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1176 秦楚之争
  1176 秦楚之争

  由于白起攻伐黔中,公元前277年前后通过黔中攻略西南夜郎、滇池等地的楚将庄蹻回国之路被断,索性留在滇池自立为滇王,疆域集中于今云南昆明一带、以滇池中心的滇国由此建立。
  滇国的建立,一方面是楚将庄蹻征服滇池部落之后与当地势力融合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秦国与楚国斗争日趋激烈的『意外』产物。
  作为楚庄王的后裔,庄蹻将楚国势力及文化推向了更为偏远的『西南夷』云贵川一带,只是受到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滇国、夜郎等西南夷小国长时间游离于中原体系之外而显得异常神秘,甚至比如到了汉朝时期还会有夜郎人认为夜郎才是全天下最大国家的『夜郎自大』故事出现。

  当然了,对于战国中后期以来复杂的局势以及秦国和楚国之间的较量而言,庄蹻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便是让后人能够从侧面了解到楚怀王以来『楚分而为三四』的一面,这个细节表明随着楚国的持续衰落,其国内都已经呈现出分崩离析的局面,想和秦国再度形成对峙的格局恐怕也只会是楚国人一厢情愿的夜郎自大……
  不过,虽然秦伐楚并夺取黔中间接导致滇国的建立,但秦国和楚国对于这一地区的争夺却并不意外,乃至随着占据的深入会成为必然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么说?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对比出自中原的其它诸侯,秦国和楚国的出身似乎并不『正统』,秦国早期主要活跃于隶属黄河流域的渭水一带,而楚国则依托于长江支流的汉水一带,二者逐渐在局部脱颖而出并有了谋求进一步强大乃至称霸的诉求之后,进入河、济流域参与到中原的争霸便是秦、楚所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其次,虽然楚国率先发力早在春秋时期就曾参与争霸,但战国以来随着变法的深入,秦国国力的日趋强盛也使得魏、韩为代表的三晋势力很难再将秦国封堵在原先的渭河流域,秦国东进中原之势在所难免;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合纵连横的背景下,虽然秦国的确也在不停攻伐魏国和韩国,但是不同时期因为外交的需要秦国又不可能总是攻打魏国和韩国,必要时还需要拉拢魏、韩以此削弱合纵势力。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不能总是攻打魏国和韩国,这段时间秦国能干点什么?
  张仪第一个表示,可以想办法打楚国……
  换句话说,秦国在收编巴蜀之地后,其在长江上游的势力已经和长江中下游楚国的势力形成正面交锋之势,为了继续前进的脚步,秦国此后不可避免会拿楚国作不少文章,商於之地的欺骗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也惊人的揭露了以楚怀王为代表的楚国上层政治智慧之低下……

  到了公元前280年前后,有人上书秦昭襄王,表示秦国不能一直总打魏国,毕竟好比这里有一条蛇,打它的尾,它的头就会来救护;打它的头,它的尾巴就会来救护;打击它的腰部,首尾都会来救护,而魏国犹如天下诸侯的腰身,魏国一旦陷入灭亡的地步,必然会造成『首尾皆救腰身』的局面,各国一旦害怕被消灭而合纵联合在一起,局面自然对秦国很不利。
  于是乎,接下来我们也就看到了秦国调整伐魏策略而派白起连续攻打楚国,为什么一定是楚国呢?
  这位说客表示,相比如中原诸侯,孤立的楚国显然要更弱一些,矛头对准楚国,诸侯也不一定会来救,秦国的领土就可以扩大,国家能够富足,兵力也会加强,更重要的是,秦国既然与中原各诸侯为敌,可以拿楚国这样的『弱国』来练战斗力量。

  我们有理由相信,劝谏秦昭襄王不打魏国而改打楚国的就是魏国人。
  但是很显然,对于秦国而言,暂时放过魏国而攻打楚国甚至攻占郢都,效果也还算不错……
  @catslover 2018-06-27 00:03:21
  这是掐着点更新啊,生怕别人看见
  -----------------------------
  最近断更严重 被逮到了怕不好交差啊...
  1177 华阳之战
  @catslover 2018-06-27 00:03:21
  这是掐着点更新啊,生怕别人看见
  -----------------------------
  @o弘毅o 2018-06-28 22:54:10
  最近断更严重 被逮到了怕不好交差啊...
  -----------------------------
  @catslover 2018-06-28 23:36:54
  有自知之明就好
  -----------------------------
  哈哈 必须有
  1177 华阳之战

  秦昭襄王因为有人献书而南下攻楚,随后趁着魏国丧事又接连伐魏,加之六国伐齐之后尚未恢复元气的齐国,显而易见的是,仅论单挑的话,魏、齐、楚等一度能和秦国扳扳手腕的大国都已逐步掉队。
  现今还有没有哪个诸侯国是不容秦国忽视的?
  目前还算是有的,毕竟胡服骑射以来的赵国势头迅猛,毕竟魏安釐王即位以来魏冉连续攻打魏国的同时赵将廉颇也在忙着伐魏,而且屡屡攻占魏国城邑……

  公元前274年,魏安釐王三年,齐襄王十年,频频遭遇侵袭的魏安釐王作出新的决定:魏国宣布与齐国交好,以此达成合纵抗秦的阵营。
  魏国联合齐国会有怎样的效果?
  前面已经宣布,只考虑单挑,魏、齐均不是秦国的对手;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加一条,即便魏、齐联手,只怕也不是秦国的对手,毕竟秦昭襄王很快就再派秦相魏冉攻打魏国,攻陷四城、斩首四万人的同时魏冉因为新立军功『不得已』又增加了自己的封邑……

  魏、齐、楚的相继疲软,让我们不得不重点关注一下的只能是赵国,正好也是这一年赵国不再伐魏,而是决定答应魏国一起抗秦。
  于是乎,到了公元前273年,赵、魏两国终于联手,并且出兵攻打韩邑『华阳』『今河南新郑市一带』。
  毕竟嘛,自打2年前暴鸢带领韩军救援魏国遭遇重创后,韩国发现还是做秦国小弟更加安全……

  有意思的是,华阳被围,韩国告急,收到求援信号的秦昭襄王却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似乎压根就没有出兵援救的意思,这下魏国更加着急了,甚至不得不赶紧动员一位叫做『陈筮』的大夫。
  哪怕陈筮这会还身患有病,也不得不带着任务连夜赶往秦国活动一番。
  事态急迫,陈筮很快便来到秦国并进见了秦相魏冉,魏冉当然也知道韩国的近况,于是故意问道:情况很紧急了吧,所以韩国才派你来。

  然而,魏冉明知故问,陈筮却淡定地表示情况并不算很急……
  这下好看,魏冉很生气,感觉自己智商受到了侮辱,毕竟在他看来韩釐王陆陆续续已经派了不少人向秦国告急,如果真不急这会也没必要再派陈筮到秦国来。
  所以韩国到底急还是不急?
  魏冉的观点当然是对的,韩釐王的确已经很着急,只是陈筮并不打算表现出这一点来而已……

  陈筮继续说道:韩国如果真的危急,就会改变政策追随其他国家,因为还没到危急的时候,所以我才又来了啊。
  言外之意,真要给逼急了,韩国会加入到赵国和魏国的阵营,三晋合体,到时候难受的恐怕将是秦国。
  魏冉听懂了这层意思,当下表态:你不用去见秦王了。

  为什么陈筮不用进见秦昭襄王?
  因为魏冉已经明白救援韩国的必要性,并且表示立即发兵救援韩国……
  提一点,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刚刚上任时楚怀王亦曾发兵攻打韩邑雍氏,当时楚国人出身的宣太后坚决不同意救韩,于是韩大夫公仲朋请求会见秦国左丞相甘茂,表示秦国不出兵韩国就向楚国靠拢,旋即秦昭襄王迅速出兵替韩国解围。

  也就是说,在位第1年的秦昭襄王和在位第34年的秦昭襄王遇到的是几乎完全雷同的剧情:韩国被伐、秦国不救、韩国示威、秦国出兵、危机解除。
  如果两起事件确凿无误的话,看来纵横家们传抄各种游说故事的确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并且还能用于具体实践当中,这不就在陈筮进见魏冉八天之后秦军就在华阳山下打败赵军和魏军。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国虽强,应该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奥士爱国 2018-06-29 10:07:55
  秦军为啥如此之横?除了商央的变法严厉之外,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大军的粮草等接济也成问题吧!难道是正如现在的有人推测,当年的秦国已经掌握了麦子的种植技术了(肯定会做为国家最高机密),???
  -----------------------------
  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因素都有吧

  商鞅变法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严厉,更加可怕的是它的军功爵位制度,把秦国的军事作战能力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所以我们印象里面的秦军总是在不断斩杀、摧毁对手的有生力量,这在中原的“内战”中是不多见的。

  辎重运输的问题的确限制了秦军的行动能力,但是一方面这对所有诸侯都是公平的,另一方面秦军很注重外交上的技巧,知道什么时候该打谁,什么时候该结交谁,甚至后来六国终于团结起来准备抗秦时仍然畏惧秦国的力量,合纵始终被连横压制。

  1178 马犯城周
  1178 马犯城周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因为韩大夫陈筮的游说,武安君白起以及客卿『胡阳』领兵仅仅在八天之后抵达前线,并在华阳城下击败魏赵联军,魏将芒卯再度被秦军击败而临阵脱逃,而秦军此役再度斩首十三万,魏、赵两国军事上遭受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此外,芒卯虽逃,白起还是俘虏魏、赵数名将领,秦军随后在追击赵将『贾偃』所统领的军队时更是干出一件叫做『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的大事。
  也就是说,除了斩首十三万之外,赵将贾偃所率二万兵士全部被沉杀于黄河中,河水浩浩,军功茫茫,『人屠』白起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不断累积着其杀人数据,更为可怕的是,伊阙之战的斩首二十四万以及华阳之战的斩首沉杀十五万等一系列骇人的数据之后,白起单次战争的斩首数值巅峰却远未到来……

  经此一战,魏国再度向秦国割地南阳,表明魏安釐王此次短暂的合纵抗秦运动以失败告终,不过,魏国失败的背后,倒是发生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王室也难得在各大诸侯的针锋相对中露一把脸。
  话说这一年已经是天子赧王在位的第42年,魏、赵攻伐华阳而秦军又在华阳要塞击溃魏赵联军之后,紧邻韩国的王室有了自己的担忧,毕竟秦军真要集中火力对付王室的话,只怕王室的结局比魏赵联军要更加惨。
  虽然迫于其它诸侯的压力,秦军暂时还不会打天子的主意,不过眼见形势越来越严峻,王室内有个叫『马犯』的大夫倒有自己的想法,他跑去对赧王说道:请您派我去游说魏国,让他们来为周筑城。

  这等好事,甭管可信度有多高,赧王自然是希望能够发生的,于是马犯很快来到魏国,他是这样对魏安釐王说的:周王担心秦伐周而犯了心病,他要忧患至死的话,那么我也必死无疑,因此我主动请求将九鼎进献给大王您,但是您在得到九鼎后也一定要考虑我说的事情。
  九鼎我们再熟悉不过,马犯想说的却是什么事情?
  马犯表示周城的守卫是个大问题,希望魏国能够派些兵给他加强守卫,魏安釐王想想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毕竟好处可是九鼎……

  然而,眼看魏国已经答应,马犯借机又跑去秦国并对秦昭襄王说道:魏国派兵并不是去守卫周城,而是打算伐周,要不大王您也出兵到境外看看形势会怎么变化?
  对于秦昭襄王而言,不过也是小事一桩,而且还能借天子来抬高自己的地位,当然也不是什么难事。
  只是等到秦国一出兵,马犯又要进行下一步计划了……

  还是魏国,这次马犯对魏安釐王说道:虽然魏国的兵已经派了,可是周王的心头病却已经好了,看来只有以后等机会时再来报答大王您了。
  换句话说,九鼎的事情魏国被忽悠了……
  这还不算完,马犯接着说道:现在大王派兵前往周王室,搞不好其它诸侯都以为您是要去讨伐王室,这不秦国就派兵守在境外,为了消除这个误会,干脆我们一致对外说士兵其实是去帮忙修筑周城的,这样才能消除魏国伐周以取九鼎的误解。

  如此一来,魏安釐王还能怎么办呢?
  本来吧,按照马犯的套路,赧王真要出什么事情,魏国是可以得到九鼎的;
  可是魏国兵也出了,赧王的心病也没了,魏国要强取九鼎还真就落了个口实,守候在王室境外的秦军指不定就会继续讨伐秦国。

  不要九鼎呢?
  即便不要九鼎,只要马犯继续给各诸侯吹风,魏国派兵夺取九鼎的嫌疑仍然抹不掉……
  于是乎,为了使魏国的出兵一切都看起来那么合理,魏安釐王只得同意派兵修筑周城,免费为王室当了一回劳动力……
  @奥士爱国 2018-06-29 10:07:55
  秦军为啥如此之横?除了商央的变法严厉之外,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大军的粮草等接济也成问题吧!难道是正如现在的有人推测,当年的秦国已经掌握了麦子的种植技术了(肯定会做为国家最高机密),???
  -----------------------------
  这个问题我再补充一点,昨天本来想说的,打着打着就给搞忘了。

  秦国为什么这么横?
  我个人私底下认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秦国希望后人觉得他们就是这么横。

  六国被统一之后,秦国对各国的史书进行了集中处理,对于秦国本身的历史也有比较明显的美化和加工,但凡对秦国风评不好的信息,被抹掉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甚至我们在战国以来提到的一些战争看起来是秦国取得了胜利,但是很多细节又表明历史可能在“撒谎”,因为我们看到的历史很可能已经是被秦朝修饰过的历史,对秦国不利的已经被删除,证明秦国横的,都留在了我们眼前...
  @catslover 2018-07-03 23:10:33
  楼主现在是越来越懈怠了
  -----------------------------
  球赛的时间太坑了,天天刚好是这个点开始...
  @catslover 2018-07-03 23:30:49
  不明白,二十几个大男人抢球有啥好看的?
  -----------------------------
  还是挺有意思的,比那些肥皂剧好看多了...
  1179 物极必反
  @点点断月点 2018-07-03 16:02:25
  难道现在要凑齐龙珠来召唤lz了?
  -----------------------------
  不敢不敢,点点真要集齐龙珠让神龙随便告诉我几场比分,我去博它一博...
  1179 物极必反

  随着秦国在华阳之战的大胜以及魏国割地南阳于秦国,局面又有了新的变化:魏安釐王不再执着于合纵抗秦,而是像韩国一样屈服于秦国。
  值得一提的是,随后不久韩釐王去世,在位共计23年,其子『韩桓惠王』即位。
  和韩襄王在位期间相似的是,韩釐王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韩国不断遭遇秦国的侵袭,虽然韩釐王亦有派公孙喜、暴鸢等人联合魏国抗秦,但伊阙之战的惨败以及暴鸢的败走等细节表明即便韩、魏合力此时也很难再是秦国的对手。

  眼看如同魏国一样地盘不断被蚕食,韩釐王终于是在即位的末期选择了连横于秦,于是也就有了近期秦国在华阳救援韩国并击溃赵、魏联军一事。
  有意思的是,既然韩国、魏国已接连向秦国屈服,在位已经是第34年的秦昭襄王便决定再次派武安君白起联合韩、魏两军进攻楚国,这次轮到楚国着急了。
  毕竟嘛,郢都早已沦陷的楚国害怕秦国乘势一波把自己给灭了……

  如何才能破这个局?
  此番站出来的正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和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有所区别的是,黄歇与楚国芈姓熊氏王族的血缘关系并不大,他能奉事楚顷襄王全因早年曾周游各地四处拜师游学所带来的广博见识。
  于是乎,眼见白起即将同韩、魏一起伐楚,正好被楚顷襄王派遣出使秦国的黄歇得知了这一消息,趁着联军尚未出发之际,黄歇赶紧上书秦昭襄王,他的主题可以浓缩为四个字:物极必反。

  黄歇认为,事物发展到顶点就必然会走向反面,好比冬季与夏季的变化,事物积累到极高处就会带来危险,好比堆叠棋子一样。现在的秦国强大到地域遍及天下,控制着西、北两端,这是自古以来哪怕天子也不曾有过的盛况。现在秦国不动声色就已经拿下韩国和魏国大片土地,秦昭襄王可谓能干之极、战功累累,如果秦国能收敛雄心并广施仁义,那么秦昭襄王的功业将绝不止是三代圣王之后的第四个,五位霸主之后的第六个。但是,如果秦国非要以武力使天下各国君王都俯首称臣,恐怕也是会引来无穷后患。
  黄歇何出此言?
  这不他举了几个例子,当年吴王夫差听信越国出兵攻齐,回来就被越王勾践擒杀;当年荀瑶联合韩、魏两家围攻晋阳,胜利本已指日可待,韩、魏却突然反叛,荀瑶最后在凿台之下被杀,这些都说明『常见善始,少见善终』的道理。

  所以,这些又和秦伐楚有什么联系呢?
  其一,天下如今没有比秦、楚更强大的诸侯,秦国伐楚,犹比两个猛虎互相搏斗,两虎相斗,结果说不定是劣狗趁机得到好处;
  其二,楚国真要被灭亡了,结果很可能是韩国、魏国越来越强大,如今秦昭襄王相信韩、魏亲秦,正如当年吴国信任越国,毕竟秦国对于韩、魏两国并无再世的恩德,却有累世的积怨,韩、魏两国父子兄弟接连死于秦国刀兵之下的已近差不多有十代人,只要他们不灭亡,终究还是秦国的忧患,资助他们一起进攻楚国更是大大的错误;
  其三,即便秦国非要出兵伐楚,也只得先向仇敌韩、魏借路,说不定出兵之日就是秦军不能返回之时,再说了,从秦国进攻楚国之日起,韩、赵、魏、齐四国必定趁机发兵抗秦,到时候这些诸侯强大起来了反倒会让秦国损失不小。

  总之一句话,黄歇表示,一旦秦国发兵而与楚国结下怨仇,就会给韩、魏两国尊齐称帝提供契机,与其如此,倒不如与楚国亲善友好,如此一来秦、楚两国联合而成为一个整体,韩国就必定会成为秦国的臣属,魏国接下来也只能成为秦国的臣属,接下来齐国的大片土地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进一步燕国和赵国没了齐、楚的依托不等到被痛击也会降服。
  读了春申君黄歇的上书,秦昭襄王只有一个字:善。
  于是秦、魏、韩三国伐楚就此作罢,秦楚两国也结成友好国家……
  1180 三国伐燕
  1180 三国伐燕

  公元前272年,随着韩釐王去世,韩国进入韩桓惠王元年。
  不过,春申君黄歇好不容易凭借自己精彩的说辞劝退秦昭襄王伐楚,接下来我们还是继续关注楚国与秦国之间的动态……

  首先,黄歇被封为春申君这是几年之后的事情,毕竟他并无王族血统的出身,目前事奉于楚顷襄王的黄歇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谋求更高的地位;
  其次,虽然黄歇出使秦国时『碰巧』遇到秦、魏、韩三国伐楚,而且通过『物极必反』的道理成功使得秦楚两国重归友好,但是很遗憾,立下大功的黄歇在返回楚国并未迎来飞黄腾达的机会,反倒是很快就被扣留在了秦国。
  而且,一扣就是好几年……

  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
  以战国时期的交通、作战水平,黄歇成功说服秦昭襄王以邻近的魏、韩为敌人而拉拢楚国为帮手,于是就在黄歇接受秦国的盟约并返回楚国之后,楚顷襄王派了『太子完』到秦国作人质以示诚意,黄歇也一并作为陪同前行。
  想当年,还是太子横的楚顷襄王在秦国作人质时因私下斗殴杀死一位秦大夫,随后又偷偷跑回楚国,这自然严重拉低了楚太子在秦国作人质的『信用』,所以如果非要说接下来太子完在秦国呆得不那么舒心的话,要怪的也只能是自己的老爹……

  值得一提的是,韩、魏、楚等国相继连横于秦国之后,秦昭襄王在外交以及扩张上的选择无疑就要轻松了很多。
  比如就在这一年,秦国『初置南阳郡』,也就是说秦国将前几年由白起所夺取的楚国宛县设置为南阳郡;
  同年,秦国还协助韩﹑魏﹑楚讨伐燕国,不得不说的是,燕国在燕昭王时期短暂的辉煌之后因为国力的限制还是逐渐恢复到二流诸侯国的水平。

  当然了,燕国终究没能通过讨伐乃至灭亡齐国而迅速崛起,这和乐毅五年伐齐戛然而止有着重要的关系,而乐毅之所以在齐国仅剩莒邑、即墨行将被灭时逃至赵国,这又和燕惠王不信任乐毅,甚至让骑劫取代乐毅有着直接关系。
  后来的进程我们也看到了,乐毅失势之后,即墨在田单的带领下绝处逢生,骑劫战死的同时齐国却相继收复失地而迎来新生。
  虽说齐国经此遭受重创,但燕国并未能通过攻伐齐国完成自身的扩张也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所以,联军伐燕,燕惠王会有怎样的应对?
  很遗憾,就在这一年,在位仅七年的燕惠王去世,随后其子『燕武成王』即位。
  换句话说,这是燕武成王需要面对的难题……

  另外,燕军惨败并丧失所占领的齐国土地后,燕惠王一度很是后悔听信流言而派骑劫顶替乐毅,而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来攻打燕国,于是也曾派人向乐毅道歉,同时还表示乐毅不应该辜负先王的托付而抛弃燕国,言辞之间颇带责备之意。
  乐毅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呢?
  他当时给燕惠王回了一封信,大概有这么几层意思:
  其一,先王非一般君主,所以我才会借为魏国出使的机会投奔燕国,先王也格外抬举我,所以我会为了完成他复仇齐国的指示而受命不辞;
  其二,先王认为自己的志向得到满足后专门划出一块地方赏赐于我,使我能比肩小国诸侯,但是,善作者不一定善成,善始者不一定善终,彰明发扬先王的事迹、建功立业而免遭杀身之祸,这才是我的上策;
  其三,我实在是担心大王听信左右近臣的谗言啊。

  一句话,为了免遭杀身之祸,乐毅坚决不再回到燕国,燕惠王不得已之下只得封了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他为燕国所留下的,大概也就只有在任用乐毅时的灾难性失误而已……
  @点点断月点 2018-07-06 23:03:18
  世界杯快结束了吧!唉,闹心
  -----------------------------
  恩 没多少天了
  @善水心 2018-07-05 15:43:32
  居然更啦。顶顶o(* ̄︶ ̄*)o
  -----------------------------
  小姑娘周末好
  @举头望苹果 2018-07-05 15:32:37
  燕国要灭?
  -----------------------------
  暂时还灭不了,否则后来也没有荆轲刺秦这一出啊。
  @奥士爱国 2018-07-05 01:00:43
  追着了却越更越少了,不解馋,又从季札出使那儿开始重新温习呢!真是我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异彩纷呈的时期,很多大家圣贤辈出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光芒照耀着古今中外几千年…且历久弥新,
  -----------------------------
  恩,这段时间的确更的慢,我深刻作出检讨...
  1181 义渠简史
  1181 义渠简史

  韩﹑魏﹑楚三国伐燕,秦国还在背后撑腰,同样遭遇国丧而被联军讨伐的燕武成王压力不小。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燕惠王的死因以及燕武成王继位的原因历来显得比较神秘,一种观点看来,燕惠王死于『成安君公孙操』之首,而公孙操也在弑君之后拥立燕武成王,如果这个消息可信的话,联军借燕国再次内乱而干预内政倒也合乎情理。
  换句话说,燕武成王的压力很可能来源于他自己,好的消息是此战燕国损失并不太大,更好的消息在于接下来的时间内有关燕国的消息并不多见,也就是说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列强暂时还不会把扩张兼并的重心放在燕国身上,从即位开始,燕武成王将有足够多的喘息时间……

  同年,也就是公元前272年,我们需要关注的另外一个重点则与义渠有关,因为在与秦国僵持数代人之后义渠终于是遇到了大麻烦,而有关义渠的事情,我们不妨从更早的时候作一个简短的回顾。
  早在商朝时,今甘肃、陕西和宁夏一带就已经活动着不少名称各异的游牧民族,义渠戎便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他们与邻近的北方狄人一度为了领土而不断相互攻击,甚至先周的姬姓部落也曾经与他们频繁发生冲突;
  周朝建立之后,从穆王到宣王的西周诸位天子多次派兵攻伐义渠等戎族势力,典型如宣王在后期曾经不断调兵攻伐戎人,虽然『王料民于大原』,也就是说不少戎族被西周安抚并安置于大原地,但宣王的中兴还是溃于千亩之战,义渠戎则是当时为数不多未被西周『归化』的势力;
  随着义渠戎和先周南迁后的遗民杂居而产生的文化风俗上的融合,义渠也在不断学习当时周朝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幽王却被犬戎杀于郦山之下,于是平王东迁,义渠趁着周王室内乱正式建立方国,这才正式有了义渠国。

  当然了,毕竟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护驾有功,秦国由此也被封侯并赋予征伐戎、狄之全权,由此开启的则是秦国对西戎一带的兼并之路。
  直到秦穆公的称霸西戎,秦国可谓『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义渠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不断遭受着来自秦国的冲击。
  随后,秦国东进中原的梦想被晋国无情破灭,到了春秋末期以及战国初期,秦国倒也把更多心思放在了西戎一带的持续经营上来,随之而来的则是秦国与义渠的冲突开始变得更加频繁激烈。

  比如公元前471年,义渠还曾向秦厉共公行贿示好;
  不过眼看其它西戎小国比如大荔被秦国兼并,转眼到了公元前444年秦厉共公便发兵讨伐义渠并俘获其国君;
  此后,义渠在经过14年的积蓄于公元前430年对秦国发起大规模进攻,一度直逼雍都,秦国内政混乱的背景下,义渠与秦国也算有来有回。

  随着商鞅变法的深入推行,秦国与义渠国力上的差距飞速拉大,虽然此后义渠臣服于秦国,秦国却已经到了除非中原各国联合抗秦才会示好义渠以此求援的地步,于是就在公元前318年前后五国伐秦时公孙衍成功说服义渠国君联合攻秦,义渠果真也在李帛偷袭而大胜秦军。
  然而,大败秦人于李帛并没有为义渠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倒仅仅只是在公元前314年秦军便大举向义渠发起进攻,结果是义渠25座城池被夺,其实力至此大大缩小。
  所以,公元前314年之后到公元前272年之间的几十年里,秦国和义渠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切都得从公元前306年秦国进入秦昭襄王元年讲起,因为这一年起宣太后开始摄政,她对义渠的征讨策略有不同的意见,比如宣太后认为怀柔政策也是不错的,甚至是为了拉拢义渠王,私通一下也是可行的,如此一来,局面就变得更加『刺激』起来……
  1182 秦灭义渠
  1182 秦灭义渠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元年。
  当时,秦武王举鼎身亡不久,这是第一个意外;
  秦惠文后与秦惠文王妾室芈八子就继承人问题展开争夺,公子壮以及芈八子之子公子悝、公子芾等人均有机会成为秦君,最终即位的却是尚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也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这是又一个意外。

  除开赵武灵王的支持并亲自派人将公子稷送回秦国之外,芈八子与公子稷的母子关系是两人后来分别被称为宣太后与秦昭襄王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在朝中已经颇具权势的宣太后异母弟魏冉则是整件事情得以顺利进展的又一保障。
  意外的是,秦昭襄王虽然即位时已经18岁,宣太后竟以秦王年少而亲自摄政,更意外的是,母子二人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似乎为了谁是秦国第一人一直在『内斗』,典型如魏冉后来出任秦相的五上五下……

  毫无疑问,由于宣太后的摄政,秦昭襄王为了摆脱母亲在政治上的束缚不停在做各种尝试。
  不过幸运的是,毕竟血浓于水,有一点可以确认,宣太后的摄政对于秦昭襄王的人身安全并没有太大的威胁,甚至为了秦国的长远考虑,宣太后也在默默的付出,甚至作出自己的『牺牲』。

  宣太后是如何牺牲的呢?
  话说秦昭襄王继位不久,义渠王前来朝贺,此时的义渠被秦军攻下25座城邑不久,国力大损却仍保留一定实力,如何处理义渠问题,宣太后当时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决定与义渠王私通先……
  没错,年龄上来看,30出头的宣太后为了拉拢义渠、稳住义渠王,不但是与义渠王私通,而且还为义渠王先后生下两子。

  结论一:生两子一事表明宣太后与义渠王的私通可谓『长期可持续』,义渠王久居秦国也不是没可能……
  结论二:以宣太后为参照点的话,秦昭襄王与义渠王可谓『儿子』与『父亲』的关系,有了这层关系,义渠再联合中原诸侯似乎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结论三:从秦昭襄王元年起,秦国在中原一带可谓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吞并魏、韩大量领地的同时楚国不少区域也纳入秦国账下,某种程度上讲,义渠对秦国威胁的丧失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
  此时,秦昭襄王已经年过五十,宣太后也已经是年近七十的高龄,按道理宣太后与义渠王应该到了『收心』的年纪,不过正是这一年宣太后再次向义渠王示好,并召其来秦国会面……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三十余年的关系下来,宣太后与义渠王莫非有了不一样的感情?
  其实不然,引诱义渠王入秦后不久,宣太后随即派人杀之于甘泉宫,秦国则趁势大举发兵一举灭亡义渠,并在其的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
  至此,义渠正式成为秦国的一部分,秦国在西北地区的势力也有了很大的扩展。

  秦灭义渠整件时间的过程来看,宣太后不惜与义渠王私通而稳住义渠的怀柔策略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来为秦国在中原的扩张提供了更加稳定的环境,二来也为秦国吞并义渠提供了足够长的准确时间。
  所以,宣太后与义渠王的私通究竟是秦国政治上的需求,还是源于丧偶后宣太后生理上的需求?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秦灭义渠一事绝非仅仅诱杀义渠王这般简单,当时秦国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灭亡义渠,秦国上下曾紧张了很长一段时间。
  比如秦昭襄王在不久后就对一个人说道:我早该向您请教了,但是正好遇到处理义渠事件很紧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而脱不开身。
  好在秦昭襄王顺利的处理完义渠的事,接下来他也得抽空见一见这个人,而这个人我们应该也不算太陌生……
  1183 范雎奔秦
  1183 范雎奔秦

  由于宣太后对义渠王的『牺牲』,秦昭襄王在即位以后的三十多年里赢得了西北一带的宝贵和平时期,再加上秦国长时间的准备,秦军最终在诱杀义渠王后一鼓作气吞并义渠,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从年轻守寡迈入古稀之年的宣太后无疑显得最为传奇。
  不过,有关宣太后的传奇大概也就到此为止,因为一个人的出现,秦国政治结构将出现重大的调整,宣太后与秦昭襄王谁是秦国第一任的话题也将就此结束,这个人就是魏大夫须贾的门客范雎。
  区区一名门客,范雎缘何有如此大的能量,还得从他的一段离奇经历说起。

  话说魏国人范雎早年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接连碰壁,最终只得委身于大夫须贾门下,前途看起来也并没有太大起色。
  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亦有陪同,两人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事情虽然没有办成,齐襄王倒是听说范雎很有口才而相当赏识,甚至派专人给他送去黄金十斤,以及牛肉美酒若干礼物。
  本来吧,范雎一开始坚决推辞不敢接受齐襄王的馈赠,但是在须贾的强烈要求下,范雎将黄金送回之后还是不得已收下了牛肉美酒。
  然而,范雎的麻烦也就开始了……

  原来,一来须贾任务原本完成得就不够顺利,二来自己的门客却受到齐襄王的赏识,须贾认为一定是范雎偷偷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了齐国,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于是乎,回到魏国之后,须贾一方面心里恼怒嫉恨范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好交差,于是就把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汇报给了魏相『魏齐』。
  魏齐听了须贾的汇报后当下大怒,立即下令毒打范雎,打得范雎那是胁折齿断,当场范雎就死了过去。

  范雎就这样死了?
  很显然,当时范雎是在装死……
  不过,蒙混过关也不是这么容易的,范雎假死之后,魏齐派人用席子把他卷起来又扔在厕所里,还让宴饮的宾客喝醉了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污辱范雎的同时可谓杀一儆百,警告各位不许效仿范雎。
  至于范雎到底在齐国有没有叛国的行为,魏齐表示既然须贾说有那就是有,调查不调查并不是重点……

  魏齐等人恣意肆虐一番过后,也算是范雎命大,卷在席里的他偷偷对看守说道:您如果放走我,日后我必定重重地谢您。
  好在看守的确有意放走范雎,并赶紧向魏齐请示不如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正巧魏齐喝得酩酊大醉,于是答应了这个要求,随即看守把『死人』扔掉,范雎得以活了过来。
  然而没多久,魏齐又后悔把范雎当死人扔掉,赶紧再派人搜索范雎,范雎还能活多久又成了问题……

  当然了,范雎不死已经是注定的事情,我们就不卖关子了,这不魏国有个叫『郑安平』的人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他们一面隐匿躲藏,范雎一面还化名为『张禄』,肋骨被打折、牙齿也被打断的范雎总算是幸运地活了下来。
  公元前271年,秦谒者,也就是替秦昭襄王掌管传达等事的近侍『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假装差役接近并侍候王稽,两人有了一番对话。
  王稽问道:魏国有贤人愿意跟我一起到秦国吗?
  郑安平表示贤人肯定是有的,比如自己乡里有位叫张禄的先生想求见王稽并共商天下大事,问题在于张禄有仇人,所以不敢白天出来。

  王稽当即表示晚上见面也是可以的,于是趁着夜里郑安平带着张禄拜见王稽,一番『面试』过后,王稽发现范睢确实是个贤才,三人也就约好在『三亭冈』『今河南开封市一带』南边会合共赴秦国发展。
  范雎西行秦国之路由此开始,前路虽然仍不明朗,但死过一回的范雎好歹也算迎来新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