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9 完璧归赵
【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正字第一笔...
1159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齐襄王元年,而秦昭襄王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位24年。
这一年,秦昭襄王一年内两次与楚顷襄王会盟,同时秦军攻克魏邑『安城』『今河南原阳县一带』,且一直打到魏都大梁才肯退兵。
两个细节共同表明,秦国此时一贯坚持的外交策略还是和距离较远的国家保持友好,同时进攻邻近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远交近攻。
顺便提一点,魏冉再次被罢免秦相一职,而且还是在一年之后,魏冉又再度官复原职,仅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宣太后与秦昭襄王母子二人之间同样有着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较量。
不过,毕竟宣太后与秦昭襄王之间较量的细节大多已经不为后人所知,所以接下来我们还是来看看秦国与赵国的一场较量……
继乐毅停留在齐国继续攻占城邑之后,赵国亦于公元前283年派兵征讨齐国,领军的将领叫做『廉颇』。
此战廉颇大败齐军,一举夺取齐邑阳晋,随后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廉颇日后和白起一并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他的传奇之路也将从这里开始。
只是,秦国与赵国的这场较量其实与廉颇关系也不大……
话说这一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件来自楚国的宝物,也就是春秋时期我们曾经重点介绍过的宝玉和氏璧,然后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国,于是秦昭襄王表示也想得到和氏璧,并且给赵国传话甚至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进行交换。
换,还是不换?
赵惠文王其实很纠结,不答应吧,魏国被打的例子就在眼前,答应吧,十五座城换一块美玉,秦昭襄王的『诚意』似乎太足了点,搞不好容易被忽悠……
赵惠文王同廉颇以及大臣们商量之际,一个主管宦官内侍的头目『缪贤』站了出来,他表示自己有一个叫『蔺相如』的门客可以胜任这一任务,缪贤顺便还举了个例子来证明蔺相如的才能:
有一次,缪贤犯了点事,私下准备逃亡到燕国去,理由是他曾追随赵惠文王在国境上与燕昭王会见,燕昭王当时私下还握着缪贤的手表示愿意交他这个朋友。
然而,作为门客的蔺相如坚决阻拦缪贤逃往燕国,在他看来,赵强燕弱而缪贤受宠于赵惠文王,燕昭王才会想同他结交,但今时不同往日,缪贤要是以跑路的方式去往燕国,还是因为赵强燕弱,燕昭王因为害怕赵国就断然不会再交缪贤这个朋友,而是会把他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所以,缪贤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认为,与其跑路,缪贤还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或许还有侥幸被赦免的机会。
再后来,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的意见,赵惠文王果然也开恩赦免了他,通过这件事情,缪贤坚定蔺相如乃有勇有谋之辈。
于是乎,赵惠文王赶紧召见蔺相如,并问道: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蔺相如: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
赵惠文王:秦王得了宝璧,不给城邑,该怎么办?
蔺相如: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城邑,理亏的秦国。权衡起来,宁可先答应,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要好一点。
赵惠文王:可是能派谁为使臣呢?
蔺相如回道: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后,我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如果城邑不能归赵国所有,我保证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这个典故恐怕都不用剧透了,毕竟蔺相如后来的『撞壁』实在是太精彩……
公元前283年,齐襄王元年,而秦昭襄王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在位24年。
这一年,秦昭襄王一年内两次与楚顷襄王会盟,同时秦军攻克魏邑『安城』『今河南原阳县一带』,且一直打到魏都大梁才肯退兵。
两个细节共同表明,秦国此时一贯坚持的外交策略还是和距离较远的国家保持友好,同时进攻邻近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远交近攻。
顺便提一点,魏冉再次被罢免秦相一职,而且还是在一年之后,魏冉又再度官复原职,仅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宣太后与秦昭襄王母子二人之间同样有着各种看得见、看不见的较量。
不过,毕竟宣太后与秦昭襄王之间较量的细节大多已经不为后人所知,所以接下来我们还是来看看秦国与赵国的一场较量……
继乐毅停留在齐国继续攻占城邑之后,赵国亦于公元前283年派兵征讨齐国,领军的将领叫做『廉颇』。
此战廉颇大败齐军,一举夺取齐邑阳晋,随后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廉颇日后和白起一并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他的传奇之路也将从这里开始。
只是,秦国与赵国的这场较量其实与廉颇关系也不大……
话说这一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件来自楚国的宝物,也就是春秋时期我们曾经重点介绍过的宝玉和氏璧,然后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国,于是秦昭襄王表示也想得到和氏璧,并且给赵国传话甚至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来进行交换。
换,还是不换?
赵惠文王其实很纠结,不答应吧,魏国被打的例子就在眼前,答应吧,十五座城换一块美玉,秦昭襄王的『诚意』似乎太足了点,搞不好容易被忽悠……
赵惠文王同廉颇以及大臣们商量之际,一个主管宦官内侍的头目『缪贤』站了出来,他表示自己有一个叫『蔺相如』的门客可以胜任这一任务,缪贤顺便还举了个例子来证明蔺相如的才能:
有一次,缪贤犯了点事,私下准备逃亡到燕国去,理由是他曾追随赵惠文王在国境上与燕昭王会见,燕昭王当时私下还握着缪贤的手表示愿意交他这个朋友。
然而,作为门客的蔺相如坚决阻拦缪贤逃往燕国,在他看来,赵强燕弱而缪贤受宠于赵惠文王,燕昭王才会想同他结交,但今时不同往日,缪贤要是以跑路的方式去往燕国,还是因为赵强燕弱,燕昭王因为害怕赵国就断然不会再交缪贤这个朋友,而是会把他捆绑起来送回赵国……
所以,缪贤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认为,与其跑路,缪贤还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或许还有侥幸被赦免的机会。
再后来,缪贤听从了蔺相如的的意见,赵惠文王果然也开恩赦免了他,通过这件事情,缪贤坚定蔺相如乃有勇有谋之辈。
于是乎,赵惠文王赶紧召见蔺相如,并问道:秦王用十五座城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
蔺相如: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
赵惠文王:秦王得了宝璧,不给城邑,该怎么办?
蔺相如: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城邑,理亏的秦国。权衡起来,宁可先答应,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要好一点。
赵惠文王:可是能派谁为使臣呢?
蔺相如回道: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后,我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如果城邑不能归赵国所有,我保证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这个典故恐怕都不用剧透了,毕竟蔺相如后来的『撞壁』实在是太精彩……
@catslover 2018-06-05 21:43:55
昨天替老板忙了一天,觉得都老眼昏花了,都没时间来看看。今天适度休息休息。
-----------------------------
意思是今天上班泡茶看报纸就可以了呗
昨天替老板忙了一天,觉得都老眼昏花了,都没时间来看看。今天适度休息休息。
-----------------------------
意思是今天上班泡茶看报纸就可以了呗
1160 九宾之礼
@catslover 2018-06-05 21:43:55
昨天替老板忙了一天,觉得都老眼昏花了,都没时间来看看。今天适度休息休息。
-----------------------------
@o弘毅o 2018-06-05 22:08:52
意思是今天上班泡茶看报纸就可以了呗
-----------------------------
@catslover 2018-06-05 22:15:32
我正泡了一杯茶,看楼ZHU
-----------------------------
时差姐姐这个夸法还挺别致...
昨天替老板忙了一天,觉得都老眼昏花了,都没时间来看看。今天适度休息休息。
-----------------------------
@o弘毅o 2018-06-05 22:08:52
意思是今天上班泡茶看报纸就可以了呗
-----------------------------
@catslover 2018-06-05 22:15:32
我正泡了一杯茶,看楼ZHU
-----------------------------
时差姐姐这个夸法还挺别致...
1160 九宾之礼
蔺相如携和氏璧西行入秦,秦昭襄王在章台上接见,『完璧归赵』的故事正式上演,当时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只见蔺相如手捧宝璧亲献秦王,大喜的秦昭襄王却在把玩一番后转手递给身边的妻妾和左右侍从轮番传看,随后,左右齐声高呼万岁。
仅从这个细节,蔺相如已经断定秦昭襄王压根就没有用十五座城邑交换和氏璧的意思……
然而,蔺相如已经在赵惠文王面前允诺如果得不到秦国的城邑,一定会把和氏璧完好带回赵国,所以接下来该怎么办?
蔺相如再次快步上前,对秦昭襄王说道:璧是好璧,可是也有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随后,不知有诈的秦昭襄王把宝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却突然手持和氏璧退后几步站定,身体依靠在一根柱子上,并怒发冲冠的说道:大王想要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时大家一致认为秦国贪得无厌,准备倚仗它的强大用空话得到宝璧,因此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即便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应该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
蔺相如又强调,为了区区一块璧玉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也是不应该的,所以赵王斋戒了五天后专门派他自己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送给秦王,为的就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敬意。
可是现在倒好,秦昭襄王不仅只在一般的台观接见蔺相如,礼节还非常傲慢;
得到和氏璧后,秦昭襄王又随意传给姬妾们观看,一看就没有给赵国十五城的诚意,所以蔺相如单方面表示准备收回和氏璧。
秦昭襄王不同意呢?
倚靠柱子的蔺相如表示会将自己的头与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摆开一幅向庭柱上『撞壁』的姿态,秦昭襄王一时害怕他真把和氏璧撞碎,于是只得赶紧道歉,希望蔺相如保持冷静,同时召来官员查看地图,将准备交割的十五座城邑一一指点出来。
从蔺相如的角度,秦昭襄王很有可能只是缓兵之计,一旦和氏璧再次易手,秦国恐怕很快就会翻脸……
于是乎,蔺相如不急不慢地说道: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秦国,不敢不奉献出来,为此在送璧之前赵王还专门斋戒五日,如果大王真心想要和氏璧,也应该斋戒五天,再在殿堂上安排隆重的典礼。
蔺相如有理有据,既不拒绝,也不马上交出和氏璧,秦昭襄王一看没办法,只得先按照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天。
毕竟嘛,强取的话蔺相如随时都会『撞壁』……
五日之后,秦昭襄王终于斋戒完毕,也在殿堂上安排好盛大的『九宾大典』,并派人有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亦是如期而至,然而秦昭襄王终究还是没能得到他想要的和氏璧……
为什么会这样?
蔺相如说道:自秦穆公以来,秦国二十几位君主从来没有一个是坚守盟约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早派人带着宝璧回去,这会从小路已到赵国了。再说了,秦强赵弱,只要秦王您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又哪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秦国呢。
仅从近年来楚怀王和田文分别被囚禁在秦国并有生命危险来看,蔺相如的话自然有其依据,总之一句话:秦国信不过,想要宝物,先交城邑……
蔺相如还补充道: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再仔细考虑考虑此事。
论身份,蔺相如不过区区门客一名,杀了他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为此还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
秦昭襄王考虑过后,索性派人好好款待一番,放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携和氏璧西行入秦,秦昭襄王在章台上接见,『完璧归赵』的故事正式上演,当时情形大致是这样的……
只见蔺相如手捧宝璧亲献秦王,大喜的秦昭襄王却在把玩一番后转手递给身边的妻妾和左右侍从轮番传看,随后,左右齐声高呼万岁。
仅从这个细节,蔺相如已经断定秦昭襄王压根就没有用十五座城邑交换和氏璧的意思……
然而,蔺相如已经在赵惠文王面前允诺如果得不到秦国的城邑,一定会把和氏璧完好带回赵国,所以接下来该怎么办?
蔺相如再次快步上前,对秦昭襄王说道:璧是好璧,可是也有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
随后,不知有诈的秦昭襄王把宝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却突然手持和氏璧退后几步站定,身体依靠在一根柱子上,并怒发冲冠的说道:大王想要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时大家一致认为秦国贪得无厌,准备倚仗它的强大用空话得到宝璧,因此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即便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应该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
蔺相如又强调,为了区区一块璧玉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也是不应该的,所以赵王斋戒了五天后专门派他自己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送给秦王,为的就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敬意。
可是现在倒好,秦昭襄王不仅只在一般的台观接见蔺相如,礼节还非常傲慢;
得到和氏璧后,秦昭襄王又随意传给姬妾们观看,一看就没有给赵国十五城的诚意,所以蔺相如单方面表示准备收回和氏璧。
秦昭襄王不同意呢?
倚靠柱子的蔺相如表示会将自己的头与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摆开一幅向庭柱上『撞壁』的姿态,秦昭襄王一时害怕他真把和氏璧撞碎,于是只得赶紧道歉,希望蔺相如保持冷静,同时召来官员查看地图,将准备交割的十五座城邑一一指点出来。
从蔺相如的角度,秦昭襄王很有可能只是缓兵之计,一旦和氏璧再次易手,秦国恐怕很快就会翻脸……
于是乎,蔺相如不急不慢地说道: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秦国,不敢不奉献出来,为此在送璧之前赵王还专门斋戒五日,如果大王真心想要和氏璧,也应该斋戒五天,再在殿堂上安排隆重的典礼。
蔺相如有理有据,既不拒绝,也不马上交出和氏璧,秦昭襄王一看没办法,只得先按照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天。
毕竟嘛,强取的话蔺相如随时都会『撞壁』……
五日之后,秦昭襄王终于斋戒完毕,也在殿堂上安排好盛大的『九宾大典』,并派人有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亦是如期而至,然而秦昭襄王终究还是没能得到他想要的和氏璧……
为什么会这样?
蔺相如说道:自秦穆公以来,秦国二十几位君主从来没有一个是坚守盟约的,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早派人带着宝璧回去,这会从小路已到赵国了。再说了,秦强赵弱,只要秦王您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又哪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秦国呢。
仅从近年来楚怀王和田文分别被囚禁在秦国并有生命危险来看,蔺相如的话自然有其依据,总之一句话:秦国信不过,想要宝物,先交城邑……
蔺相如还补充道:我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再仔细考虑考虑此事。
论身份,蔺相如不过区区门客一名,杀了他终究还是得不到和氏璧,为此还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
秦昭襄王考虑过后,索性派人好好款待一番,放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1161 秦国伐楚
大家晚上好
和春秋时代类似的是,我们把战国时代也割裂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部分,前面第四个阶段说的是随着楚国的没落,齐国和秦国的合纵连横、东西对峙成为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赵武灵王所率领的赵国迅速崛起,燕国在被齐宣公侵袭一番后也在燕昭王的带领下逐渐活跃起来。
随着苏秦以间谍的方式出使秦国并左右当时的格局,齐国最终被六国联合讨伐,乐毅也在接下来持续攻齐,齐国由此没落,于是第四个阶段也宣告结束。
和春秋时代类似的是,我们把战国时代也割裂分成了几个不同的部分,前面第四个阶段说的是随着楚国的没落,齐国和秦国的合纵连横、东西对峙成为焦点。
在这个过程中,赵武灵王所率领的赵国迅速崛起,燕国在被齐宣公侵袭一番后也在燕昭王的带领下逐渐活跃起来。
随着苏秦以间谍的方式出使秦国并左右当时的格局,齐国最终被六国联合讨伐,乐毅也在接下来持续攻齐,齐国由此没落,于是第四个阶段也宣告结束。
划一个时间节点的话,公元前284年齐国被联合讨伐是关键点,自公元前283年往后,战国时代将进入我们说的第五个部分,这个阶段秦国与赵国的对话将成为重头戏,我们也会把重心放在这里。
至于这个阶段什么时候结束恐怕就再清晰不过了,那就是赵国输掉整个国运的长平之战……
至此之后,战国时代就将进入最后一个部分,秦始皇也将正式出场,开始一路的割麦子……
至于这个阶段什么时候结束恐怕就再清晰不过了,那就是赵国输掉整个国运的长平之战……
至此之后,战国时代就将进入最后一个部分,秦始皇也将正式出场,开始一路的割麦子……
@征岚雪影 2018-06-06 11:36:21
随机顶帖
-----------------------------
呵呵 博士好
随机顶帖
-----------------------------
呵呵 博士好
1161 秦国伐楚
蔺相如完璧归赵,秦昭襄王无可奈何,最终蔺相如安然回国,赵惠文王由此也和缪贤一样对身为使臣而不受诸侯欺辱的蔺相如刮目相看,于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从此由一名默默无闻的门客一跃成为赵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戏剧性的故事之后,秦国不打算把城邑给赵国的想法已经十分明显,赵国也算有了拒绝进献和氏璧给秦国的正当理由,问题在于,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真能坚持下去?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秦昭襄王不杀蔺相如,仅仅只是因为杀蔺相如既捞不到任何实惠,反而会对自己造成负面的影响……
公元前282年,白起领兵伐赵,取兹氏、祁;
公元前281年,白起又伐赵,取蔺邑、离石;
公元前280年,还是白起伐赵,取代地、光狼,斩首三万;
连续三年,白起接连伐赵,说好秦、赵两国的交情,看来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东西,也许秦国一系列的动作与秦昭襄王得不到和氏璧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齐国沦陷之后,赵国已然成为秦国最大的对手……
所以问题就来了,除了打赵国,秦国这几年难得就没有做点别的事情?
当然也是有的……
比如公元前282年,秦国国内有魏冉被免除丞相以及接下来再次任丞相一事,国外有秦昭襄王会盟韩釐王于新城,以及会盟魏昭王于新明邑;
比如公元前281年,秦国国内有赦免罪犯并把他们迁往穰地一事,而穰地正是穰侯魏冉的封邑,国外有秦国攻下赵国离石之后,赵国决黄河之水造成漳河洪水泛滥从而进攻魏国一事,看来秦国拉拢魏、韩而攻打赵国在离间三晋上有了明显的效果;
比如公元前280年,秦国国内有赦免罪并把他们迁往南阳一事,南阳一带原本是韩、楚等国的势力范围,这个细节表明秦国在一系列扩张之后也在不断派人驻扎坚守新的地盘,至于国外,除了白起夺取赵国代地、光狼之外,司马错亦从陇西出发,经过蜀地攻打楚国并攻占黔中。
公元前283年时楚顷襄王还曾和秦昭襄王会晤,并且一年内会见了两次,看起来两国近来关系应该不错,秦国怎么就突然攻打起楚国来了?
说起来,这也和楚顷襄王内心的『膨胀』有直接的关系……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十八年时,听闻国内有一个喜好用微弓细绳射北归大雁的人,楚顷襄王感到好奇便派人找来他寻求技巧。
这个人是这样说的:射小雁、小鸟,这是小箭的作用,不值得向大王说。何况楚国凭借广袤的土地和大王的贤明,应该要射的是秦、魏、燕、赵、齐、鲁、韩、卫等这些国家啊。
这位喜好射雁之人说了很长很长一段,我们不妨直接总结他借射箭一事想要表达的观点:秦国是只大鸟,虽然打败韩国夺取韩国很多城,但都不能据守;虽然不断讨伐魏国,但并没有功效;虽然攻打赵国,但反而要担忧赵国的威胁,以楚国方圆五千里,坐拥百万大军,断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应该驰骋于千里原野。
一句话,打秦国完了……
即位后不久,与秦国联姻一事时我们就认为楚顷襄王不够『出息』,所以他会不会认为伐秦的观点?
毕竟这人一开始就想刺激楚顷襄王,所以他还说了:先王被秦国欺骗而客死在外国,没有比这再大的怨恨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楚顷襄王恐怕是想不做点什么争口气都不行,于是派使者联合齐、韩等国准备重整合纵势力。
齐国这会自身难抱,韩国国力又太小,既然楚国不听话,秦国当然要来打它了……
蔺相如完璧归赵,秦昭襄王无可奈何,最终蔺相如安然回国,赵惠文王由此也和缪贤一样对身为使臣而不受诸侯欺辱的蔺相如刮目相看,于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从此由一名默默无闻的门客一跃成为赵国举足轻重的人物。
戏剧性的故事之后,秦国不打算把城邑给赵国的想法已经十分明显,赵国也算有了拒绝进献和氏璧给秦国的正当理由,问题在于,秦国和赵国的友好关系真能坚持下去?
事情显然没有这么简单,秦昭襄王不杀蔺相如,仅仅只是因为杀蔺相如既捞不到任何实惠,反而会对自己造成负面的影响……
公元前282年,白起领兵伐赵,取兹氏、祁;
公元前281年,白起又伐赵,取蔺邑、离石;
公元前280年,还是白起伐赵,取代地、光狼,斩首三万;
连续三年,白起接连伐赵,说好秦、赵两国的交情,看来根本就是不存在的东西,也许秦国一系列的动作与秦昭襄王得不到和氏璧有关,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齐国沦陷之后,赵国已然成为秦国最大的对手……
所以问题就来了,除了打赵国,秦国这几年难得就没有做点别的事情?
当然也是有的……
比如公元前282年,秦国国内有魏冉被免除丞相以及接下来再次任丞相一事,国外有秦昭襄王会盟韩釐王于新城,以及会盟魏昭王于新明邑;
比如公元前281年,秦国国内有赦免罪犯并把他们迁往穰地一事,而穰地正是穰侯魏冉的封邑,国外有秦国攻下赵国离石之后,赵国决黄河之水造成漳河洪水泛滥从而进攻魏国一事,看来秦国拉拢魏、韩而攻打赵国在离间三晋上有了明显的效果;
比如公元前280年,秦国国内有赦免罪并把他们迁往南阳一事,南阳一带原本是韩、楚等国的势力范围,这个细节表明秦国在一系列扩张之后也在不断派人驻扎坚守新的地盘,至于国外,除了白起夺取赵国代地、光狼之外,司马错亦从陇西出发,经过蜀地攻打楚国并攻占黔中。
公元前283年时楚顷襄王还曾和秦昭襄王会晤,并且一年内会见了两次,看起来两国近来关系应该不错,秦国怎么就突然攻打起楚国来了?
说起来,这也和楚顷襄王内心的『膨胀』有直接的关系……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十八年时,听闻国内有一个喜好用微弓细绳射北归大雁的人,楚顷襄王感到好奇便派人找来他寻求技巧。
这个人是这样说的:射小雁、小鸟,这是小箭的作用,不值得向大王说。何况楚国凭借广袤的土地和大王的贤明,应该要射的是秦、魏、燕、赵、齐、鲁、韩、卫等这些国家啊。
这位喜好射雁之人说了很长很长一段,我们不妨直接总结他借射箭一事想要表达的观点:秦国是只大鸟,虽然打败韩国夺取韩国很多城,但都不能据守;虽然不断讨伐魏国,但并没有功效;虽然攻打赵国,但反而要担忧赵国的威胁,以楚国方圆五千里,坐拥百万大军,断然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应该驰骋于千里原野。
一句话,打秦国完了……
即位后不久,与秦国联姻一事时我们就认为楚顷襄王不够『出息』,所以他会不会认为伐秦的观点?
毕竟这人一开始就想刺激楚顷襄王,所以他还说了:先王被秦国欺骗而客死在外国,没有比这再大的怨恨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楚顷襄王恐怕是想不做点什么争口气都不行,于是派使者联合齐、韩等国准备重整合纵势力。
齐国这会自身难抱,韩国国力又太小,既然楚国不听话,秦国当然要来打它了……
@善水心 2018-06-07 21:16:25
催文^_^(知道肯定催不到)
-----------------------------
孔子曰,催文偶有迟到,但一定不会不到。
催文^_^(知道肯定催不到)
-----------------------------
孔子曰,催文偶有迟到,但一定不会不到。
1162 武安君白起
1162 武安君白起
公元前281年,因为一个善使弓箭的人之谏言,楚国动了联合齐、韩联合讨伐秦国的念头,更夸张的是,当时楚国不仅是想伐秦,甚至还有了顺便灭亡周朝的想法,顺便这个词着实让在位已经34年的赧王感到十分尴尬……
既然楚国动了灭亡王室的心思,赧王会怎么想呢?
不用想,赧王肯定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发生……
当时,得知这一消息的赧王赶紧派了西周国君『西周武公』出使楚国,并对已经升任令尹的昭雎说道:周朝是万万不可算计的啊。
昭雎认为,要说楚国算计周朝,那是压根就没有的事。
不过,昭雎还以为,如今的周朝实在是太不起眼,赧王似乎也是位可有可无的人物,毕竟天子早已没了自己的地盘,赧王目前也不过委身于西周国,所以他也很好奇为什么就不能算计一下周朝……
西周武公解释道:西周的地盘,满打满算也不过方圆百里,即便悉数占领也不足以令哪个国家富强,得到那里的百姓也不足以壮大军队。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天下共同拥戴的宗主在这里,谁攻打它,谁就是犯上作乱。
西周武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还是相当有道理的,比如楚国要是真的敢灭了王室,还把夏、商、周三代相传的礼器搬回楚国,到时候谴责楚国的诸侯那就多了去了,说不定楚国前脚把礼器运回南方,各国证讨的大军后脚就会跟上。
昭雎想了想,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哪怕天子存在感太弱,也是不能主动去挑衅的,于是放弃了『顺便』灭亡周王室的打算。
不过,秦国还是必须要讨伐的……
于是乎,公元前280年,得知楚国的想法后,秦昭襄王先下手为强,直接派兵伐楚,楚军大败,不得不将『上庸』『今湖北十堰竹山县一带』和汉水以北一带割让给秦国。
说好驰骋于千里原野,楚国这把大弓反倒是被秦国这只大鸟给打得找不着北……
需要强调的是,割地上庸仅仅还只是拉开秦国伐楚的大幕,毕竟主角马上就要登场,他就是才从赵国战场上的顺利完成任务的白起。
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攻占『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随即又攻占了鄢、邓,并赦免罪人迁往那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取鄢,白起当时就地拦河引水灌入城中,传闻当地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中者多达数十万之众,一时间鄢城内浮尸遍野而臭气熏天,一方面说明了白起战术的不拘一格,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战国中后期以来战争的日趋残忍。
公元前278年,白起继续伐楚,这次的地点是楚国都城郢都,结果是楚军四处溃散而不敢迎战,白起攻占郢都后秦国将其设为南郡,楚顷襄王也不得不把国都向东北迁到陈地,而白起在火烧楚先王墓所在的『夷陵』后加封为『武安君』。
要说的是,武安君这一称号并非白起所独有,比如随后不久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以及更晚时期的楚国名将『项燕』也都被封为武安君,而在白起之前,苏秦亦曾有过被赵国封为武安君的传闻。
只是,有关苏秦的事迹真真假假混淆在一起,因此我们独对苏秦封武安君一事存疑……
公元前278年,被封为武安君的白起还在伐楚,这一年他又平定巫和黔中,随后秦国在此设置黔中郡。
三年伐赵,又三年伐楚,动作一次比一次大,秦国的收获也是显而易见,足见白起个人在军事行动中的超强魅力,所以问题就来了,被打得仓皇迁都的楚顷襄王还有没有伐秦的念头?
这个问题他应该不难回答……
公元前281年,因为一个善使弓箭的人之谏言,楚国动了联合齐、韩联合讨伐秦国的念头,更夸张的是,当时楚国不仅是想伐秦,甚至还有了顺便灭亡周朝的想法,顺便这个词着实让在位已经34年的赧王感到十分尴尬……
既然楚国动了灭亡王室的心思,赧王会怎么想呢?
不用想,赧王肯定不愿意看到这一幕的发生……
当时,得知这一消息的赧王赶紧派了西周国君『西周武公』出使楚国,并对已经升任令尹的昭雎说道:周朝是万万不可算计的啊。
昭雎认为,要说楚国算计周朝,那是压根就没有的事。
不过,昭雎还以为,如今的周朝实在是太不起眼,赧王似乎也是位可有可无的人物,毕竟天子早已没了自己的地盘,赧王目前也不过委身于西周国,所以他也很好奇为什么就不能算计一下周朝……
西周武公解释道:西周的地盘,满打满算也不过方圆百里,即便悉数占领也不足以令哪个国家富强,得到那里的百姓也不足以壮大军队。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天下共同拥戴的宗主在这里,谁攻打它,谁就是犯上作乱。
西周武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还是相当有道理的,比如楚国要是真的敢灭了王室,还把夏、商、周三代相传的礼器搬回楚国,到时候谴责楚国的诸侯那就多了去了,说不定楚国前脚把礼器运回南方,各国证讨的大军后脚就会跟上。
昭雎想了想,道理的确是这个道理,哪怕天子存在感太弱,也是不能主动去挑衅的,于是放弃了『顺便』灭亡周王室的打算。
不过,秦国还是必须要讨伐的……
于是乎,公元前280年,得知楚国的想法后,秦昭襄王先下手为强,直接派兵伐楚,楚军大败,不得不将『上庸』『今湖北十堰竹山县一带』和汉水以北一带割让给秦国。
说好驰骋于千里原野,楚国这把大弓反倒是被秦国这只大鸟给打得找不着北……
需要强调的是,割地上庸仅仅还只是拉开秦国伐楚的大幕,毕竟主角马上就要登场,他就是才从赵国战场上的顺利完成任务的白起。
公元前279年,大良造白起攻占『西陵』『今湖北宜昌一带』,随即又攻占了鄢、邓,并赦免罪人迁往那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取鄢,白起当时就地拦河引水灌入城中,传闻当地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中者多达数十万之众,一时间鄢城内浮尸遍野而臭气熏天,一方面说明了白起战术的不拘一格,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战国中后期以来战争的日趋残忍。
公元前278年,白起继续伐楚,这次的地点是楚国都城郢都,结果是楚军四处溃散而不敢迎战,白起攻占郢都后秦国将其设为南郡,楚顷襄王也不得不把国都向东北迁到陈地,而白起在火烧楚先王墓所在的『夷陵』后加封为『武安君』。
要说的是,武安君这一称号并非白起所独有,比如随后不久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李牧』以及更晚时期的楚国名将『项燕』也都被封为武安君,而在白起之前,苏秦亦曾有过被赵国封为武安君的传闻。
只是,有关苏秦的事迹真真假假混淆在一起,因此我们独对苏秦封武安君一事存疑……
公元前278年,被封为武安君的白起还在伐楚,这一年他又平定巫和黔中,随后秦国在此设置黔中郡。
三年伐赵,又三年伐楚,动作一次比一次大,秦国的收获也是显而易见,足见白起个人在军事行动中的超强魅力,所以问题就来了,被打得仓皇迁都的楚顷襄王还有没有伐秦的念头?
这个问题他应该不难回答……
1163 渑池之会
正字任务达成...
1163 渑池之会
白起三年伐楚而荣升武安君,风光着实无限好,就连秦昭襄王一时也都成为配角,鉴于剧情进展过快,我们不妨在秦国伐楚之余关注一下近期其它几件大事。
比如另外一件和秦昭襄王本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事情,不过这里他还是一不小心成为了配角……
公元前279年,白起攻占楚邑西陵之际,秦昭襄王派人给赵惠文王带话,表示希望两人能在黄河外的『渑池』『今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一带』会见,以此化解和氏璧风波给两国带来的不愉快。
然而,毕竟不知道秦昭襄王会使出怎样的手段,赵惠文王其实是很不想赴会的……
就在这时,廉颇和已经由门客升为上大夫的蔺相如均认为赵惠文王此举会使赵国显得懦弱而胆怯,在两人的劝谏下,赵惠文王不得已还是下了赴会的决心。
当然了,廉颇和蔺相如心里其实对渑池之行也没有底气,所以廉颇在送赵惠文王到边境告别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大王此行路程到仪式全部结束,应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有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的要挟念头。
有了楚怀王的先例,赵惠文王当然也清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于是不得已之下还是只能点头同意……
『渑池之会』,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终于是坐在一起喝酒聊天,气氛热烈之余,秦昭襄王有一个提议,他想请赵惠文王表演鼓瑟。
赵惠文王能怎么办呢?
毕竟秦强赵弱,不得已之下赵惠文王还是演奏了……
需要强调的是,当初与赵惠文王告别的主要是廉颇,而蔺相如有随赵惠文王一同前往,于是等到赵惠文王演奏完毕,蔺相如站了出来,他也有一个提议,希望秦昭襄王能为赵惠文王来敲击一段缶,也就是一种瓦质打击乐器的音乐。
当然了,占了赵惠文王便宜的秦昭襄王自然是不肯的……
于是乎,蔺相如厉色说道:五步之内,臣就可以血溅大王。
就在这时,秦昭襄王左右卫士想要上前杀死蔺相如,奈何蔺相如怒目喝斥、气场太强,以至于一众卫士畏畏缩缩、不敢行动,秦昭襄王也只能非常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直到酒宴最终结束,秦国也没有再提出非分之求。
由于赵惠文王一行早有军队戒备,最终两位国君各自安然回家,秦昭襄王假意和好、实则欺辱赵国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被蔺相如化解,而赵惠文王也在回国之后马上加封蔺相如为上卿之职,地位甚至比廉颇还高。
只是如此一来,廉颇不高兴了……
廉颇以为,自己好歹乃赵国大将,有攻城拔寨之功,而蔺相如不过区区下层小民,仅凭能说善辩就位居自己之上,简直就是耻辱,并且还让下狠话:让我遇到蔺相如的话,一定要狠狠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会有怎样的回应呢?
蔺相如听说后压根就不愿意和廉颇遇见,每每上朝也是称病而故意不和廉颇去争排列顺序,就连出门在外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也要下令赶紧回避。
只是如此一来,感到羞耻的又成了蔺相如的门客、下属们……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认为,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爱人与准确地恨人。
蔺相如认为,廉颇显然不是他该恶之人,所以他对自己的门客下属们问道:你们看,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
众人答:比不上。
蔺相如:面对秦王那么大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之所以避让他,首先考虑的也是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怨啊。
蔺相如一席话,廉颇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反应,这点显然我们是早就知道的……
白起三年伐楚而荣升武安君,风光着实无限好,就连秦昭襄王一时也都成为配角,鉴于剧情进展过快,我们不妨在秦国伐楚之余关注一下近期其它几件大事。
比如另外一件和秦昭襄王本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事情,不过这里他还是一不小心成为了配角……
公元前279年,白起攻占楚邑西陵之际,秦昭襄王派人给赵惠文王带话,表示希望两人能在黄河外的『渑池』『今河南三门峡渑池县一带』会见,以此化解和氏璧风波给两国带来的不愉快。
然而,毕竟不知道秦昭襄王会使出怎样的手段,赵惠文王其实是很不想赴会的……
就在这时,廉颇和已经由门客升为上大夫的蔺相如均认为赵惠文王此举会使赵国显得懦弱而胆怯,在两人的劝谏下,赵惠文王不得已还是下了赴会的决心。
当然了,廉颇和蔺相如心里其实对渑池之行也没有底气,所以廉颇在送赵惠文王到边境告别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大王此行路程到仪式全部结束,应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有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的要挟念头。
有了楚怀王的先例,赵惠文王当然也清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于是不得已之下还是只能点头同意……
『渑池之会』,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终于是坐在一起喝酒聊天,气氛热烈之余,秦昭襄王有一个提议,他想请赵惠文王表演鼓瑟。
赵惠文王能怎么办呢?
毕竟秦强赵弱,不得已之下赵惠文王还是演奏了……
需要强调的是,当初与赵惠文王告别的主要是廉颇,而蔺相如有随赵惠文王一同前往,于是等到赵惠文王演奏完毕,蔺相如站了出来,他也有一个提议,希望秦昭襄王能为赵惠文王来敲击一段缶,也就是一种瓦质打击乐器的音乐。
当然了,占了赵惠文王便宜的秦昭襄王自然是不肯的……
于是乎,蔺相如厉色说道:五步之内,臣就可以血溅大王。
就在这时,秦昭襄王左右卫士想要上前杀死蔺相如,奈何蔺相如怒目喝斥、气场太强,以至于一众卫士畏畏缩缩、不敢行动,秦昭襄王也只能非常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直到酒宴最终结束,秦国也没有再提出非分之求。
由于赵惠文王一行早有军队戒备,最终两位国君各自安然回家,秦昭襄王假意和好、实则欺辱赵国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被蔺相如化解,而赵惠文王也在回国之后马上加封蔺相如为上卿之职,地位甚至比廉颇还高。
只是如此一来,廉颇不高兴了……
廉颇以为,自己好歹乃赵国大将,有攻城拔寨之功,而蔺相如不过区区下层小民,仅凭能说善辩就位居自己之上,简直就是耻辱,并且还让下狠话:让我遇到蔺相如的话,一定要狠狠羞辱他一番……
蔺相如会有怎样的回应呢?
蔺相如听说后压根就不愿意和廉颇遇见,每每上朝也是称病而故意不和廉颇去争排列顺序,就连出门在外远远望见廉颇的车驾也要下令赶紧回避。
只是如此一来,感到羞耻的又成了蔺相如的门客、下属们……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认为,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做到真正的爱人与准确地恨人。
蔺相如认为,廉颇显然不是他该恶之人,所以他对自己的门客下属们问道:你们看,廉将军的威严比得上秦王吗?
众人答:比不上。
蔺相如:面对秦王那么大的威势,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虽然无能,难道单单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之所以避让他,首先考虑的也是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怨啊。
蔺相如一席话,廉颇接下来会有怎样的反应,这点显然我们是早就知道的……
@片汤2016 2018-06-09 22:36:41
顶
-----------------------------
片汤好啊
顶
-----------------------------
片汤好啊
1164 负荆请罪
1164 负荆请罪
所谓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人恩怨,门客们无不为此前的羞耻再度『羞耻』,这话传到廉颇那里之后,廉颇也不禁为自己的鲁莽而感到后悔。
于是,廉颇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在宾客的带引下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是为『负荆请罪』。
廉颇说道:我原本是个粗鄙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
至此,廉颇、蔺相如二人相互交好,并成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两人一文一武,从廉颇居功自傲,到蔺相如百般忍让,再到廉颇负荆请罪,终为刎颈之交,『将相和』的典故被后来人无初次传送,更为接下来赵国的强大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撑。
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再到将相和,蔺相如由门客急速被封为上卿的过程实在太过传奇,而他在一系列表现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与果敢无疑更值得称道,唯一遗憾的是,接下来的时间里和他有关的话题会变得很少。
蔺相如的下一次出场会是什么时候?
剧透一点,大概会在近20年之后。到时候他和廉颇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虽然这两位那会仍老当益壮,当也只能对赵国的沉沦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了,蔺相如与廉颇意气风发之际讨论赵国沉沦的话题还为时尚早,同样的道理,即便齐国已经被乐毅攻得仅存两座城邑,但目前还远不是谈论齐国何时灭亡的时候。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齐国又杀回来了……
顺便提一点,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并取代地和光狼时,赵国将领『赵奢』曾经领兵攻占齐国『麦丘』『今山东济南商河县一带』,这对日益艰难的齐国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是,后来便有了乐毅自公元前284年起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打得齐国到只有莒邑和即墨没有被收服的绝境,而在位进入第五年的齐襄王此时恰好正在莒邑坚持。
公元前279年,也就是齐襄王五年时,燕、齐两国之间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在位33年的燕昭王突然去世了……
实事求是的讲,终春秋以及战国来看,一直到燕昭王以前,燕国的存在感并不太强,一方面这与燕国本身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燕国地理位置太偏有一定联系,毕竟周朝初年召王乃三公之一,政治、血缘上的因素保证中原各国基本不会打燕国的主意,秦、楚等国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也对燕国没有太大的兴趣。
但是,田氏代齐之后,齐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吕氏齐国,于是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而大举破燕,将不少宝物、礼器带回齐国的同时就差灭亡燕国。
也正是在风雨飘摇的局面下,燕昭王迎难而上,他以谦卑的态度和丰厚的财物召来大量贤才,同时确立了洗刷先王耻辱、复仇齐国的长期目标。
公元前284年,已经殷实富足的燕国任命来自赵国的乐毅为上将军,倾其全力的同时联合秦、楚、韩、赵、魏合力攻齐,齐湣王逃离临淄后不久惨死,乐毅烧毁齐国宫殿、宗庙并掠走齐国全部宝物;
再接下来,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并使乐毅持续五年伐齐,除了莒邑和即墨之外,齐国其它领土全都隶属燕国所有,燕昭王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来告诉齐国,燕国所失去的东西,他一定会夺回来。
而且,还要把齐国的东西也抢回来……
燕昭王之后,其子『燕惠王』即位,新旧交替之际,齐国也在长期沦陷中迎来了复国的绝佳契机。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其实很简单,太子时期的燕惠王和乐毅关系就一直不好,而齐国就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一点。
苏秦死间齐国之后,齐国也对燕国玩起了兵法,这招叫做『反间计』,运用这个计策的人如蔺相如一般传奇,他叫『田单』。
所谓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人恩怨,门客们无不为此前的羞耻再度『羞耻』,这话传到廉颇那里之后,廉颇也不禁为自己的鲁莽而感到后悔。
于是,廉颇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在宾客的带引下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是为『负荆请罪』。
廉颇说道:我原本是个粗鄙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
至此,廉颇、蔺相如二人相互交好,并成为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两人一文一武,从廉颇居功自傲,到蔺相如百般忍让,再到廉颇负荆请罪,终为刎颈之交,『将相和』的典故被后来人无初次传送,更为接下来赵国的强大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撑。
从完璧归赵,到渑池之会,再到将相和,蔺相如由门客急速被封为上卿的过程实在太过传奇,而他在一系列表现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与果敢无疑更值得称道,唯一遗憾的是,接下来的时间里和他有关的话题会变得很少。
蔺相如的下一次出场会是什么时候?
剧透一点,大概会在近20年之后。到时候他和廉颇已经进入垂暮之年,虽然这两位那会仍老当益壮,当也只能对赵国的沉沦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然了,蔺相如与廉颇意气风发之际讨论赵国沉沦的话题还为时尚早,同样的道理,即便齐国已经被乐毅攻得仅存两座城邑,但目前还远不是谈论齐国何时灭亡的时候。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因为齐国又杀回来了……
顺便提一点,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并取代地和光狼时,赵国将领『赵奢』曾经领兵攻占齐国『麦丘』『今山东济南商河县一带』,这对日益艰难的齐国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是,后来便有了乐毅自公元前284年起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打得齐国到只有莒邑和即墨没有被收服的绝境,而在位进入第五年的齐襄王此时恰好正在莒邑坚持。
公元前279年,也就是齐襄王五年时,燕、齐两国之间有了戏剧性的变化,因为在位33年的燕昭王突然去世了……
实事求是的讲,终春秋以及战国来看,一直到燕昭王以前,燕国的存在感并不太强,一方面这与燕国本身国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燕国地理位置太偏有一定联系,毕竟周朝初年召王乃三公之一,政治、血缘上的因素保证中原各国基本不会打燕国的主意,秦、楚等国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也对燕国没有太大的兴趣。
但是,田氏代齐之后,齐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吕氏齐国,于是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而大举破燕,将不少宝物、礼器带回齐国的同时就差灭亡燕国。
也正是在风雨飘摇的局面下,燕昭王迎难而上,他以谦卑的态度和丰厚的财物召来大量贤才,同时确立了洗刷先王耻辱、复仇齐国的长期目标。
公元前284年,已经殷实富足的燕国任命来自赵国的乐毅为上将军,倾其全力的同时联合秦、楚、韩、赵、魏合力攻齐,齐湣王逃离临淄后不久惨死,乐毅烧毁齐国宫殿、宗庙并掠走齐国全部宝物;
再接下来,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并使乐毅持续五年伐齐,除了莒邑和即墨之外,齐国其它领土全都隶属燕国所有,燕昭王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来告诉齐国,燕国所失去的东西,他一定会夺回来。
而且,还要把齐国的东西也抢回来……
燕昭王之后,其子『燕惠王』即位,新旧交替之际,齐国也在长期沦陷中迎来了复国的绝佳契机。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其实很简单,太子时期的燕惠王和乐毅关系就一直不好,而齐国就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一点。
苏秦死间齐国之后,齐国也对燕国玩起了兵法,这招叫做『反间计』,运用这个计策的人如蔺相如一般传奇,他叫『田单』。
1165 神人为师
1165 神人为师
田单,齐国人,姓氏表明田单与田氏王族有着密切关系。
事实上,血缘关系来看,田单的确出自王族,不过到了这会已仅仅只是远房的本家,户口本并不足以保证他从一开始便大富大贵……
还在齐湣王时期,虽说田单也在临淄出任『市掾』『音同院』,但这种管理市场的官员权力并不算大,也很难受到重用……
所以,不被重用的田单又是如何能在齐国陷入危难之际脱颖而出的呢?
寻根问底的话,大概还是乐毅领兵长驱直入征讨齐国时田单逃得比较有水平……
原来,当时临淄被破,齐湣王辗转卫、鲁等国后退守莒邑,田单也逃到『安平』『今山东临淄市一带』,而且在跑路时他专门让族人把车轴两边末端凸出部位锯下,且安上铁箍。
毕竟安平离临淄不远,不久之后,燕军攻破安平,齐人只得争路逃亡,场面之混乱使得大量车辆轴被撞断,从而延误时机成为俘虏。
唯有田单和他的族人们因为提前保护好车轴而得以逃脱,并向东退守至即墨。
仅从这一个细节来看,田单对事态的演变有着极强的预见性,接下来呢?
接下来齐湣王被杀,燕军又陆续降服了齐国大大小小的城邑,齐国仅剩莒邑和即墨还在坚守,即墨的守城官员也在出城与燕军交战时被杀,因此即墨城中军民都说了:安平一仗,田单和族人因为用铁箍包住车轴才得以安然脱险,可见他很会用兵。
于是,众人纷纷拥立田单为将军,带领大家抗击燕军,一个善于跑路之人被推选为抗燕的首领,虽然看起来很滑稽,但当时的确就是这样……
时间从公元前284年来到了公元前279年,乐毅战果不断累积,齐国形势日趋严峻,燕国国君却从燕昭王换作了燕惠王。
待到燕惠王一即位,田单就已得知燕惠王、乐毅二人不和,于是赶紧派人到燕国散播消息,大意如下:齐湣王早被杀死,齐国没有被攻克的城池不过两座而已。不是乐毅攻不下,而是他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国,所以才以讨伐齐国为名拖延时间,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现在很担心,担心的是燕国派其他将领来带兵,如此一来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
田单的反间计会不会起作用?
事实表明,燕惠王原本就不信任乐毅,不管他有没有相信这则流言,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乐毅被免职而逃到赵国,新任将领叫做『骑劫』……
兵法曰: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虽然燕军临阵换将,但从兵力数量上来看齐国仍然严重劣势,依据兵法而言,兵力少就应当避免正面的接触,实在不行还可以跑路撤退。
但是,对于田单而言,再跑齐国就只剩独苗莒邑了,跑路是不可能维持得了生活的……
于是乎,趁着燕军上下为乐毅的免职忿忿不平之际,田单下令城中军民吃饭之前必须祭祀祖先,等到众多飞鸟争食祭祀食物而盘旋飞舞在城上时,消息传到了城外不明所以的燕军:这是有神仙要下界指导齐军克敌致胜的征兆。
会不会真有神仙呢?
田单又在城内散播消息,表示很快就会有神人来做他的老师,还别说,很快还真有人来了……
一个士兵突然向田单问道:我可以当您的老师吗?
有意思的是,这位士兵恐怕也是底气不足,说完后就扬长而去,田单却赶紧把他拉过来,又请他坐在面向东的上座,以老师的礼节来侍奉他。
士兵:我是骗您的,其实我一点本事也没有……
田单:请您不要再说了。
总之一句话,田单认为,他与士兵已经确认过眼神,这就是他要找的人,至于田单此举究竟是怎样的套路,又会不会有奇效,我们拭目以待……
田单,齐国人,姓氏表明田单与田氏王族有着密切关系。
事实上,血缘关系来看,田单的确出自王族,不过到了这会已仅仅只是远房的本家,户口本并不足以保证他从一开始便大富大贵……
还在齐湣王时期,虽说田单也在临淄出任『市掾』『音同院』,但这种管理市场的官员权力并不算大,也很难受到重用……
所以,不被重用的田单又是如何能在齐国陷入危难之际脱颖而出的呢?
寻根问底的话,大概还是乐毅领兵长驱直入征讨齐国时田单逃得比较有水平……
原来,当时临淄被破,齐湣王辗转卫、鲁等国后退守莒邑,田单也逃到『安平』『今山东临淄市一带』,而且在跑路时他专门让族人把车轴两边末端凸出部位锯下,且安上铁箍。
毕竟安平离临淄不远,不久之后,燕军攻破安平,齐人只得争路逃亡,场面之混乱使得大量车辆轴被撞断,从而延误时机成为俘虏。
唯有田单和他的族人们因为提前保护好车轴而得以逃脱,并向东退守至即墨。
仅从这一个细节来看,田单对事态的演变有着极强的预见性,接下来呢?
接下来齐湣王被杀,燕军又陆续降服了齐国大大小小的城邑,齐国仅剩莒邑和即墨还在坚守,即墨的守城官员也在出城与燕军交战时被杀,因此即墨城中军民都说了:安平一仗,田单和族人因为用铁箍包住车轴才得以安然脱险,可见他很会用兵。
于是,众人纷纷拥立田单为将军,带领大家抗击燕军,一个善于跑路之人被推选为抗燕的首领,虽然看起来很滑稽,但当时的确就是这样……
时间从公元前284年来到了公元前279年,乐毅战果不断累积,齐国形势日趋严峻,燕国国君却从燕昭王换作了燕惠王。
待到燕惠王一即位,田单就已得知燕惠王、乐毅二人不和,于是赶紧派人到燕国散播消息,大意如下:齐湣王早被杀死,齐国没有被攻克的城池不过两座而已。不是乐毅攻不下,而是他害怕被杀而不敢回国,所以才以讨伐齐国为名拖延时间,实际上是想和齐国兵力联合起来在齐国称王。齐国现在很担心,担心的是燕国派其他将领来带兵,如此一来即墨城就必破无疑了。
田单的反间计会不会起作用?
事实表明,燕惠王原本就不信任乐毅,不管他有没有相信这则流言,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乐毅被免职而逃到赵国,新任将领叫做『骑劫』……
兵法曰: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虽然燕军临阵换将,但从兵力数量上来看齐国仍然严重劣势,依据兵法而言,兵力少就应当避免正面的接触,实在不行还可以跑路撤退。
但是,对于田单而言,再跑齐国就只剩独苗莒邑了,跑路是不可能维持得了生活的……
于是乎,趁着燕军上下为乐毅的免职忿忿不平之际,田单下令城中军民吃饭之前必须祭祀祖先,等到众多飞鸟争食祭祀食物而盘旋飞舞在城上时,消息传到了城外不明所以的燕军:这是有神仙要下界指导齐军克敌致胜的征兆。
会不会真有神仙呢?
田单又在城内散播消息,表示很快就会有神人来做他的老师,还别说,很快还真有人来了……
一个士兵突然向田单问道:我可以当您的老师吗?
有意思的是,这位士兵恐怕也是底气不足,说完后就扬长而去,田单却赶紧把他拉过来,又请他坐在面向东的上座,以老师的礼节来侍奉他。
士兵:我是骗您的,其实我一点本事也没有……
田单:请您不要再说了。
总之一句话,田单认为,他与士兵已经确认过眼神,这就是他要找的人,至于田单此举究竟是怎样的套路,又会不会有奇效,我们拭目以待……
@东海闲鸥 2018-06-11 17:05:07
放松放松,来看喜欢的帖子喜欢的人~~~~~
-----------------------------
哈哈 这话我爱听
放松放松,来看喜欢的帖子喜欢的人~~~~~
-----------------------------
哈哈 这话我爱听
1166 火牛阵
1166 火牛阵
田单为什么要尊一个籍籍无名的士兵为神人并奉为老师,士兵为什么又会在明知自己没有任何本事的情况下主动去做田单的老师?
表面看来,很多事情毫无逻辑可言,但是,如果这个士兵是田单暗中请来的一个『托』,任何诡异的事情便都不再令人费解。
当然了,田单和士兵肯定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
对内、对外发布玄乎的神仙论之后,田单每次发号施令都会宣称这是出自神师的主意,接着他又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很快燕军又听到传言:田单最怕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鼻子割掉,再放到队伍的前列和齐军交战,如此一来即墨必定被攻克。
甭管田单为什么要放这个消息出来,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被燕军俘获的齐军将士鼻子果然都被割了,这样做到底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这不即墨城内的齐军都看到降兵被割去了鼻子,于是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守城,毕竟他们也怕被抓,然后割掉鼻子……
紧接着,燕军又收到一条消息:田单十分害怕城外齐人的祖坟被挖、祖先被侮辱,这会令齐人心寒而士气严重下降。
燕军认为很有道理,也很配合田单的『工作』,于是城外齐人的坟墓悉数被挖,尸首全部焚烧殆尽。
然而,即墨上下看到此情此景无不痛哭流涕,甚至人人请求出城拼杀,愤怒的情绪达到顶点……
一系列的『神操作』之后,田单明白出战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亲自和士兵们一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妾编在队伍之中,还把全部的食物拿出来犒劳士卒,以此继续鼓舞大家的士气。
不过,田单却故意把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全部隐藏起来,而让一批老弱妇女上城防守,这又是什么操作?
很快,齐使来到燕军军营,表示即墨准备投降,随后即墨城中几位有钱有势的人也送来黄金千镒,表示既然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燕军进城之后『文明』打劫,不要动他们的妻子小妾。
兵法又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终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以骑劫为首的燕军上下有理由相信,这就是他们最想要的结果,即墨的投降完全在情理之中……
然而,所谓千金,不过是田单派人在城中搜集得来,之所以派富人前去行贿,不过是为了更好的营造出即墨城即将投降的假象,从而麻痹燕军,这是其一;
所谓妇人守城,所谓投降之举,更是无稽之谈,不过是田单在兵力不济的条件下为即墨逆袭创造一线生机,这是其二;
假意投降的背后,除了派人搜集千金,田单还下令从城里收集了一千余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顺便在牛角绑上利刃,在牛尾绑上渍满油脂的芦苇,还提前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这是其三。
于是乎,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这天夜里,田单下令点燃牛尾末端的芦苇,将它们从洞穴中全部赶出,又派精兵五千人跟在火牛后面,一齐向燕军军营冲去。
这边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白昼,牛尾发热而狂怒地直奔燕军,那边毫无防备的燕军在即墨投降的美梦中醒来,但凡牛角所到之处,燕军非死即伤。
更可怕的是,随着即墨城内的擂鼓呐喊,不明所以的燕军看到的却是密密麻麻的龙纹图案,以及尾随而来又悄无声息的五千壮士,接下来的进程就再清晰不过了,惊慌失措的燕军迅速溃败,无不四处溃散逃命,主将骑劫也在乱军之中被齐军杀死,而齐军也在追击溃逃燕军的过程中一路收复城镇都。
随着燕军且战且逃,一直退到黄河边上,田单却趁势不断招纳降军扩充兵力,同时竟然又将七十多座城池悉数收复,齐国的复活,从田单不可思议的『火牛阵』开始。
田单为什么要尊一个籍籍无名的士兵为神人并奉为老师,士兵为什么又会在明知自己没有任何本事的情况下主动去做田单的老师?
表面看来,很多事情毫无逻辑可言,但是,如果这个士兵是田单暗中请来的一个『托』,任何诡异的事情便都不再令人费解。
当然了,田单和士兵肯定是不会承认这一点的……
对内、对外发布玄乎的神仙论之后,田单每次发号施令都会宣称这是出自神师的主意,接着他又开始了下一步的计划,很快燕军又听到传言:田单最怕燕军把俘虏的齐国士兵鼻子割掉,再放到队伍的前列和齐军交战,如此一来即墨必定被攻克。
甭管田单为什么要放这个消息出来,有一件事情可以确定:被燕军俘获的齐军将士鼻子果然都被割了,这样做到底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这不即墨城内的齐军都看到降兵被割去了鼻子,于是人人义愤填膺,全力守城,毕竟他们也怕被抓,然后割掉鼻子……
紧接着,燕军又收到一条消息:田单十分害怕城外齐人的祖坟被挖、祖先被侮辱,这会令齐人心寒而士气严重下降。
燕军认为很有道理,也很配合田单的『工作』,于是城外齐人的坟墓悉数被挖,尸首全部焚烧殆尽。
然而,即墨上下看到此情此景无不痛哭流涕,甚至人人请求出城拼杀,愤怒的情绪达到顶点……
一系列的『神操作』之后,田单明白出战的最好时机已经到来,于是亲自和士兵们一起修筑工事,并把自己的妻妾编在队伍之中,还把全部的食物拿出来犒劳士卒,以此继续鼓舞大家的士气。
不过,田单却故意把装备整齐的精锐部队全部隐藏起来,而让一批老弱妇女上城防守,这又是什么操作?
很快,齐使来到燕军军营,表示即墨准备投降,随后即墨城中几位有钱有势的人也送来黄金千镒,表示既然即墨就要投降了,希望燕军进城之后『文明』打劫,不要动他们的妻子小妾。
兵法又曰: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坚守硬拼,终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以骑劫为首的燕军上下有理由相信,这就是他们最想要的结果,即墨的投降完全在情理之中……
然而,所谓千金,不过是田单派人在城中搜集得来,之所以派富人前去行贿,不过是为了更好的营造出即墨城即将投降的假象,从而麻痹燕军,这是其一;
所谓妇人守城,所谓投降之举,更是无稽之谈,不过是田单在兵力不济的条件下为即墨逆袭创造一线生机,这是其二;
假意投降的背后,除了派人搜集千金,田单还下令从城里收集了一千余头牛,给它们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顺便在牛角绑上利刃,在牛尾绑上渍满油脂的芦苇,还提前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穴,这是其三。
于是乎,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这天夜里,田单下令点燃牛尾末端的芦苇,将它们从洞穴中全部赶出,又派精兵五千人跟在火牛后面,一齐向燕军军营冲去。
这边火把将夜间照得通明如白昼,牛尾发热而狂怒地直奔燕军,那边毫无防备的燕军在即墨投降的美梦中醒来,但凡牛角所到之处,燕军非死即伤。
更可怕的是,随着即墨城内的擂鼓呐喊,不明所以的燕军看到的却是密密麻麻的龙纹图案,以及尾随而来又悄无声息的五千壮士,接下来的进程就再清晰不过了,惊慌失措的燕军迅速溃败,无不四处溃散逃命,主将骑劫也在乱军之中被齐军杀死,而齐军也在追击溃逃燕军的过程中一路收复城镇都。
随着燕军且战且逃,一直退到黄河边上,田单却趁势不断招纳降军扩充兵力,同时竟然又将七十多座城池悉数收复,齐国的复活,从田单不可思议的『火牛阵』开始。
@举头望苹果 2018-06-12 19:24:12
好久没来,终于追上了
-----------------------------
呵呵 晚上好
好久没来,终于追上了
-----------------------------
呵呵 晚上好
1167 中立于诸侯
大家晚上好
前面应该是和时差姐姐聊过,孟尝君这里还有一个小坑要填,所以齐国收回失地之后我们会先把孟尝君这里的坑填完。
前面应该是和时差姐姐聊过,孟尝君这里还有一个小坑要填,所以齐国收回失地之后我们会先把孟尝君这里的坑填完。
顺便预告一下,刚好卡在这个假日附近,正文里面会对屈原作一个简短的回顾,也算是应景...
1167 中立于诸侯
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所谓『以奇胜』,奇并不是奇怪的意思,孙子想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在用兵作战且以正兵与敌人交战时,最好要预留出一支军队来作为奇兵,因此『以奇胜』中的奇其实是奇数的奇。
换句话说,交战时不要过早的亮出自己的底牌,永远要为自己留一条后手,这才是兵法中的奇正之道,而田单在绝地大反攻中留的后手竟然会是一千多头狂奔的牛,这个细节充分证明田单在带领打仗方面有着绝对的过人之处,而非仅仅只是会跑路。
公元前279年,齐襄王五年,田单乘胜击溃燕军并收复原来的七十多座城邑之后,他又亲自到莒邑迎接齐襄王,于是齐襄王在临淄沦陷五年之久后终于回到都城处理政务,田单也因立下大功而被封田赏地,并赐爵号为『安平君』。
换句话说,从一开始逃难躲在莒邑,到淖齿杀死齐湣王之后为是否出任齐王还曾纠结一番的齐襄王似乎还什么都没干,之前被燕国占领的土地就全部成功收复……
当然了,齐襄王也不是什么都没干,好歹躲在太史家中的时候和君王后好上了,虽然自始至终这件事都没能得到岳父大人的认可……
不过,虽然齐国在历经数年的浩劫之后收回失地,虽然齐襄王在莒邑做了几年尴尬的『光杆司令』后重回国都,毕竟他所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在这种局面下齐襄王格外畏惧一个人,也就是孟尝君田文。
作为齐威王少子,以及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自齐威王时期便崭露头角,比如马陵之战中与田忌、孙膑一起大败魏军,后来田婴官至齐相并被封于薛邑,号薛公或靖郭君,其私家可谓富累万金,这也为田文日后声望甚至超过齐王奠定了基础。
到了田文,虽然因为五月五日这个不吉利的出生日期险些遭到田婴抛弃,但他还是在母亲的照料下幸运长大,并在成人之后凭借过人的口才令父亲刮目相看,于是田文从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开始,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
田婴去世后被追谥为靖郭君,田文则在薛邑继承田婴的爵位成为第二代薛公,凭借家族的财富,田文大量招揽门客并给予丰厚的待遇,几千门客各有所长,甚至鸡鸣狗盗之徒都曾在秦国之行起到过关键作用。
但是,到了齐湣王时期,随着田文声望以及势力的持续提高,乃至专权到了天下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的地步时,君臣之间矛盾在所难免。
借着公元前294年田甲劫王一事,齐湣王成功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田文则在齐国失势。
然而,一来田文本身闻名于诸侯,二来薛邑又早已具备相当的规模,田文很快便去往魏国出任魏相,并在接下来积极联合各国讨伐齐国,一度还曾和苏秦颇有交集。
最终,以燕国为首的六国联军击败齐国,齐湣王也在逃往莒邑后不久去世,整个过程中,田文毫无疑问是站在齐国对立面的。
再后来,联军相继撤退,唯独燕国继续攻占齐国各大城邑,齐襄王也在莒邑被拥立为王,而田文则做了一个新的举动,他决定在诸侯国之间保持中立地位,虽不称王,但也不从属于任何君王。
田文不向任何国君称臣,凭的是什么?
凭的是薛邑当时万户以上的人口。
再说了,毕竟当时的背景下齐国出身的田文本来就没有义务向其它各国称臣,偏偏齐国自身又无暇顾及此事……
于是乎,齐襄王即位之后,因为畏惧田文的实力,倒也并不计较他的『中立』,而是主动与田文和好,一直到田文去世并追谥为孟尝君,齐国与薛邑都是相安无事。
然后呢?
然后田文去世,家族内部又有矛盾,于是算总账的时候就到了……
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所谓『以奇胜』,奇并不是奇怪的意思,孙子想要告诉我们的其实是在用兵作战且以正兵与敌人交战时,最好要预留出一支军队来作为奇兵,因此『以奇胜』中的奇其实是奇数的奇。
换句话说,交战时不要过早的亮出自己的底牌,永远要为自己留一条后手,这才是兵法中的奇正之道,而田单在绝地大反攻中留的后手竟然会是一千多头狂奔的牛,这个细节充分证明田单在带领打仗方面有着绝对的过人之处,而非仅仅只是会跑路。
公元前279年,齐襄王五年,田单乘胜击溃燕军并收复原来的七十多座城邑之后,他又亲自到莒邑迎接齐襄王,于是齐襄王在临淄沦陷五年之久后终于回到都城处理政务,田单也因立下大功而被封田赏地,并赐爵号为『安平君』。
换句话说,从一开始逃难躲在莒邑,到淖齿杀死齐湣王之后为是否出任齐王还曾纠结一番的齐襄王似乎还什么都没干,之前被燕国占领的土地就全部成功收复……
当然了,齐襄王也不是什么都没干,好歹躲在太史家中的时候和君王后好上了,虽然自始至终这件事都没能得到岳父大人的认可……
不过,虽然齐国在历经数年的浩劫之后收回失地,虽然齐襄王在莒邑做了几年尴尬的『光杆司令』后重回国都,毕竟他所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在这种局面下齐襄王格外畏惧一个人,也就是孟尝君田文。
作为齐威王少子,以及孟尝君田文的父亲,田婴自齐威王时期便崭露头角,比如马陵之战中与田忌、孙膑一起大败魏军,后来田婴官至齐相并被封于薛邑,号薛公或靖郭君,其私家可谓富累万金,这也为田文日后声望甚至超过齐王奠定了基础。
到了田文,虽然因为五月五日这个不吉利的出生日期险些遭到田婴抛弃,但他还是在母亲的照料下幸运长大,并在成人之后凭借过人的口才令父亲刮目相看,于是田文从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开始,一步步登上政治舞台。
田婴去世后被追谥为靖郭君,田文则在薛邑继承田婴的爵位成为第二代薛公,凭借家族的财富,田文大量招揽门客并给予丰厚的待遇,几千门客各有所长,甚至鸡鸣狗盗之徒都曾在秦国之行起到过关键作用。
但是,到了齐湣王时期,随着田文声望以及势力的持续提高,乃至专权到了天下知有孟尝君而不知齐王的地步时,君臣之间矛盾在所难免。
借着公元前294年田甲劫王一事,齐湣王成功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田文则在齐国失势。
然而,一来田文本身闻名于诸侯,二来薛邑又早已具备相当的规模,田文很快便去往魏国出任魏相,并在接下来积极联合各国讨伐齐国,一度还曾和苏秦颇有交集。
最终,以燕国为首的六国联军击败齐国,齐湣王也在逃往莒邑后不久去世,整个过程中,田文毫无疑问是站在齐国对立面的。
再后来,联军相继撤退,唯独燕国继续攻占齐国各大城邑,齐襄王也在莒邑被拥立为王,而田文则做了一个新的举动,他决定在诸侯国之间保持中立地位,虽不称王,但也不从属于任何君王。
田文不向任何国君称臣,凭的是什么?
凭的是薛邑当时万户以上的人口。
再说了,毕竟当时的背景下齐国出身的田文本来就没有义务向其它各国称臣,偏偏齐国自身又无暇顾及此事……
于是乎,齐襄王即位之后,因为畏惧田文的实力,倒也并不计较他的『中立』,而是主动与田文和好,一直到田文去世并追谥为孟尝君,齐国与薛邑都是相安无事。
然后呢?
然后田文去世,家族内部又有矛盾,于是算总账的时候就到了……
@举头望苹果 2018-06-13 13:03:01
孟尝君这是要挂掉了?
-----------------------------
恩...
孟尝君这是要挂掉了?
-----------------------------
恩...
@catslover 2018-06-13 22:33:52
楼ZHU人呢?
-----------------------------
来了...
楼ZHU人呢?
-----------------------------
来了...
@o弘毅o 2018-06-12 22:30:35
大家晚上好
前面应该是和时差姐姐聊过,孟尝君这里还有一个小坑要填,所以齐国收回失地之后我们会先把孟尝君这里的坑填完。
-----------------------------
@catslover 2018-06-12 23:33:33
我聊过啥?忘了……
-----------------------------
你的冯谖啊 我说过后面会专门提一下他的
大家晚上好
前面应该是和时差姐姐聊过,孟尝君这里还有一个小坑要填,所以齐国收回失地之后我们会先把孟尝君这里的坑填完。
-----------------------------
@catslover 2018-06-12 23:33:33
我聊过啥?忘了……
-----------------------------
你的冯谖啊 我说过后面会专门提一下他的
@善水心 2018-06-13 10:24:23
今天总算有心情来看啦。顶顶。o(* ̄︶ ̄*)o
-----------------------------
小姑娘这是怎么啦
今天总算有心情来看啦。顶顶。o(* ̄︶ ̄*)o
-----------------------------
小姑娘这是怎么啦
1168 田文绝嗣
1168 田文绝嗣
公元前279年前后,齐襄王因忌惮田文的势力而主动示好,齐湣王执政时期失宠的田文再度与齐国亲近起来。
不过好景不长,自公元前316年由公孙衍推荐出任魏相而活跃于政坛几十年的田文去世,谥号孟尝君。
田文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一度畏惧孟尝君的齐襄王看准时机,随即联合魏国讨伐薛邑,结果是中立于诸侯的薛邑被灭,孟尝君的后人也在这次动乱后悉数被杀,从靖郭君田婴到孟尝君田文,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就此绝嗣。
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中最早的亮相者,田文自打从娘胎里来便显得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逆袭,由弃婴最终成为家族继承人。
后来,无论是在齐国的执政,或者出任魏相期间,田文对当世的格局都有过比较重要的影响。
当然了,从时代的角度来看,体现在田文身上最大的特色恐怕还是与『封万户于薛』的封邑和『食客三千人』有关。
战国中期以后,宗法制度摇摇欲坠,随着各大诸侯相继称王,从诸侯到臣子,称呼自然也都水涨船高,类似孟尝君这样的『封君』开始在各个诸侯国出现,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在该国的统治阶级中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比如田文接班田婴之后喜好在薛邑广收门客乃至犯罪逃亡之人,并且待遇不分高低贵贱,于是天下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一时孟尝君门下号称门客三千人之多。
到了出任齐相期间,虽然田文有万户封邑可供征收赋税,但是数量庞大的门客还是使得开销吃紧,不得已之下田文甚至放起了高利贷,偏偏这一年收成又不好,借债的人基本都付不起利息……
眼看供养门客的经费告急,孟尝君也是焦虑不安,好歹有侍从表示有一个门客很厉害,应该可以把债收回来,这个门客叫做『冯驩』『音同欢』。
冯驩何许人?
表面来看,这是一个看起来精明稳重的长者,这位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长者能不能为田文把经费给续上?
我们还是先简单看一下他的经历……
话说当初听闻田文乐于招揽宾客,冯驩穿着草鞋就大老远的过来投奔。
然而,田文问起老先生有什么可以指教的时候,老先生也是相当坦诚,他是这样回答的:听说您乐于养士,我也没什么好指教的,纯粹就是太穷了,想归附您谋口饭吃。
田文果然表现出了他乐于养士的一面,虽然对这个回答感到很无语,但还是收留了冯驩……
有意思的是,十日之后,田文向人问起冯驩近来的表现时,住所的负责人表示冯驩不仅穷得只有一把用草绳缠着剑把的剑,而且还没事就弹着那把剑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家吧,吃饭没有鱼。
为什么会没有鱼呢?
因为当时田文仅仅只是打发冯驩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
虽然这次田文仍然很无语,但还是让冯驩住到了中等食客的住所里,这次吃饭可是有鱼了,可是五天之后田文再次询问其情况时,负责人又说了,冯驩没事还是弹着剑唱回家,因为出门没有车……
田文还能怎么办呢?
田文干脆下令让冯驩住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这次进出都有车子坐了。
然而,又过了五天,田文得到是消息还是冯驩要回家,这又是为什么呢?
冯驩表示,虽然有鱼吃了,也有车子坐了,但是没办法养家啊。
这下好了,田文听了这番话后很是不高兴,终于不再对冯驩的话有所表示,你还别说,过了整整一年,冯驩居然也没有再提点什么需求……
所以,临到田文收债上遇到了点麻烦的时候,推荐冯驩的住所负责人到底是看中了他的水平,还是在故意刁难?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
公元前279年前后,齐襄王因忌惮田文的势力而主动示好,齐湣王执政时期失宠的田文再度与齐国亲近起来。
不过好景不长,自公元前316年由公孙衍推荐出任魏相而活跃于政坛几十年的田文去世,谥号孟尝君。
田文去世之后,他的几个儿子争着继承爵位,一度畏惧孟尝君的齐襄王看准时机,随即联合魏国讨伐薛邑,结果是中立于诸侯的薛邑被灭,孟尝君的后人也在这次动乱后悉数被杀,从靖郭君田婴到孟尝君田文,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就此绝嗣。
作为战国四大公子中最早的亮相者,田文自打从娘胎里来便显得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逆袭,由弃婴最终成为家族继承人。
后来,无论是在齐国的执政,或者出任魏相期间,田文对当世的格局都有过比较重要的影响。
当然了,从时代的角度来看,体现在田文身上最大的特色恐怕还是与『封万户于薛』的封邑和『食客三千人』有关。
战国中期以后,宗法制度摇摇欲坠,随着各大诸侯相继称王,从诸侯到臣子,称呼自然也都水涨船高,类似孟尝君这样的『封君』开始在各个诸侯国出现,同时这也意味着他们在该国的统治阶级中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比如田文接班田婴之后喜好在薛邑广收门客乃至犯罪逃亡之人,并且待遇不分高低贵贱,于是天下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一时孟尝君门下号称门客三千人之多。
到了出任齐相期间,虽然田文有万户封邑可供征收赋税,但是数量庞大的门客还是使得开销吃紧,不得已之下田文甚至放起了高利贷,偏偏这一年收成又不好,借债的人基本都付不起利息……
眼看供养门客的经费告急,孟尝君也是焦虑不安,好歹有侍从表示有一个门客很厉害,应该可以把债收回来,这个门客叫做『冯驩』『音同欢』。
冯驩何许人?
表面来看,这是一个看起来精明稳重的长者,这位有着丰富人生经验的长者能不能为田文把经费给续上?
我们还是先简单看一下他的经历……
话说当初听闻田文乐于招揽宾客,冯驩穿着草鞋就大老远的过来投奔。
然而,田文问起老先生有什么可以指教的时候,老先生也是相当坦诚,他是这样回答的:听说您乐于养士,我也没什么好指教的,纯粹就是太穷了,想归附您谋口饭吃。
田文果然表现出了他乐于养士的一面,虽然对这个回答感到很无语,但还是收留了冯驩……
有意思的是,十日之后,田文向人问起冯驩近来的表现时,住所的负责人表示冯驩不仅穷得只有一把用草绳缠着剑把的剑,而且还没事就弹着那把剑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家吧,吃饭没有鱼。
为什么会没有鱼呢?
因为当时田文仅仅只是打发冯驩在下等食客的住所里……
虽然这次田文仍然很无语,但还是让冯驩住到了中等食客的住所里,这次吃饭可是有鱼了,可是五天之后田文再次询问其情况时,负责人又说了,冯驩没事还是弹着剑唱回家,因为出门没有车……
田文还能怎么办呢?
田文干脆下令让冯驩住到上等食客的住所里,这次进出都有车子坐了。
然而,又过了五天,田文得到是消息还是冯驩要回家,这又是为什么呢?
冯驩表示,虽然有鱼吃了,也有车子坐了,但是没办法养家啊。
这下好了,田文听了这番话后很是不高兴,终于不再对冯驩的话有所表示,你还别说,过了整整一年,冯驩居然也没有再提点什么需求……
所以,临到田文收债上遇到了点麻烦的时候,推荐冯驩的住所负责人到底是看中了他的水平,还是在故意刁难?
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