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1000 在德不在险
  竟然更到1000节了...
  大家晚上好

  近期我们会把主要焦点放在吴起身上

  不过 目前来看吴起的经历比较模糊 很多重大事件具体时间也存在争议...
  1000 在德不在险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止从死』。
  什么叫做止从死?
  『从死』,其实就是我们时不时提到的陪葬,比如公元前678年秦武公去世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也就是说秦国正式以臣妾等人陪葬始于春秋早年;又比如秦穆公去世时从死者多达一百七十七人,甚至包括当时颇有贤德的子车氏三兄弟也因此殉葬。

  事实上,殉葬制度盛于商朝,西周也颇为流行,但是进入春秋以后中原各国已经逐渐摒弃这一残酷的陋习。
  倒是秦国一直乐此而不疲……
  于是,就在秦献公上台的第一年,我们看到他就作出重大改革,直接下令在秦国废除殉葬的制度,仅仅就这一点来看,秦国往后每年都会有不少的人因为权贵阶级的死而幸免于难,而人口的数量往往又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战斗力。

  中原三晋,齐国以及秦国介绍一圈之后,我们不妨换个视野,一起来看看久不路面的楚国,以及吴起。
  吴起不是在魏国的么?
  的确是,不过他后来跑楚国去了……

  要说的是,吴起的个人经历很是复杂,前面我们介绍到他在鲁国的一些遭遇,并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奔魏国、经李悝的推荐后得到魏文侯的重用。
  李悝看来,吴起贪名好色,但是带兵打仗的水平直追司马穰苴,所以吴起带兵打仗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话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之后,吴起接连攻打秦国并攻占五座城邑,一时好不风光,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当时,吴起为将,却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甚至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
  如此带兵方式,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下,在那些贵族出生的将领们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当然了,这显然对吴起笼络军心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更有甚者,某次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竟然亲自为他吮吸毒汁。
  如此体恤下属,令不令人感动?
  的确是令人感动,比如那位士兵的母亲就感动到哭……

  有人就奇怪了:你的儿子不过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却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还要哭?
  你猜士兵母亲怎么说?
  她是这样说的: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就吸过毒疮,他父亲英勇作战,最后战死在敌阵中,现在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了,所以才会哭他。
  如此看来,吴起在凝聚人心上的确是独树一帜,但这也不一定就全是好处,毕竟打仗是要死人的,吴起不伤心,但是会伤到千千万万母亲的心……

  当然了,吴起也不是只有贪名好色的一面,比如魏武侯有次泛舟黄河、顺流而下,此情此景,行至中途对吴起感慨道:美哉乎,山河之固,这是魏国的宝啊。
  然而,吴起是这样回应的:国宝不在于地势险要,而是在于德政。当初三苗氏部落左有洞庭湖、右面有彭蠡湖,但是不修德义,被禹消灭了;夏桀居住之地,左是黄河、济水,右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南面,羊肠阪在其北面,但是朝政不仁,被商汤驱逐了;商纣都城,左是孟门,右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黄河过其南,但是施政不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您不修德政,恐怕就是这条船上的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
  魏武侯会怎么看吴起的言论呢?
  听罢再想想,魏武侯表示,吴起说的对……
  @catslover 2017-11-22 22:28:01
  吴起真是大神级别的人物
  -----------------------------
  然而他的命运真是够一波三折的...

  @catslover 2017-11-22 23:21:58
  就是这么一波三折更显出这人的大神本质啊
  -----------------------------
  恩 我已经在整理吴起部分的小结了
  我个人倒是认为 有关吴起的很多负面事情不一定是真实的
  @Cassie向阳花 2017-11-23 07:53:30
  顶
  -----------------------------
  向阳花好
  1001 魏武卒制
  1001 魏武卒制

  从魏文侯起,吴起善用兵、廉洁不贪、待人公平,因此而深得将士欢心,后来吴起被任命为『西河守』,一时更是令秦、韩头疼不已。
  除了善用兵、得人心,吴起在军事上难道就没有别的特色了?
  当然还是会有的……

  李悝变法之后,魏国在经济、法律体制上俨然领先于时代,但是,经济毕竟只是国力的一部分,光有经济,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是无法在强国林立的局势中占得先机的。
  如何才能让魏国的军队也脱颖而出?
  吴起给出的军制改革办法叫做『武卒制』。

  何为武卒制?
  吴起以为,衡量军队战斗力的标准不在寡众,而是在于一个『治』字,而他提出的武卒制是这样体现治的:
  首先,吴起提出了考选士兵的一套全新标准,并以此来组织一直名为『武卒』的军队,这套标准之严格大大超乎了以往任何诸侯国的选人标准。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也就是说,在武卒制的体系下,士兵必须身上披上内外三层的重甲,能开十二石之弩,也能背五十只箭,手执长戈,腰悬利剑,同时携带三天的军粮,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这样才有资格成为武卒一员。
  这哪里就是在选普通士兵,吴起所要组建的分明就是一支特种兵部队……

  所以问题就来了,武卒制标准如此之苛刻,会不会有人甘愿被招募?
  这不吴起就提了么,『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一旦被选入武卒的话,没有身份的奴隶不但可以马上恢复普通百姓的身份,而且还有机会得到赏赐的土地住宅,总之一句话,和过往下地就是农民、拿起武器就是士兵的制度比起来,武卒制的奖励机制可谓空前。
  重赏之下,必然就会有很多勇夫了……
  当然了,吴起也说了,兵不在多,而在治,不是每个勇夫都有机会加盟武卒的,毕竟『考核』得过关……

  顺便要说的是,选拔素质出众的人组建武卒还仅仅只是第一步,如何『治』好这支精锐部队后续还有更多工作要做。
  比如吴起曰:如果法令不严明、赏罚无信用、鸣金不停止、擂鼓不前进,虽有百万之众,这样的军队又有何用?所谓治理好,就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前进后退有节制、左右移动听指挥,虽被隔断仍能保持各自的阵形,虽被冲散仍能恢复行列,上下之间同安乐、共患难,这种军队,能团结一致而不会离散,能连续作战而不会疲惫,无论用它指向哪里,谁也不能阻挡。
  这样的军队叫什么?
  吴起说,这叫『父子之兵』。

  比如吴起又曰:士兵在战斗中往往死于没有技能,败于不熟悉战法,所以用兵之法首先是训练,一人学会战斗本领了,可以教会十人,十人学会,可以教会百人。百人学会,可以教会千人。千人学会,可以教会万人。万人学会,可以教会全军。战法上,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阵法上,圆阵变方阵,坐降变立阵,前进变停止,向左变向右,向前变向后,分散变集结,集始变分散,各种变化都熟悉了,才授以兵器,这些都是将领应该做的事情。
  从创建到强化训练,吴起所创的魏武卒制战斗力空前强大,不同时期都取得了无数辉煌的战绩。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后来却在魏国混不下去了……
  @catslover 2017-11-24 21:46:35
  催更?
  -----------------------------
  哈哈 小姑娘最近这是抛弃时差姐姐的节奏啊
  @LXL760109 2017-11-23 21:56:02
  1
  -----------------------------
  周末好
  1002 吴起奔魏
  1002 吴起奔魏

  吴起曰:文武兼备之人,才能胜任将领,刚柔并济,才能统军作战。
  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对于将领的评价往往只是看他的勇敢,但是吴起看来,勇敢对于将领来说不过是应该具备的若干条件之一,单凭勇敢必定会轻率应战,轻率应战而不考虑利害是不可取的。
  吴起认为,将领当注重的有五件事,一是理,二是备,三是果,四是戒,五是约。
  理,指的是治理众多的军队要象治理少数军队一样有条理;
  备,指的是部队出动就象面对敌人一样要有戒备;
  果,指的是临阵对敌不可考虑个人的生死;
  戒,指的是哪怕打了胜仗还要同初战时那样慎重;
  约,指的是法令简明而不烦琐。
  很显然,和孙武后来并称为『孙吴』的吴起在军事造诣上显然是非一般人所能比的。
  所以,我们还是来看看为什么吴起在魏国却混不下去了……

  话说到了魏武侯时期,出任西河守的吴起已经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适逢魏国又要选相,结果被任命为国相的却是『田文』,吴起很不服气、很不高兴……
  吴起对田文说道: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可以。
  吴起: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去死战,敌国不敢图谋魏国,您和我比,谁好?
  田文:不如您……
  吴起: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府库的储备,您和我比,谁行?
  田文:不如您……
  吴起:拒守西河而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服从归顺,您和我比,谁能?
  田文:不如您……
  吴起: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职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呢?
  田文: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吴起:不如您……

  没过几年,田文去世,出任魏相的又成了『公叔痤』,公叔痤这个人虽然娶了魏君国公主,倒也是有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比不过吴起,于是便有点畏忌吴起。
  如此一来,他的仆人有话说了:要不想办法把他赶走?
  吴起:……

  如何才能赶走吴起?
  仆人是这样说的:吴起为人有骨气,但是又喜好名誉、声望,您可以先找机会对国君说『吴起是个贤能的人,但是您的国土太小了,又和强大的秦国接壤,我私下担心吴起没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如此一来,国君肯定会问该怎么办,到时候您就趁机说另选个公主嫁给他来试探,如果吴起没有长期留下来的心意,就一定会推辞。
  然而,吴起那便又是这样安排的:公叔痤找了个机会让吴起来到自己的府上,故意让吴起和自己娶的那位公主见面,并且刻意让公主对公叔痤发怒且露出鄙夷之情,吴起瞬间就觉得娶公主好像并不是什么美差……

  于是乎,为了试探吴起是否有长留魏国的心意,魏武侯果然提起了婚事,吴起会不 会同意?
  吴起哪里会知道这个套路,当然就赶紧拒绝了……
  这下公叔痤有话说了:公主都不娶,吴起果然是不打算长期留在魏国的……

  一场精心的策划下,魏武侯果然开始怀疑起吴起,从此也不再信任吴起。
  吴起还能怎么办呢?
  魏国看来是呆不下去了,吴起决定跑路,下一站,楚国……
  有关吴起奔楚的背景 这算是比较“正统”的一种说法 详见于史记。

  但是有关吴起的很多事情几乎没有不同史料相互印证,所以这段经历历来也是有人怀疑的。

  对于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会专门讨论。
  @回忆勾画那些年 2017-11-25 15:48:40
  居然是15年的帖子,逛天涯这么多年居然没发现这个好帖
  -----------------------------
  呵呵 正常 涯叔帖子沉得蛮快的
  大家周末好
  1003 吴起变法
  1003 吴起变法

  公元前387年前后,遭遇陷害的吴起从魏国逃奔楚国,此时楚国国君是在位十余年的楚悼王。
  吴起和楚悼王之间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吴起的贤能楚悼王早已耳闻,因此来到楚国后不久吴起便被任命为令尹,这是他在魏国想做而做不到的职位。

  于是乎,有了更大权力的吴起自然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去发挥他的政治才华,公元前486年前后,吴起在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方方面面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史称『吴起变法』。
  具体来看,吴起变法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
  比如『明法审令』,明确相关法律,做到依法办事,令出必行,这和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可谓异曲同工;
  比如『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对于无关紧要的官员加以裁剪,对于已经比较疏远的公族加以废除;
  比如『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精兵简政之后楚国有了更多的精力抚养战土,吴起致力于加强军事力量,并打击四处往来奔走的『纵横家』。

  吴起以为,楚国可谓『贫国弱兵』,主要原因则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这些旧有的贵族上逼主而下虐民,典型比如『楚声王』究竟死于谁手都成为了一桩悬案。
  结合楚国的现状,吴起变法又可以总结为『损有条而补不足』,即剥夺旧贵族们的『余』来补充政开支的『不足』。
  除了精简无用之官、废除疏远公族外,吴起认为楚国地广人稀,多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百姓,因此又把部分贵族阶级迁移到大量荒凉地区,一来可以分散打击旧贵族的势力,二来还可以开发荒凉地区……

  与此同时,吴起甚至还对楚国的『官场文化』进行了大力的整治:,
  比如吴起提出『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要求大家能够为公而忘私,行义而不计毁誉,一心为君主政权效力;
  比如吴起禁止『塞私门之请』,也就是说杜绝私下请托走后门任用官员的现象;
  还有比如吴起抑制四处游说的纵横家,『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避免各种不同观点对变法带来负面的影响。

  吴起变法好不好?
  从楚悼王的角度,打压权臣、贵族,加强君权,并打造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无疑这是极好的;
  但是对于众多因变法而利益受损的权贵来说,这样的变法自然是要坚决反对的……

  比如吴起出行巡视的时候,大夫『屈宜臼』就表示以『善治国家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这样偏道家的理论攻击吴起『变其故而易其常』,并以『兵』是『凶器』、『争』是『逆德』攻击吴起富国强兵的主张是『阴谋逆德,好用凶器』。
  更夸张的是,屈宜臼直接说吴起是『祸人』,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这是准备要『逆天道』……
  吴起该怎样回应屈宜臼的攻击?
  吴起认为,不惧威胁、坚决实行变法就是了……

  短短几年之内,楚国在吴起变法之后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比如『南收扬越,北并陈蔡』,比如吴起一度击退三晋的进攻,接着又向西讨伐秦国,一时间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强大深感忧虑。
  然而,吴起在楚国变法最终还是被看作一次不太成功的变革,为什么呢?
  因为随着楚悼王去世,吴起再度陷入绝境……
  @点点断月点 2017-11-25 22:22:02
  刚想催更啊!没想到,这么自觉!2333
  -----------------------------
  要不我等等 点点再催催看?
  1004 吴起伏尸
  1004 吴起伏尸

  公元前386年,赵国进入赵敬侯元年,这一年,因为赵武公之子赵朝作乱,赵国由中牟迁都至邯郸;
  公元前385年,赵敬侯二年,赵国在灵丘击败齐军;
  公元前384年,赵敬侯三年,赵国发兵救魏,在廪丘大败齐人;
  公元前383年,赵敬侯四年,赵、魏两国转入敌对状态,魏败赵于兔台,同时赵国修筑城邑『刚平』『今山东宁阳一带』,随时准备攻打卫国。

  赵、魏之间为什么会突然翻脸?
  事发突然,加之我们掌握的信息不够详实,这个结论还真不太好下……
  不过有一件事情倒是可以确定,赵朝作乱失败后逃亡魏国,随后不久亦曾带领魏军讨伐赵国新都邯郸,后来魏军攻城未果,遭遇失败后不久撤离。

  公元前382年,赵敬侯五年,齐、魏联合卫国讨伐赵国,刚平旋即被占领。
  赵伐齐、赵救魏而伐齐,随后赵、魏交战,紧接着齐、魏联合伐赵,三晋与齐国之间的关系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到底谁更强一些呢?
  可能是楚国……

  公元前381年,赵敬侯六年,赵国向楚国借兵攻打魏国,魏邑『棘蒲』『今河北赵县一带』被占领。
  一系列的铺垫之后,我们发现此时的楚国相当强势,这显然得益于吴起投奔楚国后的改革与变法。
  只是,不管是楚国还是吴起,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为什么呢?
  因为,楚悼王去世了……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在位共计21年,随后其子『熊臧』即位,史称『楚肃王』。
  楚悼王一死而楚肃王立足未闻之际,朝中风向突然大变,宗室群臣突然联合起来发动骚乱。
  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悼王所支持的吴起……

  孤家寡人的吴起能怎么办呢?
  情急之下,吴起想到一个办法,他赶紧逃到停尸的地方,并伏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
  原来,按照楚国当时的法律,『丽兵于王尸者』是重罪,而且是要『逮三族』的,也就是说,胆敢在楚悼王尸体上动用武力,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

  所以,吴起能不能用这招保命?
  然而,想要收拾吴起的那群人已经管不了这么多了,乱箭齐发,吴起仍然难逃一死。
  至于楚悼王的尸体当然也少不了挨上几箭……

  短短的几年之间,吴起在楚国的变法虽然在政治制度上有过一些改革,也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奈何此时楚国以昭、景、屈三家为代表的公族势力牢牢掌握着军政大权,等到吴起一死,楚国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吴起变法所带来的效果也就付诸东流。
  当然了,『吴起伏尸』虽然没能救回他自己一命,但是因为射杀他而误伤楚悼王尸体的人同样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楚悼王安葬停当之后,楚肃王正式即位,但凡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一律被处死,乃至灭族。

  被处死的有多少人?
  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竟然有七十多家。
  吴起虽死,倒也赚到足够多的人头……

  从鲁国,到魏国,最后再到楚国,吴起出色的能力、卓越的成就,伴随的却是一连串巨大的争议,如何客观的去评价吴起?
  这恐怕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话题……
  @catslover 2017-11-26 00:13:20
  看吴起的经历,所到之处,无不成功,真是应了那句话,金子到哪里都发光,虽然这句话对99.99%的人才都不成立。然而自己又是这样的结局,这也是拙于谋身的一位。
  -----------------------------
  呵呵 吴起的事情感觉真不好说 很多线索都太模糊 基本不清楚当时的背景
  比如接下来不久的商鞅 看起来混得比吴起要滋润一下 最好结局也难逃悲惨二字...
  1005 大长篇之吴起
  1005 大长篇之吴起

  吴起曰:凡明主,必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吴起认为,谋求治好国家的君主,必须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吴起在军事、政治上的见解后来被浓缩为兵家史上重要的典籍『吴子兵法』,这部著作和孙武所作『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足见吴起在兵家,乃至古军事史上的地位之高。

  大致特点来看,孙子兵法理论性强,更多阐述的是有关作战指挥的基本原则,吴子兵法操作性强,对于治国、选将、练兵、料敌应变以及赏罚机制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同时,时间上来看孙子兵法在前,吴子兵法在后,吴起弃儒从兵后一定程度上受到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吴子兵法可谓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发展。
  尴尬的是,孙武因为神秘的个人经历后来被封为『兵圣』,吴起却因为『杀妻求将』等一系列负面的典故而在道德方面遭受各方指责,以至于其能力和成就反而被忽视……

  吴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不妨再次简单回顾他生平几个重要片段。

  卫国时,吴起四处奔走而倾家荡产,却仍没能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讥笑后吴起连杀三十余人,逃走之前对母亲发誓: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师从曾参,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回家奔丧守孝,曾参断然与吴起断绝师生关系,吴起此后弃儒学兵。
  学成兵法后吴起奉事鲁穆公,适逢齐宣公伐鲁,为了获得鲁穆公的信任,吴起竟然杀死自己来自齐国的妻子,虽然吴起后来在鲁国也立下战功,但是『杀妻求将』成为他在鲁国最为醒目的一张标签……

  从卫国求取仕途,到鲁国渴求功名,如此吴起和后来与魏武侯大谈治国之道在德不在险的吴起形象上可谓大相径庭,所以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吴起?
  有关吴起离开卫国的事情,还有这样一个版本:

  传闻,吴起是卫国左氏邑中乡人,某天他让妻子织丝带,幅宽比要求的尺度窄一点,于是吴起让自己改一下,然而妻子虽说口头答应,等到丝带织成,吴起发现还是不符合要求的尺度,于是生气了……
  妻子认为,她在一开头就已经把经线确定好了,所以不能更改,吴起并不认可这个理由,于是干脆就修掉了妻子……
  于是乎,妻子跑到自己弟弟那里,希望弟弟能够帮忙说起,毕竟弟弟当时卫君重用,然而弟弟是这样说的:吴起是制定法令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用来为大国建立功业,必须首先在自己妻子身上兑现,然后才可能推行开去,你怕是没希望回去了。
  后来,吴起果然没有听从妻子弟弟的请求,而是离开卫国到了楚国。
  从这个版本来看,吴起在卫国既没有仕途的坎坷,没有怒杀乡人的鲁莽之举,也没有犯儒家不忠不孝的大忌,有的只是对法令的推崇与偏执。

  有关吴起师从曾参一事,需要强调的是,曾参和吴起并不一定存在重合的活跃时间段……
  时间来看,曾参大致出生于公元前505年前后,去世于公元前435年前后,吴起追随曾参学习儒术又大致在公元前410前后……
  当然了,也会有人认为吴起的老师曾子指的并不是曾参,而是曾参的弟子『曾申』,一字之差,使得吴起追随儒家的这段经历变得不确定 。

  至于『杀妻求将』,这个令吴起最受后人诟病的事情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想要说的是,无论是吴起重金求仕途未果而杀乡人,还是不回卫国奔丧被儒家开除,这些都是出自鲁人之口,当时吴起大败齐军,风头正劲,于是才有了这番诋毁。
  换句话说,这些事情的真实性本身就严重值得怀疑……

  至于吴起到底有没有杀自己的妻子,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版本丝织带有关。
  当时,吴起把一条丝织成的带子给妻子看,并让他织一条一样的,结果妻子织的并非一模一样,而是额外多用了些工夫,织得比原先那条还要好,于是吴起生气了,认为这是妻子不听自己吩咐的表现……
  后来,为了这事吴起休妻,妻子父亲前去求情,吴起表示自己从来不说空话,就此离开卫国……
  种种迹象表明,吴起早期所谓的『黑历史』疑点本身不少,很有可能出自后人的附会,乃至刻意诋毁,而且这种事情不止是发生在鲁国,比如公叔痤设计逼走吴起一事同样存在蹊跷……

  公元前362年,公叔痤大败韩、赵联军于浍水北岸,面对魏君的巨额奖赏,公叔痤毫不贪功,而是反复强调魏军之所以英勇善战,皆因吴起当年训练有方,公叔痤的谦逊受到魏君的肯定,后来赏赐也给了吴起的后人,成就一段佳话。
  所以,假使公叔痤当年真的忌惮吴起,他又有什么理由在后来把自己的战功转嫁给吴起?
  一定是哪里弄错了……

  事实上,吴起之所以从魏国再到楚国,我们从他后来在楚国的遭遇上多少也能看出一丝端倪。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楚国的贵族阶级,明法审令、废止世卿世禄、禁止行私请托,不是吴起看不到楚国积弊所在,也不是吴起面对阻力心生怯意,奈何支持他改革的楚悼王死得太早……
  提一点,为了有效『废公族疏远者』,吴起给出的具体措施叫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也就是说,三代人之后,爵位、俸禄通通被收回,传统贵族势力遍布楚国上下的背景下,吴起恐怕早已被列入黑名单……
  有意思的是,楚悼王去世之后,面对贵族们的集体围攻,吴起选择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复仇』方式,那就是伏在楚悼王尸体上,即便吴起最终被射杀,但是受牵连被灭族的竟然有七十多家,足见吴起在楚国得罪的人之多,仇恨拉得之深。

  吴起曰: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
  吴起又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吴起以为,战争的起因无非有五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慎重对待,与此同时,穷兵黩武、频繁发起战争也是不对的,短短时间内哪怕是五战五胜,却也会过度消耗不能修养生息而招致祸患。

  真正能称帝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吴起认为,平时努力治国治军,关键时刻取得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就可以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总的来看,从鲁国,到魏国,再到楚国,吴起的一生,无论在哪个阶段、哪个国家都能屡建奇功,但又始终不能摆脱遭遇陷害乃至谋害的命运,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改革的道路上,不会总是充满了阳光,纵使吴起有足够的决心披荆斩棘,但是个人的力量总是会在历史的洪流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所以,到底该如何究去评价真实的吴起?
  恐怕很难,层层渲染之后,我们所能看到的吴起,恐怕不过是某些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吴起……
  @阿好2017 2017-11-27 13:24:22
  呀一呀一
  -----------------------------
  晚上好啊
  @许象 2017-11-27 15:32:18
  祝贺楼主突破20000楼
  -----------------------------
  呵呵 有一阵子啦
  @Cassie向阳花 2017-11-27 08:11:31
  顶
  -----------------------------
  向阳花好
  @善水心 2017-11-27 21:13:28
  来了这么久还没更文啊
  -----------------------------
  在等小姑娘啊
  1006 墨家矩子
  1006 墨家矩子

  楚悼王、吴起去世,由此牵连楚国七十多个家族被灭族之后,我们介绍另外一个同样被卷入此次事件的人,他就是墨家领袖『孟胜』。
  公元前444年,公输班造云梯协助楚惠王伐宋时其创始人墨翟,也就是墨子有过出场。
  传闻墨翟师从儒术,最后却脱胎于儒术建立了自己的墨家理论,尤其提倡兼爱、非攻等和儒家截然不同的理念。

  墨子会如何践行他的兼爱、非攻?
  鉴于其超强的守城本领,墨子后来广收弟子,组建了一个严密的组织团体,宣传墨家主张的同时四处奔走,劝阻没有必要的战争,有必要的话,还会率领众弟子亲自参与到守城当中。
  有意思的是,墨家多以『裘褐为衣,跂硚为服』,也就是说墨子带领弟子们着的是粗布衣裳、穿的是草鞋,却在群雄肆意扩张的年代穿梭往来,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与思想主张。

  不同于其它派别,墨家并不刻意依附于那一个国家,也不主动攀附于权贵集结,而是有着自己独立而严密的组织,这在早先的社会背景下几乎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从墨子起,他们的首领被称作『矩子』,传闻墨子去世后其弟子禽滑厘成为第二任矩子,再后来墨家逐渐分成了『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个分支,而在吴起去世的时候孟胜正好便是墨家矩子。
  从他的事迹来看,墨家在此时应当还没有分裂开来。

  孟胜和吴起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传闻楚国有位贵族人称『阳城君』,孟胜与阳城君交好,于是阳城君便让他带领墨子子弟守卫自己的封邑,并且以璜玉一分为二作为符信,双方约定只有合符以后才能听从命令。
  结果呢?
  结果阳城君也参与到射杀吴起以及楚悼王尸体的这场动乱之中,等到楚肃王治罪下来时,阳城君跑路了……

  于是问题就来了,楚肃王虽然杀不了阳城君,但还是准备收回他的封邑,偏偏孟胜又没有和阳城君合符以确定下一步计划,所以他该如何应对?
  孟胜是这样说的:我接受了他的封邑,又有符信为凭证,现在见不到符信,自己的力量又不能阻止楚国收回封邑,看来只能为此而死了。
  恰好孟胜有位学生叫做『徐弱』,他是这样说的:死了如果对阳城君有好处也就算了,如果对阳城君没有任何好处,却使墨家在社会上断绝了,这是不可以的。
  孟胜回应到:我对于阳城君来说,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从今以后,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正是为了实行墨家的道义而使墨家的事业得以继续!

  问题是墨家眼看都要灭亡了,事业还能怎么继续呢?
  孟胜表示有办法,他准备把钜子的职务先传给『田襄子』,然后再赴死……
  徐弱表示很感动,转过身去就在孟胜面前自刎而死,为的是以死为墨家扫清道路……

  随后,孟胜慷慨赴死,一同为他殉死的学生竟然多达一百八十人,其中有两个学生没有死,因为他们要把孟胜的命令传达绐田襄子。
  然而,完成任务之后,这两个人却准备回到楚国再为孟胜殉死……
  田襄子能怎么办呢?
  他只得赶紧制止两位学生,并且说道:孟于已把钜子的职务传给我了,你们现在应当听我的,不准再死了……

  很遗憾,这位和田常谥号一样的矩子虽然使得墨家得以延续下去,但是两位学生后来还是追随自己的钜子孟胜而死……
  @catslover 2017-11-27 22:05:58
  今天更得早,表扬表扬
  -----------------------------
  经常都很早的啊...
  1007 合纵连横
  偷偷来更新...
  1007 合纵连横

  公元前480年,田齐桓公在位的第五年,也是齐康公在位的第二十五年。
  当然了,随着公元前386年安王封齐太公田和为齐侯,田氏代齐已经成为事实,被流放至海边的齐康公不过是孤家寡人。
  我们仅仅想说的是,此时此刻,齐康公仍然在世……

  这一年,齐伐燕,取『桑丘』『今河北保定徐水县一带』。
  提一点,此燕国便是后来并称七雄之一的燕国,也就是春秋时期我们所说的北燕。
  因为地理位置关系,春秋时期有关燕国的介绍并不多见,哪怕一直到了战国初期,这种情况其实仍在继续。

  大致来看,桑丘位于燕国南部边界一带,由此表明齐国在与三晋斗争的同时不忘往北扩张。
  遥想当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携管仲、隰朋等人伐山戎至孤竹而还,不想燕庄公送齐桓公回国时太过热情一直送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直接把燕庄公所到之处全部割让给燕国。
  到如今田齐桓公直接攻占燕国边境,不到两百年的时间我们所见证的是各种形势、乃至观念上的变化历程。

  说起来,齐国伐燕的背后,其实还隐藏着几个大国之间一段激烈而精彩的博弈。
  这一年,秦、魏联合进攻韩国,韩国遂求救于齐国,救还是不救?
  田齐桓公的选择是先召集群臣商议一番……

  一方观点认为,干脆不救;
  于是有人反驳了:如果不救,韩国就会失败,韩国失败,就会被并入魏国,到时候魏国给齐国带来的威胁更大,因此,必须得救。
  简短一席话,战国时期你争我夺、此消彼长的味道已经显现出来,接下来各国为了拉拢更多盟国而精准打击对手的『合纵连横』策略也将不断上演,『合纵』与『连横』所要谈论的问题正是类似于此。

  所以问题就来了,对于眼下的齐国而言,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不救一方还有话要说:秦、魏进攻韩国,楚、赵一定去救韩,齐国正好也就有了绝佳时机攻打燕国。
  于是乎,田齐桓公对韩国使者表示齐国一定会救援,得到消息的韩国自以为会得齐国的援助,因此大胆与秦、魏交战。
  结果呢?
  结果楚、赵两国知道后为了牵制秦、魏,果然迅速发兵救援,齐国则趁机出兵袭击燕国,轻松占领了桑丘……

  兵法曰: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孙武早就指出,出兵要指向对手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要在对手意料不到的方向。
  田齐桓公以为,玩阴的,有奇效……

  只是,田齐桓公也不用高兴太久,毕竟秦、魏也没能给韩国带来实质性的打击,缓过来之后,韩国要报复了……
  同年,魏武侯七年,韩伐齐,至桑丘。
  也就是说,齐国攻占桑丘没多久,一肚子怨气的魏武侯也把气撒在了桑丘这个地方,不过此时桑丘已经成了齐国的地盘……

  所谓合纵连横,原本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推崇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更多的弱国来抵抗强国,连横的目的正好相反,其目的在事奉强国为靠山从而进攻其它弱国,以此达到自保乃至兼并和扩张的效果。
  毫无疑问,田齐桓公的这次举动暂时还没有纵横家参与其中,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合纵连横的时代即将到来。
  @catslover 2017-11-29 00:09:40
  这个齐桓公做人可不如那一个
  -----------------------------
  哈哈 时差姐姐果然怨念很深
  @禅___静 2017-11-29 10:17:09
  小岳岳早上好
  -----------------------------
  才女泥嚎
  1008 秦国迁都
  1008 秦国迁都

  公元前479年,我们还是来说说齐康公。
  按道理,这应该是他在位的第二十六年,不过,这也将是他在位的最后一年……
  这一年,齐康公落寞去世,加之无子,田氏留给他的最后一座封邑也被剥夺,这就意味着自姜太公以来存在六百多年的吕氏齐国正式成为历史,从此齐国所发生的一切都只与田氏齐国有关。

  还是这一年,我们一起来看看秦国的近况。
  公元前385年,秦献公自魏国结束长达近30年的流亡而回到秦国出任国君。
  当时,庶长改的协助下,秦出子被杀,秦出子母亲自杀,秦献公成功夺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秦献公长期流亡魏国的这段经历,秦、魏之间接下来在外交策略上必然也会有所调整。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元年,秦国止从死,活人殉葬制度被废除;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二年,秦献公下令在『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一带』筑城,并在随后不久迁都栎阳,自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城后,作为都城有着近300年时间的雍城就此彻底告别秦国的政治中心;
  提一点,公元前419年前后,秦灵公其实已经将都城临时迁至『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一带』,为的是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牵制,而从地理位置来看,从雍城到泾阳,再到栎阳,战国以来秦国都城的位置可谓一路向东扩进,更加接近于中原核心地带。

  公元前379年,秦献公六年,秦国在『蒲』『今山西临汾市一带』、『蓝田』『今陕西西安蓝田县一带』、『善明氏』分别筑城置县;
  公元前378年,秦献公七年,秦国又有新动作,这一年秦献公下令『初行为市』,也就是说,秦国自此开始设置市场以供贸易之用。
  栎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自公元前408年秦国推出初租禾的土地政策之后,秦献公此番再度在经济体制上进行改革,更多也是为栎阳以及其他各地逐渐兴起的商业趋势作出积极的应变。

  秦献公积极改革之余,我们再来介绍两位国君的去世情况。
  公元前377年,韩国国君韩文侯去世,在位共计10年,随后其子『韩哀侯』即任。
  韩文侯在位的十年间,韩国亦有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扩张态势,比如公元前385年,韩国发兵讨伐郑国,攻取其阳城;比如同年韩国又对宋国发起进攻,并俘获其国君;还比如公元前380年韩文侯又派兵攻打齐国桑丘。
  总体来看,三晋之一的韩国与赵国、魏国一同有着比较良好的发展态势,不过三晋之间飘忽不定的外交关系使得接下来各国会有怎样的表现还需要进一步观望。
  至于韩哀侯嘛,如此谥号让我们对他的前景表示谨慎不看好……

  同年,鲁国国君鲁穆公去世,在位共计33年,随后其子『姬奋』即任,史称『鲁共公』。
  战国以来有关鲁国的消息较少,我们一并进行简要的回顾:
  春秋末期鲁哀公去世之后,公元前467年鲁国进入鲁悼公元年,三桓胜而鲁如小侯,这是当时鲁国的写照;
  公元前437年,鲁悼公去世,其子『鲁元公』即任;
  鲁元公的任期内鲁国有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呢?
  很遗憾,和鲁元公,以及这个时期鲁国有关的话题实在是太少……

  公元前411年,鲁元公去世,其子『姬显』,也就是鲁穆公即位,吴起当年在鲁国的事迹便是在其任期之内;
  此外,传闻鲁穆公的默许下,墨子曾经在鲁国组建墨家学派,并且授徒传道,鲁国倒也一度比较安定。
  另外,有关鲁穆公,我们稍后再介绍一件小事……
  @catslover 2017-11-29 00:09:40
  这个齐桓公做人可不如那一个
  -----------------------------
  @o弘毅o 2017-11-29 22:14:49
  哈哈 时差姐姐果然怨念很深
  -----------------------------
  @catslover 2017-11-29 22:49:07
  嗯,国仇家恨,虽然时间久了点……
  -----------------------------
  呵呵 中国分分合合了几千年 真要拉仇恨的话 估计每家每户都能往上刨几个仇家出来...
  @catslover 2017-11-29 22:53:51
  秦国这时候才有市场?
  -----------------------------
  秦国干什么好像都很晚,偏偏人家火候掌握得好...
  @善水心 2017-11-30 20:52:48
  又不早更~
  -----------------------------
  谁说的?
  @Xhui992016 2017-11-30 17:16:31
  回来了
  -----------------------------
  呵呵 晚上好 是有阵子没见你了
  1009 子思中庸
  1009 子思中庸

  鲁穆公去世之际,我们介绍儒家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有过十分重要作用的一位人物,这个人叫『孔伋』,字『子思』。
  子思是谁?
  他便是孔鲤之子、孔子之孙。

  为什么不先介绍孔鲤呢?
  其实春秋时期已经做过介绍,当年,十九岁的孔子娶宋国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之后得子孔鲤,鲁昭公得知后亲自派人送来一条鲤鱼,这便是孔鲤名字的由来。
  鉴于孔鲤后来死于孔子之前,而且没有太过出彩的事迹,有关他的介绍也就仅仅只和这条鲤鱼有关……

  孔子去世后,子思师从曾参,同样亦成为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比如有『中庸』,这部作品甚至在后来与『论语』、『大学』和『孟子』并称为『四书』,足见子思在儒家学术史上地位之高。
  当然了,孔鲤早逝,加之子思本身并非孔子本人弟子,因此他对儒家的学习主要还是源于孔子的弟子们,比如曾参。
  再后来,子思的门人又传道于孟子,因此子思可谓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后人所谓的『孔孟之道』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子思、孟子所代表的儒学也被并称为『思孟学派』。

  子思有没有留下什么比较著名的典故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这个典故称作『鲁穆公问子思』。

  话说某日就忠臣的话题,鲁穆公问起了子思,两人便有了如下一番对话:
  鲁穆公: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忠臣呢?
  子思: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

  子思认为,总是能指出君主的恶,对君主做的坏事毫不留情的进行批判,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忠臣。
  子思的回答有没有道理呢?
  鲁穆公认为这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于是很不满意,很不高兴,子思也只得在作揖之后不久退下……

  没多久,大夫『成孙戈』觐见,鲁穆公还在琢磨这个问题,于是又和成孙戈探讨起这个问题来: 刚才我问子思有关忠臣的事,子思说『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对此很困惑啊。
  成孙戈会怎么看待子思的这个观点呢?
  听到这句话之后,成孙戈很是兴奋,他回答道:咦,这话说得很好啊!
  鲁穆公:……

  成孙戈解释道:为了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这种人是常有的;但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这种人是少有的。为君主失去生命,不过是尽忠于爵禄,总是指出君主做的坏事的人,却是远离爵禄的。为了道义而远离爵禄,如果不是子思,我是不会听说这种事的。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免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子思以为,诚实是天道的法则;做到诚实是人道的法则。诚实之人,不必勉强为人处事合理,不必思索言语行动得当。从容不迫地达到中庸之道,这种人就是圣人。做到诚实的人,就必须选择至善的美德,并且要坚定不渝地实行它才行。
  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子思的『中庸之道』,孔孟之间,后人理当记得子思曾经做出的贡献。
  @catslover 2017-11-29 22:53:51
  秦国这时候才有市场?
  -----------------------------
  @o弘毅o 2017-11-29 23:01:16
  秦国干什么好像都很晚,偏偏人家火候掌握得好...
  -----------------------------
  @catslover 2017-11-29 23:55:18
  后发优势?有点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
  -----------------------------
  我觉得这应该也算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吧

  秦国起步晚,战国初期一度面临落后挨打的局面,所以这也使得接下来的秦孝公下定变法图强的决心,加之秦国本身文化理念落后于中原,所以他们也能积极吸纳中原的人才,保证了秦国有崛起的机会。

  当然,历史的机遇有时候真的很重要,比如吴起到楚国不久已经开始变法,并且一时间有过十分明显的效果,偏偏楚悼王去世后旧势力杀死吴起,断绝了楚国变法的道路。

  终整个战国来看,我个人认为楚国过早在变法上失利是严重影响它后来历史走向的,这直接导致了楚国迟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得体制滞后于时代。
  @catslover 2017-11-30 21:54:02
  不免而中,不思而得——这个境界很不得了了。后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本质也是这个意思吧。
  -----------------------------
  恩 子思的中庸之道十分强调个人的修行 和王阳明后来的心学在某些方面算是异曲同工
  @善水心 2017-12-01 21:09:57
  周末不催文
  -----------------------------
  小姑娘是好同志
  @禅___静 2017-12-01 00:27:01
  小岳岳晚上好,修仙吗
  -----------------------------
  纳尼?
  @Cassie向阳花 2017-12-01 08:19:42
  顶
  -----------------------------
  向阳花好
  @catslover @点点断月点 2017-12-01 21:23:14
  催文只催楼主哇~
  -----------------------------

  哈哈 难得今天组团忽悠
  大家周末好啊 貌似有点晚...
  1010 中山复国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