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slover 2017-12-28 22:09:27
今天上班,催一下碰碰运气……
-----------------------------
这就有点尴尬了...
@LXL760109 2017-12-29 23:28:11
2
-----------------------------
新年好
@尘世迷途小小生 2017-12-30 12:23:14
楼主继续
-----------------------------
恩...
1036 公孙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公孙鞅的带领下,秦国进行了秦孝公即位以来的第一次变法,具体来看,这次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是其一;
也就是说,在李悝『法经』的基础上,公孙鞅在秦国同样推行法律并将之正式公布施行,而且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连坐法』。
所谓连坐法,指的是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的户籍编制的基础上建立相互告发和同罪连坐的制度。
不告奸者?
腰斩……
告奸者?
和斩得敌人首级一样得赏……
告还是不告?
这是送分题和送命题之间的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连坐法的背景下,一家犯法,其余九家若不检举告发要一起治罪;
胆敢私藏『奸人』,将会和投敌之人受同样处罚;
旅客住客舍要有官府凭证,客舍胆敢收留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
与此同时,公孙鞅还主张『以刑去刑』,这就意味着即便是轻罪也要用重刑,如此一来,百姓连轻罪都不敢犯,更不用说重罪了,而那些犯了重罪的『奸人』更是在各种告发检举之下无处藏身,秦国和谐社会指日可期……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是其二;
也就是说,政治地位不再由传统血缘关系决定,军功取而代之成为衡量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能不能获得显赫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比如王族里没有立过军功的甚至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册,还比如有军功的显赫荣耀,无军功者哪怕富有也不能显荣。
公孙鞅大力奖励军功的背景下,秦国爵位自上而下被重新划分为二十个等级,这便是后来我们所说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什么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本质来看,二十等爵制也是一种等级制,按照爵位的高低依次授予相应的权力,包括耕地、住宅、为其服劳役的『庶子』数量及标准,甚至占有田宅、臣妾的多少以及服饰穿戴等细节也都有明确规定,否则是要受到处罚 ,而且按照公孙鞅『以刑去刑』的原则来看,真要处罚起来还是件很严重的事情……
如何才能加官进爵?
公孙鞅很明确的告诉诸位,多立军功……
公孙鞅曰:『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也就是说,只要能斩获敌人甲士首级一就赏爵一级、田地一顷、宅地九亩,还一律赐庶子,也就是仆人一名,而且还有机会出任秦国官员。
条件如此诱人,秦国各位猛士动心不动心?
公孙鞅表示,不能光有奖励措施,惩罚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军功爵位制体制下,军中每五人编为一伍并设『屯长』,如有一人胆敢逃跑,另外四人受刑,不过只要有人能斩获敌人首级一颗亦可可免除刑罚;每百人设『将』,将、屯长在作战中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可以升爵一级,但是一颗都得不到的话也是要被杀头的……
到了五百人的将领,就有卫兵五十人,统率两个五百人军队的主将享受一千石俸禄的,拥有卫兵一百人,如果将官战死,卫兵要受刑罚,但是如果有卫兵能斩获敌人首级,刑罚亦可考虑免除。
总之一句话,结合军功爵位制以及此前推出的垦草令来看,公孙鞅的变法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重农、重兵,顺便打压商业……
@Cassie向阳花 2018-01-01 11:00:43
元旦快乐
-----------------------------
向阳花节日好
1037 公孙鞅变法2
我们继续公孙鞅变法的话题,重农、重兵之后,毫无疑问,接下来就是有关如何抑商了……
和李悝在魏国『尽地力之教』有所不同的是,公孙鞅在秦国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不在于最大化单位土地的耕作能力,而是尽可能多的开垦荒地,这在变法三年前的垦草令中已经有了具体的体现。
公孙鞅下令,凡是致力于农业生产并让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一律免除自身的劳役或赋税,为了有效增加更多的劳动力,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壮丁但是却分居的,一律赋税加倍……
所以,这些和抑商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是这样的,公孙鞅此次变法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正是与重农抑商有关。
重农的话题说完后,下面要讨论的话题自然是抑商了……
于是,公孙鞅又下令,『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也就是说,凡是因从事工商、手工业或者懒惰而陷入贫困的,其妻子儿女一律被收为奴隶。
尴尬的地方在于公孙鞅原本就已经不断打压商业的背景下,商人们还能够不陷入贫困么……
所以问题就来了,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已经证明了重视商业是能为国家带来可观财富并顺利走上富国强兵的,为什么到了李悝、公孙鞅这里商业不再受到改革家们的青睐?
公孙鞅以为,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他在教化民众时都是要求百姓通过专心务农来得到官职和爵位,否则就得不到官职与爵位,如此一来,国家务实而不空谈,百姓就朴实;百姓一朴实,就会专心从事农耕和作战而不会苟且谋求其它事,国家因此而强大起来。
如果不强调要求百姓专心务农呢?
公孙鞅认为民众就会通过其它途径来谋求官职和爵位,比如有才华的就跑去专研学习『诗』、『书』,然后追随其它诸候国的权势;比如社会地位低下的平庸人便去经商或者从事手工业,这样一来大家纷纷通过这些方式来逃避农耕和作战,国家也就危险了。
总而言之,我们能够轻易发现所谓的重农抑商并不完全是从增加粮食产量或者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出发。
归根结底,重农抑商的最大好处在于让百姓们『心无杂念』,闲时务农,忙时参战,做好这两样也就可以了。
对了,有一个词叫做愚民……
最后,公孙鞅变法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这个内容与控制舆论有关,具体来说,其实与打压儒家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前面已经提到,如果百姓不能做到专心务农,就会有豪杰转学『诗』、『书』并投奔其它诸侯为仕,这显然是对秦国不利的……
于是乎,为了打击儒家的复古思想,公孙鞅甚至焚烧儒家典籍『诗』『书』,并且大力禁止游宦之民,所谓游宦之民指的是那些离开本国去往他国谋求官职的人,通常这些人又以儒者居多……
公孙鞅厉行改革,会不会引来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
事实表明,当然是会的……
新法自颁布并实施一年的时间内,国内『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也就是说吐槽新法不好的人多达数千,面对这样情况公孙鞅又能怎么办呢?
公孙鞅表示,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
什么叫上层人触犯新法?
很不巧,秦太子犯法了……
@阿好2017 2018-01-02 13:41:40
新年好??????
-----------------------------
新年好啊
1038 上古五刑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七年,公孙鞅变法整一年。
一年的变法之后,秦国会有怎样的成绩?
这不前面已经有过交代,新法的推行上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那么顺利,毕竟步子迈得太大导致很多人都感到不适应,以至于专程到国都『上访』说新法不方便的百姓都是数以千计……
正当这时,太子倒是很配合公孙鞅的工作,因为他似乎也对新法表现出了一定的不习惯,于是犯法了……
公孙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既然太子触犯新法,公孙鞅倒也把这件事情看成了自己树立威信、顺利推行新法的又一契机,于是他准备依照新法来处罚太子。
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毕竟嘛,公孙鞅也知道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
既然不能处罚太子,如何才能保证新法的权威性呢?
公孙鞅将惩罚的目标定在了太子师傅『公子虔』身上……
这还不算完,公子虔之外,太子还有另外一位老师叫做『公孙贾』,公孙鞅一并处以『黥刑』,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墨刑』。
所谓墨刑,也就是在脸上或其它部位刺字并涂墨,使所刺之字成为永久性记号,它与劓、刖、宫、大辟等并称为『上古五刑』。
劓指割鼻、剕指断足、宫似乎不用我们做太多介绍,大辟即死刑,具体执行起来又有炮烙、剖腹、戮、斩、焚等不同方式。
对比起来,墨刑在五刑之中好像还算比较温柔……
但是,从公子虔、公孙贾的称谓来看,他们显然出自王族之后,一个为督促太子行为的师傅,一个为负责传授知识的师父,地位显然是极高的。
尤其对于公孙贾而言,被处以黥刑已经是相当严酷的刑罚。
公子虔暂时是不是要好一点呢?
的确是这样的,不过可以剧透一点的是,又过了若干年,公孙鞅再度推行新法,公子虔到那时候一不小心又触犯新法,最后他被处以劓刑,也在五刑之列……
总之一句话,虽然新法在秦国推行的初期尚不能算顺利,但是太子『适时』的犯法为公孙鞅整治秦国上下风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即便太子本人并未受罚,公子虔、公孙贾被处罚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影响到怎样的地步呢?
仅仅只是在公孙贾被处以黥刑的第二天,秦国人就老老实实的遵照新法执行,没人再敢造次……
当然了,这还只是短期的现象,长远来看,新法推行十年之后秦国可谓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乡邑得到大治,百姓也纷纷表示情绪稳定,以至于当年说新法不方便的人又跳出来接连称赞法令方便。
面对这些人态度上的转变,公孙鞅后来又是怎样应对的呢?
很简单,公孙鞅把这些人全部都迁到边疆去了……
公孙鞅为什么这么做?
在他看来,这些人一会说法令不好,一会又说法令好,属于『乱化之民』,他们容易扰乱教化、煽动舆论,让社会变得不够稳定。
所以嘛,公孙鞅认为边疆才是他们应该呆的地方……
@catslover 2018-01-02 22:10:56
又更得猝不及防啊
-----------------------------
所以说嘛 催更也是挺有技术含量的...
@潇湘观渔 2018-01-03 21:15:45
2018,必定大发!
-----------------------------
哈哈 同发同发
@jody021 2018-01-03 13:28:31
以前一直的想法是商鞅被裂车死很不值,看到楼主这样的解说,他死有余辜,尽管因为他可能间接直接的让我们中华民族统一。
-----------------------------
怎么说呢 想要客观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其实很难 毕竟我们后来看到的只是从他们生平事迹中筛选出来的一小部分更具象征意义的代表性事件。
商鞅的死,本质上与法家理论过于严酷,极大的打压了旧势力利益有关,通俗点说,得罪的人太多,联想起没多少年前某位总理说自己备好了棺材才开始改革也就可见一斑;
但是商鞅的死,从某种程度上也与人性有关,后面不久我们会专门提到一个人,他很早就建议商鞅急流勇退,商鞅明知他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无法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欲望,毕竟从事业的顶峰突然下来太难了...
当然了,有关商鞅我们会有更多的讨论,目前还仅仅只是开始。
1039 会田于郊
公孙鞅曰: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在他看来,圣明的君主不应太看重仁义,而是应当重视法度,法律公正严明、法令严格执行,国家才能国家强盛起来。
毫无疑问,公孙鞅以及法家所代表的法治精神与儒家所提倡的礼义之道格格不入,同时秦国接下来十余年的发展却也表明公孙鞅的变法是成功的,秦国由此迅速迈向富国强兵之路,虽然重罚轻赏的高压之下秦国的一系列政策看起来严酷了点……
公孙鞅的第一次变法之后,秦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真正强大起来,接下来我们抽空简单盘点一下中原各国的近况:
公元前356年,田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进入齐威王元年,同时也是显王在位的第十三年。
和魏惠王称王类似的是,齐国亦是战国以来较早称王的诸侯国之一,两大强国相继称王表明周朝天子仅余的象征性地位亦不再被认可;
同时也和魏惠王称王相同的是,两位国君均是执政到一定阶段之后才正式称王,也就是说,齐威王这样的谥号是对其生平的总结,并不代表即位之初便已经称王,至于魏、齐两国究竟何时称王,我们只能说就在不远的将来……
这一年,齐、赵、宋三国会盟于齐邑『平陆』『今山东济宁市汶上县一带』,以期形成新的外交同盟关系。
赵国与齐国交好,魏国又会有怎样的策略?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十六年,秦孝公七年,魏、秦二君相会于魏邑『杜平』『今陕西渭南市澄城县一带』。
这个细节表明魏国都城东迁大梁并在重心放在中原后秦、魏两国关系有所缓和,这也间接为公孙鞅的变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同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倒也有过一次相会,两人相约『会田于郊』,也就是一起在郊外打猎,当时还有过一段有趣的经历。
魏惠王:齐国有宝物没有呢?
齐威王:没有……
魏惠王:咱魏国虽小,尚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会没有宝物呢?
为了一探齐国的『实力』,魏惠王不仅把姿态摆得挺低,顺便还把自己的家底给抖了出来……
然而,齐威王表示,夜明珠这样的宝贝是真没有,不过倒是有几个和魏国不一样的宝物,比如『檀子』,比如『田朌』,比如『黔夫』,还比如『种首』。
魏惠王:怎么都是人名……
齐威王这是什么套路?
他解释道:齐国派檀子镇守南城,楚国便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诸如邾、莒、宋、鲁等十二诸侯皆来朝见;派田朌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派黔夫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还有一个叫做种首的臣子,派他戒备盗贼,结果齐国就路不拾遗。
齐威王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很简单,比起魏国光照十二辆车的夜明珠来,齐国的这些人才无不独当一面,可谓光照千里。
相互一比较的话,齐威王的境界比魏惠王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于是乎,魏惠王心中倍感惭愧,最后只得悻悻而归。
由此来看,魏国往后想要和齐国交好恐怕也会是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善水心 2018-01-04 21:26:55
今天下大雪,楼主会不会打烊?
-----------------------------
哈哈 小姑娘新年好啊 今天才看新闻说南京下雪了
@片汤2016 2018-01-04 15:19:55
顶,顶
-----------------------------
片汤新年好
@Cassie向阳花 2018-01-04 07:57:40
顶
-----------------------------
向阳花好
1040 魏伐邯郸
公元前354年,公孙鞅变法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魏惠王先后与秦孝公和齐威王会盟后的第二年。
从会田于郊来看,视人才如珍宝的齐威王显然比魏惠王的眼光要更加高明;
从接下来的表现来看,魏惠王与秦孝公的杜平之会似乎效果也不太理想……
也就是在这一年,秦、魏两国交战于『元里』『今陕西渭南澄城县一带』。
此役秦军大胜,占取附近城邑少梁的同时斩首魏军七千余人,建城仅几十年的少梁被夺取的同时魏国在河西之地对秦国所积累的优势亦在不断瓦解。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距离十年前秦献公与韩、赵、魏三晋交战于石门之后秦国又一次有记载的斩首行动,虽然七千比起上次六万在数量级别上少了一截,但是在公孙鞅变法后秦国极其强调军功的背景下,七千首级同样显得异常醒目。
秦败魏,魏惠王会有怎样的回应?
很快,魏军便攻打赵国,并一举包围赵都邯郸,这是赵成侯在位的第二十一年……
遥想公元前363年秦军攻打魏邑少梁时赵国还曾出兵来救,如今秦国占领少梁而魏惠王却仍把扩张的重心放在中原,三晋之间的关系可谓此一时彼一时。
魏国为什么会突然讨伐赵国?
要知道就在一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55年时魏国还送给赵国不少上等木料,赵国随后用这些木椽修建了檀台,是为『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
提一点,所谓椽『音同传』,指的是用于支撑屋顶的木杆,荣椽则是质地上好的良材;
所谓檀台,亦称邢台,据传原本是邢国国君祭天之台,后来邢被卫灭,晋国又从卫国手中夺得此地,比如当年申公巫臣自楚国投奔晋国后便被封为邢大夫。
具体来看,檀台其实指的是一种台阁式的建筑,赵成侯下令把魏国进献之木扩修为檀台后又在这里修建宫殿名为『信宫』,并在此地改设为赵国别都,名为『信都』,后来有一位赵国国君的命运与这里紧密相连,这个人就是『赵武灵王』。
总之一句话,近期几位国君相互会见却又在随后不久迅速交战,错综复杂的外交形势一时间很难分清各自的阵营。
这不,面对魏军的围攻,赵成侯想到的救援对象并不是平陆会盟的齐国,而是许久不曾露面的楚国……
楚悼王和楚肃王之后,这已经是楚宣王在位的第十六年,邯郸城被围,楚宣王倒也很快就派了大夫『景舍』出兵救赵。
又提一点,吴起变法失败之后,虽然不少贵族势力遭到灭族,但是吴起已死,楚肃王、楚宣王时期为了稳住政局只得对旧有势力一定程度妥协,于是典型如昭、屈、景三大家族反倒在政治清洗之后日益强大,日后逐渐成为了楚国内政的核心力量,这三大家族如同春秋时期鲁国三桓一样被称作『三闾』。
三闾之一的景舍出场,魏国会不会退兵呢?
然而并不会……
更要命的是,魏军不但是没有退兵,反而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53年时一举攻下邯郸……
魏伐赵,赵都邯郸被攻下之前,赵成侯还能怎么办?
很快,齐国也收到赵国的求援信号。
齐威王:早干什么去了……
齐国会不会救赵国?
齐威王表示当然要救了,也正是因为救赵国,由此引来一段神奇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我们并不陌生,他就是孙武的后人『孙膑』。
@o弘毅o 2018-01-03 21:58:29
大家晚上好
时差姐姐 不等你了 我先更了啊...
-----------------------------
@catslover 2018-01-04 03:19:43
今天忙死了,现在才有空……
-----------------------------
所以我今天还是没等你...
@catslover 2018-01-05 00:28:21
我们这里有特大暴风雪,学校关门,我们也不上班,都待家里了,比上班那可忙多了,所以不等我是对的……
-----------------------------
美国那边好像经常这样的样子 天气稍微暴躁点就各种停摆...
@阿好2017 2018-01-05 08:38:52
搬个板凳,拿点瓜子,看你………
-----------------------------
哈哈 很荣幸啊
1041 齐相邹忌
魏伐赵,楚救赵,魏继续伐赵并攻下邯郸,旋即齐救赵。
复杂的外交关系背后,其实还隐藏着众多的秘密,孙膑正式出场之前,我们不妨再作简单介绍。
公元前356年,齐威王与赵、宋联盟,意在逐鹿中原;
公元前355年,魏惠王为了避免两面受敌的险境而会见秦孝公,此时魏国的重心显然还在中原一带;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打亲近魏国的卫国,对于魏国而言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局面,于是哪怕一年之前两国还比较友好,接下来魏军还是迅速出兵并包围邯郸。
随后楚国出兵救赵,怎料邯郸越陷越深,赵国告急,赵成侯只得把求援的对象又移到了齐国。
救,还是不救?
前面已经交代,齐威王肯定是要救的。
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当时,针对赵国的局势,齐威王召集群臣商议,有关救赵好还是不救赵好的话题有着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
齐相『邹忌』认为,不如不救……
话说邹忌出任齐相有着一段比较神奇的过程,我们不妨先对他做一个简单的了解。
传闻,邹忌善于弹琴而得以进见齐威王,恰好齐威王对他很是喜欢,于是就安排他住在宫中右室。
过了没多久,有天齐威王正在弹琴,邹忌推门进来便夸齐威王的琴弹得实在好极了。
齐威王能怎么说呢?
齐威王并不高兴,手离开琴并按住宝剑说道:先生只看到我的样子,都还没有认真观察,怎么就知道弹得好呢?
很显然,齐威王认为邹忌在拍马屁,而且拍得还比较低级……
然而,邹忌解释道:大弦缓慢温和,君也;小弦高亢清亮,相也;手指勾弦用力,放开舒缓,象征政令;琴声和谐,大小配合美妙,曲折不正之声而不相干扰,象征四时,所以我才知道您弹得好啊。
齐威王:你果然善于谈论音乐。
邹忌接着说道:何止谈论音乐,治理国家、安抚人民也在其中啊!
齐威王又不高兴了,毕竟在他看来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与音乐之间是没什么关系的……
邹忌继续解释:琴声回环往复而不乱,是由于政治昌明;连贯而轻快,是由于保了将亡之国;所以说琴音调谐就能保天下太平,治理国家和安抚人民,没有比五音的道理更相像的了。
这下齐威王听明白了,也高兴了,于是就在这次进见后三个月后邹忌就收到了来自齐威王的相印。
邹忌地位攀升速度之快,简直连秦国的公孙鞅都比不上,以至于齐国不少大夫那是既羡慕,又妒忌……
好了,邹忌的这段经历说完之后,接着我们重点需要讨论的话题还是救不救赵国,这不大夫『段干朋』就说了:不救则不义,且对齐国不利。
齐威王:为什么呢?
段干朋以为,齐国如果不救,魏国就会吞并邯郸,魏国更强,这对齐国显然是没好处的,如果救赵,军队驻在赵国郊外,赵国虽然不被攻伐,但是魏军也会完好无损,所以不如向南进攻魏国,即使邯郸被攻下,魏军疲于回去救援也会因此而受挫。
邹忌,或者段干朋,齐威王会听谁的?
这次齐威王并没有选邹忌,毕竟他没有把外交、打仗和音乐联系在一起……
不对,说了半天,孙膑好像还是没有出场……
1042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军攻下邯郸之前,齐威王在与众臣商议之后决定大举出兵救援赵国。
按照齐威王的想法,擅长兵法的孙膑是将领的不二人选,但孙膑也却以自己是个残疾之人而坚决辞谢,于是最终出任将领的是『田忌』,腿脚不太方便的孙膑则出任军师,坐在帘车里为田忌出谋划策。
田忌认为,齐军应该直奔赵国以解邯郸之围,这显然与段干朋的谏言是不同的,而且也是军事孙膑所不赞同的……
孙膑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在他看来,排解两方的斗殴不宜用拳脚强行分开,更不能帮扶一方去打另一方,因势利导、乘虚而入,紧张的形势被阻止,矛盾自然也就化解了。
同样的道理,如今魏、赵两国攻战正酣,精兵锐卒悉数倾巢而出,魏国国内只剩老弱病残,所以不如率军急袭魏国都城、占据交通要道、冲击其空虚的后方,到时候魏军一定只得放弃攻赵而回兵救援,这样一来就既解了赵国之围,又能给魏国国内予以打击。
孙膑的套路我们熟悉不熟悉?
没错,这正是早在三百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就已经提到的『围魏救赵』。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于首止会盟,郑文公临阵叛楚而逃,于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54年时齐国率领一众诸侯伐郑,当时楚国并没有直接救援郑国,而是掉头攻打齐国小弟许国来吸引联军火力,于是就有了这么个围许救郑的典故。
由此来看,比围许救郑这一典故要晚了差不多三百年时间的围魏救赵并非出于孙膑原创……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即便孙子兵法也只是孙武在前人基础上的兵家之集大成者,更何况孙膑还是孙武后人。
同时,也正是因为孙膑将这一舍近求远的奇袭战术发扬光大,于是才有了后来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
所以,此战的结果究竟如何?
不用多做介绍,田忌这边听从孙膑的计策攻打大梁,魏军那边虽然攻下邯郸,但在听闻齐军动向后只得急忙还师援救。
就在魏军赶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县一带』时突然遭遇齐军,疲惫而又毫无准备的魏国自然遭遇大败,史称『桂陵之战』。
围魏救赵,桂陵之战,细细品味的话,其实看点颇多:
从田忌与孙膑的角度而言,这毫无疑问是一场经典的军事战争,非常规的救援策略成为后来众多军事行动模仿的典范;
从魏国的角度而言,虽然攻伐邯郸有力的教训了赵国,却在随后与齐军的交战中陷入全面被动;
从齐国的角度而言,名义上出兵既救了赵国,实际上又打压了魏国,齐威王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从赵国的角度而言,齐国救了邯郸没有?
魏国在攻占邯郸后迅速退兵,当然也算是救了;
但是魏国成功攻占邯郸后赵都已经成为魏军的战利品,救或者不救,赵国还是失去了邯郸。
毕竟对于齐威王而言,他所考虑问题的根源其实还是齐国自身的利益……
不过,赵成侯倒也不用担心太久,复杂的外交形势之下,魏惠王很快就将邯郸归还给了赵国。
魏国为什么要归还邯郸?
这是随后不久的事情,我们下回分解……
大家周末好
说几句
关于围魏救赵这个典故,历来有二种不同的说法,某些地方记载是段干朋向齐威王谏言,某些地方又是孙膑指导田忌作战,究竟哪个版本是正确的,目前不太好下定论。
当然了,段干朋或者孙膑本身是不矛盾的,段干朋是向齐威王谏言,朝廷上的工作;孙膑是向田忌出谋划策,属于实际作战时的指导,或者可能两人思路一致,运用在了不同场合。
@尘世迷途小小生 2018-01-07 12:25:53
早安楼主
-----------------------------
呵呵 你好
1043 田忌赛马
通过围魏救赵,我们对孙膑军事上的才华有了粗略的印象,同时也通过战前齐威王的部署我们了解到孙膑身体上有残疾以至于行动不太方便。
孙膑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还是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
孙武去世之后隔了一百余年,有一位他的后人生于阿城、鄄城之间『今山东菏泽鄄城县一带』,这个人也就是孙膑。
孙膑早年修习兵法,与他一同的还有一位叫做『庞涓』的人,传闻他们的老师便是神秘莫测的『鬼谷子』。
当然了,传闻仅仅只是传闻,孙膑和庞涓的老师究竟是不是鬼谷子,其实早已无法考证……
能够考证的是,两人兵法学成之后庞涓混的不错,不但在魏国做起了将军,并且还召孙膑前来魏国。
庞涓是想在自己飞黄腾达后举荐与自己一同学习过兵法的孙膑?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庞涓一琢磨,可能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为了避免以后自己有一个强大的对手,不如趁势提前先除掉他……
于是乎,孙膑来到魏国后等待他的不是热情款待,也不是升官进爵,而是庞涓的陷害以及依法给予的膑刑和黥刑……
黥刑我们并不陌生,毕竟公孙鞅前不久才用过,孙膑脸上被刺字,屈辱将会伴随他终生。
至于膑刑就更加残酷了,膑刑与五刑之一的刖刑类似,刖刑指的是断足,膑刑指的则是剔掉膝盖骨。
膑刑加黥刑,庞涓送的『同门套餐』简直是比直接杀死孙膑还让人绝望,而孙膑这一称呼的由来也正是庞涓所赠之膑刑……
有才的庞涓成为了魏国将军,更有才的孙膑被将军在魏国陷害成为了终身废人,当然了,庞涓之所以这么做,主要还是想让孙膑隐藏起来不敢抛头露面。
一来后来事态的演变完全超出了庞涓的预期,二来又过一百余年后另一号人物在对自己同门下手时就没这么『客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前车之鉴……
总之一句话,孙膑的确成了废人,只是庞涓没想到后来有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以受刑罪人的身份暗中相见,齐使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偷偷把他藏在车中带回到齐国。
来到齐国之后,将军田忌不仅不嫌弃残废的孙膑,反而十分赏识,而且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正好当时田忌经常跟齐国贵族子弟们赛马,并且下的赌注都很大,于是孙膑的表现机会就来了……
原来,孙膑发现他们马匹的脚力都差不太多,分为上、中、下三等,通常的策略是上对上、中对中,以及下对下,掌握这一规律后他对田忌说道:您尽管下大赌注,我有办法让你取胜。
到了比赛的时候,孙膑又对田忌说道: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
不用多说,完败……
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就不同了,田忌用上等马对付贵族子弟们的中等马,再用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等级有区别,结果很明显,三次比赛,田忌败了一次,胜了两次,赢得盆满钵满败……
『田忌赛马』,小小的变通,体现的是孙膑大大的智慧,随后不久田忌又把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在向孙膑讨教兵法后同样把他当做老师,于是这才有了桂陵之战前齐威王执意要让孙膑出任将军一事。
至于孙膑和庞涓的恩怨,则要等到下一个战场再做了结,那个地方叫做马陵……
@浙江小何 2018-01-08 18:17:28
“赢得盆满钵满败……”是什么典故吗?
-----------------------------
编辑出问题了...
@早餐饼干馅 2018-01-08 20:06:33
好几年前看过楼主的帖子,印象中写的很好,没想到楼主还在继续。佩服你这种精神.
-----------------------------
主要是还没写完...
1044 邹忌变法
邹忌、孙膑等人的事迹之后,结合齐威王视檀子、田朌等人才为闪耀千里的宝贝,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齐国是很重视并重用人才的。
事实上,自齐国在临淄稷门外设立稷下学宫起,这种风气便已经逐步养成,当时,齐国招徕各派学者前来著书立说、议论政事,他们被成为『稷下先生』,亦称为『博士』,并享有比较高的地位。
这样的背景下,邹忌出任齐相后的改革同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话说齐威王即位不久,邹忌『以鼓琴见威王』。
邹忌认为,国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臣相好比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手指勾弦用力,放开舒缓,好比政令;琴声和谐,大小相益,复而不乱,好比四时,『治国家而弭人民』和五音完全就是一个道理。
三个月后,齐威王便授予邹忌相印。
时间点来看,公孙鞅出任秦国左庶长与邹忌出任齐相基本接近,所以邹忌又是怎样进行变法改革的呢?
这里就得提及一个对邹忌升迁太快不那么满意的人『淳于髡』『音同昆』了……
提一点,孙膑因膑刑而被后人如此称呼,在这一点上淳于髡比较类似,当时有一种刑法叫做『髡刑』,不少奴隶就常常被处以髡刑,也就是截去全部或部分头发,淳于髡这一称呼自然也是和此有关。
除了髡刑外,淳于髡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赘婿』,也就是说,淳于髡家境很差、生活困难,以至于被典质给富人做了『上门女婿』,而且这种上门女婿还是和富人家的女奴结为夫妇。
此外,淳于髡身高不足七尺,加上又是髡刑,又是赘婿,地位着实不高……
所以,他又是怎样和贵为齐相的邹忌有过接触的呢?
毕竟淳于髡『滑稽多辩』,曾经屡次代表齐国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算是人才一位。
当然了,此滑稽非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滑稽,更不是一个表情,滑稽开始是一种酒器,当时读音为『古稽』,后逐步引申为能言善辩,言辞流利之人。
这就表明,虽然淳于髡地位和个子都不高,但为齐国好歹也是立过功,关键是口才好,所以是有机会,也有能力来向邹忌找麻烦的……
淳于髡:您真会说话啊,我有些浅薄的相法,想说给您听。
邹忌:谨受教……
淳于髡:侍奉国君周到无误,身名就都能兴盛;稍有不慎,身名都要毁灭。
邹忌:谨受教,我要把您的话谨记在心……
淳于髡:用猪油涂抹棘木车轴,是为了使它润滑,但轴孔是方形的就无法转动。
邹忌:谨受教,我会小心在国君左右侍奉……
淳于髡:用胶粘用久了的弓干,是为了粘合在一起,但胶不可能把缝隙完全合起来。
邹忌:谨受教,我要使自己依附于万民……
淳于髡:狐皮袄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黄狗之皮去补。
邹忌:谨受教,我要小心地挑选君子,不让小人混杂在其中……
淳于髡:大车如不较正,就不能正常载重;琴瑟不把弦调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谐。
邹忌:谨受教,我要认真制订法律并监督奸猾的官吏……
一番对答之后,淳于髡满意而归,到门口遇到仆人时说道:这个人不简单,我说了五条隐语,他的回答就像回声的响应一样,他不久必定会受封!
果然仅仅只是一年之后齐威王就把『下邳』『今江苏邳县一带』封给邹忌,并封号『成侯』。
所以,邹忌变法究竟是怎样变法的……
@catslover 2018-01-08 23:02:58
爬上来看一眼,今天楼ZHU看来是不打算更了
-----------------------------
为什么我觉得已经更了呢...
@catslover 2018-01-08 23:02:58
爬上来看一眼,今天楼ZHU看来是不打算更了
-----------------------------
@o弘毅o 2018-01-08 23:24:03
为什么我觉得已经更了呢...
-----------------------------
@catslover 2018-01-08 23:25:09
我回复的时候还没有啊……
-----------------------------
时差问题应该没有这么严重吧...
@catslover 2018-01-08 23:35:10
古代的人为什么那么聪明,猜个谜语都不用想一想,还连猜五条……
-----------------------------
估计那会谜语比较少 好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