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9 苏秦苏代
公元前300年,秦昭襄王邀约孟尝君田文相见,宾客苏代以木偶人和泥偶人的寓言阐明去往秦国的风险,这是我们第一次介绍苏代。
事实上,苏代的事迹应该要远早于这次出场,只是因为一些原因一直没有正式介绍他,为什么会这样?
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棘手的原因,那就是由于流传下来信息的混乱,以至于后人似乎很难理清他和苏秦之间的关系,甚至认为很多场合出现的苏代其实应该说的是苏秦……
张仪初入政坛之际,当时我们就说过很多人认为拉开合纵连横大幕的人正是苏秦与张仪,其中苏秦合纵而张仪连横。
按照这个说法,苏秦活跃时间更早,苏代应该是他的弟弟,偏偏我们又坚持认为张仪的对手是公孙衍,苏秦此时尚未崭露头角。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
因为从流传下来的很多典故来看,如果苏秦与张仪同处一个时代的话,很多细节都有巨大的漏洞……
所以,仅仅因为一些逻辑上的漏洞就否认苏秦的存在?
其实也不是这样的,时间越往后,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苏秦活跃的时间应该靠后,他们认为,战国时期众多纵横家所流传下来的各种真假信息糅合在一起误导了后来的史学家,以至于不断的传抄过程中真实的苏秦早已堙没于历史。
1 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战国纵横家书』,这一依靠后人整理编撰而成的典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人了解到不少此前从来不知道的信息,同时大量与苏秦有关的文字印证了此前的猜测。
当然了,一方观点认为,『战国纵横家书』证据充分,苏秦应当晚于张仪出现;
另一方观点则认为,『史记』、『战国策』等典籍的作者当时应该也能接触到类似的材料,他们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所以,到底是传统流传下来的观点正确,亦或者近年来考古学说的成果更加接近真实的苏秦?
答案很明显,仅凭一直到此时苏秦都没有正式出场来看,我们其实是支持后者的,所以,有关苏秦,接下来大概可能应该会是这样的……
首先,苏秦、苏代之外,还有另外一位叫做『苏厉』的,他们都是当时的纵横家且是同族的兄弟,并称为『三苏』,其中苏代为长,活跃时间更早,苏厉最小,流传下来的信息也最少;
不过,三苏之外以有『五苏』的说法,苏秦最小,其上有苏代、苏厉、苏辟以及苏鹄四人。
仅苏代一人就已经让后人很难分清他和苏秦的关系,再加上其他几位兄弟的话,理清他们各自的事迹的确是难上加难……
其次,出身并不高贵的苏秦第一站应该会是在燕国,而且是在燕昭王即位后不久。
公元前314年,燕国禅让事件后陷入内乱,齐宣王趁机派遣匡章领兵大举伐燕,燕国上下从热烈欢迎齐军的到来到亲眼见证齐军大肆掠夺;
公元前312年,国君空缺2年之后,赵武灵王从韩国召回公子职并拥立他为燕王,也就是燕昭王。
即位后的燕昭王曾经对大夫『郭隗』说过:齐国趁我国内乱偷袭并攻破了我国,我深知燕国现在弱小而无力报仇。但是一旦得到有才能的人一起治理国家,借以洗刷先王的耻辱,这实在是我的愿望啊!
当一心复仇齐国的燕昭王遇上投奔而来的苏秦,两人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
议题其实很简单,如何才能搞垮齐国……
1140 涓人买马
因为苏秦,我们提到了久违的燕昭王,也由此回顾到了燕国与齐国的恩怨,借着这个机会,我们不妨顺便聊一下燕昭王即位初期的一些事情和典故。
话说燕昭王即位之后深知燕、齐两国实力上的差距,因此他并没有急于复仇,而是在向郭隗表明自己的愿望之后透露出希望招揽人才先治理好国家的决心。
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
郭隗说道:既然君王决心招引有才能的人,那就先从我始做起啊。那些比我更有才干的人看到我的待遇之后,还会嫌远不来吗?
燕昭王:……
当然了,郭隗之所以这么说自然也是有其道理的,这不他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位君主派了个涓人,也就是洒扫清洁的人以千金求千里马,涓人的的确确买回了千里马,而且还只花了五百金。
唯一的问题是,那匹千里马买之前就已经死了……
看到涓人干的『好事』,君主勃然大怒,涓人倒是很淡定,他解释到:死马您都敢买,何况活的呢。这下天下人都知道了,好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上来的。
果不其然,不到一年里,这位君王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经郭隗这么一说,道理不言而喻,涓人用五百金买死马其实是在替君主作宣传,而燕昭王如果给予郭隗优厚待遇的话,消息自然也会传到各位贤才耳中……
于是乎,燕昭王还真就为郭隗改建官府,并拿他当老师看待,后来『乐毅』、『邹衍』、『剧辛』等人先后从不同国家投奔,燕国一时可谓人才济济。
乐毅好像有点面生,不过说起他的祖先乐羊,我们应该还是熟悉的很。
战国初年,乐羊鏖战三年,并且食下中山桓公送来的自己儿子尸首做成的人肉羹,最终一举灭亡中山。后来魏文侯虽然把他封在了灵寿,不过食子行为毕竟还是不太容易令人接受,因此乐羊此后也没有更高的建树。
再后来,乐羊的后代子孙们在灵寿安家,中山也在复国之后再次被灭,一百余年之后他的家族中又出了个贤能且喜好军事的人,也就是乐毅。
乐毅一度在他人的举荐下在赵国做官,但是公元前295年沙丘之乱后,他便离开赵国到了魏国,接着适逢魏昭王派他出使燕国又听闻燕昭王礼贤下士,于是在燕昭王以宾客之礼接待过后,乐毅转而投奔燕国,并被任命为『亚卿』。
邹衍好像我们也不太熟,毕竟这也是他第一次出场……
说起来,齐国人邹衍隶属道家学派,但是在他亲眼目睹了君王们日益越荒淫奢侈,既不崇尚德政,也不能像『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修身养性,再推及百姓之后,邹衍转而『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也就是说,邹衍开始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用一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理论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他的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试图阐述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也就是所谓的『阴阳说』。
作为道家的分支,阴阳家由邹衍创立,他的理论虽然怪异,却也能引起一众王公大人的思考,因此邹衍在齐国颇受尊重,到了魏国、赵国之后也是受到高规格的接待。
再到了燕国,燕昭王本人甚至亲自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而且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邹衍为老师,足见邹衍在当世的影响力完全不逊春秋的孔子,以及战国的孟子。
至于剧辛,又该说点什么呢?
其一,剧辛亦曾追随赵武灵王;
其二,剧辛后来著有『剧子』一书,当属法家人物。
其三,正是乐毅、邹衍、剧辛,以及等人众多贤士争着奔赴燕国,燕国才逐步有了富足乃至复仇齐国的机会。
@catslover 2018-05-11 23:15:58
还以为楼主今天又要偷懒了呢
-----------------------------
信不信今天都不偷懒呢
1141 苏秦死间
涓人千金买马骨,燕昭王礼遇郭隗,同样都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燕国在乐毅、邹衍等贤士不断来投之后,燕昭王亦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燕国稳步走在一条殷实富足的道路上,士兵们也都乐得征战,不惧任何战事。
不过,这些和隆重出场的苏秦又有什么关系呢?
的确有跑题的嫌疑,所以还是把话题收回来,继续说和苏秦有关的事情……
话说燕昭王即位后不久,出生一般的苏秦同样来到燕国投奔燕昭王,为什么要强调苏秦的出生?
因为后来苏秦在密信里是这样对燕昭王说的:王之于臣也,贱而贵之,蓐而显之,臣未有以报王。
苏秦认为,自己在贫贱的时候得以富贵,被辱没的时候得以显达,没有其它原因,皆因燕昭王也。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无论接下来苏秦为燕昭王做了些什么,我们都有理由相信,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于是乎,燕昭王即位后不久,燕国为了假意向齐国示好而派了公子作人质,苏代也在这个时期一同前往齐国,恰好正是在这个时期,秦昭襄王邀请孟尝君田文前往秦国,苏代说了木偶人与泥偶人的寓言。
苏秦、苏代几兄弟资料混乱的前提下,很有可能的是,这个所谓的苏代其实就是出场不久的苏秦……
苏秦为什么会去往齐国,他又是带着怎样的任务来到齐国?
我们知道,春秋以来,燕国的存在感一直是比较弱的,哪怕是进入战国时代以后,燕国的国力也是相对比较弱的。
典型比如就在燕昭王即位之前,燕国还曾经因为内乱而一度被齐宣王所攻破。
这个时期,虽然魏、楚疲态尽显,但是赵国因胡服骑射一跃成为强国,从而形成了齐、秦、赵三强鼎立之势,燕昭王想要报复齐国破燕之仇,除了招揽人才积极发展之外,还需要做的便是尽量使出各种手段来损害齐国的利益,而苏秦来到燕国之后给出的办法便是出使齐国成为间谍,企图用阴谋来颠覆齐国。
苏秦问:如果臣能孝如曾参、信如尾生、廉如伯夷,那些厌恶我的人会不会感到惭愧呢?
燕昭王答:那是当然。
苏秦又问:如果我以这三个人的优点侍奉君王,够不够?
燕昭王又答:当然够了。
然而,苏秦并不这么认为……
苏秦以为,孝如曾参,就不愿意离开亲人,自己自然不会投奔燕国;信如尾生,不过是不骗人,也不足以对国家有裨益;廉如伯夷,也只是不偷不窃,仍不足以益国。
苏秦究竟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意思?
在他看来,人无信则不彻,国无义则不王。但是,仁义归根结底还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的。夏、商、周三王代立,春秋五霸轮番强盛,都是因为进取而不安于现状。安于守旧之道,燕国也是不能成就王道,也不能复仇的。
所以苏秦认为,燕国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打破常规,而他愿意与燕昭王约定『信如尾生』,奉命出使齐国之后争取骗得齐国的信任,并想尽一切办法挑拨离间,使得齐国在各种战争中筋疲力尽,实力殆尽。
兵法曰: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毫无疑问,这个计谋一旦被人识破,苏秦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苏秦将要上演的,则是死间……
@水墨茵茵 2018-05-13 21:58:17
表示,这种风格是我怀茶,一直会看下去。谢谢楼主。
-----------------------------
谢谢,不过怀茶是什么意思...
@西丁图 2018-05-13 12:05:00
刚刚看到商,跳到最后一页,楼主还在写,赞赞赞
-----------------------------
恩 会坚持写完的
各位节日好啊
楼里我能确定过节的大概只有时差姐姐吧,那就先单独祝时差姐姐好了。
1142 信如尾生
六韬有云:攻强必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
太公流传下来的兵法告诉我们,对付强敌,应当想办法让他气势更强,怂恿他更加张狂,因为气势太强容易遭受挫折,太过张狂也容易遭受损坏。
老子又曰:将欲翕『音同西』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由此来看,不管是兵家,还是道家,几千年之前他们都已经对盛极而衰的道理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燕昭王即位之前,燕国刚刚历经禅让事件引起的内乱以及齐国的趁虚而入,也就是在其它诸侯的干预之下,齐宣王才没能一举吞并燕国。
也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一面有燕昭王对内积极招纳贤才,另一面有苏秦『孝如曾参、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决意以死间的方式出使齐国,争取获得齐王的信任,左右齐国的外交,膨胀其征伐的野心,从而引导齐国走向灭亡。
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
孔子这句话说的正是商周交替之际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让伯夷、叔齐的节气令人颂扬,不过苏秦认为仅凭这一点是不足以益国的;
孔子得意弟子之一的曾参我们也多有介绍,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便集中于孝,苏秦又认为如果太孝的话,他甚至都不会远离亲人而投奔燕昭王;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位尾生又是谁,他何德何能能够与伯夷、曾参并列?
事实上,仅论名气和地位的话,尾生的确是远远不如以上两位的……
不过,庄子倒也曾经介绍过尾生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尾生的人与女子约定相会于桥下,可是久等之下女子并没有来,水却涨了起来。
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处理?
尾生的选择是抱着桥柱继续等女子,后来女子迟迟不到,水却一直在涨,结果便是尾生抱柱而死……
换个角度,尾生约个妹子却淹死在桥下的做法的确很『缺心眼』,但是在把信与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年代里,尾生俨然成为守信的最佳代言人,『信如尾生』的承诺也表明了苏秦践行使命的决心与勇气。
当然了,苏秦也深知间谍的身份将会给他带来巨大的压力,所以他对燕昭王曾经这样说过:我这次离开燕国,背后肯定会有人诽谤我。如果我在齐国显贵,燕国大夫们将不再相信我;如果我不受重用,他们则轻视我;如果我被任用,他们会对我提出很多要求;如果齐国和燕国关系不好,他们又会归罪于我;各国如果不攻打齐国,他们还会指责我为齐国效力;如果各国攻打齐国,他们则和齐国一样抛弃我。我的处境实在犹如重卵危险至极。
对于苏秦的处境,燕昭王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并且表示他决不听信众人谗言,对苏秦的信任坚定不动摇,甚至对于苏秦出使齐国的任务也作出明确的指示:
其一,在齐国受到重用,这自然是极好的;
其二,哪怕不能被重用,能够获得齐王信任的话,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其三,就算不能被齐王信任,活着也行……
燕昭王甚至强调,只要苏秦不死,必要的时候想怎样都行:
比如把家眷接到齐国,以此获得齐王的信任,可以;
比如和齐王说自己是背弃燕国投奔齐国,可以;
甚至比如说和齐王商量如何对付燕国,那也是可以的……
不过,燕昭王希望有一点苏秦务必不能忘记,那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所两人约定的事情。
@catslover 2018-05-14 21:03:04
今天一上班发现啥也干不了了。我们办公楼六楼漫水,把下面三层楼的网络设备淹了,现在我们既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话,大家只能聊天了。
-----------------------------
哈哈 还可以嗑瓜子啊
1143 伊阙之战
公元前294年,因为田甲劫王一事,孟尝君田文出走齐国,随后不久虽然回到齐国,却已选择告老薛邑。
同年,苏秦献策燕昭王之后再度出使齐国,种种信息表明,苏秦之前已经在齐国呆了五年之久,而这次他所肩负的使命将更加艰巨,也更加危险。
毕竟苏秦自带『卧底』属性,他的很多行动都会显得十分隐蔽,因此我们不妨一边随时关注苏秦的最新动态,一边关注中原的动向……
公元前293年,秦昭襄王14年,魏昭王3年,韩釐王3年。
魏襄王与韩襄王同年去世,魏、韩两国同时进入更新换代时期,加之此时均不属于连横阵营,因此在上一年秦国便分兵两路,由向寿领兵攻占韩邑武始,左庶长白起攻打韩邑新城。
由此再结合公元前295年司马错攻打魏邑襄城以及公元前294年秦军在解地击败魏军来看,秦国东进中原之势明显加速。
需要提及的是,新城建成不久,主要用来加强韩国重要关塞『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镇一带』的守卫。
魏、韩两国接连被侵袭的背景下,公元前293年,魏昭王派大将公孙喜领军会合韩军队防守伊阙,意在扼守险要阻止秦国进一步东进。
秦国会不会停下东进的步伐?
显然是不会的……
此役秦相魏冉推荐爵位升至左更的白起代替向寿领兵出战,双方在伊阙展开交战,史称『伊阙之战』。
从数量来看,主场作战的韩、魏联军应当多于秦军,甚至数量在秦军一倍以上;
但是从气势来看,无论韩军还是魏军都远逊于气势如虹的秦军,尤其秦军还有战神白起坐阵。
当然了,伊阙之战是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白起参与的第二次战役,此时的白起初出茅庐,战神的名号还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来积淀……
于是乎,就在韩、魏两军迟疑相互推让观望之际,白起出其不意,突然集中精锐兵力一举击溃魏军主力,公孙喜也死于此战。
魏军已败,韩军显然无法凝聚士气而自行溃败,因此,从结果来看,伊阙之战最后的胜者显然属于白起所在的秦军。
只是,韩、魏联军为此役的付出的代价之大恐怕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数据来看,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秦军一如既往的进入『斩首环节』,而韩、魏联军被斩首的人数多达二十四万……
进程来看,白起取得大胜之后又接连拿下五座城邑,由左更升为国尉的白起趁韩、魏两国战惨败之机继续率兵渡过黄河,一举又夺取韩国安邑以东直至干河的大片土地。
斩首二十四万,连拔五城,白起也升为国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次惊人的胜利,事实上,后来在白起大大小小几十起战役当中,伊阙之战亦是他两场最为重要战役之一,说白起一战成名当不为过。
所以问题就来了,还有一场重要战役指的是哪场?
这次战役在不久的将来,比起损失惨重的韩国和魏国来,战败的赵国大概有太多的话想说……
不过,对于一战成名的白起而言,眼下他所要做的唯有带领秦军参与一场又一场的战役,并且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比如在接下来的公元前292年白起又发兵攻魏,一举夺取魏国大大小小城邑六十一座,为秦国东出崤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白起本人则再次升迁为大良造。
@catslover 2018-05-15 22:37:09
楼ZHU人呢?
-----------------------------
马上就可以出现了...
1144 赧王求魏
白起升任大良造,依稀让我们想起对秦国的崛起有过突出贡献的一个人,也就是曾经同样担任过大良造的公孙鞅。
当然了,公孙鞅对于秦国的贡献更多在于变法改革,属于法家的代表人物,白起的威力则更多体现在军事带兵之上。
伊阙之战后,白起出任大良造前,倒是引发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们一并作简要介绍。
当时,秦军在伊阙获胜之后准备攻打西周国,这下在位已经22年却又默默无闻的赧王着急了。
赧王为什么会对西周国被伐一事着急?
话说考王分封西周国之后,显王时期又分裂出一个东周国,西周国定都于王城而被称作西周,东周国定都于王室所在的成周一带而被称作东周国,一开始天子居于东周国领地,但是随着东、西二周不和,到了赧王时期天子以及搬到了西周国。
打西周国就意味着王室受牵连,赧王能不着急么……
赧王一着急,赶紧向魏国求援,魏国新败不久,魏昭王一开始其实是拒绝的……
有意思的是,就在赧王返国途中看到了魏国的梁囿,当下就表示很是喜欢,喜欢到想弄到自己名下。
囿我们介绍过,通常不过是王公贵族们嬉戏游玩的场所,到这份上了赧王还对梁囿有心思,心不可谓不大……
就在这时,王室的大臣『綦毋恢』『音同其』倒是说了:魏国还有个温囿,不比梁囿差,而且还近,我有办法搞来。
不得不说的是,这位綦毋恢心也不小……
很快,綦毋恢找到魏昭王,他是这样说的:赧王毕竟是诸侯的首领,西周本也可做贵国的屏障,防御秦国的进攻,贵国却不能为西周防御秦国,我看西周必然会去讨好秦国,到时候秦国如果发动伊阙塞外的兵力与西周之兵攻打魏国,魏国恐怕就要麻烦了。
不过呢,綦毋恢又强调,赧王其实内心也不想讨好秦国,而且很贪小利。只要魏国答应派三万人驻守西周边境,并把温囿送给赧王,而且温囿不是白给的,温囿目前每年可以获得八十金的收入,赧王游乐温囿的同时愿意每年给魏王一百二十金,这样还能多赚四十金。
于是乎,魏昭王迅速派兵驻守西周边境。
顺便,每年收入还多了四十金……
不过,对于此事,有人替曾经出任齐相的周最谏言赵国奉阳君李兑阻止秦国进攻西周,沙丘之乱后,李兑被任命为司寇,待到被任命为赵相的公子成去世李兑又出任赵相,他实际上已经成为赵国数一数二的人物。
赵国为什么要阻止秦国进攻西周?
那个人是这样解释的:对于赵国,上策是秦、魏两国继续互相攻战。如果秦国进攻西周并取得胜利,秦军必然损伤很大,一定就不会再进攻魏国了;秦国如果进攻西周未能取胜,前有战胜魏国,后有进攻西周的失败,也会无力进攻魏国。而现在您阻止秦国进攻西周,正是秦国还没有和魏国讲和的绝佳时机,让未受战祸损伤的赵国劝阻秦国,它一定不敢不听从,这样,您就阻止了秦国进军,使西周得以安定。
精彩的地方来了:秦国从西周撤军之后,必然会再去攻打魏国,魏国如果不能抵抗,肯定又要通过李兑与秦国讲和,那么李兑的地位就会抬高,万一魏国不愿意与秦国讲和,那么李兑一来保全了西周,二来坐观秦、魏死磕,到时候左右天下的大权自然就全部落在赵国手里。
赵国如此精于算计,显然和其自身的实力有着直接联系,在位第六年的楚顷襄王就没这心思算计了,毕竟秦昭襄王给他写了一封国书,内容大致如下:楚国背叛了秦国,秦国将率领诸侯攻打楚国,决一雌雄。希望您重整军队,以便痛痛快快地打一场。
楚顷襄王很害怕,怕到赶紧向秦国求和……
大家晚上好
近期我们暂时会安排两条线,一条按套路还是随着时间正常往下走,另外一条则是以苏秦为主,根据他的活动事迹在适当的地方穿插,尽量在最后把两条线合到一起来。
1145 魏冉被免
公元前292年,白起领兵夺取魏邑六十一座并升迁为大良造,随后,大良造白起攻占魏邑『垣城』『今山西运城桓曲县一带』,之后不久又将其归还给魏国。
不过,白起的表演仅仅只是开始,紧接着他又带兵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宛『今河南南阳市一带』、叶『今河南省叶县一带』两座城邑,其中叶邑正是当年叶公沈诸梁所在的封邑。
白起的带领下,秦军如此强势,果然兑现了秦昭襄王向楚顷襄王的约战,不过楚顷襄王倒也没有闲着,而是干了件大事叫做『迎妇于秦』。
换句话说,楚顷襄王期望从秦国迎娶新娘,以联姻的方式再度与秦国交好,道理是这个道理,效果的确也还算不错,秦、楚两国果然重新讲和。
唯一需要强调的是,上一个与秦国联姻的楚王不是别人,正是楚顷襄王之父楚怀王。
遭遇张仪六百里商於之地和秦国美女的忽悠之后,公元前305年,秦国为了拉拢合纵阵营的楚国遂主动与楚国联姻示好,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并没有过几年楚怀王便被再次忽悠并囚禁在秦国,直至死去遗体才被送回楚国。
才害死楚怀王,又逼迫其子楚顷襄王,秦国的的确确很不讲道理,不过在杀父之仇秦国面前,选择通婚求稳的楚顷襄王多少也显得有点不太争气……
秦、楚再度联姻,风头出尽的大良造白起功劳不低,而在白起屡屡获胜的背后,推荐他为将军的秦相魏冉自然也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过,正是在这一年,魏冉因为一场病而被免去丞相一职,客卿『寿烛』取而代之成为新任秦相。
寿烛何许人也?
有点尴尬的是,他在位的时间并不长,仅仅是一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91年,寿烛亦被免职,魏冉重新出任秦相,并被封于『穰地』『今河南邓州市一带』,因此魏冉后来也被称作『穰侯』。
可以确定的是,在整个秦昭襄王即位的过程中,宣太后以及穰侯魏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宣太后代替秦昭襄王主持朝政的同时还让魏冉执掌大权,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秦昭襄王对秦国的控制。
还可以确定的是,仅仅只是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初,他就已经表现出独立掌控秦国的欲望,所以问题就来了,魏冉此次从短暂被免职到恢复秦相身份,到底仅仅只是因为生病的原因,还是秦昭襄王与宣太后母子二人的斗法?
很遗憾,这个问题并不太确定……
不过又可以确定的是,魏冉后来还会有多次这样的经历……
白起的一段表演之后,接着我们继续把话题转移到苏秦身上来,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到苏秦的一举一动,我们不妨对齐国,以及齐愍王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齐愍王即位之初,朝中政权由孟尝君牢牢掌控;
公元前300年,也就是齐愍王元年时可能就是苏秦的那位苏代曾经劝阻田文不要去往秦国,虽然下一年田文还是去往秦国并被囚禁,但是在门客的协助下还是得以成功脱逃,之后回到齐国后继续出任齐相。
公元前296年,齐国伐燕;
公元前295年,魏冉出任秦相,赵国安插的楼缓被免职,结合前不久齐国曾出兵帮助赵国灭亡中山一事来看,当下与赵国关系更为亲密的显然是齐国;
公元前294年,田甲劫王事件使得孟尝君田文失势,齐愍王在朝中的话语权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也就是这个阶段,苏秦与燕昭王密谋之后出使齐国,田文的下台使得苏秦在争取获得齐湣王的信任后有了左右各国外交的更大空间,而当下他想要做的,正是想尽一切办法挑拨齐、赵之间的关系……
@点点断月点 2018-05-17 23:49:32
旷工一
-----------------------------
@catslover 2018-05-18 00:05:59
真的哎,一天不催就不行。
-----------------------------
@善水心 2018-05-18 11:18:11
看来组团催文还是很有必要的o(* ̄︶ ̄*)o
-----------------------------
@catslover 2018-05-18 20:59:05
小姑娘要催得勤一点,应该就管用了。
-----------------------------
时差姐姐说的太有道理了
@点点断月点 2018-05-17 23:49:32
旷工一
-----------------------------
@catslover 2018-05-18 00:05:59
真的哎,一天不催就不行。
-----------------------------
昨天其实来了的,不过苏秦这里没理顺,不想匆匆忙忙混一篇,所以就断更了...
大家周末好
有关苏秦的问题我简单说几句,前面提到,苏秦的事迹历来其实争议是比较大的,1973年马王堆 战国纵横家书 出土之后,支持苏秦晚于张仪的说法成为主流,对于苏秦的间谍性质也有了比较明确的结论。
问题在于,苏秦当时不仅仅只是在齐国活动,甚至还奔走于赵、魏等国,而且一度被赵国关押,这中间还涉及到孟尝君田文后期的一些事迹,以及还有一些重要人物,而想把他具体的活动经历按照年份具体罗列下来,目前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截止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能做到这点...
按照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是想写类似 东周列国志 那样偏演绎的作品,其实很多事情都好处理,保持主干部分符合现有资料就是了,部分细节适当艺术化加工一下;
但是,我们这里是不能进行太多艺术化加工的,我想做的是尽量接近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尤其是想把苏秦的事迹量化到每一年,这实际是件非常困难,甚至目前不太可能的事情,因此目前的进度比较慢一点。
另外申明一点,有关苏秦部分出现争议是正常的,我只能说按照我个人的理解去尽量还原,但究竟离真相到底有多远,这其实是个大大的疑问。
这个标题其实比较偷懒,不过比较能反映苏秦接下来主要活动的范围。
1146 齐赵燕宋
从燕国的角度,苏秦认为他出使齐国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挑拨齐、赵外交关系,使这两个诸侯国交恶。
苏秦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
首先,苏秦得讨好齐愍王,先赢得他的信任再说……
于是,苏秦是这样对齐愍王说的:一开始,燕国想到得到齐国的质子而拘禁我,所以我没能投奔齐国。但是现在南面侍奉齐国的三晋多有变故,所以您就有忧虑,因此我得赶紧想办法过来。魏、韩、赵如今想要联合燕国及天下之师投靠秦国,并与宋国共同攻打齐国,虽然我已经尽力劝谏燕王联合齐国,但是他根本不听。
苏秦还强调,他这次来到齐国,那些原本谋划打齐国主意的燕大夫肯定会疏远我,所以问题就来了,明知山有虎,苏秦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么做?
苏秦表示,哪怕被燕国抛弃,他也要到齐国来,因为当年齐桓公予以管仲高位,而他正是想效仿管仲。
苏秦还表示,齐恒公信任管仲,听从管仲的谏言,而齐愍王甚至比齐桓公还要贤明,话说到这份上,好不容易才从田文手中躲回权力的齐愍王能不高兴么……
苏秦自比管仲,又称齐愍王贤于齐桓公,问题就来了,接下来苏秦该怎么继续『忽悠』?
苏秦曰:当年薛公田文在齐国做丞相,攻楚国九年,又伐秦国三年,还打算灭掉宋国以取得淮北的土地,好在宋国没有被灭。后来薛公为讨好奉阳君李兑,不仅以齐国的名义给他封邑,还让魏国和韩国都献地给李兑,意图以此拉拢赵国,好在也没有成功。之后薛公又亲自带魏王和韩国的『成阳君』前往邯郸朝见奉阳君。
有意思的是,这次田文仍然没能拉拢赵国……
田甲劫持齐愍王失败之后,田文害怕连累自己而逃回薛邑,此后齐愍王亲自执政,格局有了新的变化。
这里有一个细节,来到齐国之后,苏秦迅速拉拢大夫『韩珉』,韩珉认为,对齐国威胁最大的诸侯国其实是赵国。
为什么是赵国?
其一,秦国虽然强大,暂时尚有三晋的牵制,终究很难踏出函谷关而沿着黄河横跨中原攻打齐国;
其二,同样的道理,楚国离齐国也很远,一时很难威胁到齐国;
其三,宋、鲁弱小,不足为虑,韩国和魏国随时有被秦国讨伐的危险,如果苏秦允诺想办法让燕国顺从于齐国,那么燕国也不用担心;
综上,韩珉认为,如今真正具备强大军事实力,而且能够威胁到齐国的,必然也就只有赵国。
苏秦当即向韩珉表示,希望他能想办法让齐国重用自己,提高自己的身份,他也一定会使燕国侍奉齐国,只要齐国和燕国联合,韩国、魏国必定跟随,到时候如果赵国不顺从就率领诸侯攻打赵国。
如果赵国顺从呢?
苏秦表示那就转而攻打宋国。
问题就来了,合纵连横的背景下,既然赵国是齐国最大的威胁,苏秦为什么不为齐愍王想办法拉拢赵国?
其一,田文已经有过几次拉拢赵国的举动都宣告失败,即便他怀着一定的私心;
其二,齐国和赵国作对,紧邻齐、赵两国的燕国无疑更加有力,毕竟齐国一旦联合赵国攻打起燕国来,燕国一个不注意可能就会被灭;
其三,再强调一点,苏秦是燕昭王派去齐国的间谍,他所有谏言看起来再有道理,最终出发点还是燕国……
大家周末好 补充几句
上一节出现的齐大夫韩珉在接下来也是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他对苏秦在齐国顺利的展开卧底工作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而且从身份来看,他的巅峰是齐相。
不过,从目前的线索来看,韩珉出任齐相应该是在几年之后,所以前面我仅仅说他是齐国的大夫。
顺便给大家推荐个视频: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 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的一个视频
这个讲座我感觉挺有意思的,把很多先秦的知识都串了起来,而且还真是通俗易懂。
缺点是讲座时间稍长,基本要花掉看一部电影的时间。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来看看。
1147 齐国伐宋
公元前293年,也就是白起领兵接连战胜韩、魏并斩首24万的伊阙之战同年,在苏秦的运作下,齐国出兵伐宋,与此同时,燕国也派『张魁』领兵配合齐国进攻宋国。
齐国兴兵伐宋,燕国假意配合,表明苏秦的工作有了初步成效,然而张魁却在帮助齐国伐宋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得罪齐愍王,齐愍王也毫不手软直接杀死张魁……
得知这一消息后,燕昭王不禁泣如雨下,并召来一些官员说道:我派兵是帮助齐国打仗的,齐国却杀死我的使臣,我要立即出兵打齐国。
打还是不打?
至少从苏秦的角度,他是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的,不过他已远在齐国……
好在正当一众官员准备接受命令时,大夫『凡繇』『音同摇』请求进见燕昭王,他有自己的话要说。
凡繇说道:从前我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愿意做您的臣子。但是现在看来您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愿辞官不再做您的臣子。
燕昭王:此话怎讲?
凡繇回道:先君被齐国杀死,您对此感到十分痛苦,但还是一直侍奉齐国,是因为您明白力量不足;如今张魁被杀,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啊。
燕昭王冷静下来一想,的确也是这个道理,于是赶紧下令停止出兵。
随后,在几繇的建议下,燕昭王穿上丧服离开官室住到郊外,并派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主动向齐愍王谢罪,表示燕国的使臣张魁被杀,这是燕国用人不慎,并准备立刻改换使臣以示请罪。
燕昭王忍辱负重至此,又有苏秦在齐国见机行事,即便对接下来的局势不作剧透,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不看好齐愍王……
好了,有了齐愍王的第一次伐宋之后,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看从燕国和齐国的角度,为什么要攻打的是宋国。
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第子偃夺权,宋剔成君逃往齐国;
公元前318年,子偃成为宋国首位称王的国君,也就是宋王偃。
从夺权到称王,宋王偃喜好用箭射盛满鲜血的皮革口袋的『射天』之举令人印象深刻,一方面说明他上不畏天,下不怕各路诸侯,另一方面当年商王武乙、帝辛也有过类似的举动,偏偏宋国原本就是商族后裔,所以他的这一举动实在耐人寻味。
矛盾的地方在于,后来孟子辗转于诸侯推行仁政,期间亦曾经和宋王偃打过交道,在他看来只要宋王偃真正推行王政,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到时候不管是齐国还是楚国,都是不足为惧的。
事实上,自打宋王偃宣布称王之后,宋国东面打败齐国,拿下五座城邑;南面打败楚国,侵占三百里地;西面还打败魏国,一度和齐、魏结成怨家,从他连年征战的表现来看,此时的宋国表现一点也不比秦、齐、赵、楚等大国差到哪去。
当然了,宋国为什么后来没能成为强国,甚至亡于宋王偃手上,当年这又和宋王偃本身的缺点是离不开关系的,宋王偃到底差在了哪里呢?
话说有过一点成绩之后,宋王偃颇有点不思进取的意思,而是只知沉缅于酒色之中,但凡有提点意见的大臣,宋王偃二话不说,一律射死。
射天之后,宋王偃又爱上了射臣……
正是因为宋王偃的天不怕地不怕,为所欲为而荒淫无度,后来他有了一个不太好的外号,毕竟诸侯们都称他为『桀宋』。
对于苏秦而言,他出使齐国的重要目的就是想办法让齐国不要打燕国的主意,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再恶化齐国和赵国的关系。
鉴于赵国一时半会还拿不下,苏秦劝谏齐愍王打打宋国,顺便表表『衷心』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1148 芒卯之诈
伊阙之战、齐燕伐宋之后,我们介绍到公元前292年楚顷襄王以联姻的方式寻求秦国的友好,以及客卿烛寿代替魏冉出任秦相,到了下一年魏冉又重新恢复秦相身份。
秦军的强势,白起的出场,无不衬托出魏、韩两国在秦国面前的无力,于是到了公元前290年魏国主动把河东四百里地献给秦国,韩国则把武遂方圆二百里地同样献给秦国,以此来谋求与秦国的和平。
魏昭王割让河东四百里地给秦国的背后,倒是有一个人值得关注,这个人叫『芒卯』,因为『芒卯以诈重』。
什么叫以诈重?
诈,即是用诈,也就是说芒卯因善于用诈而在魏国得到重用。
换句话说,这又是一个善于忽悠的主……
说起来,芒卯以诈而被魏国重用也并非一帆风顺,话说魏昭王割地给秦国的时候,派的人正是芒卯。
秦昭襄王当时很高兴,于是又派了秦大夫『起贾』去给魏昭王带话,表示希望魏国能安排芒卯出任司徒一职。
然而,魏昭王很不高兴,甚至向起贾回话道:芒卯是我的臣子,我哪怕随便找个奴仆当司徒,也不准备用芒卯,希望秦王考虑换个人。
偏偏起贾出来时在庭院遇到了芒卯,说起这件事情时起贾也不刻意隐瞒,表示芒卯实在是太被魏昭王轻视,轻视到连个奴仆用诈都不如……
当然了,芒卯毕竟是善于的主,于是他马上进见魏昭王并问道:秦国的客人说什么?
魏昭王:请求让你当司徒。
芒卯:您怎样回答他?
魏昭王:我说宁肯任用奴仆,也不用你。
由此来看,魏昭王倒是位耿直的主……
于是乎,芒卯长叹道:看来您以后是要受秦国控制了,秦国善待我,您有什么好猜疑的呢? 把地图让牛驮着献给秦国,秦国尚且会好好对待牛,我再不好,难道还不如牛吗?再说了,您让三位将军先去秦国为我致意,说『看待芒卯如同看待我一样』,这是重视我的意思啊。现在好了,您这般轻视我,以后让我再去索取秦国答应过的东西,即使我再贤德,恐怕也是做不到了。
『耿直』的魏昭王想想好像很有道理,于是答应了起贾的请求……
芒卯之诈,体现在了这件小事之上,同样也在接下来一些事情中有所反映。
比如后来秦国准备联合赵国伐魏,魏昭王很担忧,芒卯却一点也不急,他派了『张倚』出使赵国并带话道:邺邑这个地方看样子是保不住的,如果赵王与秦国绝交而与魏国联合,魏国愿把邺邑献给大王。
从赵国的角度,联合秦国进攻魏国,所获之利只不过是邺邑;主动与国断交,不费一兵一卒同样也能得到邺邑。
哪种更划算呢?
就在赵国准备派人接收邺邑时,张倚又有话要说了:赵国准备用什么来报答魏国?
赵国当然是封锁关塞,和秦国断交了。
题外话,这个套路我们似乎并不陌生,毕竟二十余前楚国才被张仪这么忽悠过……
所以就在秦、赵的关系急剧恶化而赵国真正派人接收邺邑时,芒卯有话要说了:魏国之所以侍奉赵王,主要是为了保全邺邑,怎么可能要献出邺邑呢,一定是张倚搞错了,我不知道。
如今的赵国虽然很愤怒,却又担心魏国,联秦攻赵,不仅不能把魏国怎样,还只得主动以此联合割让五城给魏国抵御秦国……
@善水心 2018-05-21 22:11:50
还不更?
-----------------------------
在整理资料...
@善水心 2018-05-21 22:11:50
还不更?
-----------------------------
@o弘毅o 2018-05-21 22:58:24
在整理资料...
-----------------------------
@catslover 2018-05-21 23:07:42
小姑娘都睡了……
-----------------------------
10点多冒出来已经很意外啦
1149 仁政无敌
芒卯以诈忽悠赵国,与当年张仪欺骗楚国与齐国断交一事几乎一个套路,以至于我们甚至会怀疑其真实性。
芒卯一事到底是真是假?
这个事情还真不太好评价……
不过,战国时代以来,随着社会政治体制发生重大转变,各大强国相继变法之后,传统奴隶贵族阶级『世官世禄』的特权多有被打压,取而代之的是不少诸侯国逐步确立以国君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创立的一整套官僚体系结构,这种体制显而易见的好处是便于国君的中央集权。
这样的官僚体系下,国君更加便于对各级官员任用以及罢免,只是毕竟这种新生的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各国、各派政治势力为了推行其政策往往也会安插不同人游说于不同国家。
也正是这种大环境下,游说之风非常盛行,为了争取到国君的信任,更多为传统贵族势力发声的儒家需要游说,锐意改革排斥贵族势力的法家也需要游说,而进入战国中期合纵连横的复杂形势之后,纵横家们更是讲究游说技巧,讲究到不少人把前人的事迹、经验搜集、汇集起来,乃至编成册子相互学习模仿,因此芒卯的这个套路说不定也有借鉴张仪之可能……
公元前289年,我们不妨稍作停留,以此对一个人的生平作一个简短的小结,这个人便是大致于这一年左右去世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
提起孟子,往往又要联系孔子。
事实上,前面也有提到,由于孔子弟子众多,甚至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因此自孔子去世后儒家逐渐演变为八派之多,孟子则属于孔子嫡孙的子思之儒,其它门派后来相继没落,真正能够继续扛起儒家大旗的,孟子当是不二人选。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性善论』构成了孟子中心学说的基础,在性善论的支持下,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四种。
同时,也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孟子将孔子个人道德层面的『仁』拓展到政治层面的『仁政』。
什么是仁政?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又认为,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还认为,战争太残酷,各国应该行『王道』,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的仁政理论好不好?
早年孟子周游于齐国,提出『仁政无敌』的口号,齐威王回应的则是百金的路费……
随后孟子见魏惠王,再次提出仁义治国,彼时魏惠王的眼里唯有报仇雪耻,王道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的诱惑力……
再后来,即便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追随他的不在少数,但是和孔子周游列国终究不能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相同的是,孟子辗转于诸侯之间同样没能成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从春秋到战国,从孔子到孟子,孔孟之道似乎从来就不受各诸侯青睐,是不是他们的理论出了什么问题?
其实也不能这样下结论,孔子之仁,更多强调的是不同阶层的人对道德的修养,孟子之仁政,强调的是把任的思想具体落实到治国的各项政策当中,这与后来『大一统』所演化出来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而被『包装』过的孔孟之道其实是有巨大差异的……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因学说不符合各大诸侯国的现实需要,后来孟子转而著书立说并教育子弟,所以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书育人,确实是件很快乐的事情,至于不快乐的事情,罢了也就罢了……
@catslover 2018-05-22 22:35:11
楼ZHU呢?
-----------------------------
在潜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