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春秋史】华夏文明溯源——传说 、历史与文化

  @catslover 2018-08-03 22:09:52
  催更
  -----------------------------
  才来 还没码字 时差姐姐泡杯茶先...
  @catslover 2018-08-03 22:09:52
  催更
  -----------------------------
  @o弘毅o 2018-08-03 22:32:53
  才来 还没码字 时差姐姐泡杯茶先...
  -----------------------------
  @catslover 2018-08-03 23:04:25
  我一杯茶都喝完了
  -----------------------------
  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时差姐姐不妨接着喝...
  1122 秦赵对峙
  1122 秦赵对峙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六年,上党之争后秦、赵对峙的第三个年头,秦军终于开始步步进逼。

  一开始,左庶长王龁领兵由咸阳顺渭河东下,后舍水路由陆路进入上党腹地,战事在廉颇设置的第一道防线,也就是空仓岭防线展开。
  当时,秦军人数众多、士气正旺,赵守军招架不住,很快空仓岭防线便在秦军锐不可挡的攻势下陷落,赵军退守至第二道防线,也就是丹河防线。
  值得一提的是,王龁很快便对上党发起进攻,结果是上党失守,百姓纷纷往赵国逃跑,而在第一道防线已经失守的情况下,廉颇的应对则是继续屯兵长平,并据以接应上党逃窜而来的百姓,至此,上党终究还是成为秦国囊中之物。

  所以,王龁接下来就该退兵回国?
  其实不然,从根本来看,上党之争不过是两个超级大国现阶段各自扩张、兼并所引发矛盾的一个具体体现,秦国以几十万之众的兵力,绝非仅仅只是拿下上党这么简单。
  所以,到了四月,王龁正式向赵国进军。

  理由呢?
  很简单,赵国不应该接收上党的流民……
  然而,秦、赵两军虽然时有交手,而且有一定伤亡,比如赵军侵害了秦军侦察兵,秦军的侦察兵又杀了赵军一个名叫茄的副将,但是与两国重兵对峙相比,这种伤亡又实在不值一提……

  当然了,随着两军的逐步试探,战事也在逐步扩大,比如到了六月的时候,秦军终于是攻破赵军阵地,不仅夺下两个城堡,还俘虏了赵军四个尉官,战果比起杀副将茄来的确是要丰硕了不少,问题在于如果战事以这样的进度进行下去,不知道两国要打到猴年马月……
  对于这个问题,廉颇给出了明确的回应,比如七月的时候赵军干脆高筑围墙,坚守不出。
  不过,秦军在王龁攻坚的指挥下还是有所斩获,不仅攻破了赵军阵地,顺带又俘虏了赵军两个尉官。

  再接下来,廉颇继续固守营垒,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是坚守不出。
  就这样,秦军在先声夺人展露出强大的实力之后,廉颇也充分利用占据的有利地势固守阵脚,任凭王龁实力强而急于战,却也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

  顺带提一点,王龁此前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也已经表现出其勇猛过人的一面,尽管秦军一直处于突击态势,他也陆续为秦军布下了三道防线:
  其一为沿沁河所布置的第一道防线,此防线既有河床谷道便于大部队行军,又有充足的河水供人马饮用;
  其二正是由廉颇构筑的空仓岭防线,秦军攻破此防线之后,易手的空仓岭防线反而由赵国第一道防线变为秦国第二道防线;
  其三则是王龁与赵军隔丹河对峙所构筑的丹河防线,于是丹河水道也就成了秦赵两军所共有天然屏障。

  总之一句话,战国以来,随着战况的升级、战争性质的演变,以及军事理论的丰富,战争的形态已经变得更加复杂,廉颇在审时度势之后并没有选择与秦军正面直接交战,而是依托地势形成相峙局面。
  反观王龁,一面率领秦军连克赵军,另一面也在几道防线的布置中留有后手,名声虽不及白起响亮,倒也颇显出彩。
  最大的问题在于,秦军毕竟远道而来,辎重补给的难度比起以逸待劳的赵军要大上太多,仅这一点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而赵军利于持久之战。

  毫无疑问,事态如果按照廉颇所设计的思路贯彻下去,战局终将会向赵国倾斜。
  唯一的遗憾在于,优势很多时候并不能转化为胜势,因为决定战场最终走向的有太多太多的因素……

  @o弘毅o 2018-08-03 23:24:52
  一泡水,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时差姐姐不妨接着喝...
  -----------------------------
  @catslover 2018-08-03 23:47:32
  你那是什么茶,三泡四泡还精华?
  -----------------------------
  第一泡确实不好喝啊,很多茶叶第一泡味道都出不来,换几次水味道就好了。
  1123 郑朱使秦
  1123 郑朱使秦

  丹河防线,秦赵对峙,由此我们不得不引入一个话题:合纵连横的时代背景下,秦、赵两国为什么会痴迷于长时间『单挑』,既不和谈,也不尽量多拉拢其它诸侯站在自己同一战线?
  事实上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比如赵国国内就一度就同时有过这两种声音……

  当时,赵军长平初战不利,而且还损失一名都尉,按理说都尉之上还有国尉、将军,级别也算不上太高,但是战况还是得到赵孝成王的重点关注,而且一度还召来『楼昌』、『虞卿』等人商议。
  提一点,虞卿并非真名,他本来是赵国一名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曾经穿着草鞋、背着斗笠前来游说赵孝成王。
  仅仅第一次拜见,赵孝成王便赏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对;到了第二次拜见,虞卿就当上赵国上卿,升迁之快堪比当年之蔺相如。

  所以问题就来了,秦、赵事关国运之战,为什么一直不见蔺相如踪影?
  很遗憾,此时蔺相如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太好,几乎已经进入病危状态,对于国家大事实在已经有心无力。
  不过,比起数年前于阏与大败秦军的赵奢,蔺相如的境况竟然还要好上那么一点,毕竟赵奢这时早已去世……

  好了,有关秦、赵两国动态,赵孝成王有问题要问:我军初战不利,都尉战死,寡人想下令全军紧束铠甲与秦军决战,你们认为怎样?
  楼昌以为,和秦军死磕并没有好处,还不如派重要使臣与秦国求和,毕竟和为贵嘛;
  虞卿分析道:楼昌主张求和,是认为不求和的话赵军必败,既然秦军局面占优,控制和谈主动权的就在秦国一方。问题在于,秦国的作战意图是不是要击败赵国军队?
  赵孝成王表示,秦国已经竭尽全力而毫不保留,看样子是下定了决心要击败赵军。
  换句话说,和谈恐怕是没那么简单的……

  所以,虞卿认为,赵国此时要做的应该是派使臣带重礼联合楚、魏,如此一来秦国就会担心天下诸侯合纵抗秦,这样赵国才有和谈的资本。
  简单几句话,虞卿的条理清晰而富有说服力,不亏是见面一两次就能得到赵孝成王信任之人。
  尴尬的是,赵孝成王并没有听从虞卿的意见……

  赵孝成王是怎么做的呢?
  赵孝成王接下来又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求和之事,最终,为表诚意,赵孝成王派贵臣『郑朱』出使秦国,秦国果然接纳了郑朱,秦相范雎甚至还把此事向前来祝贺秦国获胜的各路使臣大加宣扬。
  如此看来,秦、赵三年对峙终将以和平收兵作为结束。

  很可惜,赵孝成王再度召见虞卿并把郑朱出使秦国的情况告诉他时,虞卿的结论相当肯定:和谈不能成功,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

  虞卿何出此言?
  在他看来,天下诸侯为祝贺秦国获胜派出的使臣都已经齐聚咸阳,郑朱又是赵国显贵之人,只要他进入秦国,秦王和范雎一定大肆宣扬,各路诸侯一看赵国到秦国求和,到时候必定不会前来救援,而秦国既然已经知道天下诸侯不会救援赵国,那么和谈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于是乎,对于秦、赵两国的对峙状态,我们不妨先做一个简单的小结:
  从气势上看,王龁统领的秦军无疑战斗力更强;
  从过程来看,秦军战略目标始终如一,而赵国的合纵战略却摇摆不定;
  从局面来看,主张坚守的廉颇倒能充分利用秦军补给困难的症结以逸待劳,甚至有趁秦军疲劳饥饿时后发制人的无限可能。

  至于战局形势究竟会怎样发展,僵局又该如何打破,秦、赵两国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runninghome 2018-08-05 13:16:02
  还有多久战国能结束啊楼主,你写作的时间跨度太大了
  -----------------------------
  哈哈 确实挺大的 如果当初知道要挖这么大坑的话,可能一早就放弃了,不过不管怎样,能坚持到现在不太监我个人还是蛮欣慰的...

  按时间来看,我们会写到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一统六国的那一天,应该也就不到40年的时间了。

  @runninghome 2018-08-05 13:16:02
  还有多久战国能结束啊楼主,你写作的时间跨度太大了
  -----------------------------
  哈哈 确实挺大的 如果当初知道要挖这么大坑的话,可能一早就放弃了,不过不管怎样,能坚持到现在不太监我个人还是蛮欣慰的...

  按时间来看,我们会写到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一统六国的那一天,应该也就不到40年的时间了。

  1124 赵括为将
  1124 赵括为将

  兵法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孙子认为,善攻者,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守者,能使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
  廉颇、王龁三年对峙,以战场的表现来看,我们初步认为廉颇是善守者无疑,而王龁绝非顶级善攻者。

  王龁不善攻,并不代表秦军不善攻,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代表秦国当今军事最高水平的战神白起一直尚未露面……
  廉颇善守,也不代表赵军一定善守,因为有一个人态度很明确,他对坚守营垒的廉颇表达了强烈不满。
  这个人便是赵孝成王……

  原来,郑朱使秦之后,秦国断定赵国已被孤立,和谈自然也就成了空谈;赵军屡次被秦军击败后,赵孝成王又认为廉颇拒不出战源于胆怯而不敢迎敌,甚至一度气得多次斥责廉颇。
  赵孝成王想要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
  当然是赵军摧枯拉朽,彻底击溃秦军,至于此番场景现实不现实,这并不是他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

  也就是这个时候,邯郸城内流言四起,一种观点四处散播:秦国所怕的,正是马服君赵奢之子。
  赵奢的儿子是谁?
  他就是自幼学习兵法的赵括,赵括自认精通兵法,军事领域天下没人比得上他,甚至从前和赵奢谈论用兵之事时,赵奢也难不倒他。

  不过,赵奢生前好像从来就没有因为儿子兵法上的造诣夸上过半句……
  为什么会这样?
  赵括母亲一度也不是很懂,赵奢是这样解释的:用兵打仗,这是关乎生死的大事,可是他却把这事说得太容易了。赵国日后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真要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

  赵奢如此不看好赵括,所以城内的流言到底是谁传播的?
  答案对我们而言很透明,这是范雎派人花重金干的……
  答案对当时的赵孝成王却又很不透明,一面是让自己失望的廉颇,一面是名将之后赵括;一个是廉颇老矣,另一个和自己同样年轻。
  所以赵孝成王的答案是,廉颇下,赵括上……

  颇为滑稽的是,赵孝成王下定决心以赵括取代廉颇为将军之后,赵括正要启程之前,赵母却上书给赵孝成王:不可以让赵括做将军。
  赵孝成王:……
  赵母表示,当初自己侍奉赵奢的时候,赵奢虽为将军,但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君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被他分给下属,从接受命令的那天起便不再过问家事。可是赵括突然就做了将军,还要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们却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君王赏赐的金帛也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而且赵括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能买的全都买下来。

  赵母认为,父子二人心境完全不同,虽然赵奢名声在外,赵括也精通兵法,但还是希望赵国不要派他领兵。
  只是,赵孝成王主意早已拿定,听信流言的他看来,为了死磕秦国,赵括是不二人选……

  赵母还能怎么办呢?
  赵母只得强调一点:如果非要派赵括领兵,一旦他出了什么差错,请求不要连累家人。
  赵孝成王似乎认为这个请求不太过分,而且他对赵军也抱着必胜的信念,所以坚守不出的廉颇还是被拿下,赵军有的新了指示:全力出兵,攻击秦军。
  @jody021 2018-08-06 09:09:52
  越来越残酷,越来越让人欲罢不能,楼主好样的
  -----------------------------
  确实是越来越残酷,好比围棋一样,下了这么多手之后,现在已经进入收官阶段,输掉的不仅是比赛,更是未来。
  @善水心 2018-08-06 13:55:24
  又全勤。不错。再次表扬
  -----------------------------
  哈哈 共勉共勉
  1125 胶柱鼓瑟
  1125 胶柱鼓瑟

  兵法又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孙子一再告诫后来人,打仗终归是件劳民伤财、开销巨大的事情,一旦战争双方相持数年,全国上下更会动荡不安。
  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还有没有一些变通之路呢?
  孙子表示还是有的,那就是用间,也就是间谍。

  孙子甚至还强调,如果因为吝啬爵禄和金钱而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情而遭受失败,那就实在是太『不仁』了。
  孔子之仁,到孙子之仁,从春秋到战国,从礼义到兼并,内涵显然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也正是在这种变化之下,公元前260年7月,廉颇坚守营垒使得战况陷入僵局之后,为了不至于『不仁之至』,秦相范雎不惜派人潜入赵国花费千金之多施行反间计,随即『容易对付』的廉颇果然被赵孝成王拿下,秦国『最怕』的马服君之子赵括也『顺理成章』出任赵军将领。

  值得玩味的是,对于赵括取代廉颇一事,就连重病的蔺相如都不得不发出感慨: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比『胶柱鼓瑟』啊。
  什么叫胶柱鼓瑟?
  意思是用胶把调弦的柱子粘死再去弹瑟,说白了,这是蔺相如在讽刺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而不懂得灵活变通……

  所以问题就来了,谈起兵法可谓滔滔不绝的赵括到底会不会变通?
  这不就在代替廉颇之后,赵括就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原来的军吏悉数也被撤换。
  看来赵括多少还是懂得变通的……

  然而,更需要强调的是,王龁毕竟只是左庶长一名,以如此低的爵位统领几十万秦军与廉颇对峙三年,断然不应该是秦国的常规作战思路。
  秦军想要隐藏的是什么呢?
  两个字,白起……

  也就是赵括上任的时候,秦昭襄王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神不知鬼不觉抵达战场的白起才是秦军当仁不让的主将,而王龁此时自动退居为其副将。
  与此同时,秦昭襄王还下令军中:泄露白起为将军消息者,斩!
  这边赵括在军中推翻全部原先规定且调换军官,并下令出兵攻击秦军的同时,白起对秦军的命令倒也显得异常简单,一个字:逃……

  秦军为什么要逃?
  答案很简单,廉颇已经充分证明丹河防线牢不可破,秦军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先引出赵军。
  于是乎,赵括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那边白起佯装战败退走,一直诱敌深入,直到赵括发现坚守的变作了秦军,而赵军同样亦是毫无办法、无法攻克,这时已是公元前260年8月。

  秦军攻坚而赵国死守也就是7月的事,从守到攻,赵括认真贯彻了赵孝成王的指示精神,局面的变化也就在一个月之间。
  如此变化会有怎样的后果?
  其一,赵括乘胜追击之时,白起却已派了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切断了赵军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也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两支奇兵,共计3万人,为的是且断赵军主力后路及粮道,并形成严密的包围;
  其二,白起下令以秦军精锐袭击,赵军初战失利之后继续坚筑营垒、等待救兵;
  其三,秦昭襄王得知赵军粮道被断后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并将他们全部调往长平,为的是彻底阻断赵国援军及粮运。

  局面进展到这一刻的时候,秦国耗费三年人力、物力的终极目的终于显露出来:全歼赵军……
  @catslover 2018-08-06 23:34:34
  战国时期的秦国,已经彻底被客卿们教坏了,秦穆公那样的实在人儿难找了。
  -----------------------------
  两次商鞅变法影响太深远了,秦国从此走向了一条“功利”之路,为了强大,所有传统的都可以放弃。

  而且,秦国本身就在中原文化之外,谈传统也比较勉强...
  @善水心 2018-08-07 21:48:54
  催文^_^
  -----------------------------
  呵呵 来晚了
  @举头望苹果 2018-08-07 07:12:39
  到统一大中华不远了,还有点舍不得
  -----------------------------
  呵呵 慢慢写 怎么也得还有二个月时间啦
  1126 长平之战
  1126 长平之战

  还是公元前260年,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赵孝成王六年,还是秦、赵对峙的第三个年头。
  不一样的是,时间已经来到9月;
  更不一样的是,主守的一方已经换作赵括率领的赵军主力,而此时赵军断粮已经多达46日……

  还在廉颇主守之时,虽然王龁顺利攻克赵军第一道防线,但又始终不能跨越丹河一步,战局一时不分胜负而胶着。
  甚至在赵军的长时间拖延之下,秦国国内已经有了因无法承受战争巨额开支而濒临崩盘的迹象。
  然而,赵括上任短短几十天的时间里,赵军主力被围、国内无法组织有效救援,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艰难局面下,军中甚至已经出现相互残杀并以人肉充饥的惨烈场景。

  以赵国的角度而言,局面何以至此?
  很显然,不满廉颇主守而又轻信流言的赵孝成王是主因,正是在他的坚持以及一片反对声之下,赵括取而代之并迅速贯彻了其向秦军大举进攻的指示,此策略既冒失,又幼稚,虽然热血,但冰凉的却是赵孝成王此刻的内心……
  当然了,原本就自视甚高的赵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任之后他便将能改的制度悉数改掉,能换的官员全部更换,甚至在被白起诱敌深入之时就连秦军早已更换主将都不知情……

  传闻,赵括主动出击之时,当时军中有八位义士曾经冒死劝阻,奈何赵括坚决不听并怒斩八人,于是就有了『八义士死谏赵括』这样的典故,并在两千多年后留下『八义士谏赵处』这样的碑文。
  除了碑文无声地述说着八位义士当年的壮举,长平一战究竟还留下了些什么?

  眼见援军无望,绝粮46天而军中已经出现以人肉充饥的情况下,为了获得一线生机,赵括下令将赵军编成四队,轮番向秦军营垒发起进攻,一连进攻了四、五次。
  但是很可惜,一来因长时间的饥饿,赵军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二来白起当然也清楚让赵军突围意味着什么,所以即便秦军伤亡情况也不乐观,赵军仍然不能冲出重围。
  随后,赵括派出精锐士兵,并亲自披挂上阵,希望身先士卒能够率领部下做最后的反抗,但是更可惜,赵括很快便被秦军射死……

  随着主将阵亡,赵军顿时方寸大乱,其余赵军上下均向白起投降,对峙三年的『长平之战』在漫长的拉锯战之后迅速走向高潮,最终以赵军主力集体投降宣告结束。
  经此一战,究竟赵军投降的人数有多少?
  流传下来的数据表明,投降的人数有四十万人之多。

  这个数据看起来的确太过夸张,但是正是因为这夸张的人数,白起接下来不得已对赵军俘虏采用了更为夸张的手段……
  当时,白起说道:前不久秦军拿下上党,上党百姓不甘心作秦国的臣民而归附赵国。赵国士兵又变化无常,不把他们全部杀掉,日后恐怕要出乱子。
  也就是说,为了最大限度地消灭对手的有生力量,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换句话说,白起这次没有斩首,而是用欺骗伎俩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

  四十万降兵,被白起悉数坑杀……
  连同前后阵亡的士兵,此次赵军损失四十五万人之众……
  赵孝成王的热血、赵括的自负,换下来的是赵国的举国悲痛,因为在这一场战役过后,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丧事要办……

  对了,长平一战过后,白起专门留下赵军中年纪尚小的士兵共计二百四十人,并放回赵国,他们成为四十五万人赵军仅存的幸存者。
  但是,二百四十位年轻的士兵并不能给赵国带来任何希望,相反,白起并不是怜悯他们,而是想通过他们告诉赵国乃至整个中原:赵国已经没有未来……

  @catslover 2018-08-06 23:53:32
  惟利是图是走不长远的,秦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
  哎 说真的,以史为鉴这话很多时候都是空谈,再多的反面教材摆在面前,还是会有前赴后继的人去效仿,这真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
  @善水心 2018-08-08 10:23:31
  哎,可怜的白起。
  -----------------------------
  小姑娘这视角有点独特啊 可怜的对象居然是白起
  1127 大长篇之长平之战
  1127 大长篇之长平之战

  长平三年鏖战,终以秦国获胜而告终,胡服骑射以来军事力量一度无比强大的赵国可谓元气大伤,能够独立与秦国全方位进行对抗的诸侯已经荡然无存,而在赵括如他父亲赵奢所述带领四十五万赵军走向深渊之后,赵孝成王倒也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他并没有对赵括之母痛下杀手。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年轻的赵孝成王输掉的不仅只是一场战争,更是赵国长远的未来。

  与此同时,作为春秋、战国以来,乃至几千年中华封建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早已成为一场经典案例。
  无论从国家决策层面,或者军事将领战略层面,这场战争都凝聚着太多的得失与教训,可回味,可总结。
  亦可作为茶余饭后的高级消遣。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会由秦、赵两国共同主导?
  春秋以来,五霸轮番坐庄,彼时周礼尚未被完全摒弃,兵法策略仍然处于萌芽状态,国与国的兼并主要体现在大吃小,鲜有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生死交锋,直到尾声的越灭吴,仍是越国趁其国内空虚而偷袭为主,难谈大场面。
  战国往后,各国积极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各个层面都有了不同的进步与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的基础之下,各国在经历几百年来不断的割据、兼并之后对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割据兼并所带来的扩张或者生存问题同样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

  经过一系列合纵连横的试探之后,魏、齐、楚相继衰落,而此时各诸侯中真正具备绝对实力者,其一当属两次商鞅变法而日益强盛的秦国,另一边是赵武灵王时期军事领域大胆改革后的赵国。
  从赵武灵王『诈自为使者入秦』,到范雎『远交近攻』,天下逐步趋于统一的基调下,秦、赵两国最终唯有一战。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赢得战争的会是秦国?
  宏观的角度来看,商鞅变法深入而久远,即便商鞅被杀,其变法依旧在秦国推行并且发扬光大;
  赵武灵王虽然雄极一时,但沙丘之难后其军事改革成效大打折扣,终究靠着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一干人才得以维系辉煌。

  更难能可贵的是,秦国的改革绝不止于军事,商鞅变法更是一场从经济到政治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国几代人的努力之后,其整体国力和兵力优势在众诸侯中优势越来越大,传统强国则在不断冲击之下纷纷掉队。
  所以,虽然长平之战以秦攻韩上党开始,到秦、赵整整三年对峙,哪怕赵国充分利用主场地形优势,真正长时间处于攻势地位的仍是秦军。
  赵国之所以会输,因为赵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坚守,秦国之所以不会输,因为局面真到了不得已的情况下,头脑清醒的秦昭襄王还可以下令撤退……

  所以,长平之战究竟是秦国的胜利,还是秦昭襄王的胜利,或者说长平之战究竟是赵国的失利,还是赵孝成王的失利?
  自秦孝公推行变法以来,秦惠文王、秦武王以及秦昭襄王无不对当世格局有过重要影响,秦国也在几代国君接力之下愈发强盛,尤其秦昭襄王即位之后因宣太后摄政有过长达几十年的隐忍,即便如此,秦昭襄王在得到范雎相助后仍能追寻前人的脚步建立霸业。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毫无疑问,无论战前战时,秦国的连横战略以及远交近攻都是始终如一、坚定不二,秦昭襄王在整个长平之战过程中可谓全力以赴,密切注视着战场上的一举一动,在范雎、白起、王龁等人的密切协同之下,秦国最终抓住赵国致命失误一举奠定胜局,因此这既是秦昭襄王个人的胜利,同时也是秦国几代人共同努力的丰厚回报。

  反观赵国,某种程度上来讲,直到廉颇被罢免之前,赵军在长平做得已经足够出色,长时间的消耗之下,秦军已经开始出现疲态,赵国理不当吞下最后的苦果;
  但是,年轻的赵孝成王太过急于证明自己,太过急于展望胜利,以至无视一片反对声音,忽视基本的客观规律,最终不得不为惨败买单,因此这是赵孝成王,而非赵国的失利……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长平之战过后,整个赵国都成了灵堂所在,纵使赵孝成王百般后悔,早已无济于事。

  事已至此,我们所关心的下一个话题:假如赵国一开始不接受上党,是不是局面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诚然,冯亭献地,有『嫁其祸于赵』的因素在内,赵接上党,也有赵孝成王贪『无故之利』的成分在内,如果赵孝成王一开始就听从平阳君赵豹的观点放弃上党,秦国也就不会将火力集中于赵国,自然也就不会有长平之战。
  但是,秦伐魏、秦伐韩所有的立足点都是范雎所提出的远交近攻,先有占领魏国河东部分地区,后有攻取韩邑少曲、高平、南阳、野王等地,等到韩、魏毫无招架之力乃至逐步走向灭亡之时,三晋之一的赵国很显然就将是秦国的下一目标。
  事实上,自秦攻上党起,秦国主攻的方向就已经直指赵都邯郸,即便赵国暂时放弃上党之地,下一场秦、赵之间的大规模交战应当也会在不久的将来全面爆发,地点也许还是长平,年轻的赵孝成王也许还是会犯太多错误……

  既然赵国惨败有着太多必然的因素在内,被后人嘲笑为『纸上谈兵』的赵括又在长平之战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公元前270年,阏与之战,赵奢坚守阵地,等到秦军彻底松懈之后又发起闪电战,事实证明,只要战术得当,赵军也并非不能战胜不可一世的秦军;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括被赵孝成王推上历史舞台,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放弃阵地,大张旗鼓对秦军发起进攻,事实证明,只要战术不得当,倾赵国国力的几十万赵军不过是白起又一显赫军功而已……

  当然了,赵括在被围困之后亦曾组织主力坚守长达46日之久,若非久无援军且断粮太久,赵军未必会被全歼;
  甚至最后在赵括的指挥下赵军一度也给予了秦军巨大的杀伤,他本人也在战场上表现出英勇的一面。
  但正如赵奢所言,用兵打仗,这是关乎生死的大事。赵括,乃至赵孝成王,从一开始就把这件事情看得太过简单,肤浅至有如纸上谈兵……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最后,我们不妨对长平之战作一个简单的盘点:
  秦昭襄王态度明确,目标坚定,从一开始就从战略的角度锁定赵国;赵孝成王血气方刚,然则摇摆不定,时而贪恋上党之地,时而欲向秦国求和,既不能认清自身优势,也不能正视缺陷所在,此为其一;
  秦国除了军事斗争之外,仍能密切关注其它诸侯的动向,尽量避免合纵抗秦势力的形成;反而是赵孝成王,既无视虞卿拉拢楚、魏的建议,又派郑朱出使秦国反被范雎利用,最终导致赵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此为其二;
  秦国并不拘泥于战场本身,范雎不惜重金利用间谍离间赵国君臣,以至于赵国最为稳定的环节廉颇被无端拿下;反而是在秦军极端保密的背景下,赵括甚至对白起何时接管秦军都不甚清楚。从廉颇、王龁的对峙,到赵括、白起的决战,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导致了战争的最后走向,,此为其三;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在白起的经验和老辣面前,赵括的逞强、浮躁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旦赵军被诱敌深入,加之后续白起两股奇兵的安插,甚至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被秦昭襄王调往长平,时局已不可逆转。

  当所有的细节泾渭分明,我们必须承认,也许赵国有过那么一点机会,如同魏、楚、齐在不同历史阶段那般,但当偶然无法成为必然之时,所有秦国的努力都会浓缩为一个趋势。
  这个趋势,叫做统一。
  @catslover 2018-08-09 00:25:33
  运气真好,抓到楼ZHU了
  -----------------------------
  哈哈 时差姐姐好
  大家好

  前面花了一周多的时间介绍长平之战,这在整个前面的时间里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不过这也算是很早自己的一个想法,就是把长平之战当做先秦时期的终极一战来介绍。

  当然了,从忠于历史的角度,我个人没有太多的额外去发挥,而是尽量从已知的一些细节来重新审视这场战场。
  有关长平之战,角度会有很多,比如白起最后到底坑杀的是多少人,一开始我也打算一起讨论的,不过限于篇幅最后没有涉及,而且我认为,具体数字也不太算重点。

  同时,和长平之战有关的还有一些野史,传说等,最终也没有收录,因为不符合我们一贯的标准。

  不管怎样,我的重点在于,站在赵国的角度,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去把自己“作”死的...
  另外很抱歉

  接下来好几天都不会出现,但是这绝对不是要当太监的节奏...

  @点点断月点 2018-08-14 17:08:57
  楼主走的第五天!话说,天涯现在是不是凉了!
  -----------------------------
  怎么感觉点点天天守这里给楼主开追悼会呢...

  涯叔凉不凉我不敢说,反正楼主还没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