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水心 2018-07-09 16:48:21
顶顶o(* ̄︶ ̄*)o。今晚更不?
-----------------------------
更 可能会晚点
1184 富于王室
话说秦谒者王稽辞别魏国,路径三亭冈南边时化名张禄的范雎早已守候多时,王稽二话不说载上范雎,很快也就进入秦国国境。
到了这一刻,大难不死的范雎应该算是彻底安全了吧?
其实不然,车至边境『湖邑』『今河南灵宝县一带』时王稽一行远远望见一队车马从西边奔驰而来,麻烦来了……
范雎问道:那边过来的是谁?
王稽答曰:这是秦相穰侯去东边巡行视察县邑。
范雎赶紧表示自己还是赶紧先躲车里,毕竟他早就听闻秦相魏冉独揽秦国大权,关键还十分讨厌收纳各国的说客,如此碰面的话,只怕魏冉会对其羞辱三分……
果不其然,两队人马相遇时魏冉打听完关东局势变化情况后还专门问起王稽有没有带什么说客一起回秦国。
魏冉看来,范雎这样的说客一点好处都没有,不过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
当然,王稽表示自己可不敢带什么说客回秦国,于是两队人马各自告别而去,范雎成功躲过一波羞辱……
有意思的是,就在魏冉一行离开后不久,范雎却赶紧跳下车来,他对王稽说道:我又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处理事情多有疑惑,刚才他已经怀疑车中藏有人,只是忘记搜查,说不定马上会为没有搜查车子而感到后悔。
魏冉到底有没有后悔?
王稽队伍继续行走了差不多十几里路的时候,魏冉还真就派了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范雎成功躲过又一波羞辱……
终于进入秦都咸阳,王稽向秦昭襄王详细汇报了自己的出使情况,并趁机进言道:魏国有个叫张禄的先生,此人是天下难得的能言善辩之士。他说秦国如今处境十分危险,只要采用他的策略就能化险为夷,但是这些不能用书信传达,所以我专门把他带到秦国来了。
『危于累卵,得臣则安』,王稽对范雎的转述既强调了秦国的处境,又说明了自身的价值,似乎是一份难得的『自荐书』,也体现出了范雎作为说客的辩才,秦昭襄王那边又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秦昭襄王这些年来几乎把中原各大强国打了个遍,最近又为兼并义渠忙得不可开交,他压根就不相信秦国危于累卵的说法,对于范雎的这套话也是根本就不相信……
于是乎,好不容易才见到秦昭襄王的范雎虽然拨开乌云,却又并未重见天日,他在秦国仅仅只是住到了客舍,吃着粗劣的饭食,一如在须贾门下那般混着惨淡的日子……
转眼到了公元前270年,范雎在秦国混了也有一年多的日子,秦国另一位称作『客卿灶』的人倒是更加值得关注。
这一年,秦国客卿灶领兵攻打齐国,攻占齐国的刚『今山东泰安市宁阳县一带』、寿『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一带』两地后就把它们都送给了穰侯魏冉。
客卿灶为什么会把刚、寿二地送给魏冉?
原来,自宣太后与魏冉联手拥立秦昭襄王之后,两人就操纵大权并一度积极推行封君制:
比如秦昭襄王同母的两个弟弟公子芾、公子悝分别被封于泾阳与高陵,后来秦国持续扩张时泾阳君公子芾又改封于宛,高陵君公子悝则改封于邓;
还有比如宣太后的同父弟芈戎先封华阳,后又改封新城,而功劳一向卓著的魏冉一开始则因封于穰地而称为穰侯,宋国被灭之后魏冉又在公元前281年将当时十分富庶的陶邑纳为自己的封地。
一方面是宣太后朝廷内专制,穰侯外事上专权,另一方面又是泾阳君、高陵君之流坐拥封地过于奢侈,以至于出现『富于王室』的尴尬局面,所以说秦国高光的背后秦昭襄王也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辛酸……
事实上,原本客卿灶攻占齐邑刚、寿就是为了讨好魏冉并谋求进一步扩大封地的小目标,甚至达成小国之长、比肩五霸的大目标。
魏冉野心如此之大,吃了粗茶淡饭一年多的范雎似乎终于找到了能够真正打动秦昭襄王的理由……
@善水心 2018-07-11 09:21:44
又没更,失望(╯▽╰)
-----------------------------
呵呵 小姑娘偶尔理解一下啦
昨天忙到晚上十点才回 打开电脑就犯困,实在写不出点东西来了...
1185 善厚家者
客卿灶曰:攻齐之事成,陶为万乘,长小国,率以朝,天下必听,五伯之事也。
自秦孝公时期变法图强以来,秦国国势日益强大,尤其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其领土范围已非当年秦国所能比。
然而,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三十七年,站在秦相魏冉的角度,客卿灶是这样对穰侯说的:自秦王把陶邑封给您,至今您在秦国已经掌权好几年了。如果您能攻下齐国,封地陶邑作万乘大国就指日可待了,这样您就可以成为小国之长,诸侯无不俯首听命,这是可以同春秋五霸相比的啊!
如果不攻齐呢?
客卿灶又表示富庶的陶邑实在是众诸侯虎视耽耽的对象,不借攻齐来扩大势力的话,从此陶邑恐怕再无宁日。
生死存亡之际,客卿灶举了几个鲜活的例子,比如当年吴国不乘势灭掉越国后来反被越国灭亡,比如齐国不乘势灭掉燕国后来几乎被燕国灭亡,如果穰侯魏冉不在遇到时机的时候建立功业,一旦秦国局势有所变化,比如与齐国联合,到时候只怕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兵法曰: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孙武以为,以势取胜,精确判断未来趋势并提前布局,以此来增添获胜的把握,这才是战略的最高境界。
有了这般建议,于是接下来便有了魏冉下令客卿灶攻取齐国刚、寿二地,事实上,此举本身就是为魏冉进一步扩大其封地封地所服务,所以我们也就不会为客卿灶的一举一动感到意外。
了解到受宣太后庇护的泾阳君、高陵君乃至穰侯、华阳君『富于王室』的情况之后,加之秦相魏冉伐齐只为『五伯之事』,投奔秦国却又遭到冷遇一年多的范雎果断为『自荐书』找到新的切入点。
范雎在上书秦昭襄王时是这样说的:
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则俸禄多,功多则爵位高,能管事的官职大,所以无能者才不敢担当官职,有能者亦不会被埋没。如果您认可我的话,希望您推行并进一步使这种主张得以实现;如果不认可,那么我长久留在秦国也没什么意义。
臣又闻周王室有砥砨、宋国有结缘、魏国有县藜、楚国有和氏璞玉,这四件宝玉虽产于土中,却总被著名的工匠误认为是石头,但它们终究成为天下名器,所以圣明君主所抛弃之人难道就真不能使国家强大?
臣还闻中饱私囊的大夫善于取之于自己的诸侯国,善于使国家富足的,则是从其他诸侯国取利。一旦天下有了圣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得独自富足,因为这样会削割国家而使自我显贵。
范雎一席话,大概包含了这么几层意思:
秦昭襄王是一位明主,他应该是不会埋没人才的,这是其一;
范雎本人好比周之砥砨、宋之结缘、魏之县藜、楚之和氏,虽然大多数人不识货,但不代表没有价值,这是其二;
中饱私囊、善厚其家的大夫是不可取的,一切的一切,还是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这是其三。
三段信息,我们不妨划重点:秦昭襄王好比天下明主,但也架不住泾阳君、高陵君、穰侯、华阳君这么多的善厚家者,偏偏高明的医生能知道病人的生死,圣明的君主能洞察国事的成败,所以秦昭襄王应该也会明白秦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
如此一来,范雎还真就戳到了秦昭襄王的痛处,所以他在结尾非常自己的加了一段话:有些话实在不能写在书信上,还是希望您能赐给我少许时间让我拜见您一次,如果谈话没有效果,我请求伏罪受死。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秦昭襄王当然认为见个面也不亏……
@奥士爱国 2018-07-10 20:25:17
如此大事又讲得似家常故事,且不失于庄严和诙谐幽默,表示很对我胃口的,就是有点少,不解馋啊
-----------------------------
惭愧惭愧
很多人说甭管写的好不好,只要每天能整一堆字出来还保证不断更就是一种本事,我现在觉得还真说的挺对的...
大家晚上好
范雎的这段,我个人花的篇幅比较重,按我个人的看法,秦昭襄王是战国中后期以来极其重要的一位人物,正是在这个时期,秦国几乎打下了统一的基调。
但是,早期因为宣太后的摄政,秦昭襄王虽然在位时间长,但前面大部分时间给后人的似乎都是一种打酱油的形象,究竟是不是这样?
我个人认为其实不是,秦昭襄王很有自己的想法,他也一直想摆脱宣太后势力的羁绊,范雎的出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某种程度上渲染了他的个人魅力。
至于范雎,他在接下来对秦国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个人的经历也十分戏剧性,同样也值得我们多花点时间。
1186 范雎会秦王
话说范雎上书,读完信后秦昭襄王心中大喜,赶紧就向谒者王稽表答了歉意,并派专车迎接范雎,此时范雎在秦国已经等待了一年有余。
有意思的是,到了宫门口眼看就要拜见秦昭襄王时,范雎却故意犯迷糊往宫中巷道里面冲,赶巧的是,秦昭襄王正好乘轿前来,于是跟随的宦官发怒驱赶范雎并喝斥道:大王来了!
大王在哪里?
范雎继续装傻并乱嚷道:秦国哪有什么王?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
范雎这么一刺激,秦昭襄王就尴尬了……
令人意外的是,秦昭襄王倒没有生范雎的气,而是上前迎接范睢,并向他道歉:我本来早就该向您请教了,可是遇到处理义渠的事情很紧迫,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这不现在义渠事件已经处理完毕,我才有机会向您请教。我这个人很糊涂、不聪敏,让我向您敬行一礼。
义渠的事情再紧迫,一年多的时间里想必秦昭襄王也是安排得出时间见上范雎一面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只是秦昭襄王的一个托辞罢了……
不过,秦昭襄王隆重地向范雎行礼且范雎又还礼之后,这天但凡看到这一场景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对范雎不是肃然起敬的,范雎也算迎来了翻身的机会……
旋即,秦昭襄王喝退左右近臣,趁着宫中没有人的时候长跪并向范睢请求道:先生有什么指教我的?
范雎只答:嗯嗯……
停了一会,秦昭襄王又长跪着向范睢请求,范雎继续回答:嗯嗯……
一连三次,秦昭襄王问同样的问题,范雎回答同样的嗯嗯,场面一度很敷衍,以至于秦昭襄王以为范雎这是不打算在秦国混下去了……
范雎内心到底怎么想的呢?
他马上就说道:从前吕尚遇周文王,他只是个渭水边上的渔夫,像他们这种关系属于交情生疏,但文王听完他的一席话便立他为太师,并立即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宫,就是因为他的这番话说到了文王的心坎里。假使当初文王疏远吕尚而不与他深谈,文王得不到吕尚的辅佐就统一不了天下,这样周朝就没有做天子的德望。同样的道理,如今我不过是寄居异国他乡的臣子,与大王交情又生疏,我所希望陈述的都是匡君辅国的大事,我夹在大王与亲人的骨肉关系之间来谈这些大事,虽想进献一片忠心,可也不知大王心里是怎么想的,所以这才大王连续三次询问我而我不敢回答。
总之,范雎表示自己并不是怕死,哪怕今天能陈述的政治主张明天就伏罪受死也决不逃避,毕竟人固有一死,圣明如五帝、仁爱如三王、贤能如五霸都难免一死,甚至向乌获、任鄙那样的大力士终究也要死去。
既然范雎并不贪生怕死,并且愿意为秦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担心的又是什么呢?
范雎以为,伍子胥当年艰难逃出昭关,到了吴国后穷得在街市上到处行乞讨饭,但是后来终于振兴吴国,使阖闾成为春秋霸主;当年箕子、接舆漆身生癞,披发装疯,可是对君主却毫无益处。所以范雎想做的是像伍子胥一样效忠秦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哪怕以后被囚禁起来终身不见秦王,也比箕子装疯卖傻那般要更有意义。
一句话,范雎想要做的就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只要因此秦国得以大治,哪怕是是,他也认为这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乎,秦昭襄王接着长跪并说道:先生您这是什么话啊,秦国偏远、我本人又愚笨无能,先生屈尊光临,这是上天的恩准啊。以后无论事情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都希望您能对我一一指教,请不要再怀疑我的真心了!
有了秦昭襄王的『真心』,似乎接下来就要到了范雎上干货的时候,不过范雎一瞅眼,周围偷听的人还真不少。
有些话,好像还是不方便明说……
1187 远交近攻
范雎说秦王,二人交心过后已然有了基本的信任,所以就在秦昭襄王袒露真心之后,范雎也简要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范雎认为,秦国四面坐拥险要,又有蜀道、函谷关左右局势,以秦军雄师百万、战车千辆,有利就进攻,不利就据守,加上百姓勇敢为国作战,等于是同时兼有地利、人和两种有利条件,实在是建立王业的好地方。
但是,秦国的臣子们却都不够称职,以至于闭关固守十五年,而秦军之所以不敢伺机向崤山以东进兵,全都是因为穰侯为秦国出谋划策不肯竭尽忠心,也因秦昭襄王的计策多有失误之处。
范雎究竟想说的是什么呢?
话到重点,秦昭襄王继续长跪并准备听取自己的失策之时,范雎发现周围不少偷听之人。
惶惑不安的同时,范雎决定先拿穰侯魏冉来试探一下秦昭襄王的态度……
于是乎,范雎凑向秦昭襄王说道:穰侯越过韩、魏两国攻齐刚、寿,这可不是什么好计策。出兵少了吧,就不能损伤齐国;出兵多了呢,反会损害秦国自己。我猜大是王想自己少出兵而让韩、魏两国尽遣兵力协同秦国,想法是好的,可是现在已经看出韩、魏实际并不亲善,想要越过他们的国境攻打齐国真的很合适?
范雎还表示,比如先前齐湣王向南攻打楚国,杀楚军、斩楚将,开辟了千里之遥的领土,到最后齐国还是没能得到一点好处,不是齐国不想捞到楚国的土地,完全是形势迫使它不可能占有,毕竟各诸侯国看到齐国已经疲惫不堪,齐湣王还与田文君臣不合,大家当然就要发兵大败齐国了。
齐国为什么会大败?
范雎的结论是齐国耗尽兵力攻打远方的楚国,反而使韩、魏两国从中获得好处,这就好比兵器借给强盗、把粮食送给窃贼。
所以范雎又持有怎样的观点?
在他看来,秦国真正要做的正是『远交近攻』,也就是说,秦昭襄王应该结交远邦而攻伐近国,如此一来,秦国攻取的每一寸土地都能成为自己的土地。
放弃近国而攻打远邦?
这就好比齐国攻打楚国,哪怕得胜也无法占有,实在是荒谬至极;
正面的例子也有,比如赵国吞并中山,赵国独自吞并中山方圆五百里地后可谓功业建成,名声高杨,天下一时没有谁能侵害赵国三分。
问题在于,范雎的远交近攻又该如何去实现呢?
范雎早就备好答案……
当今天下,韩、魏两国地处中原核心,秦昭襄王如果准备称霸天下,就应当先亲近韩、魏以此接近中原之地控制天下枢纽;随后威逼楚、赵两国,楚国强就亲近赵国,赵国强就亲近楚国,一旦赵、楚归附,齐国必然恐惧;齐国恐惧,必然也会归附,到时候韩、魏两国便可乘势拿下。
尴尬的是,秦昭襄王表示自己早就想到要亲近魏国了,问题在于魏国变化无常、翻脸太快,不是想亲就能亲的……
神奇的是,这道题范雎也有准备答案……
范雎的答案很简单:先说好话、送厚礼,不行就割让土地收买,再不行就找机会发兵收拾,总有一款能见效……
一番精彩而犀利的陈词过后,范雎终于获得秦昭襄王的信任并被授予客卿一职,享有同秦昭襄王一起谋划军事的权力。
当然了,可以剧透一点的是,随后不久秦昭襄王还真就听从范睢远交近攻的谋略而开始接近中原之地。
只不过强大的秦国发现,对于反复无常的韩、魏而言,与其说好话、送厚礼,还不如直接进入最后一步,打就完了嘛……
@catslover 2018-07-14 00:20:15
楼ZHU最近有点勤奋了,表扬一下!
-----------------------------
才看完球赛 今天偷个懒...
@善水心 2018-07-16 21:00:09
世界杯结束了,可以愉快的催文啦~时差姐姐,来组团啊^_^
-----------------------------
这些没有借口偷懒了...
1188 狭路相逢
随着范雎出任客卿,秦昭襄王在军事谋略乃至具体行动上如虎添翼,他在与宣太后以及秦相魏冉的『内斗』中也将会有更加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不过,紧接着上演的并不是秦伐魏或者秦伐韩等好戏,而是秦国遭遇到的一场败仗。
准确点说,这将会是奠定一位名将历史地位的经典战役,秦国在这场战役中『难得』做了一回配角,这位将领便是赵奢。
公元前280年,白起攻占战国代地、光狼,赵奢亦曾领兵攻占齐国麦丘,白起开启战国名将之路的同时,赵奢同样已经崭露头角,只是秦国与赵国对话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赵奢的经历。
一年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门客出身的蔺相如横空出世强行挽回劣势,随后蔺相如又与廉颇上演了将相和的好戏,蔺相如为上卿、廉颇为将,二人一文一武映衬的是赵国此时国富兵强的景象。
与此同时,另一位将领同样值得关注,这便是一年后攻取齐国麦丘的赵奢。
强调一点,出任赵将之前赵奢不过是一名征收田租的官吏,而且差点因为得罪平原君赵胜而被杀……
原来,赵奢在征收田租时尽职尽责、不畏权贵,哪怕平原君家拒绝缴纳,赵奢也要依法处治,甚至一口气杀了平原君家里九个当权管事的人。
平原君赵胜此时是怎么想的呢?
平原君很生气,当即就要杀死赵奢来解气……
有意思的是,赵奢非但不怕,反倒趁机劝说道:您在赵国可是贵公子,如果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法令,法令就会削弱;法令削弱,国家就会衰弱;国家衰弱,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
所以问题就来了,赵国灭亡了,平原君赵胜又能怎样保有家族财富和地位呢?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赵胜很快就明白赵奢的话很有道理,为了家族地位,赵国就必须强盛;赵国要强盛,像他自己这样有地位的人就更应当奉公守法以使国家上下公平,于是赵胜得出一个结论:赵奢很有才干……
赵奢有才,赵胜倒也不再打算杀他,而是转手推荐给了赵惠文王,于是赵奢便负责掌管全国的赋税,以至于赵国上下赋税公平合理,民富而国库充实。
归根结底一句话,一直到这里赵奢干的其实就不是将领该干的事……
公元前269年,秦国派中更『胡阳』讨伐赵国『阏与』『音同饿,今山西武乡县一带』,理由是赵国不履行与秦国交换城邑的协议。
当然了,地理位置来看,秦国此时与赵国相去甚远,秦军想要伐赵,就必须先取道韩邑『上党』『今山西长子县一带』。
偏偏阏与地势险要,原本属于韩国,一来距离赵国都城较远,二来道路艰险狭窄,秦军驻扎阏与一带后赵军救援起来同样很是困难。
救,还是不救?
赵惠文王召见廉颇,廉颇表示很难援救……
随后赵惠文王又召来乐毅同族『乐乘』,乐乘的答案和廉颇一模一样……
从廉颇和乐毅的角度来看,他们更多考虑的还是行军作战的现实问题,从赵惠文王的角度来看,他更多需要考虑的则是赵国的全局,于是被召见的人又换作了赵奢。
赵奢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其实也就是赵奢『两鼠斗于穴中而将勇者胜』的通俗说法,一句话,赵奢认为应当救援阏与,而赵惠文王也很快任命赵奢为将。
一位善于征收税赋的将领,在道远、地险、路又狭的战役中会是怎样的表现?
我们不得不剧透一句,他的表现丝毫不弱白起、廉颇等四大名将……
@catslover 2018-07-17 21:13:14
赵奢也是个开挂的人物啊
-----------------------------
要不时差姐姐举报他?
1189 阏与之战
兵法曰: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两军交战,乱源于对方治军更加严整,怯生敌军更加勇敢,而弱小皆因对手更加强大,阏与之战,廉颇、乐乘纷纷认为赵军救援难度太高,被任命将领的赵奢又会如何解阏与之围?
赵奢的选择只有一个字,拖……
话说赵军离开国都邯郸仅三十里地之后赵奢就下令驻屯原地,并一再增筑营垒,此时秦军则驻扎于武安西面。任凭秦军击鼓呐喊,甚至赵军侦察请求救援武安,赵奢也只管坚守营垒,一连二十八天不曾迎战……
赵奢不敢与秦军交战?
这不他还专门下令:敢为军事进谏者,杀无赦。比如那个请求急速援救武安的赵军侦察人员就被斩首示众……
一面是阏与被围,一面是赵奢驻扎于邯郸附近,秦军怎么就驻扎在武安一带了?
原来,早在公元前281年时秦军一度攻下赵国蔺、离石、祁三地,赵惠文王随即派了『公子郚』到秦国去做人质,并请求用焦、黎、牛狐三城来交换蔺、离石、祁。
再后来,秦国虽同意了赵国的请求,赵国在交出城池的时候却耍赖了……
赵惠文王送话道:蔺、离石、祁这三国地方离赵国很远,离秦国很近,因为先王的圣明和先臣的努力赵国才有了这三地,我不如先王,连国家都治不好,实在是顾不上蔺、离石、祁,所谓交换城池都是大臣们干的,我一点也不知道。
于是乎,因为赵惠文王的爽约,这才有了秦昭襄王大怒并派中更胡阳讨伐赵国阏与,而阏与原来就乃险要之地,胡阳在围困阏与的同时为防止赵军出兵救援,当时还发兵向东直插武安,此地距离邯郸不到百里,也正是胡阳的布局使得廉颇、乐乘连连叫苦。
所以问题就来了,喊着『狭路相逢勇者胜』口号的赵奢怎么突然间就不勇了?
甚至随后有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还好酒好菜好生款待一番后把他遣送回去……
其实答案很简单,赵奢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和秦国玩『两鼠斗于穴』的勇者游戏,而是从一开始就停滞不前而且还增修营垒,为的是造成赵军坚守此地仅仅只为保全邯郸,绝无收复阏与之心的假象。
于是乎,就在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汇报之后,秦军上下放松警惕之时,赵奢当即下令士兵卸下铁甲,以最快速度向阏与进发。
两天一夜过后,赵军已经抵达距离阏与50里的地的前线,这与此前二十八天的坚守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了,赵奢继续下令安营扎寨、增修营垒……
一面是赵军的急行,另一面则是发觉被骗的胡阳,于是驻扎在武安的秦军不得不全军火速赶来增援,也就是这个时候,熟悉阏与一带的兵士『许历』站了出来,他希望为赵奢提出一些军事行动上的建议,哪怕是为此被杀。
很显然,赵奢此时不再需要迷惑秦军,许历自然也就不会被杀,他说到: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但是现在他们赶来而且士气很盛,将军您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否则必定会失败。
怎么才能严阵以待?
许历表示,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
随后,赵奢果断采纳许历的主张,立刻发兵万人抢占北山制高点,就在秦军赶来争夺北山时,赵军坐拥地势之礼俯击秦军,同时赵军主力也从外围包夹秦军,一时间秦军大败而四散溃逃,失去主力作为后盾的阏与之围自然也就解除。
过程来看,阏与之战,喊着狭路相逢勇者胜口号的赵奢实际上给秦军传递的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军情,麻痹完秦军之赵奢率先于胡阳作出行动,并对闻风而来的秦军作出精准打击,实为赵奢奠定名将地位的经典之战。
同时,不畏生死而坚持要献计的许历同样也值得后人铭记,尴尬的是,对于成名之后的赵奢后人往往记得更多的却是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儿子……
@catslover 2018-07-18 21:48:29
瞅瞅今天楼ZHU来不来
-----------------------------
我猜应该能来吧
1190 田单不服
阏与之战,赵奢并不急于领兵救援,而是驻扎邯郸附近并营造出一副坚守国都的假象,如此一来,廉颇与乐乘所认为的不利局面也就随着秦军的松懈而轻易化解,进而为赵军偷袭并占据有利地形一举击溃秦军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自武安君白起横空出世以来,秦国强势扩张的背景下,秦军难得一次成为战场上的配角,而此战真正的主角无疑正是赵奢。
随后,阏与的包围被解除,赵军胜利回国,赵惠文王也在大喜之下为赵奢封号『马服君』,值得一提的是,许历也因立下奇功荣升国尉,自此,赵奢在国内与廉颇、蔺相如职位相同,一代名将地位由此确立。
有意思的是,就在阏与之战后不久,马服君赵奢与齐国安平君田单有过一番精彩的交谈。
田单看来,赵奢的大胜倒也不是那么值得大夸特夸……
田单:不是我不喜欢将军您的用兵策略,我只是不怎么敬佩您使用太多的兵员打仗。我听说帝王用兵不超过三万人,天下就能归服,可是将军您动辄十万、二十万的出动。使用的兵员多了,百姓就不能很好地耕种,粮食也要从别国买入,远距离输送还不能保证军队的供应,这简直就是不攻自破、坐以待毙的办法,也是我所不能佩服的。
即墨绝地一战,田单以火牛阵击溃燕军,从而为齐国的光复吹响号角,当时的特殊情况下,田单的确没有使用大量兵士就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对于田单的质疑,赵奢却是这样回应的:看来您不仅不通晓用兵之道,也不明了如今的军事形势啊。
田单:……
赵奢何出此言?
在他看来,吴国干将之剑可谓绝世宝剑,以肉试能断牛马、以金试则断盘匝,但是把它靠在柱子上砸也会折为三段,垫在石头上砸更是会碎为百片。以三万兵力去对付强大的秦军,这就好比把宝剑靠在柱子上、垫在石头上砸它一样。
况且,赵奢表示虽然干将锋利无比,但是如果剑背不够厚,剑尖就无法刺人;剑面不够轻薄,剑刃又无法断物,如果同时具备了这样的剑背和剑面,但是没有剑环、剑刃、剑珥、佩带等辅助之物,那就只好手持剑刃去刺物,这样一来剑还没有入物,自己的手指就先被割断了。
赵奢以干将为例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赵奢认为,以前天下分成很多个诸侯国,纵使大城邑的城墙不超过三百丈,人口也多不过三千家,用训练有素的三万军队攻城当然不太困难。可是以前众多的诸侯国已经归并成为七雄,它们动辄召集十万兵力,能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只要持续几个年头,就会出现齐国被燕攻破那样的状况。
赵奢又认为,到了现在大城方圆千丈、户口上万,如果没有十几、二十万的兵力作为像剑环、剑珥这样的配合部分,只想凭借三万的兵力去攻城,只怕是连城的一角都围不住,至于进行野战,这点兵力就更加不够了。毕竟齐国动用二十万兵力攻楚,花了五年时间才结束战争;赵国出动二十万兵力灭中山,同样整整打了五年才告成功。
一句话,时代在变,战争的规模与形态较之过往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田单绝境爆发固然值得称道,但在赵奢看来,田单的军事理念乃至眼界已经是远远落后于时代。
当然了,对于赵奢的观点,田单本人同样也表示认可……
而我们想说的是,这大概也是齐国逐步没落而赵国却人才济济的一个缩影。
不过,既然赵奢内能掌管全国赋税,外能带兵打仗,军事理论造诣也是非常不一般,甚至地位也不在廉颇之下,为什么后来战国四大名将的名单里面唯独没有赵奢一席?
不得不说的是,赵奢虽然在阏与之战中大放异彩,甚至紧接着在与田单的交谈中表现出过人见识,但是除此之外,赵奢留下来的经典似乎也就乏善可陈了。
毕竟嘛,江湖地位是需要时间与军功不断累积的……
@Cassie向阳花 2018-07-19 08:15:30
顶
-----------------------------
向阳花好
@善水心 2018-07-19 12:34:11
顶顶o(* ̄︶ ̄*)o
-----------------------------
小姑娘好
不好意思,今天临时有事笔记本没带,资料全存那里面的,晚上可能真更不了啦
@群体使人愚昧 2018-07-20 08:28:10
楼主老朋友了,披个马甲来看看你。
-----------------------------
晕 这是哪位世外高人?
@举头望苹果 2018-07-20 14:07:15
突然想到,古代方言更多,先祖们交流无碍也是牛
-----------------------------
有这层因素,当时各地语言区别应该还是蛮大的,尤其是秦国和楚国这样的国家在发音上会更加明显。
1191 秦换太子
阏与大败,秦军后撤,随后赵奢与田单的对话更加说明赵军的胜利绝非偶然,赵奢的军事素养也绝不容忽视。
值得一提的是,秦、赵两强对话的过程中,魏国同样亦扮演了比较关键的作用。当时,赵奢率兵援救阏与,魏安釐王则派『公子咎』率精锐驻扎于安邑,魏军有效牵制了秦军,从而为赵军的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于是乎,就在归国途中怒火中烧的秦军还顺便攻打了一下魏国的几地,只是廉颇迅速领兵救援,秦军再次大败……
华阳一役,秦国大败魏赵联军,斩首十三万,还有二万余人被沉于黄河之中;
阏与一役,赵军速战速决,坐拥北山地势之后秦军四散溃逃,随后报复魏国的行动中又再次被廉颇击败。
两场交战,秦、赵各有胜负,共同点是秦将胡阳均有参与,区别则是白起并没有出现在后一场战役当中。
出道以来未尝败绩的白起为什么没有参与阏与之战,结合范雎获得秦昭襄王信任加上后来范雎与白起关系不佳的传闻来看,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问题……
当然了,纵观阏与之战整个过程来看,虽说这是战国中后期以来秦国为数不多的败仗,同时也是奠定赵奢地位的经典一战,但是整个战争仅仅只是围绕区区阏与之地,此战的失利对于秦国的实力尚没有本质上的削弱,对于范雎主推的远交近攻战略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
这不,紧接着在公元前268年秦国就继续对魏国下手了……
公元前268年,秦昭襄王三十九年,魏安釐王九年,秦昭襄王采取范睢的计策,派『五大夫绾』讨伐魏国,并攻占『怀地』『今河南焦作武陟县一带』。
提一点,五大夫在秦国二十等爵中位列第九,比起熟知的大良造要低不少,甚至比起阏与之战时出任中更的胡阳也要低上四级。
仅从秦军主将的爵位来看,攻占怀地一役规模应当不会很大,秦国的目的也当是秉承范雎的主张率先『亲近』魏国。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怀地一役规模不大,此事又会对秦、魏两国的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里插播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情,秦太子突然去世,而且死在了魏国……
公元前267年,秦昭襄王四十年,秦『太子悼外质于魏死』,也就是说在魏国做人质的太子悼去世。
太子悼为什么会突然死于魏国?
原因并不是太好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秦昭襄王想要迫使魏国服从于秦的计划看起来也绝非出兵讨伐就能轻易解决……
既然秦伐怀地仍不足以使魏国归服,甚至太子悼还意外死在魏国,秦国到底还有没有办法收服魏国?
其实还是有的,比如继续打魏国……
紧接着就在公元前266年,秦国再度攻打魏国并攻占邢丘,连续搞定怀地和邢丘之后,魏国终于是再度站到秦国阵营。
魏国的问题倒是解决了,可是太子悼以死,继承人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通常情况下这个问题都很简单,标准答案是再立一个太子……
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其子『安国君』被封于太子,史称『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嬴姓,赵氏,名柱,距离他正式被称为秦孝文王为时尚早,我们不妨暂且称之为太子柱。
某种程度上来讲,秦、魏的冲突很可能导致了太子悼之死,间接为太子柱的上位创造了契机,但是他也不用高兴太早,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后来我们发现,这位太子柱加起来一共也就当了三天的秦王,比太子悼也就强了那么一点……
@善水心 2018-07-21 21:37:49
楼主周末好呀~
-----------------------------
小姑娘好 忙的我都没注意到今天是周末...
大家晚上好
很快我们就会进入长平之战,这几乎可以说是秦国奠定统一基调的一战,关于此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去讨论。
秦国为什么会赢得最终的胜利,不同角度有很多原因,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其中一点,也是此前被讨论不多的一点。
1192 更新换代
从赵奢成名阏与,到太子悼身死魏国,秦国接连遭遇不顺,很明显的是,这与赵国的强大有着直接关系。
事实上,继赵武灵王之后,赵惠文王同样也是一个有为之君,虽然初期先有沙丘之乱的动荡,又有李兑为相时期的专权,但接下来他大胆启用乐毅为相,拜蔺相如为上卿,又有廉颇、赵奢等人为将,加上赵奢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因此也就维系了国富兵强的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赵惠文王对外不仅以理折服强秦,还在不断攻取齐、魏两国土地,以此不断完成扩张。
比如公元前283年,廉颇伐齐并攻占阳晋,随后被封为上卿,此时六国伐齐不久而乐毅仍在不断攻占齐国城邑;
比如公元前280年,赵奢攻取齐之麦丘;
比如公元前276年,廉颇攻占魏国几地,次年又攻取魏国防陵、安阳;
比如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取齐国昌城、高唐;
还有比如公元前271年,蔺相如带兵伐齐并一度攻至平邑等等。
总之一句话,秦昭襄王即位几十年以来,随着齐、楚等国相继没落,秦国不断进行兼并战的进程当中,最大对手俨然独余赵国。
正是这种背景下,也就有了公元前269年秦国以赵国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派中更胡阳伐赵,然后有了阏与之战。
赵奢曰:两鼠斗于穴中而将勇者胜。
令胡阳尴尬的是,赵奢还没有彻底表现出勇的一面,秦军就已经被假象迷惑而锋芒大折。
同时此战的进程还充分表明,秦、赵两强相遇之时,除了绝对的实力之外,两军将领的军事素养,乃至两国决策者水平的高低才是胜败的决定性因素。
然而,范雎又曰: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
于是乎,虽然秦军遭遇大败,但在远交近攻策略的影响下,秦昭襄王紧接着还是连续派兵攻打魏国怀地、邢丘,魏国也终于是在压力之下重新投入秦国阵营。
所以问题就来了,合纵连横形势几经变化之后,秦、赵等强国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拉拢韩﹑魏等国对战局的影响,前面才有廉颇救魏,赵国难道会眼睁睁的看着魏国『叛变』而撒手不管?
很遗憾,恰好这个时期赵国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直接影响到赵国各项决策的走向。
什么样的事有这么重要?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在位共计33年……
赵惠文王一生的成就自然不用多说,幼年赵武灵王『强行』退位之后,虽说赵国历经短暂的混乱,但在步入正轨之后一直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并且显得愈发强大,这点显然与赵惠文王的能力密不可分,而他在启用蔺相如、廉颇等人时的不拘一格也是亮点所在。
随后,其子『赵丹』即位,史称『赵孝成王』,值得一提的是,赵孝成王即位任用平原君赵胜为国相。
赵国在二人的引领下究竟会更加强大,还是一如魏、齐、楚等国盛极而衰?
需要时间来进一步给我们答案……
有意思的是,就在赵国更新换代之后,秦国马上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莫非秦昭襄王也去世了?
其实也不是,公元前265年,秦安国君任命为太子柱的同年,宣太后去世并安葬于郦山。
到了这个时候,被束缚几十年的秦昭襄王终于有了足够的空间去证明谁才是秦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