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1193 范雎为相
  @举头望苹果 2018-07-20 14:07:15
  突然想到,古代方言更多,先祖们交流无碍也是牛
  @catslover 2018-07-20 23:27:07
  楚国在先秦还被看作蛮夷,方言跟北方的所谓“华夏”差别比较大,但是楚国毕竟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所以跟南方其他地区方言比,方言跟北方方言差别并没有那么大。现在的北方方言,虽然听上去都不一样,但是互相之间基本都听得懂,交流不成问题。其实看一看,方言之间的差距和距离中原文明的核心地区的距离基本成正比。像大胡建的大胡州,一个市有两种方言的情况,北方人见都没见过,我们山东人跟河南人,还有苏北的徐州人......
  -----------------------------
  早期语言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甚至可以看成是民族与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

  比较早期的时候,华夏部族与戎狄蛮夷部族在文化、语言上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会随着不断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弱,比如边境的百姓可能双边的语言都懂一点,比如战争会导致人员的相互流动,甚至还比如通婚等等,语言差异的问题始终都会存在,但是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会构成大的障碍。
  周朝以后,分封制使得周朝各诸侯一开始是在相对统一的一个系统内进行,所以当时也有自己的“普通话”,也就是博士提到的雅言,比如孔子广收各国弟子,讲学的时候就主推雅言,总体而言,当时中原在语言上还是会有一定标准会规范的。

  当然了,“方言”这个东西始终是存在的,而且读音随着时代的变化可能早已失传,例如春秋时期田氏代齐的先祖陈完改姓为田,据说这两个字读音是比较接近的,比如当时齐国的“口音”是很重的,比如楚国人的语言也不是那么好懂,于是有了“楚人齐语”,也就是楚国人学习齐国话闹出笑话的故事。
  另外,当时吴、越虽然离楚国很近,但是他们的语言和楚国区别也是挺大的,但是总体而言,这对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会构成太大的障碍,国与国之间更加看重的,很显然还是利益二字。
  1193 范雎为相

  话说秦国夺取魏邑邢丘之后,赵国又遇国君更替,也就是在这个空档魏安釐王的策略已经开始向秦国倾斜。
  搞定魏国,接下来秦国该怎么办?
  按照范雎的建议,自然是轮到韩国了……

  客卿范睢是这样对秦昭襄王说的: 秦、韩两国地形犬牙交错如交织的刺绣一般,秦国伸进韩国的土地如同树干中生了蛀虫、人患了心腹之病,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给秦国造成祸患最大的正是韩国。
  秦昭襄王这次又说了,本来他也早就想拉拢韩国的,偏偏韩国不听……
  于是乎,范雎说道:您只要派兵攻打『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一带』,那么『巩地』『今河南巩义市一带』通往『成皋』『今河南荥阳市一带』的道路就被堵住;北面再切断太行山的要道,那么上党『今河南长治市一带』的军队就不能南下,如此一来韩国就会被分割成三块孤立的地区而有灭亡的危险,韩国又哪里敢不听呢。

  秦昭襄王以为,范雎的这个建议实在不错……
  唯一要提醒的是,搞定韩国的事情也会像搞定魏国一样要稍微等上点时间……
  总之一句话,范雎『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的策略十分契合当下秦国的扩张态势,而范睢也一天比一天更加得到秦昭王的信任,信任到二人之间终于可以就一些『敏感』话题展开讨论。

  这不,有一天范雎就趁机建议道:我在崤山之东居住的时候,只听说齐国有孟尝君田文,从没听说齐国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以及高陵君、泾阳君,从没听说秦国有秦王。所谓独掌大权的称做王,决定国家利害的称作王,掌握生杀大权的称作王。如今太后独断专行、毫无顾忌,穰侯出使国外从不报告,华阳君、泾阳君处事决断无所忌讳,就连高陵君任免官吏也从不请示,百姓处在这四种权贵的统治下,所以我才说秦国没有秦王啊。
  秦昭襄王当然深知大权旁落为秦国带来的隐患,甚至还知道给自己所带来的危险,毕竟即位以来的四十多年来他一直就是这么过的……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范雎和秦昭襄王都清楚秦国当前的内政状况,范雎又有没有好的办法呢?
  范雎接着分析:果实太多,会压折树的枝干;枝干折断,会损伤树根。同样的道理,封地过于强大,会威胁到国家,大臣过于尊显,会使君主卑微。比如淖齿管理齐国,就抽齐湣王的筋,把他吊在房梁上折磨了一夜才死;李兑统治赵国,把赵武灵王关在沙丘,一百天后活活饿死。
  于是结论就来了,如今秦国四种权贵的所作所为,和淖齿、李兑一类性质没有任何区别。
  换句话说,再这么下去的话,秦昭襄王指不定就会死得和齐湣王、赵武灵王一样惨,而拥有秦国的恐怕也将不再是秦昭襄王的子孙……

  范雎一席话,秦昭襄王终于是如梦初醒、大感惊惧,提前预知到自己的『结局』之后他甚至都不需要范雎再给自己提供任何办法。
  为什么呢?
  因为秦昭襄王赶紧就废弃了宣太后,穰侯魏冉、高陵君公子悝、泾阳君公子芾以及华阳君羋戎也通通都被驱逐出国都。

  有意思的是,魏冉在相印被收回且遣送至封地陶邑时,为魏冉拉东西迁出国都的车子竟有一千多辆。
  到了国都关卡,守关的官吏在检查他的珍宝器物时发现珍贵奇异的宝物比秦昭襄王家里的还要多。
  『善厚家者取之于国』,魏冉用他的亲身实践充分证明范雎的言论是正确的……

  当然了,在范雎的劝谏下,秦昭襄王终于是下定决定加强王权,宣太后、穰侯等人的权势全被剥夺,与此同时,随着魏冉离去,公元前266,秦昭襄王改立范雎为相,属于他的时代正式到来。
  1194 庸芮之谏
  1194 庸芮之谏

  公元前265年,赵孝成王元年。
  赵国进入赵孝成王的统治时代之后,由于宣太后以及穰侯等人的失势,某种程度上讲,秦国也正式进入到秦昭襄王的统治时代,这是秦昭襄王在位的第四十二年。
  也正是这一年,太子柱成为秦国新任太子,而宣太后则在同年黯然去世,随后安葬于郦山『今陕西西安东北霸陵一带』。

  对于后来人而言,活着时候的宣太后已经足够传奇,她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等级仅仅为『八子』的侍妾做起,在秦武王意外去世后果断与秦惠文后就继承人一事展开争夺,并在魏冉的支持下赢得最终的胜利。
  需要强调的是,宣太后的传奇绝不仅仅只是在于为身在燕国做人质的秦昭襄王谋得秦王一职,更是在于宣太后以秦昭襄王还太年轻为由自主持朝政,这一主就是四十余年的时间。
  年轻二字本身就已经很牵强,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余岁的年纪,这个理由总归是站不住脚的吧……

  当然了,作为周朝以来首位『垂帘听政』的强权女子,宣太后既可以在韩大夫尚靳请兵救韩的讲荤段子,也可以为怀柔义渠而与义渠王私通,甚至还生下两子,充分『挖掘』女性执政的最大潜力……
  至于宣太后与义渠王的漫长恩怨情仇究竟是于公还是于私,我们一时无法下结论,不过据说除了义渠王之外,宣太后其实与其他人也有过一些私情。
  比如大夫『魏丑夫』……

  传闻,这位魏丑夫与宣太后有着一段不可告人的故事,大概已是宣太后生命末期的事情。
  眼看生病将死,宣太后发话了:如果我死了,一定要魏丑夫为我殉葬。
  年纪来看,即便保守估计,宣太后此时也绝不下七十,纵使被秦昭襄王剥夺权力,临死前也要惦记着让自己的男宠陪葬,宣太后这心的确是不小……
  唯一的问题,魏丑夫还并不太想死,哪怕是为宣太后殉葬……

  幸运的是,魏丑夫焦虑之际,有一个叫『庸芮』的大夫站了出来,他对宣太后说道:您认为,人死了还会有知觉吗?
  宣太后答曰:不会。
  好了,庸芮接着说道:像太后您这样无所不知的人,明明知道人死不会有什么知觉,为什么还偏要自己所爱的人和无知觉的死人葬在一起呢?如果死人能知道点什么的话,那么先王早就不知道该多么生气了。
  庸芮劝谏的套路巧妙至极,他仅仅想要表达的是:所有的一切,死去的秦惠文王都是看在眼里的,宣太后最好还是收敛一点……
  于
  是乎,宣太后终于是取消了令魏丑夫殉葬的命令,不过又另一人还是在这一年死去,这个人就是前秦相魏冉。
  友情提醒,宣太后殉葬的名单里面没有他……
  凑巧的是,就在秦昭襄王免去魏冉相国职务,并责令泾阳君等人一律迁到自己的封地后不久,魏冉死于陶邑并安葬于此,结束了自己起起落落的一生,而秦国随即收回陶邑改设为郡,属于魏冉以及这个家族的辉煌也就此结束。

  某种程度上来讲,一个是母亲,一个是舅舅,宣太后和魏冉在秦昭襄王的即位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削弱各诸侯的同时不断扩张,甚至一度称帝于天下,举荐白起为将的魏冉也是有着巨大的功劳。
  各路诸侯无不俯首称臣,当是穰侯魏冉的功劳,然而,一旦魏冉沉迷于恣意专权、骄傲贪婪以至于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所有的功劳又都比不过现实威胁为秦昭襄王带来的震慑。
  最终秦昭襄王断绝母子情义、割舍舅甥恩爱,原因再简单不过,所有的君王都怕一个词,功高震主。
  魏冉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大家晚上好
  最近天气很热 业务很萧条啊...
  1193 赵惠文后
  1193 赵惠文后

  宣太后去世之后,秦国即将迎来新的一页,这一页由秦昭襄王独立书写。宣太后去世的同年,也就是赵孝成王元年,我们需要关注到的是另外一位太后,也就是赵孝成王的母亲『赵惠文后』。
  为什么要关注赵惠文后?
  原因很简单,赵孝成王即位之后赵国掌权的其实是赵惠文后,一如当年宣太后与秦昭襄王那般……

  公元前265年,秦国继续无视兵不伐丧之礼,派兵连克赵国三座城邑,赵国政权交接之际只得赶紧向齐国求救。
  齐襄王这边倒也不是不答应出兵,只是要求赵国将『长安君』,也就是赵孝成王的弟弟到齐国做人质。
  提一点,长安君乃赵惠文后之少子,赵惠文后心疼幼子的心情多少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赵惠文后并不同意这个条件,甚至放话道:谁敢再提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老妇我一定要唾他一脸。
  比起动不动就要人命来,赵惠文后的这个惩罚条件貌似已经相当『文明』……

  不过,也还是有不怕被喷一脸口水的,比如左师『触龙』就希望拜见太后,赵惠文后只得怒气冲冲地接见。
  然而,触龙进宫后先是小碎步慢慢坐下,然后说道: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已经很久没来拜见您了。我私下想宽恕自己,可是又怕太后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所以很想看望太后。
  触龙如此套近乎,赵惠文后暂时没有唾他一脸的理由……

  于是,触龙接着问饮食有没有减少,太后表示吃饭基本只靠喝粥;
  触龙又说自己最近胃口也不是太好,勉强靠每天散步三四里来增加食欲,太后则表示每天走上三四里地有点办不到;
  直到这个时候,赵惠文后依然对嘘寒问暖的触龙没有唾上一脸的动机……

  眼见太后脸色稍有缓和,触龙继续说道:我那小儿子『舒祺』年龄小,没出息,可是我老了,心里又很疼爱他,希望他能补上黑衣卫士的空缺来保卫王宫,所以才冒着死罪向您禀告。
  太后了解到,舒祺年仅十五岁,年纪并不大,而触龙却愿意在自己没死的时候将小儿子托付于自己,两人之间似乎有了共同点,于是太后问道: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
  听到肯定的回答后,太后很高兴,但是她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还是女人爱得更厉害些……

  足够的铺垫之后,触龙终于进入主题:
  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为他们考虑得周到长远。太后当年送燕后远嫁,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想到她要去那么远也是心疼,可是燕后远嫁以后哪怕太后想念女儿,在祭祀的时候仍然祷告『千万不要让她回来』,就是希望她过的好好的,子子孙孙都能继承王位;
  反观儿子,从现在上推到三代以前,赵国每位君主的子孙有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到后来都已经没有在位的了,而且还不只是赵国,各国诸侯这种情况也十分普遍。

  为什么会这样呢?
  触龙认为就是因为他们的子孙地位尊贵但没有功勋,俸禄优厚却没有劳绩,偏偏拥有的贵重宝物又太多了。又是尊贵的地位,又是肥沃的土地,还有许多贵重的宝物,一旦父辈辞别人世,子孙因不能为国立功而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他们自然也难在国内长久立身。
  所以结论就来了:赵惠文后坚持不希望远嫁的燕后重回赵国,反倒是不准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这是她疼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的表现。

  问题是赵惠文后对这个结论持怎样的态度?
  赵惠文后当然认为长安君才是自己的最爱……
  只是,触龙从关爱赵惠文后的身体健康开始,一步一步引入幼子这个话题,并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爱他就让他做人质。
  赵惠文后无力反驳,最终还是为长安君备了一百辆车到齐去做人质,齐国随即出兵……
  @catslover 2018-07-25 23:55:13
  战国策里真有很多好文章……
  -----------------------------
  恩 所以我很愿意挑选里面可信度较高 又比较有营养的故事出来
  1194 无民则无君
  1194 无民则无君

  触龙成功说服赵惠文后,长安君动身前往齐国,而齐襄王随后兑现了出兵的承诺,秦军给赵孝成王带来的压力也随之接触。
  这里面,触龙巧妙的劝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赵惠文后从溺爱幼子到忍痛为其『长远打算』的转变同样令人深刻。
  唯一比较尴尬的大概也就只有赵孝成王,一如秦昭襄王当年即位时处于权力真空那般……

  有关赵惠文后,还有另外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同样与齐国有关,我们不妨一并了解一下。
  话说齐襄王派使者问候赵惠文后,太好这边书信还没有打开就向使者问道:今年收成怎样?百姓过的好吗?齐王也无恙吧?
  问题都与齐国民生有关,态度也很是诚恳,然而使者却不高兴了,因为在他看来齐襄王才是最重要的,问题顺序的颠倒有点先卑后尊的意思……

  太后倒也不是完全不懂礼仪之人,她是这样解释的:话不能这样说,如果没有收成,百姓就没法繁衍生息;如果没有百姓,又哪来的齐王?
  如此来看,赵惠文后把百姓至于国君之前,倒也颇有几分『进步』的味道在里面,接着她又问道:齐国有隐士『钟离子』,他还好吧。他主张让有粮食的人有饭吃,没粮食的人也要有饭吃,有衣服的能穿衣,没有衣服的想办法也要给他们衣服,这是在帮助君王养活百姓,齐王为何至今没有重用他?
  毕竟齐襄王没有重用钟离子,所以我们对他的事迹了解的的确也是很少……

  不过,赵惠文后倒是对齐国的情况相当了解,比如齐国『叶阳子』主张抚恤鳏寡孤独,振济穷困不足,这也是为齐王存恤百姓,只是齐国也没有重用;
  还有比如孝女『北宫婴儿』摘去耳环玉饰,一心奉养双亲坚持不嫁,用自己的孝道为百姓作出表率,可惜齐国也没有对此作出褒奖。
  赵惠文后认为,钟离子、叶阳子这样的隐士不受重用,北宫婴儿这样的孝女不被接见,齐襄王是没法抚恤百姓、治理好齐国的。

  对了,赵惠文后还专门提到一个叫做『子仲』的人。
  这个人在上对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治理家业,又不和诸侯交往,这是在把百姓朝无所事事的方向引导,赵惠文后以为齐襄王早就该处死他了……
  总之一句话,仅从赵惠文后对待齐国使者,以及针对齐国国情的一番点评来看,她对治国之道的确有着独到的认识。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某种程度上来讲,孟子和活跃时间稍晚的赵惠文后在这一点上可谓不谋而合。
  所以,赵惠文后的摄政对于赵国而言究竟是好还是坏,这还是一件不太轻易好下结论的事情。

  只是,赵孝成王与秦昭襄王虽然在『开局』上有着一定的相似,但在执政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区别,秦昭襄王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才彻底摆脱宣太后的束缚,赵孝成王仅仅只是在第二年就完成了这一点。
  因为,公元前264年,赵孝成王二年,赵惠文后去世了……
  短短两年时间,赵惠文后展现了自己的魅力,但没能为赵国带来深远的影响,这件事情究竟是好还是坏,同样也是一件不太轻易好下结论的事情……

  顺带提一点,公元前265年,齐襄王与赵惠文后有过几个故事之后先一步去世,在位共计十九年,随后其子『田建』即位,史称『齐王建』。
  齐襄王在位的时间里虽然齐国一举收复失地,但更多的功劳还是与田单有关,齐襄王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在落魄时期和君王后的那段爱情故事。
  对了,齐王建即位之后,君王后又将会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位太后……
  @Cassie向阳花 2018-07-27 11:26:20
  顶
  -----------------------------
  向阳花好
  1195 秦围陉城
  大家晚上好

  近期某些内容介绍的比较细,看起来比较"琐碎",我个人其实是有自己的想法,毕竟秦赵两国事关国运的长平之战即将开打,而影响长平之战最终走向的其实包括很多因素。

  所以,我希望能够尽量多从不同层面全方位的对比两个国家在当时局势中的状态,期望能够更加立体的了解到很多此前各类资料介绍不多的东西。
  1195 秦围陉城

  公元前264年,齐国进入齐王建元年,由于齐王建当时年幼,齐国国事均由太后,也就是君王后来决断。
  当然了,以公元前284年齐襄王被群臣拥立而立太史敫儿女为王后、随后不久君王后生田建一事来看,齐王建即位时应该已有十几岁,年龄与当年的秦昭襄王相仿。
  换句话说,从宣太后、赵惠文后以及君王后摄政的共同经历来看,十几岁的国君都还算『未成年』,哪怕是行将举行冠礼……

  从齐襄王到齐王建,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
  其一,齐王建这样的称呼并不太常规,事实上,齐王建还有着齐废王、齐共王等不同的称呼,尤其齐废王的贬义色彩相当明显,这当然与齐王建后来的经历密不可分;
  至于齐王建后来有着怎样的经历,我们稍后再提……

  其二,齐王建即位之后,田单成为赵国国相;
  还在公元前265年时,齐安平君田单曾率领赵军占领燕国中阳,随后又带兵占领韩邑『注人』『今河南汝州市一带』,联系公元前269年阏与之战后田单与赵奢的一番交谈来看,田单应当在赵惠文王在位的末期便已投奔赵国。
  至于田单为什么会从齐国来到赵国,似乎值得深思……

  其三,齐国国力今非昔比,摄政的君王后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可谓小心谨慎,尽量不与秦国发生正面冲突,这样一来无疑就利于秦相范雎远交近攻策略的进一步推行。

  于是乎,同年,武安君白起领兵攻打韩邑『陉城』『今山西曲沃一带』,继魏国之后,搞定韩国一事正式付诸于实施。
  因为白起的参与,陉城一役的结果似乎不会有太多意外,事实上,秦军不仅顺利攻占陉城、斩首五万,而且还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继续巩固扩张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白起围攻陉城之时,范雎曾经向秦昭襄王提出过『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的策略。

  什么叫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原来,范雎看来,攻伐敌人有『攻人』和『攻地』之分。
  土地往往是国君最为爱惜的财富,而国君又往往是臣子们心甘情愿为他卖命的,纯粹的攻地,等于是进攻国君最爱惜的土地,又与那些心甘情愿卖命的人去作战,难度自然是极大的,这个观点与孙子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谋而合。
  范雎还强调,从前穰侯魏冉就对魏国进攻了多达十次,最后也没能击溃魏国,不是因为秦国弱而魏国强,正是因为魏冉对魏国的进攻仅仅停留在了攻城夺地的阶段。

  于是问题就来了,何为攻人?
  简单点说,就是要在谋略上战胜敌人,这与孙子的『上兵伐谋』又可谓一脉相承。
  所以秦军又该对韩国既攻地又攻人?
  范雎认为,以秦国的实力全力灭韩自然也是可行的,但是代价同样不会少,所以不妨借韩相『张平』来促成这件事情:包围陉城时,如果张平在韩国势力大,那么他会私自割让韩地来与秦国作交易,如此一来,可以通过使韩国不断割地的方式让其逐步走向灭亡。

  如果张平势力太小?
  那么秦国就施压让韩国赶走张平,换一个韩相重复以上步骤……
  总之一句话,范雎主张以『伐谋』为上策,辅之以『伐兵』、『攻城』,加上秦军又有白起这样的杀神坐阵,自从乐毅破齐导致齐、秦东西称帝的均衡局势彻底破灭以来,秦国毫无疑问是当下最强之国。

  秦国还有没有强大的对手?
  很显然还是会有的,这便是前面我们不断提到的赵国。
  论军事,秦、赵两国各有千秋,一旦两国正式交锋,应当也就代表了战国以来的最高军事水准……
  @辉阳的幸福生活 2018-07-28 07:12:26
  服了,女性视角
  -----------------------------
  ???
  1196 太行山道
  1196 太行山道

  陉城一役,白起围攻陉城并斩首五万之余,范雎攻人与攻地并举的策略恐怕才是秦国最为可怕之处。
  如何才能更加『高效』蚕食乃至吞并周边邻国,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各大强国掀起新一轮合纵抗秦的运动,这也正是范雎『远交近攻』的高明所在。
  回顾近年来秦国的表现,从范雎获得秦昭襄王信任直至出任秦相,地处中原中心位置的魏、韩仍是秦国跨出第一步的重点。

  如何才能顺利征服魏、韩二国,秦国表现得可谓相当有耐心:
  公元前268年,秦昭襄王听从客卿范雎计谋,派五大夫馆讨伐魏国怀地,算是在危险的边缘进行试探;
  此役规模不大,但还是引来赵将赵奢、齐将『鲍佞』以及楚军的三国合纵出兵,秦军随即暂停对魏国的进攻,在魏国做人质的秦太子悼随后突然去世也为这次伐魏平添一丝阴影;
  但是,仅仅只是在两年之后,赵国遭遇丧事之际秦国再次攻占魏邑邢丘,拿下魏国不再成为问题。

  紧接着先有宣太后与魏冉的去世,又有范雎正式出任秦相,于是秦国下一步的战略转移到韩国。
  公元前265年,范睢任秦相的第二年,秦国向东一举拿下韩邑『少曲』『今河南沁阳市一带』、『高平』『今河南济源县一带』;
  公元前264年,白起攻取韩邑陉城,斩首五万;
  结合连续两次伐韩来看,秦军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显,就是要在北面切断太行山要道,斩断韩邑上党南下与韩都新郑之间的联系,再发兵攻打荥阳,将韩国切割为三块孤立的地区,从而逼得韩国臣服于秦。

  以秦国的角度来看,秦军可谓温水煮青蛙,与远方各国保持友好的同时逐步兼并周边领土;
  从魏、韩的角度而言,虽然每次面对秦军出击压力巨大,但是损失的也不过是几座城邑,比起灭国尚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问题在于,一旦秦国的吞并从量变转为质变,魏、韩终将还是会走向灭亡,对于这个问题,信陵君魏无忌其实已经看得相当透彻……

  当时,魏安釐王执意亲近秦国,甚至打算帮助秦国攻伐韩国,以期收回原来的土地,魏无忌是这样说的:秦人和狄戎习俗相同,有虎狼之心,贪婪凶狠,好利而不讲信用,不识礼义德行。只要有利,连亲戚兄弟都不顾,简直像禽兽一样,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秦人不施厚恩、积大德,就连秦王的母亲宣太后也忧愁死去,秦王的舅父魏冉功劳再大还是被驱逐,秦王两个弟弟没有罪过,也一再被削夺封地。对亲戚尚且如此,何况是仇敌之国?
  从信陵君的角度,他说的很多都是事实,虽然秦昭襄王也有着自己的『苦衷』……
  此外,信陵君还强调,秦国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即便灭亡了韩国,日后必定还会另起事端,既然要另起事端,肯定也要找容易、有利的目标。

  越大山、跨黄河,穿过上党攻打赵国,很可能是重复阏与一败;
  取道河内,向邺城和朝歌,横渡漳水、滏水,与赵军决战于邯郸郊外,恐怕重演知氏那样的灾祸;
  取道涉谷,行军三千里,攻打楚国关塞,走的路太远,攻打的地方太难;
  取道河外,背向大梁,右边是上蔡、召陵,与楚军在陈城郊外决战,秦国估计又不敢。
  所以说,秦国是一定不会先攻打楚国和赵国的,同样的道理,秦国更不会攻打更远的燕国和齐国。

  如果韩国真的被灭,秦国接下来会打谁呢?
  排除法用过一边,剩下的只有魏国……
  不过更为现实的问题在于,不管魏国站哪边,秦伐韩似乎已成定局……

  公元前263年,武安君白起伐韩并攻占南阳,随后白起又切断太行山道,上党与韩国的联系被切断。
  抵抗或者投降,上党守『冯亭』需要作出一个艰难的抉择。
  @善水心 2018-07-29 10:01:54
  楼主周末愉快!居然全勤!表扬啊!
  -----------------------------
  帅的人都已经睡了

  更帅的人还在为全勤做最后的挣扎...
  1197 黄歇守舍
  1197 黄歇守舍

  公元前263年,武安君白起伐韩,随着太行山道被切断,上党俨然孤城一座,在与韩都新郑道路阻断且韩军无法救援的不利情况下,上党守冯亭究竟该何去何从,这不仅事关上党归属,更与韩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不过,在具体介入上党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先插播一条消息……
  公元前前263年,楚顷襄王去世,在位共计三十六年,随后太子完出任楚君,史称『楚考烈王』。

  还在楚怀王时期,太子横在秦国做人质时杀死秦大夫而私自逃亡回国,后来太子横成为楚顷襄王,他在即位前的这一段经历让人印象深刻;
  楚怀王被扣留秦国之后,楚顷襄王在群臣拥立之下结束齐国人质身份而回国称王,随即楚国宣布新王已立,从而导致秦昭襄王要挟楚怀王求地不成,引发的则是秦军从武关而出大败楚军,斩首五万的同时攻占十五座城邑,他在即位之后的这一段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
  又两年,楚怀王逃跑失败最终病死秦国,尸体被送还楚国之后秦国被众诸侯谴责不义,秦、楚两国关系转冷,不过仅仅几年之后白起于伊阙狂胜韩、魏,且斩首二十四万之众,秦昭襄王携余威向楚国约战,希望两国能痛痛快快打上一仗。
  于是乎,楚顷襄王七年,秦、楚联姻,楚人到秦国迎娶新妇,楚顷襄王以如此方式谋求重新与秦国和好,楚怀王惨死秦国的背景下,这一段经历还是很让人印象深刻……

  后面还有没有什么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呢?
  比如到了楚顷襄王在位的中期,楚、秦两国仍在频繁友好相会,保持亲善关系;
  但是,就在楚顷襄王十八年,楚国一个善用微弓细绳射雁的人一通忽悠之后,楚顷襄王决定『驰骋于千里原野』,联合各诸侯合纵抗秦、甚至一举灭亡周王室的计划浮出水面。
  然而,这个计划尚未付诸实施,一年之后秦昭襄王便大败秦军,楚顷襄王要做的唯有割地上庸和汉水以北一带,而且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接下来,白起连年伐楚,先有西陵被占,后有郢都沦陷,还有先王陵墓被焚,以及巫、黔中相继被秦国占领,梦想照进现实之后,楚顷襄王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和秦国搞好关系才是最要紧的事。
  也正是这个背景下,太子完被派往秦国做人质,黄歇作为陪同一并前行,这是楚顷襄王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72年的事。
  此后秦、楚两国关系趋于稳定,鲜有战事。

  不过问题也来了,太子完不是在秦国做人质的么,怎么就回国做了楚王?
  原来,太子完在秦国作人质时与范雎私交相当不错,楚顷襄王生病之后,黄歇就对范雎说道: 楚王如今恐怕是不行了,秦国不如借此机会让太子回去。如果太子能立为王,他肯定更加侍奉秦国,而且感激相国的恩德,这样既与邻国结好,又让秦国保留了一个万乘大国的帮手;如果不让太子回去,他不过是咸阳城里的普通百姓,楚国改立君王,到时候肯定不会事奉秦国,这绝对不是上策。

  平心而论,不管是对楚国还是对秦国,黄歇的谏言都很有道理,就在范雎将这件事情转达给秦昭襄王之后,他的批复也很明确:让楚国太子的师傅先回去确定病情,回来再作商议。
  如此来看,秦国倒也不完全反对送太子完回楚国;
  但是,秦昭襄王也不急于迅速送太子完回国,显然这是想扣留更久以此索取更多好处……

  不过,自打楚顷襄王病重起,太子完却是一天也等不下去,黄歇清醒的认识到,太子完的兄弟『阳文君』两个儿子都在国内,一旦楚顷襄王去世而太子完不在楚国,被立为楚王的必定会是阳文君的儿子。
  一面是秦昭襄王并不着急,另一面却是太子完十万火急,所以太子完又能怎么办呢?
  黄歇表示,不妨太子完先逃回楚国,这边他来留守应付,能拖多久就拖多久,总之太子完赶紧跑回楚国才是大事。

  于是,没给秦国打招呼的情况下,太子完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提前出关,黄歇则在客馆留守。
  黄歇留在秦国有什么作用呢?
  这不每天他都以太子有病、谢绝会客为由百般推脱,直到估摸着太子完已经逃得足够的远,远到秦军追都追不上……
  @举头望苹果 2018-07-30 17:45:50
  今天的还没开始?
  -----------------------------
  呵呵 最近一般都比较晚
  1198 上党降赵
  1198 上党降赵

  话说太子完混在楚国使者中远远逃离秦国之后,黄歇自觉使命已经完成,于是主动找到秦昭襄王,并汇报道:楚太子已经回去,走得很远了。我当死罪,愿您赐我一死。
  秦昭襄王大为恼火,他会怎么办?
  当然是赐死于黄歇……

  不过,秦相范雎倒是及时站了出来,他劝道:黄歇作为臣子,甘愿为主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太子如果能被立为楚王,日后肯定重用黄歇,所以不如免他死罪放他回国,以此来表示对楚国的亲善。
  所以秦昭襄王会不会答应呢?
  当然会答应了,否则后来也就不会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

  有意思的是,太子完回到楚国之后,楚顷襄王并没有去世,他只得老老实实的先等着……
  哪怕是黄歇被放回楚国,楚顷襄王依然『坚挺』,黄歇只得陪太子完一起先等着……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终于去世,太子完由此正式成为楚考烈王。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元年,为新科楚王顺利即位立下大功的黄歇被任命为楚相,并封为春申君,获赐淮北地区十二个县。
  非王族血统出身,而能贵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靠的是当年劝退秦昭襄王伐楚,靠的是冒着生命危险把太子完送回楚国,智慧与胆识,才是黄歇飞黄腾达的关键,他的传奇故事才仅仅只是个开始。
  当然了,无论楚考烈王,还是黄歇,他们能够顺利回到楚国,秦昭襄王以及范雎的『良苦用心』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秦国所希望看到的,还是秦、楚之间的友好关系,而楚国果然也没有令范雎失望,即位后不久楚考烈王便将『州邑』『今湖北嘉鱼县一带』献给秦国,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仍然有条不紊的在继续进行。

  既然提到远交近攻,『远交』楚国的近况以及态度了解完毕之后,我们当然就得回到『近攻』的现场,也就是韩邑上党。
  公元前263年,白起攻占南阳,并切断太行山道;
  公元前262年,秦『五大夫贲』领兵攻下韩国十座城邑,白起则继续攻打韩国并拿下『野王』『今河南沁阳市一带』,此时的上党与外界通道彻底被切断。

  降,还是抵抗?
  与城中上下商议过后,上党郡守冯亭说道:去都城新郑的道路已经被断,秦军现在每日推进,韩国又无法接应救援,不如以上党去归顺赵国。
  换句话说,冯亭的选择是降,不过降的是赵国……

  为什么是赵国?
  冯亭当然有自己的考虑:赵国如果接受上党,秦国必定会将攻伐的重心转移到赵国;到时候赵国面对秦军,一定又会亲善韩国,韩、赵联手,才能抵挡秦国。
  也就是说,冯亭所希望的是以上党归顺赵国这样的方式将秦伐韩的矛盾转移为秦与赵两大强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为韩国赢得更多的喘息时间。

  于是乎,冯亭派使者向赵国带话:我们韩国无法守住上党,想把它献给秦国,但郡中官员百姓都心向赵国,不愿做秦国的属下。我们现有大邑十七个,愿意恭敬地献给赵王。
  公元前262年,这是赵孝成王即位的第四年,赵惠文后去世之后,这是赵孝成王独掌赵国政权的第二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上党,赵国究竟该要或者是拒绝?
  平阳君『赵豹』认为,接受无缘无故的利益并不是好兆头,赵国不应该接受上党;
  赵孝成王不满意这个观点,于是继续召见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认为,白白得到十七座城邑,这么大的便宜,不要白不要;
  赵孝成王回答很干脆,好……
  @举头望苹果 2018-07-30 17:45:50
  今天的还没开始?
  -----------------------------
  @o弘毅o 2018-07-30 23:25:13
  呵呵 最近一般都比较晚
  -----------------------------
  @catslover 2018-07-30 23:38:04
  正好让我赶上了
  -----------------------------
  时差姐姐这是作弊,毕竟你是早上逮到的我。
  1199 赵占上党
  1199 赵占上党

  对于上党接受与否的问题,平阳君赵豹与平原君赵胜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赵孝成王则显然更加倾向于赵胜,也就是说,赵孝成王是很希望得到上党的。
  提一点,赵豹和赵胜一样,两人都是赵惠文王的弟弟,论辈分均为赵孝成王的叔叔,说话的分量区别不会太大。
  唯一的区别在于,赵孝成王心内更希望听到哪种声音……

  比较神奇的是,上党守冯亭派使者到赵国的三天前,赵孝成王曾经做过一个类似的梦,梦里他穿着左右颜色不同的衣服,乘着龙飞上天,但是没到天上就坠落下来,好在看到了堆积如山的金玉。
  第二天,有个叫『敢』的筮史官被召来占卜,对于这个梦他是这样解释的:梦见穿左右两色衣服,象征的是残缺;乘飞龙没到天上就坠落下来,象征有气势但没有实力,看见金玉堆积如山,象征着忧患。
  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筮史敢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梦……

  很快,上党使者带来官吏百姓都愿意归服赵国的意愿,赵孝成王心中大喜,仿佛如同梦里看到金玉堆积如山那般,于是连忙召见平阳君赵豹。
  赵豹当时是这样解释的:秦国蚕食韩国的土地,从当中断绝,不让两边相通,本来以为得到上党是没有悬念的了。上党之所以不归顺秦国,其实是想要嫁祸于赵国。秦国付出辛劳,得利的却是赵国,这自然是不合理的。
  赵豹还强调,为了蚕食韩国,秦国用最好的战车奋力作战,用河洛之水运送粮食,并分割韩国的土地,秦国的政令已经施行,眼下不是和它为敌的时候,所以上党一定不能接受。

  然而,攻城本已难度相当不低,赵孝成王看来,如今出动百万大军进攻,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得到一座城邑,何况上党这是白送十七座城邑给赵国,怎能轻易就说不要。
  很显然,赵孝成王关注更多的还是梦里的金银财宝,至于筮史敢对梦的解析完全就被无视,所以接下来赵孝成王就要继续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
  平原君赵胜以及赵禹同样认为,上党这么大的便宜不能说丢就丢,于是赵孝成王下定接受上党的决心,并派赵胜前去去接受上党土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现出赵国的重视,赵孝成王还准备封上党守冯亭万户的城邑三座,各县县令千户的城邑三座,且全部世代为侯,以及官吏百姓全部晋爵三级,如若官吏百姓能平安相处,还赏赐黄金六斤。
  所以,上党就此归属赵国?
  意外的是,赵胜前去接受土地的时候,上党守冯亭却流下眼泪并且不见使者……

  冯亭认为,自己不能处于三不义的境地:
  为君主守卫国土,不能拼死固守,这是一不义;韩王把上党归属秦国,我不听君主的命令,这是二不义;出卖君主的土地而得到封赏,这是三不义。
  换句话说,冯亭拒绝赵国的受封……

  既然冯亭拒绝受封,上党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
  事情都到这份上了,赵国当然不愿意眼睁睁看着上党从手中溜走,于是发兵终于还是占领了上党……
  接下来,冯亭来到韩都新郑,并向韩桓惠王汇报道:赵国听说韩国守不住上党,现在已出兵来接收上党。

  冯亭此举究竟又能达成怎样的目的呢?
  这不韩桓惠王很快就给秦昭襄王带话:赵国已经出兵接收上党。
  从秦伐上党,到赵占上党,韩国在中间兜了一圈之后,秦昭襄王果然大怒,下一场战争的主角秦、赵也将正式登场。

  @catslover 2018-07-31 00:20:40
  有时差不用白不用
  -----------------------------
  说的也是
  1120 上党之争
  1120 上党之争

  上党,亦称上地,字面意思来看,也就是居于高处、上面的地方。
  事实上,上党东依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为界、西依太岳山和中条山与河东接壤,它是由群山包围而来的一块高地,自古战略地位就极其重要,以至于有着『得上党可望得中原』这样的说法。
  需要强调的是,正是因为上党之地战略地位高,加之地势险要,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它便已是晋国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到了三家分晋的战国时代,上党地区其实也长期不单属于某个诸侯。

  比如战国初年,上党被韩、魏两国依南北分而占据,于是就有魏上党和韩上党之分;
  再后来,魏国衰落而赵国崛起,上党地区又被赵、韩两国分割为属韩的西上党以及属赵的东上党。
  三晋一度在各自占据的上党地区设置自己的上党郡,随着局势的变动,上党地区的归属问题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所以,继搞定魏国之后,秦国在针对韩国时为什么会如此看重上党?
  还是同样的问题,从秦国的角度来看,上党地区将是东进中原的门户所在,拿下上党便意味着秦国打开了称霸中原的大门。
  所以自公元前265年秦国攻占韩邑少曲、高平起,直到白起数次出兵攻占比如陉城等韩邑,秦军行动均是围绕上党周边地区,为的当然是最终拿下上党。

  值得一提的是,范雎远交近攻策略提出之前,秦昭襄王早已对魏、韩有着深刻的认识。
  秦昭襄王看来,与秦国接壤的韩国国土虽不足千里,但其反覆无常、唯利是图的态度使得秦国实在无法通过结盟来拉拢,于是后来我们看到的便是秦军一路进攻荧阳,一路进攻太行,两路出兵的策略使得韩国形势极为被动。
  本来吧,韩桓惠王一开始也是希望同秦国讲和的,一方面他派人到秦国陪礼道歉,另一方面还准备直接献出上党,只是问题来了,上党守『靳黈』『音同头,三声』仍然坚守职责,要求上党继续全力抗秦,哪怕是为国牺牲也在所不惜……

  靳黈拒不降秦,韩桓惠王又能怎么办呢?
  很简单,更换上党守,后面也就有了火线接替的冯亭……
  于是乎,就在冯亭到上党三十天之后,他作出了前面那个决定:降赵不降秦。

  至于冯亭降赵这一神来之笔究竟是出自他本人,还是他背后的韩国,这倒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又很难回答的问题……
  其一,冯亭的『三不义』之后,上党的交接工作并非水到渠成,赵国方面甚至需要以武力的方式强行占取,从韩国的角度,最大的好处显然是将秦国无法顺利占领上党的矛盾推脱至赵国;
  其二,赵国接收上党之后,冯亭迅速回到韩国并作了详细汇报,随即韩桓惠王又给秦昭襄王带话,秦昭襄王显然也将下一步报复的对象瞄准为赵国;
  其三,冯亭接下来不久还是出现在了秦、赵两大秦国的对峙之中,而且传闻被赵孝成王封为『华陵君』,最后甚至还为赵国战死疆场,所以冯亭在整场大戏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同样引人深思。

  不管怎样,一面是商鞅变法后日益强盛的秦国,一面是胡服骑射后盛极一时的赵国,因为上党之争而两强剑拔弩张之际,秦赵之间的终极一战行将成为战国中后期以来最为值得关注的大事。
  赵国一方,平原君赵胜发兵占领上党的同时廉颇亦领兵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一带』;
  秦国一方,得知赵国占领上党之后大怒的秦昭襄王随即派了白起、『王龁』『音同和』领兵出战。

  决战即将到来,而最终的决战又不会马上到来……
  @善水心 2018-08-02 10:37:48
  楼主,才女去哪儿了?好久没看到她,十分想念啊~
  -----------------------------
  我也纳闷呢 莫非修仙去了?
  1121 廉颇拒秦
  大家晚上好

  说几句题外话 有关长平之战 历来有各种各样的资料、演绎,喜欢看视频的,推荐央视推出好像也没多久的《喋血长平》。
  《喋血长平》算是以赵国为第一视角,这是比较少见的,其侧重点主要在两国国君,以及两军主将的人物刻画上,应该说是比较符合事实,而且刻画的比较成功的。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看,各大视频APP我估计都有,全篇看来下应该对几个主要人物会有深刻的认识。
  另外,我个人手头有一本 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

  这本书篇幅不算长,从几个方面对长平之战也都做了比较详尽的分析,我个人觉得写的挺好的,对于古籍的理解会有很好的辅助效果。
  1121 廉颇拒秦

  公元前261年,赵孝成王五年,而秦昭襄王已是即位的第四十六个年头。
  由于上党之争,两位人生阅历如此悬殊的国君展开正面交战,赵孝成王坐拥主场之利,还有名将廉颇坐阵;
  秦昭襄王手中最大砝码除了强大的军队之外,当属出道三十余年以来未尝败绩的战神白起。

  廉颇拒秦军于长平,秦军又该如何应对?
  很简单,继续打韩国……
  这一年,秦、赵两国的正面大规模交锋并没有如期而至,取而代之的则是秦军攻占韩国『蔺邑』『今河南登封县一带』、『缑氏』『今河南偃师县缑氏镇一带』,很显然秦军还在为两国正面交战做着外围的清理准备工作。

  所以问题就来了,秦、赵两国的冲突明明集中于上党,就在平原君赵胜接手上党之后,廉颇屯兵的地点为什么会是长平?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长平当时是上党乃至赵都邯郸西、南两方交通之襟喉,于赵国而言起到战略屏障的作用。
  秦军此前先是强占以安邑为中心的魏国河东之地,后又攻下以野王中心的韩国南阳之地,对于秦军而言,接下来在与赵国的对抗中无论是进攻上党,又或者直指邯郸,长平都是必经之路。
  换句话说,廉颇固守长平,一来可随时镇守上党,二来更是阻绝了秦军接近邯郸的可能,仅从这个角度而言,到达上党之始即进驻长平的廉颇在战略眼光上有着独到之处。

  其次,回到长平本身,它在整个上党地区具备了诸多军事地理上的优越条件而成为理想的战略重地。
  长平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以丘陵为主,山地次之,平川又次之,主河有『丹河』,又有五大支流呈网状遍布全境,山地既有险可凭,西、北方面又有高于关、长平关、故关等群塞固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更需要提及的是,长平一带的河谷平川十分适合军队大规模调度以及辎重运输,以长平距离邯郸近而离咸阳远这一点来看,镇守长平在战略上是十分利于主军赵国而不利客军秦国的。

  此外,进驻长平地区后,坐拥主场之利的廉颇并不急于与秦军正面冲突,而是依次设置了多达三道防线:
  其一,以『空仓岭』为中心,北至今长子县西发鸠山,南至高平、沁水、晋城交界的武神山一带,南北长约40千米的『空仓岭防线』,这是赵军在上党地区所能控制的最西边,可谓第一道防线;
  其二,依托丹河这道天然屏障沿山构筑的『丹河防线』,这道防线是赵军的纵深主体防线,可谓第二道防线;
  其三,如果把空仓岭赵军防御前哨,丹河看作是主阵地的话,廉颇又在深入赵后方的东北防线构建起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这道防线因沿山亘岭构筑有简易长达百里的石长城而得名,也是关系到上党乃至赵都安危的最后一道防线。

  兵法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按照当时作战的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统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内外的日常开支,使者往来的费用,修缮武器用的胶漆、战车所需的膏油、修甲所需的金革等等,每日须耗费千金。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廉颇坚守长平的高明之处,赵军就是要和秦军打持久战、消耗战,毕竟客场作战的秦军动辄出动几十万的兵力,长期运转下来对秦国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