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slover 2018-05-22 22:35:11
楼ZHU呢?
-----------------------------
@o弘毅o 2018-05-22 22:37:08
在潜水呢...
-----------------------------
@catslover 2018-05-22 22:57:04
又耍懒……
-----------------------------
没有啊 在憋大招...
@catslover 2018-05-22 22:35:11
楼ZHU呢?
-----------------------------
@o弘毅o 2018-05-22 22:37:08
在潜水呢...
-----------------------------
@catslover 2018-05-22 22:57:04
又耍懒……
-----------------------------
@o弘毅o 2018-05-22 23:06:02
没有啊 在憋大招...
-----------------------------
@catslover 2018-05-22 23:07:10
啥时候能憋出来?
-----------------------------
感觉今天憋不出来了,这个阶段太难写了,很多东西都不确定,而且人物事件相互之间特别混乱...
@catslover 2018-05-22 23:30:19
可以做梦的时候憋,效果挺好的。
-----------------------------
梦到蛇,然后憋出一个苯环?
@catslover 2018-05-22 23:30:19
可以做梦的时候憋,效果挺好的。
-----------------------------
@o弘毅o 2018-05-23 21:54:00
梦到蛇,然后憋出一个苯环?
-----------------------------
@catslover 2018-05-23 22:17:48
你这一句话兼有文科生的丰富想象力和理科生的科学头脑,鼓掌
-----------------------------
咳咳 没啥想象力,这不是中学化学时候的一个典故么...
1150 苏秦被囚
公元前289年,燕昭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十八年,齐愍王十二年,楚顷襄王十年,赵惠文王十年,魏昭王七年,韩釐王七年。
时间来看,当前在位时间最长的是燕昭王;
影响力来看,秦国无疑最大,齐、赵次之,楚、魏再次之;
局势来看,各国之间相互依存而又互相攻伐,纵横家们又游走于各国之间,尤其还有苏秦这样背负间谍使命的人物存在,一时间局面变得异常复杂。
局势之复杂程度,我们不妨从几个细节说起:
其一,公元前294年田甲劫王一事后孟尝君田文在齐国失势,齐愍王对齐国掌控力明显加强,也就是这个时期,苏秦带着秘密任务出使齐国;
其二,几年之后,在齐国失去话语权而与齐愍王关系恶化的田文投奔魏国并出任魏相,我们知道,孟尝君田文在政治舞台的第一次正式表演其实就是在魏国,公元前316年,公孙衍的推荐下魏襄王当时就任命田文出任魏相,此番可谓『重操旧业』;
其三,田文出任魏相之后出于不满遂对齐国展开一系列报复行动,比如先是准备与秦国联合攻打齐国,后又准备联合赵国伐齐,韩、燕随时亦有加入伐齐的阵营,一时逼得齐国大为恐慌。
田文组建强大的伐齐势力,尤其『威胁最大』的赵国也有加入的可能性。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当时赵国国内又分成两派,一派以赵将『韩徐为』为代表,他们属于坚定的谋齐派;
另一派则以奉阳君,也就是赵相李兑为代表,由于他本人正图谋获得齐国的封邑,与齐国关系恶化显然不利于此事,因此又对伐齐一事不大积极。
于是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夹在齐国和燕国之间的苏秦不得不出使赵国,为的是既获得齐愍王的信任,又不辱燕昭王的使命。
苏秦能不能完成这一复杂的任务?
尴尬的是苏秦到赵国不久便被扣留了……
所以问题就来了,苏秦为什么会在赵国被扣留?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提到另外一个人,也就是吕礼。
还是受公元前294年田甲劫王的影响,田文失势,而秦大夫吕礼逃亡魏国,之后不久又投奔齐国。
再后来,在齐大夫祝弗的谏言下吕礼被齐湣王任命为齐相,原齐相周最则被罢官,而吕礼出任齐相后又一度准备动用权力收拾苏代。
种种信息表明,这个苏代很可能变是苏秦,只是因为纵横家们流传下来的各种册子而被搞混……
这件事情又能说明什么呢?
其一,从吕礼的各种表现来看,他不太像是因国内受迫害而逃亡,很可能类似苏秦带着自己的使命去往齐国,遗憾的地方在于他和秦昭襄王有没有过『信如尾生』这样的约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其二,田文的活动下,秦、魏、韩、赵等国随时都有联合伐齐的可能,但同时又因为赵国国内李兑和韩徐为等人意见不一而迟迟不肯攻齐,于是秦国又转而有了讨伐赵国的念头……
其三,这种形势下,燕昭王认为为了恶化齐、赵两国的关系,和赵国搞好良好的关系是有必要的,偏偏苏秦又不这么看,毕竟在他看来,赵相李兑期望赵国能够同时和齐、秦两国交好以此顺利解决他在齐国的封地问题,而田文、韩徐为又积极主张赵国讨伐齐国,夹在燕国与齐国之间的苏秦可谓两头都不讨好。
换句话说,赵国因两方势力一直在联合伐齐或者联合抗秦之间犹豫不定,其中燕国又成为重要的合作、拉拢对象,尴尬的地方在于李兑、韩徐为等人都不信任苏秦且不愿放他回齐国。
既然如此,那就只好先把苏秦扣留下来了……
@o弘毅o 2018-05-23 22:21:11
咳咳 没啥想象力,这不是中学化学时候的一个典故么...
-----------------------------
@catslover 2018-05-23 22:42:34
我咋不知道呢?难道我没有上过中学?还是太老了……
-----------------------------
度娘一篇给时差姐姐看下,说不定就想起来了。
很可能在中学化学课堂上听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1829~1896)在梦中发现苯环结构的故事。如果你的化学老师忘了讲,那么你很可能在某一本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中读到它。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已知一个苯分子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碳的化合价是4价,氢则是1价,有机物的碳原子互相连接形成碳链,那么在饱和状态下每个碳原子还应该与2个(在碳链中间)或3个(在碳链两端)氢原子化合,算上去6个碳原子应该和14个氢原子化合,比如己烷就是这样的。苯分子只有6个氢原子,说明它的碳原子处于极不饱和状态,化学性质应该很活泼。但是苯的化学性质却非常稳定,说明它和不饱和有机物的结构不一样。
苯究竟有什么样特殊的分子结构呢?这个问题把当时的化学家难住了。凯库勒也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故事说:一天晚上,凯库勒坐马车回家,在车上昏昏欲睡。在半梦半醒之间,他看到碳链似乎活了起来,变成了一条蛇,在他眼前不断翻腾,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个环……凯库勒猛然惊醒,受到梦的启发,明白了苯分子原来是一个六角形环状结构。
凯库勒是在1865年发表有关苯环结构的论文的。1890年,在柏林市政大厅举行的庆祝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25周年的大会上,凯库勒首次提到了这个梦。和后来的流行版本略有区别的是,他说他是在火炉前撰写教科书时做梦的。这个故事很快传遍了全世界,不仅一般人觉得有趣,心理学家更是对它感兴趣。一百多年来,众多心理学家在提出有关梦或创造性的理论时,都喜欢以此为例。据说它是研究创造性的心理学文献中被举得最多的一个例子。
1151 东西二帝
赵国之行,虽然苏秦出师不利并被扣留,不过就联合伐齐一事赵国始终未能明确表态,以至于局面变得更为复杂。
果不其然,公元前288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并一举攻克『梗阳』『今山西清徐县一带』。
秦、赵交战,意味着田文极力促使的伐齐联盟遭遇不顺,同时也意味着秦国在外交策略上有了新的变化。
秦国接下来会是怎样的思路?
这一年冬,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并派秦相魏冉亲自赴齐建议齐愍王立为『东帝』。
如此一来,按照秦国的想法,一度各自主导合纵与连横阵营的两个大国双双称帝而东西相往,接下来秦、齐就可以坐下来商议共同进攻赵国的事情了……
顺带提一点,苏秦之所以被扣留在赵国,一方面和赵国当时想拉拢燕国有关,奈何苏秦认为燕国与赵国保持友好当时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拒绝了赵相李兑赠以封地的诱惑,以至于苏秦在赵国得不到信任;
另一方面,赵国既不愿意放苏秦回齐国,又不想为此得罪燕国,因此一边扣留苏秦,一边又不断向燕国传递苏秦在赵国过得很滋润的消息。
尴尬的地方在于,苏秦始终明白自身的使命,同时又不能泄露半点『卧底』的身份,为了燕国的前途与命运,稍有不慎苏秦就会遭遇不测……
于是问题就来了,齐国肯定是指望不上了,燕国又对苏秦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楚,苏秦该如何破局?
这个时候『卧底』的独特魅力就有发挥的余地了,毕竟苏秦可以暗中派人连续给燕昭王送信,告知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以及当前的局势,顺便让燕昭王向赵国施压……
总之一句话,赵国被扣留的一段经历之后,一波三折的苏秦终于还是回到了齐国,正好就赶上了秦国和齐国称帝这样的大事。
战国以来,各大诸侯先后称王,再到秦昭襄王意欲联合齐愍王称帝,体现的是强国君王们日益『膨胀』的心态。
尴尬的是,就连赧王坐拥天子这一称号都已经无人问津,称帝究竟会有多少实质性的好处?
其实也没有,秦国更多恐怕还是想告诉其它诸侯:我们不一样……
有意思的是,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齐愍王在征求苏秦意见时,苏秦是这样回答的:称帝这件事,我建议大王先予以接受。
毕竟嘛,不接受便意味得罪秦国,主动得罪秦国眼下并没有任何好处……
但是,苏秦认为,事情可以先答应下来,但是称帝一事可以先缓缓。
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秦昭襄王率先称帝而诸侯们不反对,齐国跟着称帝也不晚;但是如果秦昭襄王称帝遭到天下指责,齐国就可以不称帝,顺便借这件事情来收买人心。
合着天下人都怕秦国,齐国就认怂做秦国的小弟,天下人都不满意秦国,齐国就趁势收买人心继续合纵事业……
当然了,苏秦同时认为此时并不应该伐赵,而是应当讨伐『桀宋』宋王偃:
一来宋王偃在众诸侯中口碑更差,二来齐国还可以获得更多实惠,三来征服宋国会为齐国带来更大的声望。
如此一来,看似齐国尊重了秦国,但是低调谦卑的态度又反倒会让各国憎恨秦国,齐愍王表示苏秦办事果然靠谱……
于是乎,这边齐愍王愉快的接受了秦昭襄王称帝的建议,随便称了数天的东帝之后又主动放弃,那边秦昭襄王一看时机并不成熟,于是也不情愿地去掉了帝号而继续称王。
天子以下,大家还是一样……
@catslover 2018-05-24 22:55:20
楼ZHU今天的大招憋出来了……
-----------------------------
不能天天便秘嘛 这样伤身体
1152 五国伐秦
为了联合齐国,先有秦大夫吕礼假意逃到齐国并使齐愍王赶走齐相周最,随后又有秦相魏冉亲自到齐国,双方约定秦昭襄王为西帝而齐愍王为东帝,为了打破合纵连横两大阵营的壁垒,秦国可谓煞费苦心。
但是,秦昭襄王短暂称帝后因齐国的消极态度而被迫取消,这也算是秦国自变法强大起来一次不小的挫折。
然而,齐国却先是准备打赵国主意而拉拢秦国,之后又打算出卖秦国拉拢赵国并攻打宋国,态度始终摇摆不定。
齐愍王为什么会如此反复?
不用多说,苏秦在中间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原本各自主导合纵与连横的齐国与秦国为什么会在来回互相对抗的过程中联合走到一起?
当时东西对峙的局势下,与齐国互为合纵联盟的主要有魏、韩两国,支持秦国连横的则主要有赵、宋等国,奈何赵武灵王主动禅让于赵惠文王之后遭遇沙丘之难,随后由于赵惠文王年幼,赵国又进入赵相李兑的专权时代。
再后来不久,孟尝君田文出走魏国并组建反齐联盟,偏偏赵国对于伐齐或者抗秦存在不同意见,于是秦国便趁机谋求联合齐国,一来便于攻占魏、韩土地,二来也利于针对赵国;
至于齐国,显然也在为攻打宋国累积声望做着积极的准备。
有意思的是,复杂局面的背后,就连不少亲历其中的当事人都看不懂各种玄机,比如齐国一系列举措的背后,燕昭王就搞不明白苏秦倒是还是不是和他有过约定的那个『间谍』……
于是乎,齐国看似即将崛起,苏秦又不得不继续密函燕昭王,他是这样说的:燕国和齐国交恶已经很久了,我在燕、齐之间周旋,难免也是会被怀疑的,但是我坚持认为,齐国必将是燕国最大的祸患。我设法在齐国任职,首要的目的就是让齐国不要谋划对付燕国,其次是恶化齐、赵国关系,便于我王行事。
自公元前294年苏秦出使齐国,如今五年多来,齐国虽有多次出兵,但从未打过燕国主意,齐赵两国亦是时好时坏、时合时离,从这个角度来看,苏秦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当然了,危机也是不少的……
比如就在苏秦一番运作使得齐国相信燕国,并把兵力从北境抽调到其它地方之后,燕昭王却一度轻信『田代』、『缲去疾』的话准备联合赵国攻打齐国,吓得齐国再也不相信燕国,而赵国也怀疑燕国的态度而取消伐齐行动……
比如燕国派张魁领兵联合齐国伐宋,张魁因得罪齐愍王被杀,当时燕昭王脑袋一热就准备攻打齐国,如果没有大夫凡繇的及时劝谏,一旦燕、齐两国火拼,苏秦在齐国的境遇只怕是不堪设想……
还比如苏秦在秦国期间,齐愍王有过杀妻、逐子的行为,以至于苏秦一度萌生不想继续和齐愍王打交道的想法,而燕昭王却坚决要求苏秦继续留守齐国,偏偏燕国还有很多不知内情的大夫不断蛊惑,要求置苏秦于死地……
总之一句话,苏秦一面疲于应付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种质疑而不得不随时与燕昭王秘密沟通以期获得持续的信任,另一面又在大国之间不断设法营造更加利于燕国的外交环境,近期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与齐闵王并称东、西二帝一事。
当时,秦、齐欲结盟称帝并召集诸侯伐赵,赵国眼看将陷入绝境,而齐国的继续强大也更不利于燕国复仇,于是苏秦活生生的将这一计划破坏,他不但先劝齐愍王取消帝号,而且还准备造势孤立打压秦国,于是秦昭襄王也不得不在短暂称帝号的再度恢复称王。
所以问题就来了,秦昭襄王究竟是为何不得不取消帝号的?
鉴于此,有一个重要的细节不得不专门介绍一下……
1153 五国攻秦
公元前287年,秦昭襄王二十年,齐愍王十二年。
秦昭襄王与齐愍王称帝事件后不久,苏秦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联合燕、赵、魏、韩,准备组建五国抗秦联盟,这也是秦昭襄王不得不取消帝号的重要原因,二是促使齐愍王发起对宋国的第二次进攻。
为了促成联合五国抗秦的局面,苏秦不得不疲于奔走于各国,同时为了隐藏其真实意图,苏秦又不得不假戏真做以此营造出全力协助齐国争霸的景象,同时还必须随时与燕昭王书信往来以免不必要的误会,难度与风险之大,恐怕早已超出张仪当年。
从燕国的角度,只要苏秦与燕昭王之间彼此信任,暂时支持齐国抗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从魏、韩的角度,虽然一度有田文作梗,毕竟两国受限于地理位置,近年来疲于应付秦军攻伐而随时担心被秦国兼并的风险,因此也不是难事;
从赵国的角度,国内虽然也分为两派,毕竟赵相李兑专权,因此苏秦只要搞定李兑,比如允诺封地之类的,也不会是什么难事……
如此局面下,洞悉当前政治形势而又善于辞令与权术的苏秦于这一年成功组建齐、燕、赵、魏、韩五国合纵抗秦联盟。
有意思的是,就在攻秦之前,齐愍王还专门抽调兵力攻打宋国,这便是他在位以来的第二次伐宋。
不过,毕竟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等到齐军真正伐宋时,闻讯而来的楚、魏都准备插手争地,就连许久不曾露面的鲁国也想分一杯羹,于是此次伐宋不了了之,最终以齐、宋两国讲和收场……
所以问题就来了,伐宋之后,五国攻秦又是怎样的局面?
其一,东、西两大『帝国』合纵连横对抗的局面下,夹在中间的魏、赵、韩、燕等国本质上是哪面都不想惹,也惹不起,既然苏秦有心促成五国联盟,给秦国点压力自然也是极好的,不过出兵全力攻秦只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二,即便伐秦,各国其实又有着完全不同的心思,比如燕昭王表面抗秦,其实是配合苏秦完成复仇齐国大业,比如魏、韩抗秦,多少是因为他们直面秦军东进的压力;比如赵国抗秦,李兑专权的局面下赵惠文王说了并不算……
其三,苏秦先是诱导齐愍王,后又促使齐国合纵,其根本原因绝非帮助齐国争霸天下,而是设计令齐国深处风口浪尖,进而形成『弱齐强燕』的局面,为接下来燕国复仇创造机会……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复杂局面的背后,齐愍王本人又是如何看待五国抗秦以及攻打宋国一事的?
一句话,齐愍王认为齐国前景很美妙,苏秦很靠谱……
于是乎,公元前287年的五国攻秦一事也就彻底成为了闹剧,联军把军队停留于柴阳、成皋一带后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比如齐国为了伐宋,先是允诺把定陶给奉阳君李兑以期获得赵国的支持,还把平陵许给薛公田文以便获得魏国的支持;前面有交代,宋国一贯是跟随秦国的,于是齐国私下还不得不和秦国进行必要的联系,甚至考虑联合楚国拉拢秦国,还准备借此召回一度出走的大夫韩珉……
比如秦国在得知五国联盟后也是要设法进行破坏的,一系列的活动后,田文和韩徐为仍旧保留有伐齐的想法……
换句话说,此次苏秦所组织的五国伐秦一事并未有实质性、大规模的交战,有的只是齐国在拉拢各国抗秦和拉拢秦国之间的摇摆不定,还有的则是各国都在耐心等待机会,一个能一举置对手于死地的机会……
1154 宋国被灭
鉴于人心不齐,公元前287年由齐国牵头的五国攻秦并未取得实质上的成果,可以算是一次比较失败的案例。
当然了,如果我们首先明确此次伐秦背后的组织者苏秦真实意图绝非真心实意辅佐齐国的话,这次合纵某种意义上又可以说是相当成功……
既然齐国出工不出力,秦国倒也没有闲着,虽然秦昭襄王迅速取消帝号,但是比如公元前287年秦国便出兵攻占魏国『新垣』『今山西运城垣曲县一带』、『曲阳』『今河南济源市一带』二城,又比如公元前286年秦国派左更司马错攻打魏国河内,压力之下魏国只得献出安邑求和。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三家分晋以前,安邑便是魏氏首府所在,如今被迫纳入秦国之后,秦国更是将城中原有魏国居民悉数赶走,取而代之的则是秦国人。
从这个细节来看,秦国攻占城邑绝非仅仅只是占有地盘这么简单,他们要做的是让安邑彻底归属于秦国。
再结合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至大梁来看,当时魏惠王为的是更利于争霸中原,到如今魏国实力日渐萎缩,早已不复往日风采,当年魏惠王弃用公孙鞅而秦孝公却重用公孙鞅变法改革可谓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
另一方面,秦国并未放缓扩张步伐的同时,齐国同样也没有闲着,这一年齐愍王也有所斩获,他的成果便是屡次攻伐的宋国。
公元前286年,宋王偃在位的第43年,几次攻伐之后,齐国卷土重来,在联合楚国和魏国之后对宋国发起新一轮进攻,宋王偃随即出逃并死在外地。
宋王偃之后,下一任宋国国君会是谁?
很遗憾,宋王偃既是宋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也是宋国史上最后一位称王的国君,因为宋国就此灭亡……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归顺周朝的帝辛微子被封商丘,于是有了宋国。三恪之制的背景下,宋国被封为公爵,爵位相当之高,而宋国存在的意义则是继续殷商先祖的事业,统治原商都周围的殷商遗民;
春秋初年,宋国联合卫国对抗郑国,一时也是风光无比,不过连年的征战、尤其总是吃到败仗也让宋国很难有郑国当年那般风采,宋殇公时期,华督垂涎孔父嘉之妻美貌,于是趁乱杀死孔父嘉,随后又杀死宋殇公,孔父嘉后人从此逃难去往鲁国,于是有了鲁国人孔丘;
春秋中期,随着齐桓公去世,宋襄公几次组织盟会意欲称霸成为宋国历史的顶峰,泓水之战,既成就了宋襄公,也毁灭了宋襄公,仁义或者愚蠢,都已经不再重要,宋襄公给后人留下的是宋国这个时期的辉煌,以及永远没有结论的争议;
到了春秋末期,宋国同样频繁陷入内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帅到奶奶都想和他私通的宋文公……
进入战国以后,宋国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宋王偃弑君篡权并称王之后宋国才突然爆发。
宋王偃在位的几十年里,宋国一度接连打败齐、楚、魏等国,不可谓不强,但是又因为被称作桀宋的宋王偃口碑实在太差,以至于宋国和齐、魏等国均结成怨家。
宋国为什么会在突然爆发之后又突然走向灭亡?
毫无疑问,这与宋王偃高调的行事风格有着直接关系……
与此同时,这也与进入合纵连横时代,讲究外交策略和政治手段的大背景下宋国过于被孤立有关。
当然了,宋国也不算完全被孤立,比如对于宋国被灭一事秦昭襄王就显得严重不满,甚至要齐国必须给一个说法。
从某种角度而言,这正是一直怂恿齐国伐宋的苏秦所愿意看到的……
转一张比较接近这个年代的地图,大家可以看看,此时的魏国已经被秦国打成什么样了。
@catslover 2018-05-30 00:34:45
艾玛,楼ZHU今天居然出现了
-----------------------------
这个这个,不出现时差姐姐才应该意外的好吧...
1155 六国伐齐
继郑国之后,又一个显赫一时的诸侯国成为历史,不过比起韩国吞并郑国领土来,宋国被灭后的局势显然要复杂得多:
其一,灭宋之战,楚、魏皆有参与,于是在联军杀死宋王偃并灭亡宋国之后,齐、楚、魏三国共同瓜分了宋国的土地;
其二,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稍有风吹草动便会惊扰邻近诸国,然而齐愍王在灭宋之后信心积极膨胀,先是向南入侵楚国,后又向西攻打赵、魏、韩三晋,甚至有直接吞并东、西二周并自立为天子的念头,由此看来苏秦对齐愍王的『洗脑』可谓相当成功……
齐国如此高调行事,自然会引起周邻各国的恐慌,难道就没有人出来劝谏齐愍王凡事低调一点?
其实也是有的,比如大夫『狐咺』『音同宣』就曾义正言辞的谏言,齐愍王话不多说,直接下令斩首于檀台大路上……
还比如大夫『陈举』也有直言不讳,结果稍有区别,因为他被处死在东门……
齐国这边急速扩张,燕国这边倒也积蓄多年,进入公元前285年之后,这是燕昭王在位的第22年,在他的治理下,燕国国内在平息内乱之后亦是日趋富足,于是复仇齐国的念头也是愈发强烈。
如何才能复仇?
哪怕燕国比起之前要更加富足,但是以燕国的国力要和齐国单挑仍然是不现实的……
就在燕昭王和由赵国投奔而来的乐毅商议过后,乐毅是这样说的:齐国称霸以来,至今仍有余力,加上地广人多,以燕国独力攻打实属不易。大王如果一定要讨伐它,不如联合赵、楚、魏三国。
于是乎,燕昭王派乐毅约定赵国联合伐齐,同时另派使者联系楚国、魏国,还让赵国以讨伐齐国的好处引诱秦国,如此一来就形成了燕、楚、魏、赵、秦五国的伐齐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同一年,秦昭襄王先是与楚顷襄王会于『宛地』『今河南南阳市一带』,后又与赵惠文王会于『中阳』『今山西中阳市一带』,秦国显然在称帝遭遇挫折之后还在继续努力扩大自己的连横阵营。
换句话说,经燕国一牵头,各国纷纷表示齐愍王太过骄横暴虐,齐国对大家的威胁实在太大,于是纷纷对此次攻齐战争叫好……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二十三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并调动燕国全部兵力,秦尉『斯离』率领秦军与魏、赵、韩三晋军队前来会合,楚顷襄王亦有派兵加盟,于是以乐毅统一指挥的燕、秦、魏、韩、赵、楚六国大军正式对齐国发起进攻。
仅仅只是三年之前,齐国也曾经组织过一次五国伐秦,燕国亦有参与其中,当时各路诸侯各有各的心思,因此联军仅仅只是把把军队停留在成皋一带而没有发起实质性的进攻;
到如今五国变作六国,被攻打的对象由秦国变为齐国,幕后指挥的苏秦也变为统帅六国联军的乐毅,结局会有怎样的区别?
其一,攻灭宋国之后,齐国气势咄咄逼人,诸侯无不感受到了来自齐国的压力,于是这次各国表示思想很统一,就是要打齐国……
其二,齐国一方同样很是重视,齐愍王更是集中国内全部兵力抵御联军,一来连年伐宋本身损耗不少,二来齐军兵力显然要远少于六国联军,济水西岸大战一场后,齐军以大败收场……
其三,随后乐毅退回秦国、韩国军队,令魏军分兵进攻宋国旧地,布署赵军收复河间,自己则率领燕军长驱直入齐国,一来齐军溃不成军,二来燕军的乘胜追击造成齐国内部动乱,结果是齐愍王仓皇出逃,乐毅率军进入齐都临淄,大肆搜刮城内宝物和祭祀重器之后,临淄已是满目疮痍。
然而,燕国的复仇之战才刚刚打响……
@catslover 2018-05-30 00:34:45
艾玛,楼ZHU今天居然出现了
-----------------------------
@o弘毅o 2018-05-30 22:57:43
这个这个,不出现时差姐姐才应该意外的好吧...
-----------------------------
@catslover 2018-05-30 23:21:37
你最近偷懒耍滑是常态了……
-----------------------------
这个真没有...
@catslover 2018-05-30 23:55:10
是因为这一段历史太难写了,经常憋不出来对吧?
-----------------------------
有这方面的因素 主要还是今年时间没那么充足,有些地方稍微复杂一点本来也确实需要很多时间反复梳理。
有关苏秦这一段我其实是很不满意的,想说的很多,但是为了整体的风格又不太好处理,所以写下来很粗线条,没有真正体现出当时的复杂局面。
@善水心 2018-05-31 14:14:34
顶顶o(* ̄︶ ̄*)o
-----------------------------
呵呵 小姑娘节日好啊
1156 宿昔而死
公元前284年,各路诸侯停止伐齐并撤军之后,唯独燕将乐毅指挥本国军队追击战败的齐军,而齐湣王在济水西岸被打败后也没有死守临淄,而是赶紧逃到莒邑并据城固守。
接下来,燕军顺利杀入临淄,并将齐国都城内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悉数抢夺并运送回燕国,一如30年前燕国陷入子之之乱时齐宣王在燕国做的那般。
随后,大喜过望的燕昭王亲自到济水岸边慰劳军队,以酒肉犒劳军队将士,并就近把齐邑『昌国』封给乐毅,封号『昌国君』。
所以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燕昭王封给乐毅的是齐邑?
一来六国伐齐使得齐国濒临崩溃,二来齐湣王固守莒邑之后虽然乐毅领兵攻占临淄,但齐国各大城邑此时基本都据城坚守而不肯投降。
换句话说,隐忍二十余年之后,燕昭王复仇齐国的计划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距离彻底灭亡齐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所以乐毅一边被封赏,一边还要继续带兵进攻那些还没被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剧透一点,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乐毅一直留在齐国巡行作战,累积共攻下齐国大大小小城邑七十多座,并将这些城邑全都划为郡县而归属燕国。
齐国还剩下多少城邑?
唯有齐湣王所在的莒邑和『即墨』『今山东平度市一带』两座城邑还属于齐国,不过必须要强调的是,莒邑虽然还在,但齐湣王却早已不在……
原来,乐毅攻入临淄之时,齐湣王一开始逃亡的路线并不是莒邑而是卫国,从卫孝襄侯贬号为君的卫嗣君虽然政治地位早已不如各大诸侯,但还是对齐湣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不仅主动让出自己的王宫,还向齐湣王俯首称臣并提供必要的招待。
齐湣王这边呢?
毕竟离齐国仅存莒邑和即墨还有一段时间,所以齐湣王压根就没有把卫国放在眼里,行为举止无不表现得十分傲慢,这下好了,卫嗣君很不高兴,干脆派人把齐湣王给赶走了……
于是乎,齐湣王不得已离开卫国,然后就到了邹国,以及鲁国,同样都表现得十分傲慢,邹、鲁两国此时也不再客气,同样拒接收留齐湣王,这才有了齐湣王逃到莒邑一事。
毕竟莒邑原本就归属齐国,这下终于没人下逐客令了……
有意思的是,就在此时,楚顷襄王突然派『淖齿』『音同闹』领兵救援齐国,楚国为什么要救齐,这原本是件颇为令人费解的事情,不过,淖齿却把这件事情弄得更加复杂。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原本说好辅佐齐湣王的淖齿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是干脆杀死齐湣王,并和燕国一起瓜分了侵占齐国的土地。
顺便还掠夺走了齐国大量的宝器……
淖齿为什么要杀齐湣王?
比较遗憾的是,淖齿杀人的动机早已堙没于历史……
不过,几十年之后,有一位叫做『范雎』的人在一番异常惊险的个人经历之后曾经评价过齐湣王的死,他说的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隐藏的信息量却相当之大,范雎是这样说的:『崔杼、淖齿管齐,射王股,擢王筋,县之於庙梁,宿昔而死』。
春秋时期,崔杼弑齐后庄公而杀史的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范雎说他后来在齐国专权,虽然射中齐后庄公大腿并将其杀死的不一定是崔杼本人,但这个评价也还算比较接近事实的真相。
至于『擢王筋,县之於庙梁,宿昔而死』就更加夸张了,说的是淖齿抽了齐湣王的筋,又把他悬吊在庙梁之上。
一夜之后,齐湣王惨死……
齐湣王究竟有没有被抽筋,去世的时候又到底有多惨,也许我们不能仅凭几十年后范雎的一家之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死与苏秦有着直接的联系。
@善水心 2018-06-02 22:07:33
今天不会又不开更吧?
-----------------------------
昨天莫非你们能上涯叔,我这边一直刷新都打不开啊...
@点点断月点 2018-06-02 12:25:23
还差一个就能写正字了!好期待啊!
-----------------------------
这句话我怎么理解不了呢...
@catslover 2018-06-01 21:28:39
楼里的宝宝们节日快乐!
-----------------------------
我昨天晚上大概十点左右上来的,涯叔页面一直打不开,一直到今天上午好像还是这样,莫非涯叔也过节去了?
1157 大长篇之苏秦
随着齐湣王的死去,以及齐国城池一座接一座的被乐毅攻占,燕昭王二十多年的『卧薪尝胆』终于迎来丰厚的回报,一如春秋末期吴国与越国的故事那般。
然而,燕、齐与吴、越之间故事的区别一是在于齐国并未像吴国那般突然『死亡』,虽然接下来的时间内齐国到了仅存两座城邑濒临灭亡的险境,但齐国终究还是抓住机会收复失地;
二便是在于越国依靠范蠡、文仲等人大多活动在明处,而燕国得以复仇,暗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有的一切追溯起来都和一个人有关,这个人便是以『死间』方式赴齐的苏秦。
传闻齐湣王被抽筋悬梁惨死,待到齐国大败,苏秦频繁活动于齐国的真实企图也终于暴露出来,没有太多意外,他很快便被处死于齐国,而且是以车裂这样同样残酷的方式被处死。
不过,苏秦从一开始就因承担着反间计的任务而隐藏了其真实身份,所以无论是在燕国国内还是天下各诸侯都有着大量嘲笑、诋毁苏秦之人,加之纵横家们为了游说于诸侯不断改编各种事迹,以至于流传下来的太多和苏秦有关的故事已经严重偏离了真相本身。
更要命的是,当世几乎绝大部分人对苏秦游走于各诸侯的本质目的并不甚清楚,因此对苏秦的口碑一直不好,不好到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似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专业『背锅』,而又无处诉说……
子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所谓君子,说到必能做到,而且只说名正言顺的事情,至于言行本身,也没有什么需要去掩饰。
对于死间一事,苏秦明知风险极大,终究还是说到做到,问题在于,虽然他没有过多掩饰自己的言行,但后人把一堆纵横家不同时期干的事情全都算到了他头上,以至于后人一直以为苏秦是这样的人……
话说苏秦本是东周洛阳人,曾和张仪一样求学于鬼谷子门下,随后借了一些路费外出闯荡,奈何游历多年却落得个穷困潦倒、狼狈回家的窘境。
这还不算完,回家后妻子、嫂子等家人还都争相挖苦,表示不好好地学习当地人从事工商做点小生意,非要去干耍嘴皮子的事,完全是自讨苦吃……
听了这些话,暗自神伤的苏秦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都阅读了一遍,尤其重点研习了相传是由姜太公流传下来的『阴符』一书,每每读到困处甚至引锥自刺其股,这便是『头悬梁、锥刺股』中后半部分的由来。
一番努力之后,苏秦终于以为自己找到了所谓合乎君王的门道,于是激动的跑去游说天子显王。
可惜显王身边的臣子们一向了解苏秦为人,关键是根本看不上苏秦,所以苏秦再次失败……
没办法,苏秦只得向西到了秦国,此时秦孝公已死,公孙鞅也刚刚被车裂不久,纵使苏秦使出百般力气,秦国国内却因公孙鞅一事十分讳恨游说之人,没有悬念,苏秦只能继续失败……
接下来,苏秦又从西面直奔东北的燕国,等了一年多终于是见到燕文侯。
当时,燕国国家弱小而紧邻齐、赵,于是苏秦晓之以情、动之以礼,表示自己能游说于各大诸侯促成合纵抗秦之事,如此一来能保燕国安全无事。
燕王心动了……
于是乎,在燕国的赞助下,苏秦接连奔走赵、韩、魏、齐、楚等各大诸侯,在他强大的游说说辞下,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相继加入合纵联盟,苏秦更是合六国之力而并相六国。
也就是说,苏秦一个人同时出任六国之相,在接下来的十五年之内,秦国甚至不敢出函谷关而窥伺中原各国,苏秦一时不好威风。
威风之于,燕文侯去世之后,苏秦还和燕文侯夫人,也就是燕易王母亲玩起了私通的游戏……
子又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君子做官,只为实行君臣之义,如此苏秦,完全一副为做官而四处游说奔走的模样,尤其与燕易王母亲私通一事有悖于君子之风。
好在我们发现苏秦活动年代跨越太久,很多国君完全不处在同一时代,加之其中不少细节经不起推敲,所以,真实的苏秦大概有可能会是这样的……
子之之乱后,燕齐交恶,燕昭王为报一箭之仇而礼贤下士于天下,一时间天下贤士纷至沓来,苏秦也在其中。
如何才能获得燕昭王的重任?
试探出燕昭王报仇的决心之后,苏秦给出的策略是想办法让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不断消耗齐国的国力。
为了贯彻这一思路,苏秦与燕昭王秘密商议的计策则是派苏秦出使齐国,以间谍的身份获得齐湣王的信任,从而参与到齐国的外交决策当中。
在当时的背景下,孟尝君田文于齐国失势,一度出任魏相而反齐;赵相李兑专权,一直在打齐国封地的主意;偏偏秦昭襄王又有拉拢齐国并称东、西二帝的意愿,一时间局势错综复杂,原有的合纵连横格局彻底被搅乱。
如何才能弱齐强燕?
苏秦的一大杀招便是忽悠齐湣王伐宋,理由之一是宋王偃在各大诸侯中口碑不好,攻打宋国可以很好的累积声望,理由之二当然是宋国的土地,比如宋邑定陶便是当时的商业重镇,不少诸侯对其垂涎不已。
事实上,齐国再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攻伐之后终于是趁着宋国内乱一举灭亡宋国,并与楚、魏瓜分了宋国的土地,看似达成了预期的目的。
然而,毕竟宋国地理位置太过敏感,加之灭宋之后齐湣王太过骄横,从而导致周邻各国无不对齐国深感忧虑。
于是伐齐的情绪空前高涨……
苏秦的又一大杀招则是阻止齐国和赵国交好,毕竟从地理位置来看,齐、赵两大强国给予燕国的生存压力最大,一旦齐、赵两国联合起来讨伐燕国,燕国的灭亡恐怕就只剩下时间问题。
鉴于此,苏秦不断设计恶化齐、赵两国关系,只要两国不处在统一战线,燕国就可以依靠赵国或者齐国来抵御另一方的进攻。
事实证明,自苏秦出使齐国之后,接下来长达五年的时间内齐国不再把扩张的重心放在北面,燕国的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最后,苏秦的最大杀招更是阻止齐国与秦国交好。
某种程度来看,秦昭襄王邀约齐湣王称帝的性质便是后面我们会提到的『远交近攻』策略,此种策略一旦达成,秦国既能最大程度削弱合纵抗秦实力,也能更加便于其对韩、魏的蚕食,而齐国在短期之内亦能获得中原范围内的最高成就。
从苏秦的角度,一旦秦齐结盟,燕国的复仇计划将无从谈起,因此他给出的办法是让齐湣王假意称帝,并趁势号召诸侯抗秦,于是有了接下来的五国伐秦。
进程表明,秦国非但没有任何损失,齐国还和秦国拉下不小的仇恨,于是就在齐灭宋后不久,随着伐齐浪潮的到来,六国伐齐终于将齐湣王置于死地,齐国离灭亡看起来同样也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从出使齐国到身份暴露被处死,苏秦不停奔走于各国,因为田文、李兑等人的存在,苏秦几次遭遇绝境甚至被囚,好在他与燕昭王的秘密联系还是获得了燕昭王的信任,燕国成为苏秦背后的保护伞;
与此同时,国内、国外诋毁排斥所带来的压力使得苏秦几度萌生去意,但苏秦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也许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信如尾声』。
毫无疑问,伐齐所带来的胜利成就了燕昭王、乐毅等人莫大的荣耀,但是有一个人在燕国与齐国的这场较量中默默的付出,又默默的死去,甚至不被后来人所理解。
这个人,就是苏秦。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介绍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爱情故事
从某种程度上讲,六国攻秦,以及乐毅伐齐之后,元气大伤的齐国几乎也就失去了继续争霸的资格,剩下的剧集了不过就是打卡上班混日子的事情,这个故事也算得上是齐国没落岁月里难得温馨的一面。
1158 既见君子
公元前284年,随着齐湣王被杀以及苏秦被处死,有关『死间』的话算是告一段落,接下来乐毅伐齐也将持续几个年头,这就表明和齐国有关的话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所以我们不妨关注一下齐国接班人的问题。
首先,在位共计17年的齐湣王自然也是有儿子的,比如『田法章』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齐湣王遇害之后,齐国各大城邑又相继被围攻,此时站出来争夺君位风险也是极大的,于是田法章干脆隐姓埋名跑到了莒邑『太史敫』『音同角』的家中当佣人;
最后,齐湣王还有没有其他儿子呢?
大概也是会有的,比如苏秦出使齐国期间就曾提到齐湣王杀过自己的一个儿子,但是其他一些儿子后来基本没了消息,要么他们在这场动乱中被杀,要么他们比当佣人的田法章隐藏得还要坚决……
有意思的事情来了,田法章藏在太史敫家中当佣人之后,倒是太史敫的女儿发现这位新来的佣人气质相貌相当不平凡,当下就断定他绝非平常之人。
既然田法章并非相貌平平无奇之人,太史女儿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比如太史女儿特别怜爱这位『佣人』;
比如太史女儿偷偷给田法章送去一些衣食;
比如太史女儿没事还偷偷和田法章私通……
总之一句话,田法章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但隐藏不住自己的那份帅气,于是和太史女儿有了一段不能说的秘密……
待到淖齿带着楚军离开莒城,齐国逃亡的大臣们和莒城上上下下聚在一起,开始着手寻求齐湣王的儿子接班,很快就找到了田法章。
田法章会不会出任齐王?
局势动荡,田法章害怕遭遇不测,于是坚决表示自己不是齐湣王的儿子……
不过呢,又过了一段时间,田法章发现局势没他想的那么可怕,于是又站了出来,表示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
于是乎,在莒人的拥立下,田法章成为新科齐王,史称『田襄王』。
公元前283年,动荡的齐国进入田襄王元年。
待到田法章即位,更有意思的事情又来了,这不『佣人』时期的田襄王和太史女儿有过一段不能说的秘密么,如今田襄王身份大不相同,于是他下令立太史女儿为王后,史称『君王后』,两人爱情故事也成为齐国兵荒马乱岁月一道独特的风景。
然而,太史敫却相当不认可田襄王与君王后的这一段爱情……
为什么呢?
因为在太史敫看来,自己的女儿不经媒人而私自嫁人,哪怕嫁的是当今齐王,也有辱家风,甚至不能算作家门后人……
诗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田襄王与君王后本来挺动人的一个爱情故事,因为太史敫的激烈反应而略微有了一丝遗憾,关于他们的爱情故事我们简单作一个剧透:
君王后『玷污家风』的行为,太史敫至死都没能接受乃至原谅,他甚至终身不与君王后见面,这是其一……
君王后为人贤惠,虽然父亲坚持不去见她,但她始终没有忘记做子女的礼节,这是其二……
君王后不久便为田襄王生了儿子『田建』,田建也理所当然的成为齐太子的不二人选,这是其三……
最后赠送一点劲爆的,田建将会是田氏齐国史上最后一任齐王,而且死得还挺奇葩……
@东海闲鸥 2018-06-04 11:08:40
周一快乐心情好~~~
闲鸥新帖,短篇历史小说《天嫁》示众参赛,有空的亲们请移步踩一脚~~~~~
http://bbs.tianya.cn/post-1177-3936-1.shtml 大雨中,九郎与侍从刘稹为了躲雨,偶然间撞破了一个女子的草屋幽会。
镜头变换,这女子竟然是个公主。她的身世和心情一样的错综复杂。她是皇位斗争失败者留下的孤女,父兄生母皆被杀尽,受尽屈辱长大。晚唐早期各地割据势力猖獗,皇帝为了唐朝稳固江山,封女主为寿安......
-----------------------------
呵呵 你们都好高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