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7 窃符救赵
庄子曰: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
侯嬴究竟何德何能,以至于魏无忌如此善待他的情况下到了将要赴死时也得不到一言半语的送别话语?
对于这个问题,魏无忌也搞不明白,所以他在继续上路又走了几里路之后心里仍不痛快,于是干脆又折返回来想弄个明白。
侯嬴见到魏无忌后笑了笑,说了就一句:我就知道公子会回来的。
魏无忌:……
侯嬴断定魏无忌会因恼恨自己的薄情而返回,再次『套路』完魏无忌之后,侯嬴这才说出自己的观点:公子虽以好客爱士闻名天下,但以这样的方式同秦军作战,和把肉扔给饥饿的老虎又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这样,魏无忌养这么多宾客又有什么作用呢?
于是,魏无忌如恍然大悟,有如醍醐灌顶,连着两次向侯老先生拜礼,然后赶紧问接下来到底该如何是好……
侯嬴在支开旁人之后,给出了他的办法:想办法偷出魏安釐王的兵符,进而夺取晋鄙的军权,从而北可救赵,西能御秦。
提一点,为有效传达军事命令,或者调兵遣将,当时各诸侯已经开始采用兵符这样带安全验证功能的凭证,通常兵符制成两半,一半留存于国君,另一半交于统帅,调发军队时前必须先验证二符是否吻合。
问题在于,如何才能盗得经常放在魏王卧室内的虎符?
侯嬴表示有办法,魏安釐王有一位宠妾『如姬』可随意出入魏王卧室,而且她的父亲被人杀死后报仇雪恨的愿望已经积压了三年之久,魏安釐王不少臣子都曾想办法为如姬报仇,可惜都未能得逞。
如姬甚至还曾向魏无忌诉苦,只要他能派门客斩下那个仇人的头并献给如姬,如姬愿为公子效命而死。
于是乎,依照侯嬴的计策,魏无忌果然就得到了如姬的帮忙,并顺利得到盗出的兵符。
然而,魏无忌拿到兵符再次准备上路时,侯嬴却说道: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换句话说,只要的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即便合符程序通过,晋鄙也未必就一定听从魏无忌的命令,听到这话的时候,魏无忌竟然难过得哭了……
魏无忌为什么会哭?
因为侯嬴给出了晋鄙不听从军令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屠夫朱亥,因为朱亥其实也是一位隐士,而且还是个大力士,只要晋鄙不听从军令,朱亥当场就可以将其击杀。
但是,魏无忌所难过的是晋鄙原本是魏国一名勇猛强悍、富有经验的老将,此番前去交接兵权极大可能会遭到晋鄙的拒绝,这样一来他就只能亲自将他杀死。
接下来,朱亥是这样说的:我本是个屠夫,但公子竟多次登门问候我,我之所以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认为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了急难,这就是我为公子杀身效命的时候了。
侯嬴又是这样说的:我本应随您一起前去,可是我老了,心有余力不足而不能成行。请允许我计算您的行程日期,您到达晋鄙军部的那一天,我将面向北刎颈而死,以此来表达我为公子送行的一片忠心。
最后的结局却又是这样的,到了邺城之后,虽然兵符验证无误,但晋鄙仍然心生怀疑,认为魏无忌只身一人来代替自己不太符合逻辑,于是在他正要拒绝接受命令时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一椎击毙晋鄙。
随后,魏无忌成为魏军统帅,并在整顿军队后留下精兵八万人去往赵国,于是邯郸得救。
但是,在他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老先生早已面向北刎颈而死。
@善水心 2018-08-27 09:01:08
好啊!有断更了!
-----------------------------
这是不好吧
@奥士爱国 2018-08-27 08:11:38
楼主是在憋大招吗?
-----------------------------
昨天晚上有点应酬,回来头晕的很...
@善水心 2018-08-26 09:26:39
好像以前学过这篇课文。我当时就不懂侯嬴为什么自杀啊?还有如姬后来怎么样了?
-----------------------------
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我个人的观点,这算是侯嬴回报信陵君的一种方式,毕竟从他的角度,他已经为魏无忌献出了当时可能最好的办法,又因年纪太大不能一同奔赴战场,所以用献祭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并保留自己的操守。
对了,还有如姬。
如姬在正史中资料不多,但在东周列国志中细分比较足,窃符一事被发现后,如姬以国家大义与魏王据理力争,一时间魏王说不过她。
虽然如姬因为此事被打入冷宫,但联军毕竟大胜秦军,魏国暂时也不用太怕秦国,加上信陵君本身是代表魏国救赵,所以魏王脸上也颇有几分面子,鉴于此,后来也没看到如姬有太悲惨的结局。
@点点断月点 2018-08-27 11:32:53
记一次
-----------------------------
又被开罚单的节奏啊
1138 魏无忌留赵
从籍籍无名的魏国看守,到成就魏无忌礼贤下士的美名,再到献出『窃符救赵』的终极手段后,因年老无法奔赴战场而最终献祭出自己的生命,侯嬴之死,实为可歌又可泣。
当然了,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魏无忌盗取兵符强行救赵都是不能代表魏国乃至魏安釐王个人意志的,所以就在击退秦军拯救赵国之后,魏无忌主动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他本人和自己的门客则留在了赵国。
出于对魏无忌的感激,赵孝成王则在与平原君赵胜商量过后决定将五座城邑封赏给他,意外的是魏无忌虽然人留在了赵国,但并没有接收这五座城邑。
准确点说,不是魏无忌没有接收这五座城邑,而是赵孝成王压根就没提这事……
原来,完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住赵国这一义举之后,又听闻赵孝成王心怀感激之情,魏无忌内心多少还是有了骄傲自大的情绪,但是这时有个门客劝谏道:事物有不可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算是有功,但对魏国来说就不算忠臣了,因此公子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却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这样。
听罢门客的意见之后,魏无忌顿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羞愧得无地自容,错误尚未开始,问题便已被及时制止,我们想说的是,对比一下其他几位公子,魏无忌门客的质量不是一般的高……
于是,就在赵国举行盛大的宴会欢迎魏无忌时,赵孝成王亲自打扫殿堂台阶,并到门口迎接,还以主人之礼引导魏无忌子从进殿堂西边台阶而上。
『礼记』有云,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
仅从这一点来看,当时宴会的场面不可谓不隆重,赵孝成王对魏无忌的态度也不可谓不尊重,不过魏无忌却侧着身子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而上。
到了宴会上,魏无忌一面坚称自己于赵国无功劳可言,一面又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不断的谦让自责之下,搞得赵孝成王都不好意思开口提这五座城邑的事……
一方面,虽然五座城邑终究未被封赏给魏无忌,但魏无忌因窃符救赵一事还是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则将『鄗邑』『今河北柏乡县一带』封赏于他;
另一方面,虽然魏无忌有窃符欺君之罪,毕竟魏军联合赵、楚大胜秦军,因此随后魏安釐王还是将信陵邑归还给魏无忌,不过此时魏无忌已经无心回到魏国,而是继续留在了赵国。
魏无忌为什么不回国?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件小事,因为某些细节表明,魏安釐王其实很早就已经因为畏惧魏无忌的能力而不再重用他……
这件小事说的是某次魏安釐王、魏无忌兄弟二人下棋,恰逢北部边境有烽火报警,消息称赵国已经发兵,即将进犯魏国边境。
魏安釐王这边赶紧就放下棋子,准备召集臣子们商议对策,而魏无忌倒是不慌不忙的表示是赵王打猎而已,并不是赵军要侵犯魏国。
魏无忌是怎样知道的呢?
虽然接下来魏无忌继续同魏安釐王下棋,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可是魏安釐王不知道也搞不清这个问题,因此全然没了下棋的心思。
再过了一会,北边传来消息,确定的确就是赵王打猎,而不是什么赵军侵犯。
然而,消息确定之后,魏安釐王非但不能安心,反倒是更加害怕,因为魏无忌是这样向他解释道:我有个门客能很深入地探到赵国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都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
换句话说,魏无忌名声太大、门客太多,仅从这件小事便能反映出能力太强,强到魏安釐王对自己的弟弟有了畏惧感,于是只得尽量疏远魏无忌于朝堂之上。
由此来看,门客质量太高,也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
@善水心 2018-08-28 09:42:31
所以魏无忌就在赵国安度余生了吗?
-----------------------------
没呢,魏无忌在赵国呆了差不多十年时间,期间还结实了一些市井中的隐士,因为这层关系,后来秦伐魏时魏无忌还是义无反顾回到了魏国,并合纵诸侯再度击退秦军。
奈何秦军此后再使离间计,魏无忌和魏安釐王兄弟二人最终还是不能肝胆相照,魏无忌不得已只能在落寞中去世,魏国也在他去世后没过太久就被秦国灭亡。
@举头望苹果 2018-08-26 06:50:01
袖子里藏四十斤铁锤....
-----------------------------
呵呵 不是这个数据太夸张
主要是古代的斤和现在的斤重量不一样,比如汉朝的4斤差不多是现在的1斤。
@奥士爱国 2018-08-26 02:01:50
当今之人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吗?
-----------------------------
我觉得还是会有人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是个人能力和时代演变的趋势对比起来太过卑微,总有人希望国家不犯昨天的错误,但真正能做到几分,有时候实在太难。
1139 白起之死
秦军三年围邯郸,虽有王陵、王龁乃至郑安平等将领携长平大胜之余威,但是赵国上下众志成城,尤其平原君赵胜还直接促成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典故,赵、楚、魏三军联合之下,秦军终究难免一败。
秦军为什么这次没能一举灭亡赵国?
归根结底,范雎与白起的矛盾导致秦国失去了最佳的作战时机,给予赵国足够喘息时间的同时,也让赵孝成王深刻意识到外交谋略的重要性。
以一国而敌六国,这是目前秦国尚不具备的实力,否则范雎也不会深入推行他的远交近攻策略;
以强秦而吞赵国,这是目前秦军很难办到的事情,否则白起也不会一再推辞秦昭襄王的命令而坚持称病;
但是,等到秦灭赵一事彻底破产之后,秦昭襄王与白起之间的矛盾也就到了『脱颖而出』的时候……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
春申君黄歇派将军『景阳』率大军会合信陵君魏无忌挑选的八万精兵北上救赵,秦军伤亡惨重,白起却不合时宜的嘲讽秦国的战略,怒火中烧的秦昭襄王和范雎连续邀请白起出山仍被病情严重的理由一口回绝。
于是,王龁、郑安平继续伐赵,围攻邯郸的秦军在三国联军的内外夹击下遭遇大败,郑安平被围后更是率二万士兵降赵并被封为『武阳君』,王龁所率秦军在夹击中不得已也只得一路溃退。
秦国退兵,彻底证明秦昭襄王灭赵时机选择的错误;
郑安平降赵,范雎更是寝食难安;
因为按照秦国的律法,被推荐的官吏一旦犯罪,举荐者是要连坐而被治罪的,换句话说,郑安平倒是在赵国做起了武阳君,范雎却很可能要面临诛三族重罪……
到了这一步,白起的境遇会不会迎来逆转?
其一,范雎自知罪责难逃,赶紧主动跪在草垫上向秦昭襄王请求受罚,不过秦昭襄王并不想伤害范雎的感情,于是下令国内但凡有敢于议论郑安平一事的,一律按郑安平的罪名治罪……
其二,范雎毕竟是『被动犯罪』,秦昭襄王不仅不愿深究,反而是对其加赏更为丰厚的食物以宽慰其心。
所以,白起又会有怎样的待遇?
其一,白起坚持称病不肯出征之后,他就被免去武安君的爵魏并被降为士兵,而且还被从咸阳放逐到『阴密』『今甘肃灵台县一带』……
其二,白起才走出咸阳十里地,路过『杜邮』的时候,秦昭襄王每天面对的都是秦军失利退却的报告,而且还听闻白起在迁出咸阳的时候很不服气,很不满意,还很有怨言,于是干脆派人追上白起并赐给他一把剑。
秦昭襄王为什么要赐剑于白起?
白起很清楚,这叫赐死……
面对秦昭襄王所赐之剑,白起仰天长叹:我白起何罪于天,竟落得如此结果?
又过了好一会,白起若有所思,再次自叹道:长平之战,赵国投降士兵几十万人,我却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我本就该死。
火烧夷陵,坑杀长平;
将军暮年,杜邮赐剑。
公元前257年,11月,白起自尽于杜邮,这里与范雎相隔仅十里,与秦昭襄王相隔已万年。
大家晚上好 最近几天累得有点一言难尽 更新可能不稳定
见谅
@catslover 2018-08-30 23:54:28
这话说的,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
哈哈 是真的累 白天太忙 晚上脑袋里面全是浆糊,关键是上线也太晚。
@点点断月点 2018-08-31 00:29:13
这几天新闻真让人难受!唉
-----------------------------
恩 各种负能量的新闻 反映了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那啥 债台高筑的典故其实今天没有...
关于这个故事,正史中介绍得十分简单,下一节我们再简单提一下。
@善水心 2018-08-29 09:33:19
哎,看得好伤心。
-----------------------------
魏无忌不被信任,导致魏国早早被灭,伤心;
白起失去信任,导致秦国推迟统一,伤心;
所以到底怎么办才好...
1140 债台高筑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天子赧王在位的第五十九年。
自慎靓王去世之后,赧王长达五十九年的在位时间里一直比较低调,这当然与天子之地位早已名存实亡有着直接关系,典型比如公元前273年的马犯城周一事就比较能说明问题。
不过,鉴于周朝与、西周、东周以及西周国和东周国的复杂关系,我们不妨还是对这几个绕口的名称作一个简要的梳理,至于为什么要在这一年作这样的回顾,『意图』其实已经很明显……
武王伐商,之后有了周朝;
直至平王东迁之前,这段历时近三百年的时期因国都位于中原西部的镐京而被后人称作西周;
平王东迁之后,又一直到天子赧王,周朝这段历时五百余年的时期因国都位于洛邑而被称作东周,西周与东周,实际上代表的是周朝的两个不同时间段,其中东周又分春秋与战国。
到了公元前440年,天子考王封其弟西周桓公于王城,于是有了周王室最后一次分封而成的诸侯西周国,至此天子无法再进行后续的分封,因为王室已经仅剩洛邑这片土地。
当然了,此时的西周国被称作周国应该更加准确,毕竟西周国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区分于后来的东周国;
再到公元前367年前后,赵、韩两国的唆使之下,周国分裂为西周国、东周国,天子所代表的是『成周』或曰『宗周』,都城洛邑,西周国和东周国则分别都城为王城和巩邑。
然而,东周国虽然『居巩以奉王』,也就是说建国于洛邑王城以东巩邑的东周国名义上是为了更好的事奉天子,但实际的现实情况则是王城被东周吞并,天子只得寄居于东周。
不过,接下来东周国与西周国发生矛盾,于是到了赧王时期,天子已经弃东周国而投奔西周国。
华阳之战后,魏国被马犯『忽悠』去修筑周城便是这段时期的事情。
总体而言,王室虽弱,诸侯相互兼并的年代却自有其『护身符』,这便是天下共主的象征地位。
于是公元前281年楚国虽然有心灭亡王室,但西周武公表示楚国这是犯上作乱的行为,必将会召来各国的讨伐,楚国只得作罢;
于是公元前270年西周国又主动向秦国示好,并再度重申伐周既不足以获利,又会留坏名声而被天下联合讨伐的不利局面,因此哪怕几十年来各国轮番被秦国征伐,王室这片『净土』倒也乐得安稳。
所以,既然王室被各诸侯所忽略,接下来到底又发生了些什么?
说来也是尴尬,赧王竟然想收拾秦国……
原来,秦军虽然新近在邯郸被赵、楚、魏联合击败,毕竟主力没有受到大的损失,于是稍作调整之后秦军便于公元前256年继续向韩国进攻,『将军摎』『音同纠』攻占阳城、负黍,斩首四万,随后秦国又伐赵,攻占二十多个县的同时再次斩获首级九万。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合纵抗秦的声势再度达到高潮,各国纷纷决定联合抗秦,就连畏惧秦国扩张态势的西周国也加入到其中,联军一度师出伊阙而企图截断秦国通向阳城的后路。
结果呢?
结果是合纵抗秦始终缺乏有强大说服力的旗帜人物,各国在摇旗呐喊之后更多倾向于观望,于是在兴奋了一通后西周国发现秦国的威慑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因为参与合纵一事变得更大,西周君只得赶紧跑到秦国来自首并叩头认罪,赧王更是因支持合纵而闹出个『债台高筑』的笑话……
当然了,秦昭襄王很大度,毕竟他很高兴地接受完西周国献出的全部三十六个城邑以及三、四万人口……
于是,秦昭襄王让西周君回到了西周,区别在于他的身份、地位通通已经丧失,赧王也在这一年郁闷的死去,没有留下任何传说,甚至是继承人。
至此,天子彻底成为传说,天下共主则正式成为各诸侯奋斗之终极目标……
@举头望苹果 2018-08-31 07:09:33
接下来是不是看其他各国一个接一个的被吞并
-----------------------------
某种程度上的确是这样的
1141 鲁国被灭
西周国灭,赧王驾崩,由此带来的现实问题是原先居于西周国的百姓纷纷向东逃亡,而周朝在一共传了30代共计37位天子之后彻底消失于历史,作为此事的回应,秦国毫不客气地将九鼎等贵重器物据为己有。
所以问题就来了,既然世上再无天子,姬姓王室的祭祀是不是也就断了?
暂时还不至于,毕竟东周国尚存,唯一的遗憾在于东周国并入秦国的日期已经不远,到时候泱泱大周就将彻底『周既不祀』……
好了,有关周朝最后一位天子,临别之际我们简单聊聊『债台高筑』这个典故,不过先强调一点,此典故更多其实源自演绎……
话说邯郸之围后,秦国仍旧持续强势,于是合纵抗秦浪潮再起,就连一向微弱的赧王都按耐不住,欲以西周国的五六千兵马而召集众诸侯伐秦。
长平之战动辄百万兵力计算的年代,五六千的兵马的确也是寒碜了点,不过这还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赧王竟连出兵的费用的凑不齐……
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
赧王表示可以向西周国中有钱的富民去借,统统与之立下债券,待到伐秦功成之后再以缴获的战利品来归还。
某种角度来看,想法还是很好的……
然而,韩、赵两国才被秦国攻伐,齐国又与秦国友好,唯有楚国和燕国表示有『闲工夫』陪天子玩一玩。
等到联军终于列阵观望之后,秦昭襄王听闻各国人心不一,倒也立刻发兵相对,一场闹剧无疾而终……
实事求是的讲,整个春秋战国几百年以来,周朝天子似乎从来就与号召力一词无关,赧王为什么会干起合纵抗秦这样的事?
赧王心里暗想,没钱没地位,肯定只能搏一搏了……
但是,就是这么一搏便搏出麻烦来了,因为秦国的钱和粮并没有抢到,这边赧王欠的债却还不上了……
于是乎,西周君无功而回候,所有借过钱的富户纷纷持借券向赧王讨债,众人从早到晚聚集于宫门之外,逼得赧王最后只能躲到宫后一个高台上避债,是为债台高筑……
前后分析来看,债台高筑典故真实性到底有几分颇令后人不太肯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赧王这一去世后从此就连『挂名』的天子也都没有了……
顺带需要强调的是,同样还是公元前256年,还有另外一个曾经无比重要的诸侯国终究也未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它便是战国以来鲜有亮点的鲁国。
原来,还在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时,楚国便乘机动起了鲁国的心思,比如公元前261年楚国就曾攻占鲁邑徐州。
提一点,此徐州其实就是薛邑,也就是曾经孟尝君父子二人在齐国的封邑。
薛邑怎么就摇身变成鲁国的徐州了?
原因很简单,五国伐齐之后齐国一度只剩两座城邑,近邻的鲁国当然也要趁机占点便宜……
到了公元前256年前后,秦国再度疲于攻打韩、赵等国而无暇顾及更远的区域,于是楚考烈王干脆一举夺取鲁国封地,并将『鲁顷公』迁到了莒地。
对于楚灭鲁一事,几个细节简单作一下说明:
虽然鲁顷公人并没有死,但在他被贬为平民之后,自周公以来鲁国的祭祀实际上也就被断,这和赧王已死而祭祀由东周国续存倒有一定区别,这是其一;
封地被夺,实际上也就宣告着鲁国的灭亡,自周公到鲁顷公,鲁国一共有过34代国君,这是其二;
孔子曾曰,鲁国道德的衰退已经到了极点。
事实上,春秋三桓专权以致鲁昭公逃亡以后,曾经的周礼之邦早就已淡出主流,所谓天下共主的目标,从来就与鲁国无关……
大家晚上好
从长平之战到邯郸之围的短短几年之内发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很多重要的人物都在期间轮番登台,我们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也停留了很久。
限于篇幅,其实还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故事被舍弃,比如鲁仲连、荀子等,他们其实都有相应的事迹留在这里,但是再扩展下去我怕接下来的三十多年时间的坑就填不满了...
1142 蔡泽相面
西周国灭,天子不再,秦国强势依旧;
鲁国断祀,周礼作古,楚国不容忽视;
对于这个问题,秦昭襄王在朝上不断叹息之余是这样说的:我听说楚国的铁剑锋利而歌舞演技拙劣。铁剑锋利,士兵就勇敢,歌舞不行,国君谋略必定深远。远思虑而御勇士,楚国恐怕要在秦国身上打主意。行事不早作准备,就不能够应对突然的变化,可惜如今武安君已死,郑安平等人又叛变,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而敌对国家又有很多,我实在是忧虑啊。
秦昭襄王为什么会突然说起这样的话?
原来,秦相范雎当时再次向他请求治罪,并且说道:君主忧虑,是臣下的耻辱,君主受辱,是臣下的死罪。
郑安平的事情早已过去,而且秦昭襄王并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为什么范雎再次请求治罪?
其实此次与郑安平并无干系,而是另一个被他推荐做河东郡守的王稽又犯事了,王稽因被控告与诸侯勾结谋反而惨遭诛杀,按照秦律的连坐法,这次范雎同样也是跑不掉的……
当然了,秦昭襄王之所以说了上面这一大段,其实还是在鼓励范雎。
在秦昭襄王看来,秦国的前景仍然不容乐观,作为秦相业绩一向出色的范雎还需多多努力;
但是,在范雎看来,郑安平、王稽接连出事实在太过致命,即便秦昭襄王目前暂无杀意,他能感受到的唯有恐惧……
有意思的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人专门从燕国来到了秦国,这个人叫做『蔡泽』。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燕人蔡泽曾周游列国四处从师学习,且数次向大大小小诸侯谋求官职但均未被任用,但他始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这不在听闻由范雎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都犯下大罪后,蔡泽甚至一路向西来到了秦国,并准备取代范雎在秦国的职位……
蔡泽缘何如此充满信心?
因为他提前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当时魏国有个叫做『唐举』的人以善于看相而名声在位,比如传闻他曾给奉阳君李兑相过面,并断言李兑百日之内必将掌握赵国大权,后来赵武灵王活活饿死,李兑果然独专国政。
正好有一次蔡泽请到唐举相面,唐举在仔细观察了一番后是这样评价的:先生鼻朝天、肩膀宽、额头凸起、鼻梁塌陷,腿还罗圈。我听说圣人不在貌相,大概说的就是先生这种吧。
唐举大概想说的是,蔡泽丑得还真不像普通人……
不过,蔡泽倒也知道唐举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于是问道:富贵是我从来就有的,但我不知道自己寿命的长短,希望听听你的说法。
唐举回到:先生的寿命,从今以后还有四十三岁。
蔡泽感谢过唐举的精彩『剧透』之后,对自己的车夫说道:我端着米饭吃肥肉,赶着马车一路奔驰,手抱黄金大印,腰系紫色丝带,在君主面前备受尊重,享受荣华富贵,四十三年的时间,该满足了。
于是乎,蔡泽信心满满的便离开燕国,先是到了赵国,但很快就被赵国赶了出来……
随后,蔡泽又动身前去韩国和魏国,半路上强盗甚至把他携带的锅鼎之类的炊具都给抢走了……
但是不要紧,毕竟唐举都说了,蔡泽从今以后还有四十三年的时间,放心大胆的去干就是了,于是就在公元前255年,蔡泽又来到了秦国。
蔡泽该如何才能取代范雎?
他本人坚持认为,凡事首先一定要有信心……
@煤碳姑娘 2018-09-03 10:34:23
楼主,我有个朋友叫朱弘毅,差点以为是你了。
-----------------------------
呵呵,问题是我并不叫弘毅啊,弘毅源于论语,ID出自那里。
@煤碳姑娘 2018-09-03 10:34:23
楼主,我有个朋友叫朱弘毅,差点以为是你了。
-----------------------------
呵呵,问题是我并不叫弘毅啊,弘毅源于论语,ID出自那里。
@奥士爱国 2018-09-03 19:53:27
楼主在干嘛呢
-----------------------------
老老实实码字呢
@善水心 2018-09-03 11:55:36
哈哈,逗死了。
-----------------------------
小姑娘好
1143 范雎退位
蔡泽西行入秦,意欲有所作为,甚至取代范雎在秦国的地位,有信心自然是很好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实现这点?
拜见秦昭襄王之前,蔡泽竟然还先派人扬言一番以此激怒范雎,蔡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毕竟唐举给了他足够的底气,毕竟怎么折腾都还有四十三年的时间……
蔡泽是这样带话给范雎的:燕国来的宾客蔡泽,那可是个见识超群,极富辩才的智谋之士。只要一见秦王,秦王必定使您处于困境而剥夺您的权位。
范雎认为,五帝三代之事,百家之说,自己都是通晓的,不少巧言雄辩之人,自己也都能将他们折服,这个蔡泽究竟能有怎样的本事使自己难堪,甚至还要夺取权位?
范雎一时好奇,便派人去召蔡泽,然后两人就有了一番『愉快』的谈话……
初次见面,蔡泽简单作揖问候,态度之傲慢更令范雎不痛快,于是问道:你扬言要取代我做秦相,有这事?
蔡泽:有啊。
范雎:……
蔡泽如此高调,丝毫也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他又是这样解释的:一年之中,四季更迭,春、夏、秋、冬各自完成使命就自动退去;秦有商鞅、楚有吴起、越有文种,他们的下场是大家都知道的,这样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此时此刻,联系自己的境遇,范雎当然知道蔡泽提及商鞅等人的用意何在,然而他并不想被蔡泽说服,于是故意辩解道:公孙鞅事奉秦孝公,终身无二心,秦国得以大治;吴起事奉楚悼王,使私不得害公,谗不得蔽忠,楚国得以强盛;文种事奉越王,越王受辱,尽忠不懈,大功告成,也不骄傲自夸。这三位先生,本来就是道德大义的标准,忠诚气节的榜样,为什么不能像他们那样呢?
于是,范雎又说道:建功立业,人之常情,但是功成名就、全身而退也是需要考虑的。性命功名两全,此为上等;功成名就而失去生命,就要次上一等;名声受辱而得以苟全,便是最下一等。自古君主圣明,臣子贤能,这是天下之大福;国君明智,臣子正直,这是一国之福气;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诚实,妻子忠贞,这是一家之福分。比干忠诚却不能保住殷商,伍子胥多谋却不能保全吴国,申生孝顺可是晋国大乱,这些都是忠诚的臣子、孝顺的儿子,国家反而大乱甚至灭亡,皆因没有明智的国君、贤能的父亲来听取他们的声音。现在看来,商鞅、吴起、文种是正确的,他们的国君,都是错误的,所以世人才说这三位先生建立了功绩却不得好报。
到这里的时候,范雎感同身受,认为蔡泽讲得很好,于是蔡泽继续自己的套路……
蔡泽:您的国君在笃念旧情、不背弃有功之臣这点能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哪一个相比?
范雎:我不知道能不能比……
蔡泽:您与商鞅、吴起、文种三人相比,谁的功绩更大呢?
范雎:我不如他们……
蔡泽:既然如此,如果您还不引退,将遇到的灾祸恐怕要比那三位更严重了。所谓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进退伸缩,随时势的变化调整以求适应,这是圣人的法则。现在您仇也报了,恩也报了,心愿完全也得到满足,为什么您还不作变化的打算呢?
蔡泽一席话,有着明显道家思想在其中。功业告成却不离开官职,是所谓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最终悲惨如文种等人;又或者超脱世俗远避世事,有如陶朱公范蠡般悠然自乐,这是留给为官者们一个重要的命题。
不过,就在这段聊天过后,范雎便尊蔡泽为上宾,并已经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公元前255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范雎称病并请求送回相印,同时向秦昭襄王隆重推荐蔡泽,于是蔡泽果然出任秦相。
可惜的是,范雎终究还是未能如范蠡一般逍遥,因为不久他便病逝,属于范雎和白起的时代也就此终结。
范雎为了权利和白起斗得你死我活,临到最后为了苟全性命又不得不主动退位,想想其实都蛮唏嘘的。
1144 委国听令
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各行各业更加具备必要条件者,显然事情更易办成,自古以来,历来如此。
作为一代辩士,范雎深受秦昭襄王无限宠信,从魏国罪臣到秦国名相,范雎可谓功名流传天下。
不过,一饭之德必偿的同时,范雎又持睚眦之怨必报的态度,因此后人很难简单用好或者坏来对其一生来作评价。
无论如何,范雎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十分契合秦国当时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甚至对秦国接下来的发展同样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即便郑安平、王稽屡屡犯下死罪,秦昭襄王仍对范雎报以足够信任,实在乃其一生知音。
但是,商鞅变法之后,法家思想在秦国大行其道,也正因秦国刑律过于苛刻严酷,高压之下范雎内心已是无比愧疚,任凭秦昭襄王信任依旧,范雎早已心生恐惧,又在蔡泽『怂恿』之下最终急流勇退。
按照蔡泽的说法,适时送回相印,让位给贤能之人,范雎既可引退而享隐居山林、游山玩水之乐,又能长拥应侯爵位、世代称侯,享伯夷廉洁之美名,还能有许由、季札谦让之声誉,甚至还能像王乔、赤松子一样高寿。
总之一句话,大丈夫理当能屈且能伸,退一步海阔天空。
然而,鸡汤虽好,也不能贪杯……
毕竟范雎连最基本的高寿都无法做到,游山玩水,名垂千古更是成为空谈,再毕竟相面大师唐举没有许他四十三年的寿命……
所以问题就来了,经由范雎推荐之后,蔡泽初次被秦昭襄王召见就深受赏识,随即迅速出任秦相,加上他可能还有更长的时间去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比起范雎来,蔡泽能不能在秦国取得更大的成就?
答案很肯定,并不能……
而且必须强调的是,唐举仅仅只是对蔡泽的寿命作了预测,而未对其仕途作任何评价,因此大师是没毛病的……
原来,仅仅只是做了几个月的秦相之后,朝中便有人恶语中伤蔡泽,立足未闻又的情况下之,蔡泽因害怕遭遇杀害赶紧就以生病为由送回相印。
这次蔡泽甚至对唐举的预言都失去了信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说蔡泽未能在秦国大展拳脚,但接下来他在秦国还是居住了十多年,并且连续事奉几代秦王,丝毫没有短寿的迹象,所以大师还是没毛病……
蔡泽短暂获得机遇而又不能尽情施展才能之后,时间来到公元前254年,秦昭襄王在位的第五十三年。
这一年,『天下来宾』,秦国风光无限。
所谓天下来宾,说的是天下各诸侯均来归服于秦,毕竟周朝没了天子,秦国才是当今最强之霸主,盛世之下秦昭襄王俨然亦有天子之风。
不过,『天下来宾』还是出了点小小的意外,因为魏国一不小心落在最后,偏偏魏国又是离秦国最近的,所以魏国的态度严重值得怀疑……
魏国落在最后,秦国该怎么办?
将军摎再次出征,讨伐魏国的同时攻占了『吴城』『今山西平陆县一带』,恰好此时韩桓惠王入秦朝见,魏安釐王不得已也只得『委国听令』。
换句话说,压力之下魏安釐王只得把国家托付给秦国,并随时听从秦昭襄王命令,从战国初年的意气风发,无视秦国的威胁而东迁大梁,到如今国土逐步被蚕食,乃至只得委国听令于秦,可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1145 郊见上帝
公元前253年,继天下来宾之后,秦国又干了另外一件大事,叫做『王郊见上帝于雍』,此时已经是秦昭襄王在位的第五十四年。
王,当然说的是秦昭襄王;
雍,则是秦国旧都雍城。
虽然秦灵公时期迁都泾阳,后秦献公又东迁至栎阳,再到商鞅变法后秦孝公迁都咸阳,但有着两百多年都城历史的雍城长时期都是秦国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中心,即便如今政治地位不再,秦国的宗庙却依然还在雍城,国内不少重要的礼仪、祭祀活动也都继续在这里举行。
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秦昭襄王在雍城郊见上帝,这位上帝说的是谁?
首先排除一点,秦昭襄王并没有去世……
其次必须要强调的是,此上帝与后来由西方而来的『上帝』并非一个概念。
事实上,早在殷商时期国人当时就已经有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而天被人格化之后,便是所谓的帝,或者上帝。
换句话说,上帝代表当时最高的神明存在,再后来由于西方基督舶来『上帝』的存在,以至于很多人都已不太记得华夏文明史上本来的上帝……
所以,『王郊见上帝于雍』一事也就比较容易理解,说的是秦昭襄王在雍城举行隆重祭祀,以此来祭拜天帝。
然而,秦昭襄王祭拜天帝一事也能反映出几个问题:
其一,最高神明,按照周礼应当由天子来祭拜,只不过周朝最后一任天子赧王业已去世,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成为问题……
其二,虽然白起、范雎等人已经远去,但秦昭襄王依旧老而弥坚,郊见上帝、天下来宾均能很好体现出后天子时代秦国的统治力以及秦昭襄王的地位;
其三,从国家层面而言,秦昭襄王超长的在位时间对秦国的稳定以及决策的延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家族内部继承人的角度而言,这对太子似乎又并不是一件幸事,毕竟十几年前他就已经『熬』死了太子悼……
公元前267年,秦昭襄王四十年,太子悼在魏国做人质的时候意外去世;
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被封为太子;
公元前253年,秦昭襄王五十四年,对于秦国王室家族而言,其实也没有太过重要的事情发生……
所以,为什么要在秦昭襄王经过几十年攀登之后,似乎已经登上事业的顶峰的时刻突然提到继承人这个话题?
蔡泽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诚然,秦昭襄王在穷尽一生之后的确取得了比起任何一位先祖都要辉煌的成就,但是,明知辉煌,过后是黯淡,就连歌词都是这样唱的,因此从后往前看的话,可以确定的是,秦昭襄王生涯的最高光时刻已经聚齐于此,这是其一;
另外,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关安国君,也就是秦太子的事迹并不多见,不过可以透露一点八卦消息,秦太子已经有二十多个儿子,这是其二;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虽然秦太子有如此多的儿子,谁才能成为秦太子未来的太子,目前来看还很不确定,这是其三。
莫非秦太子并没有格外宠信的妃子?
其实不然,秦太子最为宠信的妃子后被称作『华阳夫人』,偏偏这位华阳夫人一直没能生下儿子……
所以,秦太子后来会立谁为太子?
这个问题充满了太多的戏剧性,但是不要着急,毕竟秦昭襄王有话要说:朕一日不死,你终究还是太子……
秦昭襄王的漫长统治岁月终于即将告一段落
从天子的角度,内容其实已经宣告结束;
从秦国的角度,接下来还会有三位秦王;
从我们的角度,有一位秦王完全就是在打酱油;
所以,还有两位秦王,大坑就终于可以填完了...
大家晚上好
今天写到公元前251年,距离秦始王一统天下还有30年的时间。
1146 将渠求和
公元前252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鉴于这一年并无太过重要的事情发生,我们暂且直接跳过……
到了公元前251年,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赵国,因为赵国再度被讨伐,并且这次出战的并不是秦国,而是自燕昭王奋发图强、合诸侯之力复仇齐国之后便再度沉寂的燕国。
更重要的是,就在燕国决定攻打赵国之前不久,『燕王喜』才派了使臣『栗腹』与赵孝成王缔结友好盟约,这是典型的单方毁约……
话说公元前272年燕惠王去世之后,其子燕武成王即位,当时乐毅已经因国内流言而逃奔赵国,燕武成王的即位又与公孙操弑君有着密切联系,燕国一时国内动荡,以至于随后便遭到韩﹑魏﹑楚三国的讨伐。
公元前265年,范雎力助秦昭襄王摆脱宣太后、魏冉束缚的同时,齐将田单攻打燕国,并占领中人,随后不久秦、赵长平之战爆发,燕武成王也于公元前258年去世;
燕武成王去世之后,其子『燕孝王』即位,适逢秦军苦围邯郸三年无果,等到赵国终于解除邯郸之围,在位三年的燕孝王又去世,于是轮到其子燕王喜即位。
换句话说,苏秦死间促成六国伐齐之后,中原形势已然渐变为秦、赵两个超级大国的直接对峙,直至燕王喜即位之前,燕国除了偶与齐国有过冲突之外,倒也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暂且还算太平。
不过,就在栗腹代表燕国前往赵国以五百金设宴款待赵孝成王,且两国达成友好协议之后,形势便发生了变化。
当时,回国的栗腹竟然是这样对燕王喜说的:赵国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一战,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成人,现在是攻打赵国的大好机会。
打,还是不打?
朝堂之上,燕王喜先是征求了昌国君乐间、也就是乐毅之子的意见,乐间认为,赵国四面都有强敌,因此国中百姓早已习惯于作战,实在不应该主动伐赵。
眼见赵国人丁凋零,燕王喜当然希望趁机伐赵顺带占点便宜,于是表示燕国可以用五个人来攻打赵国的一个人。
一句话,燕军人数上是绝对占优的。
然而,乐间坚持认为伐赵之举不可取,燕王喜则表示很生气……
于是问题就来了,到底还打不打赵国?
领导很生气,群臣此时纷纷表示可以出兵攻赵,于是这事就这么定了……
接下来,燕王喜下令以两千辆战车分两路行军,一路由栗腹率领,攻打鄗邑;另一路由『卿秦』率领,目标代地。
所以我们想说的是,其实就在栗腹探过风声之后,燕王喜就已经下定了伐赵的决心,也就是乐间不会看脸色行事……
也不对,还有一位叫『将渠』的大夫同样不看好此次行动,他是这样说的:刚刚与赵国结盟,还用五百金置备酒席请赵王饮酒,使臣一回来就发兵进攻人家,这是不吉利的,燕军队肯定无法获取战功。
当然了,燕王喜必然也不会听从将渠的劝阻,甚至还打算亲自率领配合主力作战的部队随大军出发,急得将渠当场一把就拉住燕王喜腰间的丝带,气得燕王喜却是猛得踢了将渠一脚……
将渠很伤心,他哭泣地说道: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您啊。
乐间、将渠轮番劝谏均无任何作用,于是乎,两千辆战车规模的燕军强势抵达『宋子』『今河北巨鹿县一带』,赵孝成王不得已只能任命廉颇为将,率军迎击燕军。
简单汇报一下当时的战果:赵军先是击败栗腹率领的军队,随后又在代地战胜卿秦、乐乘的部队,接下来干脆乘胜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便还将燕都『蓟城』『今北京一带』包围……
到了这份上,燕王喜还能怎样呢?
在赵国的强烈要求下,燕王喜只得任命将渠为燕相,并派将渠前往赵国求和,于是一番闹剧过后,燕、赵两国还是议和。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赵国虽受重创,但燕军区区两千辆战车就想干一番大事,燕王喜未免也想得也太简单了点……
燕王喜是燕国史上最后一位国君,从这件小事来看,想必各位对他的能力、人品都会有初步的印象。