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LXL760109 2017-12-15 21:52:28
  1
  -----------------------------
  2
  1025 帝王之道
  大家周末好
  战国时代第一个阶段进入尾声之后,接下来我们的一个重点便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的变法跨度比较长,也分为了几个阶段,近期会是我们讨论的主要话题。
  1025 帝王之道

  秦孝公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公孙鞅而言,他完全没想到秦孝公对自己的治国之道完全不感兴趣;
  景监而言,他完全没想到自己好心举荐人才反倒挨批,景监又能怎么办呢?
  他倒也没怎么办,只是把秦孝公责备他的话又在公孙鞅身上重复了一遍……

  不过,公孙鞅倒也没有放弃,仅仅过了几天便向景监恳求再次进见秦献公,这次再见秦孝公,公孙鞅不可谓准备不充分,他把治国之道说得淋漓尽致,然而却还是合不上秦孝公的心意……
  重点在于,事后秦孝公又一次责备景监……
  当然了,被责备的景监也要继续责备公孙鞅……

  既然能够被公叔痤举荐为国相,公孙鞅为何又在秦孝公这里一再失败?
  连续失败之后,公孙鞅似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于是在他的请求之下,终于是到了第三次进见秦孝公的时候。
  这一次,秦孝公果然对他态度变得友好起来,唯独遗憾的是秦孝公似乎仍然没有任用他的意思……

  有意思的是,事后秦孝公是这样对景监说的:你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谈谈了。
  三次会见,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原来,连续被责备之后,公孙鞅又是这样对景监说的:我用尧、舜治国的方法劝说大王,他并不太感兴趣,后来我用禹、汤、文、武的治国方法劝说君王,他也听不进去,但是我用春秋五霸的治国方法去说服君王,看他的心思是准备采纳了,如果再召见我一次,我就知道该说些什么啦。

  秦孝公会不会再次召见公孙鞅?
  这不很快公孙鞅就又见到了秦孝公,这次两人谈得那叫一个投机,谈得秦孝公不知不觉间在垫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得一连过了好几天秦孝公都不觉得厌倦,不用多说,秦孝公彻底改变了原先对公孙鞅的看法。
  只是,景监就要纳闷中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了……

  景监:我们国君高兴极了,您凭什么能合上大王的心意呢?
  公孙鞅:我劝君王采用帝王治国的办法,建立夏、商、周那样的盛世,可是君王表示『时间太长,我不能等,何况贤明的国君,谁不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地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彊国之术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他,他才显得特别高兴。

  帝王之道、彊国之术,两者区别又在哪里?
  公孙鞅看来,所谓『帝王之道比三代』,想要成就像夏、商、周那样的盛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来树立德行,偏偏秦孝公更加看重的是自己当世的声望,对这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情兴趣不大……
  接连碰壁之后,公孙鞅明锐的觉察出帝王之道在秦孝公这里行不通,于是适时折中的抛出『彊国之术』,公孙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一定的改革变法同样也能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而且『疗程』更短,保证秦孝公活着的时候一定能看到效果……

  彊国之术又有什么弊病呢?
  公孙鞅心里当然也明白,富国强兵的事情短短几十年之间也许就能做到,但是殷、周那样的德行底蕴却不是一朝一日能练就的。
  不管怎样,公孙鞅终于还是得到秦孝公的任用,为了所谓的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不过他又遇到一个难题:万一天下人议论自己,又该怎么办?
  公孙鞅:……
  1026 判若鸿沟
  大家周末好 貌似昨天又没更...
  服务器有点忙,请稍后再提交回复内容
  1026 判若鸿沟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魏惠王十年。
  这一年,公孙鞅,也就是后来的商鞅由魏国投奔秦国,这事倒也没有在秦、魏两国之间掀起太大的波澜。
  毕竟按照魏惠王的说法,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是一件很糊涂的事情……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秦孝公的支持下,公孙鞅在秦国的变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秦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猛增,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中后期最为富强的诸侯国,所有的这些说明病重的公叔痤当时并不糊涂。
  当然了,一方面对于改革变法之事秦孝公初期还有些犹豫,不确定变法究竟会带来怎样效果的前提下,他比较在乎天下人会怎样议论他;
  另一方面公孙鞅的改革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分了几个阶段,跨越不同时间,最终才有了巨大的成效,所以有关『商鞅变法』的具体过程还得容我们一一道来……

  此时此刻,倒是魏国做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挖沟』,而且这条沟叫做『鸿沟』。
  所谓『判若鸿沟』,所谓『不可逾越的鸿沟』,鸿沟后来成为了一种代称,代指明显的区分或者悬殊的差距。
  所以我们就知道了,魏国挖的这条鸿沟一定是很深……

  事实上,鸿沟并非是一条沟,而是运河,而且是有史以来贯通黄河与淮河之间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
  当时,魏惠王下令在今河南荥阳一带引黄河水南下入泽,继而凿沟修渠,这个水系工程经过长时间不断拓展之后,形成东经中牟北、开封东南而后折向南部,又经许县东、太康县西,至淮阳县后分成两条支流,一条向南进入颍河,一条向东进入沙河,二河最后又分别汇入淮河,这个庞大的水系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从而形成了早期黄、淮之间的水运交通网。
  随着鸿沟的建成,宋、郑、陈、蔡、曹、卫等地与济、汝、淮、泗河流相会,魏惠王迁都大梁之后在中原一带的野心自然也就显露出来。

  所以问题就来了,郑、陈、蔡、曹等国不是早就被灭了么?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灭亡的毕竟只是诸侯国,它们的领地还原封不动的被留在哪里……

  从战略的角度来看,鸿沟一方面如同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以大梁为中心,构成济、汝、淮、泗之间的水运交通网,另一方面鸿沟水系对当时的农业灌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种种细节无不体现出魏国此时的强盛。
  然而,魏惠王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伟大工程』竟然成为了后来大梁沦陷乃至魏国灭亡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一百多年之后,秦伐魏,秦军到达大梁之后发现大梁地势低洼,于是引鸿沟之水而灌大梁,三个月之后大梁城毁,魏国就此被灭。
  当年知氏水淹赵氏于晋阳三年而不成,魏国同时也是参与者之一,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会被同样的套路所击败……
  此外,魏国被灭后又过了几十年,『楚汉之争』进入到第四个年头,刘邦、项羽两军根据当时局势而议和,双方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于是也就有了『楚汉相争,鸿沟为界』这一典故。

  最后一个问题,鸿沟现在究竟在哪个地方?
  很遗憾,随着黄河的不断改道,鸿沟早已不见踪迹,留下的不过是几千年前的一段段故事……
  1027 甘龙杜挚
  1027 甘龙杜挚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魏惠王十二年。
  这一年,秦、魏之间仍然比较和平,不过各自倒也干了一件大事。
  魏国方面,魏惠王派大将『龙贾』在西部边境修筑长城,虽然魏都东迁,但显然也还在为抵御秦军做积极的准备;
  秦国方面,虽然秦孝公任用了公孙鞅并有变法的意愿,但因害怕天下人议论这事一拖就是三年……

  三年之后,公孙鞅终于是忍不住了,他对秦孝公说道:犹豫不决,是不能取得成功的;信心不足,做事也是不会有效果的。何况超出常人的行为,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有独道见解的人,也会被普通人嘲笑。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将要发生的事情,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还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可和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而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大业的人也不与一般人共谋。
  所谓『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这完全是西门豹当年『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的翻版,总之一句话,公孙鞅以为,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一个字,干……

  秦孝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还是一个字, 善……
  不过,正如吴起在楚国变法虽有楚悼王支持却遭遇传统贵族势力阻挠一般,公孙鞅在秦国同样也遇到了严重的阻力……

  提出反对意见的人叫做『甘龙』,他说道:不是这样的,圣人不改变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顺应民风民俗而施教化,不费力就能成功;沿袭成法而治理国家,官吏习惯而百姓安定。
  对于变法,甘龙也只有一个字,不……
  当然了,公孙鞅自然也是有应对的,他说道:甘龙之所言,不过世俗之言,常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这两种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和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不同礼而统一天下,五伯不同法而各霸一方,智者制定法度,愚者被法度制约;贤者变更礼制,庸人被礼制约束。

  甘龙虽然被辩得哑口无言,只是另外一位叫做『杜挚』的却有话要说了: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杜挚以为,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换旧器,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法,毕竟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
  面对杜挚的保守,公孙鞅又是这样回应的:治理国家,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用仿效旧法,所以商汤、武王不遵循旧法而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却被亡,所以反对旧法者不一定该受非议,遵循古礼也不见得就值得多夸奖。

  公孙鞅精彩的辩论,秦孝公又有怎样的反应呢?
  还是那个字, 善……
  总之一句话,面对贵族守旧势力的异议,公孙鞅强势作出回应,再次赢得了秦孝公的回应,也彻底打消了他对变法的疑虑,变法之事终于被正式摆到台面上来。

  从公孙鞅的表现来看,『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遭到了强有力的驳斥,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法家的时代进步性。
  但是,毕竟公孙鞅只是个外来户,根基尚浅、威望不足,再加上变法需要准备的条条框框比较多。
  于是乎,变法的事情还得往后拖……
  @catslover 2017-12-18 21:53:20
  上班,可以催更了。
  -----------------------------
  上班...
  @阿好2017 2017-12-18 20:52:13
  勤快勤快
  -----------------------------
  晚上好啊
  1028 秦垦草令
  1028 秦垦草令

  公孙鞅再次赢得秦孝公信任之后,虽然变法大事还需要酝酿一段时间才能出炉,不过这一年秦国倒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在他的提议下,当年秦国退出一项重要法令,这就是『垦草令』。
  何为垦草令?
  简单点说,垦草的字面意思即开垦荒草,扩大生产,相当于围绕粮食所作的垦荒令。

  但是,垦草令却不止是开荒这么简单,具体涉及到许多方面:
  公孙鞅曰:『无宿治』。
  也就是说,官吏当日的政务必须当天办完,这样一来邪恶的官吏就没有工夫到百姓那里谋求私利,那么农民就不会受到危害,农民不受危害,就会有充裕时间来从事农业生产,荒地也就能够得到开垦。
  所以公孙鞅的结论是,开荒之前,官吏不能懒政……

  公孙鞅曰:『訾粟而税』『音同资』。
  也就是说,要根据粮食的产量来计算田赋,这样一来国家的田赋制度就会统一,百姓承担的赋税才会公平。国家田赋制度统一了,就会在百姓中有信誉,有了信誉大臣便不敢乱来,百姓就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职业,荒地也就能够得到开垦。
  所以公孙鞅的结论是,开荒之前,赋税制度要科学……

  公孙鞅曰:『无以外权爵任与官』。
  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其它诸侯的外来势力给一些人封爵加官,因为这样一来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就会继续愚笨下去,不会到外国交游,也不会轻视农业,从而国家的安全没有危险,荒地也能够得到开垦。
  所以公孙鞅的结论是,开荒之前,愚民是有必要的……

  公孙鞅曰:『商无得籴,农无得粜』。
  计然的平粜法和李悝的平籴法我们已经知道,籴和粜对应的是买卖,也就是说,公孙鞅禁止商人卖粮食,农民也不准买粮食,并且还加重关口、集市上商品的税收,抬高酒肉等奢侈品的价钱,如此重农抑商有什么好处呢?
  公孙鞅的结论是,既然粮食没有买卖,也就无利可图,哪怕商人在其它商品上能够获利,但是加重税收之后他们也会对经商产生怀疑,甚至不愿继续经商而去务农,懒惰的农民也只好努力从事生产,荒地当然也就能够得到开垦……

  除了以上几点,垦草令还包含了很多内容,我们一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士大夫贵族的俸禄高且收税多,吃闲饭的人自然也多,这对农业生产是有害的,因此要打压他们,凭吃闲饭的人数收税,逼迫更多的人务农,这是其一;
  供人享乐的音乐和奇装异服是不准流行的,旅馆什么的是要废除的,百姓是不能随便搬迁的,总之一句话,农民就得老老实实的开荒,什么都不要想,哪里都不要去,这是其二;
  山林、湖泽是要统一管理的,如此一来,哪怕百姓再不想务农,也只得乖乖的开荒混口饭吃;刑罚处罚是要加重的,并且还要建立联保组织使其互相监视,一个犯罪,全部受罚,『连坐』的措施使得大家不敢打架斗殴、争吵斗嘴,也不敢四处游荡,集体去开荒,『其乐融融』,这是其三。

  除此之外,还要比如军队市场上不准有女子供淫乐,比如军队市场不能私自运输粮食,比如大臣诸大夫们不能四处游说一面蛊惑百姓,比如各郡县的政令和统治措施必须一致。
  还有比如不管是贵族大夫还是商人百姓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摊派徭役,甚至连犯罪的人都不许向官吏求情并给他们送饭吃。
  总之一句话,公元前359年秦国所推出的垦草令还算不上是变法,但是它的主题倒也是相当明确:全民去开荒……
  @catslover 2017-12-18 22:44:43
  商鞅就是要把秦国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农民拼命种地,多打粮食,为战争提供给养。其他人都要为多打粮食服务,对战争没有帮助的都要打压。
  -----------------------------
  某种程度上来讲 这种人虽然能力很强 但又的确很可怕 在他们眼里百姓跟蝼蚁真的没什么区别
  1029 三晋易地
  1029 三晋易地

  管仲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作为法家先驱,管仲在春秋早期的改革时就已经清醒认识到只有衣食这样的最低生理需求被满足之后才会有知礼节、荣辱的可能。
  毫无疑问,有了管仲、李悝、吴起等人历次成功又或者失败的变法在前,公孙鞅对于经济上的改革同样也是很重视的,毕竟比起中原各国来秦国的社会发展是要远远落后的,典型比如田制、税制的变革甚至是晚了一百多年。

  然而,与管仲充分利用齐国的渔盐业鼓励贸易并根据市场需求买卖粮食进行调控所不同的是,公孙鞅对于秦国的商业可谓进行了残酷的打压,这点倒是与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国的变法一脉相承。
  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点呢?
  自然也是有的,比如公孙鞅命令禁止军队市场上有女子出现,这和管仲当年大力扶持『服务型场所』所体现的『人性化』也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当然了,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即便两人的目的都在于富国强兵,但管仲明显偏向于重商政策,而公孙鞅则如李悝『尽地力』一般为重农政策的坚定拥护者。
  与此同时,秦国与齐国诸侯国的地位以及生存环境截然不同,秦孝公所要面临的是一众诸侯的鄙夷与排斥,考虑的是如何能更好的生存乃至进一步扩张。
  对了,还有如何才能名扬天下的事情……

  如此一来,齐国当年的改革与秦国如今的变革看起来颇有共通之处,但立足之道已然有了本质的区别:管仲的改革在于德,九合诸侯而天下臣服;公孙鞅的变革在于法,上下一致而征服天下。
  唯一要强调的是,公元前359年的垦草令还仅仅只是秦国变法的序幕,公孙鞅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头……

  秦国积极变法的间隙,我们简单盘点一下以魏国为首中原各诸侯的动态:
  公元前358年,韩国派人把『平丘』、『户牖』、『首垣』等深入魏国境内的城邑送给魏国,意在互相交换土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原来,魏国迁都大梁前后已经准备在中原积极开拓土地,典型比如公元前362年魏国就取得赵都邯郸东面的『列人』、『肥邑』,并将『榆次』、『阳邑』送给赵国,随后不久魏国又取得赵国『泫氏』以及旧都中牟,魏国则把『繁阳』、『浮水』送给赵国作为交换。

  很显然,三晋之间频繁交换土地源于三家分晋之后各国、尤其是魏国的地缘位置并不十分理想,更源于魏国给赵国、韩国所带来的压力……
  于是乎,在与赵国进行一定土地交换之后,魏国紧接着又与韩国之间进行了调整交换,如此一来,魏国在中原的大片土地就连到了一块,自然也就利于魏国接下来进一步在中原的各种行动。
  这不到了公元前357年,魏惠王十四年,『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郑厘侯』等诸侯国君纷纷来朝,再次说明了魏国此时在中原一带的大国地位。

  所以问题也就来了,鲁恭侯、宋桓侯、卫成侯三位国君虽然此前我们并未做过介绍,身份却也一目了然,可是郑国已于公元前375年被灭,这位郑厘侯又是谁?
  这不郑国灭亡后领地被韩国吞并了么,因此所谓的郑厘侯其实就是韩国国君韩昭侯……
  总之一句话,随着都城东迁,魏国的发展重新显然已经往中原一带倾斜,某种程度上这给秦国提供大好的发展与改革契机,秦国接下来会有怎样的改革?
  公孙鞅表示他的准备工作做的差不多了……
  @catslover 2017-12-19 23:09:10
  现在看来,魏国向中原发展属于战略性的错误,如果先向西把秦国磕下来,后来的局面也许就不一样了——当然,地理只是一方面。
  -----------------------------
  恩 后面我们会为魏国的这次迁都定性的

  从战略的角度 魏国的选择的确很糟糕 可惜当时他们无法开天眼
  @catslover 2017-12-20 22:02:20
  催更
  -----------------------------
  我这是不是来的晚了点...
  @猫咪奇遇记 2017-12-21 13:32:17
  楼主学历史的么,好羡慕你脑子里可以装这么多知识~
  -----------------------------
  也不全是脑子里面的 更多来自各种资料...
  1030 扁鹊见蔡桓公
  大家晚上好
  本来这应该是昨天介绍的东西 临时有事一直没空用电脑 所以拖到了今天

  这个故事想必各位都是知道的 因为以前的课本里面有...

  1030 扁鹊见蔡桓公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垦草令颁布三年之后,秦国又经过了三年的变法准备,公孙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商鞅变法』终于是走到台前。
  不对,我们好像漏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与齐国国君田齐桓公有关……
  需要强调的是,同战国初期其它诸侯国流传世系混乱类同的是,齐国此时即位顺序同样有很多细节已经不为人知,所以我们只能认为田齐桓公大概于公元前357年去世……

  公元前385年,田氏齐国第一任国君齐太公田和去世,从田氏代齐到在位一共也就两年时间,随后田齐桓公田午走马上任。
  田齐桓公是田氏齐国第几任国君?
  似乎这是一个答案再明显不过的问题。

  然而,另一个版本来看,齐太公田和去世之后,第二任国君为长子『田剡』『音同演』,史称『齐侯剡』或者『齐废公』。
  田剡怎么就废了呢?
  传闻,公元前375年,齐侯剡在位十年之后,田午弑其兄长田剡及其子『田喜』而夺权,也就是说,因为弑君篡权这段经历,田齐桓公究竟何时即位尚存不同说法。
  当然了,田齐桓公究竟于何年去世也有不同说法,我们现在主要介绍的其实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死法……

  公元前357年,有位被称作『扁鹊』的神医路过齐国,并得到田齐桓公的热情招待,和韩昭侯亦被称作郑厘侯类似,田齐桓公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蔡桓公』,这与田氏齐国后来有一段时间以上蔡为国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时,扁鹊对田齐桓公说了一段话,大意可以浓缩为三个字:你有病。
  田齐桓公:我没病……

  原来,出于医生的职业本能,扁鹊在田齐桓公面前观察了一会后是这样说的: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
  田齐桓公自我感觉良好,当然坚持自己没病,并在扁鹊离开后说道:医生都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扁鹊:……

  田齐桓公到底有没有病呢?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他说道: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
  田齐桓公很不高兴,也不想理睬扁鹊,于是扁鹊再次离开……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进见,他表示,田齐桓公的病已经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田齐桓公很不高兴,也不想理睬扁鹊。
  扁鹊继续离开……

  于是乎,又过了十天,扁鹊第四次进见,这次扁鹊换套路了,远远的看到田齐桓公之后掉头就跑,一句话也不说……
  扁鹊为什么跑?
  田齐桓公也很奇怪并特意找人询问,扁鹊这才解释道: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是有疗效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针灸是可以治好的;病在肠胃里,火剂汤尚能抢救一下;病到骨髓里,那就是掌管生死的司命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病已经到了骨髓,因此我才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治、不治、到告辞,『扁鹊三连』之后,田齐桓公似乎只有一个套路:没病、没病,还是没病……
  田齐桓公到底有没有病?
  五天之后,田齐桓公突然遍体疼痛,这才想起赶紧派人传唤扁鹊,可是扁鹊早已料到他的病情并且火速去往了秦国,病入骨髓的田齐桓公『理所当然』的也就死了……
  @catslover
  这么不科学的事情 我又想到了医术高超的时差姐姐 要不你给大家解惑一下?
  @catslover 2017-12-20 22:02:20
  催更
  -----------------------------
  @o弘毅o 2017-12-21 21:59:42
  我这是不是来的晚了点...
  -----------------------------
  @catslover 2017-12-21 22:43:21
  晚大发了,而且搞得我很没面子……
  -----------------------------
  昨天那是真的很不巧 大半夜的我都还在赶路...
  @o弘毅o 2017-12-21 22:08:52
  @catslover
  这么不科学的事情 我又想到了医术高超的时差姐姐 要不你给大家解惑一下?
  -----------------------------
  @catslover 2017-12-21 22:50:24
  我这个蒙古大夫觉得挺好,而且我们医学史老师说了,医学不是科学……
  -----------------------------
  每次我听到中医不是科学的时候都莫名的气愤 但是仔细一想又完全无法反驳...

  @catslover 2017-12-21 22:59:37
  我当年听到医学史老师这么说也很生气,我们都是理科生,而且姐姐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当科学家,怎么医学就不是科学了呢?但是仔细想想,确实不太像。下面是维基百科对科学的解释:
  科学(英语:Science,希腊语:Επιστήμη)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原来指自然现象,现泛指包括社会现象等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科学活动所得的知识是条件明确的(不能模棱两可或随意解读)、能经得起检验的,而且不能与任何......
  -----------------------------
  中医最大的槽点大概就在这个模棱两可了 很多东西都不能具体量化

  说起来 我舅舅在当地也算个小有名气的中医 我小时候还吃过他开的中药 现在仍有很多人大老远专程过去找他开药
  就中医这个问题我试着询问他的看法时,他还是很客观的告诉我中医的确很多时候靠的是经验...
  @catslover 2017-12-21 23:04:56
  不是还有一个扁鹊谈论他两个哥哥的故事吗?用现在的三级预防的概念来看,大哥做的是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二哥做二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扁鹊就是三级预防,人家发病了他去治。
  -----------------------------
  恩 本来准备马上说商鞅变法的

  但是中间我还是追加了扁鹊有关的不少内容 马上就会提到这些事情
  @LXL760109 2017-12-22 21:59:47
  1
  -----------------------------
  2
  @点点断月点 2017-12-22 17:05:06
  科学不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整理事件,归纳规律,得出结论!中医有研究的价值吗?现代中医能够推陈出新吗?古代那些医学资料已经一文不值了吗?还有行政,,教育,饮食,军事那个是单纯可以用科学概括的!但可以说他们没有科学吗?
  -----------------------------
  自己看了几遍 还是没能完全领会点点的精神 ...
  1031 稷下学宫
  大家周末好
  本来按照计划接下来的重点会是商鞅变法

  不过因为田齐桓公和扁鹊这段亦真亦假的典故 接下来我们会稍微花点篇幅介绍扁鹊

  对于这个问题 我大致有几个考虑

  一方面是有关扁鹊的身份问题历来有争议,比如史记中介绍的内容看起来很夸张,而且时间跨度很长,完全不像是一个人的事迹;

  另一方面也是借这个机会侧面了解一下当时比较原始的医学观念。
  1031 稷下学宫

  田齐桓公讳疾忌医,一个多月的工夫就从疾在腠理发展到病入膏肓,最终不治而亡,病情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快了点,由此倒也引申出几个有意思的问题:
  齐国什么时候将都城由临淄迁至上蔡?
  田氏代齐之后,临淄作为齐国都城的地位并未改变,一直到后来齐国灭亡都城仍然是临淄,因此田齐桓公迁都上蔡的这段经历颇有点让后人摸不着头脑……

  田齐桓公当时得的就是是怎样的病,以至于自己毫无察觉而扁鹊一眼就看穿了整个病情演变的过程?
  很遗憾,这段寓言性质比较明显的故事很难让人确定其真实性,毕竟田齐桓公本人也一再坚持自己没病……

  说起来,因为和扁鹊的这段典故,田齐桓公历来容易成为被嘲笑的负面形象,加之田氏代齐以及田齐桓公弑杀齐侯剡的传闻,比起春秋霸主齐桓公来,田齐桓公的地位与口味的确算不上有多高。
  当然了,这恐怕与战国时代以来齐国本身还不够强势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过,对于田齐桓公,有一件事情还是需要重点肯定的,那就是『稷下学宫』的创建。

  田齐桓公在位时期,齐国设立学宫并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因其地点在都城临淄的『稷门』,因此被称作稷下学宫或者稷下之学。
  很显然,田齐桓公初创稷下学宫的目的在于为齐国招纳更多的贤人。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官办的教育机构,稷下学宫不仅大量招贤养士,而且还借此培养训练官吏,周朝历来『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完全被颠覆,在这里齐国欢迎各国学者游学,并且允许老师自由招收学生、到处讲学,无论哪个学派一律表示热情接待,灵活的游学制度后来吸引了无数志士仁人。

  与此同时,稷下学宫一方面为学士们提供了极为优厚的待遇条件,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却又表现出高度的自由。
  但凡来稷下学宫讲学的各家各派,哪怕在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上有着明显的分歧,却都可以不受限制的在稷下讲学,以至于后来很多儒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的代表都有在这里讲学的经历,可谓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百家争鸣』。
  有意思的是,虽然齐国给予学士们很高的政治荣誉和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实行的却又是『不任职而论国事』的奇怪制度,也就是说,稷下学宫的的学者们不参政,却可以问政,颇有点旁观者清的味道,他们游离于齐国的政治体制之外,却又可以随时向君王进谏,而君王通常对他们的态度又很谦逊,由此而形成一套独特的政治体系。

  总之一句话,稷下学宫的开设绝对是战国乃至周朝建国以来一次伟大的尝试,这里差不多代表了中原当时最为先进的文化理念,甚至后来的绝大多数思想理念基本也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仅凭这一点,我们对田齐桓公的印象就不应该只停留在讳疾忌医之上……
  然而,如同田齐桓公的其它很多事迹模棱两可一样,稷下学宫的创建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议。

  大致来看,稷下学宫应当创建于田齐桓公在位的末期,仅仅几年的工夫稷下学宫应当还出不了太多成绩,更要命的是,有关稷下学宫的具体创建时间还有人把它算到了田齐桓公去世之后。
  也就是说,稷下学宫搞不好还不是田齐桓公创建的……
  田齐桓公去世之后,其子『田因齐』即位,史称『齐威王』,鉴于他后来的表现,稷下学宫的创建被认为是在齐威王在位的初期,如此一来,田齐桓公可能更多被后人熟知的还是他和扁鹊之间的那点事情……

  不管怎样,稷下学宫的建成是齐国乃至整个战国时代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我们要注意的一个细节在于魏惠王之后,齐国国君谥号也从这里变成了王。
  @catslover 2017-12-22 23:16:37
  刚想说今天好早,转念一想,是我今天上班晚了……
  -----------------------------
  时差姐姐还是很厚道嘛 不随便给我扣黑锅
  1032 扁鹊外传
  1032 扁鹊外传

  田齐桓公和稷下学宫之后,我们不妨抽空关注一下神医扁鹊。
  扁鹊医术如此高超,他究竟是什么来头?
  说起来连我自己都不相信,他为不同人物治病的事迹竟然会横跨几百年的时间之久……

  传闻,扁鹊是渤海『郡鄚』『音同茂,今河北任丘市』人,姓秦,名越人,年轻的时候出任『舍长』,为人负责守护客馆,所谓的客馆也就是招待宾客的馆舍。
  换句话说,成为神医之前,扁鹊不过是某家宾馆的招待……
  扁鹊是怎样一步步从舍长成长为神医的呢?
  其实没这么复杂,就一步而已……

  原来,某日有个叫『长桑君』的人来到了客馆,当时众人均不以为意,唯独扁鹊认为长桑君是位奇人,于是待其十分恭敬。
  长桑君是不是奇人呢?
  似乎还是挺神奇的,毕竟他也看出舍长扁鹊是一个奇人,只是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扁鹊不再年轻,长桑君也老了,然而什么神奇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终于有一天,长桑君和扁鹊坐在一起,并悄悄的说道:我有秘藏的医方,现在年纪大了,想把它传给你,希望你不要泄漏出去。
  扁鹊会说什么呢?
  扁鹊当然就高兴的答应了,毕竟也是恭敬了这么多年……

  于是乎,长桑君从怀中拿出一种药给扁鹊,并说道:用『上池之水』送服这种药,三十天后你就能知晓许多事情。
  所谓上池之水,指的是未曾沾及地面的水,比如草木上的露水,所以问题就来了,说好的『禁方』,难道就是这样一种需要配合上池之水服用的药?
  当然不是,这不长桑君接着拿出全部秘方给了扁鹊,忽然人就不见了……

  种种现象来看,长桑君的忽然不见是很难用科学解释的,只是扁鹊按照他的交代服药三十天出现了更难解释的现象……
  扁鹊身上发生了什么?
  他竟然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俗称『透视眼』,有了这一技能,扁鹊一眼就看见了他人五脏内所有的病症,再配合长桑君留给他的各种秘方,治病简直不要太轻松……
  有意思的是,虽然一眼就能看出问题所在,可是扁鹊还是很低调的,为了让看病成为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每次为他人诊视疾病时扁鹊都要假装为病人切脉详细观察一番……

  从舍长到神医,发生于扁鹊身上的众多神奇经历我们该怎样合理的去解释?
  首先,长桑君这个人实在太过低调,按道理他应该是当时的名医,也应该会有不少治病的事迹流传下来,但是很遗憾,除了和扁鹊这段十多年的神交之外,几乎再也没能留下任何线索;
  更要命的是,长桑君那是真的叫说不见就不见了,不给后人留任何追寻的空间……

  其次,长桑君与扁鹊的这段典故具体发生在哪个事情不好确定,按照道理,战国时代郡鄚属于赵国,而后来扁鹊的确有时在齐国行医,有时也在赵国行医,在赵国时名字就叫扁鹊;
  但是,扁鹊在赵国最为著名的一个『患者』叫做赵鞅,赵鞅于公元前476年去世,赵国当时还叫赵氏,这里距离田齐桓公之死已经过了一百余年,而且接下来又过了几十年仍有扁鹊的事迹存在……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结合各种匪夷所思的典故以及时间跨度太大的各种案例来看,扁鹊应当不是具体指的某一个人,而是对当时某个区域医术高超的医生一种称谓。
  如此一来,很多事情就变得好解释了,唯独不好解释的是到底有几个扁鹊……
  各位节日好
  尤其是需要带孩子们正儿八经过圣诞节的时差姐姐
  1033 兄弟三人
  1033 兄弟三人

  鉴于扁鹊的身份仍未揭开,接下来我们不妨继续这个话题。
  相传,上古时期就有一位神医,这个人也就是扁鹊,于是后来扁鹊也就成了神医的代称。
  到后来,秦越人受长桑君之秘术遂成神医,自然也就有了扁鹊这样的称号,唯独无法解释的是秦越人究竟活跃于哪个时期……

  秦越人的艺术究竟是不是从长桑君哪里得来的呢?
  有关扁鹊的医术,其实还有这样一个版本,当年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哪一位医术最高?
  魏文侯的提问来看,原来不止扁鹊会医术,另外两个兄弟可能也医术也不低,当然了这个问题我们也好解释,毕竟扁鹊只是一个代号,此扁鹊不一定就是师从长桑君的秦越人……

  魏文侯的问题,扁鹊是这样回答的:论医术,长兄最高、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扁鹊到底是不是在谦虚?
  他又是这样解释的:长兄诊病时先观察病人的神色,在病兆还没有形成时就已经将它除掉,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所以名声不出家门;中兄从小病治起,看起来好像只能治疗轻微的小病,所以名声不出于里巷;至于扁鹊,一般人看到的是我剌血脉、投药割肤,做的都是些不可思议的大手术,于是就以为我更厉害……

  扁鹊看来,医术最为高明的当然是名字都没留下的长兄,当然了,只要长兄愿意的话,我们也可以将他成为扁鹊……
  总而言之,扁鹊大概的确应该就是一种称号,记录的是春秋战国以来不同神医的各种事迹。
  第一个与具体病人能够联系在一起的扁鹊,大概和赵鞅有关。

  话说晋昭公在位时期,晋国诸大夫强而公族弱,赵氏当是强势的大夫之一,赵鞅更是独掌国事,相当威风。
  然而有一天赵鞅却突然病了,一连五天不省人事……
  也就是这种情况下,神医扁鹊出场,在他入室诊视一番后对赵氏家臣董安于是这样说的:他的血脉正常,你们不必大惊小怪。

  为了让董安于彻底放心,扁鹊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年秦穆公就出现过这样情况,一连昏迷了七天才苏醒,秦穆公醒来后告诉大夫公孙支和子舆他这几天到了天帝那里,学了很多东西,过得也是相当快乐,而且天帝还告诉他晋国以后大乱,会有五代不安定,之后将有人成为霸主,但是称霸不久就会死去。
  再后来,晋国历经秦献公时期的混乱,晋文公流亡后的称霸,以及晋文公没过几年就去世……
  所以扁鹊就说了:这些事情,你们是知道的,现在你们国君的病和秦穆公的情况相同,不出三天就会痊愈,痊愈后必定也会说一些话。

  二天半之后,赵鞅果然就醒了过来……
  紧接着赵鞅也发表了自己的『昏迷感言』:我到天帝那儿去了,与百神游玩在天的中央而非常快乐,那里奏着许多乐曲、跳着各种舞蹈,不像上古三代时的乐舞,但乐声动人心魄。有只熊要抓我,天帝命令我射杀它,于是我射死了熊。有只『罴』『音同皮』过来,我又射死了,天帝很高兴,赏赐我两个竹笥,里边都装有首饰。我还看见自己的儿子在天帝的身边,天帝把一只翟犬托付给我并交代等他长大成人时赐给他。
  当然了,按照秦穆公的套路,这次应该也会有预言的,赵鞅说道:天帝告诉我,晋国将会一代一代地衰微下去,七世而亡,秦国人将在范魁的西边打败周人,但他们也不能拥有他的政权。

  秦国和周朝的事情我们尚不清楚,但是晋国显然已经是灭亡了……
  到底是扁鹊的医术神奇,还是秦穆公、赵鞅的昏迷经历更为神奇?
  如此神奇的问题一时半会还真不太好回答……
  1034 以管窥天
  1034 以管窥天

  魏文侯问扁鹊、扁鹊医赵鞅,时间上来看二者相差了好几十年,而且与魏文侯有过接触的扁鹊还有两个医术更为高超的哥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两个同样有着扁鹊称号的不同人物。
  到底哪一个会是秦越人?
  下一位出场的扁鹊表示他就是……

  话说某日扁鹊路经虢国,全国上下都在举行除邪去病的祭祀,一打听原来虢国太子去世了,于是扁鹊来到王宫门前并询问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
  中庶子说道:太子血气不畅通,阴阳交错而不能疏泄,于是爆发成病,造成内脏受伤害。他的精神又压不住邪气,导致邪气蓄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
  死了多久了呢?
  中庶子表示,从鸡鸣到现在,死了还不到半天。

  了解完基本情况后,扁鹊对中庶子说道:请禀告虢君,我是渤海的秦越人,家在鄚地,听说太子死了,我能使他复活。
  中庶子:先生该不是胡说吧……

  人死之后能不能复生呢?
  毕竟中庶子也是爱好医术的,比如他就曾听闻上古时期有位叫做『俞跗』的神医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镵针、砭石、导引、按摩、药熨等办法,一解开病人衣服就知道疾病的所在,顺着五脏的穴位,然后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等等,就能改变病人的神情气色。
  俞跗如此神奇,以至于中庶子认为扁鹊除非有他那样的医术太子才会有可能再生,否则恐怕是连刚学会笑的孩子都哄骗不了……

  然而,扁鹊仰天叹曰: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好比以管窥天,好比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无需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就能说出病因所在,知道疾病外在的表现就能推知内在的病因,据此就可诊断千里之外的病人。如果你不信,可以自己试着去诊视太子,应会听到他耳鸣而鼻张,顺着两腿摸到阴部,那里应该还是温热的。
  中庶子一试,果然如扁鹊所说,所以问题就来了,耳有呜响、鼻翼能动,体温尚存,虢国太子怎么就被下了死亡通知书……
  于是乎,面对精神恍惚而悲伤过度的虢君,扁鹊解释太子得的病叫做『尸蹶』,这种病阴阳脉失调,阳脉下陷、阴脉上冲,导致全身脉象出现紊乱,以至于病人面色衰败,安静得像是一副死去的样子,但是太子实际却并没有死,庸医会让病人陷入绝境,但是好的医生通过正确诊断是能治愈这种病的。

  随后,扁鹊让学生『子阳』磨砺针石,并在百会穴下针,过了一会,太子竟然真就苏醒了过来……
  紧接着,扁鹊又让学生『子豹』准备能入体五分的药熨,加上八减之药剂混和煎煮,并交替在两胁下熨敷,太子竟然能够坐起来了……
  再后来,扁鹊开药进一步调和阴阳,服用二十天的汤剂之后,太子的身体就恢复到和从前一样了……

  扁鹊是不是具备了使死人复活的医术呢?
  他自己倒不是这样认为的,扁鹊认为,这完全是太子应该活下去,他能做的不过是促使他恢复健康罢了。
  换句话说,天下的人均认为扁鹊能使死人复活,但是扁鹊却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当然了,扁鹊传奇性故事的背后我们也应当注意到虢国本身。
  按照道理,几个虢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先后灭亡,这也意味着扁鹊的虢国之行在真实性上存在很大的疑问……
  大家晚上好 近期有点小事可能需要折腾来折腾去 一周之内更新不一定很稳定 希望大家多多理解

  还是那句话 努力不做太监...
  1035 公孙鞅立木
  1035 公孙鞅立木

  扁鹊的几段神奇经历之后,我们对二千多年前的医学有了粗略的印象,事实上,所谓的望、闻、问、切也正是由扁鹊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炼总结,从此成为历来中医诊断病情的重要方法。
  不过,几起完全不同时间段的经历大致可以看出,所谓的扁鹊指的应当不是同一人,他们的成就叠加在一起共同塑造出一个几千年来的神医形象。
  顺道提一点,几十年后扁鹊还会出场,他将用自己的死亡来亲自终结和扁鹊有关的话题……

  田齐桓公和扁鹊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之后,我们继续回到秦国,因为蛰伏许久的公孙鞅终于是要在这里变法了。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元年,公叔痤举荐公孙鞅为相遭到魏惠王拒绝,公孙鞅随即由投奔大招人才的秦国;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三年,就在秦孝公为变法一事犹豫之际,公孙鞅与保守的贵族势力甘龙、杜挚进行了一番精彩的辩论,由此打消秦孝公疑虑,秦国也在当年成功颁布垦草令,变法的基调已经打下;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六年,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秦国的第一次变法正式展开。

  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变法?
  不得不提的是,距离此次变法16年之后,公孙鞅在这次变法的基础上再一次进行变法。
  因此,所谓的商鞅变法也就有了第一次变法和第二次变法之分……

  当然了,虽然有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虽然又经过了三年时间的准备,虽然有关变法的具体法令已经制定成型,但是公孙鞅还是遇到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威信。
  没有威信,高唱反调的传统贵族势力面前公孙鞅恐怕会是寸步难行;
  没有威信,将信将疑的百姓恐怕也不会权力支持变法。

  所以,公孙鞅又该如何在变法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公孙鞅是这么做的,他下令在国都栎阳集市的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且放话只要有人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当即赏赐十金。
  百姓们会怎么看待这条命令呢?
  他们认为,这事以前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着实有点奇怪,于是居然没人敢动这根木头……

  出师不利,公孙鞅只得继续出招,他的策略很简单,奖励方法继续维持不变,奖励数值则由十金提高到了五十金。
  百姓们又会怎么看待公孙鞅的变化呢?
  他们坚持认为,这事好像越来越奇怪了……

  一众百姓还在疑虑之际,倒是总算有一个人按耐不住了,他还真就抱去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于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把木头刚一搬到北门,公孙鞅果然就赏赐给了他五十金……

  公孙鞅立木,同样因为商鞅这一称呼更为响亮,后来这一典故也被称作『商鞅立木』,商鞅立木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某种程度上讲,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的确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但是,公孙鞅正是通过这样一件简单的小事向百姓传达自己令出必行、绝无欺骗的信念,从而在百姓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威信,为接下来变法工作的推广奠定基础。

  于是问题就来了,公孙鞅的第一次变法究竟又有哪些细节?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