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禅___静 2018-01-09 20:03:25
  小岳岳啊,范2冰把手伸向了我们始皇帝啊,吐血!
  -----------------------------
  咋滴 还能盗墓不成?
  @catslover 2018-01-09 21:49:35
  催更,看看出不出来
  -----------------------------
  必须出来
  1045 秦围安邑
  1045 秦围安邑

  因为邹忌变法,齐国可谓在春秋齐桓公时期的辉煌后焕发新生,从淳于髡与邹忌一番隐喻式的对话中其实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变法的精髓所在。

  对于自身,『谨毋离前』;
  对于国君,『谨事左右』;
  对于百姓,『谨自附于万民』;
  对于臣子,『谨择君子,毋杂小人其间』;
  对于法度,『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也就是说,自上而下,从君臣到百姓,从官吏到制度,邹忌都有明确的改革方向,『谨择君子』体现的是齐国重用人才的思想,『谨修法律』体现的则是齐国对于法律的重视,几点来看,邹忌和公孙鞅一样体现的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
  当然了,公孙鞅与邹忌,秦国与齐国,虽然在几乎同时变法,但区别也还算比较明显,一来公孙鞅重农、重军功,追求的是『速成』;二来齐国重人才,看重的是『将以照千里』,因此齐国的变法相对而言要温和不少。
  齐、秦两国为什么会风格区别如此之大?
  道理其实也很简单,毕竟秦孝公等不了几十、几百年,他要是就是快速出成绩,以此达成自己的名扬天下……

  不管怎样,东有邹忌变法,西有公孙鞅变法,齐、秦两国可谓奋发图强,如此再一对比,东迁大梁后的魏惠王就有点吃李悝变法的老本了。
  这不,就在『围魏救赵』,也就是桂陵之战一年之后,魏国旧都安邑便被公孙鞅领兵拿下……
  原来,秦孝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352年,公孙鞅被任命为『大良造』,大良造在秦国二十等军功爵制中位列第十六级,比第十级的左庶长要高上了好几级。
  由左庶长高升为大良造,一方面说明公孙鞅变法有功,另一方面也说明秦国国力逐步变强,于是就在这一年公孙鞅率兵包围安邑,安邑随之投降。

  安邑投降,魏惠王能把秦国怎么办?
  目前来看,魏惠王也不能怎样,毕竟齐国田忌、孙膑才围困桂陵逼得魏军疲于奔命并战败……
  两头受敌,魏国倒也暂时消停下来,随后魏惠王下令在『固阳』『今内蒙乌拉特旗一带』修筑长城,这段长城后被称作魏河西长城,魏国显然是意在利用洛河高岸堤防结合夯土墙板防御秦军。

  从早年魏国主动进攻并占据河西之地,到如今迁都大梁后疲于应付齐国与秦国,魏惠王逐鹿中原的策略实在难说成功。
  到了公元前351年,赵成侯二十四年,以及魏惠王在位的二十年,魏惠王和赵成侯盟于漳水之上。
  此次盟会,魏国主动归还二年前占领的邯郸示好,魏、赵之间暂时交好。

  魏惠王为什么要归还邯郸?
  其实很简单,桂陵之役后安邑又遭打击,邯郸虽然被魏国占据,但赵、魏仍相持于邯郸之下。
  多线操作,实在有点考验魏国的实力……

  我们简单小结一下近期的魏国:
  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六年,魏国迁都大梁。作为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国第三任国君,魏惠王在前人丰硕的成果上此举显然意在更进一步,只是接下来三晋之间关系很不稳定,适逢秦国、齐国变法走强,魏国非但未能在东面称霸,反而是在西部被秦国接连蚕食。
  总之一句话,魏国前景,此时并不乐观……
  @奥士爱国 2018-01-10 13:43:02
  近两月因故没来拜贴,错过了好多精彩。只是追到这里不知儒家二号人物出场了没有?(不好意思,这段时间没跟贴,今天直接跳到最后一页开始学习的,迫不及待啊)
  -----------------------------
  呵呵 孟子已经出生了 暂时还没出场
  近期主要侧重点在于各国的变法 花的篇幅还算比较多
  不过也不会等太久了
  1046 申不害变法
  1046 申不害变法

  魏国与赵国的恩怨,以及秦国与齐国的变法之后,我们不妨抽空关注一下三晋之一的韩国。
  公元前351年,魏、赵和好的同年,也是韩昭侯在位的第十二年,这一年韩国有一位重要人物需要介绍,他就是『申不害』。
  申不害原本是郑国的一名小吏,后来研究刑名法术之学,再后来,郑国就被韩国给灭了……

  话说韩国被灭之后,申不害准备向韩昭候求官,而他与韩昭候第一次会见正好是在公元前354年魏国围攻邯郸前后,于是就三晋之间的外交问题两人展开了一番交谈。
  韩昭候:我该和魏国友好呢,还是该和赵国友好呢?
  申不害:这是国家大事,影响国家安危的关键,我必须要深思熟虑一番才能回答您。
  感情申不害准备不够充分就面试去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申不害之所以不当面回答,主要还是因为不清楚韩昭候到底是什么意图,万一答得不好不合韩昭候的心意就麻烦了。
  所以,申不害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很快,申不害不露声色地对大夫『赵卓』、『韩晁』说道:你们都是能言善辩之人,做人臣子的,只要谒尽忠心就行了,何必一定要意见被君主所采用呢。

  于是,申不害把皮球踢给了赵卓、韩晁二人,两个也是一点都不客气,当着韩昭候的面就开始议论国家大事。
  申不害在干什么呢?
  他在偷偷观察韩昭候究竟喜欢谁的意见……
  等到申不害摸透韩昭候的喜好之后,他再表示韩国应当支持赵国,韩昭候果然很是赞同,顺便对申不害也是喜欢有加……

  要说的是,战国初期各国相继变法的时代背景下,韩国其实也曾经进行过一定的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却并不太好,以至于出现了『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的尴尬局面。
  也就是说,从晋国分裂出来后原有的旧法尚未废除,韩国的新法就已经公布,晋君的旧法令没有收回,韩君的新法令又已下达。
  当时,韩国不少人全凭个人利益决定依照新法还是旧令行事,政令一度十分混乱。

  正是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韩昭候有了进一步改革的念头,而他起用变法的人正是申不害。
  申不害会如何开始他在韩国的变法?
  本质来看,申不害所推崇的仍是法家思想,他主张权柄集中于国君一人、群臣跟着国君转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一臣专君,群臣皆蔽』的现象是坚决要抵制的,同时要防止臣子『蔽君之明,塞君之听,夺之政而专其令』甚至进一步『一弑君而取国』。

  对于国君而言,这样的思路自然是极受欢迎的,同时这和公孙鞅、吴起等人的主张也是不谋而合的。
  不同的是,为了实现权柄集中于国君一人,吴起、公孙鞅所主张的是厉行法治,把法看成实行中央集权的有效工具,通过法加强对百姓的统治,同时剥夺部分旧贵族势力的世袭特权,并作为管理监督臣子工作的依据,从而使国家大权集中到国君手中。
  申不害讲不讲『法』呢?
  固然也是要讲法,但是申不害并没有把法放到治国图强的核心地位,他所讲究的可以浓缩为一个字,也就是『术』。

  什么是术?
  我们不妨简单讨论一下……
  @catslover 2018-01-10 22:15:24
  要讲到“术”了啊,法家其实都挺喜欢这个的。
  商鞅见秦孝公,申不害见韩昭侯,都能看出明显的投其所好,这也是法家的一个特点……
  -----------------------------
  恩 确实是
  相比之下 法家算是比较“功利”的,所以这样的特点正好也可以映衬出商鞅 申不害本身的个性
  晕 谁用钻石把帖子给顶上去了

  我这边一点消息都没有...
  1047 昭侯醉酒
  1047 昭侯醉酒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所谓术,就是要根据才能授予相应的官职,明确、监督各自的职责并加以考核,如此一来,君主就可以操生杀之柄,督促群臣努力工作。
  同为法家流派,申不害强调『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国君如何才能掌握『本』、『要』、『柄』,最终就简单落在了这个『术』之上。

  申不害曰: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申不害看来,法当然也是很重要的,因此『明法正义』、『任法而不任智』等等也都是有必要的。
  但是我们也清楚,韩国可谓旧法未息而新法又生,法令版本太多以至于以法治国之路似乎行不太通……

  既然申不害把术放在了治国的首要地位,术究竟起的是怎样的作用?
  其一,术主要指的是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比起传统贵族世袭的方法还是有着比较明显的进步性;
  其二,君主委任官吏、考察他们是否忠诚称职,据以赏罚提拔并清除奸邪官吏,进步倒是进步了,如何具体操作倒成了最大的问题,申不害认为这事得『偷偷摸摸』的来……

  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也就是说,为了真正落实『循名责实』,国君应当将自己的欲望、智慧和观察力通通隐藏起来。
  如此一来,臣子们无从猜测国君的意图,也就无从讨好取巧,无从隐藏自己的错误缺点,这样国君就能听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了,这实际上也就是要国君利用阴谋权术来驾驭臣下、统治百姓……

  其三,申不害不但主张国君要用术来『示天下无为』,同时也要求各级官吏只能做职权范围内的事,杜绝越职办事;凡不属于职权范围内的事,虽知而不能言,从而防止臣下篡夺大权。
  所以,简单了解完术的特点之后,申不害这样的变法到底好不好?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话说韩昭侯有一次醉酒睡着了,『典冠官』,也就是负责给韩昭侯戴帽子的官员为免君侯着凉就给他身上盖了件衣服。
  本来挺好的一件事,韩昭侯醒来后见身上披了件衣服心里也很高兴。
  但是,韩昭侯一问,这事是典冠干的,于是马上就发飙了……

  为什么呢?
  原来,申不害不是强调各级官吏只能做职权范围内的事么,按照规矩,给他披衣服的事情应该是『典衣官』做的事情,典冠越权了……
  于是乎,为了严肃法纪,韩昭侯最后还是以擅自越权为由处死典冠,这大概就是典型的好心办坏事……

  对了,整件事情中典衣有没有问题呢?
  韩昭侯认为是有的,毕竟天气寒冷,典衣又没有及时为他批衣,所以也应该受罚。
  越权该死、失职当罪,这便是申不害之『术』给我们带来的最直观感受……

  诚然,申不害强调君主用『术』来加强对上下官员政绩考核,清除朝廷之中无用的官员,从这一点来看申不害的变法是积极的,好处显而易见的是君主权力得到加强,韩国也在申不害接下来连续十多年的变法后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军队强大,鲜有诸侯侵犯韩国。
  但是,比起公孙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把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核心决策者,也就是国君身上,更像是一种人治,这对统治者本身能力素质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于赏罚、耕战等内容却又没有进一步完善。
  所以我们可以提前做出结论,申不害变法是一次不太彻底,也算不太成功的变法……
  @阿好2017 2018-01-12 08:44:27
  喝茶吃瓜子
  -----------------------------
  同吃
  1048 二次变法
  各位周末好
  今天我们说的是商鞅入秦国以来的第二次变法 这次变法相对更为彻底 牵涉的内容也比较多
  当然这些内容也不是一口气完成 而是分时间段 分阶段逐步完成的,文中主要是先对内容进行一个汇总。
  1048 二次变法

  自申不害出任韩相起,韩国的变法接下来会持续一段时间,短时间来看,针对战国以来韩国第一次不太成功所带来的流弊,申不害的术治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一时间可谓『国治兵彊,无侵韩者』。
  但是,也正是术治更依赖于统治者自身,一旦下一任国君不太适应申不害的变法模式,或者长时间之后臣子之间争权夺利,申不害变法所带来的持续性就差了很多。
  换句话说,指望国君驾驭群臣,处理好与臣子的关系比起国君利用统一的法令规范制度、行为来,无疑是要差了一些的……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公孙鞅出任大良造2年之后对秦国上下进行了第二次变法,这里距离第一次变法过去了6年,距离推行垦草令过去了近10年。
  毫无疑问,公孙鞅的第二次变法是第一次变法的延续,意在进一步谋求富国强兵,当然了,和申不害变法一样的是,公孙鞅的此次变法也将持续比较长的时间。

  具体来看,此次变法主要涉及几个重要部分:
  其一,废井田、开阡陌;
  公孙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阡陌原本指的是每一亩田之间的小田界,封疆则是每一顷田,也就是一百亩田的大田界,『开阡陌封疆』即把原来百步为亩的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封疆统统破除,等于就是彻底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
  与此同时,公孙鞅还借鉴春秋时期赵氏改革的经验将步百为亩改为二百四十步的大亩制,一方面适应了当下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破除旧的阡陌封疆,以法令的形式废除井田制并保护土地私有制,以便更好的推动农业生产。

  其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此次变法,公孙鞅陆续把许多乡、邑、村落合并为县,统一建置为四十一个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地方官吏,县令是一县之长,县丞掌管民政,县尉掌管军事。
  如此一来,各县的政治制度都是一个形态,县制的普遍推行更利于把政权、兵权集中到朝廷,也便于巩固统治,继续推动农业生产。

  其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同年,为了争取中原,图谋向东发展势力,公孙鞅提议将都城从雍迁到咸阳,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一方面,旧都贵族势力较大,不利于变法的开展,另一方面咸阳位于秦国中心地带,临近渭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可谓一举两得。

  其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第四点的意义就不需我们多作介绍了,唯一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这一点的具体内容要在几年之后才会具体实施……

  其五,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第二次变法开始2年之后,秦国『初为赋』,也就是规定男子成年后要向官府登记,分家另立户口,并缴纳户赋,男子成年而不分家登记户口的加倍征收户赋,隐瞒户口、逃避户赋是要被重罚的。
  比起春秋时期鲁国按田亩征赋来,公孙鞅按户按人口征赋显然要更加有利于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

  其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春秋以来,秦国西南和西北都是少数部族,秦国在统一兼并了许多少数部族地区之后当地残留的戎狄风俗还是比较多的。
  公孙鞅按照中原的风尚、习俗把残留的戎狄风俗革除,显然更有利于加强统治。

  大致来看,比起申不害简单的一个术字来,公孙鞅的法字显然内涵要丰富了不少……
  @catslover 2018-01-12 23:14:08
  看秦国这个变法,落后与进步并存啊
  -----------------------------
  呵呵 落后那是相对以后啊 毕竟当时的社会形态要落后很多
  按照战国史童书业的说法 小农经济已经很厉害啦...
  大家周末好
  1049 赵緤又乱
  说一下
  緤这个字是多音字 按我个人的理解 读 『泄』的可能性要高一点。

  前几天有朋友指出春秋大帅哥 公孙子都 名字我标准有误时其实我也挺郁闷的,因为我目前没找到太多有关具体读音的有关权威 有些生僻字没有明确的注解 并且本身也存在不同的版本...

  当然了 有错误欢迎大家随时指出 谢谢。

  提一点 我个人其实有刻意重点强调有关赵国的频繁内乱和夺权 接下来我们甚至马上会进行一定小结
  这样做当然也是有目的的,一是强调这种所谓的任人唯贤其实也不是那么好,很容易引起内乱,二是接下来赵国会迅速强大起来,到时候不得不提的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这个人干了件很莫名其妙的事情,就是退位过早,结果还是引发内乱甚至是他本人的背景。

  赵武灵王为什么会过早退位,恐怕也和赵国政治结构不太稳定有关,算是做一个小小的铺垫。
  1050 韩姬弑君
  1050 韩姬弑君

  『昭侯十年,韩姬弑其君悼公。』
  公元前349年,赵国进入赵肃侯元年,同时也是韩昭侯在位的第14年,这一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位叫做『韩姬』的人弑君,而且被杀的那位君主谥号为悼公。
  实事求是的讲,这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

  首先,公元前363年韩懿侯去世后韩昭侯即位,目前应该是他在位的第14年,也就是说这件事情应当发生在昭侯十四年,而不是昭侯十年。
  当然了,这个问题其实也好解释,毕竟这个阶段各国流传下来的世系普遍都存在比较混乱的现象,比如韩昭侯即位的具体年份就有不同的版本。
  也就是说,此昭侯十年可能就是昭侯十四年……

  其次,由于信息太少,有关韩姬身份也存在不同的看法,骊姬、夏姬等称呼来看,韩姬可能是悼公的某位夫人或者老婆。
  国君夫人会杀国君?
  这事并不奇怪,毕竟公元前420年晋幽公去世时就传闻他是被夫人秦嬴杀于高寝之上……
  但是,再结合其它一些线索来看,韩姬应该不是某位国君的夫人,而是韩国朝中某位大夫。

  最后的问题也就来了,韩姬弑其君悼公,但是目前韩国国君为韩昭侯,而且也没有任何有关遇害的迹象……
  这位悼公究竟是谁?
  于是再一分析,此悼公应当不是韩国国君,更不是魏国和赵国国君,而是晋国国君,也就是晋悼公。
  然而我们也清楚,晋悼公是春秋时期一位年轻有为却早亡的国君,熟悉倒是熟悉,唯独他去世已经两百多年……

  所以,就算悼公就是晋国国君,他的真实身份到底又是怎样的?
  让我们把思路简单捋一捋……

  公元前377年,晋孝公去世,晋静公即位;
  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把晋国仅存土地一分为三,晋静公被贬为平民,晋国自此绝祀。
  换句话说,晋静公应该是晋国史上最后一位国君,唯一的好消息是晋国虽然灭亡,但是晋静公一直还活着。

  公元前370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静公于『屯留』『今山西长治屯留县一带』;
  公元前359年,韩国夺取屯留;
  公元前352年,韩又取『玄武』、『濩泽』,两地均位于今山西晋城阳城县一带;
  公元前349年,赵国夺取了晋君仅存的『端氏』,并将其迁徙安置在了屯留。

  绕了一圈后,如今三晋对土地抢的抢、分的分,基本都占得七七八八,晋君却又被踢皮球一样的安置在了韩国的地盘,韩国还能怎样呢?
  于是也就出现了韩姬弑其君这样的事件……
  为什么是晋悼公而不是晋静公?
  晋静公被迁于屯留之后,『已后更无晋事』,和晋静公有关的消息实在少的可怜,很有可能的是,韩姬所杀悼公就是晋静公,这是一个人的两个不同谥号。
  或者也有可能的是,流传下来的资料不够准确……
  还有可能的是,这件事情本身就不准确……

  难得再次见到晋国的消息,不过大概也许从此往后就真的再也没有任何与它有关的消息了……
  1049 赵緤又乱

  在吸取了李悝、吴起等在魏、楚变法的经验之后,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公孙鞅在第二次变法时进一步破除井田制并扩大亩制,极大的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再加上推行县制、制定法律、统一度量、奖励军功,所有的一切使得秦国很快富强起来。
  无论是从前往后看,还是从后往前前,公孙鞅的两次变法对于秦国以及后续的秦朝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以至于有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的高度评价。
  当然了,秉着能不剧透绝不剧透的原则,有关公孙鞅变法的细节我们暂时只能探讨到这里,毕竟公孙鞅变法的过程有着近20年的时间之久……

  公元前350年,公孙鞅于秦国第二次变法的同年,赵国国君赵成侯去世,在位共计25年。
  战国以来,赵国第一任国君赵烈侯于公元前400年去世,随后我们说第二任国君是其子赵章,也就是赵敬侯。
  但是,赵烈侯与赵敬侯之间还有另一国君赵武公稍有争议,赵武公的争议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是赵国政权的混乱。

  待到赵敬侯去世,赵成侯赵种即位后赵武公之子赵朝再次作乱,虽然赵朝之乱以失败告终,但同样也能看出赵国在政权交接上有着较大的问题。
  赵成侯去世之后呢?
  其实也挺乱的……
  本来,赵成侯之子『赵语』早已被立为太子,但是另一公子『赵緤』『音同泄』不干了,非要和赵语争夺君位,结果是赵緤失败而逃奔韩国,太子赵语有惊无险成为新任赵国国君,史称『赵肃侯』。

  大体来看,赵成侯在位的25年间赵国国力还算比较强势,毕竟魏国李悝变法的同期赵烈侯亦曾委派大夫公仲连变法。
  当时,公仲连为赵国选用了牛畜、荀欣、徐越等一大批人才,并在教化、选官制度以及财政上有过一定改革,公仲连变法对初建的赵国在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乃至在接下来几十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过,也正是因为赵国国力太强,以至于赵成侯与急于称霸中原的魏惠王之间关系很不稳定,两国时而联合讨伐齐、秦等强国,时而又翻脸互有攻伐,甚至赵都邯郸一度都被魏军占领……

  赵、魏之间关系为什么会阴晴不定?
  这显然与魏都东迁大梁后三晋之间的地缘位置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虽然三晋之间多次通过交换土地使得各自领地范围趋于完善、便于管理,但是三晋,尤其是魏、赵之间相互竞争难免也就带来冲突。

  比如公元前365年,赵成侯十年,魏国迁都仪邑并改名大梁,赵国却于当年发兵攻打卫国并占领甄城,2年之后,魏败韩师、赵师于浍水之上;
  公元前354年,赵成侯二十一年,赵国再度攻打卫国,随即引来魏军包围邯郸,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围魏救赵以及桂陵之战。
  可以说,三晋在历经晋国分裂初期的团结后正是魏、赵两国日益扩张时利益的冲突决定了两国外交关系的复杂走向。

  与此同时,赵国还需要注意的是中山的复国……
  公元前380年前后,中山复国成功并定都灵寿,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中山的存在使得赵国大片领土被切断,这就很不利于其在北方一带的发展,加上齐、魏虎视眈眈,赵国接下来的命运实在不够明朗。
  对了,接班人问题上总要闹出点动静来,这在赵国的发展上也是一颗定时炸弹……
  @浙江小何 2018-01-15 18:50:22
  寻贴启事
  1049。。。
  -----------------------------
  1049我又更了一遍 一会看看是什么情况
  1051 赵范还乱
  1050的内容见前面 莫名其妙的就被打乱了 看着都别扭...
  1051 赵范还乱

  公元前348年,公孙鞅二次变法的背景下,秦国赋税制度改为按人口来征收,这是2年前开始变法时就已经介绍过的内容。
  作为第一次变法的延续,除了迁都之外,比如废井田、开阡陌,比如推行县制以及统一度量、改制赋税等都是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从第一次变法的重农重军功再到制度上的彻底变革,秦国的变法显然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年,韩昭侯赴秦会见秦孝公,赵肃侯则与魏惠王会于阴晋,大致可以反映出三晋相互之间的外交状态。
  提一点,公元前352年公孙鞅出任大良造后曾经领兵攻下安邑,到了公元前350年秦军和魏军一度又在『彤地』发生遭遇战,几个细节可以看出秦、魏之间此时关系并不友好。
  当然了,长远来看,秦、魏之间关系紧张应该是常态,不太值得大惊小怪……

  到了公元前347年,赵肃侯在位的第三年,赵国又有一件大事发生,继公子赵緤夺权失败逃奔韩国之后又有一位公子站了出来,这个人就是『赵范』。
  不过,虽然赵范领兵袭击邯郸,但是尚未取胜自己就先战死,赵范之乱自然也就无疾而终……
  从赵緤、赵范相继叛乱来看,赵国的政治结构的确很不稳定,为什么会这么不稳定?
  我们不妨简单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春秋时期,赵衰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后返回晋国并主持国家政事,但当时他并没有立自己夫人赵姬三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位为继承人,而是在赵姬的坚决要求下迎接回当初赵衰流亡至翟国的叔隗,并且立其子为宗室继承人。
  这个人我们不陌生,他就是后来权倾朝野的赵盾,赵盾的确用他的成就证明了赵衰的选择对于赵氏家族的发展是件无比正确的事情,但这种选择往往也会引起嫡系公子们的不满……
  后来,为了协调宗主关系,赵盾不仅表示没有赵姬就没有如今的自己,而且还在晋成公上任不久时设立公族大夫,赵姬三子赵括、赵同、赵婴同时进爵,等于是让出了自己在赵氏的大宗位置。
  家族矛盾暂时是平息了,但后来赵婴与赵朔夫人庄姬的私通还是闹出大事,庄姬之乱几乎将赵氏毁灭……

  到了春秋末期,比如赵鞅不立长子赵伯鲁而立更加贤能的幼子赵无恤,赵无恤虽然后来联合韩、魏翻盘知氏,但是后来他又坚持立兄长赵伯鲁之子赵浣为继承人,这让赵无恤自己的亲儿子赵嘉怎么想?
  赵嘉当然了要造反赶走赵浣了……
  赵嘉逐赵浣并迁都中牟,不过在位仅一年就去世,赵浣继续出任赵氏宗主并传子赵烈侯赵籍,进入战国以后赵氏也成为赵国。

  进入战国初期,赵武公以及赵武公之子赵朝的作乱表明有关继承人引起混乱的问题还在延续。
  紧接着又有赵緤、赵范相继站了出来表示此事还在不停的出续集……
  由此来看,从赵盾、到赵无恤,再到如今的赵肃侯,世代有关君位的继承纠纷问题使得赵国不时陷入内耗,以至于几次濒临绝境,一定程度上也印象了其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赵国究竟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不久的将来,赵肃侯之子赵武灵王倒是别出心裁想出了一条新的出路。
  一来实践表明这条思路效果并不好……
  二来距离此事尚早,此处有严重剧透的嫌疑……
  @boleros 2018-01-15 23:39:44
  从去年过年追到今年过年,错过好多从头复习
  -----------------------------
  呵呵 还真是看着又要过年了啊
  1052 卫更贬号
  1052 卫更贬号

  公元前346年,『卫更贬号曰侯』。
  什么叫卫更贬号曰侯?
  借此机会,我们不妨对战国以来卫国进行一个阶段性的回顾。

  武王伐商之后,一开始把殷商遗民封给了帝辛之子武庚,并派管叔、蔡叔、霍叔辅佐顺便监视武庚,怎料武王去世后周公因成王年幼而主掌国事,于是不满的管叔、蔡叔等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后来周公以成王之命肃清三监之乱,随后把殷商遗民之地封给康叔,于是这才有了卫国。
  春秋时期,卫国一度还算比较兴盛,但是因为几次动乱,尤其是灭国而逐步沦为二流诸侯。
  比如早期的州吁弑君、卫宣公时期太子急子的悲剧、卫懿公的好鹤亡国,随后又有卫献公、卫出公的相继流亡以及卫后庄公复杂的篡权经历等等。
  大体来看,复国重建后的卫国在接下来的三百余年里始终再难有作为,春秋争霸的格局中鲜有亮点可言。

  到了战国初年,三晋强而『卫如小侯』,于是卫昭公在位时期卫国已经沦落到了如附庸小国般依附于三晋的地步,而且由于与魏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卫国在近年来连续受到赵国的攻伐,由此也几度引发魏、赵之间的冲突。
  卫昭公之后,其孙卫怀公篡权,之后依次又有『卫慎公』、『卫声公』以及『卫成侯』等国君。
  所以问题就来了,春秋以来卫国国君谥号几乎都是称公,怎么到卫成侯这里就称侯了呢?
  这便是前面所提到的『卫更贬号曰侯』。

  原来,魏、赵、齐、秦等诸侯掀起新一轮争霸浪潮之下,像卫国这样的小国生存压力与日俱增。
  打又打不过,卫国还能怎么办呢?
  这不卫国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自降规格,也就是自贬。

  具体来说,卫国单方面宣布从今往后卫君不再称公,而是降低为侯,并且臣服于韩、赵、魏三国。
  如此一来,卫国主动把自己的档次拉到水准一下,三晋自然也就不好意思继续找它的麻烦了……
  提一点,周朝以来,爵位为公的诸侯国少之又少,比如像宋国这样享有公爵的诸侯也不过占了三恪制度的光,本身实力并不突出,卫国和鲁国、晋国、齐国等一样长期均为侯爵,而卫君此前之所以长时间称公,当然和其它几个侯爵的诸侯一样主要体现在谥号之上,并不代表其具有公爵的政治地位。

  卫君自贬为侯,等于是在各大强国称公,乃至陆续称王的背景下主动自降身价,为的是谋求一线生机。
  至于此举究竟有没有效果?
  一方面,卫国贬号为侯之后生存压力似乎并没有减少多少,以至于接下来二十多年后卫国只得继续再贬号为君……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时间继续拉长的话,一贬再贬的卫国似乎多少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毕竟合纵连横的新形势下,各大诸侯轮番灭亡,同时卫国却被遗忘般的存活到了最后……

  当然了,卫国接下来究竟能存活多久,其它诸侯国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此时此刻,谈论这个话题还为时尚早……
  今天什么情况 居然这么安静...
  1053 逢泽之会
  1053 逢泽之会

  公元前343年,秦孝公十九年,公孙鞅二次变法过去8年,距离秦国税赋制度改革也已经过去6年,秦国国力已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周朝天子都承认秦国为霸主。
  目前周朝天子是谁?
  其实还是显王,这已经是他在位的第二十七年……

  到了公元前342年,秦孝公在位的十二年,秦孝公派『公子少官』领兵与一众诸侯会盟于『逢泽』『今河南开封市一带』。
  逢泽之会,显王亦有到场,诸侯皆对秦国近年来的一系列成就表示祝贺,并且一齐朝见天子,颇让人嗅到一丝梦回春秋的味道。
  然而,改打的始终还是要打的……

  比如公元前345年,魏军胜韩于马陵,马陵我们并不陌生,毕竟魏惠王即位之初就曾在这里击败过韩军;
  比如公元前344年,赵肃侯又发兵攻齐,并夺取其邑『高唐』『今山东聊城市高唐县一带』;
  不过,到了公元前343年各诸侯倒是不打仗了。

  为什么呢?
  这不前面提到了么,鉴于秦国变法以来强势崛起,显王于这一年『致伯于秦』,也就是封秦孝公为诸侯之长,等于天子认可了秦国当下的霸主地位,因此各诸侯国也都忙着准备向秦孝公道贺……

  『逢泽之会』后,战国初年来一贯处于强势地位的魏国其地位俨然有被秦国取代之势,魏惠王会怎样回应呢?
  也就是在公元前342年,魏军再度攻打韩国,逼得韩昭侯赶紧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会不会救援赵国?
  救肯定是要救的,齐威王这次的问题在于早救援韩国与晚救援韩国哪种办法更好……

  田忌认为,不如晚救,一来魏国有击破韩国之心,齐军出兵太早会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进攻,于齐国不利;二来韩国眼见自己行将灭亡,必定会向齐国求救,只要齐国暗中与韩国结盟,再晚些时候迎战魏国疲惫之师,名声与利益可谓一石二鸟。
  于是乎,齐威王对韩国使者表态一定会救,有了齐国的支持韩军顿时士气大振,接连与魏军交战五次。
  结果是连败了五次……

  当魏、韩打得筋疲力尽而韩国再次向齐国求救时,齐威王终于派田忌、田朌为将,并派孙膑为军师,和围魏救赵策略相同的是,齐军同样没有打算直接救韩,而是起兵伐魏。
  有了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时教训,魏惠王倒也丝毫不手软,当即发兵十万,并派『太子申』和庞涓为将,魏国与韩国之间的矛盾由此演变为魏惠王与齐威王之间的较量,也成为了孙膑与庞涓之间的第二次对话。
  为什么是第二次?
  是这样的,桂陵之战后,据孙膑本人自述,当时魏将庞涓被生擒,在第一个回合的交战中就已经处于下风,侧面也印证了庞涓认为自己才能不如孙膑的判断。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桂陵之战时齐军就已经生擒庞涓,为什么十余年后他又能再次出现在与齐国交战的战场上?
  合理的解释是庞涓被擒之后又被放回魏国并再度为将。
  毕竟嘛,春秋时期也有过秦将孟明视被俘后旋即又被晋国释放的先例……

  当时,秦穆公执意派孟明领兵攻打郑国,结果在崤山遭遇惨败,所幸文嬴的劝说晋襄公下非但放走孟明,而且使得先轸与晋襄公交恶并在箕之战主动战死,由此才有了秦穆公的三年雪耻。
  至于庞涓能不能一雪被擒之耻?
  恐怕这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经典之战……
  说几句 这个时期的史料稍显混乱 包括接下来我们马上会说的马陵之战也是有好几个版本

  围绕马陵之战后续还有其它不少问题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比如马陵之战究竟是发生在齐威王时期,还是这个时候齐国国君已经换成了齐宣王,还有比如接下来田忌逃离齐国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

  我只能说,在目前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个人只能通过不同版本的史料尽量推出我认为比较符合逻辑的过程,是不是一定接近当时的真相,这个实在无法证明……
  @尘世迷途小小生 2018-01-18 21:08:54
  楼主我又来看啦
  -----------------------------
  呵呵 晚上好啊
  @Cassie向阳花 2018-01-18 08:36:08
  顶
  -----------------------------
  向阳花好
  1054 马陵之战
  1054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三十年,齐威王十六年,魏伐韩,齐田忌、田朌领军直扑魏都大梁,随即魏惠王以太子申、庞涓为将,并以十万兵力前来迎战,两军交战于马陵,史称『马陵之战』。
  形势来看,三晋之中还是魏国最强,所以齐国两次出兵不是救赵国便是救韩国;
  本质来看,齐威王连续出兵,还是意在抗衡魏国、图谋霸业,所以当时间从公元前353年变为公元前341年,战场由桂陵转至马陵时,战争规模较之十余年前已经大规模升级。

  作为齐国军师,以及庞涓的对手,孙膑会有怎样的谋略?
  一个字,跑……
  没错,孙膑是这样对田忌说的:魏军素来强悍勇猛又轻视齐兵胆小怯懦,善战的将领就应该因势利导,以此打击敌人。

  孙子曰: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孙膑曰:兵法有云,用急行军走百里和敌人争利,有可能折损上将军;用急行军走五十里和敌人争利,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队。
  道理是这个道理,所以孙膑会怎样『以利动之』?
  很快,战争还未开始,魏军就发现齐军迅速撤退,而且庞涓还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第一天的时候,齐军进入魏境而退兵,留下的是为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魏军继续追击时看到的就已经只有为五万人做饭的灶,到了第三天齐军留下的灶就只够三万人吃了。

  饭灶急剧减少说明了什么呢?
  聪明的庞涓高兴的说道: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小怯懦,这才进入我国境三天,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了半数啊!
  于是乎,庞涓大笔一挥,主力步兵被弃,保留了少数精锐轻装部队后魏军继续日夜兼程追击齐军,一路就来到了马陵,这里道路狭窄,两旁又多阻隘,庞涓还真就在这里遇到了齐军。

  齐军是因为速度慢而被追上?
  非也,孙膑早就清楚马陵一带适合埋伏军队,而且估算好庞涓一行正好将于晚上赶到这里,于是提前在这里设好了埋伏……

  当时据说是这样的,孙膑依据地形命令一万名善于射箭的齐兵隐伏在马陵道两边,并且约定晚上看见树下火光亮起就万箭齐发。
  为什么树下会有火光?
  这不庞涓一行进入齐国伏兵包围圈后正好看到有颗大树,只见树皮被砍,白木露出,上刻一行字,由于天黑,庞涓自然要点火照亮树干上的字,顺便给齐军的弓箭手们发出信号么……

  所以,当庞涓下令点火,树干上边的字还没读完时齐军顿时万箭齐发,一来魏军本身数量极为有限,二来马陵要道交通极为不便,又一次被突袭的魏军在进退两难中陷入大乱。
  庞涓自知胜负已分而又无计可施,最终拔剑自刎,太子申则成为齐军俘虏……
  树干上刻的到底是一行什么字?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自尽之前,庞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还是有的,庞涓曰:遂成竖子之名!
  庞涓倒也十分清楚,他的死终究换来的是孙膑的名声,那个一度几乎被他废掉的同门中人……

  马陵之战,齐军在孙膑的指导之下利用减灶诱敌之计制造大量士兵逃亡的假象迷惑魏军,并在魏军进入包围圈之后一举将其彻底击溃。
  此役魏国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他和孙膑之间的恩怨就此了结。
  孙膑之名,从此名扬天下。
  @catslover 2018-01-18 22:49:55
  今天楼主有点晚啊
  -----------------------------
  这不是等时差姐姐催么 等半天不来只有更了

  我这个解释完美不...
  @catslover 2018-01-18 22:49:55
  今天楼主有点晚啊
  -----------------------------
  @o弘毅o 2018-01-18 22:54:36
  这不是等时差姐姐催么 等半天不来只有更了
  我这个解释完美不...
  -----------------------------
  @catslover 2018-01-18 23:08:34
  艾玛太感动了
  -----------------------------
  下意识的摸了下鼻子...
  @o弘毅o 2018-01-18 23:13:30
  下意识的摸了下鼻子...
  -----------------------------
  @catslover 2018-01-18 23:34:17
  摸鼻子是个什么意思?
  -----------------------------
  看看说谎后鼻子有没有变长一点...
  各位周末好
  1055 田忌奔楚
  1055 田忌奔楚

  马陵之战,『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如此惨败,这是魏国从来就没有过的事情,这也是魏惠王争霸中原几十年以来遭遇的最大挫折。
  然而,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了第一次,接下来自然也就会有第二次,以及第三次的失利……
  不过,魏国遭遇更大的打击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屡立战功的齐将田忌。

  大败魏军,虽然军事孙膑功不可没,但是出任统帅的田忌当记头功,班师回朝之后他会受到齐威王怎样的奖励?
  其实不然,因为齐相邹忌的关系,这件事情比我们预计的要复杂得多……

  话说邹忌担任齐相之后,田忌出任将军,两人历来不和,自然也就闹出了点动静。
  当时,有大夫『公孙阅』给邹忌出主意道:您为何不替大王出主意去攻打魏国呢?如果战胜了,这是您出的主意,自然可以立功;如果战败了,田忌即便侥幸不死在战场上,也会以避敌败逃之罪处死。
  合着邹忌怎么都不吃亏……
  随后,齐威王还真就派田忌攻魏,包括桂陵之战以及马陵之战在内一共打了三次,然而田忌三战三胜,一时好不威风……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田忌活捉魏太子申准备回国时,孙膑问道:将军想干一番大事乎?
  田忌:此话怎讲?
  孙膑:将军最好是不解兵甲而返回齐国,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土兵守住『主地』『今山东淄博市一带』,这里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就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将军背靠太山、左有济水、右越高唐,辎重直达高宛,到时候只需轻车战马就可直冲临淄雍门,如此齐君就可由将军掌握决定,而邹忌必定逃跑,否则将军就回不了齐国。

  孙膑此话怎样?
  原来,田忌又立新功,公孙阅对邹忌又有话说了:要不您让人拿十金到街上去占卜,就说『我是田忌的人,我们三战三胜,声威满天下。想要做大事,吉利还是不吉利?』等他走了以后就派人逮捕为他占卜的先生,并带到君王面前去做证人,。
  合着这是要陷害田忌造反……

  田忌能怎么办呢?
  其一,田忌最后还是没能听从孙膑的建议,准备直接返回临淄邀功领赏;
  其二,听闻被诬陷后一时无法辩解,田忌干脆率领部下袭击临淄以捉拿邹忌,然而没能取胜,于是只得逃往楚国……

  兵法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田忌才在魏军面前玩了一把战术,没想到紧接着就在邹忌的阴谋面前完败……
  有意思的是,田忌虽逃,邹忌却还是担心他会凭借楚国的势力返回齐国,于是又有谋士『杜赫』请愿并想办法把田忌留在楚国。

  杜赫如何阻止田忌回齐国?
  他来到楚国并对楚宣王说道:邹忌之所以和楚国不友好,还是因为他担心田忌凭借楚国的势力再返回齐国,您不妨把楚地江南封赏给田忌以表明田忌不打算返回齐国,如此一来邹忌一定会和楚国友好,田忌作为逃亡之人得到封地后也一定会感激您,就算他将来能返回齐国也一定会使齐国和楚国友好。
  杜赫认为,楚国大可利用田忌、邹忌二人的矛盾作出有利于楚国的事情,代价不过是点封地,听完杜赫的话后楚宣王果然把江南封给了田忌,田忌果然也在楚国呆了好些时间。

  后来田忌有没有回到楚国呢?
  后来齐威王得知田忌被陷害的事情后还是将他召回并官复原职,不过此后倒是再也没有太多和田忌有关的故事……
  说几句

  齐国的世系问题在这个阶段非常明显,其中史记所记录的很多内容在时间上都显得相当混乱,我们所描述的情节,齐威王在这个时期是没有去世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是发生在他的任期内。

  另外,有关田忌逃奔楚国一事,对比史记、资治通鉴等内容同样显得很凌乱,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说法,我尽量按自己的理解理清先后关系,使得整个事件看起来清晰合理。

  但是还是那句话,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完全一一验证。
  @浙江小何 2018-01-20 22:04:20
  每天这个时候终于空下来可以看看帖子,涯叔不知道抽什么疯,刚刚竟然提示说“帖子已删除”。差点哭了。
  -----------------------------
  呵呵 放心删不了的 就是涯叔的服务器喜欢抽风罢了
  1056 商鞅封君
  1056 商鞅封君

  公元前340年,马陵之战的下一年,我们还是接着来看看魏惠王是如何屋漏偏逢连夜雨的。
  这一年,公孙鞅劝秦孝公说道:秦和魏的关系,好比人有心腹大患,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攻占魏国。
  为什么呢?
  公孙鞅继续分析:魏国地处山岭险要的西部,与秦国以黄河为界,独享崤山以东的地利,强盛时便向西侵入秦国,困窘时便向东收缩自保。如今凭借君王圣明贤能,秦国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诸侯们都背叛了他,不妨趁此良机攻打魏国,魏国无法抵抗,自然只能向东迁徙,到时候秦国据黄河、崤山之险,向东可以制服各诸侯国,一举奠定称王称霸的宏伟大业。

  总之一句话,公孙鞅的观点很明确:打魏国。
  而且还是要在魏国处于颓势的时候抓紧打……
  秦孝公表示,公孙鞅说的实在太对了……

  于是乎,魏惠王三十一年,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孙鞅领兵伐魏,魏国不得不派了『公子卬』『音同昂』领兵迎战。
  赶巧的是,当年公孙鞅自魏国到秦国,在此之前他不仅认识公子卬,而且两人一度相处得很是愉快。
  眼看两军对峙,公孙鞅派人给公子卬送来一封信,信里说道: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却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但我实在不忍相互攻击,不如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上几杯后各自撤兵,以保秦、魏两国相安无事。

  好友重逢,止戈为武,这个主意好不好?
  公子卬当然觉得很好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他得明白,公孙鞅为什么会频繁领兵攻伐魏国?
  要知道,早在公元前352年公孙鞅出任大良造不久便出兵包围安邑,随后第二年公孙鞅又带兵包围魏邑固阳,于是这才有了魏惠王下令在固阳修筑长城一事。

  所以问题就来了,贵为秦相的公孙鞅为什么会热衷于讨伐魏国?
  除开公孙鞅提到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攻占魏国的因素之外,需要军功来提升自己在国内的威望也是关键所在……
  很可惜,公子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两人果然会盟一番并饮酒叙旧,只是在活动结束之后公孙鞅却下令早已埋伏好的士兵俘虏公子卬,并趁势突袭魏军。
  不用多说,魏军大败,公子卬也被当做战俘押往秦国……

  实事求是的讲,对于魏国而言,放公孙鞅入秦并力助秦孝公变法改革绝对是个灾难性的错误,以至于魏惠王不得不感叹当初真应该采纳公叔痤的意见……
  但是,公孙鞅在战场上以如此方式忽悠公子卬,并且还偷袭魏军,这就绝对算不上什么光彩的事情了……
  哪怕翻遍孙子兵法,恐怕我们都很难找到完美的解释……

  不过,公孙鞅归来后,秦孝公还是赏赐商於之地的十五个县,并封公孙鞅为侯,自此公孙鞅号曰『商君』,这也是公孙鞅被称作商鞅的由来。
  提一点,商於原本指的是两个地方,商在今河南淅川县一带,於则在今河南西峡县一带,两地相连合称商於之地。

  对于魏国而言,多次被齐、秦击溃,以至于魏国国内渐显空虚,就连魏惠王也开始感到害怕,甚至派了使者者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但是,魏惠王应该明白,这世上本就没有后悔药可言。
  不过,公孙鞅后来也应该会感到后悔,后悔没有听一个人的建议……
  1057 狐假虎威
  各位晚上好

  商鞅这里我们插播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故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