早在夏、商时期时期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养老政策,到了西周养老制度更加完备:
凡年满五十的则养于乡遂之学,年满六十的则养于国学中的小学,年满七十的则养于国学中的大学,这种养老制度从天子到诸侯都是相同的。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比如魏氏当时便设有三老一职,一来出于对于『五十养于乡』的人予以尊重,二来则是利用他们的威望来掌管乡野教化。
不过从西门豹在邺城的调研来看,这里的三老显然和我们介绍的不太一样……
所谓廷掾,其实也是县以下跑腿的官员,西门豹出任邺令之后廷掾便是他的手下,然而在他来之前廷掾干的好像又是另外一些事情……
三老、廷掾之前干的都是些什么事情呢?
这不已经有人向西门豹告发,三老、廷掾勾结庙祝、巫婆,打着为河神娶妻的口号大肆敛财,不管不顾,以至于邺城百姓逃的逃,穷的穷,可谓乱象尽显。
当时,为河神娶妻是这样一幅景象:
先有巫婆四处巡视,但凡在穷苦人家看到有漂亮女儿的就以为河神做媳妇的名义下聘礼娶走,安排人为女孩洗澡沐浴、缝制新的绸绢衣服并替她在河边盖起斋居的房子,再挂上大红厚绢的帐子让她住在里面,美其名曰静心养性。
接下来,巫婆又为女孩宰牛造酒、准备饭食,一连折腾十几天,看起来待遇好像还不错的样子?
『静心养性』的时间一到,情况就变得有点不同了……
到了『出嫁』的时候,三老、巫婆各色人等变得忙碌起来,大家共同装点『床帐枕席』并让女孩坐在上面,随后放到河中漂行。
一开始,女孩乘坐的乘浮用具还能漂在水面,不过毕竟是为河神娶妻,飘着飘着连人带『床』就一起沉没而去见河神去了……
河神能不能娶到巫婆献给他的女孩呢?
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个团伙能够以这样的名义大肆敛财,并且还打着不给河神娶媳妇河神就会淹没田产、淹死百姓的口号……
也正是因为三老、廷掾勾结庙祝、巫婆,那些家里有漂亮女子的人家大多都举家逃离,家里没有漂亮女儿的也不要高兴太早,『份子钱』该出的一分都不能少,于是邺城也就成了西门豹所看到的那个样子:人越来越少,百姓越来越穷……
既然如此,西门豹又会如何治理邺城?
他是这样对大家说的:等到下次为河神娶媳妇时,请三老、巫婆、父老们到河边去送新娘,也希望来告诉我,我也要去送新娘。
没错,西门豹也想看看为河神娶妻是怎样的场景……
于是乎,终于又到了这一隆重的日子,西门豹果然也来到了黄河边与大家相会,邺城的三老、官吏、豪绅们以及及乡间的父老乡亲也都纷纷到场,一同观看这一盛况的竟然多达二、三千人。
话说主持这次『婚礼』的大巫婆是位老太婆,年纪七十上下的样子,随从女弟子多达十几个,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婆后面,面对这幅景象西门豹有话说了:把河神的媳妇叫过来,我看她美不美。
巫婆们将新娘从帐子里扶出,西门豹看了看,回头对三老、庙祝、巫婆及众人发话:这个女孩不美啊……
@发动机的轰鸣声 2017-11-02 13:06:50
好贴好贴,每天晚上喂完奶必看,已经坚持一个星期了,哈哈,宝宝长大了把大中华的故事说给他听
-----------------------------
呵呵 不错不错
@catslover 2017-11-02 22:35:18
三老这个词我就是从西门豹的故事里第一次看到的
-----------------------------
恩 差不多吧 这个词在之前基本不太出现 秦汉以后相对出现的多一点 正好这里算是比较早的出处了 而且典故还比较有名
@LXL760109 2017-11-02 22:33:05
1
-----------------------------
晚上好
979 河内称治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利益这个东西,永远都会是我们所追求的。
但是,如果凡事都只以利益乃至私利为出发点的话,孔子早就教导我们,只会招致大量的怨恨。
邺城三老、廷掾、庙祝、巫婆等人相互勾结、强取豪夺,弄得百姓那叫一个怨声载道,结果邺令西门豹亲临现场并叫来河神的媳妇,最后却只并评价一句不美,这又是怎样的套路?
原来,当着众人的面说完这句话之会,西门豹表示既然姑娘不美,那就得为河神调换一个漂亮的女孩并于后天送来。
道理好像是这个道理,问题是总不能因为临时取消计划而扫了河神的兴吧,所以还是得提前通知河神一声。
怎么通知呢?
西门豹早有安排,只见几个士兵一齐抱起大巫婆并投进黄河。
报告的事嘛,得让大巫婆亲自去……
然而,过了一会西门豹又有话说了:巫婆一去这么久,怎么还不回来,这可不行,还得派人去催促她一下。
于是乎,大巫婆的一个徒弟也被投进黄河……
再过了一会,西门豹看起来又着急了,他再次说到:这徒弟怎么也去了这么久不回来,这不行,必须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
所以又一个徒弟被投进河……
巫婆连同徒弟三人一去不回,西门豹似乎发现哪里出了问题,于是他又说道:巫婆、徒弟是女人,她们不会禀告事由,所以还是劳烦三老替我进去禀告河神吧。
三老:……
三老能怎么办呢?
他也不能怎么办,毕竟三老又被投进河里……
不过,西门豹这次好像还是失算了,虽然他『簪笔磬折』,也就是头冠上插着笔,弯着腰,恭敬的面对黄河站了很长时间,三老仍然没有带消息回来。
三老还能不能回来?
其实谁都知道,三老他回不来了,但是西门豹好像并不知道的样子,这次他决定派廷掾和一个豪绅再去试试看。
廷掾和豪绅当场就跪在地上,头都给磕破了,血流一地,面如死灰……
到了这个地步,西门豹终于开始为这次别开生面划上句号,他说到:廷掾起来吧,看来河神留客太久,你们都离开这里回家吧。
廷掾等人还能说什么呢?
廷掾什么都不敢说,不过打那以后,邺城没有人再敢提起为河神娶媳妇一事……
搞定当地三老、巫婆等拉邦勾结后,西门豹当即带领百姓在漳河上修凿12条水渠并引河水灌民田。
一开始,因为工程的劳苦百姓们多少也有怨言,西门豹是这样说的:普通民众,可以和他一起安享其成,却不能和他一起谋划如何制定政策,现在父老子弟虽然以为我给他们带来的是辛苦,但是百年以后,希望父老子弟们再想想我所说的话。
西门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西门豹用他过人的水利知识和果敢的执政风格迅速改造邺城,邺城日后果然也成为了魏国东北重镇。
@catslover 2017-11-03 20:47:07
楼ZHU今天这么自觉,表扬表扬~
-----------------------------
为什么是今天 最近几天都很自觉的啊...
@catslover 2017-11-03 20:47:07
楼ZHU今天这么自觉,表扬表扬~
-----------------------------
@善水心 2017-11-03 20:52:02
表扬加一O(∩_∩)O~ 而且今天还是周五,这比他二更还难得。
-----------------------------
怎么我感觉表扬着就变了味呢
@啾啾榴榴榴莲 2017-11-04 13:03:37
囤了两个月,两天就看完了,楼主写的太好了
-----------------------------
两个月应该还是有点字数了...
大家周末好
最近催贴的人好像还没有更贴的积极 我觉得可以给差评...
话说小的时候我有个哥哥,名字就叫吴起,整天啥也不干,当时被身边的人各种嫌弃。
到了后来发现战国时候也有个叫吴起的,干了很多厉害的事情,结果还是被后人各种嫌弃。
这名字是不是有毒啊...
980 吴起前传
乐羊与西门豹,均因翟璜的推荐而名垂青史,他们有一个比较类似的地方,也就是光辉比较集中于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之上,接下来我们再介绍由翟璜推荐的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不一样了,在军事、政治乃至改革上都有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至于被无数后人所推崇。
当然了,鉴于他复杂的个人经历,争议其实也不少……
这个人,就是吴起。
吴起,卫国人,年少家庭颇丰,积蓄足有千金,吴起倒也胸怀大志,可惜在外求官没有结果。
其实也不对,吴起求官还是有结果的,那就是一不小心把家产都给荡尽了……
仕途毫无门路,而且倾家荡产,回来后的吴起更是遭到乡人的嘲弄,气愤的吴起还能怎么办呢?
吴起一怒之下就杀掉三十多个嘲笑自己的人,然后跑路……
需要强点一点,吴起衰归衰、怒归怒,胸中的大志却是不会轻易泯灭的,这不和母亲决别时他就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道:我吴起不为卿相,绝不再回卫国。
随后,吴起拜了『曾参』为师,这位曾参也就是日后被尊称为『曾子』的孔子得意弟子之一。
不过,吴起的儒学生涯才开始没多久他的母亲便去世,说好不做卿相绝不回卫国的吴起该不该回去奔丧?
最终吴起还是没有回去。
于是问题就来了,对于儒者而言,为父母守孝是最起码的素质所在,而且通常守孝是三年时间,典型比如当年孔子的弟子『子我』坚持认为守丧守个一年的时间也就差不多了,这个观点顿时引来孔子的严厉批评,孔子的『朽木不可雕也』说的也正是这位子我。
如今吴起非但不为母亲守孝,甚至是丧礼都不回去参加,曾参很生气,很是瞧不起吴起。
然后曾参就和吴起断绝了师徒关系……
再遭打击,吴起仍没有放弃,而是在鲁国学起了兵法,弃儒学兵的吴起也终于是得到了侍奉鲁君的机会,刚好齐国此时又要讨伐鲁国,于是吴起又迎来了展现自己兵法的机会。
只是,问题又来了……
原来,虽然鲁君也想启用吴起,但是很不巧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他的立场也因此值得鲁军怀疑。
吴起还能怎么办呢?
为了赢得鲁君的信任,为了建立功名,吴起最终选择杀死自己的妻子,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接下来,鲁君终于任命吴起为将军,而吴起也不负众望大败齐军。
结果呢?
结果竟然是有人开始诋毁立下战功的吴起……
当时,有小人是这样谗言的:吴起这个人,喜好猜疑且残忍,年轻的时候荡尽家产求官无果,杀了三十多个嘲笑他的人,母亲死了之后不回去去奔丧以至于曾参和他断绝师徒关系。后来学习兵法事奉鲁君又杀掉妻子用以谋求将军职位。虽然鲁国是个小国,但是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后各诸侯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还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实事求是的讲,所谓的谗言的确有诋毁吴起的嫌疑,但是也正是因为吴起本身做法太具争议而招致了如此的非议,好不容易当上将军,打了胜仗的吴起也因为这样的质疑而在此被打入冷宫……
于是乎,吴起在鲁国的一番奋斗终究还是化为泡影,适逢他听闻魏斯贤明惜才,便决定动身前去事奉。
当然了,魏斯肯定也会重点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吴起是个怎样的人……
@善水心 2017-11-04 21:39:59
木有二更,差评……
-----------------------------
啊 这不是正在更的么
981 田氏内乱
吴起奔魏,魏斯想要一探他的为人,如果没有合适的举荐人,比如像在鲁国那样一番诋毁下来恐怕吴起只得继续卷铺盖跑路,好在替他说话的人是李悝。
李悝会怎么评价吴起呢?
他是这样说的:吴起这个人嘛,贪慕名声,而且好色。
吴起:……
然而,这次魏斯还真就任用吴起为主将并攻打秦国,后来还夺取了秦国五座城池,魏斯当然不是因为李悝前面这几句话,毕竟李悝接着还有话要说:起贪而好色,但是论起带兵打仗,只怕是司马穰苴也超不过他。
有了李悝这样的评价,魏斯还哪管吴起贪不贪,色不色,不过问题又来了,前面不是说吴起是翟璜推荐的么,怎么这会就成了李悝?
这个问题在2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后我们再聊……
公元前405年,我们再来聊另外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与齐国国君齐宣公有关。
当然了,需要说明的是,乐羊、西门豹以及吴起各自的故事并非完全发生于同一年,尤其吴起的经历十分复杂,时间跨度也很大,加之具体发生于哪一年已经比较难考证,不过是我们集中于一起统一介绍。
另外,对于很多国君而言,突然话题转到他们往往都不是什么好事,比如齐宣公也不例外……
这一年,齐宣公去世,在位共计51年,随后其子『姜贷』即位,史称『齐康公』。
公元前481年,田常杀齐简公而立其弟齐平公;
公元前456年,齐平公去世,其子齐宣公即任。
齐平公、齐宣公连续两任国君在位时间较长,齐国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总体相对比较稳定,尤其在齐宣公任期内还算颇有亮点。
比如公元前441年,晋国赵嘉、越国『令尹宋』与众诸侯大夫会盟并讨伐齐国,齐国始建长城于济水,『自南山属之北海』,也就是说齐长城东起平阴一带,沿济水东一路入今之渤海;
比如公元前413年,齐国出兵伐晋,毁黄城而围阳狐;
比如公元前412年,齐国伐鲁、葛、安陵三地,次年又攻取鲁国城池一座;
比如到了公元前408年,齐国又夺取鲁国郕邑,这里地处齐鲁交界,原本是孟氏的封邑,吴起应当也是在齐鲁连续挑起战事的这几年立下战功却因诋毁而不得不转投魏斯。
公元前407年,齐国攻打卫国,并攻占『毌丘』『音同惯,今山东曹县一带』。
看起来的话,进入战国后齐国扩张态势还算比较理想,不过鉴于田氏如今在齐国的影响力,齐宣公在位的51年时间里我们还是得简单了解一下田氏的动态。
田常去世后,其子田盘接班担任齐相,他一面安插田常留给他的众多『兄弟』担任齐国各重要城邑的大夫,一面又与韩、赵、魏三晋互通使节,齐宣公看似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真正掌控齐国的其实早已是田氏……
田盘去世后,其子田白继续出任齐相,田白之后其子『田悼子』接班,这样的称呼显然是谥号,悼也表明他在位时间并不太长,以至于名字都未能留下……
到了公元前405年齐宣公去世、齐康公即位之际,田氏宗主已是田白之子,田悼子的弟弟『田和』。
此时有了新情况,因为家族势力越来越大,田氏逐步分家而成为了两派,一派是田和为首的传统田氏,另一派则是改为公孙氏的『田孙』为首,而且两派之间还不太和谐,比如隶属田氏的『田布』就直接杀死公孙孙,也就是田孙,从而直接挑起了田氏两派之间的矛盾。
公孙孙被杀,『公孙会』随即携廪丘叛逃晋国赵氏,田氏家族内部矛盾由此引发为晋、齐两国大战……
@阿好2017 2017-11-05 08:41:34
安逸安逸
-----------------------------
怎么个安逸法?
@LXL760109 2017-11-04 22:00:37
1
-----------------------------
晚上好
982 廪丘之战
公元前548年,齐后庄公与崔杼妻东郭姜私通而被杀,随后晋国联合诸侯讨伐齐国,齐大夫乌馀心生不满叛逃晋国,当时他和公孙会一样也是携廪丘叛逃,只是晋国并未接纳乌馀。
后来,沦为流寇的乌馀对周邻的鲁、卫、宋等国接连发起骚扰,直到公元前546年赵武派大夫胥梁带连哄带骗,并联合诸侯对其形成合围之势,乌馀一众全被俘虏,所占领的城邑被悉数归还,这场持续熟练的闹剧才终于结束,晋国也在此次事件后主导了由宋左师向戌牵头的弭兵会盟,春秋时代由此进入一段长达几十年的和平时期。
我们想说的是,这是廪丘牵扯进大夫叛逃事件较早的一例,结局是廪丘不久被齐国收复,所以才会有后面更多的故事……
公元前502年,鲁国连续两次攻打齐国,第一次攻打阳州之后,紧接着攻打的对象正是廪丘。
当时廪丘守将放火焚烧鲁军冲城的战车,鲁军则用打湿的麻布短衣成功灭火,廪丘一度外城被破。
公元前471年,晋出公联合鲁国伐齐,廪丘再次被占,不过齐军并不着急,大夫莱章放话晋军很快就会退兵,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验证了他的判断,廪丘还是被齐国收复。
几起事件来看,春秋中期以后为了霸权的争夺,晋、齐两国外交关系上总体并不友好,作为齐国西部门户的廪丘自然也就成为了反复被争夺的对象。
于是乎,公元前405年,公孙会携廪丘叛逃赵氏之后,对于廪丘的争夺战再次展开。
田和这边,还是田布领兵迅速包围廪丘;
公孙会那边,当然就是坐拥廪丘而被包围了……
不过既然公孙会已经降赵,赵籍当然不会坐视不管,很快,赵大夫『孔青』等人领兵救援廪丘,史称『廪丘之战』。
齐国这次还能不能如愿收复廪丘?
恐怕不太能……
我们宣布一下此战的结果:齐军主将被杀,孔青俘获战车两千辆,尸体三万具。
这三万具尸体被孔青下令封土堆成两个高高的山丘,毫无疑问,对于齐国而言这是一场惨败。
两千辆战车、尸体三万具同时也表明这个阶段战斗的规模已经远不是春秋时代早、中期的『小打小闹』所能比的。
有意思的是,为了进一步刺激齐国,大夫『宁越』向孔青提了一个建议:把这些尸体埋了太可惜了,不如把他们归还给齐国,趁机从内部再次攻击它。
什么叫从内部攻击?
宁越解释道:善于作战的人,该坚守就坚守,该进退就进退。我军后退三十里,给齐军收尸的机会,他们的战车、铠甲在战争中丧失尽了,府库里的钱财又在安葬战死者时用光了,这就叫做从内部攻击它。
孔青问:万一齐人不来收尸呢?
宁越答:战而不胜,这是齐国第一条罪状;率领士兵出去作战而不能使之回来,这是第二条罪状;给他们尸体却不来收取,这是第三条罪状。有了这三条罪状,百姓自然心有怨恨,如此一来,齐国居于上位的人没有办法役使下位的,处于下位的人也无心侍奉上位的,这就叫做双重攻击。
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宁越可谓懂得文武之道,所以孔青有没有采取这个建议呢?
宁越一开始不就说了么:惜矣……
不过齐国也不用高兴得太早,这次仅仅只是赵氏出兵,紧接着马上就是赵、韩、魏三晋联手伐齐……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11-06 17:03:32
周一打卡~~~
-----------------------------
潜水姐好啊
@Cassie向阳花 2017-11-06 12:48:48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983 三晋伐齐
公元前404年,周威烈王在位的第23年,这一年他干了一件大事。
贵为天子而言,什么样的事才能叫做大事?
『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
韩景子、赵烈子分别说的是韩虔和赵籍,翟员则出自魏氏,天子命令三晋讨伐齐国,并且一举攻入齐长城,算不算大事?
这的确是搞出了很大很大的事,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天子的命令更多具备的不过是象征意义,真正想要讨伐齐国的还是赵、韩、魏三晋势力。
换句话说,有了天子的授权,三晋伐齐看起来会显得更加正义一些……
此战结果不言而喻,齐军再次战败,几十年辛苦修建的长城也未能挡住三晋的入侵,赵、韩、魏三晋也在伐齐胜利之后与齐国订立盟约,内容很简单,看起来也很『和平』:毋修长城,毋伐廪丘。
一句话,齐国以后不准再修长城加强防守。
廪丘要是丢了,以后也不准动用武力抢回去……
在位才第2年的齐康公会不会同意这份盟约?
这恐怕就由不得他了……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在位的第24年,这一年,他又干了一件大事。
难道又被三晋拉去做『吉祥物』?
你还别说,好像还真有几分意思在里面……
这一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
什么叫命赵、韩、魏为诸侯?
也就是在威烈王的许可之下,赵、韩、魏三晋政治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从以前晋国卿大夫的身份一跃而成为周朝诸侯国,换句话说,自公元前453年三晋灭知氏而尽握晋国之地后,『三家分晋』终于成为官方认可的现实。
自此,我们可以『名正言顺』的把三晋分别称为赵国、韩国与魏国,对于三晋的宗主,我们亦可正式按他们的谥号称为赵烈侯、韩景侯以及魏文侯。
在位已经第17年的晋烈公难道又会同意这次册封?
对于势力范围早就仅剩都城和曲沃的晋烈公而言,这恐怕也由不得他了……
关于三家分晋,我们不妨先简单提几个问题:
三家分晋之后,赵国、韩国、魏国是不是就此取代晋国,晋国这一称呼就此而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其实这倒不会,威烈王只是官方认可了三晋诸侯国的政治地位,而并未剥夺晋国诸侯国的地位,晋烈公还是晋烈公,晋国还是晋国,区别只是在于赵、韩、魏独立出来而以封国的姿态出现。
从这一年起,赵、韩、魏的纪年是不是均以元年计算?
其实也不是,三晋灭知氏并瓜分晋国领地之后,三家分晋的格局实际上已经形成,赵、韩、魏三家也于不同的时间先后称候,只不过这种自称一时尚未得到天子的认可。
由于版本的混乱,我们提供一个参考,公元前403年三晋被列为诸侯之后,三晋各自的纪年实际上是赵烈侯六年、韩景侯六年,以及魏文侯四十三年,其中有关魏国的纪年问题争议更大。
最后一个问题,既然三晋从晋国独立出来,他们和晋国接下来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名义上,晋国与三晋仍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过早在晋幽公当政时期就已经沦落到主动朝拜三晋的地步,这种宗法上的关系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
换句话说,一部春秋史,半部晋国史,主导整个春秋时代中后期争霸格局的晋国如今只剩一具空壳,它所能做的,仅仅只是静静等待彻底消亡那一天的到来……
说几句
从三晋灭知氏,到三晋封侯,前前后后刚好50年的时间,这其实是一断很长的时间,与很多人印象中知氏被灭就意味着三家分晋其实还是有比较大区别的。
过程来看,知氏被灭后三晋实际上已经瓜分晋国土地,国君也被架空,到周威烈王封侯之前,三晋实际上已经各自为营大势扩张,基本上已经相当于3个独立的诸侯国,天子的封侯实际上只是完成最后一个仪式而已。
至于为什么刚好是在公元前403年,这和齐国所扮演的角色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基本上,齐桓公和晋文公之后,到了春秋中后期,齐、晋两国外交大体上并不友好,两个大国为了霸权的争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正好就在这个历史阶段,田氏强大起来后分为了两个派系,这两个派系矛盾冲突后公孙会携廪丘投奔赵氏,矛盾转化到了齐国和赵氏之间。
大体来看,这个时期三晋之间又是比较团结的,所以赵氏的问题又转化为了三晋的问题,三晋于是以天子的名义,打着治理齐国内乱的旗号,狠狠的收拾了一下齐国。
有传言来看,齐国战败后,齐康公甚至作为俘虏被献给了天子(这个细节不太好考证,我没有加到正文),三晋如此给面子,周威烈王当然也得有所表示,于是投桃报李完成了这次封侯。
接机会再次说下我的观点 历史这个东西,回过头来看偶然性其实还是很大的,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一环扣一环,少了某一环的话,后面剧情可能变动就会很大。
如果当时田氏不闹内乱,齐国估计一时半会也不会和赵氏冲突,三晋也不会“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这个邀功的机会,周威烈王估计也不会封三晋为候。
当然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现,三家分晋其实已经是定局,早、或者晚而已。
@catslover 2017-11-06 21:32:58
哎呀,催更的没有更帖的积极,惭愧惭愧。
-----------------------------
我就不批评时差姐姐了...
@万年潜水的某某 2017-11-07 10:05:27
周二好~~~~~
-----------------------------
潜水姐好
大家晚上好
终于到了对三家分晋做小结的时候 不过我写的比较简单 基本是把晋国相关的历史拉了一遍,而没有做过多的分析。
从我个人的角度,晋国为什么会一步步分裂,其实已经在正文里面有所交代,所以没打算再重复一遍,网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资料比较多,包括百家讲坛里面讲这个的好像也不少。
再次重申我的观点 三家分晋是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的产物,尤其合理性,尤其历史意义,但中间充满了太多太多戏剧性的故事。
也许,晋国的分裂是必然的,但正好分成赵、韩、魏三家需要太多的机缘巧合,只是历史不能重演,我们不会有机会看到别的可能。
984 大长篇之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九鼎震,赵、韩、魏始列为诸侯。
九鼎,历来象征着王权,周灭商之后九鼎被安放于王城;
分封,历来是周朝王权具体的实践,从武王到周公,再到成王乃至康王、昭王,周朝所分封的诸侯国大大小小不计其数。
西周初年的分封,以及西周末年幽王时期的大地震,这是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历时275年西周时代的一个缩影,从此周朝进入东周时代。
王城九鼎再遇地震,赵、韩、魏在威烈王的授命下正式成为诸侯国,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300余年春秋时代过后,三晋的兴起被很多后来人看作了春秋、战国的分水岭。
区别在于,此时的天子已经不再具备分封诸侯的实力,赵、韩、魏始列为诸侯,更多靠的是自身的打拼与扩张.
所谓王权,有如九鼎,地震来临之际,除了随波逐流,早已别无选择……
晋国为什么会从百余年的辉煌逐步沉寂,乃至最后的湮灭?
西周初,吴王去世,成王年幼,成王弟叔虞因桐叶之约而封唐,随后唐改晋,于是有了晋国;
公元前770年,晋、秦、郑等国护送平王东迁,周朝从此进入东周年代,晋国因护送有功而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公元前750年,晋文侯灭携王,平王作『文侯之命』,晋文侯被誉为文王、武王时期的贤臣一般;
公元前678年,晋国历经长达67年的内乱之后,曲沃代翼,僖王宣布曲沃武公正式成为晋国国君,小宗从此取代大宗;
公元前677年,晋献公即任,『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表明晋国在历经内乱之后强势扩张。
但是,为了避免曲沃代翼事件重演,晋献公由翼城迁都于绛,同时尽杀公族大夫,晋国日后由异姓大夫主政的格局由此奠定;
公元前636年,因骊姬之乱而辗转流亡19年的晋文公在秦军护送下回国即位,由此开启晋国称霸的序幕,三军六卿制也在这一阶段出现并主导了接下来晋国200余年的政治格局;
公元前622年,赵盾出任中军将,强卿主宰晋国内政的序幕由此来开。
晋襄公去世后,原本有望出任中军将的狐姑射与赵盾就晋国继承人的问题展开斗争,最终狐姑射以失败而宣告狐氏退出晋国政坛;
公元前596年,遭遇冷遇的先穀勾结赤狄进攻晋国,原本在邲之战就表现糟糕的先穀被晋景公处死,从一代名将先轸起,显赫一时的先氏以灭族而结束在晋国的使命;
公元前550年,因母亲栾祁私通事件而卷入与范氏政治斗争的栾盈被迫走上叛乱之路。
栾氏之乱最终以其失败而告终,栾盈也在流亡到杀回曲沃的过程中沦为齐、晋博弈的牺牲品,自此栾氏亦成为历史;
公元前514年,祁氏家臣祁胜、邬臧爆出换妻丑闻,祁氏宗主祁盈一气之下逮捕二人。
怎料祁胜、邬臧收买上军佐荀跞,荀跞竟在晋顷公面前为两位祁氏家臣说话,于是祁盈被抓,祁氏坚持杀祁胜、邬臧,事情愈演愈烈,最终结局竟是祁氏以及被视作同党的羊舌氏就此被灭族。
作为晋献公尽灭公族之后硕果仅存的姬姓公族,祁氏、羊舌氏被异姓大夫蛮横灭亡似乎已经提前昭示了晋国后来的命运,再后来魏舒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
自此,晋益弱,而六卿皆大。
公元前513年,赵鞅向百姓征收480斤铁而铸刑鼎,这是晋国政治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与此同时,六卿也在经济上各自做出了改革,传统『步百为亩』的井田制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扩大的田亩制和地税制。
当时,范氏、中行氏以一百六十步为亩、知氏以一百八十步为亩、韩氏、魏氏以二百步为亩、而赵氏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其中除了赵氏采取『公无税焉』,其余五卿都采用了按五分抽一的『伍税之』税制。
六卿皆废除井田制而广开阡陌,这是各大卿族愈发强势的经济基础所在,这里面尤以赵氏亩制最大却又不加征收地税最为赢得民心,以至于孙武认为赵氏的『富民』政策最为持久,于是论断实行最小亩制的范氏、中行氏先亡、其次知氏亡,再次韩氏、魏氏亡,只有赵氏最终会得到成功而『晋国归焉』。
公元前489年,持续近十年的范氏、中行氏之乱收场,这场卷入全部六卿的政治斗争以范氏、中行氏退出而六卿变四卿作为结束。
范氏、中行氏先亡,孙武说的对……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联合灭亡知氏,骄横一时的荀瑶步范氏、中行氏后尘,四卿变作三卿。
其次知氏亡,孙武说的还是很对……
公元前403年,威烈王命赵、韩、魏为诸侯,赵氏果然获得了成功,韩、魏却并没有灭亡。
再次韩氏、魏氏亡,孙武这次总算是失算了……
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孙子曰:范、中行氏先亡。
吴王问:孰为之次?
孙子曰:知氏为次。
吴王再问:孰为之次?
孙子曰:韩、魏为次,赵无失其故法,晋国归焉。
很显然,孙武早已看到六卿各自在田亩、地税上的区别所在,由此也清楚谁的制度更能富民而得人心,甚至精准的预测出六卿接下来灭亡的先后顺序,以范氏、中行氏以及知氏的轨迹来看,完全符合孙武的预期。
为什么韩、魏又没能像孙武所预言的那边灭亡?
诚然,社会历史的发展面前,我们必须遵从基本的客观规律,孙武也不例外。
但是,在客观规律所框定的历史进程中往往又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偶然性,这些未知的偶然汇集在一起最终又促使历史走向规律。
假如荀瑶稍微低调那么一点?
也许赵氏已经被灭亡,接下来便是韩氏以及魏氏,最后知氏一统晋国。
也许这个结果不符合民心所向的客观规律,但是在围困赵氏三年,眼看胜利在握的时候,对于荀瑶而言,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假如范氏、中行氏击溃赵氏?
六卿之争,如果最终被孤立的是赵氏,也许接下来便是六卿变五卿,五卿再演变出另外的可能,三家分晋也就不在存在。
假如当初赵氏直接被彻底灭族?
如果没有『赵氏孤儿』赵武的复兴,也许后来就不会再有赵氏什么事,也许晋国所有的一切都会改写。
所以,历史的走向到底是必然,又或者是偶然?
我们所知道的是,历史终究无法重演,偶然也好,必然也罢,战争的舞台上能够留到最后的,总归会有他自己的原因。
如果能重来,我要做李白……
@catslover 2017-11-06 21:32:58
哎呀,催更的没有更帖的积极,惭愧惭愧。
-----------------------------
@o弘毅o 2017-11-06 21:54:23
我就不批评时差姐姐了...
-----------------------------
@catslover 2017-11-06 22:12:20
…………
-----------------------------
哎 最近是不是太膨胀了
@善水心 2017-11-08 10:54:54
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做李白?
-----------------------------
呵呵 不过是调侃 就是想说历史没有重来的机会
为什么要做李白嘛
还不是更押韵...
大家晚上好 简单预告一下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主题
某种程度上来讲 三家分晋是时代的产物
夏商千百年来奴隶制度逐渐崩溃过后,社会正慢慢的向封建社会转变 在我们正文里面的直观表现就是天子、诸侯权力越来越低,卿大夫越来越强势,这种现象几乎在绝大部分主要的诸侯国都存在,无非是比如三家分晋 比如田氏代齐 比如三桓更加显然一些。
传统的奴隶制为什么会走向崩溃 牵扯的因素比较多 核心因素应当是生产力在不断变换,典型以传统井田制为代表的耕作系统以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的提高,一个标志性的东西便是铁器的逐渐普及,从铁器代替商周以来的青铜器,这对当时的耕作效率带来了质的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土地逐渐被私有,种种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我们整个框架以叙事为主,在这些方面偶尔提一下,介绍的比较少,后面在合适的地方穿插部分内容。
战国初年以后,随着社会形态悄然变化,即将刮起来的一阵风叫做“变法”,变法之风几乎蔓延整个中原,有成功的,也有效果一般的。
我个人觉得,变法应该是战国初期核心主题所在,所以接下来会花比较多的时间介绍战国史上几次比较著名的变法。
985 魏文侯卜相
随着三晋封国,三位国君在内政、人事上必然要辛劳一番,如何让更好的人去往更合适的职位,这无疑是一件很考验眼光的事情,我们不妨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魏文侯魏斯在用人上是怎样的水平。
话说魏国新成,魏文侯准备设置宰相,并且有了两个人选,一个是屡屡向他推荐贤才的翟璜,另一位则是他本人的弟弟,别称为『季成』的『魏成子』。
到底该选谁,魏文侯这次又把李悝叫来,想要询问他的意见,然而李悝却说了:这事不敢发表意见……
魏文侯问:先生曾经教导寡人『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如今安排宰相,不是季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你看怎么样?
李悝曰:臣闻卑不谋尊,疏不谋戚,我的职责在宫门以外,不敢承担这个使命。
魏文侯:国家大事,希望你还是不要推辞……
李悝这才说道:这还是您没有仔细观察啊,观察一个人,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贵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赫时看推荐什么,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凭这五条就可以断定该用谁了。
魏文侯:我知道该选谁了,你可以走了……
于是乎,李悝果然走了,正好就经过翟璜那里,就魏文侯选相的问题两人又交谈起来。
翟璜:听说君主问你宰相人选,会是谁当宰相呢?
李悝:魏成子啊。
翟璜:……
翟璜很不服,甚至是气得变了脸色,他反问道:西河缺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了西门豹;国君想伐中山国,乐羊是我推荐的;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又推荐了屈侯鲋,就凭这些耳闻目睹的事实,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
翟璜一席话后,关于吴起是谁推荐的问题终于得到解释,吴起入魏,是李悝所推荐的,后来吴起驻守西河,推荐人则是翟璜。
当然了,落选宰相的翟璜此时并不关心这个问题……
李悝到底是凭什么确定魏文侯选定的是魏成子呢?
他是这样反问翟璜的:您向君主推荐我,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来谋求做大官吗?君主询问我,我回答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这样观察人的标准,因此就知道魏成子要做宰相了,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
身为魏文侯的弟弟,魏成子到底何德何能可以把翟璜比下去?
李悝曰:魏成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这三个人都被国君奉为老师,您所推荐的那五个人,君主都任他们为臣子,就凭这一点,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我愿终身为您的弟子……
『魏文侯卜相』,最终翟璜还是落选,但是在知道魏文侯选定宰相的依据之后,翟璜输得可谓心服口服。
所以魏文侯为什么选定的是魏成子?
李悝认为,『达视其所举』,也就是说要看两位为魏文侯推荐的是什么样的人,子夏、段干木、田子方,这在当时都是一等一的贤人,可谓帝王之师;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包括李悝在内,这些都是普普通通的臣子,就凭这一点,魏成子比翟璜显然要更有资格出任宰相。
李悝,吴起当真是普普通通的臣子?
对于这一点,李悝确实是谦虚了点……
@catslover 2017-11-08 22:56:10
我觉得东周就已经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了呀,不管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定义分封建制,还是欧洲传统的定义Feudalism,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楼ZHU要不要展开讨论一下?
-----------------------------
我说的奴隶制 封建制 其实也不能说完全准备
按照我个人简单的理解,这其中的变化主要在于两个因素 一个是人身自由,二是土地政策,两个政策又是相关联的。
西周井田制的背景下,名义上大家都是为天子打工的,土地都是国家的,农民什么的服务的对象也是天子。
到了后来,土地私有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诸侯们也不再积极向天子纳贡,社会关系逐渐就变了。
比如到了战国时期,流行的是所谓的小农经济,诸侯把土地分派给农民,按比例收取税收,百姓多劳多得,积极性是远远超过井田制的。
@catslover 2017-11-08 22:56:10
我觉得东周就已经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了呀,不管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定义分封建制,还是欧洲传统的定义Feudalism,还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楼ZHU要不要展开讨论一下?
-----------------------------
接下来战国不同变法我们都会提到,这个时期所谓的变法在经济上其实都类似,就是大力鼓励农业生产,毕竟这是诸侯们当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相比起来,西周早期的农田制度好比我们所的计划经济,是没有吸引力,也没有竞争力的。
围绕土地一系列的变化,比如户籍,比如税收等等,我觉得这才是春秋战国和西周经济体系的区别所在,这种情况由春秋开始萌芽,战国开始普遍推行。
同时,也因为这样的变化,出兵打仗的战士身份也由早期贵族阶级向普通百姓转化。
说的不好 时差姐姐多批评
@阿好2017 2017-11-09 20:00:32
腻害了
-----------------------------
一般一般...
@善水心 2017-11-08 21:01:26
顶顶^_^^_^
-----------------------------
小姑娘晚上好啊
@catslover 2017-11-08 22:44:10
魏文侯这个人,历史上名声不错,算是德行突出的了。
-----------------------------
口碑确实比较好 魏国这个时期用了这么多人才就可见一斑啦
986 两个李克
田子方,名无择,字子方,魏国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子夏定居于黄河、济水之间的西河讲学授经,段干木、李悝、吴起以及田子方等人均受到子夏的影响,魏文侯则曾拜师于子夏。
这其中,段干木、田子方尤以贤能出名,他们和子夏被后人称作『河东三贤』。
段干木前面有所介绍,这是一个被魏文侯认为把操守看得比任何东西都要重要的人,田子方又是怎样一个人,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
某日,魏文侯与出任国师的田子方对饮,歌舞升平,琴瑟和鸣。
突然,魏文侯说道: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左边好像高了点。
田子方不说话,仅仅只是笑了笑。
魏文侯:你笑什么?
田子方答曰:臣下听说,国君要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精通音乐,我担心您反倒会因此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魏文侯:善。
因为精通音乐,魏文侯反倒被田子方教育要善于用人,敢于放权,完了魏文侯还觉得田子方批评得很对……
又一日,魏文侯之子,太子『魏击』出行,正好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便下车伏拜行礼,然而田子方却并不回礼。
太子很生气,于是怒气冲冲的质问田子方:是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
田子方答曰: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
魏击:……
田子方此话怎讲?
他对太子解释道: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封地。失去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主对待他的;失去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家主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呢,话不听,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
一句话,光脚不怕穿鞋的,田子方这里恐怕是最早的出处,太子魏击顿时觉得好有道理,于是赶紧向国师谢罪……
田子方先后教育魏文侯和太子二人,简简单单几句话无不服服帖帖,一来可见田子方水平之高,二来足以证明他在魏国地位着实不低,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回到『河东三贤』之一的段干木上来。
介绍子夏时我们就提到,段干木姓李名克,段干木也就是李克的别称,偏偏在于克与悝读音相近,李悝也被不少后人读做李克,于是一个段干木,一个李悝,同时代的卫国就出现了两个李克……
谁是真李克,谁又是假李克?
段干木,便是李克,师从子夏,厌恶功名富贵,有一次为躲避魏文侯的会见竟然跳墙而逃,典型的儒者之风;
李悝,亦是李克,也曾受过子夏的教诲,但是与魏文侯一直保持着比较亲密而信任的关系,对于吴起的评价、对于选用宰相的标准便是最好的明证。
需要强调的是,正是因为段干木和李悝同样有着李克的别称,导致在一些细节上很不好区分,以至于很多时候把这两个人混淆在一起。
但是无论如何,段干木是段干木,李悝是李悝,一个是典型的儒家风范,另一个却从儒家脱胎而成为了法家的先驱。
所以,敬请期待法家之『李悝变法』……
@善水心 2017-11-11 11:12:33
好啊楼主,你居然又断更了!
-----------------------------
补上 补上...
大家周末好
实在不好意思 因为一些原因又断更了..
987 李悝变法
公元前446年,魏桓子魏驹去世,其孙魏文侯魏斯即位。
到公元前403年三晋封候,魏文侯作为魏斯宗主已经40余年时间,期间由魏氏到魏国,灭中山、伐齐国,这与魏文侯广招贤才自然是密不可分。
比如乐羊灭中山,比如西门豹治邺城,无不体现着魏文侯用人的眼光;比如子夏、段干木、田子方河东三贤,又折射出魏文侯贤德的一面。同时,举荐以上诸位的翟璜、魏成子更加说明此时的魏国人才辈出,而在所有这些人才闪光的背后,有一个人的努力却一直被我们所忽视,这个人就是李悝。
魏文侯上任之初,三晋各自为政的局面已经形成,赵、韩、魏各自服务的对象不再是国君,他们一举一动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在于自身家族的扩张与发展,比如各自的迁都、城邑的修筑便是最好的说明。
怎样治理国家?
李悝是这样回答魏文侯的: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封赏有功劳的人,任用有能力的人,并且推行赏罚得当的政策,这是李悝给出的治国原则。
很显然,这是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以礼治国截然不同的一种新主张。
孔子看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最终还是要落到修道德治的层面来,强调的是礼,强调的是教化;
李悝看来,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选贤任能同样也很重要,但是选用人才的首先标准是能力,而且要做到赏罚分明,并且废除落后于时代的贵族世袭制,强调的是利益,强调的是效率。
如何才能更加高效的维持国家运转,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李悝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一个百里之地的国家,有九万顷土地,除去山川、村落占三分之一面积,大约有六万顷地,也就是六百万亩耕地。如果百姓积极性高、精耕细作,每亩可增产三斗;反之如果百姓积极性低,就会减产三斗,一增一减之间,六百万亩地产量的差别就巨大了。
所以,如何才能让百姓『治田勤谨』?
李悝给出的建议叫做『尽地力之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规定:
其一,必杂五种,以备灾害。
也就是说,百姓要同时播种稷、黍、麦、菽『即大豆』、麻等五种农作物,以防某种农作物发生灾害导致粮食严重减产;
其二,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
也就是说,要促使百姓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如同防止强盗来抢劫那样,以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
其三,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埸『音同义』;
这个规定的意思是住宅周围要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蔬菜,田梗上也要利用空隙多种瓜果,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根据当时农业发展的现状,李悝集合百姓生产的经验而作『尽地力之教』,意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扩大田租收入,从而使得国家富强,。
与此同时,在经济上李悝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粮价太贱,农民入不敷出,生活就困难,国家就贫困;
粮价太贵,城市居民负担不起,生活亦困难,就得流徙他乡,因此无论粮价太贵或者太贱,都不利于巩固国家统治。
如何才能维持国家经济的平衡?
李悝给出的措施叫做『平籴法』『音同敌』。
说一点 有关李悝变法的具体时间 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
我个人猜测 应该会是在魏斯成为宗主后比较早期的一段时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