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8 重农抑商
既然李悝为经济平衡提出平籴法,那么什么是平籴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一起先看看当年越国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越王勾践被困于会稽山,为了向吴国复仇任用了范蠡与计然,这两人为勾践制定了长达十余年的治国策略,待到越国富足而强兵指挥,终于灭掉吴国而报仇雪耻。
计然曰: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计然认为,既然要战,就得先做好准备,了解货物何时被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才能对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看得清楚。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同时,计然也认识到出售粮食每斗价格二十钱的话,农民会受损害;每斗价格九十钱,商人又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田地就要荒芜。
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计然认为粮食价格应该有一个区间范围,每斗价格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这样农民和商人都能得利,经济才能区域平衡稳定。
后来,计然提出的这种方法被称为『平粜法』『音同跳』,由此可见,计然的平粜法强调的是农与商之间的互通,通过政策将粮食价格强制固定在某个区间从而使得农商俱利。
若干年之后,与平粜法一字之差的平籴法区别又在哪里?
李悝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李悝看来,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这一阶层,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太贵和太便宜,都会伤害到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就应当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李悝建议把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好年时由官府按照年成的等级出钱买进一定数量的余粮,坏的年成同样由官府按坏年成的等级平价卖出一定数量的粮食,以此来控制价格的供需平衡。
这样一来,即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粮食价格的稳定就能使士、工、商不离散,农民不贫困。
粜即卖的意思,而籴则是买的意思,同样是维系经济的平衡稳定,一卖一买体现的却是计然与李悝着眼点的区别。
从计然的角度,粮食价格每石在三十钱到八十钱之间,追求的是农民、商人的双赢;
从李悝的角度,粮食价格直接由国家、官府根据年成的好坏宏观调控,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使民无伤而农益劝』,这里的民指的是谷类商品的一般消费者。
换句话说,李悝根本就不考虑商人在这个过程中的利益会不会受到影响……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所谓『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几千年来商人在华夏文化的框架下地位一直都是比较底下的,他们的利益述求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其次,农耕时代里,土地税来才是统治者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更利于社会的稳定;
最后,统治者看来,商人利润太高意味着他们对农民的『剥削』,甚至会造成劳动力从土地大量流失,引起各种问题。
于是乎,不管是李悝在经济上的变革,以及后来者商鞅的变法,在他们积极改革的过程中有一个政策始终是不会抛开的,这就是『重农抑商』。
989 法家始祖
李悝主政,无论是『尽地力』,还是『平籴』,看起来都更加像是经济上一场变革,这和我们所理解变法在认知上似乎还有一点差距?
其实是这样的,魏文侯的支持下,李悝大胆变法,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经济、政治都有重大革新,而前面所介绍的内容还只是其中一部分。
换句话说,有关李悝变法的内容我们并没有说完……
政治之上,李悝干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他在汇集了当时各国法律后变成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叫做『法经』。
内容来看,『法经』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以及『具法』。
李悝曰: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
所谓盗,主要是指对私有财产的侵犯;
所谓贼,主要是指对人身安全的侵犯;
盗法、贼法置于法经之首,李悝对私有财产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有了盗,有了贼,又该怎么办?
于是李悝推出囚法和捕法。
所谓囚法,讲的是『断狱』的法律,也就是为审理、判决案件提供依据;
所谓捕法,讲的是『捕亡』的法律,明确的是逮捕罪犯的官吏、差役的相关职责条款。
除此之外,对于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踰制等六种违法行为李悝也给出相应处理办法,收录于杂法当中;
至于具法,指的是『以其律具其加减』,也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加重或减轻刑罚的相关规定。
法经是不是中华几千年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很显然不是……
相传上古时期辅佐大禹的皋陶就曾推行五刑、五教,他也因此被认作是中华历史上的司法鼻祖;
到了夏朝,相传又有『禹刑』,『夏刑大辟二百,膑刑三百,宫刑五百,劓刑各千』说明夏朝时期已经有了相应的法律制度;
商朝时期,相关法律由『禹刑』变作『汤刑』,此时已经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酷刑,所谓『刑名从商』,指的便是周朝刑法的名称主要还是依从于商朝;
到了西周,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已经说明此时法律的特色,穆王当年命吕侯制定『吕刑』,其中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规定多达三千条。
当然了,刑律从一开始本质上就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以至于相关内容只掌握于极少数权贵手中,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春秋中期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成文法才陆续公布于众。
后来,郑国邓析编订『竹刑』、赵鞅铸刑鼎等等事件共同推动了法律制度的不断演变,促进封建生产关系发展的同时,也标志着传统奴隶制的瓦解。
所以,我们想说的是,『法经』虽然不是第一部成文法典,但它是李悝在汇集当时各国法律条文之后编撰而成,可谓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李悝也因『法经』而被认作是法家的创始人。
从师从子夏,到魏文侯的大力支持,从儒家,到法家的转变,李悝将重农与法治相结合,鼓励农民生产的同时抛弃礼,而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统治者的权威,魏国得以迅速在战国初年傲视群雄。
再后来,李悝的法经成为各国变法所参考的对象,比如有一个人就带着它去往了秦国,直接奠定了秦国的大国地位……
@Cassie向阳花 2017-11-12 10:33:49
顶
-----------------------------
向阳花晚上好
@黑色酒酒 2017-11-12 16:40:18
历史渣看得津津有味,感谢楼主
-----------------------------
呵呵 一起学习
大家晚上好
祝大家牙口好 胃口好 身体棒棒 吃嘛嘛香...
990 公仲连变法
李悝变法,加之吴起所创立的『武卒制』使得魏国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上有着深入而全面的变化,魏国可谓走在了富国强兵的时代前列。
所以什么是武卒制?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另一个国家紧接着不久的变法,这个国家便是赵国……
话说赵、韩、魏均立为诸侯之后,赵烈侯追尊父亲赵浣为赵献侯,同时因为爱好音乐,他还打算让两位擅长唱一种叫做『郑歌』乐曲的艺人尊贵起来。
这两位艺人一个叫做枪,一个叫做石,如何让他们尊贵起来呢?
当然是加官进爵。
不过,时任相国的『公仲连』有话要说了:让他们富有还勉强可以,但是让他们尊贵就不太好办了。
赵烈侯心想也行,当即表示那就给这两位各赐田地一万亩。
看来艺人果然到哪都吃香……
公仲连能怎么办呢?
国君发话,公仲连当然只得赶紧点头照办。
只是,公仲连故意把这事一直拖着不给办……
一个月后,赵烈侯从代地回来,问起给艺人赐田的事,公仲连赶紧说道:正在找,只是还没找到合适的。
一个字,还是拖……
又过了不久,赵烈侯再次问起这事,国君又发话了,公仲连还能怎么办呢?
他干脆就说自己有病,朝也不去上了……
公仲连跟赵烈侯打太极期间,恰好有一个大夫『番吾君』也从代地来,他说道:国君其实也是喜好善政的,只是不知道怎样实行,您只是不知道怎样实行相国四年了,有曾推荐过人才吗?
公仲连:没有……
番吾君:『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可以推荐。
于是乎,公仲连再次上朝,赵烈侯也继续问赐地的事情,公仲连表示不用着急,已经在派人挑选最好的田地了,顺便就向赵烈侯举荐了番吾君提到的这三位。
说起来,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各有特色:
牛畜擅长讲道理,于是便同赵烈侯探讨仁义与王道,赵烈侯态度温和,听得很是认真;
荀欣擅长内政,于是向赵烈侯建议起用贤才,精选能干之人任官使能;
徐越擅长后勤,于是建议节约财物,俭省用度,建立相应的制度考察评估官吏们的功绩德行。
三人各有所长,又深得赵烈侯的喜爱,于是乎赵国也在接下来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变法,史称『公仲连变法』。
其中牛畜被任命为『师』,负责教化;
荀欣为『中尉』,负责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
徐越为『内史』,负责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绩。
公仲连变法,主要体现在教化、选官制度以及财政之上,比如荀欣和徐越选拔人才、处理财政和考核臣下成绩这些是比较典型的法家政策,比如牛畜和赵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这又是儒家比较惯用的套路,这些同李悝变法其实也是互通的,毕竟魏文侯一面尊子夏为师并受子夏经艺,另一面又以李悝、吴起等法家为将相。
公仲连变法之后,赵国俨然也是一副积极向上的态势,唯一有一个问题:给艺人赐田的事情好像还没解决?
这不一番变法后赵烈侯就对公仲连说了:给歌手赐田的事还是先暂时停止吧……
@阿好2017 2017-11-13 21:39:53
哈哈哈
-----------------------------
晚上好啊
盗杀这个词前面出现过 大家应该不陌生
春秋战国历史上 和盗杀一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恐怕就是接下来这位
原因无它,因为他几乎就只留下了这么点令人费解的事情...
991 盗杀声王
公元前402年,三晋始候并相继变法之后,我们关注几位重要人物的离世情况。
这一年,周朝天子威烈王去世,在位共计24年,随后其子『姬骄』即位,史称『周安王』。
公元前441年,贞定王去世,贞定王之子哀王、思王、考王短时间内连续弑兄篡权,王室一时陷入混乱。
考王上任之后,封其弟西周桓公为周国,内乱倒是停止,王室实力却也持续缩水;
威烈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放置九鼎的王城遭遇地震,同年威烈王封赵、韩、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周室衰微,三晋强盛,威烈王不封三晋行不行?
三晋携天子之命攻入齐长城之际,即便威烈王不想承认三晋的地位,恐怕也是做不到的事情。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这种想法又是站不住脚的……
试想三晋虽强,但他们如果胆敢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就不会来请求威烈王的批准。
如果三晋不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将是叛逆之臣的身份,有了这层因素在内,三晋必然会找到诸侯们的征伐,也正是因为三晋奉天子之令而成为诸侯,其它诸侯国就无法加以讨伐。
换句话说,真正践踏周朝礼制的恐怕并不是三晋,而是天子本身,也就是威烈王……
威烈王去世的同年,还有另外一位国君,也就是楚国国君去世。
这位楚君是谁?
此前好像我们还没有正式介绍过……
公元前432年,在位57年的楚惠王去世,随后其子楚简王即任。
楚简王上任之初,楚国延续了战国初年良好的扩张态势,仅仅只是在楚简王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31年楚国便发兵灭亡莒国。
到了楚简王7年,宋国内政不稳,于是楚国以为宋国安定公室的名义将势力扩张到了黄池与雍丘一带,并在两地分别筑城,如此一来三晋势力又不干了,于是魏斯、赵浣、韩启章三晋联手率师围黄池,楚军被打回老家……
楚军战败后,转眼第二年楚简王便派兵伐晋,夺宜阳、围赤岸以报黄池之仇,然而三晋再次联手救赤岸,楚军再次被击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楚军退守长城后与三晋再度交战,结果仍然是被三晋打得丢盔弃甲、连夜溃逃,接连的失利也使得楚国和晋国怨恨持续加深。
公元前408年,楚简王去世,在位共计24年,随后其子『熊当』即位,史称『楚声王』。
所谓『不生其国曰声』,由此来看,楚声王的口碑并不是很好……
楚声王到底干了些什么以至于口碑不是太好?
很遗憾,我们也不是很清楚,『声王六年,盗杀声王』,这是他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事迹,而且主要还是与他的去世有关……
换句话说,楚声王即位6年之后去世,原因则是『盗杀』。
什么叫盗杀?
公元前420年,晋幽公去世时我们也曾提到过这个词,当时关于晋幽公的死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被夫人秦嬴杀于寝宫,叫做『秦嬴贼幽公于高寝之上』,另一个则是晋幽公半夜溜出去淫妇,一不小心被强盗给杀死,叫做『幽公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幽公。』
事实上,公元前491年蔡国大夫们害怕再次迁都而作乱,以至于蔡昭侯被杀,当时就被定性为『盗杀蔡侯』,由此可见,盗杀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死法。
当然了,大体而言,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死法……
更重要的是,楚声王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盗杀了,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困惑……
@点点断月点 2017-11-14 23:06:20
打卡签到
-----------------------------
呵呵 前几天我一偷懒 我发现大家都跟着偷懒了啊...
992 三晋伐楚
楚声王被『盗杀』之后,其子『熊疑』即位,公元前401年,楚国进入『楚悼王』元年。
鉴于晋、楚两国的『友好』关系,赵、韩、魏三晋很快便为新上任的楚悼王送上一份大礼:公元前400年,楚悼王二年,赵、韩、魏伐楚,至乘丘而还……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战国初年楚国的世系情况后人所掌握的资料同样不够详实,比如在楚简王、楚声王等国君去世的具体时间上也有一定的争议,因此楚悼王即位的时间上也相应有不同的版本,如此一来,三晋伐楚的具体年份不同版本之间也有2年左右差异。
但是不管怎样,自春秋中期晋、楚争霸格局形成以后这两个大国之间总体处于敌对态势,到了战国初年楚简王时期,三晋连续击败楚国更是使得两国关系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有一件事情倒是可以确定,那就是韩国国君韩景侯于这一年去世……
公元前409年,韩武子韩启章去世,其子韩景侯韩虔即任,彼时三晋尚未称候,因此韩虔一度也被称作韩景子。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韩氏扩张首选对象便是邻近的郑国,典型比如韩景侯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08年时韩虔便派兵攻打郑国,当时一度夺取郑邑雍丘,紧接着于第二年郑国出兵攻打韩氏,并在『负黍』『今河南登封一带』战胜韩氏。
韩景侯六年,公元前403年,三晋始侯,韩虔随即将都城由宜阳迁至『阳翟』『今河南禹州』一带;
到了韩景侯九年,,也就是公元前400年,三晋联合伐楚后不久,郑国再度出兵伐韩并包围阳翟,随后不久韩景侯去世,其子『韩取』即位,史称『韩烈侯』。
由韩景侯在位的几年时间来看,随着三晋日益强大,韩国与郑国之间的冲突已经在所难免,郑国连续两次主动出击并获利表明韩国想要轻易拿下郑国也绝非易事。
当然了,需要剧透的是,紧接着郑国就会因为一场内乱而元气大伤,从而导致此后郑国在韩国的面前再无还手之力……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不是郑国,而是秦国。
秦怀公、秦灵公相继去世之后,秦简公秦悼子趁着太子师隰年幼而夺权,公元前414年,秦国进入秦简公元年。
秦躁公去世之后,秦怀公被拥立为国君、又被群臣所逼迫自杀,再到秦简公夺权以至于太子师隰远走魏国,一系列事件表明秦国此时前景并不乐观,适逢魏文侯启用李悝、魏成子、翟璜、吴起等人大力改革,秦国更是内外交困。
正是秦简公在位期间,魏国频繁对秦国发起进攻,比如公元前413年秦军败于秦邑郑下,比如公元前412年秦比邑繁庞被占、百姓被迁出,再比如吴起投奔魏氏后更是接连夺取秦国几座城邑。
所以秦简公又有哪些应对呢?
秦简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409年,秦简公『令吏初带剑』,也就是说从这一年起秦国允许普通官吏佩剑,打破了以往只有贵族才能佩剑的传统,随后不久更是将佩剑的资格下方到普通百姓,秦国内政不稳的情况下,这可谓秦简公对国内权贵阶级的强势回应;
秦简公七年,秦简公下令沿洛水修筑长城,并筑城重泉,同年推出『初租禾』,标志着秦国也顺应时代潮流在经济体制上作出了积极的改革;
一系列的调整之后,公元前401年,秦简公派兵攻打魏国,秦军一度抵达『阳狐』『今山西运城市垣曲县』,可见秦简公的治理初具成效。
不过很可惜,秦简公的使命也就到此为止……
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去世,在位共计15年,随后其子『秦惠公』即位,秦灵公之子,前太子师隰则继续流亡在外。
@阿好2017 2017-11-16 06:58:29
打卡
-----------------------------
晚上好啊
993 子阳之难
韩景侯去世之际,我们提到战国以来韩国与郑国间频繁的矛盾与冲突,并且提前告知郑国会因为自乱阵脚而在今后与韩国的对话中处于下风。
鉴于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郑国的近况。
毕竟,内乱就要来了……
公元前423年,韩武子韩启章伐郑,在位仅1年的郑幽公被杀,其弟郑繻公随后即位。
公元前408年,郑繻公十五年,韩景侯伐郑并取雍丘,次年郑国于负黍击败韩氏;
公元前400年,郑繻公二十三年,郑国再度伐韩并包围韩国新都阳翟;
几起事件双方各有攻守,共同表明此时的郑国与韩国之间实力悬殊并不太大,郑繻公与郑相『子阳』之间的矛盾却也在这段突然爆发。
子阳,姬姓,驷氏,战国初年以来时任郑国国相,为人可谓『刚毅而好罚』,也正是因为他太过严厉,不经意间总会得罪一些人。
需要提及的是,春秋中期以后,郑穆公13个儿子当中有七位的后人在郑国为卿,是为郑国七穆,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其中出自罕氏的子皮当年令来自国氏的子产出任郑相并大刀阔斧改革令人印象深刻。
当然了,国氏本身在七穆当中并不算大族,子产能够获得执政的机会还是得益于子皮的信任与支持,子产去世之后朝中大权大体仍由罕氏世代沿袭。
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其余几个家族的逐渐衰落,仍能活跃于郑国政坛的实际上也就只剩罕氏和驷氏,并且罕、驷两家关系并不太友好,这其中子阳便是出自这两大家族之一的驷氏,而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人便是出自罕氏的『太宰欣』。
公元前398年,郑繻公二十三年,同时也是楚悼王上任的第四年,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郑国,郑『皇子』、『子马』、『子池』、『子封子』等人领兵迎战却悉数被俘。
吃到败仗的郑繻公该怎么办?
为了缓和郑、楚之间的关系,郑繻公趁机杀死『刚毅而好罚』的子阳,以此来讨好楚国……
不过,子阳之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传闻郑军大败之际,有个人不小心犯过失弄断了弓,因此而担心被平素作风十分严厉的子阳杀死。
于是乎,这个人便趁着追赶疯狗之机杀死了子阳……
子阳究竟是怎样死的?
若干年之后,我们又发现了新的线索。
换句话说,子阳可能不是郑繻公所杀,也不是被人假借追赶疯狗而刺杀,他的『新死法』可能与太宰欣有关……
『楚师围之于蔑,尽逾郑师与其四将军,以归于郢。郑太宰欣亦起祸于郑,郑子阳用灭,无后于郑。』
公元前398年,楚军围郑师于蔑,皇子、子马、子池、子封子四将与郑师尽降。
与此同时,郑国国内太宰欣也趁机作乱,他派人将郑相子阳杀死,同时尽灭驷氏族人,以此达到罕氏独大的目的。
然而,虽然子阳无后于郑,但是子阳的同党并没有被全部铲除,于是到了公元前396年,子阳之党又联合起来作乱,于是郑繻公被杀,郑幽公之弟『姬乙』被拥立为君,史称『郑康公』。
因为种种关系,子阳之难的很多细节已经不为人知,结合各种线索来看,当时可能是这个样子:
战国初年,郑国原本与楚国关系不错,比如郑繻公就一度朝见楚声王,但是随后不久郑国投靠三晋导致两国交恶,由此引来楚悼王的讨伐;郑军大败,太宰欣借郑繻公之手杀死子阳,驷氏被灭,子阳同党却在随后作乱,于是郑繻公被杀。
到了最后,坐收渔翁之利的也就成了一直不为人所注意的太宰欣……
简单说几句
战国初年,因为没有春秋时代 春秋、左传这样比较详尽的编年史,很多资料显得很混乱,也有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不够详实,以至于具体时间都无法考证。
由于正史的记载非常少,子阳之难历来就有争议,甚至有人认为子阳和太宰欣是同一个人,还有人认为太宰欣就是郑康公,各方都是猜测,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论据。
08年前后清华简正好简单提到这件事情,我们这里也参考了这段,所以把子阳、太宰欣、郑康公严格区分为三个人,内乱的性质也定性为罕氏和驷氏之间的政治斗争,结果是郑繻公成为内乱的牺牲品,太宰欣携罕氏独大于郑。
@catslover 2017-11-17 21:56:56
催更催更
-----------------------------
来了来了
994 负黍归韩
韩非云: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
韩非我们都很熟悉,只是他的出场已经是战国末期的事情,至于他所提到的六起臣弑君事件则贯穿于春秋、战国不同时期,比如三家分晋已经发生,比如田氏代齐的基调也已经定下,需要的也不过如威烈王命三晋为侯那样的契机。
还有比如『单氏取周』,说的是春秋末期王子朝之乱时期的事情,当时刘氏、单氏在成功打压王子朝一派后于王室地位得到巩固,后来刘氏与晋国范氏世代通婚、关系密切,待到范氏、中行氏没落后晋国向王室问责,刘氏大夫苌弘被杀,刘氏自此也逐渐没落,由此单氏独大于周王室。
至于『司城子罕取宋』,这事稍后发生,我们晚点再提;
『易牙之取卫』,这个易牙究竟是不是齐桓公时期那位著名的厨子?他在齐桓公活活被饿死之后是否又在卫国干了什么大事?
很遗憾,这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比较令人费解的事情……
其实吧,提到以上几起性质类同的事情,我们想说的还是郑国之『子阳之难』。
也许比起后人所能看到的几行文字来,子阳之难在当时要复杂得多,而这次动乱受益者应该会是后来『取郑』的太宰欣。
当然了,郑国一乱,战斗力一下降,长远来看的话,最终真正受益的说不定其实是韩国……
所以韩国到底有没有从子阳之难中受益?
接下来的表现来看,应该还是会有的……
比如公元前394年,郑康公在位的第二年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负黍反,复归韩』。
负黍我们不算陌生,公元前408年,韩景侯夺取郑邑雍丘,随后第二年郑国便在韩邑负黍打败韩氏。
此番郑国内乱导致负黍叛乱而重归于韩国,一方面说明郑国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定能力占取韩国城邑,另一方面也印证了郑国在对三晋以及楚国的外交策略上再度发生变化。
有意思的是,郑国的内乱、负黍的背叛仅仅还只是导火索,由此引出的是三晋与楚国、齐国,以及秦国之间的大国博弈。
公元前394年,负黍归韩的同年,齐伐鲁,并夺取『最邑』『今山东曲阜市一带』,随后韩国领兵救鲁;
公元前393年,楚悼王九年,楚伐韩,取负黍;
同年,魏军讨伐郑国,并在『酸枣』『今河南延津县一带』筑城,随后,魏军又在『注城』『今河南临汝县一带』击败秦军。
三晋积极扩张,力争拉拢郑、鲁等小国,同时频频与楚、齐、秦等大国交战能够说明什么呢?
很简单,说明这个阶段战争不会少……
公元前391年,三晋再次联合讨伐楚国,并在『大梁』『今河南开封一带』和大梁邻近的『榆关』连续击败楚国,以报负黍之仇。
楚国打不过三晋又该怎么办?
楚国倒也没有闲着,赶紧就给秦国送了厚礼,毕竟一个打不过三个,多拉点盟友总是好的……
还有齐国,又会有怎样的动作?
齐国这次倒是没有卷入到与三晋的冲突来,而是干了另外一件大事,他们的国君齐康公被赶走了……
@catslover 2017-11-17 23:02:49
韩国连战国时期的郑国都打不过,其实挺废的了……
-----------------------------
恩 韩国本身其实在三晋当中就算挺废的...
@善水心 2017-11-18 21:35:25
周末晚上好~
-----------------------------
呵呵 小姑娘好啊
995 田氏代齐
公元前405年,在位51年的齐宣公去世,其子齐康公走到台前。
公元前403年,三晋被列为诸侯,当时三晋有一个很重要的借口便是假借田氏内乱而携天子之命讨伐齐国,齐长城被破,齐国活生生沦为了三晋始侯的背景。
当然了,随后的十几年里齐国也不是什么都没干,比如偶尔也还是能欺负一下鲁国什么的,但是真正掌控齐国的早已换作田和,压根就没齐康公什么事……
齐康公这些年都在干些什么呢?
内容还是比较精彩的,比如美女,比如酒,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政事嘛,一个是不想理,另外一个是理了也没什么用,于是齐康公干脆就懒得上朝听政……
田氏愈强、国君愈弱,时间长了终究会出问题,既然齐康公如此沉溺于酒色之中而不能自拔,田和倒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
公元前391年,齐康公十四年,田和下令将齐康公迁至海边,喝酒可以,把妹也行,听政这么无趣的事情也就免了……
要说的是,田和还是比较『厚道』的,他竟然还给了齐康公一座池城做为食邑,供齐康公吃喝玩乐的同时,主要还是方便齐康公不要把祭祀祖先的大事给耽误了。
所以,齐康公被放逐,是不是就意味着田氏成为齐国的宗主,三家分晋之后他再一次沦为田氏代齐的背景?
其一,和三晋一样,如果没有天子的授命,田和断然也是不会如此大张旗鼓一跃成为齐国大宗的;
其二,既然田和已经把齐康公流放了,当然也是不会放弃让齐康公成为他的背景的,剩下的不过是时间问题……
田和需要等的是怎样的机会呢?
公元前390年,齐伐魏,取『襄陵』『今河南商丘市睢县一带』,看来田和需要积累一定的声望;
同年,鲁伐齐,败齐于『平陆』『今山东济宁市汶上县一带』,看来声望也不是那么好积累的……
三年之后,田和会见魏文侯于『浊泽』『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既然战争不是那么容易带来声望,田和倒也换了一个套路,他向魏文侯表达了自己想成为诸侯的意向,并希望魏文侯能给天子安王带话。
魏文侯会不会同意田和的请求?
毕竟魏国也有着从卿大夫升为诸侯的经历,毕竟打来打去不如相互搞好关系,魏文侯当然愿意派使臣报告天子并通告各国诸侯,请求立齐相田和为诸侯。
所以,安王又会不会同意魏文侯的请求?
和威烈王同意三晋的请求一样,安王似乎也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哪怕践踏王室尊严的是天子本身,安王不同意也得同意……
于是乎,公元前386年,安王在位的十六年,齐康公在位的十九年,在天子的授命下,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并继续沿用齐国国号,史称『齐太公』,田氏代齐也终于成为既成的事实。
三晋始侯,当时晋烈公勉强还有都城和曲沃,田氏代齐之后,齐康公又该何去何从?
很简单,继续流放海边……
再过几年,公元前379年,齐康公黯然去世,加之齐康公无子,田氏齐国果断收走给他的最后一座食邑。
没有了后人,也没有了地盘,姜太公所开创的姜姓、吕氏齐国彻底被田氏齐太公取代,正统齐国就此断绝祭祀。
关于田氏代齐,史记其实已经有比较详细的过程,我们这里基本也没什么创新的东西,主要是把这个过程梳理一遍。
996 大长篇之田氏代齐
赵、韩、魏三晋成为诸侯不到20年之后,田氏取代吕氏成为齐国宗主,距离当年陈完投奔齐桓公并改田氏过去近三百年的时间。
田氏是如何完成从田完时期的隐姓埋名到战国初年尽吞吕氏齐国之地这一艰巨任务的?
或许,从田完逃亡到齐国之后,甚至是田完出生之时,冥冥之中一切早就已经注定……
公元前705年,陈厉公生子陈完,恰逢周太史经过陈国,于是在陈厉公的邀请下周太史为陈完算了一卦。
太史是这样说的:卦辞来看,是为『观国之光』,他以后大概会取代陈国而自己据有国家?但不是在陈国,大概是在别的国家?这事不会发生在他本人身上,大概会发生在他子孙之时?如发生在别国,一定是在姜姓国家,但是大概要等到陈国衰亡,他的后代才会昌盛?
如此惊人的预言,就连周太史都要发出一连串的疑问,他肯定不会想到,这事会在300余年后成为现实,而且所有的细节都符合……
周太史的预言神不神奇?
不要着急,接下来还有更神奇的……
由于陈厉公原本就是勾结蔡人而篡权,后来陈庄公兄弟三人又趁其去蔡国淫乐时夺回政权,此后陈庄公传位陈宣公,偏偏陈宣公因宠信妃子而杀太子御寇,于是才有了公元前672年与太子御寇关系要好的陈完奔齐一事。
从陈完的角度,自己毕竟是逃难而来,因此在齐桓公的热情款待下仅仅只是出任工正并改陈氏为田氏,如是才有了陈田一家的说法;
然而,后来大夫『齐懿仲』把女儿嫁给田完时他的妻子占卜后得到的是『凤凰于飞,和鸣锵锵』这样的吉兆,卦辞表明:田完的后代,成长于齐姜,五世昌盛,并于正卿。八世之后,没有人可以与之争强。
从出生到娶妻,田完带着这两个神奇的预言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此再无太多消息。
毕竟预言强调了,田氏的昌盛那得是五世以后的事情……
于是乎,我们直接跳过田氏前面几代,直接看看第五代田无宇的情况……
到了田无宇时期,先有崔杼杀齐后庄公、后有崔杼和庆封左、右相之争,紧接着又有高栾之乱,一时间可谓乱成一团,这期间田氏又有怎样的表现?
比如崔氏衰败后的公元前545年,庆封到莱邑打猎,田无宇也有跟随,察觉到几大势力即将对付庆氏的田须无以田无宇母亲病重为由赶紧将他召回。
田无宇倒也心领神会,抱着龟甲痛哭骗过庆封的同时渡河后故意破坏渡船、撤毁桥梁,断了庆封回去的路……
可怕的是,事发之前父子二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田须无:祸难将要发生了,我们能得到什么?
田无宇:可以得到庆氏的木头一百车。
田须无:可慎守也已!
『慎守』,谨慎而静观时变,遇到机会当机立断,田氏父子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有着如此过人的谋略。
正是在这一谋略的布局下,公元前532年,田无宇联合鲍国主动出击,一时逼得高、栾两家强攻齐景公,随后高、栾战败二氏落败逃亡,齐国四大家族就此仅剩田、鲍两家,旧势力逐步清场。
五代之后,田氏果然开始昌盛。
到了田氏第六代,适逢齐景公在位,当时,齐景公大造宫室,多养狗马,奢侈无度,税重而刑酷,一时间呈现出屦贱踊贵的怪异景象。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田乞向百姓征收赋税时小斗收进、大斗赐出,暗中向百姓施以恩德,于是百姓心向田氏,田氏家族势力也越来越强大,虽然晏婴多次向齐景公进谏要多加提防,奈何齐景公根本就听不进去。
后来,借着出使晋国的机会,晏婴是这样私下对羊舌肸说的:齐国之政,最终要落到田氏手里。
吕氏齐国迟早要完,一切都按照预言的剧本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接下来便是田氏第七代田常,田常干了哪些事情呢?
需要说明的是,齐景公去世之后齐国再次陷入混乱,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田乞再度联合鲍氏,杀安孺子而立齐悼公,随后田乞出任齐相而独揽齐国政权。
到了田常,一来齐悼公与鲍牧不和而被杀,随后齐简公即位,田常与阚止分居左、右相,结果是田常重新祭出大斗出、小斗进的方法笼络人心,随后杀阚止和齐简公而立齐平公;
二来田常把占鲁国、卫国的土地悉数归还,同时主动和晋、吴、越等大国搞好关系,谋求外部环境的安定;
三来田常和齐平公明确了各自的分工,田常表示:施行恩德是百姓所希望的,这样的好事还是由齐平公亲自来施行;惩罚是百姓所厌恶的,这样的烦心事还是由他自己去执行。
田常执行的是怎样的『烦心事』呢?
几年之内,鲍氏、晏氏、监止,以及公族中较为强盛的一律被他诛杀,齐国从安平以东到琅邪的土地也被化为田氏封地,结果是田氏没了对手,齐平公享有的领地比田常还小……
哦,对了,为了繁衍田氏一族,田常还严格把关挑选了身高七尺以上的姬妾一百多人,并让宾客、侍从随意出入后宫『扩大生产』,后来这些姬妾为田常生了七十多个儿子……
田常借种生子有没有意义呢?
显然是有的,这不到了田氏第八代田盘任齐相时,他把自己众多的兄弟和族人都安排去做了齐国大大小小城邑的大夫。
除了齐国国君还是吕氏之外,可以说田氏几乎已经拥有了整个齐国……
再接下来,田盘传子田白,田白又传子齐太公,也就是田和,于是田氏终于来到了第十代人。
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
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公元前386年,安王封田和为齐侯,从周太史到齐懿仲,再到晏婴,同样神奇的预言,一齐成为现实。
所以,田氏经过近300年的不断演变而最终取代吕氏齐国,仅仅是因为这些预言,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是这样的结果?
很显然不是……
春秋中期以来,齐国霸业崩溃,霸主地位被晋国取代,随后齐国一次又一次陷入内乱,先有崔、庆灭族,后有高、栾没落,田氏却乘势而起越来越强大,因为他们秉承了一贯的原则:慎守,毕竟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
与此同时,田氏和所有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方式都不一样,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采用大斗出、小斗进等方式,逐渐聚集的是民心所向,当齐人共同歌颂『妪乎采芑,归乎田成子』的时候,齐国的国君们却从未意识到百姓们所拥护的为什么是田氏而不是他们自己;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其实有着共通之处,一方面他们无法守住『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的旧规则,以至于公族大夫逐步被蚕食、形成异姓大夫主政从而无人拥护国君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政权逐步下移,土地私有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卿大夫越来越注重土地的兼并与军事力量的发展,从而使得堂堂晋、齐最终只剩一具空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LXL760109 2017-11-19 00:30:16
1
-----------------------------
晚上好 你这够晚的
997 魏文侯赴约
田氏代齐之后,我们先对近期各国主要变动情况做一个简要的汇总。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在位共计13年,随后其子『秦出子』即位,前太子师隰继续流亡在外。
秦惠公在位的年间,秦国与三晋之间的冲突仍是主要矛盾所在:
比如公元前393年,秦惠公七年,魏败秦于注;
比如公元前390年,秦惠公十年,秦与晋战于『武城』『今陕西渭南市华县一带』,随后秦国筑城『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一带』;
比如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十一年,秦国攻打魏邑『阴晋』『今陕西华阴市一带』。
大体来看,随着三晋封侯并趋于稳定,秦国与三晋,尤其是与魏国对河西之地的争夺异常激烈,不过因为吴起的存在,魏国此时稍占上风。
吴起在魏国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我们还是先把秦惠公的事说完……
与三晋频繁交战的同时,秦国与戎狄势力,以及古蜀国之间的斗争也在持续:
比如公元前395年,秦惠公五年,秦伐绵诸;
比如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十三年,秦国再度大举进攻古蜀国,并一举拿下南郑。
总体形势来看,因为三晋,秦国此时东进中原难度太大;因为戎狄以及古蜀国,秦国想要继续开疆扩土也是任重道远。
既然说起秦魏之间的矛盾,我们不妨接下来说说魏国。
魏国的国君也去世了?
有这个可能,不过搞不好也没这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有关魏文侯去世的具体时间,历来有着不同版本的记载:
一种版本来看,魏文侯魏斯出任魏氏宗主50年后去世,也就是在公元前396年前后,随后太子魏击成为魏国第二任国君,史称『魏武侯』。
但是,又从另外一个版本来看,魏文侯在位时间超长,一直到了公元前386年魏国才进入魏武侯元年,不同版本相差了十年的时间。
魏文侯究竟于哪一年去世?
这不重要,毕竟不太好考证……
重要的是进入战国时代以来魏文侯礼贤下士,一面遵从儒家的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一面又大胆启用李悝、吴起等法家改革派人物,魏氏在他这一代正式成为诸侯,魏国也因他的一系列作为而在战国初年显得异常强大。
关于魏文侯,我们最后再说两件小事。
话说有天魏文侯和群臣一起喝酒,喝得还挺高兴,突然天下起雨,魏文侯却准备要出门。
魏文侯要干什么去呢?
他是这样对左右侍臣说的:我和看守苑囿的人约好今天打猎,虽然现在喝着很高兴,但是哪能不赴约呢?
为了不爽苑囿小吏的约,魏文侯坚持下雨天前去打猎,为此后来弄得还挺累的……
又有一天,韩国邀请魏国攻打赵国,三晋初立,魏文侯是这样说的: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
没多久,赵国也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惹得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
后来呢?
后来赵、韩两国知道魏文侯对自己的态度之后都是感动不已,并双双前来朝拜魏国,魏国自此也逐渐成为三晋之首。
@禅___静 2017-11-19 21:41:53
小岳岳~我来了
-----------------------------
小岳岳你好 麻烦把文松的微信号告诉我一下 谢谢
@阿好2017 2017-11-20 21:21:47
好好好
-----------------------------
恩..
@Cassie向阳花 2017-11-20 09:59:22
打卡
-----------------------------
向阳花好
998 田齐桓公
田氏代齐的前后,我们接着来看看其它各国的最新进展。
如果说魏文侯的去世、魏武侯的即任在时间上还有一定争议的话,那么接下来又两位国君在即位时间上相对来说争议是不大的。
换句话说,有两位国君去世的情况也是比较明确的……
公元前387年,赵国开国国君赵烈侯赵籍去世,其子『赵章』即位,史称『赵敬侯』。
不对,关于赵烈侯去世的情况,好像争议也挺大的……
一种版本来看,赵烈侯于公元前400年去世,随后其弟『赵武公』即位,赵武公在位13年后去世,随后才是赵敬侯,结合前面的赵烈侯以及后面的赵敬侯来看,赵武公的谥号略显突兀;
所以在另一版本来看,赵武公可能并不是赵国国君,赵烈侯之后,赵国第二任国君便是赵敬侯。
不管怎样,公元前386年,赵国进入赵敬侯元年。
也就是这一年,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失败而出奔魏国,所以问题就来了,赵朝为什么要作乱?
有可能,赵武公当了国君,赵朝却当不了国君,于是作乱,于是因为这个可能,赵武公看起来应该又是做过国君的……
种种不确定的背后,因为赵朝作乱,倒是有一件事情变得确定起来,那就是迁都,由这一年开始,邯郸正式成为赵国国都。
剧透一点,从这一年开始,直到赵国最终被灭,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邯郸一直是其都城所在。
更神奇的是,邯郸古城自商朝以来便已经存在,长达三千多年的时间里,邯郸二字作为地名竟然从未被更改过,真是十分少有的事情。
好了,说完魏国与赵国之后,接着要说的自然是三晋之一的韩国。
还是公元前387年,韩烈侯去世,在位共计13年,随后其子『韩文侯』即位。
韩国此时的世系会不会和魏国、赵国一样存在比较大的争议呢?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有一位著名的刺客具体活动时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这位刺客便是『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
专诸、豫让的事迹前面有过介绍,最后一位出场的刺客『荆轲』更是名声在外,具体来看,聂政的事迹应该比较明确,区别在于一个版本记载他的正式出场应该是在公元前397年,但是另一个版本他的出场要到20多年以后。
聂政到底什么时候出场?
我们倾向于比较晚的那个版本,所以这个事情晚点再提……
总体而言,作为韩国封侯以来第二位国君,韩烈侯的任期内并没有比较有说服力的成就。
一方面韩国在和郑国的较量中优势不明显;
另一方面秦国也给了韩国不小的压力,典型比如公元前391年时秦惠公发兵讨伐韩宜阳,并连取六座城邑。
了解完三晋以及秦国的动态之后,最终我们还是回到齐国来。
田氏代齐之后,齐国紧接着会有怎样的新闻?
还是同样的主题,有新人要上位,就有旧人要下课……
公元前385年,齐太公二年,齐太公田和去世,在位多少年就不用我们再重复了……
作为田完的十世孙,田和在田氏家族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之后『不辱使命』终于列为诸侯,也兑现了当年和田氏有关的一个又一个预言,随后其子『田午』即位,谥号桓公,因此史称齐桓公。
父子二人一个太公,一个桓公,完全就是想把吕氏齐国成就最大两位国君比下去的节奏……
当然了,出于对春秋霸主齐桓公的尊重,接下来我们还是称田午为田齐桓公,毕竟田氏齐国有山寨的嫌疑……
@catslover 2017-11-20 22:26:25
今天更了吗?
-----------------------------
我觉得更了,难道时差姐姐真的对田氏齐国视而不见么...
@catslover 2017-11-20 22:34:41
涯叔对时差党很不友好,老是告诉我服务器忙
-----------------------------
是对大家都不友好 刚才我也是这样
@catslover 2017-11-20 22:34:41
涯叔对时差党很不友好,老是告诉我服务器忙
-----------------------------
@o弘毅o 2017-11-20 22:36:33
是对大家都不友好 刚才我也是这样
-----------------------------
@catslover 2017-11-20 22:45:53
这样下去涯叔真要完了,虽然我还是喜欢这种论坛的形式。
-----------------------------
形式是一个方面 涯叔现在帖子整体质量感觉确实不行了 杂而乱的感觉...
@catslover 2017-11-20 22:56:21
嗯,主要是质量不行了,而且上推荐的好些帖子简直一言难尽……版主们好像都去搞副业了。
-----------------------------
哈哈 好像上推荐有各种门路的
@catslover
前段时间我还听说好像有某个版的版主喜欢收拾人 凡是不给他打赏的一律是禁言还是什么的...
@阿好2017 2017-11-21 08:41:42
我说的怎么找不到呢
-----------------------------
晚上好啊
@o弘毅o 2017-11-20 22:59:10
@catslover
前段时间我还听说好像有某个版的版主喜欢收拾人 凡是不给他打赏的一律是禁言还是什么的...
-----------------------------
@catslover 2017-11-20 23:12:08
这也行?
-----------------------------
呵呵 其实也没办法 当年涯叔很多版主都很有名 也的确是有干货的
你说现在提起涯叔 好像真没什么版主是叫得上名来的
各位晚上好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秦献公其实是秦国承上启下比较关键的一位人物,因此在他长时间的流亡过程中我们也会时不时的提到他。
战国初年看来,秦国状况其实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开局非常差,正是在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国才扭转住了颓势,并为日后奠定坚实的基础。
999 秦献公即位
公元前384年,齐太公田和之后,齐国进入田齐桓公元年。
同年,还有另外一位后来影响深远的国君上任,这便是秦国国君『秦献公』,秦献公是谁?
我们得从前太子师隰说起。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去世,庶长鼌迎其弟秦怀公出任秦君;
公元前425年,庶长鼌联合群臣围攻秦怀公,秦怀公最终选择自杀;
从被拥立到被攻击,显而易见的是秦国此时君权不稳,权力更多被庶长等群臣掌控。
提一点,所谓庶长,这是游离于中原体系之外秦国的一种官职名称,其中又有庶长、左庶长、右庶长等之分,大致对应中原各国卿一级别。
秦怀公自杀之后,太子秦昭子早逝,群臣便拥立秦昭子之子,也就是秦灵公即位。
国家继承人的问题再次被群臣操控,继续印证着秦国此时内政情况。
公元前424年,秦国进入秦灵公元年,同年,太子师隰出生;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10岁的太子师隰没能接班,只能逃亡去往魏氏……
太子师隰为什么不能接班?
因为秦昭子之弟、秦灵公的叔父秦简公夺权。
公元前414年,秦国进入秦简公元年,此后十余年时间里秦简公倒也作出一些改革,比如将佩剑的权力由传统贵族下放至普通官吏乃至平民百姓,比如积极修筑长城加强防御。
但是所有的这些和前太子师隰都没有关系,他所能做的,只有继续流亡……
秦简公之后,传子秦惠公,秦惠公之后,又传子秦出公,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秦出子。
公元前386年,秦国进入秦出子元年。
为什么秦出子会有这样一个略显怪异的谥号?
问题在于,他的执政经历的确也不太正常……
其一,秦出子于公元前388年出生,即位时才年仅2岁,2岁的国君能干什么?
恐怕什么都干不了,所以除了秦出子、秦出公的称呼外,比如秦少主、秦小主说的也是这位国君。
其二,少主秦出子既然太小,具体工作自然得有人来替代,传闻这个人便是秦惠公的夫人、秦出子的母亲。
偏偏秦出子母亲在用人上不太符合朝中贵族们的口味,一时间出现『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的尴尬局面。
总之一句话,庶长很生气……
看到没,秦国频繁更换国君对内造成的严重恶果便是君臣名分完全颠倒,对外则是原本归属秦国的河西之地被魏国牢牢占据。
这次对国君不满的庶长我们称之为『庶长改』,他在对秦出子及其母亲不满后瞄了一圈把目标对准了前太子师隰,这时候已经是他流亡在外的第29年。
两个问题,第一,前太子师隰愿不愿意配合庶长改回来出任国君?
这应该是道送分题……
第二,魏国愿不愿意放他回去出任秦君?
从魏国的角度,久居魏国多年的前太子师隰出任秦君对改善两国关系是有好处的,所以同样没问题。
于是乎,公元前385年,秦出子二年,庶长改在河西之地迎接前太子师隰用拥立其为国君,史称秦献公。
至于秦出子和母亲会有怎样的结局?
小少主和母亲在简单抵抗一番后遭遇失败,秦出子被杀、旋即母亲自杀,随后二人被沉入深渊,连个正式的墓葬都没捞到……
@catslover 2017-11-21 23:00:38
秦国好多国君即位的时候年龄都小,居然没出大事,也是运气好。
-----------------------------
秦出子表示有话说...
@catslover 2017-11-21 23:00:38
秦国好多国君即位的时候年龄都小,居然没出大事,也是运气好。
-----------------------------
@o弘毅o 2017-11-21 23:01:28
秦出子表示有话说...
-----------------------------
@catslover 2017-11-21 23:06:01
我说是秦国没出大事,不是国君本人哦……
-----------------------------
恩 我语文不太好...
所以结合秦国的轨迹来看 能够笑到最后还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
当然了 我倒是觉得任何成功的背后 都应该会有好运相伴
@LXL760109 2017-11-21 22:43:00
1
-----------------------------
晚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